《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习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读来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然段,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读文,同学间表演。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瞧,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想认识吗?(相机贴出小松树、大松树图)谁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2、今天我们要举行一个爬山比赛,《蓝猫淘气3000问》看过吗?把北边两组称为蓝猫队(贴图),南边两组称为淘气队(贴图),两个队要举行爬山——读书、写字比赛,看哪一队先爬到山上,又最先来到山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意,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请小组长们拿出词语卡片,检查你的小组成员词语读得怎么样?读得好给他打一个☆,没读好,帮帮他。待会儿蓝猫队、淘气队交换检查。
3、如果词宝宝再回到家(课文)里还会不会读?把难读的多读几遍。
理解“棵”——棵()、()、()
4、这课文有4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段,把这段读给在家听,各推选两名,读后相互评论。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啊!终于来到山顶了,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
(放录音)
2、交流: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
(1)骄傲:从哪里看出?
小松树真的长得高吗?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长得高?
是呀,它长在山顶上,就认为自己长得高,就骄傲起来了,能读好这句话吗?
还从哪里看出了它为什么能看得远?谁能读出它看得远。
(2)没有礼貌:你是怎么发现的.?它应该叫大松树什么?多没礼貌,叫它“喂”(师示范)让我们一起学学它没礼貌的样子。
(3)瞧不起:从哪个词看出?(师说小松树的话)它想对大松树说什么呀?多瞧不起大松树呀!谁来学一学?
3、指第2段。
多瞧不起人,没有礼貌,骄傲的小松树啊!以为自己长得高,以为自己看得远,请小朋友再练练,看谁最能读好它骄傲的样子!待会儿我们下山比赛。
4、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怎么做的?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松树?(相机板书)
四、指导写字“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细读课文,感受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游戏读生字(在“小松树”上写着不同的生字)
2、到了山顶见到了小松树,小松树说了什么话?
谁能学着小松树的样子读一读?
3、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是怎么做的?
假如你是大松树,当时会怎么想?
小松树一直都是这样骄傲吗?它是怎样改变的呢?
二、深入理解,体悟语言。
1、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自读课文,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风伯伯和蔼可亲、关心他人)
2、以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①理解“摸着、托起来、训多了”。
②读中感受风伯伯宽厚待人、和蔼可亲、语重心长。
③抓住①的三个词,读出风伯伯的话还骄傲吗?谁能说说,洛阳宫学他现在的样子?
这时小松树会想些什么?
:小松树知错就改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三、指导写字,巧于识记。
1、识记偏旁。
2、说说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引导写左右结构的字。
4、范写。
四、趣味作业,准确答题。
1、生字开花。
()
|
()—很—()
|
()
2、仿写句子。
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2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8《小松树和大松树》,老规矩,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
多高 你呢 回答 伯伯 孩子 爷爷 托 松树
(二)贴图导入。
1、昨天我们还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两位新朋友,谁来叫叫它们!
(出图 小松树 大松树)
2、谁能把他们送回家?(贴图)
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它们各自的家吗?
3、是啊!他俩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天天见面,这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了!打开课本,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小松树说的.话,再读一读!
4、交流。谁先来读读你划出的句子。
5、屏幕出示划线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6、自己再去好好读读小松树的话,想一想从它说的话中,你读出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7、谁来说?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感受到![交流说、读,在说和读中充分体会小松树的自满和无礼!]
8、自己连读第二段,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松树?[对比读中体会大松树的宽容与大度]
9、看屏幕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10、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他是谁?(风伯伯)谁来把他也安全地送回家?[贴图]你为什么贴在这里?
11、下面请小朋友们小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从这段中你又读出这是怎样的风伯伯?
读——说——再读[关心小松树、讲道理(读出关心的语气)]
“托”?你来做个托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试
12、课文中这三个人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
大松树——大度,不斤斤计较
小松树——知错就改
风伯伯——关心别人
13、师小结
既然大家都喜欢他们,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练着读读好后来表演表演好吗?
(三)读课文,学表演。
(四)拓展。
1、想象练说: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山上的小松树就对山下的小松树说:“()”。
2、课外阅读补充材料《红花和绿叶》。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3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爷”“托”。
(1)认识新偏旁“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该课本剧。
板书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角色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具准备:
电脑、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1:小松树和大松树(学生把“小”字突出出来)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生2:小松树和大松树(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
师: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师:这节课,小松树也来到了我们班。(师边说边出示小松树彩图,模仿小松树口气)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若有发现)小松树好!
师:我是小松树,今年七岁了。(生笑)今天来到一(1)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生跃跃欲试,大声说:愿意!)
师:你对小松树有哪些了解?咱们不能盲目交朋友。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后,对小松树有了深刻了解后,再下定注意。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品味,指导朗读。
(师在生自由读课文期间,在黑板上画简笔画:高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一节,看看对小松树会有哪些了解?
(师小黑板出示1节,生自由读后。)
生1: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生2:我知道小松树住在什么地方。
师:能通过读,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吗?
生1: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师:哪儿有一棵小松树,老师听得不太清楚。
(生1将“山上”加重语气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如果能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一边读一边做上动作,老师会知道得更明白。
生1:边读边加上动作。
师:大家能向他一样边读边做上动作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练读一节。
师:小松树在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真是太美丽了!
生2:很高兴!
师:是呀,小松树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心里不禁想: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转脸一看,看到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师出示第2节)请小朋友们接着读读2节,看看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第2节。)
师:能读懂什么吗?
生1:读不懂。(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读不懂)
师:读不懂我们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来读懂它。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生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看看“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一个孩子):喂,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听了老师这样的口气你心里愿意借橡皮给老师用吗?
生(对着的孩子):不愿意。
师:为什么?
生:没有礼貌。
师:那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
生:没有礼貌。
师:再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上句)
生1再读上句。
师:小松树长在大山上,能把小松树读得再高一点吗?(边说边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生1再读上句后读完全节。)
师:小松树说这段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三种不同表情的简笔画:得意、后悔、高兴)
生:第一种(得意)。
师:为什么?
生1:小松树觉得自己很高,看不起大松树。
生2:小松树骄傲了。
师:此时,大松树会怎样想?
生1:生小松树的气,不理睬小松树。
生2:他觉得小松树还小,不和他计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我看彩图中的大松树还笑嘻嘻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
师:读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说的话,你还愿意不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
生:不愿意。
师: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是怎样和小松树说的呢?
(出示第3节,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3节。
生1: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
师:谁摸过你的头?
生1:妈妈。
师: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舒服。
师:能在舒舒服服的读读这句话吗?(生1再读。)
生1: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评:又一次联系生活的解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
师:究竟高多少呢?看着图想一想。
生(指着简笔画):大松树有他五个那么高!
师:能通过读告诉老师吗?
(生1再读)
师:老师这次听出来了,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生继续读完第3节后,师给予具体评价。)
师: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会怎样呢?
(小黑板出示4节,生自由读体会。)
师:“惭愧”是什么意思?
生1:不好意思。
生2:很难过。
师:这时候小松树心里会怎样想呢?
生1:觉得对不起大松树。
师:现在老师就是大松树,你是小松树,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
生1:对不起大松树,我刚才不应该引你生气。
师:“引”能换个词吗?
生(摸着头想一阵):对不起大松树,我刚才不该惹你生气!
师:没关系,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希望你快快长得高大起来。
生2:小松树会想:我应该谢谢大山爷爷。
师:现在我就是大山爷爷,你是小松树,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
生2:谢谢你大山爷爷,是你把我托的这么高。
师:孩子,记住长得再高也不要骄傲。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现在老师就来弹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的琴一起唱,好吗?(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小松树〉)刚才我们唱的歌的名字是什么
?对,是〈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就与小松树有关系,课题就是〈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检查学生自由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配乐默读课文。要求:看看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4、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这三个角色中的哪一个。
5、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喜欢小松树的同学读小松树的话,喜欢风伯伯的同学读风伯伯的话,全体同学和老师都读旁白的话)
6、在集体分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并且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师生共同解决“惭愧”一词的含义。(在朗读第三段话的`时候,指导学生表演这段话)
四、配音朗读、再次激趣
1、全体通读课文。
2、让学生观看〈小松树和大松树〉动画片,仔细观察,然后给动画片配音。
五、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了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2、教师送给学生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生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6
近来,一直在想第一课时的巩固复习环节该怎样来设计,于是模仿王老师《雨点》的巩固复习,东施效颦,设计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巩固复习,如下:
先把生字卡片排成一排,编上序号,依次为:
伯愧托摸回低棵松呢多喂答孩惭爷
1、猜字谜:
①树公公——松
几号字?怎么解释?请你领读。
②不讲卫生,一口喝了泥水——呢
几号字?怎么解释?请你领读。(提醒下面“匕”的撇不出头)
③果子长在树边上——棵
几号字?怎么解释?
可以说“一棵()”?(口头说,注意和上学期学的“颗”区别)
2、找找反义词:
①“少”的反义词是什么?几号字?
怎么记?(两个“夕”)领读。
②“高”的反义词?几号字?领读。
3、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不礼貌的称呼?(喂)是几号字?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课文中表示大松树气量很大,不和小松树计较的句子是哪一句?(大松树没有回答。)
“回答”是几号字和几号字?(教学新偏旁“方框”)
5、课文中风伯伯疼爱小松树的一个动作。
“摸”几号字?你来做做动作。
6、课文中风伯伯对小松树亲切的称呼是什么?
“孩子”的“孩”几号字?(教学新偏旁“子字旁”)
口头扩词。
7、小松树能看得比大松树远,是因为什么呀?(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托”几号字?你怎么记?(右边“毛”少一横)领读。
8、小松树明白了风伯伯的话,它心里觉得怎么样?一个词。
“惭愧”几号字和几号字?
这个“愧”右边一个鬼,心里有鬼,表示做错了事。领读。
9、考考你生活中的知识:
①你爸爸的爸爸,你称呼他什么?
“爷”几号字?(教学新偏旁“父字头”)
怎么记?(“节”的“草字头”换成“父字头”)
②你爸爸的哥哥,你称呼他什么?
“伯”几号字?怎么记?
我把猜字谜放在了第一,因为几次试验下来,孩子对猜谜是比较感兴趣的",往往能吸引住几乎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巩固复习是在下半节课,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不能集中了,此时一说猜谜语,孩子一下就“醒”过来了,兴致很高,而且反应还挺快,我刚一说完谜面,下面孩子的手“哗”地就举起了一大片。我说:“小朋友们现在的状态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在《骑牛比赛》中学到的,兴——”孩子马上接口“兴致勃勃”,嘿,脑子转的挺快。
后面的几个题都是联系词语的理解还有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回顾,暂时只想到这些,还得慢慢摸索,多多讨教。这篇课文还是比较简单的,孩子基本上能一下就找到答案,都争着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我看到孩子的眼睛都闪亮闪亮的,自己的心里又是欣喜又是感动。这样真好,以后,一定要把“巩固复习”进行到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7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读后教师做相应的。再齐读课题。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5)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推荐访问:松树 教案 小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鼠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反思 大班小松鼠和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文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什么 小松树和大松树阅读题答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阅读答案 小松树与大松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