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那么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要有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那么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要有怎么样的精神和行动去实现祖国的使命呢?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五月四日是青年节,那么大家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随我去了解一下。1919年五月四日,有这样一批有志青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这次运动以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宗旨,创造了有同西方启蒙运动一样的巨大影响,这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共产主义发出了曙光。 为了纪念这场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我们之所以纪念五四运动,这是为了提醒我们要勿忘屈辱,勿忘历史的同时要传承五四精神来实现全人类的伟大理,因此五四青年节在这一百年来生生不息,“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今天的我们条件优越了,有更多的条件去发展自己,去创造全新的自己,所以青少年们要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用心去传承爱国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先烈用鲜血抒写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也应该要在未来为祖国,为人类,书写壮丽的诗篇!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有嵩高的理想,要有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都要勇往直前的精神,今天的我们学习“五四精神”,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只是关心个人的狭小天地,选择贪图安逸,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我们的心是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不仅继承了祖辈们的宝贵遗产,而且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每个人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快速发展做着各自的贡献。我们要宏扬“五四精神”, 我们要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我们要勇敢的走在时代前列,做这个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自己的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我们是党事业的支持者,祖国的建设者,祖国的明天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所以我们要紧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去开拓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今天,站在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在感叹祖国之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之所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能在困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传承中国精神。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
团队90后成绝对主力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批川大人就已经开启了与三星堆的“初遇”,在三星堆近百年的发现与探索历程之中,几乎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四川大学考古团队的深度参与。从参与发掘至今,川大考古队已经轮换了近70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到现场参与工作,团队90后占比75%以上。
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林名均教授等率队在三星堆月亮湾开展首次发掘;1963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汉骥的倡导下,四川省博物馆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发掘工作;2019年,川大人再度出击,负责5、6、7号遗址坑的发掘,并于去年再次取得重大考古成果……
近90年来,四川大学在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中不断作出卓越贡献。2023年4月,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就曾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如今,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又入围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份荣誉,可以说是承载着一代代川大考古学人的精神力量。
惊世文物出土,取得重大成果
去年6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公布,6座祭祀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黄金面具、“月光宝盒”、龟背“神器”……这些引人惊叹的文物皆出土于川大三星堆考古队所负责的5、6、7号器物坑。
每天在坑内进行连续八小时的作业之后,晚上还要进行资料整理和记录工作……这个年轻团队有着超强的战斗力,新一轮发掘工作的成果也是十分丰厚:器物极其细碎、组合关系异常复杂的“黄金坑”5号坑中,出土了目前为止三星堆发现的最大的黄金面具;在6号坑中,一个神秘木匣,证实了三星堆祭祀区域的器物坑存在不同的功能类型;7号坑出土的大型龟背形网格状器极为罕见……考古队工作人员说,希望在所有的细节重塑之上,通过大量的相关分析能从中逐渐找出三星堆在当时的古代世界文化网络中所处的坐标。任重道远,一代代川大考古人以为己任,接力探索历史的真相。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3
刘江,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作物科技奖、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5月25日,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刘江一大早就赶往学校教学科研农场给学生现场讲课。当天,他们要完成夏玉米的播种。
当下这段时间,刘江非常忙碌:作为农业专家,他要去附近区县培训农技人员,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团队科研骨干,他正协调全国8家单位,联合共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创新中心;作为研究生导师,毕业季即将来临,他要指导学生论文答辩;作为川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他近期要确立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办法,主持本科课程和教案修订……
然而,忙碌非但没有让刘江焦虑,反而让他充满激情——就像他常对学生说的:“我们年轻人要快一点,对人民富有感情,对事业饱含热情,对工作充满激情,以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做国家最亟须、对人民最有价值的科研
与众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不同,刘江的科研路其实并非“一农到底”——从医学学士、农学硕士到留学日本的药学博士。即使在2013年回国之初,刘江还在犹豫,是继续开展药学研究,还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彼时,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逐年降低,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大豆自给问题显得愈发迫切。然而,国内耕地面积有限,同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考虑到这些情况,再加深受母校川农大知名农学专家杨文钰精神感染,刘江毅然选择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全身心投入玉米大豆间套作的应用基础研究。“我选择把科研论文写在试验田上,做国家最亟须、对人民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在后来的研究中,刘江充分发挥跨学科专业特长,逐渐形成“复合种植大豆化学生态学”研究新方向。近年来,他瞄准复合种植大豆次生代谢与抗逆机制研究,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获学校首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如今,团队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已走出四川,推广到甘肃、山东等20多个省份,应用面积累计8960万亩。
科研指导一丝不苟,做爱学生的好老师
在川农大博士生陈建华眼中,刘江对待学生、对待科研,绝对是一丝不苟。“老师常说,‘一事,万事’,再小的细节也要做好。”陈建华回忆刘江指导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时,从提纲搭建到文稿撰写,反复讨论斟酌,密密麻麻的批注,“甚至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力求完美。”
最难得的是以身作则,带头示范。2023年初 _,川农大学生延期返校,人手紧缺,而试验基地里的玉米亟待播种。二话不说,刘江带上陈建华等3名学生,每天一早就扎进地里耕作;为改良土质,刘江还运回来数十吨腐殖土,师生四人顶着烈日卸车、搬运、撒施……就这样高强度地连续劳动了半个多月。为抢农时,刘江还带领研究生白天旋耕、除草、施肥,晚上打着车灯灌溉,经常忙到深夜才从位于崇州的科研基地返回成都校区,基地的值班师傅给刘江取了一个绰号——“刘半夜”。
而在刘江带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省农科院的吴海军看来,“刘半夜”这个绰号一点也不新鲜。“别说半夜回家,老师是全年无休。记得2016年春节假期第一天大早,老师还专门打来电话,跟我讨论相关科研问题。”
视科研如生命的刘江,还特别关爱学生。吴海军介绍,当初硕士毕业论文一度进展不顺利,不少人劝他“调整方向”,那段时间自己很受挫。“然而,有天深夜,我把实验结果发给老师,本以为老师第二天才回复,结果他很快就打电话来详细询问实验情况,详细分析了实验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我留言。”吴海军回忆,次日一早,刘江就带着自己开车去农场做实验,“一直干到第二天深夜,终于解决了问题。”
据悉,刘江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学术奖励,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4
郭汉中,1968年12月生,中国文物修复协会会员,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工,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8年,领导主持十余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先后荣获“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手”“四川好人”“德阳市技术能手示范个人”“德阳英才”“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瓷器修复项目三等奖,入围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个人受理名单。
作为四川广汉本土的文物修复技术专家,郭汉中一直保持着对文保修复事业的敬仰与热爱,坚守职业道德与初心使命,长期主持修复三星堆出土文物,近四十年来凭借过人的耐心与毅力,无怨无悔甘坐“冷板凳”,用精湛的修复技艺让三星堆文物的惊人价值与优美姿态得以完整呈现。
1984年,郭汉中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正在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的考古人员。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郭汉中充满好奇,天天跟着考古队打杂,懵懂间对文物发掘产生兴趣。聪明勤奋的他,很快被考古队看中,开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陶器修复。1986年,三星堆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亟须文物修复相关人才。有挖掘清理经验和陶器修复基础的郭汉中由此被调入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跟随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走上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文物修复之路。当时在省考古研究所,师徒二人守着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办公室,在数千个日夜里分类、拼合、焊接、雕刻……共计完成了6000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为三星堆乃至四川省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青铜大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重器,都是经杨晓邬、郭汉中师徒二人之手后才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其中,最受世人关注,也是郭汉中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当属成功修复的一号青铜神树。神树高达3米多,发掘出土时,大部分枝叶已成为残片,郭汉中与师父杨晓邬一块一块对残片进行分类,结合残片的大小、材质、颜色、缺陷等具体特征,探讨辨析其所在位置,推测其原本属性。整整6年,青铜神树终于修复完成,以笔直优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律勤学,创新文物修复技术
文物修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多工种融合的工作,它集雕塑艺术、美工、历史、考古为一体,对从业者有很高的要求。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物修复水平,郭汉中一直把自学、自练、自悟、自省作为自己的准则。他购置、研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资料,一有机会就向同行专家老师请教;同时坚持锤炼自己的实操水平,注重雕塑、冶炼、钣金、雕刻、美术等各方面技能的研究与实践。每一处接口的完美契合,每一个过程的精心构思,都是郭汉中长期思考、摸索和积累的成果。
文物修复中的整形、拼接、焊接、着色等修复方法,郭汉中不仅精通熟练,还能改良创新。他采用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使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艺,前者提高了文物修复的精细程度,后者则能保护文物不在修复中受到二次伤害,赢得了国内文物修复界同仁的普遍赞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文物修复技术向前迈步。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坑内的象牙提取是一个难点。为避免提取时糟朽的象牙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自制泥土清理和贴附加固等小工具,采用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蜡模固型加固方式,让上百根珍贵的象牙全部安全出坑,同时解决了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以及后续去模清理保护问题,极大提升了发掘清理工作效率,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保护的先河。
在近四十年的工作中,除修复三星堆文物外,他还负责主持了十多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汶川地震后,四川省文物局启动了一系列灾后可移动文物修复工程,作为省内青铜文物修复带头人的郭汉中勇担重任,承接修复了成都、德阳、绵阳、什邡、绵竹等市、区、县博物馆各类文物3000余件,获得了四川省文物局及业内专家一致好评,同时也为三星堆博物馆赢得了诸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创造了1200多万元的业务收入。
技术传承,发扬修复传统工艺
郭汉中同志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带头人,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遗余力向年轻同志悉心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为三星堆博物馆培养了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文物修复队伍。在这批队伍中,共有2人成为博物馆馆员,2人成为助理馆员,1人成为高级工,5人成为中级工,均是行业内文物修复的技术骨干。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就是其中一人,在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掘过程中,郭汉中、余健等人带领文保修复团队,结合传统手段,运用多种科学技术,出色完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进行了有益探索。这种师徒传承制,也让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水平和文物保护学术地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事业发展日益重视 _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多地文博单位派出馆内专业技术人员,专程到三星堆博物馆向郭汉中拜师学艺。秉承技术应当传承与分享的理念,郭汉中为四川省内包括成都、绵阳、德阳等多个地区的博物馆、文管所培养了一批可从事文物修复的技术人员,带动了全省文物修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研究,推动文保事业发展
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已不是简单地将破损器物修复复原,还需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开展科研。在多年文物修复工作中,郭汉中积累了丰富的文物知识与实践经验,促使他形成独特的学术眼光。他在文物修复工艺的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代表性成果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玉石器环氧树脂的脱胶处理》《广汉宋墓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仪陇5.12地震受损馆藏文物的修复》《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现代科学检测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三星堆青铜方罍铸造工艺研究》等。
2023年,在原文保中心基础上建设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正式开馆,三星堆博物馆成为国内首家融文物保护修复与展示利用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郭汉中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了多种先进精密的文保修复仪器,他带领团队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提高文保修复工作效率,开展馆内藏品保护修复课题研究,对外提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支持及分析检测工作。同时,郭汉中还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实施国保资金——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致力于为博物馆文物提供洁净和安全的保存环境,推动了国内文保事业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总的来说,郭汉中同志业务精湛,在近四十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文物修复技艺的更高境界,在文物修复技术上有多次创新,把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国内举办的数届文物修复研讨会上作传统文物工艺的改进与创新方法的大会发言,获得国内文物修复专家与同仁的认可,是我国文物修复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最新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最新五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怎么写 五四先进事迹材料 五四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 五四事迹感言 五四先进材料 五四事迹分享 五四先进典范 五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