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

时间:2022-09-13 18: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共党史,供大家参考。

中共党史

 

 一、

 1、 1949.8 财经工作会议:

 第一、 加强金融管理 第二、 控制主要物资集中抛售 第三、 加强对市场的行政管理、 价格管理 2、 < 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财政工作从基本分散管理到高度集中管理, 奠基。

 内容: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全国物资调度、 全国现金管理 财政经济状况的初步好转和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3、 1950.6.6~6.9 、 北京、 七届三中全会 A《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中心任务:

 恢复、 发展国民经济。

 经济好转的三个条件:

 土地改革完成、 工商业合理调整、 国家机构经费节俭)、

 B《不要四面出击》(任务:

 肃清国民党残余、 推翻地主、 解放台、 藏、 与帝义斗争到底)

 C、 意义:

 a、 是制定建国头三年大政方针的一次重要会议

 b、 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 及时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 进行各项工作的战略方针,把全党的工作重点从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上来, 对于迅速战胜财政经济困难,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有指导意义。

  二、

 抗美援朝(1950.10 ~ 1953.7 )

 意义:

  1、

 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 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信心、 对整个国际形势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社会主义积极性、 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

 3、

 使我们的军队经受了现代化战争的考验、 取得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宝贵经验、 对我国国防、 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

 土地改革、(1950 ~ 1953)

 1、

 基本目的: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

 路线:

 依靠贫农、 雇农, 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 有步骤、 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

 特点:

 A、 坚持动手发动农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的群众路线。

 B、 遵照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 的战略方针、 结成了一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路线

  C、 在土改完成的地方趁热打铁、 推动互助合作运动。

 4、 意义:

 A、 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C、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人民民主主攻、

 D、 为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四、

 1、 重点:

 打击土匪、 特务、 恶霸、 反动党员骨干、 反运动会道门头子等反革命分子。

 2、 路线:

 群众路线

  方针:

 打得稳、 打得狠、 打得准、

 3、 政策:

 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即首恶者必办、 胁从者不问、 立功者受奖。

 4、 意义:

  A 粉碎了国内外阶级敌人的破坏运动和复辟阴谋、

 B、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 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条件。

 镇压反革命、(1950 冬~1952 底)

 五、

 (三反:

 反贪污、 浪费、 官僚主义。

 五反:

 资产阶级的五毒、)

 1、

 必要性:

 A、 为打退资产阶级同党、 国家机关干部的猖狂进攻的需要

 B、 为保护社会主义经济、 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 意义:

 A、 是一次移风易俗的伟大社会改革。

  B、 教育、 挽救了一批干部、 纯洁了党的肌体

 C、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D、 为进一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创作了良好的前提。

  三反、 五反运动(1951 底~1952.10)

 六、

 1、

 一化三改:

 A、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的主体)

  B、 三大改造(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12 2、 实质:

 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即把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3、 原因:

 A、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与富强的当然要求、 必要条件。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D、 对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4、 特点:

 A、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B、 逐步过渡。

  C、 和平改造

 七、

 1、

 基本任务:

 A、 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953~1957

 B、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得农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以建立对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C、 基本上把资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义轨道、 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2、 意义:

 A、 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步骤

 B、 反映了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C、 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八、

 1、

 原则:

 A、 保障本国独立、 自由、 领土主权的完整

 B、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C、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伟大胜利 2、 内容:

 A、 1950.2.14

 中苏、 双边政治、 经济问题。

 B、 1954.4.~7

 日内瓦会议

 中(周恩来)、 苏、 美、 英、 法。。。。(第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

 会议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1953.12.31 周恩来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中、 印 将其公之于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D、 1955.4.18~24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西方国家参与的会议 提出了“求同存异” 方针、 万隆精神。

 3.、 意义:

 A、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B、 支援了被压迫民族的反帝主义反殖民主义斗争、 维护了亚洲、 世界的和平。

 C、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九、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2、

 三大改造的胜利、 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3、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 发展了马列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十、

 1、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2、

 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

 3、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十一、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的制定

 1956.9.15~27 1、

 内容:

 A、 分析了阶级关系、 主要矛盾的变化、 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 总结五年计划、 坚持反保守、 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C、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D、 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2、 意义:

 A、 是在我国历史上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会。

 B、 深刻分析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适时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 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C、 它所制定的方针、 路线、 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D、 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 木有在实践中坚持。

  十二、 整风运动 1957.7~~~1958 上半年 党的八届二中全会 1、

 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2、

 指导:

 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

 形式:

 开门整风 4、

 主要内容:

 反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 宗派主义 5、

 方针:

 团—批---团 6、

 目的:

 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十三、 反右派斗争 1957.5~~1958 上半年 1、 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的表现:

 A、 严重混淆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

 B、 对错划为右派的人采取了过分严厉的处理措施。

 C、 被划为右派的不少是和党合作多年的老朋友、 有才能的知识分子。

 2、 后果:

 A、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失去信任、 不重用、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延缓了社义建设的步伐。

 B、 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 为阶级斗争的扩大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四、 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三次会议)

 1、 八届三中全会

 1957.10.9 毛泽东首次公开批评反冒进、 恢复 1956 多快好省、《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2、

 政治局扩大会议(成都会议)

  1958.3.8~~26

 党中央 内容:

 A、 批评反冒进

 B、 规定了过高的经济发展指标

  C、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D、 错误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属于剥削阶级

  E、 提出“拔白旗、 插红旗” 口号、 矛头直指主张经济建设稳妥进行的同志 3、 八大二次会议

 1958.5.5~~23

 北京 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总路线及基本点。

 (总路线过分强调人地主观作用、 把高速度放在突出地位、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

 总路线失误原因 A、

 落后的现实、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使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急躁冒进情绪发展为违背经济规律的建设路线。

 B、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 经验主义的认识和解决问题。

  十五、 大跃进运动

 1958 1、

 三面红旗:

 大跃进运动、 总路线、 人民公社化 2、

 主要表现:

 A、 基本建设战线过长、 积累率急剧升高、 积压消费基金、 积累效益不好。

  B、 农业遭受重大损失、 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C、 轻工业即消费品工业增长缓慢、 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

 D、 财政赤字加大、 商品供应量减少。

  十六、 人民公社化

 1958.8 (包括工农兵学商、 管理生产、 生活、 政权)

 1、

 特点:

 一曰大(规模)、 二曰公

 十七、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及其中断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

 党中央、 毛泽东初步纠正左倾错误:

 A、 1958、 农业丰产不丰收、 毛泽东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基础上、 纠正左倾错误 1958~~~1959、 两次郑州会议、 武昌会议、 上海会议、 提出划清两个过渡的界限、 反对剥削农民、 纠正两个平均主义错误的正确思想。

 B、 1958.11.2~~10

 第一次郑州会议

  内容:

 a、 划清界限(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社义和共义)

 b、 发展商品生产

  c、 实行劳逸结合、 抓生产也抓生活 C、 1958.11.21~~27

  第一次武昌会议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着重讨论了高指标和浮夸风的问题、 决定降低钢的生产指标、 整顿 人民公社。

 D、 1958.11.28~~12.10

 第二次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内容:

 对前两次会议成果肯定、 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关于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议》、《关于 1959 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同意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主席候选人的决定》。

 E、 1959.2.27~~~3.5

 第二次郑州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批评了平均主义、 过分集中两种倾向、 整顿和建设了人民公社。

 F、 1959.3.25~~4.1

 第一次上海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a、 落实钢铁生产指标偏高问题

  b、 清算刮共产风的旧账、 退赔农民财产

  c、 指出生产小队要有部分所有制 G、 1959.4.2~~~5

 第二次上海会议(中共八届七中全会)

 内容:

 确认前两次会议的基本内容、 强调权力集中在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 有他挂帅、 邓小平副帅、 号召学习海瑞精神、(敢把皇帝拉下马)

 2、

 庐山会议、 纠正左倾错误的中断、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A、 1959.7、 8 会议(八届八中全会和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前期(纠正左倾)、 后期(开始反右倾)

  十八、 国民经济的调整、 恢复、 发展、

 1、

 原因:

 A、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反右倾错误

 B、 严重的自然灾害

 C、 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 撤走专家 2、 困难表现:

 A、 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大幅下降、 供应严重不足。

  B、 基本建设规模过大、 工、 农、 轻、 重工业比例失调、

  C、 国家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商品价格上涨、

  D、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大量人死亡。

 3、 调整措施:

 A、 大量精简职工、 减少城市人口

 B、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缩短了工业战线。

  C、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

 D、 消灭财政赤字、 制止通货膨胀 4、 1960

 八届九中全会 周恩来、 八字方针: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标志着我国进入国民经济调整阶段)

 5、 三南(中南、 西南、 华东)

 会议:

 1961.3.10~13

 毛泽东

  广州

  制定《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 即六十一条

 三北(华北、 东北、 西北)

 会议:

 1961.3.10~13

 刘少奇、 周恩来

  北京

 中央工作会议(广州会议):

 3.14~~23

 南北会议合并 6、 1961、 5~~6

 中央工作会议

 北京 内容:

 A、 办...

推荐访问:中共党史 党史 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