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31,11-13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王明成
汉中市财政局
导出/参考文献
关注
分享
收藏 打印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对于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相关规定和汉中市的绩效评价工作实际, 对当前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购置“重时效、轻效率” 固定资产购置不与单位存量资产挂钩、过分追求超前和高标准, 脱离实际业务需要, 造成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2. 管理“重价值、轻管理” 一是资产管理部门清查流于形式。会计财务部门只关心核算, 不重视指导, 部分资产长期不入账, 对账外资产没有明确管理主体, 权责不明晰。二是管理系统落后, 财物管理脱节。过去使用的是单机版处置管理系统, 该系统侧重于年终上报资产数据, 各使用单位不能随时对资产变动情况进行登记, 造成监管管工作滞后。三是管理人员只追求账平表对, 对固定资产购置、处置过程及大量闲置资产是符合规定不作深入了解, 造成报废不处理, 闲置资产大量存在等问题, 影响资产发挥应有功效。
3. 处置“重程序、轻效益”
一是资产使用隐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 易造成闲置或半闲置, 导致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二是资产处置忽视固定资产效益。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中, 重点关注房屋、土地和车辆资产处置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而对其他资产处置并不深究, 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4. 检查“重操作、轻评估” 目前, 市县 (区) 财政、审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固定资产的检查, 仅停留在购置费用支出是否合规, 资产处置是否按照权限审批等常规层面, 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绩效审计、制度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深层次评价分析, 审计检查效果不充分。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推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 政策要求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的必然选择。
2011 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新的《会计准则》对支出管理强调了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 并将“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在维护财产和预算资金安全完整的同时, 必须对单位履职效率以及自身管理做出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引入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是财政政策的必然要求。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 (1) 预算绩效评价是缓解财政预算供需矛盾的要求。近年来, 财政部门财政预算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行政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的财务形势日趋紧张, 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的重要体现。
(2) 预算绩效评价是优化资产配置, 盘活闲置资产, 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固定资产配置预算编制, 核对配置标准、核实存量资产、及时登记购置资产, 是实施资产动态化管理迫切需要, 建立使用、维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有利于降低单位运行成本, 提高资产效率, 从量化指标上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构想 1.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总体框架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要解决和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评” (绩效目标) ;“评什么” (评价内容) ;“怎么评” (评估工具, 指标) ;“谁来评” (评估主体) 。
(1) “为什么评”, 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 设定绩效评价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主要目标是:科学配置资产资源,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预算资金效益, 明确配置预算, 增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为年度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2) “评什么”, 主要明确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内容。按照绩效评价内容来设定绩效评价指标。预算绩效评价包括:一是经济性评价, 通过审查与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资源配置、使用是否合理、节约, 考核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分配、物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性, 评价固定资产配置及资金使用的经济性;二是效率性评价, 通过审查、评价固定资产取得、分配、使用及账务核算的及时性, 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考核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出的实际效果;三是效果性评价, 通过审查与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协助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职能。
(3) “谁来评”, 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管理主体。为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真正结合, 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考核部门为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 基层单位绩效评价由主要领导牵头, 办公室与财务部门组织实施, 并对评估结果在单位予以公示。
(4) “怎么评”, 主要明确绩效评价的方法。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参照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百分制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 按照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要求, 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置为 3 级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 4 个目标层 (资产基础管理、财务资金管理、资产使用管理、工作绩效) 。在目标层下设 4 个准则层、18 个指标层和 32 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分析项目。
2.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原则 (1) 坚持绩效指标的“3E“标准。以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果性 (Effectiveness) 为目标。将目标置于设计顶层, 按照实现该目标的需要设定考核评价指标。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 要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分析思路。用定性分析作为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 通过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 促进绩效考评工作取得实效。
(3) 实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用性主要是指在选择指标时, 既要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水平, 又要简单明了, 易于理解接受, 数据要易于收集和整理, 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 能够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
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 1. 绩效评价的四个模块内容 (1) 资产基础管理:评价固定资产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各类登记簿、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财务资金管理:重点考核单位固定资产账务核算准确、及时性、财务支出合规性、采购资金节约率、集中采购深度、采购计划科学性等财务管理工作内容。
(3) 资产过程管理:重点考核各固定资产配置、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清查报告等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资产配置科学合理与履行职能相适应, 与存量资产相衔接;资产采购按照配置标准、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等。自用管理:建立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日常管理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对实物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清查盘点, 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做到原因清楚、责任明确。资产处置管理:对拟处置资产是否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相关程序, 资产处置程序是否公开公正公平, 是否按照处置办法进行, 处置收益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 资产绩效管理:重点考核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取得的成效, 固定资产管理服务整体效果和开放共享程度。
2.
具体指标设计和权重分值表 (见附表)
3. 绩效等级层次的划分 固定资产量化评价实行百分值。根据以上指标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进行分值评价, 评价等级分为 A、B、C、D 四个层次, 各级次的标准为: A 级:综合评价分值在 90 分 (90―94 分为 A+, 95―100 分为 A++) 以上。建立了良好的固定资产内控机制, 规章制度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 能够科学高效地配置和管理固定资产。岗位职责履行充分、效果明显。
B 级:综合评价分值在 76―89 分 (76―82 分为 B+, 83―89 分为 B++) 。组织机构健全, 规章制度比较详细, 基本适应单位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要求;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 内部控制有效, 管理较为规范, 检查期内无事故差错。
C 级:综合评价分值在 60―75 分 (60―66 分为 C+, 67―75 分为 C++) 。能够较为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公务资源, 内部控制基本有效, 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不高, 存在管理漏洞和弱点, 但对岗位职责的履行未产生重大且明显的负面影响。
D 级 (内控失效类) :综合评分 60 分以下。内部管理松懈, 工作质量较差, 单位公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存在着较大的无法实现预定工作目标的风险。
五、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推行绩效评价的建议 1. 健全固定资产配置机制 应在综合考虑现有预算资金分配、资源配置等体制性因素的基础上, 依据通用的因素分配法原理, 建立一套系统的信息化配置方案,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 降低购置成本、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避免发生资源闲置、浪费或低效率等问题的发生。
2.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一是在资产信息系统中增加绩效评价基础信息库, 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通过信息库中的记录,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评价的信息共享、横向与其他单位对比, 纵向分析单位不同时点的评价内容。通过互相对比, 找出差距, 提高固定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二是建立绩效评价的通报制度。及时对评价单位进行反馈评价, 督促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单位, 及时整改完善工作。三是推动单位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与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单位主要领导奖惩、任用考核相结合, 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增值、保值目标任务的完成。
附表
下载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