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5篇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 衡阳市统计局 | 发布: 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 2013-05-2010:22 常宁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来 源 :
衡 阳 市 统 计 局
|
发 布 :
湖 南 省 统 计 局
|
发 布 时 间 :
201 3-05-20 1 0:22
常宁油茶历史辉煌, 素有“全国油茶看湖南, 湖南油茶看常宁”之说。
作为全国油茶原产地和核心产区之一, 常宁的油茶栽培历史长达 1 700 多年, 油茶林地面积曾经达 78.8 万亩, 占林地总面积的 45%, 是常宁市的农业传统优势产业。然而,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浪潮的兴起, 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 加之油茶林严重老化、 火灾和公益事业占地以及退耕还林种植其他树种, 造成大面积油茶林抛荒减收, 传统优势几乎不复存在。
近些年来, 全市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围绕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目标,举全市之力发展油茶产业, 取得了扎实成效, 但在产业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瓶颈。
近日, 市统计局走访了市林业局、 荫田镇、 西岭镇和江山生态公司等相关单位和企业,就如何利用常宁独特的产业优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的油茶产业, 将其打造为常宁的特色产业品牌? 如何突破产业“瓶颈”, 全方位激活油茶产业活力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 常宁市乘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建设东风, 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产业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产业基础夯实。
现全市油茶林面积达 74
万亩, 占林地总面积的 42.3%, 占经济林面积的 90%。
其中, 全市新造高产油茶林 1 2 万亩, 低改垦复油茶林 25 余万亩。
油茶产量达 5000 吨, 年产值突破 5 亿元, 油茶产业重现了上个世纪七、 八十年代的辉煌, 步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二是油茶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
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 常宁市油茶基地建设以每年新造 3 万亩、低改 6 万亩的速度稳步推进, 省道 320 线百里油茶产业带和衡桂高速百里油茶走廊已具规模, 油茶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
目前, 全市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企业有 3 家,
200 亩以上的种植户有 300 余家, 组建了 油茶专业合作社 20 余个。有连片 2.2 万亩的荫田镇白马油茶新造高产示范林基地, 连片 1 0 万亩的西岭油茶产业圈低产林改造基地, 九眼泉油茶高接换冠实验基地。
三是油茶开发企业增加。
常宁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社会参与、 新造与低改相结合, 引进了湖南江山生态、 西施生态、 鸣天科技、 湖南大三湘等 1 0 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 引进中粮集团在常宁市设立油茶研发中心和精深加工企业, 已基本形成集种苗、 基地、 加工、 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链。
四是完善了良繁体系。
从中国林科院引进油茶优良品种 9 个, 建成良种采穗圃 50 亩,已被纳入“湖南省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定点采穗圃”, 201 0 年又新建 1 05 亩的油茶采穗圃。
积极加快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建成 2 个油茶定点苗木繁育基地 200 亩, 选用优良无
性系作为主栽品种进行苗木繁育, 大力推广应用油茶芽苗砧嫁接和轻型基质容器育苗等先进技术, 可年产优良嫁接苗600 万株, 实现了油茶良种苗木供应本地化。
加大对种苗质量的监管力度, 确保良种壮苗造林使用率达 1 00%。
此外,全市还建设了 300 亩的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库, 现已收集油茶优良品种 84 个, 并新建油茶新品种试验区 45 亩和湖南省油茶高产新品种区域试验项目 350 亩, 集南北良种于一体。
目前, 全市已基本形成集种源收集、 品种试验、 穗条供应、 苗木培育为一体的种苗繁育基地。
(二)
基地经营模式多样。
基地建设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常宁市在产业化进程中探索出了四种油茶开化模式。一是公司租赁经营。
引进一批有实力、 懂技术善经营的公司从事油茶规模开发经营, 公司直接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 以租金形式支付土地承包款, 根据土地类别不同, 租金为 5—50 元不等。
如湖南江山生态公司于荫田镇 5个行政村签订林地承包经营合同, 租赁土地 3 万亩, 现已成片造林 2 万亩。
二是企业+ 农户联合经营。
鼓励农户以地入股, 与油茶开发企业共同经营, 企业与农户签订油茶籽定向保底收购协议, 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开发模式。
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在西岭镇平安村与 600 余户农民签约, 平均每户入股土地近 5 亩, 现已恳复油茶老林 1 000 余亩, 新造 2000 余亩。
江山生态公司在我市盐湖玄塘村开发的万亩
移民油茶示范基地, 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 明确收益期间利润三七分成。
三是专业合作社经营。
秉着:
“乡 村引导、 入社自愿、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原则, 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
西岭镇桐江村 234 户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 组建成立全市第一家油茶专业合作社, 共同经营 3000 余亩油茶林,通过统一经营管理, 油茶效益大幅度提高, 去年每亩油茶林产茶油 1 5 公斤以上, 入股社员每户纯收入 5600 多元。
四是大户承包经营。
支持有实力、 懂技术、 善经营的大户兴建油茶林基地, 充分发挥经营者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 示范和带头作用。目前全市经营 200 亩以上的油茶大户有 302 户。荫田镇衡市村返乡 农民工刘福宏综合开发利用我村生态能源, 经营油茶林 1 600 余亩, 实行精细化管理, 利用机械化作业, 来势十分看好。
经营模式多样化有效解决了基地分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林权从静态的资本转化为动态的活力,油茶山成了百姓的“金山”。
(三)
资金投入渠道多元。
发展油茶产业, 资金保障是关键。
全市不断加大投入, 多渠道融资。
一是财政“投”。
近几年市财政投入油茶产业建设资金达 5000 余万元。
从 2006年起, 市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 对连片新造高产油茶林 50 亩以上的, 无偿供应种苗, 次年每亩给予 50 元肥料补助, 低改恳复油茶林的每亩奖励 1 50 元, 对油茶新造和恳复组织有力的乡 镇按每亩 5 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今年, 市财政
新增投入 1 000 万元扶持油茶产业发展, 同时提高了油茶产业建设补助标准, 对新造油茶林从第二年起给予每年每亩100 元的抚育管护费, 连续补助 3 年; 对集中连片油茶恳复每亩奖励 300 元, 次年即以后的油茶复垦每亩补助 1 00 元。二是招商“引”。
先后引进中粮、 江山生态、 西施公司的等 1 0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 引进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近 1 0 亿元。中粮集团与江山生态公司合作, 投资 2 亿元建设建设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 台湾田野休闲公司计划投资 1 .5 亿美元, 首期投资 5000 万元, 打造油茶文化风情园; 西施科技公司投入 7000 万元, 在蓬塘乡 建设 1 万亩高产油茶基地; 鸣天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已投入 5000 万元, 在烟洲镇建设 5000 亩高产油茶基地, 后续投资将达 1.3 亿元。
三是向上“争”。
先后争取到油茶示范林基地(县)
市、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向上级争取油茶产业建设资金 2500 余万元。
整合了扶贫开发、 国土整理、 水土保持等涉农资金, 用于油茶产业发展。四是银行“贷”。
下发《金融机构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贷款的通知》 , 开展油茶林专项贷款。
201 0 年以来, 常宁市信用联社、 农行常宁支行、 邮政储蓄银行均设立油茶林专项贷款,共发放贷款 4000 万元支持油茶产业建设。
201 1 年启动油茶林权抵押贷款, 油茶贷款由财政贴息, 贴息比例达 50%, 政府贴息共 500 万元。
五是社会“筹”。
积极引导、 鼓励民间资
金投入油茶“绿色银行”。
一大批回乡 创业人士租地造油茶林,现有规模经营油茶户 286 家, 累计投资 3000 万元。
(四)
品牌创建稳步推进。
品牌就是效益。
常宁市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 着力提高常宁油茶的影响力。
一是对接央企创品牌。
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中粮集团, 签订油茶产业合作协议, 开发系列油茶产品。
201 2 年 6 月份, 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奠基开工, 建设一条年产 2 万吨冷榨茶油的生产线, 打造“福临门”茶油品牌, 力争今年年内投产, 力争把中粮常宁茶油加工厂列为国家林业局油茶实验工厂, 把中粮油茶全产业链研究中心列为国家林业局的认定中心, 为全国的茶油加工制定行业标准, 成为真正意义上得“中国油茶第一市”。
二是宣传造势树品牌。
自 2008 年以来, 已成功举办了三界中国油茶旅游文化节。
先后为全省林业暨油茶产业发展会议、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提供现场, 分别作了经验介绍, 这些活动, 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常宁油茶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三是科技支撑建品牌。
大力实施科技兴油。先后举办油茶资源培育高峰论坛和油茶营养高峰论坛, 引进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油茶栽培技术。
与亚林所、 湖南省林科院和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建立科研协作关系, 共同建立油茶科技园、 低产林改造基地、 有害生物防治实验示范区等。从中国林科院引进油茶优良品种 9 个, 建成良种采穗 50 亩,被纳入“湖南省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定点采穗圃”。
建成油茶定
点苗木繁育基地 2 个, 面积 200 亩, 选用优良无性系作为主栽品种进行苗木繁育, 可年产优良嫁接苗 600 万株, 实现了油茶良种苗木供应本地化。
油茶可持续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在常宁市建立实验基地。201 0 年, 率先成立油茶学会, 为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四是拉长链条做品牌。
在拉长油茶产业链条上做文章, 成为全省油茶产业链最全面、 上下游配套最完善的油茶产区。
油茶深加工方面, 齐家茶油有限公司采用物理冷榨方式, 日产国标一级精炼油 100 吨, 成为一家集油茶种植、 精深加工、 销售于一体的本土油茶产业规模企业。
市场建设方面, 开工建设湖南省首家油茶批发大市场, 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茶油商品的集散地。
旅游文化方面, 引进台湾田野休闲公司在罗桥建设油茶文化旅游风情园, 打造全国第一家油茶文化旅游景区。
(五)
产业发展全民化氛围浓。
做足了油茶产业宣传发动文章多方造声势, 层层抓动员, 营造了 空前浓厚的发展氛围。
一是组织保障高规格。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 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明确政府一名市级领导专抓专管。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议案; 市政府下发了《常宁市油茶产业保护管理办法》 , 划定油茶基本保护区, 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和发展。
出台《油茶产业建设考核实施方案》 , 把油茶产业建设纳入市委、
市政府重点项目 考核内容, 实行“一把手”工程, 各乡 镇建立油茶生产“书记、 乡 长带头抓, 分管领导包干抓”的工作机制,把油茶生产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二是规划布局大手笔。制定 《常宁市 2008—2020 年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 “五个一”的发展规划, 即建成一个百万亩的高产油茶林基地, 建成一个知名品牌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 建成一个以油茶为主的食用油交易市场, 建成一个油茶生态文化园, 油茶产值达到 1 00 个亿以上的规模。
在产业布局上出“二带三群”, 即以S320 线和衡桂高速为轴的两条产业带; 以荫田等十个乡 镇为主、 以三角塘的五个乡 镇为主和以兰江等 4 个乡 镇为主的三个产业群, 打造了 “百里油茶产业带”和衡桂高速油茶走廊。三是宣传发动全方位。
连续举办两届油茶旅游文化节, 实现了 油茶与文化、 旅游、 科技、 市场、 政府职能“五大嫁接”,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 坚持“荒山不绿化、 责任不解除、 油茶不垦覆, 干部部称职”, 在各级干部中树立“既要金山、 更要青山”的发展理念; 在广大群众中宣传“人要衣装、山要绿装”的生态理念; 在业主群体中弘扬“栽摇钱树、 荫后来人”的经营理念, 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规模开发油茶,呈现出万名干部垦茶山、 百余单位办基地的喜人态势, 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参与、 干部群众齐上阵的浓厚氛围。
二、 油茶产业发展瓶颈
近年来, 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 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有产业、 无产品; 有投入、 无效益”的困局。
要突破这一困局, 必须破解“五大瓶颈”:
( 一)
资金瓶颈。
据了 解, 油茶新造林每亩需投资1500—2000 元, 加上整地、 造林、 抚育、 病虫防治等投入,每亩油茶林投入至少在 2000 元以上。
而且油茶林从种植到产出至少要 5 年时间, 盛产期在 7 年以上, 一年不投入就会荒废。
因此, 油茶林需大量资金持续投入。
近年来, 尽管常宁市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 拓宽了融资渠道, 但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更是广大油茶经营户最为渴望解决的呼声。
一是贷款融资难。
广大油茶经营户到银行贷款比较困难, 存在“一贷难求”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
贷款渠道窄。
目前, 在全市开展油茶林专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信用联社一家; 贷款额度小。
联社的单笔放贷额度较少, 最高不超过 20 万元。
而目前全市从事油茶经营的公司和大户的油茶基地建设往往是成千上万亩, 20 万元对此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贷款周期短。
油茶贷款期限一般为5—1 0 年, 而油茶产业本身见效慢、 周期长, 新造林要 5 年以上才会有产出, 尚未产生利润, 就要还本付息, 企业资金压力很大。
贷款门槛高。
油茶经营户的有效贷款抵押难以落实, 油茶林地使用权受诸多政策法规约束, 无法进入融资环节, 特别是信用担保、 油茶保险等体系不够完善, 林农或油
茶经营企业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
二是资金整合难。
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理资金, 发改部门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资金、 农开办有农...
篇二: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吴延旭摘要: 随着赣州 市农业 产业结 构的 调整, 油茶这个传统的产业得到新的迅猛发展。
栽植的 品种不 断更新, 栽种 的面积 不断扩大, 基地化造林越来越被广大林农和企业看中, 经济效益越来越显示它的强劲之势, 油茶产业正逐渐成为 赣州 新 农村建设和山上再造工程新的 经济增 长点和亮 点。
要振兴油茶产业, 必须从改造油茶低产林, 建设高产油 茶丰产林着 手; 必须 依靠 良种良法, 科学造林, 集约经营; 建立多种形式模式的油茶生产基地;加大油茶产品的开发力 度, 提高经济效益。关键词: 油茶产业; 基地建设; 发展与对策中图分类号: F123. 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CN43- 1027 /F( 2008) 9- 021- 02作
者: 赣州 市林科所; 江西, 赣州 , 341000油茶是世界四大食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 和特种经济树种。
茶油与 橄榄油品 质相 媲美, 富含不饱和脂 肪酸 85% 以 上及天然的 维生素 A 和 维生素E, 营养丰富, 口感上佳, 耐贮藏, 易于被人体吸收, 长期食用, 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与心血管 疾病。
油 茶适应性很强, 多生长在深山或低 丘山岗, 病虫害极少, 基本上没有环境污染, 因此, 茶油被誉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有/东方的橄榄油 0之称。一、赣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随着赣州市农业产业结构 的调整, 油茶这个古 老传统的产业得到新的迅猛发展。
栽植的 品种不 断更新, 栽种 的面积 不断扩大, 基地化造林越来越被广大林农和企业看中, 经济效益越来越显示它的强劲之势, 油茶产业正逐渐成为 赣州新农村建设和山上再造工 程新的 经济增 长点 和 亮 点。
赣南 栽培油 茶已 有2300多年的历史, 据 20世纪 80年代调查, 全区油 茶面积达 26 .666 7 @ 104 ha , 占 当时林业用 地面积 ( 301. 333 @ 104 ha)的 8 .84% , 人均半亩茶山, 1. 1 kg茶油, 年平均产油 774. 16 @ 104 kg ,茶油在人们食油中 所占的 比例 平均为 56% 。
然而随着 经济的发展, 油茶及其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提升, 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少, 据 1999年全市第 3次资源清查, 赣南油茶保存面积为 15 .73 @ 104 ha ; 在 2004年全市第 4次森林普查中, 赣南的油茶面积只有 10 . 973 @ 104 ha 。2006年, 全市产油茶籽为 8959. 5 t , 折合茶油 477. 975@ 104 kg , 平均亩产油为 2. 9 kg 。目 前, 赣南超过 10 000 ha以 上的县有兴国, 赣县和上犹等县, 超过 0. 333 @ 104 ha以 上的 县 (市 ) 有 11个, 超过 0. 033 @104 ha以上的乡 镇有 65个。
兴国县曾经是江西第一油茶大县,历史上油茶面积曾 达 9. 4867 @ 104 ha , 1984 年调 查为 6 . 673 @104 ha , 1989年为 5. 16 @ 104 ha , 2003年清 查油茶面积为 1. 833333 @ 104 ha 。
该县油 茶主要分布在均村、 茶园、 南坑、 高兴、 枫边、 良村、城岗、 永丰、古龙岗、 兴江和东村等乡 镇, 其中均村乡 油茶面积达 0. 9167 @ 104 ha , 约占 该县油 茶面积的一半。
该县现有的油茶林分中, 残、老、 稀疏林占 80 % , 产油 量最高年份 ( 1972年 ) 为 326. 5 @ 104 kg , 最低年低为 35 @ 104 kg, 平均年产油 量在150 @ 104 kg左右, 亩产油量约在 2. 5 kg 。年 ), 产油量为 51. 25 @ 104 kg 。赣县 20世纪 80 年代油 茶面积 达 2 @ 104 ha以上, 2004 年清查油茶面积为 0. 673 @ 104 ha , 主 要集中 在五云、沙地、 茅店、2006 年为欠产 年 (小南塘、白鹭等乡 镇。
1992至于 1994年, 赣县列 为江西省的油 茶低产林改造县, 新造丰产林 0 . 031 7 @ 104 ha , 低改油茶林 0. 2467 @ 104 ha , 其中高接换冠 0. 017 3 @ 104 ha 。
2006年全县产茶籽1 140 . 25 t , 折全产油 28. 506 @ 104 kg 。上犹县为赣南油 茶大县之一。茶保存面积为 1. 798 @ 104 ha ; 现保存油茶林面积约 在 1. 333 @104 ha 。
油茶林主 要集中 在寺下、 兰田、 紫阳、 陡水、 安和 等乡1999 年第 3次资源清查 油镇。
该县新造油茶优良无性系良 种幼林约在 0. 133 @ 104 ha左右, 完 成油茶低产林改造在 0 . 3 @ 104 ha 。
目 前新造油茶经营 比较好的有犹江林场的刘经贵栽种面积达 0. 001 3 @ 104 ha , 自 行办起了 小型加工厂, 2000年新造林, 2004年挂果, 亩产桃 50 kg ,种后 6年、 7年每年收茶桃 1. 5 @ 104 kg~ 2 @ 104 kg, 今年测 产亩产茶桃为 345 . 25 kg , 折算产油为 20. 55 kg 。此外, 赣南油茶林面积较多的还有南康、崇义、 于都、会昌 等县, 1999年全市清查的油茶林面积: 南康为 1. 266 @ 104 ha , 崇义为 0. 960 7 @ 104 ha , 于都为 1. 146 7 @ 104 ha , 会昌为 0. 922 7 @104 ha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中可知, 赣南油茶栽培历史悠久, 面积 广大, 但面积逐年递减, 产量极低, 其主要原 因为: ( 1) 林相 衰老,品种退化, 管理粗放; ( 2) 油茶产业的效益低下, 产 品的 综合利用率低, 极大地影响了 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 3) 工业化 和城市 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 过去投入到油茶生产经营的大部分强劳力 都转移到 工业、 商 业、 服务性行业和果 业开发上, 农 村现有剩余的人员多为妇女、儿童、 老人, 造成农村现剩 余劳力价格上扬, 许多农户和家 庭根本无 力从事山上油 茶产业的经营生产, 是造成大量现有油茶山林荒芜的原因。二、促进赣南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要振兴油茶产业, 必须从改造油茶低产林, 建设高产油茶丰产林, 加大油茶产品开发力度及其附加值的综合利用, 增加产 业经济竞争力和政府扶持等多方面下功夫。(一)对油茶低产林加以改造。赣南现有 10. 973 @ 104 ha油 茶林多 为稀疏 老残林, 或被飞籽成林的马尾松和杉木杂 树所挤压或被杂草灌木所覆盖, 油 茶濒临灭绝的边缘, 必须加以改造。20世纪 90年代, 赣州市林科所曾在赣县、 兴国、 上犹、 崇 义、 安 远等县开展 5油 茶低产 林改造6项目 的试验研究 工作, 通过采取林地 垦复改善林地 土壤结构, 清除杂灌茅草改善林相 结构; 疏密补稀改善林分结 构; 去 劣留优改善品种结构; 修剪整形改善树体结构; 除虫防病改善林间卫生结构。
通过实施低改, 取得了 显著成效, 今后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21宏观管理 /
(二 )积极营造高标准油茶示范林, 实行集约经营。首先是要依靠良 种良法, 科学造林, 集约经营。
以往赣南的油茶产业主要是靠吃 祖宗饭, 对油茶林的 经营 多数是/ 自 生自长, 只收不管 0 /人种 无养0 的 状况。
加 上品 种杂 混, 树体老化,产量极低, 每亩产油量不足 3 kg , 效益低 下, 极大地影响了 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阻碍油茶产业的大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 赣州市林业科研人员早在 6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油茶良种 的选育工作, 历经 28年, 选育出了 12个高产油 茶优良 无性系, 丰产期亩产油达 50 kg以上, 最高 67. 25 kg , 属国内 高产水平。
这批良种的选育, 极大地推进了 赣南乃至全省的油茶产业的大发展。油茶良种的推广 应用, 1991年列入原赣州 地区 星火计划 项目 ,1993)1997年列为江西 省推广 良种, 1998年列为 国家 / 油 茶跨世纪先导工程0 , 2001年国家科技部列为 星火计划项 目 , 创 造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次是要建立多 种形式模式的油 茶生产 基地。
目 前, 赣南的油茶产业发展主要 有以 下几 种模式: ( 1) 千家 万户 经营 模式赣南 18个县 (市、区 )现有人口 800多 万, 且多数农 民生活在乡村山区; 山地面积广大。
油 茶的适应性极强, 平原山地、 丘陵这个广阔的天地, 都适合于它的栽植生长。
当 前农村实行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别 是通过林权制 度改革, 山地 林权落实 到户, 油茶块状小范围的栽植, 适合以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
种植油茶是赣南农民的传统产业, 经营生产具有丰富的经验; 它既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山地和劳力资源。若每户都能种上 3亩、 5亩或 10亩左右 油茶, 农户 既可解决自己的吃油问题, 又可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商品油, 从而创造出较好( 2)油茶专业大户种植模式。
赣州市 通过林权制度的改革, 涌现出了 一大批造林专业户, 通过长期租赁山地 ( 30~ 50年 ) 开发油茶产业, 营造油茶基地 林。
这批造林大户, 一般具有资 金、管 理或技术上等优势, 租赁一方土地, 营建原料基地林, 兴办小型加工厂, 产供销 于一体, 建成 私营企业。
他们 清山整地具一定的规 模, 造林实行良种 化, 抚育施肥标准化, 加 工基本半自动化, 吃住管理农庄化。
目 前赣南已 涌现出 许多个体造( 3)公 司 + 农户 + 科技股份制 经营 模式。要壮大油茶产业, 必须具有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目 前赣南已建有三家规模比较大的油 茶加工企业, 并注册商标: 即座落在兴国的 0 山村茶油 0, 章贡区的 /仰山正茶油 0 和经济开发区的的经济效益。林大户的成 功典范。/ 山宝树0 茶油。
年生产茶油的能 力都在 1 000 t~ 2 000 t间。由于原料严重不足, 每年生产时间不足半年, 产品 多销往北京、上海、 香港、台 湾等地, 供不 应求。
因此, 要使油 茶产业做强 做大, 必须发挥公司资金雄厚, 信息灵通, 管 理先进、 市场 广阔、 技术设备优越, 产品开发优 先的龙 头作用。
而 农户以 其山地 资源丰富, 造林、管理、 技术熟练, 劳力、 生产资源方便配套, 起到 原料的保障作用。( 3)加大油茶产 品的开发力 度, 提高经济效益。油茶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油茶, 不仅能够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而且使农民特别是山 区农民 在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下, 有效地实 现增产、 增 收。
然而, 油茶毕 尽不是一项高效产业, 只是一项 长效的产业, 见效比较慢, 主要经济收入在丰产期。入丰产期; 前期需要投入, 丰产 期才有回报。
据初 步统计, 高标准地造林一亩油茶, 前 5年需投入约 1 600 元 /亩, 第 8~ 9年收支持平, 第 10年后每亩净产值达 2 000 元 /亩 (每亩按 50 kg , 茶油按 20 元 /斤计 ) , 丰产期可长达 50年以上。
因此, 农民要实现基地造林, 没有劳力和一定 的资金是不现 实的。
要发展油茶产业, 就必须加大对油茶产品 的开发力 度, 提高茶油的附加值, 提升油茶的价值和价格. 开发茶油, 不仅仅是提供给人们生活食用所需; 提升价值, 可以开发皂素、 茶粕, 研制 高档保健品, 加工高级护肤霜, 制造洗发香波, 从附产品中提取茶碱、 栲胶, 生产生物农药, 抛光粉等, 从多方面体现它的价值。
只有全方位的综合开发利用, 才能提升它的价值, 只有 (农民 ) 从种植中得到 实惠, 才有积极性, 才能得到发展。( 4)完善油茶产业的运行机制。种植油茶是/ 种一树而创百业0的 公益性事业, 发展和壮大油茶产业, 对于促进社会、 经济、 环境都是非常有益的。
谁都知晓, 茶油好, 全身 都是宝, 现在 的问题是如何发展? 农民 们资 金不足, 但有自 留山, 自 留地, 每户种植 3~ 5亩, 拿出来开发, 应该不是很大问题; 许多 有一定经济实力 的个体专业户 (老板 ) , 从事开发一定规模的基地造林, 是发展油茶产业的中坚力量; 兴办的加工公司企业, 必须是走基地原料加工一体化的道路, 企业要想从茶油的产品中获得商 利, 就必须与 广大农 户一道共同联手营建油茶产业基地, 保障原 料, 吃足吃 饱, 共同发展。
政府是导航的明灯, 应给予农户更多 的惠民 政策和 扶助政策。
支持种 植油茶使用良种良法, 大力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更新。
支持企业研制加工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 形成产业规模化, 品牌化。总之, 赣南发展油茶可以走两条路子: ( 1) 改造现 有油茶低产林 (改造 ); ( 2)兴建高产油茶丰产林基地 (幼林造林 )。
建议:在赣南的主要油茶县市区, 设立油茶基本政策保护措施, 如果 财政可能的话, 给予 油茶新造林补助良种 苗木经费 100 元 /亩; 每年每亩给予垦复抚育油茶经费 50元。
经过 3 年 ~ 5年的时间,使赣南的油茶产业发展壮大, 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按照 市委市政府/十一五 0规划提出的 要求, 至 2010年, 全市应用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新造林 2 @ 104 ha , 低改油茶林 6. 667 @ 104ha , 全市高产 油茶林面积达 13. 333 @ 104 ha以上, 年产 值达 20亿, 可谓赣南 人民 在自 己 的 山 上建起了 一个长效的 / 绿色 银1年种植, 3 年抚育, 4 年始 果, 约 10年左右 才能 进行0。参考文献:[ 1] 姚小华, 王开 良, 罗 细芳, 等. 我国 油茶 产业 现 状及发展 思 路[ J]. 林业科技开发 2005, 19( 1): 3 - 6.[ 2] 刘跃进, 欧日 明, 陈永忠.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与对策 [ 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 21 ( 4): 1- 4.[ 3] 谢年馈, 宋敬祺, 曾远华等. 赣南油茶生产近况调查及其经 营探索 . 赣南林业科技, 2007( 64).(责任编辑: 柳玉华 )22 企业家天地 # 下旬刊 / 2008 / 9
篇三: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士 学 位 论 文 韶 关 市 油 茶 产 业 发 展 问 题 研 究 '■■ . 作 者 姓 名 陈 君 华 学 科 专 业 农 村 与 区 域 发 展 指 导 教 师张 眉 副 教 授 培 养 单 位 经 贸 学 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2 0 1 8 年 1 1 月 分 类 号:
S 7 9 4 . 4 密 级 :
学 校 代 号:1 1 3 4 7 学 号 :
2 4 7 1 6 0 6 0 0 3 仲 恺 农 业 工 程 学 院 在 职 攻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韶 关 市 油 茶 产 业 发 展 问 题 研 究 S t u d y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 C a m e l l i a i n d u s t r y i n S h a o g u a n C i t y 陈 君 华 导 师 :
张 眉 副 教 授 培 养 单位 ( 二 级 学 院 )
:
经 贸 学 院 学 科 门 类 :
农 业 硕 士 专 业 ( 领 域 )
:
农 村 与 区 域 发 展 答 辩 日 期:
2 0 1 8 年1 1 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怀脅( 姓 名 )
学 位 论 文 独 创 性声 明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人 在导 师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宄 成 果。
据 我 所 知,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 谢 的 地 方 外 , 论 文 中 不 包 含 其 他人 己 经 发 表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仲 恺 农 业 工 稈 学 院 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 的学 位 或 证 书 而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
与 我一同 工 作 的 同 志 对 本 研 宄 所 做 的 任 何 贡 献 均 己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 表 示 谢 意 。
学 位 论 文作者签 名 ( 手 写 )
: Mrf 签 字 曰 期:
厶丨 年/丨月2 :
曰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学 校 有 关 保 留、使 用 学位 论文 的 规 定,即:
学 校 有 权 保 留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 存 、 汇 编 学< 立 论 文。
同 意 学 校将本 人 的 学 位 论 文 提交清 华 大 学 中 国学术 期刊 (光 盘 版 )
电 子 杂 志 社 全 文 出版和编 入 CN K I《 中 国知识 资 源 总库 》,传播 学 位 论文 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 保 密的 论 文 在 解 密 后 应 遵 守 此 规定 乂 本学 位 论 文 属于 :
□ 保 密 , 在 年 解 密 后 适用本授权书 。
^不保 密,同 意在 校 园 网上 发布 ,供 校 内师生 和与 学 校 有共 享 协 议 的 单 位浏 览。 (请 在 以 上 相 应 方 框内 打“V ”)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名 (手 写):导师签 名 (手 写 ):
签 字 曰期 :
年 /丨月 ^ 曰 签 字 曰 期 :
年I丨 月日
摘要I摘 要我国是油茶主产区,油茶是我国特有食用油料树种,全球茶油 90% 产自中国,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于一身,发展油茶不仅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结构和身体健康、而且可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自2008 年国家大力扶持油茶产业以来,各地加大油茶产业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全国油茶产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广东作为油茶主产区之一,紧跟国家各项扶持,从政策、科技、资金等各方面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各项成效。虽然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化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的,但是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油茶的发展情况,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且速度也较慢。文章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介绍了韶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韶关市油茶产业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政策引导、缺乏专业高校指导,油茶生产技术不足、油茶种植农户松散等问题;通过借鉴广东省梅州市、湖南省衡阳市、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油茶产业发展中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依托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创新科研培育优良种苗、树立品牌效应、成立本地油茶产业协会等对策建议。关键词:韶关;油茶产业;产业化
AbstractIIABSTRACTChina is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 of Camellia. Camellia is a unique tree species foredible oil in China. 90% of global tea oil is produced in China, and Camellia oleifera is alsoknown as the world"s four major woody oil plants, including olive, oil palm and coconut.Camellia combines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veloping Camellia not onlymaintains national grain and oil security, improves people"s dietary structure and physicalhealth, but also increases forest coverage and accelerates greening of the country. Since2008, the state has vigorously supported the oil tea industr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increased oil tea industry policy support an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national teaindustry has embarked on a rapid development path. As one of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Camellia, Guangdong has closely followed all kinds of support from the state, and hasmad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ellia industry from polic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unds, and has achieved various results. Although the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has been relatively fast in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as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peed is slow.Taking Shaogu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government investment, lack of policy guidance, lack of guidance from specialize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oil tea, loosely planted oiltea farmers, lack of unified management, small-scale enterprises, leading enterprises withinsufficient motivation, and the whole city as a whole. Camellia industry has insufficientbusiness organization, lack of brand effect, obvious seasonality, low output, small businessscope, low income, lack of publicity,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Camellia oleifera, lowpurchase dem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among existing companies, and failure todevelop local Camellia oleifera Collaboration and healthy competition and other issues.This article draws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tea industry in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eng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and Ganzhou City,Jiangx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countermeasures, whichmainly include: policy support, combined with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university
AbstractIIIcooperation,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ivation Seedlings; Leading companies todrive, innovate management models, establish brand effects; Travel pull, forest downhill,special scenic spots; Under the forest economy (planting, breeding), upgrade to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s; Make good use of geographicaladvantages to expand sales area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as an opportunityto innovate the sales model; set up a local oil tea industry association to promote soundexchanges in the industry.Key Words: Shaoguan;oil tea industry; industrialization
目录IV目 录1 前言.................................................................................................................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1 选题背景........................................................................................11.1.2 研究意义.........................................................................................31.2 选题目的..........................................................................................................51.3 国内外研究现状..............................................................................................51.3.1 国外研究现状.................................................................................51.3.2 国内研究现状.................................................................................61.3.3 小结评价.........................................................................................71.4 研究思路..........................................................................................................71.5 研究方法..........................................................................................................8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92.1 概念界定..........................................................................................................92.1.1 油茶.................................................................................................92.1.2 茶油.................................................................................................92.1.3 产业链...........................................................................................102.2 理论基础........................................................................................................10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102.2.2 区域发展理论...............................................................................112.2.3 对比分析理论..............................................................................113 韶关市油茶产业现状...................................................................................123.1 韶关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23.1.1 韶关市农业发展概况...................................................................123.1.2 韶关市林业发展概况...................................................................133.1.3 韶关市旅游业发展概况...............................................................14
目录V3.2 韶关市油茶产业现状....................................................................................153.2.1 韶关市油茶产业历年发展概况...................................................153.2.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163.2.3 调查数据描述统计分析...............................................................164 韶关市油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224.1 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政策引导....................................................................224.2 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油茶生产技术不足.....................................................244.3 油茶种植农户松散,缺乏统一管理............................................................244.4 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254.5 油茶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264.6 油茶产业收益方式单一,销售渠道不畅.....................................................265 我国其他地区油茶产业经验借鉴...............................................................275.1 广东省梅州市油茶产业分析—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例.................................275.2 湖南省衡阳市油茶产业分析—以科研技术提升为例.................................285.3 江西省赣州市油茶产业分析—以建立品牌效应为例.................................295.4 经验启示.................................
篇四: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东省发展油茶产业的背景2008 年 9 月 ,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协调小组、国家林业局在湖南省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回良玉副总理出 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要求将油茶等木本粮油 产业发展纳入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 努力推动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快速发展。2009 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 :
“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支持适宜地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 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 国家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增加木本粮油 供给能力 , 鼓励大力发展油茶林, 并重点放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省份。
广东省是全国油茶主产区之一, 油茶生产历史悠久, 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各油茶主产区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 把发展油茶作为优化当地林业产业结构、 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积极引 导企业投资发展油茶培育、加工业, 带动山 区群众种植油茶, 油茶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恢复发展的新阶段。2广东发展油茶的必要性2.1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需要长期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粮油 生产放在较突出 位置, 采取了 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 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油生产能力。
近几年来, 中国作为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 粮食自 给已得到基本保障,且出口开始大于进口。
相比之下, 食用 植物油却一直过度依赖进口, 自 给率却只有 40%。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资料, 我国油料作物产量逐年下降,进口食用油脂却逐年上升, 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凸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目 前, 新品种油茶林公顷产茶油已达 750kg 以上, 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撑。
因此, 通过项目 建设,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对于有效缓解食用 油供需矛盾, 增加广东省发展油茶产业的必要性分析陈倩倩(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广州510520)摘要: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 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 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长期食用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 广东省发展油茶产业不仅能提高广东省粮油自 给率, 缓解粮油 争地的矛盾, 还能增加生态效益提高林地的使用价值。关键词:
发展; 油茶产业; 分析中国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 期:2012—05—02作者简介:
陈倩倩(1985—), 女(侗族), 四川 省绵阳市人, 助理工程师.文章编号:1006-6993(2012)05-0125-03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inGuangdongCHEN Qian-qian(Guangdong Forestry Monitoring &Plann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20,China)Abstract:Camellia oleifera, is a unique woody oil tree species of the upper nutritive value and medical care functionin China, which is one of four woody edible oil tree in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notonly improves self supply rate of grain and oil, but also mitigates the contradiction of rice and oil in Guangdong. Theindustry increases ecological benefit and the use value of forest land.Key words: Development;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Analysis第 35卷第 5期2012年 9月内 蒙古林业调查设计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vol.35.No.5September.2012
内 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年优质食用油供应, 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2是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广东是七山一水二分田 的省份, 粮油自 给能力低, 全省粮油量的半数以上需要从其他省份或进口解决。
在广东耕地资源日 益紧缺的情况下, 靠大力种植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的空间十分有限, 而油茶主要生长在丘陵山 区, 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 能很好地发挥土地边际效应, 做到不与粮、棉争地, 还可以腾出 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 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
全省山区、丘陵和台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72.8%, 有近51.8 万 hm2地、采伐迹地等, 油 茶产业发展潜力 巨大。
据初步测算, 如果完成所规划 34.87 万 hm2基地建设任务并达产后, 每年茶油总产量可达 15 万 t,就可置换出耕地 20hm2以上。2.3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经济快速发展,然而, 目 前, 山区农村经济仍十分落后, “山区不富,广东难富”, “没有山区的现代化, 就没有广东的现代化”。油茶是一种常绿、阔叶、长寿树种, 一次种植, 多年收益, 稳定收获期达 80a 以上。
目 前, 市场上油茶籽的销售价格达 6000 元/t, 茶油价格高达 6万元/t, 茶油副产品茶枯的价格也达到 1800 元/t 以上。
据测算, 在渡过 4a 无收获期, 到第 8a 进入盛产期后每公顷收益达 2.7 万元, 而盛产期达 80a 以上,收益是粮田 的 4~5 倍, 农户 种 0.067hm2优质油茶林, 稳产后每年收入可达 2.25 万元左右, 是山 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因此, 发展油茶产业是广东省民生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将不断提高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增加林农收入, 做到兴林富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4是贯彻落实中央、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今年 6 月 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后,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林办发〔2009〕167 号)中又一次明确提出:
“木本油料是近年来林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林业产业服务国家大局的重点之一。
这一产业既不占用 耕地, 也不消耗森林资源, 产品还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各地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 引 导农民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 尽快使木本油料产业得到一个快的发展, 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作出贡献”。
在 9 月 3 日 召 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 黄华华省长指出 :
“要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和精深加工, 特别要充分利用山坡地大力推广油茶种植, 推进油 茶产业化经营, 提高油 茶产业的综合效益”。“林业工作要充分利用广东省山坡多的优势,积极配合做好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因此, 大力推进全省油茶产业发展, 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2.5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国 务院于2008 年 11 月 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 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 10 项措施。
中央把林业作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拉动内 需的重要领域, 也为林业重大灾害恢复重建、解决林业自 身的民生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通过项目 建设, 必将增加就业, 拉动内需, 促进广东省社会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3茶油市场分析3.1国外食用油脂市场供求分析世界植物油料和油脂需求的长期预测显示,从现在到未来 2020 年的每 5a 间, 世界主要油料和油脂的生产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油料生产增加的要点依然依存于单位面积收获量的增加上, 但油料的增长仍难以追赶上油脂需求的增加速度。油 脂界权威的杂志《Oil World》发表了 从现今到 2020 年的世界植物油料和油脂需求的长期预测报告。
预测结果:人均油脂消费, 因为, 在高收入国家对食用 油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水平, 因 而, 增长相对迟缓, 但在食用油以外的需求量仍将会有所增多,所以, 整体而言依然持续在高水平的消费中。
另一方面, 在发展中的国 家中, 食用 油 需要量的增长率将会有所增高,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详见表 1。表 12006~2020 后各年度的人均油脂消费量表油 脂的总需要量因为高收入国家中人口 的增长率相对下降, 因而, 其油 脂增加量缓慢, 但是, 其他的国家人口持续增加, 总体而言, 世界的油 脂的总需要量依然将有所增高, 详见表 2。3.2国内食用油脂市场供求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食用油的消费逐年增加。
据统计, 现在我国年度人均年消费量(kg)对比前期增长率(%)2006~2010 年20.98.32011~2015 年22.316.72016~2020 年23.616.7126··
第五期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近 2000 万 t, 而我国年产大豆1800 万 t 左右, 其中一半用于榨油, 折合豆油 160万 t; 年产油菜子 1400 万 t 左右, 折合菜油 420 万t; 年产花生 1400 万 t 左右, 其中, 约 500 万 t 用于榨油, 折合花生油 220 万 t; 加上其他品种油脂产量(包括棉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等), 我国国产食用油脂产量不足 1000 万 t。
一旦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动荡, 我国食用油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表 22006~2020 后各年度油脂总消费量表因此, 利用 荒山 进行油 茶种植, 大力发展茶油产业, 既能提高当 地农民收入, 又能提高我国食用油供给能力, 保障食用油安全供给。3.3国内食用油高端消费市场分析与预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市场消费的差异化日 趋明显, 一部分高端消费者关注饮食的健康和营养, 当然也关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
食用油消费是有习惯的, 比如东北以豆油为主; 江南、西南的消费以菜油为主; 山东、北京习惯消费花生油; 美国人大量使用玉米油; 欧洲人使用葵花籽油。
从高端市场来看, 美国人普遍于消费橄榄油 , 法国人比较认可核桃油, 茶油则在日 本有广泛的应用 , 而中国 南方对山茶油有特殊的偏爱, 赋予其“长寿油”等各种不同的美称。
压榨茶油在历代属皇家贡品, 视为延年益寿和养颜美容之佳品。在食用油市场上, 其竞争格局一直是呈金字塔状, 最底层的, 也是目 前销量最大的是色拉油, 中间层是调和油, 最上面的是高档天然食用油。
目 前, 国内高档天然食用油市场刚刚启动, 大众较认可的是进口 橄榄油, 据统计, 今年前两个月 我国共进口 橄榄油 1.225t, 价值 417.7 万美元, 进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1.6 倍, 这充分说明我国橄榄油市场正在呈现井喷的发展态势, 其不断增长的进口量说明国内庞大的高端食用油消费增长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生态环境的改变,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逐年上升。
据中国心脑血管防治网公布:
世界有 1/3 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有 1500 万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 占死亡人数的 3/5 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有心脑血管患者 3000 多万,其中, 瘫痪在床者达 1200 万人, 每年死亡 400 多万人, 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刻不容缓。
假如这些心脑血管患者食用 茶油 , 每天每人 30g, 则 每天需900t, 每年需 32.85 万 t。根据市场调查预测, 今后 5~10a, 我国每年消费中、高档茶油约 70 万 t, 外贸年出口高档茶油 10 万t 以上, 目 前, 我国茶油的产量约 20 万 t, 市场缺口很大。
优质茶油的市场价格渐趋看涨,1985 年每公斤 4~5 元,1990 年每公斤 8~9 元,1997 年每公斤18~24 元, 目 前, 中、高档茶油在沿海大城市售价每公斤高达 60~80 元左右。
而在台湾和香港超市茶油的售价大约在 120~300 元/kg,是花生油的 15~20倍。广东虽然是经济大省, 但粮油的自 给能力低,全省粮油消费量的 60%以上靠从其他省份或进口解决。
若油茶产业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可以增加食用油的生产渠道, 提高广东省食用油的自 给能力,有助于提高高档保健食用油的消费比例, 改善人民的食用油结构, 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 因此, 广东省大量发展油茶产业, 市场前景不可估量。4广东省发展油茶产业的对策4.1加强广东省内 农户 及社会对油茶产业发展前景的认识由 于油茶资源少, 目 前, 国 际市场上优质山 茶油基本上处于脱销状态, 国内多数人对优质山茶油所具有特征和优势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把它当做一般食用油看待; 一些地方甚至还把油茶种植和山茶油加工, 作为一般传统的农作物和农村小加工业来看待, 致使油茶开发未形成产业化, 所以, 要加强广东省内农户 及社会油茶产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加强油茶的作用宣传。4.2加强油茶良种生产力, 解决良种壮苗供应不足问题20 世纪 80、90 代, 广东省对油茶良种选育和推广重视不够、工作滞后, 缺少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壮苗供应不足。
目 前, 部分地方主要依靠引 进外省苗木以解决油茶种苗的需求, 有的品种不太适合广东省栽植, 还发现假苗现象。
个别地方还存在着见苗就栽、盲目 种植的情况, 加强良种繁育基地的监管,保证良种育苗, 解决良种壮苗供应不足问题。4.3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油茶产量目 前, 广东省保存的油 茶林多为过去营造的老、疏、残油茶林, 有的长期失管, 缺少抚育, 有的经营管理粗放, 油茶林杂草灌木丛生, 林相较差, 大小年明显, 油茶林的品质低下, 产量不高, 平均年产油量不足 45kg/hm2, 所以, 要加强经营管( 下转第 81页)年度油脂的总需求量(千 t)对比前期增加率(%)2006~2010 年13899214.72011~2015 年15643612.62016~2020 年17533112.1陈倩倩:
广东省发展油茶产业的必要性分析127··
第五期( 上接第 127 页)理, 提高油 茶产量, 保证每公顷油 茶产值达 45000 元以上。4.4增加原材料供应, 保证加工能力顺利进行广东省油茶加工企业发展较快, 全省年产油茶籽量无法满足加工企业生产需求, 总体加工能力过剩。
就目 前情况来看, 部分规模企业一直处于间歇性生产之中, 导致设备闲置, 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增加原材料的供应,保证加工厂正常生产运营。4.5加强科研投入长期以来, 广东省对油茶的科研投入较少, 油茶产业科研工作薄弱, 对良种选育、种苗培育、丰产栽培、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缺乏连续性。
目 前, 广东省还没有国家林业局认定的良种。
科研投入少, 推广力度不够, 成为了广东省油茶...
篇五: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建设名族文化强区调研报告—桂林恭城油茶的调研组员:刘剑 李自强
恭城油茶茶的介绍•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五岭之南,是桂林的一个瑶族自治县,以盛产月闻名于世,更以很早就发明而又传承至今的瑶乡特色恭城油茶而出名。•俗话说“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祛瘴防疫,全身舒服”。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喝油茶已成为恭城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恭城做客,有这样的习惯,喝油茶时,瑶民将花生等小吃加入碗里,喝完碗里的油茶,一定要留些小吃在碗底,以示有余不尽。在喝第一、二碗主人不发筷子,直到喝第三碗才送上筷子,所以你要喝三碗以上主人才高兴。•正宗的恭城油茶制法必须有专门的工具:一个象水瓢大小的生铁铸的带“把”的“茶锅”,一个似“木制“茶叶锤”,一个藤竹合制的“茶叶隔”。油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和姜。制作时,先把适量茶叶用开水浸泡5 -1 0 分倒入锅中锤钟炒,至茶叶沾锅、香气溢出时放入别钟并洗净滤干,待茶锅烧烫,将茶叶与生姜、花生米等开水,煮沸两三分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米花、脆果上桌即成。油茶上桌,先闻其香,入口初觉茶叶的清苦,稍后便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应该说,“恭城油茶”的根即是大多数华夏民族所饮的“泡茶”。恭城瑶民们受神农“茶能解百毒、祛病患”的影响而喝茶,故而发明了打油茶。瑶族又以杂粮为主食,为解决难于吞咽、不易消化问题,就有打油茶的延承与发展。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见食生厌,一位恭城籍的御厨想起家乡油茶之功效,做出一道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觉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欢喜之下,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如今,“恭城油茶”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成为到恭城旅游的人必尝风味食品。为让喜欢恭城油茶的八方宾朋享受瑶胞今天的甜蜜生活,恭城人开发出了易携带的浓缩油茶,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喝到颇似现场制作的油茶,可谓“美味恭城油茶,浓缩走遍天下”。•由于“恭城油茶”具有现实意义和旅游价值,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字的后加入食盐,用茶叶隔把茶水分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 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
煮油茶的工具 材料• 茶锅 茶叶锤 油茶筛• 茶叶 姜 蒜 茶油等
恭城油茶的制作• 将材料放入茶锅 放油 并用茶叶锤敲打• 敲打好后加水 待水开后放盐 油茶完成
恭城油茶的营养价值• 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 驱湿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 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 起到全身调理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 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 生姜驱寒湿; 大蒜消毒; 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 能够补充能量。
恭城油茶的经济效益•油茶是木本食用油料植物, 富含维生素E、 脂肪酸和山茶苷,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以上, 居各种植物油之冠, 有东方油橄榄之称。
产品市场用途广, 经济效益高。
油茶通过选用优良无性系嫁接可快速大批量地繁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油茶苗快速、 大批量地繁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油茶苗, 提早挂果、 增加产量、 增加果实的含油量、 提高抗病性、 增强山地栽培的适应性、 矮化品种, 方便油茶园管理。
因此, 油茶优良无性系嫁接苗的推广, 对发展油茶生产, 促进油茶良种繁育, 推动山区农业结构调整, 有着积极的作用。提
恭城油茶的发展前景• 恭城县政府已将浓缩油茶作为重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以瑶族油茶为代表的“恭城油茶” 目前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还获得了 国家工商总局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还获得了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政府将重点扶持数家龙头企业, 投入资金加大科研力量, 从产品原料和生产工艺等方面保证食品安全, 开发更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由油茶得到的一些产品
调研结论• 恭城油茶文化历史悠久, 它是广西瑶族人民所独有的文化, “恭城油茶” 目前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已获得了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
我们相信标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恭城油茶将在人民创业致富、 建设文化广西等各个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愿恭城油茶走向世界, 愿广西文化强区建设各个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愿广西的明天更加文明美好!
建设文化广西, 打造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广西民族之文化强区是必要的, 有积极作用, 要坚持实施。我们相信
·谢谢欣赏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个先进和光荣的组织一个先进和光荣的组织。
推荐访问: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油茶 产业发展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