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端午节的习俗6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8-20 10: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XX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通端午节的习俗6篇,供大家参考。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6篇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篇1

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XX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近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

儿童喜欢玩“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辣椒、梨、柿、橘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艳。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

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

天坛“辟毒”游玩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篇2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后,在极度悲伤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恶日驱邪祟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祟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戴上。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盛唐的重要节日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10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不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大宋精致的节日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买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震慑邪魔。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的“女儿节”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沉榜的《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汩汩然而沸。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着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拋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鸭子则会四处游蹿躲避。尽管历代都有在端午节捉蛤蟆制药的习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医加入这个偏方的阵容。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据说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另一种民间辟虫的偏方则是饮菖蒲、雄黄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黄酒在帐之上。顾禄的《清喜录》(1830年)卷五:“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相关链接屈原与廉政

屈原曾在《楚辞》中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衏顾楚国,系心怀王”,有“存君兴国”之义。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怀瑜,深思高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待国君一悟,然而,他千辛万苦等来的却是楚国的灭亡,山河的沦陷。他顿时万念俱灰,心灰意冷,只身投汩罗江一死,以明其高洁清廉的忠君爱国之志。

《招魂》是屈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作于其被放逐之后。全文采用楚国民间的招魂形式,极写上下四方的险恶,极赞故乡音乐、饮食、居室之美,抒发诗人流放他乡而不忘欲返的爱国情怀。“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作为首句,以自序开篇,坦诚诗人自己从来都以清廉、服义自许。《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文题的意思是占卜如何处世。诗人用问句的形式对比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之路,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区分强调善恶美丑的水火不容,表达诗人对美善的坚执和对丑恶的弃绝。《卜居》中所流淌的情感,正是屈原选择的痛苦和选择之后的痛苦。“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展现了诗人对廉洁、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两千多年来,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人们仍保留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古老习俗,至今仍流传着一支《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又是一个粽子飘香的端午,秭归人们扶老携幼来到江边,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唤屈原的魂魄回归故里。在缅怀伟大诗人的同时,让我们将“廉洁”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间,做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让学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为自觉的行动。(本报综合)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篇4

端午节是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划龙舟、包粽子……下面,就由我向大家讲讲包粽子的步骤吧!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的就是材料。我们买回了粽叶、黄豆、瘦肉、葱……先把葱放到锅里炒热,半熟就可以拿上来了。再把绿色、棕色的粽叶放入水中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再把粽叶放进锅中煮。记住,一定要滴几滴油才不会太黏。

材料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包了。我和外婆各拿起一片粽叶包了起来。我们先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凸出来的一面是粗糙的,是用来绑粽绳的。凹进去的一面是光滑的,是用来包料的。包完料以后,就是最难的一步了。只见外婆把粽叶剩下的部分压下去,再把两边摁进去,再往内折,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啦!每次我都会在这步骤上用上近五分钟时间。外婆鼓励我:“加油,别灰心,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外婆的鼓励下,我终于学会了,真是太高兴了!

粽子包完了,接下来就是绑了。我把粽绳缠在粽子上,在上面绕了两圈,又绑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个完整的粽子包好了!

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鼻子里了。

等到粽子一拿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吃了起来。哇,好香啊!自己做的东西太好吃了!有了这次经历,我终于体会到了苏联高尔基说的“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句话的真意了。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篇5

烟台人过端午节以家家户户早上食粽子、鸡蛋为主。烟台粽子用粽叶将糯米包成三角型,也有糯米中参小黄米或以将糯米换成小黄米,包成黄米粽,米中夹红枣,花生等,沾糖食用。品种,品味没有南方粽子丰富。但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南方的肉粽,口味很不错。我的奶奶以前就包过南方肉粽,味道真的是好极了。

烟台在端午这天没有赛龙舟这一风俗,也许是因为河流太少,而在海上赛龙舟又太危险吧。不过赛龙舟这一习俗的确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是乡亲们泛舟寻屈原。

端午这天烟台人会在门口插艾子,艾子又称艾蒿,好像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植物,据说可以驱蚊子。也有的地方插桃枝,有避邪祛病之意。

端午这天老人会给小孩带上“五毒兜”,兜上绣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身上还要带桃木棒槌、小扫帚、荷包,以扫除五毒,驱瘟避邪;手脚脖上拴五色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我小时候就带过小扫帚,荷包,也拴过五色线,记得小荷包里还有香味呢。

南通端午节的习俗篇6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推荐访问:南通 端午节 习俗 南通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端午节南通有什么活动 南通端午节吃什么 南通的传统节日 南通端午节天气 南通过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南通的风俗 南通端午节活动 南通端午活动 2021南通端午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