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研读笔记

时间:2022-09-11 15: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5卷研读笔记,供大家参考。

第25卷研读笔记

 

 本卷阅读笔记是根据人民出版社 2004 年新版《资本论》 第三卷来完成的。

 在《序言》(3—26)

 中恩格斯提到, 对于结论性的总结, “马克思通常总要留到快付印的时候再作最后的加工, 因为那时最新的历史事件会按照永不失效的规律性为他的理论阐述提供最恰当的现实例证。” 看来, 尽管真理不是绝对的,但是, 至少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资本主义灭亡前也是永不失效的, 能够与时俱进的只不过是现实的例证而已。

 在谈到施米特试图求解价值转形问题时, 恩格斯指出, 施米特在问题已经临近解决的时候走上了 一条岔路, “因为他认为, 他无论如何必须找到一个数学公式, 来证明每一单个商品的平均价格是符合价值规律的。” 实际上, 百年来, 在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所谓数学难题这个政治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上, 人们一直重复着走上这条岔路。

 要知道数学本身并不能证明其他学科的任何结论, 它只能要求其他学科在计算时不要犯 1+1=3 这样的数学上的错误。

 在《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29—48)

 中马克思指出, “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 W 的价值, 用公式来表示是 W=c+v+m。” 这个公式其实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关键。

 其中 m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 相当于氧气在化学中的地位。

 在氧气说建立之后, 整个化学与之前的燃素说化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即 m 论建立后, 整个政治经济学也与之前的政治经济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有人试图调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矛盾,试图让它们互相借鉴, 那就让他先调和一下氧气化学与燃素化学之间的矛盾, 先完成氧气化学与燃素化学之间的互相借鉴吧。

 在这里, 马克思指出, “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 而商品的实际费用则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 商品的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 它小于商品价值”。

 这或许是与社会主义企业相比, 资本主义企业具有的一种竞争优势。

 这是因为, 资本家在竞争中牺牲的是劳动者, 而社会主义企业难以牺牲自己的劳动者。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尽量使社会主义企业能够与资本主义企业公平竞争。

 同时, 社会主义企业要挖掘自身的建立在劳动者自觉劳动基础上的劳动的竞争优势。

 在这里, 马克思指出, 即使商品棉纱低于它的价值出售, “工人仍然提供了他的剩余劳动, 不过不是为资本主义的棉纱生产者提供, 而只是为棉纱的购买者提供。” 因此, 即使资本家赔本或破产, 工人也仍然提供了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仍然受到了剥削。

 在《第二章 利润率》(49—57)

 中马克思提到, “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不同作用。

 他把这一切组成部分同样地预付出去, 不仅是为了再生产预付资本, 而且是为了生产一个超过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 现在一些人说什么要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 似乎资本家在乎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贡献似的, 完全违背了资本家的本意, 脱离了经济的现实。

 在这里, 马克思指出, “利润率从历史上说也是出发点。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东西, 是要进行研究的本质的东西。

 利润率, 从而剩余价值作为利润的形式, 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 这表明, 学术研究可以从某种表象出发, 但要揭示看不见的本质, 进而使出发点成为归宿点。

 在《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91—119)

 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 但对人身材料却非常浪费, 正如另一方面, 由于它的产品通

 过贸易进行分配的方法和它的竞争方式, 它对物质资料也非常浪费一样; 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使社会失去的东西, 就是另一方面使各个资本家获得的东西。” 既然资本主义生产还能使社会失去什么东西, 那么所谓的产权明晰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只是个神话。

 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生产使社会失去的东西大于各个资本家获得的东西之和。

 在这里, 马克思谈到资本具有两种趋势, 一种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 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 ……要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 另一种是“要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到它的尽可能最低限度。” 因此,“如果说商品价值是由商品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而不是由商品一般地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那么,正是资本才能实现这种决定, 同时不断地缩短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段文字实际上进一步解释了 《资本论》 第一卷中提到的形成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必要” 两个字的含义。

 在这里, 马克思提到,“自从视察制度建立以来”, 煤矿“事故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 可惜的是,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 都没有建立起一百多年前的工厂视察制度, 太落后了。

 在《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120—153)

 中马克思指出, 一切企图对原料生产进行共同的、 全面的和有预见的控制“整个说来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根本不相容的, 因而始终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或者只是在面临巨大危险和走投无路时例外采取的一种共同步骤”。

 而恩格斯的注解进一步指出, 整个大生产部门的工厂主组成卡特尔(托拉斯)“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使小资本家比以前更快地被大资本家吃掉。” 现如今,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措施也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根本不相容的, 也只是使小资本家比以前更快地被大资本家吃掉的一个步骤。

 美国金融危机后, 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救市下, 美国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和规模都扩大了。

 在这里, 马克思指出, 历史的教训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 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 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 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 如果中国的三农问题不能以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来解决, 那么就必须按照邓小平根据马克思的这个“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 原理所制定的“第二次飞跃” 的路线走, 否则就难免在这个问题上犯路线错误。

 在《第七章 补充说明》(154—158)

 中马克思指出,“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 的价值, 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 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 因此, 在《资本论》第一卷所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中, 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 而是指的再生产所需要的。

 或者说, 在那里,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

 在《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193—221)

 中马克思指出,“如果供求调节市场价格, 或者确切地说, 调节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 那么另一方面, 市场价值调节供求关系, 或者说, 调节一个中心, 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 供求都是价格的函数, 而均衡价格则是供求曲线的交点, 从而是价格调节供求, 而供求又调节价格的悬在空中的自我循环。

 但在马克思这里则是, 市场价值调节供求, 供求调节市场价格, 从而能够说明为什么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 汽车的价格

 会高于自行车的价格。

 在这里, 马克思还提到, “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 当时社会的需要, 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 这时, 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

 因此, 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 其中一部分甚至会根本卖不出去。” 于是, 有人就认为, 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供求决定价值, 也有人把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也视为是社会必要劳动, 认为它与《资本论》 第一卷中的因而被称为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但是, 马克思在这里, 谈到的是价格的变动, 而不是价值变动, 供求只能调节价格, 而且卖不出去的商品其价格也通常不会降到零。其次, 单个商品的价值还是由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

 总商品在市场上所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只不过影响其价格而已。

 也就是说,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并不影响商品价值, 而只是影响商品价格。

 由于无须将过多的商品全部卖出去, 因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甚至不能按西方经济学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来决定价格。

 在《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222—226)

 中马克思举例说明, 工资提高在引起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同时, 由于利润的平均化, 会引起一部分商品的生产价格上升和另一部分商品的生产价格的下降。

 这个上升和下降取决该商品生产资本的有机构成是较低还是较高。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 工资提高会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但是, 即便他们将工资与低有机构成的商品(通常是生活消费品)

 进行计量分析发生存在正向相关性, 也不能“证明”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根本不能用商品的价格上涨来表示, 更不能用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指数(CPI)

 来表示。

 有没有通货膨胀要看商品的总市场价格是否显著地超过了总市场价值或总生产价格。

 在《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258—268)

 中马克思谈到对外贸易时提到两点:

 一是, “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 一方面使可变资本转变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 就这一点说, 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 使不变资本价值降低。” 二是,“对外贸易的扩大, 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 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这两点都是建立在所谓比较优势理论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所没有涉及的。

 在这里, 马克思还指出,“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

 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使用, 利润率就会提高, 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 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 而这就是马克思写下手稿近百年后的列昂惕夫之谜的正解。

 在《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313—336)

 中马克思说明了商业利润不同于生产利润的特点, 即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由于商业活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即如何看待商业工人的雇佣劳动的问题。“商业工人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

 但是, 他的劳动的价格是由他的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 也就是由他的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决定的, 而这个劳动力的应用, 作为一种发挥, 一种力的表现, 一种消耗, 却和任何别的雇佣工人的情况一样, 是不受他的劳动力的价值的限制的。

 因此, 他的工资并不与他帮助资本家实现的利润量保持任何必要的比例。

 资本家为他支出的费用, 和他

 带给资本家的利益, 是不同的量。

 他给资本家带来利益, 不是因为他直接创造了剩余价值, 而是因为他在完成劳动——一部分无酬劳动——的时候, 帮助资本家减少了 实现剩余价值的费用。” 我认为, 如果商业工人不创造价值, 就不存在直接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

 应当说, 商业工人创造一种衍生价值和衍生的剩余价值。

 其衍生价值就是产业资本家转移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而衍生剩余价值则是衍生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360—376)

 中马克思提到历史上的转运贸易的垄断权, “从而这种贸易本身, 是随着这样一些民族的经济发展而衰落下去的, 这些民族从两方面受这种垄断的剥削, 其不发达状况曾是这种垄断的存在基础。” 因此, 靠剥削不开放的大陆的香港商人资本随着大陆的经济发展而没落就是必然的了, 这与香港是否在英国人的管理下无关。

 在《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

 利息率。“自然” 利息率》(401—414)

 中马克思指出, “在货币市场上, 只有贷出者和借入者互相对立。

 商品具有同一形式——货币。

 资本因投在特殊生产部门或流通部门而具有的一切特殊形态, 在这里都消失了。

 ……特殊部门之间的竞争在这里停止了; 它们全体一起作为借款人出现, 资本则以这样一个形式与它们全体相对立, 在这个形式上, 按怎样的方式使用的问题对资本来说还是无关紧要的事。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出现在市场上的货币资本, 会越来越不由个别的资本家来代表, 即越来越不由市场上现有资本的这个部分或那个部分的所有者来代表, 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一个集中的有组织的量, 这个量和实际的生产完全不同, 是受那些代表社会资本的银行家控制的。

 因此, 就需求的形式来说, 和借贷资本相对立的是一个阶级的力量; 就供给来说,这个资本本身作为群体表现为借贷资本。” 这表明,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银行家得以窃取整个资产阶级的力量, 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在《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415—439)

 中马克思指出, “企业主收入是劳动的监督工资这种看法, 是从企业主收入同利息的对立中产生的, 并由于下面这个事实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利润的一部分事实上能够作为工资分离出来, 并且确实也作为工资分离出来, 或者不如反过来说,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一部分工资表现为利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正如亚· 斯密已经正...

推荐访问:第25卷研读笔记 研读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