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3国家湿地公园
指依照相关程序申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指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文件。
2.5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区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实现规划目标将公园划分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地理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建设方向,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6湿地率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面积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百分比。
基本规定
3.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补充调查
基础资料是开展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规划编制的实际需要,提出基础资料和数据清单,并向有关单位获取准确、可靠并反映现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对欠缺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规划编制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补充调查,以满足规划编制工作的需要。
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如下表。
表:基础资料和数据表
分类
资料名称
地形图
专业图
资料描述
比例尺1:10000-1:100000。
遥感影像图(航拍图片或卫星图片),分辨率在0.5-20米之间。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精度参考相应行业标准。
气候
水文
温度、降水、湿度、日照、风力、蒸发量与降水量、特殊气候现象等。
所在地区域水文资料;湿地公园湿地水文资料。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质灾害情况;地下水现状;土壤组成、类型和分布等。
区域湿地的整体分布及变化趋势;水源补给及其稳定性;项目所在地的湿地类型及特殊性。
野生植物的种类、区系、类型、数量、分布,以及演替变化等。
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分布、活动规律、变化趋势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变化等。
当地社会经济现状资料。
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资料
区域和规划区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民俗等非物质遗产资料。
市政基础
现有基础设施资料
设施
环境处理
设施
规划
资料
其他资料
土地规划
城镇规划
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电信/污水/雨水/热力/燃气/网络等市政基础设施与规划区的接口位置及容量资料。
包括对规划区产生影响的内部及周边现有污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设施资料。
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资料。
批准的和正在执行的环境保护规划,及各专项环境保护规划资料。
已批准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等。
已批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需要的其他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可选择性
备
注
必备资料
测量资料
自然资源资料地质土壤
湿地
必备资料
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可选择性
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
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
3.2现状分析与评价
分析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准确,符合实际。
3.2.1规划区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湿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与评价。重点陈述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多样性,分析其特点和保护价值等。
分析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典型性,以及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3.2.2分析评价规划区内历史人文情况、土地资源现状、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情况、各种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
3.2.3分析评价规划区居民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居民对建设湿地公园的意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4分析现有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情况,当地人民政府对建立湿地公园的支持程度和政策措施。
3.2.5规划区所在地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包括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面积、行政管理,周边旅游资源等
3.2.6存在问题和建议
3.3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利弊分析
分析拟建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恢复、湿地宣传教育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及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在区域的示范性。分析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利与弊。
总体布局
4.1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和面积的确定
确定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主要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独特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等。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的计量以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为依据。
4.2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位
湿地公园的定位应依据湿地的典型特征、资源类型、自然条件、区位关系、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等因素综合确定。要凸显该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及其在区域乃至全国的示范作用。
4.3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
4.3.1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确定,包括湿地公园建设总目标和分期目标。制定目标应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政府支持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4.3.2根据国家湿地公园分期建设目标,将规划期一般分为:近期规划:3年以内;中期规划:第4-5年;远期规划:第6-8年。
4.3.3在确定各时期发展目标与重点项目时,应突出湿地保护和恢复、宣传教育与监测,并兼顾合理利用,包括生态养殖、景
观游赏等,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3.4近期发展规划应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建设内容,并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等。
4.3.5中期发展规划目标应使湿地公园各项规划内容初具规模,并提出规划区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估算等。
4.3.6远期规划目标应提出湿地公园规划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远景目标。
4.4功能分区
4.4.1湿地公园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分区,实施分区管理,遵循同一区内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基本一致,管理目标、技术措施基本一致,并坚持自然、人文单元完整性的原则。
4.4.2根据功能不同,湿地公园可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保育区可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可供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动。宣教展示区可供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区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以及其他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活动。管理服务区可供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
专项规划
5.1保护规划
5.1.1一般规定
湿地公园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水体、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等。
湿地公园保护规划应根据功能分区的具体特点,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能力建设等提出具体措施。
保护规划应明确湿地保护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的位置、规模、技术措施、实施期限等内容。
5.1.2水源和水质保护规划
分析湿地公园与界外水源的联系,提出确保湿地公园合理水量的保护和控制性措施。针对湿地公园水质现状和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提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5.1.3水岸保护规划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水位的动态变化,界定不同水位(常年水位、高水位、低水位)状况下水体的边界,掌握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设计功能以及使用状况,规划不同类型护岸做法。护岸以自然生态的渗透性护岸为宜,尽可能不采用非渗透性的材料护岸,确保水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并为动植物创造生息的场所。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护岸,其外形和所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均应与环境协调。
5.1.4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
针对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提出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具体措施,包括防火设施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与制度建设,栖息地恢复与改造,有害生物的监控和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等,以增加湿地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丰富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5.1.5文化保护规划
调查分析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渊源,挖掘湿地文化及其内涵,提出保护和弘扬湿地文化的具体措施。
5.1.6能力建设规划
确定能力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具体任务(包括执法能力、信息化建设、基础性工作能力、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等),提出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和步骤。
5.2恢复重建规划
5.2.1一般规定
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目标,确定恢复重建湿地的面积和质量标准,提出湿地恢复重建的具体方案,包括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技术措施、恢复时间以及恢复预期效果和评估等。
5.2.2水体修复规划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水系状况,制定水系连通规划,促使湿地公园与区域水系相连,确保湿地公园正常生态蓄水的供给。
根据不同水体污染类型和程度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水体修复目标和净化技术,并在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后确定最终的修复技术方案。
5.2.3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恢复规划
在调查、分析、掌握湿地公园内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制定栖息地修复方案,包括修复目标、需要修复的湿地类型和湿地功能、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技术措施。
栖息地恢复的目的主要是营造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所需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使生物量和种群数量增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严格限制引入外来物种。
5.3科普宣教规划
5.3.1一般规定
科普宣教规划是以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弘扬湿地文化为主要目标。
根据湿地公园的自身特点和宣传教育对象,明确科普宣教的主要内容、建设重点和展示布局。宣教内容应以湿地公园自身特色为主。
5.3.2科普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
5.3.2.1湿地公园应配备相应的科普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针对不同受众,设定相应的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向公众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唤起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5.3.2.2湿地公园应建立湿地宣教中心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或青少年教育基地,宣教中心宜建于交通便利、场地充裕且具有实际野外教学资源和特色景观区域。
5.3.3科普宣教解说系统
5.3.3.1国家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包括湿地科学知识解说、区域环境解说和生态旅游解说。解说体系建设包括音像图文展示与播放系统、牌示系统、出版物解说、导游图及导游解说体系等。
规划提出国家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和解说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5.3.3.2牌示标志主要用于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以示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科学解释,提示警告。
5.3.3.3牌示标志系统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揭示内容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解说标志牌宜采用中、英两种文字说明,动、植物名称应注明拉丁文;公共设施标志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
5.4科研与监测规划
5.4.1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需要,在建设期内优先规划设置管理急需、成果实用的基础性科研项目,选择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单位来承担。
5.4.2根据管理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科技合作与国内外交流的一揽子计划。
5.4.3为全面掌握湿地公园内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为管理提
供科学决策依据,规划应提出湿地公园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技术方法、监测设施设备建设、信息系统建立等。
5.5合理利用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可开展与湿地保护目标相协调的合理利用项目。合理利用方式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
5.5.1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展,以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为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的景观和文化资源。
5.5.1.1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优劣势分析、环境容量确定、游客规模预测、游憩项目、服务设施、游路组织等。
5.5.1.2分析旅游现状,包括旅游项目、资源区位、人文、景观、政策的优势,重点分析发展旅游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舒适、安全、卫生的原则,科学分析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游客容量。游客规模不得大于环境容量。
5.5.1.3湿地公园生态游憩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科普宣传、市场导向的原则,规划项目以湿地认知、体验、探索、动植物观赏、远足、垂钓、地方特色文化欣赏为主。
5.5.1.4湿地公园内部游览线路组织应依据景观特征、游赏方式等因素,精心规划主要游线和多种专项游线,以及游线的级别、类型、长度、容量等。
游览线路应便捷、安全、可选择性强,使游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观赏到较多的景观及其精华,并与主
要游览设施有便捷清晰的联系,避免重复游览。
5.5.2旅游服务设施
5.5.2.1规划应根据环境容量、旅游需求、交通状况和景观游偿需要,合理布置服务设施,科学规划服务网点级别、规模。服务设施包括游览、医疗、管理等相关设施。湿地公园内尽量不规划饮食、住宿和大型娱乐等设施。
5.5.2.2访客中心是必要的服务设施,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访客中心是为游客提供帮助、信息及综合服务的功能建筑,宜结合湿地公园主入口进行布局。
5.5.2.3管理服务设施宜设置于主要出入口或交通便利的区域,且与游览区域适当隔离,可根据情况考虑设置单独的管理入口。
5.5.3湿地景观资源规划
5.5.3.1湿地景观规划应以现有湿地植被为基础,对于规划范围内具有湿地植被景观典型性、完好性和珍稀性的区域,应尽量保留其原始状态,不做添加和整理,尽量保持湿地植被的原生性。
5.5.3.2对于生长不良、生态价值和景观欠佳、不利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区域应进行生态修复及改造,提升其景观特征,并与总体相协调。在景观修复时,应遵循适地适草(树)原则,再现本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及湿地植被特征。慎重选用外来物种。
5.5.3.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物种多样,层次复合,形成乔、灌、藤、草、挺水、沉水、浮水植物结合,并相对完整的区系植被群落。通过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吸引更多湿地动物,从而形成可供观赏的动物景观,增加湿地公园景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充分利用植物的干、花、叶、果等观赏要素与季象特征,塑造四季各异的植被景观,树种及形态的搭配应注重自然,不宜过多人工雕琢。
基础工程规划
6.1一般规定
国家湿地公园基础工程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规划单位应在调查掌握基础设施现状的情况下,详细规划出各项基础设施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规模、布设地点、造价等。
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满足安全、卫生、节约、便于维修和与附近城镇联网的要求,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6.2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内外部交通现状分析,各类交通流量和设施的调查、分析、预测,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的规划目标,公路和游步道规划,交通工具和设施等。
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功能分区的活动内容、环境容量、服务性质和管理需要,综合确定道路建设标准和建设密度。
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选线,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和水上交通。公园内部道路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沟通内外部联系。
应避开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段,保证道路安全。
道路布设必须满足管理、防火、环境保护及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内部交通方式应鼓励电动车、自行车等绿色交通。
6.3电力规划
电力规划包括供电现状分析、用电负荷预测、规划目标、设施设备建设、建设地点布局、规格要求等。湿地公园电力规划参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的规定。
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沿路敷设,不应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尽量不穿越湿地保育区。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
在水力、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潮汐能或太阳能发电站。
6.4给排水工程规划
给排水规划包括生活、生产、生态和消防用水的供给、用水质量、给水管线的规模、规格、布设,以及生活污水、雨水的排放系统。湿地公园给排水工程应满足《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的相关内容。
湿地公园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
污水未经处理达标禁止排入湿地。污水处理达标后,可用于洗车、浇灌等非饮用水用途。
6.5供热规划(适用于政府规定需要供热的地区)
供热规划包括热源、输热管线和散热系统。湿地公园供热工程规划应满足《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的相关内容。
湿地公园宜采用集中供热,供热工程鼓励太阳能等低污染供热方式。
6.6燃气规划
燃气规划包括气源、输气管线和燃气灶具。湿地公园燃气工程规划应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2)的相关内容。
燃气供应方式,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管道供气或气瓶供气。管道禁止穿越重要功能区。燃气供给必须安全,消除隐患。
6.防御灾害规划
防灾规划包括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
6.7.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调查掌握有害生物的情况,规划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的设施设备,以及具体方案。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6.7.2地质灾害防治
调查和勘测有地质灾害的地段,划定范围,规划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措施、实施步骤。针对塌方、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规划建设防护设施。
6.7.3洪涝防治
调查分析洪涝情况,规划制定对策和措施、科学设置排涝区、合理测算治涝工程设施的规模。湿地公园洪涝规划,应执行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
6.7.4火灾防治
防火规划包括防火宣传、火灾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安全防火设施设备等。防火设施包括了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巡逻、检查、防火站等工程建设。建立防火了望台,可结合观景台建设。访客中心、宣教中心、管理办公用房,以及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旅游场所,必须设置防火设施。
6.7.5应急救援和安全规划
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开展的程序和内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安全规划主要包括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规划提出监控设备的数量、分布。
6.区域协调规划
6.8.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包括土地资源综合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
土地资源综合评估是对土地资源的用途、功能或价值进行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现有土地权属、土
地保护、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是在湿地公园土地利用需求预测与协调平衡的基础上,标明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其用地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应突出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色,保护湿地、生物栖息地、林地和水源地,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6.8.2社区经济调控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编制不应将居民点划入湿地公园范围。因极特殊原因,不能将居民点全部划出湿地公园的,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
居民点调控规划包括居民点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人口规模与分布,对居民点提出控制、搬迁的具体措施建议,如涉及居民搬迁情况,需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居民外迁的承诺文件。
严禁在湿地公园内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业项目、高尔夫球场、城镇建设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用地、有碍景观的农业生产用地等破坏湿地的建设项目。
6.8.3社区协调(共管共建)规划
由于部分公园的建立在客观上限制了社区群众的活动空间和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短期内给当地社区发展带来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基于保护的社区经济发展项目和联合参与式保护的社区共管项目。
选择和确定社区共管项目要在全面了解问题与威胁,掌握相
关方面的现状,系统分析影响资源保护和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梳理相关利益者关系,正确选择和确定社区共管项目。
6.8.4水资源协调规划
水资源协调规划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分析,规划提出维系湿地公园水平衡的对策与措施,为湿地公园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水资源协调规划应考虑湿地公园与周边水系的协调连通,禁止人为截断湿地公园与外部水系的联系,确保区域水系的完整性。
6.管理机构规划
分析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现状,本着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规划提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机构性质和级别等。
湿地公园可规划成立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成员参加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下设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处)。
对已建机构的,规划中应附具当地政府成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对未建机构的,规划中应附具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管理机构的承诺文件。
6.1保障措施规划
根据当地实际,规划提出拟建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议,包括法规政策、项目组织、资金、工程管理、科技人才、宣传等保障措施。
结合本湿地公园的实际,由当地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做到依法管理。
6.11环境影响评价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内容包括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以及对策、措施。
7.投资估算及效益评析
7.1投资估算
列出投资估算依据,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分建设期进行估算,分述投资估算结果与构成。规划提出资金来源与额度。
7.2效益评析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效益评价,应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规划成果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文件,由摘要、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
8.1摘要
简述规划的主要内容。
8.2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编写参考提纲如下,规划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
容进行调整,并鼓励规划单位以此为基础增加创新性内容。
第一章
总则
规划主要内容(摘要)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1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2节
社会经济条件
第3节
历史沿革
第4节
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三章
湿地资源
第1节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第2节
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3节
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第4节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第四章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1节
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第2节
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第3节
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第4节
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
总体布局
第1节
湿地公园范围
第2节
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第3节
规划指导思想
第4节
规划原则
第5节
规划依据
第6节
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第7节
功能分区
第8节
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第六章
保护规划
第1节
规划原则
第2节
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第3节
水岸保护规划
第4节
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第5节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第6节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第七章
恢复规划
第1节
规划原则
第2节
水体修复规划
第3节
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
第八章
科普宣教规划
第1节
科普宣教设施
第2节
解说标志系统
第九章
科研监测规划
第1节
科研规划
第2节
监测规划
第十章
合理利用规划
第1节
规划原则
第2节
资源利用方式
第3节
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第4节
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第5节
旅游项目规划
第6节
游览线路规划
第7节
旅游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
防御灾害规划
第1节
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第2节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3节
洪涝防治规划
第4节
防火规划
第5节
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第十二章
区域协调与社区规划
第1节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2节
社区经济调控原则
第3节
水资源协调规划节
第4社区协调(共管共建)规划
第十三章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第1节
保护管理局建设
第2节
保护管理站、点建设
第3节
信息管理建设
第十四章
基础工程规划
第1节
道路交通规划
第2节
电力工程规划
第3节
给排水工程规划
第4节
供热工程规划
第5节
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五章
管理规划
第1节
管理机构规划
第2节
运营规划
第3节
保障措施规划
第十六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析
第1节
估算依据
第2节
投资估算
第3节
效益评析
第十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8.3规划图件
主要图件应符合下表规定,此外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图件。
表:图件要求
图纸名称
01区位分析图
02交通分析图
03资源现状分布图
04土地现状利用图
图纸内容
区域关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战略区位)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生态环境类型分布
湿地公园边界、地理要素、现有湿地类型及资源分布、现有主要构筑物及基础设施
比例要求
图示比例
图示比例
图示比例
1/10000-1/10000005总体规划布局图
湿地公园边界,分区、景点设施、基础设施、监测设施布设等
1/10000-1/10000006功能分区图
07水系规划图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水系位置、面积、水面标高以及水力控制设施等,必要时增加水体走向图。
图示比例
1/10000-1/1000008生态旅游规划图
湿地公园景点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游线组织等
1/10000-1/10000009道路交通规划图
湿地公园出入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停车场等
1/10000-1/10000010基础设施布局图
湿地公园给排水工程、供电供气工程、邮电通讯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等
1/10000-1/10000011防御灾害规划图
12土地利用规划图
13管理设施规划图
14分期建设规划图
湿地公园防灾设施的位置
湿地公园用地类型(应带用地平衡表)
湿地公园管理站、点布局
湿地公园分期建设内容
图示比例
1/10000-1/100000图示比例
图示比例
9.附录
1、动植物名录。
2、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3、相关文件或证明。
10.其他
规划文本规格为A4。规划文字叙述部分要双面印刷。所附
图件单面印刷并可大于A4。
篇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佳木斯湿地公园规划方案
1.背景介绍
佳木斯市湿地资源丰富,是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佳木斯市政府计划建设佳木斯湿地公园,旨在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公园,同时也是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规划原则
在规划佳木斯湿地公园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
以生态为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遵循生态规律;
2.
以产业为基础:依托区域产业,发挥富民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3.
以人为本: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人性化的湿地公园;
4.
整合资源:整合区域内旅游、交通、农业等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设计方案
3.1总体规划
佳木斯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面积为5000公顷,分为A、B、C、D四个区块。四个区块按照生态、休闲娱乐、科普展示等特色分别设置功能区,形成四个特色园区。
区;
A区:主要以湿地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为主,并设置少量的休闲娱乐B区:以垂钓、拓展训练、野营等为主要休闲娱乐项目;
C区:以儿童乐园、步行道、自行车道等为主要休闲项目。
D区:以湿地水上运动为主要项目,适合游泳爱好者和帆船爱好者等。
3.2展示设施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佳木斯湿地公园增加了湿地科普馆、湿地展览馆、湿地博物馆等展示设施。此外,还设置了生态观测塔、生态旅游步道等生态游览设施,让游客们能够更亲密地接触湿地生态环境。
3.3活动服务设施
为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佳木斯湿地公园设置了儿童游乐区、烤肉区、野营区、咖啡厅、休息区、运动场等活动服务设施,供游客们进行休闲娱乐和交流。此1/2外,湿地公园还将配备充电桩、WIFI、移动支付等现代化服务设施,为游客们提供便捷的服务。
4.建设成效
佳木斯湿地公园建设后,将成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中,以下建设成效将得到明显体现:
1.
生态保护:佳木斯湿地公园将有效地保护并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2.
旅游经济:佳木斯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社会效益:佳木斯湿地公园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和娱乐方式;
4.
政治效益:佳木斯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利于体现政府的民生观念,并提升政府形象。
5.结语
佳木斯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会为生态保护、旅游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等方面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让佳木斯湿地公园成为更加美好的地方。
2/2
篇三: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3国家湿地公园
指依照相关程序申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指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文件。
2.5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区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实现规划目标将公园划分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地理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建设方向,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6湿地率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面积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百分比。
基本规定
3.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补充调查
基础资料是开展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规划编制的实际需要,提出基础资料和数据清单,并向有关单位获取准确、可靠并反映现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对欠缺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规划编制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补充调查,以满足规划编制工作的需要。
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如下表。
表:基础资料和数据表
分类
资料名称
地形图
专业图
资料描述
比例尺1:10000-1:100000。
遥感影像图(航拍图片或卫星图片),分辨率在0.5-20米之间。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精度参考相应行业标准。
气候
水文
温度、降水、湿度、日照、风力、蒸发量与降水量、特殊气候现象等。
所在地区域水文资料;湿地公园湿地水文资料。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质灾害情况;地下水现状;土壤组成、类型和分布等。
区域湿地的整体分布及变化趋势;水源补给及其稳定性;项目所在地的湿地类型及特殊性。
野生植物的种类、区系、类型、数量、分布,以及演替变化等。
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分布、活动规律、变化趋势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变化等。
当地社会经济现状资料。
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资料
区域和规划区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民俗等非物质遗产资料。
市政基础
现有基础设施资料
设施
环境处理
设施
规划
资料
其他资料
土地规划
城镇规划
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电信/污水/雨水/热力/燃气/网络等市政基础设施与规划区的接口位置及容量资料。
包括对规划区产生影响的内部及周边现有污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设施资料。
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资料。
批准的和正在执行的环境保护规划,及各专项环境保护规划资料。
已批准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等。
已批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需要的其他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可选择性
备
注
必备资料
测量资料
自然资源资料地质土壤
湿地
必备资料
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必备资料
可选择性
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
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
3.2现状分析与评价
分析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准确,符合实际。
3.2.1规划区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湿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与评价。重点陈述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多样性,分析其特点和保护价值等。
分析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典型性,以及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3.2.2分析评价规划区内历史人文情况、土地资源现状、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情况、各种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
3.2.3分析评价规划区居民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居民对建设湿地公园的意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4分析现有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情况,当地人民政府对建立湿地公园的支持程度和政策措施。
3.2.5规划区所在地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包括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面积、行政管理,周边旅游资源等
3.2.6存在问题和建议
3.3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利弊分析
分析拟建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恢复、湿地宣传教育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及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在区域的示范性。分析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利与弊。
总体布局
4.1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和面积的确定
确定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主要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独特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等。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的计量以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为依据。
4.2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位
湿地公园的定位应依据湿地的典型特征、资源类型、自然条件、区位关系、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等因素综合确定。要凸显该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及其在区域乃至全国的示范作用。
4.3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
4.3.1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确定,包括湿地公园建设总目标和分期目标。制定目标应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政府支持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4.3.2根据国家湿地公园分期建设目标,将规划期一般分为:近期规划:3年以内;中期规划:第4-5年;远期规划:第6-8年。
4.3.3在确定各时期发展目标与重点项目时,应突出湿地保护和恢复、宣传教育与监测,并兼顾合理利用,包括生态养殖、景
观游赏等,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3.4近期发展规划应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建设内容,并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等。
4.3.5中期发展规划目标应使湿地公园各项规划内容初具规模,并提出规划区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估算等。
4.3.6远期规划目标应提出湿地公园规划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远景目标。
4.4功能分区
4.4.1湿地公园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分区,实施分区管理,遵循同一区内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基本一致,管理目标、技术措施基本一致,并坚持自然、人文单元完整性的原则。
4.4.2根据功能不同,湿地公园可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保育区可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可供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动。宣教展示区可供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区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以及其他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活动。管理服务区可供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
专项规划
5.1保护规划
5.1.1一般规定
湿地公园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水体、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等。
湿地公园保护规划应根据功能分区的具体特点,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能力建设等提出具体措施。
保护规划应明确湿地保护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的位置、规模、技术措施、实施期限等内容。
5.1.2水源和水质保护规划
分析湿地公园与界外水源的联系,提出确保湿地公园合理水量的保护和控制性措施。针对湿地公园水质现状和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提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5.1.3水岸保护规划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水位的动态变化,界定不同水位(常年水位、高水位、低水位)状况下水体的边界,掌握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分层、自然演替、设计功能以及使用状况,规划不同类型护岸做法。护岸以自然生态的渗透性护岸为宜,尽可能不采用非渗透性的材料护岸,确保水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并为动植物创造生息的场所。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护岸,其外形和所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均应与环境协调。
5.1.4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
针对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提出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具体措施,包括防火设施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与制度建设,栖息地恢复与改造,有害生物的监控和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等,以增加湿地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丰富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5.1.5文化保护规划
调查分析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渊源,挖掘湿地文化及其内涵,提出保护和弘扬湿地文化的具体措施。
5.1.6能力建设规划
确定能力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具体任务(包括执法能力、信息化建设、基础性工作能力、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等),提出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和步骤。
5.2恢复重建规划
5.2.1一般规定
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目标,确定恢复重建湿地的面积和质量标准,提出湿地恢复重建的具体方案,包括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技术措施、恢复时间以及恢复预期效果和评估等。
5.2.2水体修复规划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水系状况,制定水系连通规划,促使湿地公园与区域水系相连,确保湿地公园正常生态蓄水的供给。
根据不同水体污染类型和程度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水体修复目标和净化技术,并在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后确定最终的修复技术方案。
5.2.3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恢复规划
在调查、分析、掌握湿地公园内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制定栖息地修复方案,包括修复目标、需要修复的湿地类型和湿地功能、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技术措施。
栖息地恢复的目的主要是营造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所需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使生物量和种群数量增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严格限制引入外来物种。
5.3科普宣教规划
5.3.1一般规定
科普宣教规划是以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弘扬湿地文化为主要目标。
根据湿地公园的自身特点和宣传教育对象,明确科普宣教的主要内容、建设重点和展示布局。宣教内容应以湿地公园自身特色为主。
5.3.2科普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
5.3.2.1湿地公园应配备相应的科普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针对不同受众,设定相应的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向公众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唤起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5.3.2.2湿地公园应建立湿地宣教中心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或青少年教育基地,宣教中心宜建于交通便利、场地充裕且具有实际野外教学资源和特色景观区域。
5.3.3科普宣教解说系统
5.3.3.1国家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包括湿地科学知识解说、区域环境解说和生态旅游解说。解说体系建设包括音像图文展示与播放系统、牌示系统、出版物解说、导游图及导游解说体系等。
规划提出国家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和解说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5.3.3.2牌示标志主要用于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以示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科学解释,提示警告。
5.3.3.3牌示标志系统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揭示内容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解说标志牌宜采用中、英两种文字说明,动、植物名称应注明拉丁文;公共设施标志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
5.4科研与监测规划
5.4.1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需要,在建设期内优先规划设置管理急需、成果实用的基础性科研项目,选择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单位来承担。
5.4.2根据管理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科技合作与国内外交流的一揽子计划。
5.4.3为全面掌握湿地公园内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为管理提
供科学决策依据,规划应提出湿地公园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技术方法、监测设施设备建设、信息系统建立等。
5.5合理利用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可开展与湿地保护目标相协调的合理利用项目。合理利用方式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
5.5.1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展,以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为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的景观和文化资源。
5.5.1.1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优劣势分析、环境容量确定、游客规模预测、游憩项目、服务设施、游路组织等。
5.5.1.2分析旅游现状,包括旅游项目、资源区位、人文、景观、政策的优势,重点分析发展旅游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舒适、安全、卫生的原则,科学分析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游客容量。游客规模不得大于环境容量。
5.5.1.3湿地公园生态游憩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科普宣传、市场导向的原则,规划项目以湿地认知、体验、探索、动植物观赏、远足、垂钓、地方特色文化欣赏为主。
5.5.1.4湿地公园内部游览线路组织应依据景观特征、游赏方式等因素,精心规划主要游线和多种专项游线,以及游线的级别、类型、长度、容量等。
游览线路应便捷、安全、可选择性强,使游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观赏到较多的景观及其精华,并与主
要游览设施有便捷清晰的联系,避免重复游览。
5.5.2旅游服务设施
5.5.2.1规划应根据环境容量、旅游需求、交通状况和景观游偿需要,合理布置服务设施,科学规划服务网点级别、规模。服务设施包括游览、医疗、管理等相关设施。湿地公园内尽量不规划饮食、住宿和大型娱乐等设施。
5.5.2.2访客中心是必要的服务设施,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访客中心是为游客提供帮助、信息及综合服务的功能建筑,宜结合湿地公园主入口进行布局。
5.5.2.3管理服务设施宜设置于主要出入口或交通便利的区域,且与游览区域适当隔离,可根据情况考虑设置单独的管理入口。
5.5.3湿地景观资源规划
5.5.3.1湿地景观规划应以现有湿地植被为基础,对于规划范围内具有湿地植被景观典型性、完好性和珍稀性的区域,应尽量保留其原始状态,不做添加和整理,尽量保持湿地植被的原生性。
5.5.3.2对于生长不良、生态价值和景观欠佳、不利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区域应进行生态修复及改造,提升其景观特征,并与总体相协调。在景观修复时,应遵循适地适草(树)原则,再现本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及湿地植被特征。慎重选用外来物种。
5.5.3.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物种多样,层次复合,形成乔、灌、藤、草、挺水、沉水、浮水植物结合,并相对完整的区系植被群落。通过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吸引更多湿地动物,从而形成可供观赏的动物景观,增加湿地公园景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充分利用植物的干、花、叶、果等观赏要素与季象特征,塑造四季各异的植被景观,树种及形态的搭配应注重自然,不宜过多人工雕琢。
基础工程规划
6.1一般规定
国家湿地公园基础工程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规划单位应在调查掌握基础设施现状的情况下,详细规划出各项基础设施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规模、布设地点、造价等。
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满足安全、卫生、节约、便于维修和与附近城镇联网的要求,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6.2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包括内外部交通现状分析,各类交通流量和设施的调查、分析、预测,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的规划目标,公路和游步道规划,交通工具和设施等。
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功能分区的活动内容、环境容量、服务性质和管理需要,综合确定道路建设标准和建设密度。
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选线,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和水上交通。公园内部道路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网络,沟通内外部联系。
应避开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段,保证道路安全。
道路布设必须满足管理、防火、环境保护及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内部交通方式应鼓励电动车、自行车等绿色交通。
6.3电力规划
电力规划包括供电现状分析、用电负荷预测、规划目标、设施设备建设、建设地点布局、规格要求等。湿地公园电力规划参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的规定。
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沿路敷设,不应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尽量不穿越湿地保育区。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
在水力、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潮汐能或太阳能发电站。
6.4给排水工程规划
给排水规划包括生活、生产、生态和消防用水的供给、用水质量、给水管线的规模、规格、布设,以及生活污水、雨水的排放系统。湿地公园给排水工程应满足《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的相关内容。
湿地公园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
污水未经处理达标禁止排入湿地。污水处理达标后,可用于洗车、浇灌等非饮用水用途。
6.5供热规划(适用于政府规定需要供热的地区)
供热规划包括热源、输热管线和散热系统。湿地公园供热工程规划应满足《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的相关内容。
湿地公园宜采用集中供热,供热工程鼓励太阳能等低污染供热方式。
6.6燃气规划
燃气规划包括气源、输气管线和燃气灶具。湿地公园燃气工程规划应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2)的相关内容。
燃气供应方式,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管道供气或气瓶供气。管道禁止穿越重要功能区。燃气供给必须安全,消除隐患。
6.防御灾害规划
防灾规划包括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
6.7.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调查掌握有害生物的情况,规划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的设施设备,以及具体方案。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6.7.2地质灾害防治
调查和勘测有地质灾害的地段,划定范围,规划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措施、实施步骤。针对塌方、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规划建设防护设施。
6.7.3洪涝防治
调查分析洪涝情况,规划制定对策和措施、科学设置排涝区、合理测算治涝工程设施的规模。湿地公园洪涝规划,应执行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
6.7.4火灾防治
防火规划包括防火宣传、火灾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安全防火设施设备等。防火设施包括了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巡逻、检查、防火站等工程建设。建立防火了望台,可结合观景台建设。访客中心、宣教中心、管理办公用房,以及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旅游场所,必须设置防火设施。
6.7.5应急救援和安全规划
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开展的程序和内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安全规划主要包括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规划提出监控设备的数量、分布。
6.区域协调规划
6.8.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包括土地资源综合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
土地资源综合评估是对土地资源的用途、功能或价值进行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现有土地权属、土
地保护、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是在湿地公园土地利用需求预测与协调平衡的基础上,标明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其用地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应突出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色,保护湿地、生物栖息地、林地和水源地,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6.8.2社区经济调控规划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编制不应将居民点划入湿地公园范围。因极特殊原因,不能将居民点全部划出湿地公园的,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
居民点调控规划包括居民点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人口规模与分布,对居民点提出控制、搬迁的具体措施建议,如涉及居民搬迁情况,需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居民外迁的承诺文件。
严禁在湿地公园内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业项目、高尔夫球场、城镇建设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用地、有碍景观的农业生产用地等破坏湿地的建设项目。
6.8.3社区协调(共管共建)规划
由于部分公园的建立在客观上限制了社区群众的活动空间和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短期内给当地社区发展带来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基于保护的社区经济发展项目和联合参与式保护的社区共管项目。
选择和确定社区共管项目要在全面了解问题与威胁,掌握相
关方面的现状,系统分析影响资源保护和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梳理相关利益者关系,正确选择和确定社区共管项目。
6.8.4水资源协调规划
水资源协调规划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分析,规划提出维系湿地公园水平衡的对策与措施,为湿地公园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水资源协调规划应考虑湿地公园与周边水系的协调连通,禁止人为截断湿地公园与外部水系的联系,确保区域水系的完整性。
6.管理机构规划
分析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现状,本着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规划提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机构性质和级别等。
湿地公园可规划成立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成员参加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下设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处)。
对已建机构的,规划中应附具当地政府成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批准文件。对未建机构的,规划中应附具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管理机构的承诺文件。
6.1保障措施规划
根据当地实际,规划提出拟建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议,包括法规政策、项目组织、资金、工程管理、科技人才、宣传等保障措施。
结合本湿地公园的实际,由当地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做到依法管理。
6.11环境影响评价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内容包括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以及对策、措施。
7.投资估算及效益评析
7.1投资估算
列出投资估算依据,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分建设期进行估算,分述投资估算结果与构成。规划提出资金来源与额度。
7.2效益评析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效益评价,应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规划成果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文件,由摘要、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
8.1摘要
简述规划的主要内容。
8.2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编写参考提纲如下,规划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
容进行调整,并鼓励规划单位以此为基础增加创新性内容。
第一章
总则
规划主要内容(摘要)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1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2节
社会经济条件
第3节
历史沿革
第4节
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三章
湿地资源
第1节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第2节
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3节
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第4节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第四章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1节
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第2节
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第3节
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第4节
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
总体布局
第1节
湿地公园范围
第2节
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第3节
规划指导思想
第4节
规划原则
第5节
规划依据
第6节
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第7节
功能分区
第8节
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第六章
保护规划
第1节
规划原则
第2节
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第3节
水岸保护规划
第4节
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第5节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第6节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第七章
恢复规划
第1节
规划原则
第2节
水体修复规划
第3节
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
第八章
科普宣教规划
第1节
科普宣教设施
第2节
解说标志系统
第九章
科研监测规划
第1节
科研规划
第2节
监测规划
第十章
合理利用规划
第1节
规划原则
第2节
资源利用方式
第3节
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第4节
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第5节
旅游项目规划
第6节
游览线路规划
第7节
旅游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
防御灾害规划
第1节
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第2节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3节
洪涝防治规划
第4节
防火规划
第5节
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第十二章
区域协调与社区规划
第1节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2节
社区经济调控原则
第3节
水资源协调规划节
第4社区协调(共管共建)规划
第十三章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第1节
保护管理局建设
第2节
保护管理站、点建设
第3节
信息管理建设
第十四章
基础工程规划
第1节
道路交通规划
第2节
电力工程规划
第3节
给排水工程规划
第4节
供热工程规划
第5节
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五章
管理规划
第1节
管理机构规划
第2节
运营规划
第3节
保障措施规划
第十六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析
第1节
估算依据
第2节
投资估算
第3节
效益评析
第十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8.3规划图件
主要图件应符合下表规定,此外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图件。
表:图件要求
图纸名称
01区位分析图
02交通分析图
03资源现状分布图
04土地现状利用图
图纸内容
区域关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战略区位)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生态环境类型分布
湿地公园边界、地理要素、现有湿地类型及资源分布、现有主要构筑物及基础设施
比例要求
图示比例
图示比例
图示比例
1/10000-1/10000005总体规划布局图
湿地公园边界,分区、景点设施、基础设施、监测设施布设等
1/10000-1/10000006功能分区图
07水系规划图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水系位置、面积、水面标高以及水力控制设施等,必要时增加水体走向图。
图示比例
1/10000-1/1000008生态旅游规划图
湿地公园景点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游线组织等
1/10000-1/10000009道路交通规划图
湿地公园出入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停车场等
1/10000-1/10000010基础设施布局图
湿地公园给排水工程、供电供气工程、邮电通讯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等
1/10000-1/10000011防御灾害规划图
12土地利用规划图
13管理设施规划图
14分期建设规划图
湿地公园防灾设施的位置
湿地公园用地类型(应带用地平衡表)
湿地公园管理站、点布局
湿地公园分期建设内容
图示比例
1/10000-1/100000图示比例
图示比例
9.附录
1、动植物名录。
2、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3、相关文件或证明。
10.其他
规划文本规格为A4。规划文字叙述部分要双面印刷。所附
图件单面印刷并可大于A4。
篇四: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1.1项目提要
........................................................1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1.3主要建设指标
....................................................4第二章
基本情况
..................................................72.1自然地理条件
....................................................2.2社会经济条件
...................................................102.3历史沿革
.......................................................12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3第三章
湿地资源
.................................................14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4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5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7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21第四章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3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23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4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5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6第五章
总体布局
.................................................295.1湿地公园范围
...................................................29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95.3规划指导思想
...................................................295.4规划原则
.......................................................305.5规划依据
.......................................................315.6规划期限
.......................................................335.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335.功能分区
.......................................................355.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36I
第六章
保护规划
.................................................396.1规划原则.....................................................39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406.3水岸保护规划
...................................................41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416.5湿地文化保护规划.............................................426.6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43第七章
恢复规划
.................................................467.1规划原则.....................................................467.2栖息地恢复规划...............................................47第八章
科普宣教规划
.............................................498.1科普宣教设施
...................................................498.2解说标识系统
...................................................518.3标识系统
.......................................................53第九章
科研监测规划
.............................................559.1科研规划
.......................................................559.2监测规划
.......................................................56第十章
合理利用规划
............................................5910.1规划原则
......................................................5910.2资源利用方式
..................................................60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60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6110.5旅游项目规划
..................................................6410.6游览线路规划
..................................................6510.旅游设施规划
..................................................66第十一章
防御灾害规划
............................................69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6911.2洪涝防治规划
..................................................7111.3防火规划
......................................................71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73II
第十二章
区域协调与社区规划
.....................................7512.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7512.2水资源协调规划
................................................76第十三章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规划................................7713.1保护管理处建设
................................................7713.2保护管理站建设
................................................7713.3信息管理建设
..................................................78第十四章
基础工程规划
............................................8014.1道路交通规划
..................................................8014.2电力工程规划
..................................................8114.3给排水工程规划
................................................82第十五章
管理规划
................................................8315.1管理机构规划
..................................................8315.2运营规划
......................................................8415.3保障措施规划
..................................................86第十六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
......................................8916.1估算依据
......................................................8916.2投资估算
......................................................9016.3效益评价
......................................................91第十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9417.1环境影响预测
..................................................9417.2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9517.3评价结论
......................................................96附表
附表1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投资估算表
附表2-1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鸟类
附表2-2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哺乳类
附表2-3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爬行类
附表2-4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两栖类
III
附表2-5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鱼类
附表3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名录
附图
附图1区位分析图
附图2交通分析图
附图3资源现状分布图附图4土地现状利用图附图5总体规划布局图附图6功能分区图
附图水系规划图
附图生态旅游规划图附图道路交通规划图附图10供电工程规划图附图11防御灾害规划图附图12土地利用规划图附图13管理设施规划图附图16分期建设规划图
IV
第一章
总则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
1.1.2项目建设单位
大伙房实验林场
1.1.3项目性质
新建社会公益型项目
1.1.4项目建设地点
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境内。
1.1.5规划区范围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抚顺市抚顺县章党乡和上马乡境内,东接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南邻本溪,西靠沈阳,北连铁岭市铁岭县。规划区毗邻大伙房水库,四至范围为:北至沈吉铁路沿线,西至铁背山吉林崖,南至古楼河西村以北苏子河东岸,东至新宾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6′17〞~124°23′16〞,北纬41°52′53〞~41°57′32〞,总面积2670.34hm2,其中水域面积为661.89hm2。
1.1.6项目建设期限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期限为8年,即2011年~
2018年,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为2011年~2013年,二期为2014年~2015年,三期为2016年~2018年。
1.1.7建设目标
1、通过水质及水系保护,提高水源地的蓄水量、维护水源地的洁净,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抚顺市安全、优质的水源地,生态安全的屏障;
2、通过水体修复、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将湿地公园建设为辽宁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
3、通过建设科普宣教馆、湿地植物园、湿地文化展示廊等,将湿地公园建设为辽宁省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的示范基地;
4、通过湿地生态观光项目、湿地休闲体验项目,将湿地公园建设为抚顺市人民重要游憩休闲地场所;
5、最终将该湿地公园建设为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湿地景观独特、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备,具有湿地森林特色的辽宁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
1.1.8项目建设资金额
经估算,规划期内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108.18万元。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湿地保护工程
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构建良好、自然和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维护和建设好生物栖息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森林景观。
2、湿地恢复工程
根据湿地公园范围内的自然地形、湿地特征和湿地恢复需要,恢复水生植被、治理河道两侧河漫滩地,人工营造鸟类栖息地和投食点。
3、科普宣教工程
建设湿地植物园、森林植物园、观鸟平台等科普宣教设施。展示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植被类型。建设森林植物园为辽宁省植物引种、栽植、科普示范的生态教育基地。
4、合理利用工程
主要建设湿地木栈道、仿木栈道、观景平台等,结合规划区现有优美的湿地和森林自然景观,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
5、防御灾害工程
防御灾害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林木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外来有害物种监控与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防洪、防火和应急救援安全等方面的建设。
6、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保护管理处建设、保护管理站建
设和信息管理站建设。
7、基础设施工程
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电力工程、给排水工程等。
1.3主要建设指标
表1-1主要建设指标表
序号
一
11.11.1.11.1.21.1.31.21.2.11.31.3.11.3.21.41.4.11.4.21.4.31.4.41.4.51.4.61.4.71)
2)
22.12.22.333.13.1.13.1.23.1.33.1.43.1.5建设内容
总计
工程建设
保护工程
水系与水质保护
河道水系整理
生活污水处理
挡水墙
水岸保护
围栏
栖息地(生境)保护
山体植被及珍稀树木保护
鸟类投食点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巡护码头
巡护道路
鸟类救助站
界桩
指示牌
宣传牌
配套保护巡护设施设备
巡护车辆
巡护船
恢复工程
河漫滩地治理工程
矮墙围堰工程
鸟类生境岛
科普宣教工程
科普宣教设施
湿地宣教中心
湿地植物园
森林植物园
观鸟平台
科普宣教设备及宣传资料
4单位
km项
个
km
项
个
处
kmm2个
个
个
套
辆
艘
2hm
hm2个
m2hm22hm
座
套
数量
6.001.003.048.81.0016.01.0012.70100.0060.0012.001.001.003.002.0392.6558.161.0500.000.650.302.001.03.23.2.13.2.23.2.33.2.43.2.53.2.644.14.1.14.24.2.14.2.24.2.34.2.455.15.25.35.45.55.65.766.16.1.16.1.26.1.36.26.2.16.2.26.2.36.2.477.17.27.37.47.57.688.18.1.18.1.28.1.38.1.48.2解说标识系统
湿地科学知识解说系统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解说系统
大型宣传牌
宣传标牌
指示牌
警示牌
科研监测工程
科研规划
湿地科研项目
监测规划
鸟类监测设施
水环境监测设施
湿地植被监测设施
土壤侵蚀监测设施
合理利用工程
生态停车场
游客服务中心
码头区服务中心
电瓶车站
茶饮服务点
旅游产品销售点
餐饮及休息服务设施
防御灾害规划
有害生物防治
林木有害生物防治设备
外来有害物种防治设备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设备
灾害防治规划
防火设备
瞭望塔
治安岗
移动医疗急救设备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管理处配套设施及办公设备
保护管理站
配套设施及设备
办公管理系统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基础工程
道路工程
主干路
游步道
木栈道
砂石路
电力工程
项
项
块
块
块
块
项
套
套
套
套
m2m2m2处
处
处
m2套
套
套
套
座
个
套
套
m2套
套
套
套
kmkmkmkmm
1.001.002.0021.0034.0038.04.01.001.001.001.03000.00600.00200.002.002.001.002000.01.001.001.01.002.002.002.01.00360.003.001.001.001.03.903.451.000.454000.08.3给排水工程
项
1.0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条件
2.1.1地理位置
规划区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大伙房实验林场境内。抚顺县东接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南邻本溪,西靠沈阳,北连铁岭市铁岭县。规划区与大伙房水库相邻,是浑河与苏子河在抚顺市抚顺县的交汇之处。
2.1.2地形地貌
规划区地处长白山山系,吉林哈达岭(北部)和龙岗山山脉(南部)的延伸部分,属于抚顺市的低山丘陵区。规划区分布有铁背山、日月山,分别位于区域中部和南部,总体地形呈现南北高,中间低,河谷与南北山脉之间,形成南、北两大坡势,平均坡度在15~30度之间,平均海拔为400~500m。
2.1.3水文水质
规划区共有两条河流水系,一条是发源于清原县的浑河,一条是发源于新宾县的苏子河。浑河水系全长415km,流经清原、新宾、抚顺、沈阳、辽阳、鞍山、海城、台安、由营口流入渤海的辽东湾,流域面积为11481km2,平均年迳流量达7.69亿m3。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的河流有12条,河谷较为开阔平坦;苏子河是浑河上游第一大
支流,新宾县境内最大河流。河流走向由东向西,水系发育呈阔羽状河网分布,流域面积为2230km2。流域年平均降雨在790~840mm之间,年平均值为794.53mm,年平均径流深326.9mm,年平均径流总量为7.2亿m3。规划区水质良好,根据监测结果,水质常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标准。
2.1.4气候
抚顺市地处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亚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漫长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少雨多风,秋季凉爽短促,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年平均气温为6.6℃,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7℃,最低为-20.5℃,日最高极端气温达36.3℃,日最低极端气温为-35.2℃,≥10℃年积温平均为2700~3200℃,无霜期为130~1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826.8mm,日最大降水量为185.4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00天,最多为115天,一次最大积雪深度为2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mm。多年平均风速在1.5m/s~3.8m/s之间,最大风速多发生在4月~5月间,可达20m/s。地面冻结深度为1.2~1.4m,冰厚0.5m。
2.1.5土壤
抚顺市土壤类型可划分为暗棕壤、棕壤、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和水稻土等6个土类,11个亚类,48个土属,98个土种。规划区
主要以棕壤土为主,成土母质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河口及沟谷低湿部分分布有草甸土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冲积土。阴坡、缓坡地段土层深厚肥沃,阳坡、陡坡土层较薄,以砂壤土居多。
2.1.6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据统计,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高等植物81科219属411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32种;裸子植物1科2属3种;被子植物69科203属376种,其中单子叶植物6科21属25种,双子叶植物63科182属351种。
代表种有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长白苎麻(Boehmeriatricuspi)、兴安杜鹃(Rhododendrondauricum)、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黄檗罗(Phellodendronamurense)等。
(2)动物资源
经统计,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共有脊椎动物29目56科141属199种。其中鸟类17目34科86属133种,代表物种有:白头鹤(Grusmonacha)、大白鹭(Egrettaalba)、苍鹭(Ardeacinerea)、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大天鹅(Cygnuscygnus)、花尾榛鸡(Tetrastesbonasia)等;哺乳类有5目10科20属21种,代表物种有野猪(Sus
scrofa)、狍子(Capreoluscapreolus)、狐狸(Vulpesvulpes)、黄鼬(Mustelasibirica)、豹猫(Prionailurusbenglalensis);爬行类有3目3科8属14种,代表物种有鳖(Trionyssinensis)、白条草蜥(Takydromuswolteri),棕黑锦蛇(Elapheschrenckii)、白眉蝮蛇(Agkistrodonhalys)等;两栖类有1目3科3属7种,代表物种有史氏蟾蜍(Bufostejnegeri)、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桓仁林蛙(Ranahuanrenensis)等;鱼类3目6科24属24种,野生鱼类和养殖品种共存,主要有:罗非鱼(Tilapianilotica)、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东北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人口
规划区属大伙房实验林场林地范围,无村民居住,也无林场职工居住,仅有少量管护人员巡护,是一片人为干扰极少、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所属的大伙房实验林场,其林地范围共涉及16个村庄,与其相邻的自然屯有13个。
2.2.2社会经济
抚顺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2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增长15.3%。全社
会从业人员103.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3元,城乡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有所提高。
规划区周边村屯的群众收入较少,人均收入约为4500元/年,经济总产值较低,第二与第三产业薄弱,农业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较大,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
2.2.3土地利用现状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670.34hm2,陆地面积2008.45hm2,为大伙房实验林场所属,为国有林地。但是目前存在周边村民私自占用无立木林地开垦稻田的情况,导致林业用地资源减少。水体面积661.89hm2,归大伙房水库管理局管辖。土地类型主要包括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广场用地等。其中,林地面积为963.19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36.07%;水域面积为661.89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24.79%;水域(洪泛平原湿地)面积为425.35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15.93%;耕地面积为607.68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22.76%,均属大伙房实验林场;建设用地面积为7.46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0.28%;交通用地面积为4.5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0.17%;广场用地面积为0.27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0.01%。详见表2-1。
11表2-1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现状
序号
12345678土地类型
林地
水域
水域(洪泛平原湿地)
耕地
建设用地
交通用地
广场用地
合计
面积(hm2)
963.1661.8425.35607.67.464.50.272670.34占总面积比例(%)
36.0724.7915.9322.760.280.170.011002.2.4交通概况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紧邻沈吉铁路、沈吉高速公路,北依202国道。距抚顺市40km,距沈阳市区99km,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94km,所处位置地理条件优越,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2.3历史沿革
2.3.1抚顺市
战国时期,抚顺地区属燕国的辽东郡。汉代设玄菟郡,治所即在抚顺。西晋时期的高句丽王国在抚顺的高尔山上建新城。初唐时期曾为安东都护府下辖的都督府治所在地。辽、金时置贵德州统辖抚顺地区。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修筑抚顺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抚顺为直辖市。1954年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抚顺改为省辖市。
2.3.2大伙房水库
大伙房水库始建于1954年4月11日,1958年9月5日竣工,坝长1834m,高49m,水库总长25km,最宽处4km,最窄处0.31km,平均水深12m,最深处36m,水面总面积110km2,总蓄水量21.8亿
12m3,是当时全国第二大水库。1959年朱德委员长游览萨尔浒时题诗曰:“大伙房水库源自长白山流出,抚顺矿区人民,子孙万代享幸福”。水库除了据有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几项功能外,现已成为沈阳、抚顺两大城市居民重要饮用水源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规划区现有基础设施一般,区内道路以库区堤坝道路和乡间简易道路为主,是林场的巡护道路。由于区域内无长年居住人口,所以无公共交通服务。给水和排水管线也尚未统一敷设,两处工区所在地的用水均来自于深水井。周边社区的电力、电信通信设施和交通条件都比较完善,通电率达到100%,电信网络可以覆盖整个规划区。
公园及周边开展的旅游活动比较少,在每年鸟类迁徙期会有观鸟爱好者来此地拍摄,也有一些来自周边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此区域进行湿地与鸟类的科研、监测和其他一些科普教育活动等。湿地资源和环境保留了较好的原始景观特征。
13第三章
湿地资源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3.1.1湿地类型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规划区湿地类型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
2大类,具体分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库塘湿地和稻田3种类型。
表3-1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类型表
代码
II
Ⅴ
湿地类
河流湿地
人工湿地
Ⅴ2合计
稻田
607.681694.92代码
II1Ⅴ1湿地型
永久性河流湿地
库塘湿地
面积(hm2)165.11922.13占湿地面积
的百分比(%)9.7454.4135.85100.03.1.2湿地资源分布
1、永久性河流湿地
主要为规划区的两条入境河流,浑河和苏子河以及河床部分,分别位于规划区的东北部和东南部。
2、库塘湿地
水位高程131.5m以下范围内的水体及消落带部分为库塘型湿地,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中部的铁背山两侧。
3、稻田
主要分布在规划区浑河以北的陆地和苏子河南部的河漫滩地。
143.2湿地生物多样性
3.2.1植物资源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之苏子河和浑河两条河流汇聚于此,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使湿地公园得以孕育高度的植物多样性。据统计,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高等植物81科219属411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32种;裸子植物1科2属3种;被子植物69科203属376种,其中单子叶植物6科21属25种,双子叶植物63科182属351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共有5种,分别为红松(Pinuskoraiensis)、野大豆(Glycinesoja)、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紫椴(Tilia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3.2.2动物资源
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湿地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大量的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提供了湿地动物充足的食物。
1、鸟类
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湿地公园内分布有17目、34科、86属、133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白头鹤;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9种:大天鹅(Cygnuscygnus)、鸳鸯(Aixgalericulata)、15鸢(MilvusKorschun)、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Accipiternisus)、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鹊鹞(Circusmelanoleucos)、普通鵟(Buteobuteo)、大鵟(Buteohemilasius)、燕隼(Falcosubbuteo)、灰背隼(Falcocolumbarius)、红脚隼(Falcovespertinus)、黄爪隼(Falconaumanni)、红隼(Falcotinnunculus)、花尾榛鸡(Bonasabonasia)、纵纹腹小鸮(Athenenoctus)、长耳鸮(Asiootus)、短耳鸮(Asioflammeus)、花尾榛鸡
(Tetrastesbonasia)。
2、哺乳类
湿地公园内有兽类5目10科20属21种,其中有辽宁省重点保护物种有:狼(Canislupus)、狐(Vulpesvulpe)、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黄鼬(Mustelasibirica)、狗獾(Melesmeles)、豹猫(Prionailurusbenglalensis)、野猪(Susscrofa)、狍(Capreoluscapreolus)共8种。
3、鱼类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内鱼类24种,包括
3目6科24属24种,其中青鱼(Mylophatyngodon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e)系人工投放,鳡鱼(Elopichthysbambusa)、戴氏红鲌(Cultererythropterus)等为人工
16带入的,其他种类为水库及河道自然繁殖。主要经济鱼类有5种,即白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花鲢(Aristichthysmobilis)、鲤鱼(Cyprinuscarpio)、鲫鱼(Carassius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
4、两栖类
湿地公园内有两栖类1目3科3属7种,属省级保护两栖类有史氏蟾酥(Bufostejnegeri)、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桓仁林蛙(Ranahuanrenensis)3种。此外,还有花背蟾蜍、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无斑雨蛙(Hylajaponica)、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
5、爬行类
湿地公园内共有爬行类3目3科8属14种,有辽宁省重点保护物种—鳖(Amydasinensis),此外还有白条草蜥(Gehyramutilata)、丽斑麻蜥(Eremiasargus)、黄脊游蛇(Coluberspinalis)、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枕纹锦蛇(Elaphedione)、红点锦蛇(Elapherufodorsata)等。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内孕育自然、人文、生物三大景观,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既有引人入胜的茂密山林,又有静谧安详的秀丽湿地,1堪称北方风景美地;鹭鸟、天鹅等美丽纯洁的湿地生灵在此地生息繁衍;满族故里、元帅衣冠冢、雷锋事迹发生地也是规划区所在地悠久的文化遗产。
3.3.1水域景观
大伙房水库为带状河谷型,工程雄伟、气势磅礴。水库水面狭长,港湾交错,从高空俯视酷似一条飞舞的巨龙。水库水质清澈,四周群山、岛屿。正所谓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既有云山淡淡、烟水悠悠的湖泊水乡风貌,又是峰峦叠嶂、溪谷纵横的山岳景观。这里的山水景观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3.2山林景观
规划区中部铁背山山体秀丽,恰似一扇巨大的绿色屏障立于浑河碧波之上。山上草木葱笼,百花吐鲜,秀色可餐。山上还有奇特景观:高2.3m的白色晃荡石,上有石炭下临深渊的悬空台,高5、6m的神秘四方洞,峰顶可远眺河流、水库、山村等,美不胜收。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赠赋诗称赞:“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
3.1.3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其中以鹭鸟群飞景观最为著名。湿地公园南部苏子河河滩地,夏季水涨时节白鹭聚集,雪白的身姿在碧波中星星点点,是湿地公园一道如梦如
1幻的风景。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如:“振鹭于飞,于彼西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有双鹭鸶,飞来作佳景。”
我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
3.3.2人文景观
1、满族文化
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
抚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证,抚顺地区人迹历史达7000年。“抚顺”这一名字最早见于1384年,当时的明朝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建砖城一座,取名抚顺城。所谓抚顺,就是“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抚顺是清王朝发祥地。1616年,努尔哈赤在抚顺所辖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称汗,这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满族第一国都因此而享誉神州。抚顺是中华满族之乡具有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
2、民间艺术文化
(1)满族地秧歌
抚顺满族地秧歌,即抚顺满族秧歌,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抚顺满族地秧歌主要分两种,一种源于河北,有关内移民传入的地秧歌;另
1一方面源自于满族传统民间舞蹈,经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满族地秧歌,又称“太平秧歌”,俗称“鞑子秧歌”。
(2)根雕艺术
根雕艺术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独具匠心的雕刻大师们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新宾的根雕自然天成,豪放大气,颇有满族人遗风,与南方根艺精细织巧的风格截然不同。
(3)满族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是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表达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满族刺绣既保留了流传于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稚拙、纯朴的工艺风格和“生命树”、“嬷嬷人”、“满族神话传说”等传统内容。
(4)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语言和风格的剪纸艺术,这是一种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而厚重文化的民间艺术。经过数百年发展,满族民间剪纸已成为
2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术。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现已申报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红色文化
雷锋精神鼓舞着中国乃至世界几代人,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抚顺雷锋纪念馆陈展着丰富翔实的资料,有雷锋蜡像、大型《青山魂》浮雕、复制《雷锋童年的茅草屋》场景等。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指引我们在今天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3.4.1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由于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地形与环境复杂多样,气候适宜,为保持和发展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区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类型多样,共有鱼类
24种、鸟类133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4种、哺乳类21种。湿地公园内具有较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3.4.2湿地景观的独特性
大伙房湿地公园内景观类型多样:带状河谷型水库宛如游龙盘绕着巍峨的铁背山,山的稳重和水的灵秀在这里融合。水中鱼儿畅
21游、鹭鸟飞翔,山上林木连袂蔽天、花草郁郁葱葱。置身其中可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绮丽壮美。
3.4.3生态价值的重要性
规划区毗邻大伙房水库,其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较高,发挥了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固定CO2、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多种功能,也可为养殖、灌溉以及为生活生产供水,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3.4.4生态系统评价结论
规划区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不仅反应在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还有多样化的湿地环境,在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规划区湿地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未来将成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显著、生态经济效益较好的国家湿地公园。
22第四章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4.1.1辽河一级支流浑河流域重要的蓄水、调洪和水源保护区域,毗邻大伙房水库,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规划区位于浑河流域,毗邻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水源地,湿地公园水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改善水质、调节径流的功能,不仅能够增强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还能改善水质,确保辽宁省部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区域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积极作用,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4.1.2浮游生物、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是迁徙水鸟的中途停歇、觅食地,是辽宁地区鹭类主要栖息地区。
规划区以其丰富的浮游生物和鱼类资源而闻名当地,也吸引了一些以这些为食鸟类(主要为鹭类、野鸭类)的停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对这些鱼类、浮游生物和鸟类栖息地的有效保护,也是为抚顺市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4.1.3规划区人文景观遗存丰富,滩涂湿地景观、阳日景观、动物景观等独具特色,观赏利用价值较高。
规划区所在地抚顺是以满族少数民族为特色的地区,还有很多丰富的民间艺术,包括秧歌、剪纸等。红色文化也十分突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规划区周边还有萨尔浒战场、烈士陵园等众多的历史文
23化遗存。规划区所属的大伙房实验林场也是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国有林场,栽植管护的森林造就了规划区稳定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环境。规划区自然的岸线、丛生的芦苇、农田、低山丘陵的地貌构成了湿地公园最直接、原生态的景观要素。这些景观要素相互衬托,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都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富于变换。尤其是白鹭齐飞的雄伟景观更是提高了湿地公园景观质量,有利于打造湿地公园品牌特色。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4.2.1浑河流域的成功治理,使水质得到了保证。
通过对浑河流域实施清淤疏浚、生物技术除臭、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等整治工程,使得浑河流域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得以完善,浑河流域水质显著提高,不仅确保湿地公园水质的安全良好,而且还能保证湿地公园充足的水源补给,使其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水量。
4.2.2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系统较为完善清晰。
规划区紧邻沈吉铁路、沈吉高速公路和202国道,距离抚顺、沈阳两市皆在百公里之内,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规划区内水路交通便利,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连接,内部可通达性较好。
4.2.3规划区内无居住区和常住人口,为大伙房实验林场林地范围,林权证齐备,土地权属明晰。
规划区土地全部为国有土地,林地所有权为大伙房实验林场,水
24体的所有权为大伙房水库管理局。经过抚顺市政府和市委的统一协调,规划区内的水体统一由拟建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管理,以保证湿地公园的土地完整性和权属明晰。现有存在的部分水稻田属于违规私建,随着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深入开展,将逐步恢复此类区域为原貌。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4.3.1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具备
抚顺市林业局和其下属的大伙房实验林场,具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在市野保站的指导下,开展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效卓著。林业局也成立了病虫害防治、防火、野保等方面的技术专业队伍,设施配备较为完善。在湿地公园建成后,可以依托林业局、实验林场及下属的各专业队伍,适当引进湿地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即可开展对湿地资源、动植物等方面保护管理工作。
4.3.2抚顺市政府筹备成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职责明晰
抚顺市委市政府已经同意成立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挂靠在大伙房实验林场,给予一定的编制名额。湿地公园管理处全权负责国家湿地公园各项事业的有序展开,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协调土地使用,招商引资等权利,切实有序地保护与利用大伙房湿地资源。
4.3.3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
该湿地公园由抚顺市人民政府、林业局申报,已经明确了包括林
25业、水利、农业等各部门的权责,公园建设与投资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与矛盾。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4.1机遇
1、国家重视湿地公园的建设,以投入资金、颁布优惠政策等多种措施鼓励地方以湿地公园的形式推进湿地保护。
湿地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国家林业局自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以来,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小区,全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阶段,国家林业局提出以湿地公园为载体,在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国家财政部也出台了《关于2010年湿地保护补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提高地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的积极性。
2、大伙房湿地毗邻大伙房水库、国家级鸟类保护小区,共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网络。
大伙房湿地部分水域属于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地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当地政府极高重视,而现有针对大伙房水库经营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技术方法又对建设大伙房国家湿地公
26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与规划区遥相呼应的白鹭岛被评为国家级鸟类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更好的保护珍稀鸟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也有利于提高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区位的重要性。
3、沈抚同城城市发展战略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良好条件。
沈抚同城的城市大发展战略的开展将为抚顺市的城市建设,尤其是生态建设注入强有力的资金和活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大伙房湿地作为抚顺市重要水源地,其建设也将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步伐中,不仅能够借助沈抚同城战略解决一定的建设资金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湿地公园的知名度。
4、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抚顺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环节。
抚顺市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创森的重要环节。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其地位的重要性,意义的深远性能够更好地突出抚顺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条件,其建设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4.4.2挑战
1、如何处理好湿地生态保护与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平衡点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22、规划区内的一些河漫滩地存在村民自行围垦种田现象,在开展湿地恢复建设工程时,如何妥善解决被侵占土地的收回问题有待各部门商榷。
3、规划区相关科研、监测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仍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相关技术的引进。
4、建设资金渠道仍需要进一步拓宽,除了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外,可以考虑相关项目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建设,其他部分引导市场资金进入生态环境工程项目中,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作为补偿。
2第五章
总体布局
5.1湿地公园范围
该规划以大伙房水库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为首要考虑因素,以及该地区具有的特殊历史文化与社会地位,将规划范围选择在苏子河与浑河汇水区的永久性库塘湿地、候鸟栖息林地和集水区部分水体,具体四至范围:北至沈吉铁路沿线,西至铁背山吉林崖,南至古楼河西村以北苏子河东岸,东至新宾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6′17〞~124°23′16〞,北纬41°52′53〞~41°57′32〞,规划总面积2670.34hm2。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大伙房重点水源保护地,公园水体清澈水质好,鸟类繁多,尤以白鹭最为出名,与白鹭岛遥相呼应。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森林植被丰富多样。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大伙房水库湿地公园性质定位为:长白山系具有典型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的国家湿地公园,我国白鹭重点保护与研究示范基地。
5.3规划指导思想
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开发”为原则,在保护湿地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人文景观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在气候调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2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的文化、民俗及其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5.4规划原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资源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规划原则如下:
(1)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应在全面保护湿地动植物生境、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统一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湿地公园当前在资源、资金和建设时间紧迫的实际情况,确定湿地公园各阶段的建设内容,力求湿地公园建设可操作性,同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3)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结合抚顺市林业、环保、旅游等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工程。
(4)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原则
3应充分突出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在保护和保持巩固现有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规划突出利用湿地公园潜在的景观、环境及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和体现人文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文化及资源特色,明确湿地公园的发展主题,突出个性,创出新意。
5.5规划依据
5.5.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6年)
5.5.2国际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6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6年)
《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96年)
《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96年)
5.5.3部门规章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
31《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2007年)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
5.5.4标准、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1755—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LY/T5126—2004)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LY/T5131—2002)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2004)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707—2007)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5.5.5战略方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32《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
5.5.6相关规划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修编
《抚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抚顺市旅游总体规划》
《大伙房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5.6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为8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2011年——2013年
中期:2014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18年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5.7.1总目标
1、保护现有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原有景观和功能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提高水环境质量,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发挥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通过水生植被恢复,水体保护、湿地生境恢复等工程,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鸟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提高当地动植物生存的生境适宜性和环境质量,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332、开展湿地科研活动,完善湿地能力配备
通过湿地公园的宣教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备与充实科研监测管理机构技术人员,有效开展湿地资源调查、湿地科学研究和资源监测等科研活动。
3、加强保护宣传力度,提升监测管护能力
力争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人民对湿地资源的重视程度,强化湿地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湿地的监测管护能力。
4、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湿地综合效益
着眼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兼顾水利防汛、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使流域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6、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发挥湿地宣教展示功能
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持续利用湿地珍贵的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展示湿地的生态功能,宣传湿地的生态文化。
5.7.2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1年~2013年)
完成保育区、恢复区和管理服务区的建设,重点保护水系水体与
34水质,规划区北部违规开垦的农田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的原有面貌和生态功能,提高水生植被覆盖面积。完成湿地管理站、点和各监测点的建设。基本完成规划区巡护道路和游览道路的建设。
2、中期目标(2014年~2015年)
合理利用区的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水生植物园、森林植物园等科普宣教基础设施。组织对规划区从业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
3、远期目标(2016年~2018年)
全面完成湿地公园的工程,北部湿地生态系统好转,南部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公园内部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鸟、水禽数量增多,水生植被长势旺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旅游设施完善,规划区景观优美。
5.8功能分区
根据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现状,结合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科普宣教和方便游览出发,更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关系,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功能,确定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分区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35表5-1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面积
序号
123456功能分区
保育区
恢复重建区
宣教展示区
合理利用区
管理服务区
合计
面积(hm2)
1575.14717.64219.61121.0736.882670.34占总面积比例(%)
58.926.88.234.531.3100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5.9.1保育区
包括湿地公园内部分现状水体、铁背山和南部森林片区。本区域是湿地公园主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系整个湿地公园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
控制级别:一级控制区,可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主要建设思路:最大程度地保护本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蕴含的丰富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珍稀鸟类栖息地,整体封育保护,对部分地段进行景观和生态恢复,集中展示和体现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性、生态性和原生性。
5.9.2恢复重建区
包括规划区北部部分农田、洪泛平原区域和规划区东部小流域。本区域是湿地公园的主体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内开展湿地恢复工程的重点示范区域。
控制级别:一级控制区,只能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
36动。
主要建设思路:以河漫滩地治理工程为重点,减少恢复重建区人为干扰活动。恢复河漫滩地的水生植被。结合鸟类生境营造工程,招引鸟类来此觅食栖息,扩大鸟类活动区域,恢复生物多样性。
5.9.3宣教展示区
湿地宣教展示区包括规划区北部农田,铁路以南地区。本区域是湿地公园针对到访者开展湿地保护宣教、展示抚顺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场所。
控制级别:二级控制区,可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但要注意人为活动、场馆建设的扰动限制。
主要建设思路是:主要以小型湿地净化水体功能展示为主,展示湿地水生植被景观、鸟类景观、河滩景观等。可结合室内场馆普及湿地的相关知识、湿地保护常识、湿地生态功能等内容。利用湿地公园内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和生物资源,开展室、内外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5.9.4合理利用区
园区主干路沿线和北部边界沿线部分土地为合理利用区。本区域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核心场所。
控制级别:三级控制区,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其他不损害湿地生态
3系统的利用活动。
主要建设思路:通过亲水平台、观鸟设施建设,结合湿地生态教育,科学设计湿地游览线路,开发别具一格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结合周边较为成熟的森林旅游,让游客在湿地公园内能够走进湿地、亲近自然,获得独特的滨水与森林氧吧体验,领略一方风土人情。
5.9.5管理服务区
本区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日常运行管理和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设立在规划区主入口处,观鸟塔——码头区域、以及北部次入口处。
控制级别:三级控制区,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
主要建设思路:满足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等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健全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运营体系,为游客提供周到、温馨的旅游、科普服务。
3第六章
保护规划
6.1规划原则
6.1.1保护优先原则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湿地资源的积极保护,通过湿地保护工程,使得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性的配置,最终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在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处理好湿地利用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
6.1.2就地保护原则
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在分析本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受威胁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性规划,使生活在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都能够得到就地保护,使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抚顺市乃至辽宁省一方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6.1.3经济生态效益统一原则
将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体现出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湿地产业,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3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6.2.1河道水系整理
现有河道水体流通情况较好,两侧水岸为砂石固化为主的自然原型驳岸,采取河道水系两侧的土地整理,可进一步提高河道行洪安全。规划对湿地公园南部苏子河,古楼河西村至荒地村北共6km长河段进行除草、清淤,清除河道内的垃圾和高秆作物,对影响行洪的便桥、障碍物予以拆除。
6.2.2水质保护规划
(1)周边污染控制规划
规划区内无常住人口居住,但临近村庄的村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水体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强规划区周边地区的污染源控制,禁止湿地公园周边的,尤其是上游地区的居民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等随意排放,制定当地相应的管理条例进行约束,保护湿地水体。
(2)湿地水环境管理规划
制定湿地公园水系保护管理办法,严禁在河道内乱挖滥采,严格禁止在湿地保育和恢复区内开展取土、挖石挖沙和一切不利于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工程。
46.2.3小流域治理
规划区原有工区西南侧的支沟流域是比较重要的汇水、补水区域,沟谷地表常年流水,形成了一条生态溪流。但沟道没有经过专门的治理,河道有落石、杂木淤积,雨季通泄不畅,易发生漫流、滚石等危险情况。规划在此流域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保持现有河岸状态,清除河道堆积物,并根据高差梯度设置3个挡水墙,雨季可蓄积一部分水资源,在旱季可调节流域水量,还可形成较为自然的小型湿地景观。
6.3水岸保护规划
规划在湿地公园内沿湿地公园范围边界及山体自然水陆交错带建设48.87km的护栏,对湿地公园内山体自然植被和水域进行封禁保护。一方面明确湿地公园范围界限和管理红线,禁止村民利用水岸附近的河漫滩地私自围垦造田。另一方面,护栏的设置可有效防止游客的随意行动导致破坏湿地环境的事件发生,为湿地公园内公共安全增加了一份保证。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6.4.1鸟类投食点建设
湿地公园的恢复重建区多以滩地为主,现已经成为了很多水鸟休憩、觅食的场所,对滩地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在浑河和苏子河流域的河漫滩地建设鸟类投食点16个,以招引附近更多的鸟类栖息。其中,41北部浑河两侧建设鸟类投食点5个,南部苏子河两侧滩地和林地共设立鸟类投食点11个。
6.4.2山体植被及珍稀树木保护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内陆地植物群落有黄檗、水曲柳等我国名贵阔叶树种,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而且较好的森林植被也为鹭类等栖居树上的鸟类提供了较好的生境。因此,规划对公园内的珍稀树木进行深入调查和挂牌保护,对珍稀植物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编目,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绿化树种应以本地乡土种为主,外来种的引入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6.5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湿地不仅为人们休闲、科研、文化、教育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而且还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因此,深入挖掘和保护大伙房的湿地文化资源,意义重大。
对大伙房湿地的生态文化,渔业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展示,大伙房湿地的人文积淀、故事传说等等进行整理,在每年的湿地日,开展“湿地文化节庆活动",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专业的文化策划承办运营企业进行运作,吸引游客广泛参与,扩大湿地旅游文化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抚顺市作为湿地保护强市的崭新形象。同时湿地旅游文化节还将举办抚顺旅游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绿色有机
42食品展销购物月活动,打造知名品牌,向游客展示抚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成果。
6.6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6.6.1管护基础设施规划
(1)巡护码头建设
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南北跨度较大,区域的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连接道路路程远,水路巡护是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目前规划区内无可以停靠巡护船只的码头。规划在瞭望塔以北建设巡护码头一处,占地面积为0.5hm2。巡护码头在日常也可作为游船码头使用。考虑到码头建筑的临水性,在具体设计时注意其安全性,设置告示栏等,保护游客人身安全。
(2)巡护道路
现有巡护道路为林场日常的作业道路,砂石硬化路面较少,多为泥土路。遇上恶劣天气路面情况不良,易积水、泥泞,不利于巡护车辆和人员的通行。规划结合合理利用区现状道路改造建设巡护公路2.6km,建设巡护步道10.1km,其中北部沿202国道设置巡护步道6km、南部恢复重建区设置巡护步道
4.1km,巡护步道设计宽度为1.5米,为硬化砂石路,提高道路透水性。
(3)鸟类救助站
43规划将大伙房实验林场现有瞭望塔一层改造扩建,增设一处鸟类救助站,占地面积100平米。鸟类救助站内设立有疫病疫源观察室、取样室、鸟类棚舍等。并且配备解剖台、超净工作台防护服和常用药品。
(4)标界类设施
界桩:拟在湿地公园范围沿线设置界桩60个,明确湿地保护范围。界桩规格为25cm×25cm×60cm(长×宽×高),采用水泥浇注,界桩上可注明编号、走向、方位、设立时间等。
指示牌:在规划区北侧和东侧边界靠近居住点的区域重点设立警示牌12个,提示人畜等不得进入示范区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繁殖栖息。禁止进行一切危害湿地生态安全的危险行为。警示牌规格为50cm×30cm×90cm(长×宽×高),采用砖混结构。
宣传牌:拟在湿地公园主、次入口处分别设置宣传牌1个。
(5)配套保护巡护设施设备建设
规划购置必要的巡护设备车辆和巡护船只,巡护码头除了正常的职能外,还可为将来宣教展示区生态旅游开发所利用,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平台。
规划购置巡护车辆3辆、其中越野车2辆、皮卡1辆,购置巡护艇2艘。
446.6.2保护能力建设规划
建立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监控预警机制,强化和完善湿地生态监管的技术支持能力,保障湿地建设及保护的监管和效果,重点针对湿地公园内浑河、苏子河入库区域、湿地公园内水位高程131.5m以下等重点区域开展湿地监测,通过逐步开展大伙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以及监测、科研、宣教管理体系加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湿地公园建成运营后的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与水平。
6.6.3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为了更好地管理湿地监测数据,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与科研监测中数据信息的管理及分析,建设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与备份系统。可提取、存储、集成、管理湿地资源信息,具备存储更新、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制图和制表等功能,不断提高湿地环境治理与监测的工作效率,实现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渠道,加快信息处理和流通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45第七章
恢复规划
7.1规划原则
7.1.1流域管理原则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为河流库塘复合型湿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协调、解决和湿地生态恢复的设计都必须要考虑到浑河及苏子河流域整体,而非仅仅从退化区域开展治理,充分考虑到河流集水区或流域内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因子,合理规划设计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7.1.2自然恢复为主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恢复的能力,恢复工程以引导湿地自然恢复为基本原则。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才通过人力促进自然恢复,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7.1.3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恢复工程的设置是以恢复现有湿地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模式,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
46
篇五: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1.1项目提要
........................................................1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1.3主要建设指标
....................................................4第二章
基本情况
..................................................72.1自然地理条件
....................................................2.2社会经济条件
...................................................102.3历史沿革
.......................................................12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3第三章
湿地资源
.................................................14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4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5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7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21第四章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3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23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4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5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6第五章
总体布局
.................................................295.1湿地公园范围
...................................................29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95.3规划指导思想
...................................................295.4规划原则
.......................................................305.5规划依据
.......................................................315.6规划期限
.......................................................335.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335.功能分区
.......................................................355.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36I
第六章
保护规划
.................................................396.1规划原则.....................................................39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406.3水岸保护规划
...................................................41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416.5湿地文化保护规划.............................................426.6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43第七章
恢复规划
.................................................467.1规划原则.....................................................467.2栖息地恢复规划...............................................47第八章
科普宣教规划
.............................................498.1科普宣教设施
...................................................498.2解说标识系统
...................................................518.3标识系统
.......................................................53第九章
科研监测规划
.............................................559.1科研规划
.......................................................559.2监测规划
.......................................................56第十章
合理利用规划
............................................5910.1规划原则
......................................................5910.2资源利用方式
..................................................60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60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6110.5旅游项目规划
..................................................6410.6游览线路规划
..................................................6510.旅游设施规划
..................................................66第十一章
防御灾害规划
............................................69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6911.2洪涝防治规划
..................................................7111.3防火规划
......................................................71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73II
第十二章
区域协调与社区规划
.....................................7512.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7512.2水资源协调规划
................................................76第十三章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规划................................7713.1保护管理处建设
................................................7713.2保护管理站建设
................................................7713.3信息管理建设
..................................................78第十四章
基础工程规划
............................................8014.1道路交通规划
..................................................8014.2电力工程规划
..................................................8114.3给排水工程规划
................................................82第十五章
管理规划
................................................8315.1管理机构规划
..................................................8315.2运营规划
......................................................8415.3保障措施规划
..................................................86第十六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
......................................8916.1估算依据
......................................................8916.2投资估算
......................................................9016.3效益评价
......................................................91第十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9417.1环境影响预测
..................................................9417.2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9517.3评价结论
......................................................96附表
附表1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投资估算表
附表2-1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鸟类
附表2-2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哺乳类
附表2-3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爬行类
附表2-4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两栖类
III
附表2-5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动物名录——鱼类
附表3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名录
附图
附图1区位分析图
附图2交通分析图
附图3资源现状分布图附图4土地现状利用图附图5总体规划布局图附图6功能分区图
附图水系规划图
附图生态旅游规划图附图道路交通规划图附图10供电工程规划图附图11防御灾害规划图附图12土地利用规划图附图13管理设施规划图附图16分期建设规划图
IV
第一章
总则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
1.1.2项目建设单位
大伙房实验林场
1.1.3项目性质
新建社会公益型项目
1.1.4项目建设地点
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境内。
1.1.5规划区范围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抚顺市抚顺县章党乡和上马乡境内,东接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南邻本溪,西靠沈阳,北连铁岭市铁岭县。规划区毗邻大伙房水库,四至范围为:北至沈吉铁路沿线,西至铁背山吉林崖,南至古楼河西村以北苏子河东岸,东至新宾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6′17〞~124°23′16〞,北纬41°52′53〞~41°57′32〞,总面积2670.34hm2,其中水域面积为661.89hm2。
1.1.6项目建设期限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期限为8年,即2011年~
2018年,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为2011年~2013年,二期为2014年~2015年,三期为2016年~2018年。
1.1.7建设目标
1、通过水质及水系保护,提高水源地的蓄水量、维护水源地的洁净,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抚顺市安全、优质的水源地,生态安全的屏障;
2、通过水体修复、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将湿地公园建设为辽宁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
3、通过建设科普宣教馆、湿地植物园、湿地文化展示廊等,将湿地公园建设为辽宁省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的示范基地;
4、通过湿地生态观光项目、湿地休闲体验项目,将湿地公园建设为抚顺市人民重要游憩休闲地场所;
5、最终将该湿地公园建设为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湿地景观独特、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备,具有湿地森林特色的辽宁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
1.1.8项目建设资金额
经估算,规划期内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108.18万元。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湿地保护工程
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构建良好、自然和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维护和建设好生物栖息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森林景观。
2、湿地恢复工程
根据湿地公园范围内的自然地形、湿地特征和湿地恢复需要,恢复水生植被、治理河道两侧河漫滩地,人工营造鸟类栖息地和投食点。
3、科普宣教工程
建设湿地植物园、森林植物园、观鸟平台等科普宣教设施。展示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植被类型。建设森林植物园为辽宁省植物引种、栽植、科普示范的生态教育基地。
4、合理利用工程
主要建设湿地木栈道、仿木栈道、观景平台等,结合规划区现有优美的湿地和森林自然景观,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
5、防御灾害工程
防御灾害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林木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外来有害物种监控与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防洪、防火和应急救援安全等方面的建设。
6、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保护管理处建设、保护管理站建
设和信息管理站建设。
7、基础设施工程
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电力工程、给排水工程等。
1.3主要建设指标
表1-1主要建设指标表
序号
一
11.11.1.11.1.21.1.31.21.2.11.31.3.11.3.21.41.4.11.4.21.4.31.4.41.4.51.4.61.4.71)
2)
22.12.22.333.13.1.13.1.23.1.33.1.43.1.5建设内容
总计
工程建设
保护工程
水系与水质保护
河道水系整理
生活污水处理
挡水墙
水岸保护
围栏
栖息地(生境)保护
山体植被及珍稀树木保护
鸟类投食点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巡护码头
巡护道路
鸟类救助站
界桩
指示牌
宣传牌
配套保护巡护设施设备
巡护车辆
巡护船
恢复工程
河漫滩地治理工程
矮墙围堰工程
鸟类生境岛
科普宣教工程
科普宣教设施
湿地宣教中心
湿地植物园
森林植物园
观鸟平台
科普宣教设备及宣传资料
4单位
km项
个
km
项
个
处
km2m
个
个
个
套
辆
艘
hm22hm
个
m2hm2hm2座
套
数量
6.001.003.048.81.0016.01.0012.70100.0060.0012.001.001.003.002.0392.6558.161.0500.000.650.302.001.03.23.2.13.2.23.2.33.2.43.2.53.2.644.14.1.14.24.2.14.2.24.2.34.2.455.15.25.35.45.55.65.766.16.1.16.1.26.1.36.26.2.16.2.26.2.36.2.477.17.27.37.47.57.688.18.1.18.1.28.1.38.1.48.2解说标识系统
湿地科学知识解说系统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解说系统
大型宣传牌
宣传标牌
指示牌
警示牌
科研监测工程
科研规划
湿地科研项目
监测规划
鸟类监测设施
水环境监测设施
湿地植被监测设施
土壤侵蚀监测设施
合理利用工程
生态停车场
游客服务中心
码头区服务中心
电瓶车站
茶饮服务点
旅游产品销售点
餐饮及休息服务设施
防御灾害规划
有害生物防治
林木有害生物防治设备
外来有害物种防治设备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设备
灾害防治规划
防火设备
瞭望塔
治安岗
移动医疗急救设备
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管理处配套设施及办公设备
保护管理站
配套设施及设备
办公管理系统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基础工程
道路工程
主干路
游步道
木栈道
砂石路
电力工程
项
项
块
块
块
块
项
套
套
套
套
m22m
m2处
处
处
m2套
套
套
套
座
个
套
套
m2套
套
套
套
kmkmkmkmm
1.001.002.0021.0034.0038.04.01.001.001.001.03000.00600.00200.002.002.001.002000.01.001.001.01.002.002.002.01.00360.003.001.001.001.03.903.451.000.454000.08.3给排水工程
项
1.0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条件
2.1.1地理位置
规划区坐落于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大伙房实验林场境内。抚顺县东接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南邻本溪,西靠沈阳,北连铁岭市铁岭县。规划区与大伙房水库相邻,是浑河与苏子河在抚顺市抚顺县的交汇之处。
2.1.2地形地貌
规划区地处长白山山系,吉林哈达岭(北部)和龙岗山山脉(南部)的延伸部分,属于抚顺市的低山丘陵区。规划区分布有铁背山、日月山,分别位于区域中部和南部,总体地形呈现南北高,中间低,河谷与南北山脉之间,形成南、北两大坡势,平均坡度在15~30度之间,平均海拔为400~500m。
2.1.3水文水质
规划区共有两条河流水系,一条是发源于清原县的浑河,一条是发源于新宾县的苏子河。浑河水系全长415km,流经清原、新宾、抚顺、沈阳、辽阳、鞍山、海城、台安、由营口流入渤海的辽东湾,流域面积为11481km2,平均年迳流量达7.69亿m3。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的河流有12条,河谷较为开阔平坦;苏子河是浑河上游第一大
支流,新宾县境内最大河流。河流走向由东向西,水系发育呈阔羽状河网分布,流域面积为2230km2。流域年平均降雨在790~840mm之间,年平均值为794.53mm,年平均径流深326.9mm,年平均径流总量为7.2亿m3。规划区水质良好,根据监测结果,水质常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标准。
2.1.4气候
抚顺市地处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亚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漫长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少雨多风,秋季凉爽短促,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年平均气温为6.6℃,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7℃,最低为-20.5℃,日最高极端气温达36.3℃,日最低极端气温为-35.2℃,≥10℃年积温平均为2700~3200℃,无霜期为130~1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826.8mm,日最大降水量为185.4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00天,最多为115天,一次最大积雪深度为2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mm。多年平均风速在1.5m/s~3.8m/s之间,最大风速多发生在4月~5月间,可达20m/s。地面冻结深度为1.2~1.4m,冰厚0.5m。
2.1.5土壤
抚顺市土壤类型可划分为暗棕壤、棕壤、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和水稻土等6个土类,11个亚类,48个土属,98个土种。规划区
主要以棕壤土为主,成土母质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河口及沟谷低湿部分分布有草甸土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冲积土。阴坡、缓坡地段土层深厚肥沃,阳坡、陡坡土层较薄,以砂壤土居多。
2.1.6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据统计,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高等植物81科219属411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32种;裸子植物1科2属3种;被子植物69科203属376种,其中单子叶植物6科21属25种,双子叶植物63科182属351种。
代表种有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长白苎麻(Boehmeriatricuspi)、兴安杜鹃(Rhododendrondauricum)、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黄檗罗(Phellodendronamurense)等。
(2)动物资源
经统计,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共有脊椎动物29目56科141属199种。其中鸟类17目34科86属133种,代表物种有:白头鹤(Grusmonacha)、大白鹭(Egrettaalba)、苍鹭(Ardeacinerea)、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大天鹅(Cygnuscygnus)、花尾榛鸡(Tetrastesbonasia)等;哺乳类有5目10科20属21种,代表物种有野猪(Sus
scrofa)、狍子(Capreoluscapreolus)、狐狸(Vulpesvulpes)、黄鼬(Mustelasibirica)、豹猫(Prionailurusbenglalensis);爬行类有3目3科8属14种,代表物种有鳖(Trionyssinensis)、白条草蜥(Takydromuswolteri),棕黑锦蛇(Elapheschrenckii)、白眉蝮蛇(Agkistrodonhalys)等;两栖类有1目3科3属7种,代表物种有史氏蟾蜍(Bufostejnegeri)、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桓仁林蛙(Ranahuanrenensis)等;鱼类3目6科24属24种,野生鱼类和养殖品种共存,主要有:罗非鱼(Tilapianilotica)、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东北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人口
规划区属大伙房实验林场林地范围,无村民居住,也无林场职工居住,仅有少量管护人员巡护,是一片人为干扰极少、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所属的大伙房实验林场,其林地范围共涉及16个村庄,与其相邻的自然屯有13个。
2.2.2社会经济
抚顺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25.5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增长15.3%。全社
会从业人员103.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3元,城乡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有所提高。
规划区周边村屯的群众收入较少,人均收入约为4500元/年,经济总产值较低,第二与第三产业薄弱,农业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较大,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
2.2.3土地利用现状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670.34hm2,陆地面积2008.45hm2,为大伙房实验林场所属,为国有林地。但是目前存在周边村民私自占用无立木林地开垦稻田的情况,导致林业用地资源减少。水体面积661.89hm2,归大伙房水库管理局管辖。土地类型主要包括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广场用地等。其中,林地面积为963.19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36.07%;水域面积为661.89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24.79%;水域(洪泛平原湿地)面积为425.35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15.93%;耕地面积为607.68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22.76%,均属大伙房实验林场;建设用地面积为7.46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0.28%;交通用地面积为4.5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0.17%;广场用地面积为0.27hm2,占公园土地总面积的0.01%。详见表2-1。
11表2-1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现状
序号
12345678土地类型
林地
水域
水域(洪泛平原湿地)
耕地
建设用地
交通用地
广场用地
合计
面积(hm2)
963.1661.8425.35607.67.464.50.272670.34占总面积比例(%)
36.0724.7915.9322.760.280.170.011002.2.4交通概况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紧邻沈吉铁路、沈吉高速公路,北依202国道。距抚顺市40km,距沈阳市区99km,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94km,所处位置地理条件优越,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2.3历史沿革
2.3.1抚顺市
战国时期,抚顺地区属燕国的辽东郡。汉代设玄菟郡,治所即在抚顺。西晋时期的高句丽王国在抚顺的高尔山上建新城。初唐时期曾为安东都护府下辖的都督府治所在地。辽、金时置贵德州统辖抚顺地区。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修筑抚顺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抚顺为直辖市。1954年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抚顺改为省辖市。
2.3.2大伙房水库
大伙房水库始建于1954年4月11日,1958年9月5日竣工,坝长1834m,高49m,水库总长25km,最宽处4km,最窄处0.31km,平均水深12m,最深处36m,水面总面积110km2,总蓄水量21.8亿
12m3,是当时全国第二大水库。1959年朱德委员长游览萨尔浒时题诗曰:“大伙房水库源自长白山流出,抚顺矿区人民,子孙万代享幸福”。水库除了据有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几项功能外,现已成为沈阳、抚顺两大城市居民重要饮用水源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规划区现有基础设施一般,区内道路以库区堤坝道路和乡间简易道路为主,是林场的巡护道路。由于区域内无长年居住人口,所以无公共交通服务。给水和排水管线也尚未统一敷设,两处工区所在地的用水均来自于深水井。周边社区的电力、电信通信设施和交通条件都比较完善,通电率达到100%,电信网络可以覆盖整个规划区。
公园及周边开展的旅游活动比较少,在每年鸟类迁徙期会有观鸟爱好者来此地拍摄,也有一些来自周边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此区域进行湿地与鸟类的科研、监测和其他一些科普教育活动等。湿地资源和环境保留了较好的原始景观特征。
13第三章
湿地资源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3.1.1湿地类型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规划区湿地类型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
2大类,具体分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库塘湿地和稻田3种类型。
表3-1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类型表
代码
II
Ⅴ
湿地类
河流湿地
人工湿地
Ⅴ2合计
稻田
607.681694.92代码
II1Ⅴ1湿地型
永久性河流湿地
库塘湿地
面积(hm2)165.11922.13占湿地面积
的百分比(%)9.7454.4135.85100.03.1.2湿地资源分布
1、永久性河流湿地
主要为规划区的两条入境河流,浑河和苏子河以及河床部分,分别位于规划区的东北部和东南部。
2、库塘湿地
水位高程131.5m以下范围内的水体及消落带部分为库塘型湿地,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中部的铁背山两侧。
3、稻田
主要分布在规划区浑河以北的陆地和苏子河南部的河漫滩地。
143.2湿地生物多样性
3.2.1植物资源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之苏子河和浑河两条河流汇聚于此,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使湿地公园得以孕育高度的植物多样性。据统计,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高等植物81科219属411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32种;裸子植物1科2属3种;被子植物69科203属376种,其中单子叶植物6科21属25种,双子叶植物63科182属351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共有5种,分别为红松(Pinuskoraiensis)、野大豆(Glycinesoja)、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紫椴(Tilia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3.2.2动物资源
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湿地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大量的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提供了湿地动物充足的食物。
1、鸟类
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湿地公园内分布有17目、34科、86属、133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白头鹤;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9种:大天鹅(Cygnuscygnus)、鸳鸯(Aixgalericulata)、15鸢(MilvusKorschun)、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Accipiternisus)、松雀鹰(Accipitervirgatus)、鹊鹞(Circusmelanoleucos)、普通鵟(Buteobuteo)、大鵟(Buteohemilasius)、燕隼(Falcosubbuteo)、灰背隼(Falcocolumbarius)、红脚隼(Falcovespertinus)、黄爪隼(Falconaumanni)、红隼(Falcotinnunculus)、花尾榛鸡(Bonasabonasia)、纵纹腹小鸮(Athenenoctus)、长耳鸮(Asiootus)、短耳鸮(Asioflammeus)、花尾榛鸡
(Tetrastesbonasia)。
2、哺乳类
湿地公园内有兽类5目10科20属21种,其中有辽宁省重点保护物种有:狼(Canislupus)、狐(Vulpesvulpe)、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黄鼬(Mustelasibirica)、狗獾(Melesmeles)、豹猫(Prionailurusbenglalensis)、野猪(Susscrofa)、狍(Capreoluscapreolus)共8种。
3、鱼类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内鱼类24种,包括
3目6科24属24种,其中青鱼(Mylophatyngodon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e)系人工投放,鳡鱼(Elopichthysbambusa)、戴氏红鲌(Cultererythropterus)等为人工
16带入的,其他种类为水库及河道自然繁殖。主要经济鱼类有5种,即白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花鲢(Aristichthysmobilis)、鲤鱼(Cyprinuscarpio)、鲫鱼(Carassius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
4、两栖类
湿地公园内有两栖类1目3科3属7种,属省级保护两栖类有史氏蟾酥(Bufostejnegeri)、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桓仁林蛙(Ranahuanrenensis)3种。此外,还有花背蟾蜍、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无斑雨蛙(Hylajaponica)、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
5、爬行类
湿地公园内共有爬行类3目3科8属14种,有辽宁省重点保护物种—鳖(Amydasinensis),此外还有白条草蜥(Gehyramutilata)、丽斑麻蜥(Eremiasargus)、黄脊游蛇(Coluberspinalis)、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枕纹锦蛇(Elaphedione)、红点锦蛇(Elapherufodorsata)等。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内孕育自然、人文、生物三大景观,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既有引人入胜的茂密山林,又有静谧安详的秀丽湿地,1堪称北方风景美地;鹭鸟、天鹅等美丽纯洁的湿地生灵在此地生息繁衍;满族故里、元帅衣冠冢、雷锋事迹发生地也是规划区所在地悠久的文化遗产。
3.3.1水域景观
大伙房水库为带状河谷型,工程雄伟、气势磅礴。水库水面狭长,港湾交错,从高空俯视酷似一条飞舞的巨龙。水库水质清澈,四周群山、岛屿。正所谓山青、水碧、洞古、石奇,既有云山淡淡、烟水悠悠的湖泊水乡风貌,又是峰峦叠嶂、溪谷纵横的山岳景观。这里的山水景观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3.2山林景观
规划区中部铁背山山体秀丽,恰似一扇巨大的绿色屏障立于浑河碧波之上。山上草木葱笼,百花吐鲜,秀色可餐。山上还有奇特景观:高2.3m的白色晃荡石,上有石炭下临深渊的悬空台,高5、6m的神秘四方洞,峰顶可远眺河流、水库、山村等,美不胜收。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赠赋诗称赞:“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
3.1.3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其中以鹭鸟群飞景观最为著名。湿地公园南部苏子河河滩地,夏季水涨时节白鹭聚集,雪白的身姿在碧波中星星点点,是湿地公园一道如梦如
1幻的风景。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如:“振鹭于飞,于彼西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有双鹭鸶,飞来作佳景。”
我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
3.3.2人文景观
1、满族文化
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
抚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证,抚顺地区人迹历史达7000年。“抚顺”这一名字最早见于1384年,当时的明朝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建砖城一座,取名抚顺城。所谓抚顺,就是“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抚顺是清王朝发祥地。1616年,努尔哈赤在抚顺所辖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称汗,这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满族第一国都因此而享誉神州。抚顺是中华满族之乡具有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
2、民间艺术文化
(1)满族地秧歌
抚顺满族地秧歌,即抚顺满族秧歌,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抚顺满族地秧歌主要分两种,一种源于河北,有关内移民传入的地秧歌;另
1一方面源自于满族传统民间舞蹈,经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满族地秧歌,又称“太平秧歌”,俗称“鞑子秧歌”。
(2)根雕艺术
根雕艺术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独具匠心的雕刻大师们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新宾的根雕自然天成,豪放大气,颇有满族人遗风,与南方根艺精细织巧的风格截然不同。
(3)满族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是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表达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满族刺绣既保留了流传于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稚拙、纯朴的工艺风格和“生命树”、“嬷嬷人”、“满族神话传说”等传统内容。
(4)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语言和风格的剪纸艺术,这是一种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而厚重文化的民间艺术。经过数百年发展,满族民间剪纸已成为
2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术。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现已申报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红色文化
雷锋精神鼓舞着中国乃至世界几代人,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抚顺雷锋纪念馆陈展着丰富翔实的资料,有雷锋蜡像、大型《青山魂》浮雕、复制《雷锋童年的茅草屋》场景等。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指引我们在今天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3.4.1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由于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地形与环境复杂多样,气候适宜,为保持和发展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区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类型多样,共有鱼类
24种、鸟类133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4种、哺乳类21种。湿地公园内具有较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3.4.2湿地景观的独特性
大伙房湿地公园内景观类型多样:带状河谷型水库宛如游龙盘绕着巍峨的铁背山,山的稳重和水的灵秀在这里融合。水中鱼儿畅
21游、鹭鸟飞翔,山上林木连袂蔽天、花草郁郁葱葱。置身其中可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绮丽壮美。
3.4.3生态价值的重要性
规划区毗邻大伙房水库,其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较高,发挥了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固定CO2、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多种功能,也可为养殖、灌溉以及为生活生产供水,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3.4.4生态系统评价结论
规划区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不仅反应在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还有多样化的湿地环境,在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规划区湿地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未来将成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显著、生态经济效益较好的国家湿地公园。
22第四章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4.1.1辽河一级支流浑河流域重要的蓄水、调洪和水源保护区域,毗邻大伙房水库,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规划区位于浑河流域,毗邻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水源地,湿地公园水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改善水质、调节径流的功能,不仅能够增强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还能改善水质,确保辽宁省部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区域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积极作用,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4.1.2浮游生物、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是迁徙水鸟的中途停歇、觅食地,是辽宁地区鹭类主要栖息地区。
规划区以其丰富的浮游生物和鱼类资源而闻名当地,也吸引了一些以这些为食鸟类(主要为鹭类、野鸭类)的停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对这些鱼类、浮游生物和鸟类栖息地的有效保护,也是为抚顺市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4.1.3规划区人文景观遗存丰富,滩涂湿地景观、阳日景观、动物景观等独具特色,观赏利用价值较高。
规划区所在地抚顺是以满族少数民族为特色的地区,还有很多丰富的民间艺术,包括秧歌、剪纸等。红色文化也十分突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规划区周边还有萨尔浒战场、烈士陵园等众多的历史文
23化遗存。规划区所属的大伙房实验林场也是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国有林场,栽植管护的森林造就了规划区稳定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环境。规划区自然的岸线、丛生的芦苇、农田、低山丘陵的地貌构成了湿地公园最直接、原生态的景观要素。这些景观要素相互衬托,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都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富于变换。尤其是白鹭齐飞的雄伟景观更是提高了湿地公园景观质量,有利于打造湿地公园品牌特色。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4.2.1浑河流域的成功治理,使水质得到了保证。
通过对浑河流域实施清淤疏浚、生物技术除臭、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等整治工程,使得浑河流域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得以完善,浑河流域水质显著提高,不仅确保湿地公园水质的安全良好,而且还能保证湿地公园充足的水源补给,使其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水量。
4.2.2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系统较为完善清晰。
规划区紧邻沈吉铁路、沈吉高速公路和202国道,距离抚顺、沈阳两市皆在百公里之内,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规划区内水路交通便利,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连接,内部可通达性较好。
4.2.3规划区内无居住区和常住人口,为大伙房实验林场林地范围,林权证齐备,土地权属明晰。
规划区土地全部为国有土地,林地所有权为大伙房实验林场,水
24体的所有权为大伙房水库管理局。经过抚顺市政府和市委的统一协调,规划区内的水体统一由拟建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管理,以保证湿地公园的土地完整性和权属明晰。现有存在的部分水稻田属于违规私建,随着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深入开展,将逐步恢复此类区域为原貌。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4.3.1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具备
抚顺市林业局和其下属的大伙房实验林场,具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在市野保站的指导下,开展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效卓著。林业局也成立了病虫害防治、防火、野保等方面的技术专业队伍,设施配备较为完善。在湿地公园建成后,可以依托林业局、实验林场及下属的各专业队伍,适当引进湿地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即可开展对湿地资源、动植物等方面保护管理工作。
4.3.2抚顺市政府筹备成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职责明晰
抚顺市委市政府已经同意成立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挂靠在大伙房实验林场,给予一定的编制名额。湿地公园管理处全权负责国家湿地公园各项事业的有序展开,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协调土地使用,招商引资等权利,切实有序地保护与利用大伙房湿地资源。
4.3.3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
该湿地公园由抚顺市人民政府、林业局申报,已经明确了包括林
25业、水利、农业等各部门的权责,公园建设与投资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与矛盾。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4.1机遇
1、国家重视湿地公园的建设,以投入资金、颁布优惠政策等多种措施鼓励地方以湿地公园的形式推进湿地保护。
湿地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国家林业局自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以来,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小区,全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阶段,国家林业局提出以湿地公园为载体,在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国家财政部也出台了《关于2010年湿地保护补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提高地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的积极性。
2、大伙房湿地毗邻大伙房水库、国家级鸟类保护小区,共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网络。
大伙房湿地部分水域属于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地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当地政府极高重视,而现有针对大伙房水库经营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技术方法又对建设大伙房国家湿地公
26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与规划区遥相呼应的白鹭岛被评为国家级鸟类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更好的保护珍稀鸟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也有利于提高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区位的重要性。
3、沈抚同城城市发展战略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良好条件。
沈抚同城的城市大发展战略的开展将为抚顺市的城市建设,尤其是生态建设注入强有力的资金和活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大伙房湿地作为抚顺市重要水源地,其建设也将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步伐中,不仅能够借助沈抚同城战略解决一定的建设资金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湿地公园的知名度。
4、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抚顺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环节。
抚顺市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创森的重要环节。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其地位的重要性,意义的深远性能够更好地突出抚顺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条件,其建设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4.4.2挑战
1、如何处理好湿地生态保护与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平衡点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22、规划区内的一些河漫滩地存在村民自行围垦种田现象,在开展湿地恢复建设工程时,如何妥善解决被侵占土地的收回问题有待各部门商榷。
3、规划区相关科研、监测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仍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相关技术的引进。
4、建设资金渠道仍需要进一步拓宽,除了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外,可以考虑相关项目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建设,其他部分引导市场资金进入生态环境工程项目中,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作为补偿。
2第五章
总体布局
5.1湿地公园范围
该规划以大伙房水库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为首要考虑因素,以及该地区具有的特殊历史文化与社会地位,将规划范围选择在苏子河与浑河汇水区的永久性库塘湿地、候鸟栖息林地和集水区部分水体,具体四至范围:北至沈吉铁路沿线,西至铁背山吉林崖,南至古楼河西村以北苏子河东岸,东至新宾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6′17〞~124°23′16〞,北纬41°52′53〞~41°57′32〞,规划总面积2670.34hm2。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大伙房重点水源保护地,公园水体清澈水质好,鸟类繁多,尤以白鹭最为出名,与白鹭岛遥相呼应。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森林植被丰富多样。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大伙房水库湿地公园性质定位为:长白山系具有典型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的国家湿地公园,我国白鹭重点保护与研究示范基地。
5.3规划指导思想
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开发”为原则,在保护湿地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人文景观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在气候调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2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的文化、民俗及其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5.4规划原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资源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规划原则如下:
(1)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应在全面保护湿地动植物生境、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统一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湿地公园当前在资源、资金和建设时间紧迫的实际情况,确定湿地公园各阶段的建设内容,力求湿地公园建设可操作性,同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3)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结合抚顺市林业、环保、旅游等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工程。
(4)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原则
3应充分突出湿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在保护和保持巩固现有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规划突出利用湿地公园潜在的景观、环境及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和体现人文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文化及资源特色,明确湿地公园的发展主题,突出个性,创出新意。
5.5规划依据
5.5.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6年)
5.5.2国际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6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6年)
《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96年)
《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1996年)
5.5.3部门规章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
31《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2007年)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
5.5.4标准、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1755—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LY/T5126—2004)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LY/T5131—2002)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2004)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707—2007)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5.5.5战略方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32《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
5.5.6相关规划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修编
《抚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抚顺市旅游总体规划》
《大伙房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5.6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为8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2011年——2013年
中期:2014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18年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5.7.1总目标
1、保护现有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原有景观和功能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提高水环境质量,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发挥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通过水生植被恢复,水体保护、湿地生境恢复等工程,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鸟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提高当地动植物生存的生境适宜性和环境质量,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332、开展湿地科研活动,完善湿地能力配备
通过湿地公园的宣教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备与充实科研监测管理机构技术人员,有效开展湿地资源调查、湿地科学研究和资源监测等科研活动。
3、加强保护宣传力度,提升监测管护能力
力争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人民对湿地资源的重视程度,强化湿地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湿地的监测管护能力。
4、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湿地综合效益
着眼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兼顾水利防汛、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使流域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6、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发挥湿地宣教展示功能
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持续利用湿地珍贵的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展示湿地的生态功能,宣传湿地的生态文化。
5.7.2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1年~2013年)
完成保育区、恢复区和管理服务区的建设,重点保护水系水体与
34水质,规划区北部违规开垦的农田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的原有面貌和生态功能,提高水生植被覆盖面积。完成湿地管理站、点和各监测点的建设。基本完成规划区巡护道路和游览道路的建设。
2、中期目标(2014年~2015年)
合理利用区的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水生植物园、森林植物园等科普宣教基础设施。组织对规划区从业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
3、远期目标(2016年~2018年)
全面完成湿地公园的工程,北部湿地生态系统好转,南部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公园内部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鸟、水禽数量增多,水生植被长势旺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旅游设施完善,规划区景观优美。
5.8功能分区
根据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现状,结合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科普宣教和方便游览出发,更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关系,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功能,确定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分区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35表5-1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面积
序号
123456功能分区
保育区
恢复重建区
宣教展示区
合理利用区
管理服务区
合计
面积(hm2)
1575.14717.64219.61121.0736.882670.34占总面积比例(%)
58.926.88.234.531.3100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5.9.1保育区
包括湿地公园内部分现状水体、铁背山和南部森林片区。本区域是湿地公园主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系整个湿地公园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
控制级别:一级控制区,可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主要建设思路:最大程度地保护本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及其蕴含的丰富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珍稀鸟类栖息地,整体封育保护,对部分地段进行景观和生态恢复,集中展示和体现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性、生态性和原生性。
5.9.2恢复重建区
包括规划区北部部分农田、洪泛平原区域和规划区东部小流域。本区域是湿地公园的主体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内开展湿地恢复工程的重点示范区域。
控制级别:一级控制区,只能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
36动。
主要建设思路:以河漫滩地治理工程为重点,减少恢复重建区人为干扰活动。恢复河漫滩地的水生植被。结合鸟类生境营造工程,招引鸟类来此觅食栖息,扩大鸟类活动区域,恢复生物多样性。
5.9.3宣教展示区
湿地宣教展示区包括规划区北部农田,铁路以南地区。本区域是湿地公园针对到访者开展湿地保护宣教、展示抚顺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场所。
控制级别:二级控制区,可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但要注意人为活动、场馆建设的扰动限制。
主要建设思路是:主要以小型湿地净化水体功能展示为主,展示湿地水生植被景观、鸟类景观、河滩景观等。可结合室内场馆普及湿地的相关知识、湿地保护常识、湿地生态功能等内容。利用湿地公园内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和生物资源,开展室、内外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5.9.4合理利用区
园区主干路沿线和北部边界沿线部分土地为合理利用区。本区域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核心场所。
控制级别:三级控制区,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其他不损害湿地生态
3系统的利用活动。
主要建设思路:通过亲水平台、观鸟设施建设,结合湿地生态教育,科学设计湿地游览线路,开发别具一格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结合周边较为成熟的森林旅游,让游客在湿地公园内能够走进湿地、亲近自然,获得独特的滨水与森林氧吧体验,领略一方风土人情。
5.9.5管理服务区
本区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日常运行管理和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设立在规划区主入口处,观鸟塔——码头区域、以及北部次入口处。
控制级别:三级控制区,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
主要建设思路:满足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等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健全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运营体系,为游客提供周到、温馨的旅游、科普服务。
3第六章
保护规划
6.1规划原则
6.1.1保护优先原则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湿地资源的积极保护,通过湿地保护工程,使得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性的配置,最终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在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处理好湿地利用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
6.1.2就地保护原则
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在分析本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受威胁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性规划,使生活在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都能够得到就地保护,使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抚顺市乃至辽宁省一方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6.1.3经济生态效益统一原则
将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体现出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湿地产业,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3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6.2.1河道水系整理
现有河道水体流通情况较好,两侧水岸为砂石固化为主的自然原型驳岸,采取河道水系两侧的土地整理,可进一步提高河道行洪安全。规划对湿地公园南部苏子河,古楼河西村至荒地村北共6km长河段进行除草、清淤,清除河道内的垃圾和高秆作物,对影响行洪的便桥、障碍物予以拆除。
6.2.2水质保护规划
(1)周边污染控制规划
规划区内无常住人口居住,但临近村庄的村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水体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强规划区周边地区的污染源控制,禁止湿地公园周边的,尤其是上游地区的居民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等随意排放,制定当地相应的管理条例进行约束,保护湿地水体。
(2)湿地水环境管理规划
制定湿地公园水系保护管理办法,严禁在河道内乱挖滥采,严格禁止在湿地保育和恢复区内开展取土、挖石挖沙和一切不利于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工程。
46.2.3小流域治理
规划区原有工区西南侧的支沟流域是比较重要的汇水、补水区域,沟谷地表常年流水,形成了一条生态溪流。但沟道没有经过专门的治理,河道有落石、杂木淤积,雨季通泄不畅,易发生漫流、滚石等危险情况。规划在此流域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保持现有河岸状态,清除河道堆积物,并根据高差梯度设置3个挡水墙,雨季可蓄积一部分水资源,在旱季可调节流域水量,还可形成较为自然的小型湿地景观。
6.3水岸保护规划
规划在湿地公园内沿湿地公园范围边界及山体自然水陆交错带建设48.87km的护栏,对湿地公园内山体自然植被和水域进行封禁保护。一方面明确湿地公园范围界限和管理红线,禁止村民利用水岸附近的河漫滩地私自围垦造田。另一方面,护栏的设置可有效防止游客的随意行动导致破坏湿地环境的事件发生,为湿地公园内公共安全增加了一份保证。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6.4.1鸟类投食点建设
湿地公园的恢复重建区多以滩地为主,现已经成为了很多水鸟休憩、觅食的场所,对滩地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在浑河和苏子河流域的河漫滩地建设鸟类投食点16个,以招引附近更多的鸟类栖息。其中,41北部浑河两侧建设鸟类投食点5个,南部苏子河两侧滩地和林地共设立鸟类投食点11个。
6.4.2山体植被及珍稀树木保护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内陆地植物群落有黄檗、水曲柳等我国名贵阔叶树种,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而且较好的森林植被也为鹭类等栖居树上的鸟类提供了较好的生境。因此,规划对公园内的珍稀树木进行深入调查和挂牌保护,对珍稀植物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编目,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绿化树种应以本地乡土种为主,外来种的引入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6.5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湿地不仅为人们休闲、科研、文化、教育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而且还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因此,深入挖掘和保护大伙房的湿地文化资源,意义重大。
对大伙房湿地的生态文化,渔业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展示,大伙房湿地的人文积淀、故事传说等等进行整理,在每年的湿地日,开展“湿地文化节庆活动",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专业的文化策划承办运营企业进行运作,吸引游客广泛参与,扩大湿地旅游文化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抚顺市作为湿地保护强市的崭新形象。同时湿地旅游文化节还将举办抚顺旅游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绿色有机
42食品展销购物月活动,打造知名品牌,向游客展示抚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成果。
6.6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6.6.1管护基础设施规划
(1)巡护码头建设
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南北跨度较大,区域的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连接道路路程远,水路巡护是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目前规划区内无可以停靠巡护船只的码头。规划在瞭望塔以北建设巡护码头一处,占地面积为0.5hm2。巡护码头在日常也可作为游船码头使用。考虑到码头建筑的临水性,在具体设计时注意其安全性,设置告示栏等,保护游客人身安全。
(2)巡护道路
现有巡护道路为林场日常的作业道路,砂石硬化路面较少,多为泥土路。遇上恶劣天气路面情况不良,易积水、泥泞,不利于巡护车辆和人员的通行。规划结合合理利用区现状道路改造建设巡护公路2.6km,建设巡护步道10.1km,其中北部沿202国道设置巡护步道6km、南部恢复重建区设置巡护步道
4.1km,巡护步道设计宽度为1.5米,为硬化砂石路,提高道路透水性。
(3)鸟类救助站
43规划将大伙房实验林场现有瞭望塔一层改造扩建,增设一处鸟类救助站,占地面积100平米。鸟类救助站内设立有疫病疫源观察室、取样室、鸟类棚舍等。并且配备解剖台、超净工作台防护服和常用药品。
(4)标界类设施
界桩:拟在湿地公园范围沿线设置界桩60个,明确湿地保护范围。界桩规格为25cm×25cm×60cm(长×宽×高),采用水泥浇注,界桩上可注明编号、走向、方位、设立时间等。
指示牌:在规划区北侧和东侧边界靠近居住点的区域重点设立警示牌12个,提示人畜等不得进入示范区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繁殖栖息。禁止进行一切危害湿地生态安全的危险行为。警示牌规格为50cm×30cm×90cm(长×宽×高),采用砖混结构。
宣传牌:拟在湿地公园主、次入口处分别设置宣传牌1个。
(5)配套保护巡护设施设备建设
规划购置必要的巡护设备车辆和巡护船只,巡护码头除了正常的职能外,还可为将来宣教展示区生态旅游开发所利用,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平台。
规划购置巡护车辆3辆、其中越野车2辆、皮卡1辆,购置巡护艇2艘。
446.6.2保护能力建设规划
建立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监控预警机制,强化和完善湿地生态监管的技术支持能力,保障湿地建设及保护的监管和效果,重点针对湿地公园内浑河、苏子河入库区域、湿地公园内水位高程131.5m以下等重点区域开展湿地监测,通过逐步开展大伙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以及监测、科研、宣教管理体系加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湿地公园建成运营后的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与水平。
6.6.3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为了更好地管理湿地监测数据,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与科研监测中数据信息的管理及分析,建设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与备份系统。可提取、存储、集成、管理湿地资源信息,具备存储更新、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制图和制表等功能,不断提高湿地环境治理与监测的工作效率,实现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渠道,加快信息处理和流通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45第七章
恢复规划
7.1规划原则
7.1.1流域管理原则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为河流库塘复合型湿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协调、解决和湿地生态恢复的设计都必须要考虑到浑河及苏子河流域整体,而非仅仅从退化区域开展治理,充分考虑到河流集水区或流域内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因子,合理规划设计湿地恢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7.1.2自然恢复为主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恢复的能力,恢复工程以引导湿地自然恢复为基本原则。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才通过人力促进自然恢复,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7.1.3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恢复工程的设置是以恢复现有湿地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模式,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