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2篇

时间:2022-08-15 2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2篇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深山藏古寺深山藏古寺 •学习目标:•11、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和实景&bu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2篇,供大家参考。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2篇

篇一: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深山藏古寺深山藏古寺

 • 学习目标:• 1 1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 虚景和实景• 2 2 、掌握虚实结合的 分析方法和答题模式 ,形成 完整 答案

 一、真题回顾

 考题统计1 1 、( 2005 全国卷 Ⅱ)

 )

 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 》 【白居易】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2 2 、 (2015 安徽) ) 《月圆》【唐/ /甫 杜甫 】问题: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1、(2005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诗 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 的前两句是 实 写。描写 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的情形,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 而 三四两句是 虚写 。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 虚 实结合,相辅相成, 突出表现了诗人 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

 二、理解概念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实 ” : 客观 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 ” : 看不见摸不 着的虚 象 。是 诗人 主观意识 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 实是相对的 ”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虚 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

 三、虚实典例

 • (一)回想:追忆过往之景为虚写• 例如李煜 《 虞美人 》 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一句是虚写,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以虚衬实,抒发词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悲慨。

 • (二)设想:设想未来之境为虚写• 如李商隐 《 夜雨寄北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 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 (三)对想:从对方角度着笔为虚写。• 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 《月夜》 “ 今夜鄜( fū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几句,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无限牵挂之情,却从对方落笔,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感情更加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

 • (四)幻想:摹写梦境、仙境、想象夸张为虚写• 例如苏轼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几 句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而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 -- 李煜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 zé )艋( měng )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 春晚》 -- 李清照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四、虚实规律

 标志词想、念、盼、思、明朝、愿、应

 • 多少恨,昨夜 梦 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1 、幻想:

 神仙鬼怪 世界和 梦境景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设 想:

 设想的 未来 之境3 、回 想 :

 已逝之景 ( 之境 )4 、 对 想:

 由此及彼 (对方角度)→→→→

 五、牛刀小试

 1 1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2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 3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 4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 5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6 6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虚)(实)(虚)(虚)(虚)(虚)(虚)(实)

 六、学以致用

 虚实结合(相生)题解题步骤:• ①明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哪里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里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例1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 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 殿,• 只今惟有鹧鸪 飞。1 1 明手法:2 2 阐运用:3 3 析效果: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 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 殿,• 只今 惟有鹧鸪 飞。1 1 明手法:

 虚实结合2 2 阐运用:

 虚写 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 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3 3 析效果:

 (虚景实景 相反相成 )

 虚实 对比 , 表达 了今昔盛衰无常 之感 。

 例2 :雨 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 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 1 明手法:

 虚实结合2 2 阐运用:

 实写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虚写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 。3 3 析效果:

 虚景实景 相辅相成, 渲染烘托 一种凄凉的气氛, 强化 了 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惆怅。

 1 1 、虚景和实景有时是 相反相成 ,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从而突出诗人 情感(感慨)

 的。(如《 越中览古 》 )2 2 、 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 相辅相成 ,形成 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诗人 情感 的 。(如 《 雨霖铃 》 )3 3 、 虚实结合能 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 , 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小结:虚实结合的作用

 •1 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 阐运用 ( 结合诗 句 概括哪 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3 析效果 (a. 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 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重点:答题步骤:

 七、实战演练

 1 、踏莎(suō )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pèi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词。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 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 。通过设想“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词句注释⑴踏莎(suō )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⑵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 地官· 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⑶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 ):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⑷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⑸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⑹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⑺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⑻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白话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赏析:这首词当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 年)暮春,是作者 早年行役江南时 的作品。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 情深意远、柔婉优美 的代表性作品。上片 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下片 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四种艺术手法1 以乐写愁 ,托物兴怀。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2 寓虚,富于联想 ,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3 化虚为实 ,巧于设喻,同样是此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4 逐层深化 ,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2 、(2015 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 ~9 题。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qǐ] 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 未 缺:指月圆。

 ④ 列宿:众星。

 2 2 参考答案(1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 虚写 ;眼前的清辉,是 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2 )

 虚实结合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

 《 月圆 》作品翻译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 月圆 》 作品赏析:《月圆》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首联 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 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 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尾联 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全诗意境 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 阐发义理 ,非虚不足以 摇曳神情 ,故 虚实 常宜 相济 也。”—— 清代唐彪 《 读书作文谱 》

 1“ “ 虚 实是相对的 ”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虚 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

 2 标志词•想 想 念 盼 思明朝•愿 愿 应

 1 、幻想:

 神仙鬼怪 世界和 梦境3 3 、虚景4 4 类型2 、设 想:

 设想的 未来 之境3 、回 想 :

 已逝之景 ( 之境 )4 、 对 想:

 由此及彼 (对方角度)

 4 4 、虚实结合解题步骤:• ①明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哪里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里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补充

 3 3 、欲与元八卜邻, , 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问: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 虚写2. 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在天,杨柳依依,“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3. 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

 4 《望江东》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 烟 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 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 简析“ 隔 ”字的 双重 意蕴 。(2) 请从 虚实关系 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5 分)答:①(客观)

 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

 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分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 梦中相见慰几回的 );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 后两句 寻 得大雁传信的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

篇二: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诗歌中常见的典故诗歌知识之五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4、 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5、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6、 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7、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8、 青鸾(青鸟):《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9、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0、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1、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2、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3、 劳歌: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4、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5、 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6、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7、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8、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19、 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zhuàn)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0、 鸿鹄 (hú) ):《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1、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2、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3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hāo),昔人城此岂知劳?”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4、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5、 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6、 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7、 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半江瑟瑟半江红”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8、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29、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0、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1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lào)》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2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3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4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5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 ,遥有此记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1 )填空:

 “ 杨花 ” 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 2 )作者为什么要把 “ 愁心 ” 寄与 “ 明月 ” ?离散( 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 】

 折柳:即 《 折杨柳 》 ,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 1 )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手法是 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反衬: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卫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推荐访问: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欲与 元八卜邻先有是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