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全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摘 要: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大学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在推进大学治理现代改革中,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大学治理体系决定着大学治理的制度与结构,大学治理能力则反映着大学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我国大学治理体系面临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平衡、开放性和透明性不足,参与水平偏低和责任性缺失的困境。我国大学治理能力存在着组织协调能力弱化,文化濡化能力偏低、监管能力和反馈能力不足的问题。推进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手段和治理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411/j.cnki.sxsx.2016.03.015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转型与升级,传统的大学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进一步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大学未来发展道路中的核心任务。[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
革理念和任务,这对于我国大学治理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推动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将成为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基于结构与功能的解析
大学治理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这既包括了大学治理所需要的制度、规章和结构,同时还包括了在治理结构和框架下治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治理体系是核心的要素。所谓治理体系,指的是大学治理的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制度框架,和在上述框架下所形成的治理参与者之间所形成的稳定的规范和程序。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治理体系在治理过程中具有两方面的基础性功能:一方面,治理体系为治理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提供了稳定的和可预期的行为模式,大大降低了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按照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现实社会中的人类组织行为都是具有交易成本的。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降低人类行为的交易成本而出现。[2]随着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相关的制度规范也随着大大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人类的合作行为。基于上述理论层面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治理体系从根本上看是大学治理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治理体系明确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培育治理活动中的文化氛围,
促进治理绩效的提升。[3]如前所述,治理活动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性活动,而治理体系的重要功能就是更好地将多方面的参与者进行有效协调和激励,使之统一到治理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上面。同时,治理体系有助于治理文化氛围的形成,使得治理活动能够在更好的软环境中进行,因此治理体系将最终提升治理绩效。考虑到大学治理活动的复杂性特征,大学治理体系对于大学治理的水平无疑具有巨大的决定性意义。
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的功能性体现,它反映了治理体系所具备的实现治理目标的水平和品质。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治理体系自身的完善。换言之,大学治理能力是衡量和评价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着决定性关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进行大学治理体系的改革,促进大学治理体系的完善。对于当今的大学而言,强有力的治理能力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组织动员能力、监督管理能力、培育认同能力、反馈评价能力。大学是一个复杂性的组织,确保大学的顺利运转离不开组织动员能力。通过组织动员才能够将大学范围内的力量凝聚起来,实现大学发展中的各种目标。监督管理能力是指大学治理者能够实现对于治理过程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大学的活动按照治理的总体方向发展。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场域,同时也是一
个文化共同体,因此对于大学治理者而言,培育对于大学的认同不可或缺。反馈评价能力指的是大学治理者能够最终形成对于大学治理活动最终结果的科学评价,并根据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反馈进行调整,实现治理活动的优化和改进。
借助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不难看出,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事实上存在着结构与功能的辩证性关系。大学治理体系提供了治理得以进行的结构,大学治理能力的形成则体现了功能性的指向。[4]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辩证性关系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治理体系决定着大学治理能力的实现,构建何种大学治理体系将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下;另一方面,大学治理能力也将反作用于其所存在的大学治理体系,对于大学治理体系的调整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从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双重视角来解析我国大学治理的现状,无疑能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透视大学治理的问题所在和未来的解决之道。
二、我国大学治理体系的困境
从大学治理的实践来看,大学治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准确把握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理解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困境的重要途径。从起源来看,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于建国后的高校院系调整时期,并在此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结合当时的历史境遇来看,我国大学治理治理体系从本质上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诸多特点,比如
计划管理,行政权力主导,管理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参与性等特征。[5]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治理体系进行了持续的改革,但是从社会对于现代大学的预期和高校自身的治理水准来看,我国大学现有的治理体系改革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而言,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认知我国大学治理体系所面临的困境是推动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从权力分布来看,我国大学治理体系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存在着不均衡状态
在大学治理体系中,权力如何分布将决定着大学治理的成效。[6]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知名大学在治理体系的权力分配方面都是采取学术权力至上,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的做法。这种做法源于大学自身的独特性质。与其他社会生产和服务组织不同,大学是一个社会中思想、观念、知识的发源地,因此切实保障大学在思想研究、观念传播和知识探索方面的充分自由,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7]对于我国大学而言,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导致大学的行政权力较之学术权力在大学治理体系中具有更大的决定作用。大学治理体系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状态,将不利于我国大学未来的发展,影响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
推荐访问: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治理 体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