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全文)

时间:2022-09-16 15: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全文),供大家参考。

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全文)

 

 从追寻到破灭的精神之旅

  摘要: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 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 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 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 也导致了 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

 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 和“象征界” 之间的主体成长、 发展、 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 特罗洛普表达了 对 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 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

 尤斯蒂斯钻石; 安东尼? 特罗洛普;

 主体; 欲望; 他者;缺失

 中图分类号:

 I 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

 04006904

 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

 1815-1882)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多产、 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特罗洛普自 1847 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巴利克罗兰德马德莫一家》(The Macdermots of Ballycloran之后), 笔耕不辍, 一生共创作 47 部长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篇小说、 游记、散文和评论文章。

 这些作品因其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对人物心理栩栩如生的刻画以及对小说情节的巧妙构思引起众多评论家的关注, 并于 20世纪初开始了对这位作家的研究之途。

 国内于上世纪 80 年代也开始关注

 这位作家, 并且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外国文学动态》 等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均能发现有关特罗洛普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的成果。

 但总的来说, 这位作家仍未能引起国内批评界足够的关注。

  《尤斯蒂斯钻石》 本文引用的小说版本来自 Anthony Trollope,

 The Eustace Diamond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andom House,

 1947.

 文中引言皆为笔者自译中文, 文中不再一一说明。(The Eustace Diamonds,1873)

 可以被看作特罗洛普的代表作之一[1] 。

 这部作品以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丽萃?尤斯蒂斯为主人公, 讲述了 丽萃不顾整个家族及其律师的反对, 为占有那串本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丈夫尤斯蒂斯家族的价值一两万英镑的钻石项链, 而导致名声败坏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故事。

 在国外研究界,这部作品 还是引 发了 一些评论家的 关注。

 波尔 希默斯( Robert M.

 Polhemus)认为丽萃 “自我的丧失构成小说的主题”[2] , 林德纳 (Christoph Lindner)

 则将丽萃一切行为的动因放在商品文化的语境中考量, 认为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导致丽萃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3]。

 在国内, 除朱虹和殷企平教授对此做过研究以外, 对该作品的研究可谓寥若晨星。

  丽萃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众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这些评论家多从外部即社会方面找原因, 但笔者认为外在的因素必须透过人们内心机制才能产生影响, 丽萃的悲剧命运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

 通过拉康的思想返观丽萃,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竭力想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 获取他者的注视,“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让他人记住自己” [2]173 的形象。

 正是这种“欲望” 造成其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 造成她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

 本

 文拟采用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尤斯蒂斯钻石》 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 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向命运妥协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 探寻书中人物这一角色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另外, 通过对女主人公追逐项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侧面心理状态的描述与挖掘, 特罗洛普也深刻反映了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道德状貌和当时女性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同时引发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一

 拉康认为主体成长包括三个必经阶段:

 想象界、 象征界和真实界国内哲学界对于拉康理论中的三界存在着两种译法, 一种是翻译为“想象界”、“象征界” 和“真实界”, 还有一种译法是为“想象域”、“象征域” 和“真实域”, 本文采用前一种译法。。

 想象界即为“镜像阶段”( the mirror stage)。

 拉康认为婴儿在 6 个月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 认为自己和母体是合为一体的。

 当从 6 个月成长到 18 个月时(即“镜像阶段”时期), 婴儿逐渐认出镜子里那个与自己言行同步的镜像, 并将这个镜像当作了自我。

 镜像阶段的本质就是一个认同过程, 是主体成长的一个重要时刻, 孩童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确立。

 在镜像阶段结束时, 主体不再靠镜中之形象或镜旁他人之目光来建构自我, 而是通过语言。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语言并不是直接为主体的言行成像, 而是通过构筑社会文化的意义之网, 即大写的他者, 然而这个作为欲望根本对象的大他者却在象征界中不断转换, 因此文本中也出现了 替代大他者的“能指链” ――?连串的能指换喻。

 真实界是“区别于想象界和象征界的第三种存在秩序, 是人的存在被象征性符号杀戮后的一种不可能在场的关系存在。” [4]

 小说主人公中丽萃出生于海军上将之家, 但“父亲的理想生活就是随遇而安、 得过且过, 将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5]3, ” 而女儿却正好相反:

 她一直无法正视自己家庭财富平平的事实, 始终将自己当成一个高贵的公主, “无论去哪儿都将珠宝戴在手指上, 红色的宝石挂在脖子上, 黄色的宝石垂吊在耳朵上, 白色的宝石也在他黑色头发的衬托下闪闪发光。”[5]3 但事实上丽萃整天佩戴着这些珠宝恰恰证明了 她在看待自我想象的心理“内部世界” 与客观现实的“外部世界” 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不稳定性, 可以说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根据拉康的理论, 主体性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里顺利克服俄狄浦斯情结并接受父亲的法律是主体性建立的关键所在。

 丽萃的童年是不幸的, 母亲死于难产, 她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母亲的关爱,只能在虚构的梦中感受母亲的温暖。

 母亲不过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 换句话说, 母亲就是拉康所说的人类原始缺失的代表 a。

 母爱的缺失诱惑出丽萃寻求对这一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小说名中的钻石项链正是拉康理论中所提到的一连串“能指换喻” 中最重要的一个。

 除了母亲, 父亲也在她刚刚成年时就撒手人寰, 她只能和自 己十分厌恶的婶婶林利思戈太太一起生活。

 这里婶婶代替父亲教给她更多地象征秩序的法则, 使她能顺利克服俄狄浦斯情结。

 然而婶婶给她上的第一节法则课就是“谎言”, 在丽萃眼里,婶婶林利思戈“是一个可怕的老泼妇……她世俗、 吝啬、 自私、 卑鄙……据说打牌的时候她都使用些欺骗的手腕” [5]3-6。

 此时丽萃接受了婶婶的象征秩序, 学会使用各种欺骗手腕说各种各样的假话, 并以此作为自我主体性建构的开始。

  童年终结和父母过早的离世是加剧丽萃人生悲剧

 性的原因, 再加之婶婶对她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 丽萃倍感人生的孤独与虚无, 这种被漠视的感觉导致她对他人关注更加强烈的欲求,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期她能够不顾整个家族及其律师的反对, 用尽各种手段编造无数谎言, 死皮赖脸地要将宝物占为己有的根本原因。

 同时这也造成“主体的永远的痛苦和永不停息的追求”

 [6] , 丽萃未来生活中所有的矛盾与苦楚都源于此。

  二

 巨大的孤独感笼罩着丽萃, 也正是这一强烈的孤独感使然, 丽萃更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 这正是丽萃一切行为的心理动因也是她的欲望所在。对于欲望,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7] ,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他者”, 另一个是“欲望”。

 拉康认为, 人一生会面临两个“他者”, 其一是作为“他人” 的小他者, 其二是作为“社会” 的大他者,个体一生不过都是在寻求周遭他人和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关注。

 对于丽萃而言, 谎言正是她获取关注的手段, 由始至终丽萃都在撒谎, 谎言似乎成为她能够自由游走于这个社会的唯一手段。

 父母的早早离世、 家庭经济的窘迫并没有瓦解丽萃内心对财富的渴望, “戒指在小而尖的手指上重叠起来, 戴在脖子上的红宝石和垂吊在耳朵上的黄色耳环也出现了。

 虽然丽萃还处在为父亲服丧的时期, 但这些东西就已经在她的身上视而可见。”[5]6 当听到能够通过和一个有钱的绅士弗洛里安?尤斯蒂斯先生结婚来还清她购买珠宝所欠下的债务时, 她不惜在年龄上说谎也要和他结婚。

 在获得尤斯塔斯先生的信任后, 她终于得到了 能够实现“欲望” 的工具――怀孕。

 为了 奖赏丽萃对尤斯蒂斯家族的贡献, 尤斯蒂斯先生赐予了她一大笔

 遗产, 其中就包括那条价值 10 000 英镑并被尤斯塔斯家族当作传家之宝的钻石项链。

 丈夫尤斯蒂斯先生去世后, 为了保住自己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 丽萃不惜一切, 继续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想要留住这条能让自己获得他人关注的项链。

  另外, 小说中的丽萃还特别喜爱文学, 特别是诗歌。

 丈夫尤斯蒂斯先生在世时, 她每天都殷勤地为其读诗。

 朱丽叶?米伦马斯特认为丽萃对文学非常热情的原因是因为文学为她创造了 一个谎言的天地,“对于她而言,文学就是谎言, 这正是为什么她试图使文学成为自己生活中一个部分的原因。” [8] 笔者认为这样的提法不无道理。

 对于丽萃而言, 文学尽管是虚构的, 但仍能够获得世世代代的欣赏并流传百世, 因此她学会了 文学作品创作的手段――凭空想象, 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期望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事实上诗歌是丽萃充满自我欺骗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她给即将垂死的尤斯蒂斯先生朗读诗歌, 她自己孤独寂寞时经常读雪莱的诗歌; 当格兰科拉太太在卧室看到她的时候, 坦尼森的诗歌也正整齐地摆放在床头。

  除了 谎言, 婚姻成为丽萃试图保住自己地位的另一手段。

 丈夫去世后的丽萃认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经过几个月的独居生活后, 她开始寻找新的丈夫人选, 其中基于对方地位和财富的考虑是首要其冲的。

 于是她将目 光移到表兄弗兰克?格雷斯托克身上, 这是一位下院议员同时也是一位十分有前途的律师。

 第二个候选人是驻印度办公室的副部长福恩勋爵。

 但弗兰克?格雷斯托克因为已有了 所爱的订婚对象露西?莫里斯而没有上当; 福恩勋爵之前虽对其求婚, 但随后发现其卷入

 尤斯塔斯钻石丑闻后也选择退出。

 但此时的丽萃已经完全迷失在这种对物欲的强烈追求中不可自拔, 甚至具有了某种动物性。

 小说中丽萃经常被比作为像蛇或者蜥蜴一样的爬行动物。

 她身上具有一种动物性, 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名字“Lizzie”(这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和 Lizard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看出, “她就像一种漂亮的动物, 你想抚摸它但却害怕它咬你。

 如果它的眼睛安分一点, 如果它的牙齿不那么锋利和雪白, 这会是一种很漂亮的动物。” [5] 111

 三

 在格兰科拉太太的晚会上丽萃因为配戴这条“已经被估价到价值 24 000 英镑” 的钻石项链成为了 众人的焦点, 并深深感觉到被他人注视的快乐。

 当麦克纳尔蒂小姐惊奇地感叹道她戴上了项链时, 她还用一种假装愤怒的口气说道:

 “为什么我不能配戴自己的项链? ”

 这表明丽萃已经完全迷失在他人注视的快感之中。

 在晚宴结束后她安全回到了 家并快速将项链锁进了铁盒中, 生怕一转眼它就消失了。

 这里对项链强烈的占有欲象征着丽萃对社会地位的崇尚和对金钱的渴求, 它们甚至压倒了 丽萃因谎言而给自己内心引发的恐慌和焦虑。

 借助项链带给自己的荣耀, 丽萃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他人的欲望对象, 获得了一双双他者注视的目光。

 在这个过程中,丽萃越来越陶醉于通过他人注视给自己带来的完满的自我感, 但这种自满感势必引发她未来人生航向的深层迷失。

  这里我们必须再次提到“母亲” 一词。

 丽萃的母亲因为难产去世, 因此小说从一开始就抹去了母亲的现实存在。

 作为对象 a 的母亲的不在场是一种根本缺失, 孩童无法实现获得母亲这一他者关注的欲望。

 但这并非一

 种否定因素, 恰恰相反, 它成为孩童的一种动力来源, 驱使他们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实现对这种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幼年的成长环境让丽萃深刻地意识到财富的占有能够有助于实现这一欲望, 于是她付诸行动, 用自己的婚姻作代价, 得到了那条象征社会地位和荣耀的钻石项链。

 在逐渐长大进入社会即进入象征界后, 由于“父亲之名” ――一系列社会运作的法则,主人公丽萃不得不按这种种的象征秩序来生活, 她不断地追逐能够让自己维持理想自我感的欲望客体――金钱和财富, 这正是 19 世纪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金钱和财富成为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准。

  另外拉康理论中的“象征界” 也言指父权社会。

 对于女性来说, “以父之名” 就是女性进入象征界后所必须遵循的规定:

 她必须按照男性的要求来建构自己的镜像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19 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父权制社会要求女性对男性绝对的服从, 相夫教子, 女性只能在私人领域扮演孩子母亲和丈夫妻子的角色。

 面对社会施加于女性的这一规定, 丽萃表面恭顺, 然而内心却质疑不断,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正是导致其人格进一步自我异化和分裂的重要原因。

 她迫切地希望踏出这个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 让自己逃离那令人窒息的父权社会。

 父权制, 这无疑是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另一生存困境。

  身为女性的丽萃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父权社会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自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求, 她想要寻求一个逃离这一象征界的出口, 然而想象界中母亲的不在场所带来的缺失无法填补, 最终丽萃...

推荐访问:从追寻到破灭精神之旅 之旅 破灭 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