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周所取得巨大成就(精品)(精选文档)

时间:2022-09-13 12: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国周所取得巨大成就(精品)(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建国周所取得巨大成就(精品)(精选文档)

 

 举办奥运会,

 进入小康,

 军事战争上:

 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

 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 6 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

 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

 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

 成)

 。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

 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

 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 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

 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

 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

 力。

 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

 端排外的民

 族主义有抬头现象, 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

 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

 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总的说来,就

 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

 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言

 2006 年 10 月 8 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 50 周年纪念日。50 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攀高峰;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以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弦。

  序章

 1955 年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后,作为运载工具的导弹(火箭)成为新的工作方向。在 1956 年春制定的《1956 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中,原子能、火箭技术等新兴技术成为发展重点。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一、艰苦创业

 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

 1956 年 4 月 13 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 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 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

  1956 年 10 月 8 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

  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 年 10 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 P-1 模型导弹,1957 年 12 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 P-2 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

  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 P-2 导弹和 C-75 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

  这期间,1957 年 10 月 4 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 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 9 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 T-7 发射成功。

  4、小结,开局成功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 10 个研究室,1957 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 年成立三分院,1964 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 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 年成立, 1963 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

 、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 年成立,1962 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

 、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 (1958 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

 、 导弹试验训练基地 (1961 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 1964 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配套发展

 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

 1964 年 10 月 16 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 年 12 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

  1965 年 3 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 1965 年至 1972 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

 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 进度有所推延, 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 2 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

 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

 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 20 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 1968 年 2 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

 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

 七十周年大会上给“长征精神”下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定义: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虽然长征已经是距离我们七十年前事情,虽然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老战士如今已经进入晚年, 大多数已经离开人世,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已经不是像二十年前的少年儿童一样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对当代中国才显得格外重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既是历史所托,也是时代所需。

  老红军代表说:“在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的战斗征程中,面对敌人,我们之所以舍生忘死, 面对恶劣环境, 我们之所以不屈不挠, 就是因为有革命的信仰在支撑着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大学生代表说,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创新勇气,提高创新能力,把创新的精神体现到自己的岗位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现役军人代表说,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像红军先辈那样,始终保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善于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战斗精神、锤炼英雄气概,勤奋学习新知识、熟练掌握新装备、刻苦演练新技能,努力争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工人代表说,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培养继承艰苦奋斗的品质,扎扎实实工作,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任劳任怨。

 政府公职人员说,学习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今天,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长期奋斗, 长征精神正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可以相信的是“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将继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 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 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 600 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 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 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 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结合三峡工程、 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 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

推荐访问:建国周所取得巨大成就(精品) 建国 巨大成就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