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3篇

时间:2023-06-21 09: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的文章3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篇1

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理想是灯塔,是风帆,引领着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篇3

一、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队伍,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建成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建的行动指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校园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其纲领和灵魂,并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要把核心价值观深深浸润学生的心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创新才干。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二、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师生活动的主题

要让理念“生根”,必须要给它生长的土壤,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便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最好载体。只有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能避免把价值观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

思想价值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种不同的教育。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因素。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在各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其基本精神,实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引导。

2、在主题活动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生活中学习和养德是最有效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节假日活动、重大纪念日、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进而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在思想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稳打基础、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常抓不懈;二是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包容性的关系,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学生达成思想共识;三是正确处理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既倡导学习、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邃内涵,更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化。研究并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充分实现学科渗透与德育课程的有效整合与有益补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抓准特征,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区域性

爱国首先从爱家乡做起。要坚持以“感受家乡发展·我为家乡服务”为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建设,了解双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作为双流人的自豪感。让学生树立“少年兴则家乡兴,少年富则家乡富,少年强则家乡强”的理念,引导学生奋发拼搏,敢于创新,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实际行动,投身家乡建设,服务空港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学校历史和特色研发校本教材,了解和传承家乡优秀文化,让学生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在传承中涵养。

(二) 抓牢主题,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鲜明的目的性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进学生成长记录。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作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

(三) 抓实课堂,坚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着手探索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 抓全载体,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包

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要推进课堂内外的协同,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产生共鸣、强化认同、付诸行动。要推进教育内部的协同,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要推进校内外的协同,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互动互促,相互渗透,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合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的衡量标准,使之入脑、入心,并渗透到其情感、需求之中,并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我们的初衷,才能最好的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服好务。

推荐访问:核心价值观 方案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