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社会党国际和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综述__董礼胜【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社会党国际和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董礼胜
一、 社会党国际概况
社会党国际是由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和组织组成的国际政治联合体。
它于 1951 年 6 月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成立。
社会党国际自称其历史始于 1864 年成立的第一国际, 但由于其指导思想和纲领是沿着第二国际伯恩施坦的思想路线演变而来的, 所以一般都认为其历史始于 1889 年第二国际的成立。
社会党国际是一个松散的国际政党联盟, 各成员党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方面是自治的和独立的, 该国际的决议对它们来说并无强制性, 其领导机构也不是各国社会党的中心, 而只是作为一个交换情报和经验、协调各党的行动、 表明各社会党共同立场的组织。
因此, 虽然各党都以“社会民主主义” 思想为理论基础,但是社会党国际内部以及各党内的具体政治倾向和政策各有不同。
社会党国际总部设在伦敦。
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大会, 每三年召开一次。
截至 1999 年底, 社会党国际有 91 个正式成员党, 25 个咨询成员党, 15 个观察员党, 3 个兄弟组织和 9 个联系组织。
这五类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 正式成员党, 有发言权、 表决权, 需缴纳会费。
第二, 咨询党, 有发言权并缴纳会费。
第三, 观察员党, 可出席、 观察正式会议, 需缴纳会费。
第四, 兄弟组织, 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第五, 联系组织, 有发言权。
(注:
余邃主编:
《外国政党概要》 , 第 34—35 页,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
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大多建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其中主要的政党有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于 1863年) 、 英国工党(成立于 1900 年) 、 瑞典社会民主党(成立于 1889 年) 、 法国社会党(成立于 1905 年) 、 奥地利社会党(成立于 1889 年) 、 意大利社会党(成立于 1891 年) 、 西班牙社会党(成立于 1879 年) 、 葡萄牙社会党(成立于 1875 年) , 这些国家的社会党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道路, 但有不少地方是共同的, 从而形成这一类政党的一些基本特征。
社会民主主义反映和代表了各国社会党及社会党国际在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主张上、 在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上、 在基本理论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上诸方面的共同之处, 被奉为各国社会党思想体系和目标模式的统称。
但由于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 各党自身发展成熟程度的不同, 以及各党领导人和活动家们主观因素的不同, 各党对问题看法的着眼点、 侧重点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等因之都有所不同。
这样, 各国党的理论和实践在思想政治倾向基本一致的同时, 又都各具特色, 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注:
曹长盛主编: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 ,第 1—2 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
二、 社会民主主义的三个时期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自 19 世纪末到今天, 以其理论和政策的变化为依据, 粗略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 伯恩施坦构建社会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及各国社会党纷纷加入本国政府的时期; (2) 以德国社会民主党 “哥德斯堡纲领” 为标志的, 在理论上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期(1959 年 11 月, 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 《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 , 根据此次党代会举行的地点, 史称“哥德斯堡纲领” ) ; (3)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新时期, 社会民主主义以托厄· 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 为标志进一步“自由主义化” , 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注:
王振华、 陈志瑞主编, 《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 》 , 第 299—305 页、 第 303 页、 第 193 页、 第 193 页,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1 年版。
)
(一) 第一时期
在 19 世纪末, 伯恩施坦写出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一书(注:
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 三联书店, 1965 年版。
) , 奠定了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
伯恩施坦在这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说:
“随着民主制度的增加, 在我们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中缓慢地、但是坚定地开辟了道路的那种更为人道的看法, 在意义更为重大的阶级斗争面前将不仅不却步不前, 而且同样要为阶级斗争创造出更为缓和的解决方式。
在一百年以前需要进行流血革命才能实现的改革, 我们今天只要通过投票、 示威游行和类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实现了。
” (注:
“一百年前的流血革命” 当指法国大革命——笔者。
)
这本书是伯恩施坦主义完整的阐述, 是“改良主义” 的一个宣言书。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特性、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伯恩施坦坚决反对“暴力革命” , 他在这本书 1920 年再版的“跋” 中猛烈抨击布尔什维主义是“一种粗暴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 是“对于野蛮暴力的创造力量的过高估计” 。
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 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 运动就是一切” 的观点, 成为改良主义的思想信条。
(注:
《新时代》 , 1897—1989 年, 第 1 卷, 第55 页。
转引自程玉海、 林建华, 《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 , 第 282 页, 工人出版社, 2000 年版。
)
(二) 第二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 初期, 各国社会党程度不同地陷入了理论矛盾之中, 主要是执政党的地位(或作为争取成为执政党的主要反对党的地位) 和它所宣称的“社会理想” 之间无法合拍; 它需要在保持“左” 派的旗号和适应形势之间寻求一种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20 世纪的历史发展表明, 社会民主党具有双重属性, 可以说是左翼的右翼、 右翼的左翼。
换言之, 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光谱上, 相对于共产党, 它是右翼; 而在欧洲各国政治的光谱上,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 它又属于左翼的范围。
它也自认为处在这种位置上才能保持其特性。
“哥德斯堡纲领” 说, 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伦理、 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 , (注:
《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 , 第 149 页,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 1985 年版。
) 这就完全断绝了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的勃兰特在 70 年代初与奥地利社会党第一书记克赖斯基、 瑞典社会民主党第一书记帕尔梅多次通信和聚谈, 讨论民主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理论问题, 认为伯恩施坦主义也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需要加以修正。
他们所指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社会民主党普遍陷入危机, 而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纷纷上台, 并且政绩颇佳, 在大选中连选连任。
他们一致认同“哥德斯堡纲领” 的思想路线, 认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是“自由、 公正(平等) 、 团结(博爱) ” , 宣告:“我们是启蒙运动的后代” , 社会党不是“精英党” , 而是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一切民主进步力量的党,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
(注:
陈林、 林德山主编:
《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 , 第126 页,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 年版。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的东欧剧变、 苏联演变和解体, 无疑是 20 世纪下半期欧洲乃至世界政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原苏东地区的社会性质, 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到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对苏东地区“共产主义制度” 的崩溃起初是如释重负, 甚至是幸灾乐祸的。
它认为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而是“现实社会主义” 的失败。
言外之意, 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它以为可以从其意识形态老对手的失败中分享“政治红利” 。
然而, 它很快便不得不分尝对手失败的苦果了。
在西方资产阶级眼中, 共产主义的失败应该连带引起民主社会主义的失败, 以便使它永远没有挑战的威胁。
这种不利的政治局势, 加上其传统福利政策的日益明显的局限性, 使社会民主党在 90 年代初同样陷入困境。
在苏联解体之后的最初几年里, 整个欧洲都在疏远社会民主党, 原来处于执政地位的社会民主党纷纷沦为在野党。
(三) 第三时期
为摆脱困境, 各国社会党力求在政策和战略方面有所创新。
1994 年起担任英国工党领袖的布莱尔提出“第三条道路” , 可以说标志着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个时期” 。
社会民主主义是从理论斗争起家的, 这一点与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不同, 它需要用理论说明策略变化的必要性, 所以它就必须不断地修改原来的理论, 布莱尔说, 社会民主主义是“永恒的修正主义” 。
社会民主主义向来以“左” 自诩, 一般舆论也这样称呼它, 这在过去对工人阶级、 劳动者曾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现在形势变了, 这个“左” 字越来越转变为捆绑手脚的羁绊了。
(注:
王振华、 陈志瑞主编, 《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 》 , 第299—305 页、 第 303 页、 第 193 页、 第 193 页,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1 年版。
) 新“第三条道路” , 就像伯恩施坦主义和“哥德斯堡纲领” 起过的作用一样, 试图为理论困境寻求出路, 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说圆。90 年代以来的局面象是 1919 年前后局面的颠倒:
当时是社会主义政党争相左倾, 每一个落在后面的政党都设法拉住前面政党的后襟; 现在却是竞相后退, 每一个党都用自己的后背贴向比它更靠后的党, 而更靠
后的那个党便急忙闪开, 唯恐成为前面那个党的避风墙。
目前社会党对新“第三条道路” 的内涵尚处于探索过程之中, 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注:
杨雪冬、 薛晓源主编:
《“第三条道路” 与新的理论》 , 第1—21 页,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
1. 在价值观上, 继续接受“社会公正” 的核心价值观, 坚持民主、 自由、 公正, 但放弃阶级政治和左右划分, 反对将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替代。
布莱尔的智囊吉登斯认为目前的世界是一个“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 的世界。
因此,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于社会党政府愿意和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和纠正。
2. 在经济体制上, 提出要建立既强调市场功能又强调政府作用的“新的混合经济” , 实现经济生活中的管制与非管制、 社会生活中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平衡。
而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此前一直致力于建立的“混合经济” 体制, 旨在保持私有制与公有制的适当平衡, 维护合作社等社会所有制。
3. 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 认为国家对经济的责任是社会党的一个基本理念, 不能放弃, 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已经没有凯恩斯时代国家单独调控的可能。
政府为经济提供条件而不是指挥经济, 并要利用市场的力量服务于公共利益。
4. 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 要求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 承认政府在社会领域的有限作用; 主张多一些“治理” , 少一些“统制” , 实行一种“广泛包容” 的政策, 使在“老社会民主主义” 的平等理想中受亏待的个人自由能得到发挥。
“第三条道路” 提出要掀起“民主化的第二次浪潮” , “直接授权于民” 。
5. 在福利国家问题上, 认为福利国家原则上是非民主的, 要改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实行积极的福利国家政策, 把社会福利国家改造成一种主动的福利, 其目的不仅是在风险面前提供职位, 而且是要对机会实行管理。
如布莱尔许诺要对福利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 提出“从救济到工作” 的计划。
6. 在党建方面, 主张从纲领党进一步转变为选举党, 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以现实需要和选举需要制订政策, 以争取更多的选民。
传统的工人阶级过去一直是社会民主党的主要依靠力量, 但是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 传统工人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少, 这使它在选举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为了适应选举的需要, 求生存、谋发展, 它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依靠力量。
现在, 从理论上讲, 它可以依靠三个群体的力量:
一是传统工人。
他们虽然只占人口的 6%, 但却是社会民主党的传统选民和坚定支持者, 是它不能放弃的依靠力量。
二是计算机、 文化、 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
三是小业主。
社会民主党依靠这三个群体就要以形成政治多数,就能保证在选举中获胜。
三、 社会党国际和社会民主党的基本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
(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国际性组织——社会党国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态度大致可分为下述几种情况。
(注:
参见程玉海、 林建华:
《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 , 第 305—310 页、 第335—344 页、 第 339—340 页、 第 352 页、 第 349—357 页, 工人出版社, 2000 年版。
)
社会民主党人的第一种态度是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 全面抛弃马克思主义, 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完全断绝, 甚至宣称社会民主党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例如, 英国工党强调, 英国的社会主义不是来源于马克思, 而是来源于穆勒、 韦伯、 肖伯纳和英国国教的社会主义, 声称要继承工联主义和费边主义的理论。
社会民主党人的第二种态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并列的一种学说, 只承认马克思主义适用于社会民主党历史上的一个阶段, 或者是只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济学理论中的某些部分或某些观点。
例如,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 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根于“基督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