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鸿章学到了曾国藩什么?(完整),供大家参考。
李鸿章学到了曾国藩的什么?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 曾国藩的影响至大至深, 这绝不是镇压太平天国一件事所能概括的。
他对晚清的影响, 更深远地表现在改革军事体制, 倡导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等方面。
而所有这些, 在曾国藩看来, 关键还是培养新型的人才,给华夏文明注人新鲜的血液。
曾国藩说过, 办大事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 他一生的主要精力, 也放在了寻找、 发现、 培养、 提拔人才上。
他的幕府是清代最大的幕府, 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优秀的人才, 在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等方面打开了新局面。
可以说, 曾国藩的成功, 并非他本人有多么超人的素质和能力, 而是由于他最善于鉴别人才, 驾驭人才。
李鸿章是曾国藩着意培养的接班人。
曾国藩没有李鸿章, 他的事业就很难继续下去, 他的影响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深远。
而李鸿章如果没有曾国藩的发现、 培养和扶持, 更不可能走到清政府的最高层, 主持晚清的政治、 军事、 外交三十年之久。
师徒二人互相呼应, 相得益彰, 把事业推向了巅峰。
对于今天来说, 研究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二人面然重要, 而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之法, 培育之方, 更值得我们深人探讨。
梁启超撰写了第一本李鸿章的传记, 他经过研究发现, 李鸿章的发迹完全离不开曾国藩:
他是在曾国藩的亲手扶持、 亲身教导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他在《李鸿章传》 中写道:“李鸿章之于曾国藩, 犹管仲之鲍叔, 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 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李鸿章的本性和曾国藩大不相同, 但是自从进人曾国藩幕府后, 在曾国藩耳提面命之下, 他的性格、 处世方式, 甚至是生活习惯, 都模仿老师。
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在李鸿章晚年曾经跟随左右, 他观察李鸿章的饮食起居,每天早起, 看书习字, 午饭后踱步, 和曾国藩如出一辙, 不仅形似, 而且神似。而李鸿章也毫不掩饰这一点, 他曾经对吴永说, 自己的办亊方法, 包括办洋务,都是老师教的。
李鸿章本来目无余子, 一般人根本不放在眼里, 但是对曾国藩,却是毕恭毕敬。
据吴永记栽:
“公平素最服膺曾文正公, 启口必称‘我老师’ , 敬佩殆如神圣。
尝告予:文正公你太丈人, 是我老师, 你可惜未曾见着, 予生也晚啊!
我老师文正, 那真是大人先生。
现在这些大人先生, 简直都是秕糠, 我一扫而空之。”
又曰:
“我老师实在厉害。
从前我在他大营中从他办亊, 他每天一早起来, 六点钟就吃早饭, 我贪睡总赶不上, 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
我没法, 只得勉强赶起, 胡乱粗洗, 艨艟前去过卯, 真受不了。
迨日 久勉强惯了, 习以为常, 也渐觉不甚吃
苦。
所以我后来自 己办事, 亦能起早, 才知进受益不尽, 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
在日常的行政活动中, 李鸿章也深受老师的影响。
梁启超总结说:“李鸿章之治事也, 案无留牍, 门无留宾, 盖其规模一仿曾文正云。”
在军事上, 李鸿章早期随同乡 吕贤基在安徽办团练, 结果以惨败告终, 不得不投人曾国藩门下。
后来他的练军用兵, 也完全仿照老师曾国藩的做法。
从“站墙子”、“扎硬寨, 打死仗” , 到稳进稳退、 以静制动, 几乎是曾国藩的模子中刻出来一样。
他在军事上的成熟, 练淮军, 平内乱, 更是曾国藩手把手相助的结果。
梁启超说:
“李鸿章兵事之生涯, 实与曾国藩相终始, 不徒荐主之感而已, 其平吴也,又由国藩统筹大局, 肃清上流, 曾军合围金陵, 牵掣敌势, 故能使李秀成疲于奔命, 有隙可乘。
其平捻也, 一承国藩所定方略, 而所以千里馈粮士有宿饱者, 由有两江督在其后, 无狼顾之忧也。
不宁唯是, 鸿章随曾军数年, 砥硕道义, 练兵机, 盖其一生立身行己、 耐劳任怨、 坚忍不拔之精神, 与其治军驭将、 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 无一不自 国藩得之。
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其亊之父母,敬之如神明, 不亦宜乎? ”
梁启超的这番评论, 最是精当不过。
后来, 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吴汝纶也写道:
“公(李鸿章) 少受学曾公, 其用兵方略, 为国决大计……得于曾公者为多。”
正因为如此, 李鸿章对自己的老师也是毕恭毕敬, 从来不敢有一句不敬之语,“李鸿章接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 俯视一切, 揶揄弄之, 惟事曾文正, 如严父,执礼之恭, 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 曾国藩去世后, 他更以“门生长” 自居, 用曾国藩的行事风格, 执掌起晚清的大局。
由于曾李二人的时代局限性, 今天对他们还无定评, 称赞的, 喻之上天, 批评的, 抑之人地。
其实, 过誉固然不可, 而过苛更难胀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对他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才可能真正深人他们的内心世界, 进行真正的交流。
李鸿章才华横溢, 志向高远, 从小就立志当官, 这是曾国藩选择他做“替手”的主要原因。
早在京城, 李鸿章投人曾国藩门下的时候, 曾国藩就看好他, 称赞他“闳才远志, 自是匡济令器”。
后来出山从军, 更是一直没有放下他。
咸丰三年1853 年)
十月二十六日, 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的信中说:
“令弟少荃, 自 乙丙之际, 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丁未馆选后, 仆以少荃及筠仙、 帅逸斋、 陈作梅四人皆伟器, 私目 为丁未四君子。
兹令弟果能戡乱御侮, 有声当世, 窃自 谓鉴赏之不谬。
”
李鸿章兵败后, 他主动请李鸿章来到自己的幕府中, 委以重任。
曾国藩的奏折, 大部分是李鸿章起草的, 曾国藩曾经说“少荃在敝幕半年以来, 巨细皆出其手, 刻无暇晷”。
李鸿章文笔老到, 曾国藩曾经用一个“辣宇诀” 形容, 还给予了“靑出于蓝” 的髙度评价。
但是对李鸿章的缺点, 如为人傲慢, 锋芒太露, 缺乏诚信等, 他也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在幕府期间, 曾国藩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导。后来李鸿章回忆说:
“我拜过的老师很多, 没有一个像他这样善于教导人的, 随时、 随地、 随事都能有所指示。
” 在曾国藩的调教下, 李鸿章脱胎换骨, 最后终于得到了机会, 出山练兵, 独当一面。
此后, 曾国藩仍然没有放弃教导, 从《曾国藩全集》 可以看出, 从同治元年开始, 曾国藩几乎隔几天就给李鸿章写密信。
曾国藩给其他人写的信一般都是幕僚起草, 他自己改定, 唯独给李鸿章的信, 他必须亲自动手。
他在给李鸿章之弟李昭庆的信中说: “国藩与令兄少荃往还信, 均系亲笔行草, 与令长兄筱荃信, 多系幕僚所书, 而亲加一二纸。
” 由此可证, 流传下来的就有两三百封。
而李鸿章也不失时机, 经常写信求教。
李鸿章的全集尚未出版, 但是这部分内容, 应当是重中之重。
李鸿章出山以后, 更是踩着曾国藩的脚印向前走的, 他接替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 镇压捻军的钦差大臣、 直隶总督等, 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这是曾国藩有意扶持的结果。
而李鸿章青出于蓝, 在练兵、 洋务、 外交上, 比老师迈的步子更大, 走得更远, 就连曾国藩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
“少荃宫保用人行政不改常度, 而高掌远跖, 治事精核, 实鄙人所不逮。”
李鸿章曾经对吴永回忆说:“我老师(文正)
的秘传心法, 有十九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 守身用世的宝诀, 我试讲一条与你听。”之所以说是 “秘传心法”,说明是很难为人所知的, 李鸿章所说的《挺经》, 实际上没有流传下来。
而曾国藩教导李鸿章, 主要也是在幕府时期。
这个时候他们朝夕相处, , 除了《挺经》 的传说以外, 没有留下其他的数据。
石斋 《曾国藩秘传李鸿章》 中国城市出版社
推荐访问:李鸿章学到了曾国藩什么? 曾国藩 完整 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