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__概括文章主题教案(2022年)

时间:2022-09-11 13: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十八__概括文章主题教案(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专题十八__概括文章主题教案(2022年)

 

 专题十八

 概括文章主题教案

 教学目 标:

 1、 概括作品的主题, 把握文章情感;

 2、 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方法:

 自 学、 讨论、 交流、 点拨、 归纳、 练习。

 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评价” 和“鉴赏” 一样, 本身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 这里只能从高考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要求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一、 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思想内容, 归纳起来说, 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

 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 见解、 主张、 感受和思想倾向。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

 没有材料, 就没文章可言。

 一般说来, 在议论性文章中, 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 包括事实论据、 事理论据以及引 用的各种文献资料, 都是材料。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 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 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 也是材料。

 在叙述性的文章中, 作者所叙之事件、 所写之景物等, 也是材料。

 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见解、 主张、 态度等, 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 灵魂。

 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一, 构成了 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 什么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1.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章中,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

 因此,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

 从试题来看, 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什么观点的, 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 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2001 年社科文阅读第 18 题: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 ‘飞廉铜马’ 一名 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便属于评述材料作用的试题。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性的原则。

 从操作层面说, 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 同时要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材料的, 分析运用这些材料的前后作者说了 哪些话。

 2. 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譬如 2001 年全国卷第 22 题:

 “第三段中, 作者说:

 ‘玻璃门根本是门 。’ 请联系‘门’ 在文中的主要含意, 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

 这类试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作因果关系的分析, 透过“结果“去寻求相应的原因。

 3. 评述文章的主旨:

 本项不要求考生作直接评述, 而是放在综合赏析题中, 要求考生判断评述的正误。

 我们在这一部分的三个小标题中都用“评述” 二字却不用“评价” 二字, 这是因为这一方面的试题注重的是“评述”。

 就答题来说, 也是以“述” 为主, 以“评” 为辅的, 所以考生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 的试题不必畏惧, 因为它本身并不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价。

 三、 评价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 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 要从作品实际出发, 不能“以偏概全”, 也不能“拔高”。

 四. 文章主题思想赏析:

 ( 一)

 概括主题思想:

 1、 归纳内容要点要抓中心句.

 ①段首提示性中心句; ②段末总结性中心句; ③段中过渡性中心句; ④段外抒情性( 综合性)

 中心句。

 2. 概括中心思想遵循从文内到文外、 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有:

 ①抓关键部位:

 标题、 开头、 结尾、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文眼等就是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关键部位。

 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

 从文中分解出要点, 归纳各层层意, 进而提炼中心意思, 是归纳中心最突出、 最有效、 最一般的方法。

 ③结合文体特点:

 记叙文:

 通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 表现什么人格精神。

 抒情文:

 通过写什么景物抒发什么感情或阐发什么哲理。

 议论文:

 通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表明了 什么观点。

 小

 说:

 通过写什么情节刻画了 什么人物性格, 反映了 什么问题。

 ④作恰当纵横联系:

 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 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 二)

 主题思想的表现方法:

 1、 作者现身

 2、 情节昭示

  3、 人物语言

 4、 细节暗示 5、 想象联想、 象征、 渲染烘托、 对比、 抑扬、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等 ( 三)

 应试对策:

 1、 明确答题误区:

 ①漫无边际;

  ②摘句而不归纳, 或归纳不完整, 遗漏要点;

 ③只归纳不赏析;

  ④概括失之偏颇;

  ⑤任意拔高;

 ⑥人云亦云;

  ⑦语言表达不清。

 2、 熟记赏析术语:

 主题深刻、 中心突出、 深化主旨、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简意丰、 主旨深远、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 言近旨远等。

 3、 熟悉赏析模式 抒发……的思想的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 爱慕、愁绪、 惆怅、 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

 五、 对应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完成 1—4 题。

 寂寞丹青路

 王 舒 ①小时候, 最恨的是毛笔, 最怕的是父亲。

 ②画画, 对于童年的我来说, 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

 做美术教师的父亲, 年轻时, 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 可是, 瘫痪的祖母, 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 。

 于是, 他便将他的圆梦之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③一套《永乐宫壁画》, 不知勾了 多少遍, 一本《吴昌硕画辑》, 不知临了 多少回。

 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④直到今天, 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 我一样也不会。

 因为, 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 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

 “临画去”。

 ⑤临着临着, 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父亲督促少了 , 自 己用功勤了 。

 ⑥背着父亲, 偷偷摸摸参加了 一次什么大赛。

 虽然缴了 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 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拿到了 我手里的时候, 那份疯狂啊!

 十几年的辛苦, 终于没有辜负我。

 ⑦当我目 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 父亲的脸上, 只在刹那间掠过一丝欣喜, 然后, 便是好一阵子沉默。

 好久之后, 才叹了 一口 气,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也许, 是我错了 , 不该让你走这条路。” 那是, 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 苍凉。

 ⑧当时的我, 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 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 对于我的画, 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⑨那时, 我真觉得自 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 早晚必定成名 。

 于是乎, 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 转眼即逝了 。

 ⑩唤醒我春秋大梦的, 是梁畸先生。

 记得那次, 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 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 其实也是道, 是修身之道, 也是寂寞之道, 与名 利毫无关系。

 在一般人眼里, 只有名 人字画才是字画。

 其实, 名 人和字画是两码事, 为名 而画失真情, 无真情哪有真趣, 无情无趣哪儿能叫 画, 你说呢? ”

 ⑾从那时起的十年里, 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

 我闭门读书, 废寝忘食, 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临画去。

 1. 作者在第一自 然段说, “最恨的是毛笔, 最怕的是父亲”。

 ( 1)

 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答:

 【答案】

 临画失去了 童年的游戏( 或:

 画画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

 ( 2)

 为什么最怕父亲?

 答:

 【答案】

 临画是被迫的。

 2. 文中描述“我” 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 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在对比中表现父子对获奖( 名 利)

 的不同态度, 使“我” 的得意之态和父亲的失望之情更加鲜明,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3. 文中写梁老对“我” 说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点明文章主旨, 启示人们要用真情真趣来对待艺术。( 前有“唤醒我的春秋大梦”,

 后有“我” 的觉悟)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 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标题的意思是:

 学画要注重修身, 耐得寂寞, 而不要热衷于名 利。

 B. 本文以“临画去” 为线索组织材料, 表现出“我” 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 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 都表现出“我” 临画的专注。

 D.“也许, 是我错了 , 不该让你走这条路。

 ” 父亲对“我” 这样说, 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 又包含着自 责之意。

 E. 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 身修养, 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

 这一主旨在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

 【答案】

 A、 B( C 项前一次应是“反映临画是被迫的”, 第二次是自 觉的, 尽心尽力的。

 D项“怀疑” 之说无根据; E 项“闭门读书” 之说与文章主旨不合)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6-18 题。

 ( 2010 年广东卷)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

 两点半。

 她寻思, 为什么会突然醒了 。

 哦, 原来是这样!

 厨房里有人碰了 一下椅子。

 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

 寂静无声。

 太安静了 , 她用手摸了 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

 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 ——没有他的呼吸声。

 她起床, 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

 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

 表针指着两点半。

 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开灯。

 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

 深夜。

 两点半。

 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

 她知道, 他切过了 面包。

 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

 桌布上留下了 面包屑。

 每晚他们就寝时, 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

 每天晚上如此。

 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 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

 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 他说, 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 什么。” 她回答, 这时她发现, 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 。

 跟他年龄一样老了 , 六十三岁。

 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

 她看起来已经老了 , 他在想, 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 。

 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

 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

 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

 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 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

 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

 ” 他又说了 一遍, 又失去了 自 制, 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 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 什么。

 于是我想, 这里出了 什么事了 。”

 “我也听见了 。

 不过, 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 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

 大概没什么事。” 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

 “过来, 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 睡觉去。

 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 望去。“是的, 一定是外面出了 点什么事。

 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

 我必须现在就关灯, 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 她想。

 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 ” 她说, 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

 这肯定是檐槽之故。

 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

 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 ” 他说,“已经刮了 一整夜了 。

 ” 当她睡在床上时, 她说:“是的, 刮了 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 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

 大概就是檐槽吧。

 ” 他说着话, 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 当他撒谎时, 声音多假。

 “真冷, ” 她说, 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 , 晚安。

 ”

 “晚安。

 ” 他回答, 又说了 一句, “是呀, 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

 许多分钟后她听到, 他在小心、 轻声咀嚼。

 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 她尚未入睡。

 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 倒使她慢慢进入了 梦乡 了 。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 她分给他四片面包; 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 吃四片。” 她说着离开了 餐桌。

 “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 。

 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

 她注意到, 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

 他没有抬头。

 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 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 。

 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

 你多吃吧, 吃吧!”

 过了 一会儿, 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 选自 《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 包智星译)

 [注] 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

 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

 小说《面包》 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4 分)

 答:

  【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小说基本结构的能力, 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⑴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⑵丈夫撒谎掩饰, ⑶妻子替丈夫圆谎, ⑷第二天晚餐, 妻子多分了 面包给丈夫。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 丈夫怎样的心理? (5 分)

 答:

  【答案】: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中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①...

推荐访问:专题十八__概括文章主题教案 文章主题 概括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