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案优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惊弓之鸟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惊弓之鸟教案优秀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成语: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2、齐读课题:惊弓之鸟。
3、惊:害怕。弓:弓弦声响。之:的。惊弓之鸟: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
4、质疑: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大雁最后怎么样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仔细听故事,你从故事里听懂了什么?(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2、哪个是故事里的更羸、魏王?大雁的情况怎样?(课件出示图片)
3、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如:射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身”,右边是“寸”。
2、用这些字扩词,并选词造句。
3、先在书上田字格描红,再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词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
二、细读勾画, 自主探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3、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原因来。
4、为什么说“嘣”的一声响,就置大雁于死地?
5、你能学一学更羸的动作吗?
6、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
7、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
8、魏王看到了,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9、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便使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你该如何读?
10、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11、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1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 。
(2)它因为 ,所以叫得 。
(3)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 。
(4)因为 ,所以伤口 。
(5)因为伤口 ,所以 。
13、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是魏王拉弦,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1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并不是被更羸射下来的,更羸的本领也并不是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那么更羸的本事到底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填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 ),而在于( )。)
15、我们也要向更羸学习,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6、读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7、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18、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19、我们学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20、你知道和“惊弓之鸟”类似的事情吗?
三、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1、课件出示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原来他一直怀疑酒杯里有一条蛇,他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回到家里以后,他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他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更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4、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惊弓之鸟教案优秀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运用读书记号。
教学难点:理解更赢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成语故事中概括出成语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通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了解学习本课的训练点。
这个单元我们进一步明确读书做记号的好处,并统一几种读书记号,以便今后学习。
2、默读"学习提示",思考:
①读懂了什么,用……划出。
②不懂的,用"——"标出。
(2)交流自学体会,明确:
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学做读书记号。
②介绍了几种常用读书记号:用"…"标出重点词句;用"——"标出疑难问题;用(1)(2)(3)……标自然段序号;用""分段。
(3)做读书记号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读书时做些读书记号,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习惯。养成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我们边读边思。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3、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间:课题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理解的难点是"之")
(2)故事中的"鸟",是哪一种鸟(大雁)关于大雁的生活习性,你知道些什么?
4、自学课文,学做读书记号:
(1)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用""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习题3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5、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词,学生相互提醒字音,形上的难点。
字音:更(多音字)、嘣(后鼻音)。
字形:比较"羸"与"赢","哺与"崩"。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酌情处理,重点词可随文理解。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
(3)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分段指名朗读并评议。
6、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谁的什么事?
讨论:课文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哪部分写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分段。
7、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对于一些主要问题共同做好读书记号,下节课解决。
如:为什么说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更羸根据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8、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部分课堂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
2、深入质疑,释疑,理解最后一段四句话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
2、更羸魏国
回忆上节课的疑问,明确学习目标。
3、学习第一段
默读:完成课后习题2
做读书记号,讨论思考题。
理解重点句: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①这只大雁有什么特点与你们平时知道的大雁有什么不同;
②朗读指导。
(2)更赢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①指导朗读;
②引导深入质疑。
(为什么一听到"嘣"的声响,忙往上飞,为什么飞了两下,就直掉下来)
4、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1)什么叫"能手"
(2)"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很多人都知道他。从哪些地方能看出。
(3)你还知道什么能手
5、学习第二段: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遗漏第1课时的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第二段,做好读书记号。
(3)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展开讨论。
(4)(追问)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他不但箭术炉火纯青,更是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他能从大雁的飞行速度推断它的健康状况;大雁的声声鸣叫推断它的快乐忧伤,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作业:
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有能力的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结合课文,看图想象,复述《惊弓之乌》这个成语故事。
(上限:创造性地复述。下限:按课文顺序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更羸,魏王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领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很有把握)
"你有这样的本事"(惊讶,难以置信。)
"我可以试一下。"(虽有把握,但很谦和。)
"真有这样的本事!"(吃惊,赞叹。)
2、看图复述《惊弓之乌》。
(1)这幅图画的是更羸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看图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自定复述目标:①在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行为表现,还可以加头补尾;②按课文的顺序,用课文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3、揭示喻意。
(1)"惊弓之鸟"什么意思(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2)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到的故事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小结: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经不起挫折,是不可取的。
听写词语:
惊弓之鸟、本事悲惨、孤单失群、愈合裂开、更羸、魏国
作业:
作业本4、7题。
惊弓之鸟教案优秀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并能复述课文。
重点:
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难点: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具:
生字卡片、大雁图片 电化教具:课件
一、 语言导入
在我们汉语言中,有一类深受人们喜爱的词语,叫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富有启发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 读通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哪些读音比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自主分析、领读难读字音。)
2、老师也有提醒大家注意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三、 理清脉络
1、聪明的同学读了课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课文在叙述故事上的特点:
先果后因,对话多。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呀?(读一读,演一演,论一论,找一找,)
四、 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1、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语气。
2、 小组讨论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3、 指名分角色朗读,先说说准备怎么读,其它同学建议,读完后再评价。
五、 演一演(大雁怎么飞来,怎样掉下来)
1、 同桌互演。
2、 指名学生上台演。(手拿大雁图片)边演边说,边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关注“慢慢地”、“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这些词语,体会大雁心理非常害怕,为理解最后一段做铺垫。
六、 论一论
1、默读最后一段。思考:那一句讲更羸看到的,那几句讲更羸分析的, 边想边划下来。
2、联系上文,同桌讨论更羸分析得有道理吗?全班再交流。
七、 找一找
1、 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被弓箭下怕了的鸟。)
2、 现在多用“惊弓之鸟”来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在生活实际当中找一找。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寓意(比喻受过惊吓遭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八、 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成语故事不但内容有趣,而且蕴含深刻的道理,能让人受到启示。在说话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可使语言简洁、生动,有更强的说服力。在“webquest”中的“我读成语故事”中有老师提供的几个成语网站,快去阅读,读后把感想发表在“课后讨论‘中。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大雁 直上飞 直掉下
飞得慢 受过箭伤
听到弦声掉下来
叫声悲惨 孤单失群
观察 分析 判断(正确)
惊弓之鸟教案优秀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 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惊弓之鸟教案优秀篇5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惊弓之鸟教案优秀篇6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张弓、一支箭。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吗?谁能说一说弓箭的用处?
生:弓箭可以用来打仗。
生:弓箭可以用来打猎。
师:如果只给你一张弓,让你射下天空中正在飞翔的大雁,你能办到吗?
生:不能。
师:可是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只用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是怎么回事 ?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惊弓之鸟》请看老师板书课题,可以和我一起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就得以调动,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的声音非常响亮。怎样才能知道故事的内容呢?
生:读课文。
师:大家愿意自己读还是听我读?
生:自己读。
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完两遍了,真不简单!我发现,有些词语较难读(课件出示难读生词:魏国、郊外、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更羸)。先小声读读。你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生:到讲台前教读生词。强调:羸、弦、愈
师:同学们生字认读很准确,再读课文肯定更好,下面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师生、生生之间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过程。商讨的语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初读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自读自得,合作交流。
1、自读,标画重点句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边读边标画,看哪些句子表现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轻声读,标画重点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生:小组讨论,组长负责归结小组意见,其他同学负责补充。
3、分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我画的是“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因为,如果更羸的射箭技术不高的话,魏王根本不可能让他陪同。
师:你把课文读懂了。
生:我画的是“更羸并不取箭……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因为更羸不用箭就能将大雁射下来,确实很神奇。
师:你理解得很好。
生:我画的是“更羸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个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因为我从更羸的自信看出他的射箭技术很高。
师:你能用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更羸的自信吗?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样?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能说得详细些吗?
生:听了他的读,我仿佛看到了更羸自信的神情。
师:你能展开想象,在脑中形成画面。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大家学着他的读法读一读。
生:学着读。
师:谁还画了其他地方?
生:我画的是“你有这样的本事?”和“真有这样的本事!”我从魏王态度的变化看出更羸射术神奇。
师:(课件出示两个句子)魏王听到更羸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的话是怎么想的?看到更羸射下大雁又是怎样想的?
生:魏王听到更羸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的话可能这么想:更羸不是在吹牛吧,他有这样的本事?
生:看到更羸射下大雁时魏王可能这么想:更羸果真厉害,真了不起!我从魏王“大吃一惊”看出来的。
师:说的真好。谁能有自己的声音和表情表现出魏王当时的心理?
生:读,互相评价。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很想表现一下,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第一原则。)
师:读两句话。我读的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好。
生:老师读出了魏王先是疑惑又大吃一惊的心理活动。
师:那我们练习读他俩的对话,好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学时,我注意从“读”为本,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入情入境。)
师:谁还画了其他地方?
生:我们小组画的是最后一段。因为最后一段讲了更羸善于观察和思考。师:读这一段,看看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大家共同学习?生: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师:这个问题太好了,你很会提问题。(课件出示本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看更羸是怎样观察,怎样思考的。
生:齐读。
师:更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更羸看到一只大雁,慢慢飞来,想到它受过箭伤。
生:更羸听到大雁叫声悲惨,想到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生:从受过箭伤想到它害怕弓弦的响声。
生:大雁听到弦声就会拼命挣扎,一挣扎伤口就一定会裂开,从天上掉下来。
师:说的真棒。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
生:更羸为什么看到那只大雁就知道它孤单失群?为什么听到大雁叫就说它叫得很悲惨?
生:我知道。我从课外书上学过大雁的知识。因为更羸经常打猎,对大雁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他知道大雁都是成群活动的,并且将听到的雁鸣跟以往听到的雁鸣进行了对比。
师:你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不简单!
(突出重点,以学为主,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势互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趋向全面,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感受到合作共事与分享成果的愉快。)
师:从这一段我们看出更羸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生:还善于动脑,善于分析。师:是啊,更羸能根据所观察到的进行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下面老师也来考考你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好吗?(出示填空: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因为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所以——————。因为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所以——————。)生口头填空师:你们和更羸一样,很了不起。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以为又有箭来,就想往高处逃命,结果掉了下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你明白它的意思了吗?生:“惊”是害怕的意思,“惊弓之鸟”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四、畅谈收获,拓展思维。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应学习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
生:我认为更羸不爱护环境。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啊。
师:你们的说法很独特,说明你们很善于动脑子。
生:我认为应学习更羸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品质。
师:观察与思考确实很重要。
(解放学生的头脑与嘴巴,使全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疑问。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五、课题延展,走向生活。
1、“惊弓之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风吃吹草动就非常害怕。
2、生活中与鸟有关的成语还有很多。课下,请大家进行搜集比赛,看哪个同学
搜集的最多。(加强体验学习与发现学习,但接受学习仍是重要的和特有的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教师只有给予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学生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内撷取属于自我的东西,即学生的独特体验。虽然这些独特的体验有时略显稚嫩抑或稍嫌偏颇,但这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幼芽。教师地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管其感悟是清晰还是模糊,肤浅还是深刻,片面还是全面,谬误还是正确,都要小心地呵护之,激励之,保护好学生这种独立感悟的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案点评:
使每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卡耐基语)。本教学设计从“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辅射开去,抓住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作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推荐访问:惊弓之鸟 教案 优秀 惊弓之鸟的教案 惊弓之鸟优秀教案设计 惊弓之鸟教案第一课时 惊弓之鸟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惊弓之鸟教学活动设计 惊弓之鸟教案板书 惊弓之鸟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惊弓之鸟教学目标设计 惊弓之鸟优质课 惊弓之鸟优质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