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菁选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益良多。最后希望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2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社会的主体是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打交道,因此,读了《社会心理学》后。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中感受深刻地事例。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谈及*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分为情感性亲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亲系三种类型,在不同的关系中,遵循不同的交法则。情感性亲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亲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人们本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交往的。工具性关系在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人们与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是发这种关系作为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或工具,通常按照“公*法则”交往。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如: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人们通常遵循“人情法则”,这种法注重均等与互惠。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时家人之间,父母与我们交往中,只要他们力所能及,他们都会互相帮助,不求回报,只想对方开心就满足了,然而在工具性关系中,我们是以公*法则进行交往,在商店里,我们付出金钱,售货员就给我们提供等价的商品,双方情感的需要很少,当他们不在商店相遇时,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互问候,但在混合性关系中,双方都是彼此认识,有一定的接触,在亲戚交往中,双方都会有来往,有时候会互赠物品,当一方送物品给另一方,另一方一定会回赠一些东西,如果一方打破了这法则,会令他们的关系出现冲突,所以他们会遵循循“人情法则”。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是不好的行为,但对我们去面试,有一定的帮助。在与别人交往要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如: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虎门人,他们立刻会想到虎门人富裕之类的特征,他们就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是错误的,我虽然是虎门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很富裕,甚至我觉得自己很穷。所以我们认识别人,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要对别人、群体进行来往时,要避免做出“晕轮效应”,滥用刻板印象,长时间的来往,才能可以真正了解别人。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3
1、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
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这可能造成对于他人行为的过分解读,而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自己缓解不利情绪,要清楚你所表现出来的尴尬或紧张别人很可能并未察觉。
2、预测误差:
我们常常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也常常高估情绪事件的持续性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想要准确预测行为最好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不能仅凭臆想。我们有较完善的心理免疫机制,使得重大事件带给我们情绪的影响很可能比我们曾以为的要轻微得多。
3、自我服务归因:
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就像当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常会将原因归于我们超乎寻常的才智和品德;但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失误是普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这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抑郁,帮助缓解压力,并让我们认为自己比真实的更优秀,激发我们努力去自我实现。但过分地高看自己就显得狂妄和傲慢了,而与之所对应的谦卑,并不是看轻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诚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4、自我妨碍:
我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个行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但其实自我妨碍并不是为了破坏自我而是保护自我。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可能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以此不让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在关系到自己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尽全力。尽全力失败了比因耽搁而失败更令人泄气,如果在重重阻碍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对自己的信任会更加坚固;而如果失败了也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会受到损害。
5、错觉思维:
我们常常在随机事件中找规律,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联系时,我们很容易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以此来支持自己的信念。
假如我们相信事件相互关联,我们更可能会更注意某些支持性的证据。就像答主高中时每当体育课因为下雨取消就会记忆深刻,那时候我甚至总结出了体育课那天多半会下雨的经验,现在想想体育课和下雨之间当然没什么联系。
而这种将随机事件建立联系的行为往往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种控制感会让人很爽,但它也能让你沉迷在小概率事件的谜之自信中,比如赌博。
我认为,这些内隐的思维习惯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就是有利的,能在进化中被筛选出来就说明它有它存在的生物意义。很多时候用自我意识去干涉这些习惯并不一定有利,但能了解这些习惯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生活体验。
推荐访问:社会心理学 读后感 书籍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菁选3篇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心理书籍《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