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10篇

时间:2022-10-25 1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10篇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3.18.001⋯誊!}委薹】=i善i蚕|_;)器i_;_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10篇,供大家参考。

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10篇

篇一: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I:10.3969/j .i ssn.1001—8972.2013.18.001⋯誊!}委薹】=i善i蚕|_;)器i_;_=。::。i-:-浅谈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宛合生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摘要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注意“ 守住两条底线,完善一个预案,推进两项工作” 。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加强排查,守住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惠点,二是守住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把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责任分解到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做好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完善一个预案:完善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防灾应急预案;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推进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成果的运用,二是深化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与县( 市、区) 的对口协作机制,落实沟通协作会商制度,科学有效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关键词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建议引言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的大事。我们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加强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一方面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1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i .1专业技术人员与配套设施普遍缺乏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1.2应急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性服务机构性质很不相宜。一是地质灾害调查经费投入不足。先期部署的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经费一个县( 市) 20万元,不能对宏观判断的地质灾害隐患投入勘察工作量进行稳定性评价和趋势分析,调查程度较低。二是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评估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目前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多是专家在现场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处置和评估方法研究很少,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经费开展相关理论方法研究。三是群测群防队伍工作经费没有保证。地质灾害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地方财政经费承担群测群防员工资费用的能力差,监测设备也十分落后;财政经费没有能力保证,靠行政命令部署群测群防工作,极大地影响了群测群防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四是应急培训演练不够,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能力亟待提高,需要投入经费开展各种训练和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1.3统一协调、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已经形成并得到有效执行,但国家一省一地一县分级应急值守还没有形成灵敏的联动机制,针对某一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应急响应仍未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1。4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在最快最短时间投入抢险救灾的组织、物质、技术能力不足。特别是表现出我国城镇建设对地震、洪水以外的设防考虑太少。来一点灾就成了大害,今天是舟曲明天还可能是“ 船曲” 。我们首先要加大对各种高风险地区的灾害监控密度,不再只局限于对地震和洪水的防控。另外就是数据的有效传输,保证从获得信息到传达给老百姓,让高灾害风险地区老百姓都有防灾意识,知道下大暴雨可能会有泥石流。“ 没来得及躲” 和“ 没有躲的意识”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2建议2.1构建网络突出“ 全” 。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市、乡( 镇) 、村( 社区) 、组、监测员五级群测群防体系,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同时,分管领导与各乡镇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各乡镇与各行政村签订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2全面摸排突出“ 早” 。组织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汛期到来之前对全面部署全市地灾巡查工作,制定下发《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和《汛期地灾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组织专班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麓}i⋯¨ i燮j霪j誊鎏,和治理项目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争取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防治项目,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补助,特别对最具威胁确需治理或搬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积极与省、市国土资源局对接,对隐患进行工程治理或对受威胁对象进行搬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4值班巡查突出“ 勤” 。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地方,分别设立值班巡查小组,汛期前、中、后,对全市地质灾害( 隐患) 点进行专项巡查,晴好天气做到2至3天下乡巡查一次,雷雨等恶劣天气做好全天候24小时值班巡查,对监测点的各项数据变化做好台帐记录。2.5应急处置突出“ 快” 。建立《灾情速报制度》,值班人员接到重大灾情报告后,必须迅速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15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有关责任单位。实现市、镇、村、组联动,密切协作,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结束语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进一步认真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严格制度规范,加强督查,落实责任,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速报、月报制度,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蕈黧蹴恶燃f勰禺嚣,刘20延T1明ff-,禁.甘肃舟曲特大山洪茎奎耄堡誊垫雪奎麦擎堕乏娶。捏差銎望瑟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力量解决一些应急排险塞辇簟望孽謦翟攀翌藿譬犁磐跫量堡署擘:型兰耄炙挈盖翟鸟磊荛备盖葛}昙蓑袤羔奔攀磊器浑嚣霸与历伍嗣柬¨ L女馓犍业种1’ ⋯‘ 1~”33—万方数据

篇二: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 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 714 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 18 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 地球日”、“6·25 土地日”、“12·4 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市国土资源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资源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5、构建群防体系。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全市已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 1529 处,设立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点 135 处,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监测人员达 539 人。

  6、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加强监控,聘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隐患点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入汛期后,市、县、乡监测点 24 小时有人值班,并组织地质灾害巡查组和应急抢险小组,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防治指导和抢险救灾。

  7、健全规章制度。先后拟制定实施八项制度,即: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险情速报制度、汛期危险点巡查制度、异变危险点应急调查制度、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监测资料汇编上报制度、地质灾害预防预报、预警告示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奖罚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奖罚分明。

  二、存在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认识不足。地质灾害防治时间较长,即使是汛期结束,山体内还涵养着大量水分,容易造成已经开裂失稳的山体继续下滑的可能。由于一般群众主观上认为,汛期过后不会发生什么地质灾害。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2、农民建房缺乏科学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建房背靠“大山”是有靠山之说。加上国家严格土地管理,为了减少宅基地占用耕地,一些农民便往山边建房,而在清基时处理不当,切坡角度过大,留下了地质灾害隐患。

  3、地质灾害治理资金不足。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范围大,所需投入的治理资金比较多。一方面我市地质灾害以小型规模为主,很难争取到国家立项治理防治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难于筹集治理资金。造成全面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资金严重不足。

 4、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从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许多与人为因素有关。如有的些方随着采矿的延伸,长期抽排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容易发生大面积的塌陷。有的地方因公路建设的大面积开挖,很容易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三、防治对策

  1、普及地灾防治知识。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治灾意识。

  2、引导农民科学建房。在农村民居选址时,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好用地审批关,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使农民建房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民切坡建房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3、建立地灾防治基金。资金来源可采取从矿山企业按年度矿产品销售额比例提存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从矿业权市场收益中按比例适度提留,发动社会赞助等方法筹措,力求多方筹集资金,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4、规范工程建设活动。严格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在工程建设中违反了客观规律,如打石、取土、切坡、过量抽取地下水、大量砍伐林木等,破坏山体的自然平衡,引发地质灾害险情的行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防止盲目施工而引发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

 地质技术员工作总结

  我叫 xxxx, xxxx5 年 7 月我顺利通过了高考,考入了 xx 大学地质工程系。于2011 年 6 月顺利毕业,同年 9 月份参加工作,分配到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xxxx 分公司工作,至今以过去一年了。在这短短的一年中,在公司各领导及同事的帮助带领下,按照

 岗位职责要求和行为规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了领导所交给的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及工作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思想上积极向上,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在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能够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学习补充。

  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团结同事、务实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方面,来公司一年多,主要是去华冶二矿实习。我在二矿实习主要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掘进车间、测量办公室及地质办公室。在掘进车间和测量办公室主要是认识学习,多数时间是在地质办公室实习。在华冶二矿实习期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详细讲解下,也了解和参与了一些具体工作,工作虽琐碎,但是收获很大。主要有以下方面:

  负责有关地质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经常深入井下现场,掌握井下地质情况,查明影响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汇编原始地质编录和钻孔编录,及时汇报各种相关地质情况;保证生产正常接续;收集勘探和采掘工作面的地质资料,及时了解地质情况,面向生产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工作期间,我不错过,不浪费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加速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利用闲余时间向领导及同事请教有关矿山地质及采矿方面的知识,努力使地质和采矿相结合,使自己成为适合矿山工作的地质人员。

  一、在实习期间,经常下井,进行坑道编录及生产探矿钻孔的编录和采样。在室内,对井下编录资料进行整理。作为一名地质技术员,我按照生产的需要,按时完成了各项工作。

 1、生产探矿:过去的一年中,在地质探矿的基础上为满足开采和继续开拓延伸的需要,为进一步探明或确定矿体形状和质量特征以及储量升级所开掘各种坑探工程和钻探工程。从而为矿山的开采和指导施工提供详细的地质依据。通过生产探矿的设计,原始编录、综合编录、取样等一系列的工作,曾提交了 2642 中段 20-31 线、15-07 线,车场工程,2582 中段斜坡道开拓,035 线等生产探矿资料。

  2、储量核实:考察过中间沟-断层沟矿区,运用 autocad、mapgis 等软件负责了储量核实工作,并且参与了储量核实报告的编写。在整个考察及储量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3、深部及外围探矿:进一步探明边部、深部的小矿体,配合工程师加强外围探矿。为满足矿山的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地质储量。

  4、根据已有的资料,确定勘探类型及勘探网度,总结以往矿床勘探成果和探采对比的基础上,运用典型矿床经验,根据矿床的规模大小、形态的复杂程度、厚度变化的稳定程度、构造的复杂程度和矿石中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地质因素,对矿体勘探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确定合理的勘探类型及勘探网度,能正确地布置地质勘探工程,达到有效的矿产储量,满足矿山开采设计的需要。为矿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5、损失贫化:防止采富弃贫;加强施工管理和放矿管理,防止盲目开拓造成矿产资源的损失;准确控制矿体空间分布与矿石质量变化规律,监督各采场出矿的矿石质量和品位,及时掌握生产采掘计划执行情况及采场质量动态,严格控制矿石中的废石混入和出矿品位等,使矿石损失和贫化指标降低到预定水平。

  6、2011 年八月,参加了锡铁山铅锌矿成矿与找矿前景高层论坛会。

  7、协助同事进行数字化矿山模型的建立,矿山数字化软件的引用和应用,将会推动矿山企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改变,预计 10 月底完成。

  二、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

 从事地质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工作的繁忙、责任的重大;大事、小事压在身上,往往重视了这头,却忽视了那头,有点头轻脚重,没能全方位地进行系统地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刚参加工作不久,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矿体复杂的地段理解不够深。

  ②、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以上问题,虽然对工作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我总觉得没有尽到一个技术员的职责,在今后工作中自己将努力做到更好。

  在实习和工作的一年里,我对整个矿山的矿床成因及矿体赋存情况有了系统的认识,这对我今后在矿山上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还学会了储量的计算。理解并掌握了生产探矿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工作情况,这对我今后在矿山上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通过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个别工作做得还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同时还需要多看书,认真学习好规范规程及有关文件资料,掌握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感,及时做好个人的各项工作。不断的总结与反省,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充实能量,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与公司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篇三: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工作总结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20**年 7 月 15 日)尊敬的各位领导:根据安排,我就**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提出宝贵意见。近年来,**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力保证了全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基本情况**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 76 公里,全乡总面积 104 平方公里,辖 15 个行政村,154 个村民组,11237 户,38141 人。由于全乡境内属古滑坡体,地质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加之**煤电和水盘高速公路等大项目的施工建设,地质滑坡现象的时有发生。经排查,现全乡境内有地质灾害一般隐患点16 个,总涉及 14 个村、938 户、6878 人;特别危险点 2 个,分别为大寨村街上组隐患点和先进村尖山营隐患点,涉及 512 户,2304 人。

 二、主要工作 (一)建全组织机构,落实防治责任。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以乡长任组织,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

 二是落实防灾责任。乡党委、政府与各涉及村、相关单位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

 三是完善防治制度。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点排查、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预报和预警、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报告、灾害性天气和汛期 24 小时值班等多项制度,使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规可依。

 四是及时制定有关方案。制定了《**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为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早作准备;为了快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地质灾害,制定下发了《**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地质灾害点也相应制定了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防治认识。一是加大依法防灾宣传。充分利用乡调频广播、召开会议,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依法监测和依法防灾。

 二是努力提高群众防灾意识。采用召开地质灾害点群众召开群众会议,发放防灾明白卡等方式,将灾害涉及范围、前期迹象表现、应急防范技巧、危险预警信号、安全撤离的路线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告知群众,力求做到人人知晓,户户明白。目前全乡共发放群众明白卡 1144 份,紧急通知 1144 张,发放宣传资料 1000 余份,悬挂宣传标语 37 条,设立永久安全警示标志 22 块。

 三是加强培训及演练。通过以会代训和预防地质灾害演练,对乡村两级的干部,特别是各地质灾害点村干部、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全乡学校开展应急演练 2 次。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强化巡查排查、突出责任落实。一是切实抓好灾害排查巡查。根据上级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下发了《关于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的紧急通知》,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提前安排,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汛前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做到防灾工作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是加强工作落实督查。成立的 9 个工作组,分别对全乡各隐患点、各涉及村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重点检查了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和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履职情况。

 三是落实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进入汛期后,严格执行了 24 小时值班制度,同时要求各点监测员每天下午 4:00 前必须将监测情况报乡防灾办,相关人员必须保持通讯联系畅通,随时做好救灾备勤。做到信息发布有记录,各监测点有记录,检查督促工作有记录。通过抓落实,使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通力合作、逐级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六)防治结合、防中有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诱发、谁治理”原则和“宁愿听到群众骂声,不愿听到群众哭声”的要求,对**煤业采煤引发的先进村地质灾害,积极协调**煤业实施整村搬迁,共需搬迁 206 户,年初安置点完成征地和“三通一平”工作,共征地 120 亩,目前第一期安置 60 户农户正在建房中。对其他灾害点,积极向上级申请有关资金,力争尽快治理。

 三、主要问题通过努力,**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投入不足,“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略难以施行,防灾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技术力量薄弱。乡无地质灾害防治专业资质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判定地质灾害的类型、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制定科学处置措施等。

 三是少数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工作开展不够深入,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巡查记录、日报制度不落不到位。

 四是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认识不够,缺乏防治、避险知识和技能,警惕性不高。

 四、下步工作针对现有的灾害情况,结合近期气象形式分析,我乡的地质防治工作形式十分严峻,为此,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地质防治工作:

 (一)精心组织,继续抓好排查巡查。按照县会议安排部署,继续加强对各地质灾害点及靠山靠崖的农民房屋、居住点进行全面排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登记造册,落实责任人,随时监测变化情况,把群测群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切实搞好分类治理。积极协调相关资金,实施地灾隐患治理,加强人力、物力投入,动员必须避让搬迁的农户实施搬迁。

 (三)加强值守,建立地灾快速应急机制。继续抓好地灾防治值班工作机制的落实,坚持 24 小时值班和“一盯一”监测巡查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建立快速反应保障机制,实施反复演练,确保出现异常情况,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尽量减少地灾损失。

 (四)强化责任,确保把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扎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落到实处。确保 20**年不发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

 篇二: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某某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正值我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抓某某促全省”扶贫工作部署、加快推动“5+1”项目实施的关键时刻,省厅领导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深入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充分体现省厅对某某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县局对晏厅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省厅长期以来给予某某老区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将我县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某某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辖 23 个乡镇、1 个现代产业园区,226 个行政村,总面积 3814 平方公里,总人

 口 68 万,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座落境内,总蓄水量 50 亿立方米,是全省国土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某某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是全国红军第一县、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烈士第一县;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大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地处大别山古老地质群,地形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表岩体风化破碎严重,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突发、多发区域。

 二、近年来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域,我县历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配合,狠抓落实,有效预防和治理灾害,努力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较为平稳,自 20**年“泰利”台风以来,我县已连续 9 年无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县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年初,县政府制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制订防治方案,落实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责任人。

 (二)全面排查,及时完善应急预案。为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每年汛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并根据隐患变化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方式、避灾路线和自救方法,并按群测群防要求,落实到单位、村组、具体责任人,确保临灾时受威胁群众能够有序科学应对。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防范工作。一是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对 104 处隐患点逐一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

 二是及时准确做好预报预警。与气象局合作,实行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制度;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了国土资源短信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向县四大班子、县直各单位、各乡镇领导以及各中小学校长、村干部、监测员等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三是严格落实值班、巡逻排查和灾情速报制度。汛期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实行24 小时值班,主要领导亲自带班。

 四是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三年来,组织 500 人以上参与的大型演练 6 次,100 人以上参与的演练 9 次,基本上做到全县每个隐患点受威胁群众都参与过应急演练。

 (四)源头控制,严防农村建房引发新隐患。为严防因切坡建房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县制定了《某某县农民建设管理规定(试行)》和《某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居民建房管理严防切坡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民建房选址等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对不适宜建设的,一律不得批准建设,从源头上管控切坡建房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五)广辟渠道,确保地灾防治经费投入。县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入年度财政预算,近年每年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500 万元,用于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先后完成了烈士陵园等 6 处省级、沙河裴家湾等 5 处市级、梅山水井巷等 30 多处县级隐患点工程治理,消除了 3800 多人的地质灾害威胁。同时,为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经考核合格的监测员,每人每年补助 600 元,优秀监测员另奖励 200 元的误工补助。

 (六)精心组织,积极创建高标准“十有县”。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安排部署,我县在 20**年创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创建工作。目前,申报验收资料已上报到市局待上级验收。

 三、关庙乡强有感地震应急防范工作情况近期,我县关庙等部分乡镇连续发生强有感地震后,为全面做好当前强有感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工作,我县立即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加强应急防范工作。我县制定了《某某县人民政府关于关庙等有关乡镇一般及以上破坏性地质的应急预案》、《关于关庙乡强有感地震应急防范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关于做好强有感地震后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部署做好应急防范工作,同时国土资源局也下发紧急通知,将相关信息发送至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责任人,要求群防群测责任人及时对隐患进行监测巡查。

 (二)加强排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强有感地震发生后,市局安排地环站对重点隐患点进行排查,并发文要求加密进行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监测员每天除必须对隐患点进行一次巡查排查外,如遇有地震,还要求在震后第一时间对隐患点进行监测排查,发现异常,立即撤离受威胁群众,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应急处理。

 (三)专项督查,落实责任。县督查办、国土局,于 11 月 4 日至 8 日,对全县各乡镇近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重点督查了学校等人口集中区域的隐患点,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对前期排查出的高切坡建房户和 D 类危房进行除险加固或拆除,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下步工作目标(一)扎实做好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验收。

 (二)实施吴家店中学、金塘希望小学、沙河中学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 31 户107 人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

 (三)切实做好关庙等乡镇有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认真做好果子园中心学校崩塌、斑竹园朱氏祠崩塌、现代产业园区红土地滑坡、关庙等乡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申报工作。20**年 11 月 12 日 篇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我县按照“以人为本、群测群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和责任体系,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服务于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我们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概述**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县域东接铜陵,西邻安庆,南望池州,北通合肥,是皖江城市带的腹心地带。辖 22 个乡镇,一个省级开发区,人口近 100 万,面积 1808 平方公里。全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山体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北部低山丘陵区,呈北东向展布,西南东零星分...

篇四: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国土局地质灾害防治及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市区国土局地质灾害防治及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

 为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局《关于印发〈2016 年度 XX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 2016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局领导的指示要求,市局对我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这是对我分局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我代表分局党委向 各 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 的 的欢迎和忠心的感谢。根 据 据检查要求,现将分局开 展 展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 下 下:

 一 、 、建立机构,加强地质灾 害 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该项工作分局领导 高 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高成 喜 喜局长为组长,皮文胜副 局 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 责 责人为小组成员的地质灾 害 害防治应急领导小组。领 导 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办 公 公室设在分局地籍地政科 , ,由科长具体负责专班工 作 作。

 工作专班任 务 务是负责排查、巡查辖区 内 内地质灾害隐患,工作人 员 员保持 24小时手机开机 , ,确保通讯畅通;如在排 查 查中发现问题或是群众反 映 映出现隐患点,要求工作 人 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积 积极协调、配合区政府和 有 有关技术人员开展排险、 预 预防;并迅速向市局、分 局 局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将 处 处置情况及时向市局、区 政 政府提交书面报告。此外 , ,工作专班还负责积极协 调 调区政府及辖区街道、社 区 区共同排查地灾隐患,掌 握 握各社区地质灾

 害防治工 作 作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确 保 保日常工作中的地质灾害 预预防工作顺利展开。

 二、狠抓 落 落实,确保地质灾害防治 工 工作落在实处。

  及时制定《XX 区 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结 结合实际,分局及时修订 了 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明确了今年的防治工作 任 任务,要求辖区各街道制 定 定和完善区片、局部的应 急 急预案,明确灾害防治责 任 任人,明确避灾路线、临 时 时安置地点及应急救助指 挥 挥系统,并逐点落实防灾 责 责任人、监测人,要求工 作 作专班人员随时做好观测 记 记录,密切注视灾情动态 , ,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和 处 处置,方案还要求积极与 建 建设、市政、交通、水利 、 、气象、地震等部门进行 沟沟通,形成合力,加大地 质 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力度 。

 。

  加 强 强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工 作 作。为提高全体职工的防 治 治地质灾害意识,我们把 宣 宣传教育列为重点工作之 一 一,突出宣传重点,并注 重 重宣传方式的不断创新。

 分 分局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 工工观看地质灾害宣传片, 让 让大家了解地质灾害的危 害 害性和预防工作的必要性 , ,还通过集中培训,学习 相 相关知识,增强全体职工 防 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 高 高了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 ; ;分局还在“”世界地球 日 日、“”全国土地日和“ ” ”全国防灾减灾日,通过 悬 悬挂、张贴宣传标语、图 画 画及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 广 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 识 识,从而扩大宣传力度, 普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广 广泛利用社会有效资源, 达 达到共同监督地质灾害隐 患 患的现实动态,真正做到 预 预防为主,群测群防,营 造 造良好

 的社会环境。

  落实规章制 度 度,实现地质灾害预防为 主主。

 1 、 、坚持排查监测和巡查制 度 度。分局领导小组带领工 作 作专班人员深入全区开展 排 排查工作,我辖区虽然没 有 有地质灾害重点易发区域 , ,但分局仍然积极开展宣 传 传活动,有效的排查安全 隐 隐患,并密切联系各街道 和 和乡、镇、村,形成良好 的 的巡查排险机制,构建较 为 为完善的巡查网络,使排 查 查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群测 群 群防工作制。分局工作专 班 班积极协调辖区各街道、 社 社区共同做好预防地质灾 害 害工作,要求各负责人定 期 期收集群众反映,及时汇 报 报辖区内有无新情况、新 问 问题出现;并且要求他们 提 提高警惕、配合分局搞好 监 监测,经常观察,发现问 题 题及时报告,共同防治地 质 质灾害。

 3、严格落实汛期值 班 班制度,确保应急系统信 息 息畅通,信息报送及时准 确 确。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 治 治值班、速报、应急处理 等 等制度,确保政令畅通、 信 信息快捷,防灾、避灾、 救 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 。

 。在汛期内,工作专班人 员 员坚持 24 小时电话畅通 , ,加强值班制度,确保一 旦 旦出现险情灾情,能立即 组组织应急处置,确认险情 灾 灾情,启动预案,及时消 除 除。

 4 、 、落实培训制度,增强预 防 防灾害的意识。坚持落实 集 集中培训制度,分局除了 要 要求各科室定期组织预防 地 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外,还 邀 邀请了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地 地质环境处曹微副处长, 为为全局干部职工上了一堂 题 题为“地质灾害防治及管 理 理”专题辅导课,培训效 果 果明显。分局工作专班还 坚 坚持深入街道、社区

 进行 培 培训,让群众了解更多预 防 防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 避 避险、自救的方法。通过 这 这些培训,进一步提高了 全 全社会防治地质灾害的自 觉 觉性和抵御地质灾害的能 力 力,为分局扎实开展年度 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奠定 了 了基础。

  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全 力 力推进群测群防建设,健 全 全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 加 加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 力 力,加强部门联动,提高 群 群测群防员防灾避险能力 。

 。

  进 一 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 查 查,建立排查工作台账, 确 确保不留死角。对发现的 地 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相 应 应的警示标志,编制应急 预 预案,落实防灾措施。

 进一步 提 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充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 手 手册、明白卡和举办培训 班 班等各种手段,加大地质 灾 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 , ,提高群众防灾自救能力 。

 。

 进一 步 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 强 强人员培训,提高地质灾 害 害应急小分队成员的业务 能 能力。对已编制的预案要 加 加强宣讲,让群众知道预 案 案的预警信号、避让路线 、 、避灾地点等内容,使群 众 众遇到险情能够按预案有 序 序避灾。健全地质灾害应 急 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 地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 队队伍建设。

 四、几点建议

  进一步 加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 传 传力度。把地质灾害防治 工 工作纳入常态工作范围, 积 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广泛 宣 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扩扩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坚 坚决克服饶幸心理和麻痹 思 思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 群 群众防灾减灾的认识。

  进一步加 大 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 力 力度。建议市局通过各种 方 方式、渠道加强这项工作 的 的培训力度,除了电视电 话 话会,采取“请进来走出 去 去”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 ,使基层工作人员都能意 识 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 迫 迫性,从而在工作中加强 责 责任意识、保护意识及防 灾 灾减灾意识。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 “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认 认真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 的 的趋势,进一步组织开展 地 地质环境调查,根据自然 因 因素和各类工程建设活动 引 引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 布 布范围、发生时间等特点 , ,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 施 施,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 建 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 系 系建设。

 地质灾 害 害防治无小事。江岸分局 将 将以市局这次检查为契机 , ,不断查漏补缺,健全防 灾 灾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群 测测群防建设,不断增强汛 期 期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 避 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 安全,为保增长、保民生 、 、保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1 12

 市人民政府:

 为 认 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地质灾 害 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切 实 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 工 工作,我县各级领导十分 重 重视,并根据市政府的统 一 一部署,按照“预防为主 , ,防治结合”的工作要求 , ,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 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采 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现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全市地质灾害 防 防治工作会议情况 市政 府 府5 月 29日地质灾害防 治 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 委 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 及 及时进行了传达贯彻。市 政 政府会议当晚,我县参加 市 市上会议的

 人员及时研究 了 了初步贯彻意见;5 月 3 0 0 日,县政府主要领导在 县 县委常委会上进行了传达 ; ;5 月 31 日,县政府召 X XX 县长办公会议,对全 县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 问 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6 月 月 7 日,县政府召开了全 县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 , ,各乡镇政府乡镇长、分 管 管乡镇长、国土员、规划 员 员,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 人 人,县属各企事业单位、 县 县属中学和各乡镇中心校 负 负责人,各建筑施工企业 法 法人代表共计 400 余人 参 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贯 彻 彻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会 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和部 署 署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 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认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 , ,落实了责任,较好地推 动 动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 作的顺利开展。

 二、具 体 体工作措施 为认真吸取 武 武隆“”山体滑坡事故血 的 的教训,扎实抓好我县地 质 质灾害防治工作,县政府 要 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单 位 位必须认真按照县委、政 府 府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 各 各项防治措施。

 提高认 识 识,牢固树立防灾减灾意 识 识。

 各乡镇、各部门的 领 领导和干部一定要认真学 习 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 强 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在 工 工作中自觉履行防治职责 ; ;社会各单位要切实加强 群 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增强 广 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 责 责任心,逐步建立有效的 群 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全社 会 会防灾减灾能力。

 认真 做 做好排危排险工作,精心 制 制定防灾预案。

 根据 X X X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 公 公厅《关于抓紧抓好地质 险 险情和危房排查工作,严 防防安全事故发生的紧急通 知 知》 精神,结合我县实 际 际,县委

 办、县府办下发 了 了《关于切实做好地质险 情 情和危房排查工作严防安 全 全事故发生的通知》,责 X XX 县国土局牵头,及时 组 组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 在 在全县范围内,对地质险 情 情和危房进行一次拉网式 的 的排查工作。针对排查发 现 现的问题,县政府要求各 有 有关乡镇、部门和单位必 须 须以对国家、对人民的生 命 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 周 周密制定、精心实施排危 抢 抢险方案,对能够及时治 理 理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 施 施,及时消除隐患,排除 险险情;一时难以治理的, 要 要制定有效的防灾预案, 划 划定警戒范围,落实防灾 责 责任人员,加大监测力量 , ,确保万无一失。与此同 时 时,县政府还根据全县地 质 质灾害防治有关实际情况 ,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 , ,及时组织制定并印发了 《 《XX 县 2001年地质 灾 灾害防灾预案》,为全县 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 开 开展创造了条件。

 全面 落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一是各乡镇和各部门必 须 须按照救灾工作“属地管 理 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严 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分 级 级负责”责任制,切实担 负 负起本乡镇、本部门、本 系 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责 责任,并将其列入目标责 任 任制中,认真抓好落实。

 二 二是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 治 治领导责任制。要求各乡 镇 镇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与 与下属要层层签订责任书 , ,将防灾工作责任逐级落 实 实到人和具体单位,一级 对对一级负责。

 加强法制 建 建设,严格依法行政。

 各 各乡镇和部门要认真抓好 国 国家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管 理 理法规的宣传、学习和培 训 训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有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 法必

 究;要进一步落实地 质 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和责 任 任,加强地质环境管理, 努 努力在全县形成由上至下 的 的地质环境管理体系,有 效 效开展地质灾害的应急调 查 查、监测、勘查及治理工 作 作;要按照 “谁诱发谁 治 治理、谁受益谁投入”的 原 原则,建立地质灾害治理 新 新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 。

 。

 加强监督,协调配合 。

 。

 县国土局作为全县地 质 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主管 部 部门,要加强对全县地质 灾 灾害防治工作的统筹,切 实 实履行好自己职责,县计 委委、建委、水电、气象、 交 交通、消防等部门要在建 设 设项目立项、选址、用地 、 、设计、施工、验收等环 节 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加 加大检查监管力度,严格 把 把好工程建设立项关、选 址 址关、勘测关、设计关、 施 施工关和验收关,共同做 好 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 保 保全县工程建设活动做好 规 规划科学、选址合理、施 工 工规范、安全文明。各乡 镇 镇要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 属 属地管理工作的同时,加 强 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 调 调,及时上报和反映情况 。

 。

 从总体上看,我县在 贯 贯彻落实市地质灾害防治 工 工作会议精神之中,进行 了 了认真的落实,收到了明 显 显的成效,全县地质灾害 防 防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 。

 。

 特此报告 12 一、 地 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XX 县 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 陵 陵江上游,东邻略阳,南 接 接宁强,西接武都,北与 X XX 县隔江相望。县辖 2 1 1 个乡镇,350 个村,

  1260 个村民小组, 总 总人口万人,总面积 29 5 59平方公里。境内地质 构 构造较为复杂,地形起伏 大 大、沟壑纵横、

 岩土体破 碎 碎,人类工程...

篇五: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9GLOBAL CITYGEOGRAPHY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龚贵龙(贵州省息烽县国土资源局,551100)摘要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各方面损失是及其惨重的。而且地质灾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减小发生的概率。所以,针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当今社会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缺漏,这些缺漏往往会促进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本人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谈谈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关键词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存在问题 ;建议当前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与国家有关机关的极度重视。为了减小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的伤害,我们就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防治。不过,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不少缺漏,因此,首先就要发现这些缺漏才能更好的防治灾害的发生。一、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第一,国家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济投入不足。经济的支持是预防地质灾害的保障,是减少人民损失的保障。当前我国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崩塌、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地面下沉、地震等为主,而这些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贫困的山区。这些山区人口密度小,经济落后,对于地质灾害的防预投入少。而且对于灾害的应急监测设施投入不足,灾害的应急监测能够有效的监测灾害发生情况,提前疏散灾害点的群众,做好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第二,对于加强群众的自我灾害防范意识投入不足。国家对于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人民群众完全忽略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致使灾害来临之际损失惨重。同样的,群众对于灾害防范措施不知所以,这说明,国家对于灾害的应急演练的投入还不够。第三,国家对于不规范施工以及人为破坏环境的管制力度不够。自然原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为原因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样不可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需求量变大,一些原本人口稀少的地区也逐渐的被开发起来。这些地区往往是廉价的山地,最后被砍伐植被移成平地,建为工厂,或者开发成为房地产导致废弃的土地大量堆积,引发人为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还有一些商家为了寻求利益,大量开发不合规格的煤矿,致使地面下沉,水土流失等等。人为的乱砍滥伐也是造成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这些所以,对于人为破坏环境的整治迫在眉睫。二、对于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首先,国家应加强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济投入,加强防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相关部门要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平台,提升灾害的预警能力。时时刻刻关注地质多发地区的情况,为灾害来临前做好防备工作奠定基础。国家要积极的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切实的负起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责任,真正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实处。第二,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人民群众灾害防范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备意识以及在灾害来临时的自救能力。将培养人民群众灾害防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切实的将其落到实处。例如,那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可以颁发一些关于灾害防范措施的小本子,加强人们的防范能力,可以定期进行灾害防范措施演讲,还可以进行定期的灾害防范演练等等。第三,国家要加强对于不规范施工的惩治以及破坏环境行为的管制力度。当前不规范的施工已经成为地质灾害多发的一个重要条件了。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于不规范施工的严惩力度,要加强对于建筑施工的监督力度。例如,公路的建设,工厂的开发等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评测,评测合格才可施工。如果私自不规范施工,就要严惩,以儆效尤。对于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关保护环境政策与处罚违法破坏环境的政策。在保护环境免受破坏的同时,也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进行整治。工程措施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

 [1] 比如,对于那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要采取植被造林的方法,对于那些滑坡频发的地方不仅要多植树,还要修筑护墙等等方法。第四,国家要加强对于贫困山区的扶贫工作,投入资金改善贫困山区的环境整治。完善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防灾应急预案,推进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成果的运用。

 [2] 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但贫困致使山区里的群众不得搬迁,如果地质灾害发生,山区的人员伤亡十分的巨大。可见,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投入十分重要。国家可以督促那些地质灾害严重的山区人们进行搬出危险区域,并且补贴以一定资金,为这些人民寻求发家致富的工作,这样做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灾害伤亡。而对于那些地质灾害较为少发的区域,国家可以加强对于该区域的防预巩固工作和人民的防范意识的培养。总结 :当前地质灾害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防预地质灾害,这就需要国家与人民携起手来应对。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 ,学习借鉴国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 ,从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法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制度等方面逐渐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 国家要尽职尽责,投入对于防范灾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扶贫工作、保护环境等等。而人民群众也要加强自我的防范意识,要做好对灾害的防备工作,平时要常常关注气象情报等等。如此,才能将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参考文献[1] 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N].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1 年 03 期 [2] 宛合生,浅谈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科技信息 2013 年 18 期 [3] 陶信平,张慧,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制度探析[C].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 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12 年万方数据

篇六: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灾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建议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 xx 带领下,通过查阅资料,赴红古区海石湾镇大沙沟、窑街搬迁避让工程现场、西固区寺儿沟、城关区九州等地质灾害点实地察看,走访了解、听取汇报,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座谈会,向部分委员征询意见建议,对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

  一、基本情况

 xx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沟谷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周边山体多由湿陷性黄土构成,结构疏松。特殊的地质、地形、地貌,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现已查明地质灾害严重隐患点 2446 处,按所在县区分,城关区 564 处、七

 里河区 294 处、西固区 557 处、安宁区 108 处、红古区 150处、永登县 273 处、榆中县 369 处、皋兰县 131 处;按主要种类分,滑坡 346 处、崩塌 194 处、不稳定斜坡 1639 处、泥石流 255 处、地面塌陷 12 处;按险情等级分,特大型 71处、大型 311 处、中型 1308 处、小型 756 处。这些隐患点大多分布在主城区、人口稠密区和工矿区,直接威胁 52 万群众、350 多亿元财产的安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县区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积极努力,全市地质灾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市、县(区)两级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市国土资源局编制修订《xx 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编印下发《xx 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验收细则及竣工验收表格》,市、县(区)都编制了各自辖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2014—2018)》等防治地质灾害具体办法,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一起,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八个县区 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部分重要城镇及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已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监测员五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各县区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xx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安装运行土壤含水率监测仪、测斜仪、裂缝位移计等 150 套(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

 (四)治理搬迁工程有序推进。按照危害危险程度,先后在皋兰山、九州、白塔山、伏龙坪、华林坪等 30 多处灾情险情严重地段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了多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组织实施红古区窑街、矿区街道、榆中县定远镇矿湾村、皋兰县中心乡、永登县龙泉寺镇等 18个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预防性搬迁避让工程。建立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储备库;积极向国家申报皋兰山、享堂峡、姐姐沟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编制上报《xx城市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级 xx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文件,通过多方努力,我市被确定为中央、省财政支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首批重点地区。在孙家台、南山路、庙滩子、东李家湾等项目建设中,试行旧城改造、土地开发与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工程相结合的开发性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应急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市国土资源局编发《xx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操作手册》,各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乡镇、街道每年都修订完善各自辖区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基本实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覆盖。各县区都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站,作为县(区)级地质

 灾害应急机构;建立由消防、公安、国土、医疗、民政等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配备了通信和应急仪器、装备设备,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群众防灾治灾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助能力,提高各单位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

  (一)部分群众思想上重视不够。有的群众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却因为还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就认为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于未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部分群众受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已经比较明显,却侥幸心理严重,不配合搬迁避让;干部群众中存在旱情多、暴雨少、无大汛麻痹思想的大有人在,防灾抗灾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局限于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和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群众当中进行,宣传培训范围较窄,影响面太小,

  (二)防治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筹措渠道少、难度大,基本上都是以各级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由于我市地

 方财政困难,无多余匹配经费投入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之中,大多数县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有限,县区一级基本上没有稳定的财政预算支持。防治经费不足,导致按规定应由市、县区承担责任的部分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无法实施,地质灾

  (三)人为地质灾害趋于频繁。因长期以来对违法违规建设、削坡建房、灌溉等人为活动监管不力,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是工程活动加剧和引发地质灾害,许多工程项目建设,开工前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建设手续办理,轻地质灾害预防,灾害评估流于形式;项目建设中,重工程进度,轻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管,最终导致地质灾害加剧或发生。如今年 4 月 16 日发生在安宁区沙井驿街道凤凰山的山体滑坡,就是由于修建北环路时,对该项目凤凰山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清、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方法不当而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其次是居民切坡建房加剧和引发地质灾害,我市农村山区、川区和台塬靠山地带,城区周边靠山地带大量民房依山而建,存在安全隐患。如今年2月 14 日发生在西固区马耳山村大坡沟口的山体滑坡,就是由于当地居民建房时开挖坡脚使坡体前缘形成陡直临空面,坡脚反压作用减小等原因造成的。还有不合理

 的采砂、采石,台塬区农田及山体绿化灌溉,加剧或引发的

  (四)河洪道泥石流隐患严重。全市共有河洪道 270 多条,近百年来有 110 多条发生过规模不等的泥石流,其中造成灾害的有 60 多条。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我市在河洪道管理上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职能部门及相关县区政府相互扯皮、管理交错,河洪道维护整治滞后,按百年一遇设防标准规划设计进行堤岸护砌等工程治理的仅占 36.6%,其余河洪道为自然现状河洪道,过洪能力差;由于部分河洪道坡度较缓,自然淤积严重,疏通不畅;管理不到位,乱占、乱建、乱填、乱挖、乱倒的现象时有发生,采砂场、采石场的料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阻碍行洪畅通,违章建筑物挤占行洪断面,形成了严重的泥石流隐患区。像城关区罗锅沟、西固区元托峁沟、安宁区枣树沟、榆中县宛川河、皋兰县大沙沟等河洪道,流域面积大,汇水量

  (五)重特大骨干治理工程落地难。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地质灾害加剧或发生的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交织,导致治理责任主体交叉混乱,治理责任难以准确厘定,难以达到中央和省上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的立项标准,一些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申请立项难;自然因素受灾的群众

 安置补偿标准偏低,虽能得到补助,但不能根本上解决搬迁的实际问题,致使有的群众虽受地质灾害威胁却不愿意搬迁;灾害治理工程区拆迁征地、群众安置难度大,少数群众要求工程赔偿的期望值过高,甚至漫天要价,达不到要求就阻止施工,动不动上访,协调工作很难做通,导致部分重特大治理工程项目长期无法顺利实施,也严重影响后续项目的争取。

 (六)应急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区国土部门应急能力不足,各项应急装备还没有完全按需求配备到位;各县区普遍反映没有配备专用应急处置车辆,有的县区应急处置只能租用车辆,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环境脆弱,路况本来就差,一旦突发地质灾害,路况会更差,租用车辆很难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应急救援处置带来极大影响;基层部门应急装备及灾害易发区内群众自救简易应急装备基本处于空白;全市 200 多名监测员,只配发了 80 多部手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少、任务重、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基层监测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监测过程中不能科学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趋

 为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建设幸福美好新xx、大 xx

 (一)加强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能力。一是要利用科普读物、移动通讯、发放明白卡等多种方式,坚持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提高防灾避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支持和配合应急避险、地质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二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并以“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减灾日”等为契机,进行广泛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拓宽渠道,筹足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一是要积极向国家、省上争取项目资金,对各县区威胁群众多、险情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个进行工程治理。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议每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财政预算,市级不少于 1亿元,县区应在 500 至 1000 万元之间,隐患严重的城关区不少于 1000 万元。主要用于地质灾害的日常管理和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的按计划治理,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前期费用和争取项目的必要费用,监测员补助费、

 物资储备费等相关费用支出。三是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治理,坚持并完善开发性综合治理。四是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建设单位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落实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五是采用“谁受益谁负担”的投资方式,对受益范围比较明显的,实行受益单位和个人

  (三)预防为主,避免或减轻人为地质灾害。一是重视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工作,不管是重大工程项目,采矿、采砂、采石,还是居民切坡建房,都要严格执行工程地质勘测规程、规范,做好施工前的地质勘测工作,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二是做好施工中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及早发现灾害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避免灾害发生。三是请有关地质专家参与设计,或参与审核设计。四是建立严格的监理制度,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五是努力克服勘测、设计、施工三者脱节现象,坚决屏弃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做法。六是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重大工程,由市、县区督查室督导,责任单位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出的建议限期消除灾害隐患,消除隐患前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行开建主体工程。七是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一旦发生,及时治理;属

 (四)清淤疏通,防止泥石流灾 害发生。一是由市上统筹规划,集中投资,量力而行,坚持每年安排 6 条左右(今年 6 条)河洪道实施排畅(清淤)建设工程,清理河洪道垃圾、淤泥,拆除违法建筑,按百年一遇设防标准进行堤岸护砌、防洪护坡修建、洪道开挖等工程治理,提高防御山洪、泥石流灾害能力。二是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制定整治规划,对各自辖区河洪道内的废料、垃圾、淤泥等影响行洪的障碍物进行全面清理;取缔河洪道内的各类违法采砂、洗砂点,清理违法采砂洗砂设施;拆除河洪道内的各类违法建筑;全面清理与河洪道争地问题,坚决杜绝违法填占河洪道现象;加固危险地段的河坡、损毁堤防及护岸,提高河洪道的排洪能力,确保河洪道行洪安全。三是由分管副市长牵头负责,对清理整治后的河洪道日常管护实行“河长制”。河洪道所经县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及村(社区)级组织为责任主体,设立“县(区)河长”、“乡(镇、街道)河长”和“村(社区)河长”,分别由分管副县(区)长、乡镇长(街道主任)、村长(社区主任)担任;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要明确各级“河长”

  (五)加大管理和支持力度,确保治理项目顺利实施。一是对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叉,影响申报国家和省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的特大型、大型隐患点,由市委

 市政府督查室督导,人为因素责任主体先行完成其责任范围内的治理任务,以利于项目争取;如责任主体暂时无力承担治理责任,先由政府垫资进行治理,再追偿治理费用,为申报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

篇七: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市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建议朱宾1景佳俊2张统1顾春芬1(1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江苏徐州 2210062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江苏徐州221004)摘要徐州是江苏省地质灾害相对多发城市。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分布广泛、影响范围较大。基于徐州地质环境条件与矿山开采情况,阐述了徐州市地质灾害产生的成因、类型、特征和分布,分析了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机制、专业技术、工程措施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建议,为其他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存在f*-I题措施建议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20)06—080—030 引言徐州属于中温、暖温带亚干旱一半湿润气候型溶蚀侵蚀区,是江苏岩溶最发育的城市⋯。徐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铁、石膏、水泥灰岩、普通建筑石料等矿产开发利用程度高,煤炭开采历史逾百年。长时期、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导致地质环境脆弱。徐州成为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在气候异常或汛期降雨增大的影响下。极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徐州市累计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险(灾)情30起,其中崩塌6起、滑坡1起、地面塌陷23起,均为小型地质灾害.无人员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特别是2018年8月17日至20日.受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徐州主城区、铜山西部、丰县、沛县中西部均降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78.6 mm。最大降雨量高达394.5 mm。受强降雨影响,全市共发生5起小型地质灾害,其中3起采空地面塌陷、l起崩塌、1起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无人员伤亡。因此,总结分析徐州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具有重要意义。1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受矿产资源开采影响。徐州地质灾害以崩塌、采空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为主。据统计,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其中崩塌地质灾害隐患77处、采空地面塌陷隐患50处、岩溶地面塌陷隐患1处、地裂缝隐患l处。其中.大型34处、中等16处,小型79处,主要分布在邳州市、铜山区、鼓楼区、睢宁县、新沂市、沛县(表1)。1.1崩塌徐州市位于鲁南山区向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广袤的冲积平原分布一系列NE—NEE向展布的低山及岗地。低山丘陵面积约1 032 km:。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主要分布在徐州市区中东部、邳州市西北部、睢宁县西北部和新沂市中部,山丘标高多在50~300 m。在低山丘陵区。历史上因过度、无序开山采石形成的大量高陡岩质边坡,受山体构造、风化、原岩成岩条件及爆破采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宕El的高陡边坡岩石松动、裂隙发育。造成岩体比较破碎,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隐患。在降雨、振动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3].表1徐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数量及分布单位:处据调查,徐州市废弃露采矿山共有349处.占用、损毁土地面积2 348 hm2.崩塌地质灾害隐患77处.主要分布在铜山区、睢宁县、邳州市、鼓楼区、云龙区。部分地质灾害隐患距居民区或道路较近,危害较大,汛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1.2采空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徐州市煤、铁、石膏等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资源开采,形成大范围的采空区。正在开采的煤矿、铁矿、石膏矿等地下开采矿区。发生采空地基金项目: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徐州市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编号:2019XZGX019)”项目和“徐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蝙号2017SMD0011”项目联合资助作者简介:朱宾(1983一),男,研究生,硕士,工程师,从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管理工作。2020.N0.6@万方数据

 面塌陷可能性较大,存在地面塌陷隐患。已发生塌陷的地区,仍存在一定的残余变形,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扰动(如抽水、振动、附加荷载等),则有发生活化塌陷的可能性。据调查,徐州市煤矿采空区总面积约282.2 km2.尚未治理的煤矿采空区除极少数可以正常耕种外.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水。存在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沛县北部、铜山区西南部、贾汪区西南部、徐州城北等区域。石膏矿采空区面积约1l km2。主要分布在邳州市北部邢楼镇、四户镇、铁富镇、岔河镇、邹庄镇一带。矿山虽已停产整顿。但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突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是徐州采空地面塌陷隐患最严重的区域∽】.近五年已发生17起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铁矿采空区面积较小,约0.64 km2,主要分布在铜山区北部利国镇.2016年铜山区利国铁矿南部发生1起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最大塌陷深度约20 m.造成部分道路毁坏。未发生人员伤亡。1.3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受岩溶地下水开采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徐州市已经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全部分布在岩溶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中心区.大部分发生在当年的旱季。少部分发生在雨季。可溶岩及岩溶是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地下水活动是地质灾害的激发因素.岩溶地面塌陷一般发生在地下水水位位于基岩面附近、剧烈且频繁波动时段【6]。据调查.徐州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于隐伏岩溶区.主要分布在利国一柳新一大彭镇以东.三堡一大庙一徐庄一塔山以西和张集一大许以东地带.面积约1 360 km2。徐州城市中心黄河故道周边是重点区域。近10年来。徐州市已基本停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位逐渐恢复,降低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自2014年在铜山区柳新镇钮庄村北发生一起小型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近5年来未发生岩溶地面塌陷。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加大.特别是地下轨道交通修建需要大规模抽排地下水等人为工程。会增加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7]。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徐州市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连续16年地质灾害“零伤亡”。国家不断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各地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现将徐州目前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分析如下:2.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需要进一步强化徐州已建立健全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主要依托徐州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支撑,各县(市、区)还没有独立的技术支撑队伍。仅依靠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县级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工作人员平均2。3人.镇级国土所大多没有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且多数不是专业人员,技术支撑队伍严重缺少。2.2专业监测预警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自2013年徐州就开始强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制度。但大部分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监测主要依靠群测群防员的定期巡查.这对群测群防队伍的稳定性、责任心和相对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目测精度较低,受巡查频次限制,在险(灾)情发生时很难及时将现场情况报送。目前,徐州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远程监测预警仍处于探索阶段.仅在邳州市四户镇富达石膏矿周围布设了4个基岩标进行采空区顶板位移监测.布设了6个地下水位全自动检测仪监测采空区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在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3治理工程及搬迁避让投入不够“十三五”期间.徐州完成了8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5处村庄搬迁避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仍以消除隐患点为主。相对目前全市12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而言,徐州整体投入力度仍不够。据初步估算,全市77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费用超过3亿元:采空地面塌陷隐患区涉及48个村庄,威胁人数7 800余人,搬迁避让资金高达数百亿。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无法及时消除。2.4管理信息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基于GIS技术,徐州已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基于同一平台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和地质灾害业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气象预警预报以及灾(险)情速报、续报等功能的互相关联。但是。还未建立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管系统.基层地质灾害管理人员和群测群防员现场巡查时无法快速、及时、高效、准确上报隐患点和灾(险)情现状情况。在地质资料成果的集成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和巡查模式的动态化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仍未满足现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要求。3防治措施建议3.1管理机制方面(1)加强内向管理机制。建立市、县、镇、村、隐患点“4+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特别要提高县级和乡镇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力量.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人、定岗、定责方式压实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和群测群防员的主观能动性。(2)创新外向联合机制。充分依托和整合现有在徐地质勘查队伍和高校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建立专家咨询队伍.发挥好徐州本地专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风险识别、评估、研判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搬迁避让中的咨询、论证作用。逐步提高地勘队伍参与地质灾害巡查、监测预警、风险研判等核心业务的技术能力。改进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2专业技术方面(1)提高专业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敏感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化监测技术.在气象预报预警、水文信息观测、地表变形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方面搭建互联互通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2)加大专业监测密度。结合徐州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和特点,明确专业监测项目。在夯实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全覆盖2020.N0.6.O万方数据

 的基础上,针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加密专业监测站网。逐步实现“群专结合、专业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3)提高信息化程度。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强化与应急管理、气象、地震、水务等部门的联动联通。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动态巡查系统.实现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镇级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群测群防员纳入网络系统管理.达到信息共享、输送及时、资源调配合理的目标.形成具备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态势分析、趋势预判等功能的智能化系统。3.3工程措施方面(1)加快隐患点工程治理。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位置、规模大小、危害程度、防治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情况,对危险性、危害性较大的隐患点优先进行工程排险治理。对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消险。应充分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山体公园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宕El遗址景观再造等工程开展[8】。(2)/J口大隐患区村庄搬迁避让。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及时与县(市、区)地方政府沟通、汇报.结合时间安排和空间分布的因素,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对因煤矿、石膏矿、铁矿等矿山开采形成的危险性、危害性较大的隐患区优先进行村庄搬迁避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切实落实企业责任主体。生产(在建)矿山在开采中,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对露采矿山要及时清理边坡危岩。确保地质灾害隐患得到及时解决:地下矿山开采主要引发采空地面塌陷,针对可能会引发的地面塌陷,矿山企业根据稳沉情况及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4结语(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基本要求.各地必须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2)徐州是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成因复杂,分布广泛,受威胁人数、财产较大。当前在技术支撑、专业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搬迁避险、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专业技术队伍支撑,提高监测预警专业化程度和精准度.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搬迁避险力度才能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最大程度消除地质灾害产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参考文献1 缪世贤。黄敬军。武鑫。等.徐州岩溶地质调查及其发育特征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44(2):172—177.2许瑞山.徐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13):57-58.3欧阳德龙。马文杰.孟祥宜.章丘区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及生态环保防治建议[J].世界有色金属,2018(16):155—157.4景佳俊,朱宾,沈永炬.石膏矿塌陷隐患调查及治理方案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9,157(6):110一111.5景佳俊,朱宾.沈永炬.江苏省邳北石膏矿采空地面塌陷监测预警分析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9,30(4):24—28.6熊彩霞,刘沂轩.徐州市区地面塌陷与岩溶水开采关系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1):80一82.7汤志刚,f--l士民,蔡成刚,等.徐州市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研究[J].中国地质调查,2019,7(1):71—77.8景佳俊,管祯,邢雪.徐州市矿山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9,41(9):43—47.(上接第43页)表l 排土平均高差与方量相对误差演算关系表例,提高碎部选点的技巧,即可满足生产需要。3 结语土方测量和计算是在许多工程领域普遍使用.科学恰当分析应用.可以节省工程成本。应用时须根据误差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比例和正确计算方法.避免粗差。在一般露天矿山剥离排土测量中,因总量与剥离前后平均总高差较大,排土方量相对误差比例可控制在0.5%以下。参考文献1吴伟理,扬丽敏.土方计算方法与精度分析[J].浙江测绘,2007,2:47—48.2吴大鹏,杨明.赵萍.盐场复垦工程土方量计算与误差分析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c]∥江苏省测绘学会.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无锡:江苏省测绘学会工作部.2010.2020.N0.6.o万方数据

篇八: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土局关于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市国土局关于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市国土资源局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关人员上岗到位,安排专人值班,收集各县区受灾情况。截止 4 月 20日 19 时 30 分,我市掌握情况为:

 1、XX 区太安乡孟家村 3 社发生一起小型崩塌,厨房轻微受损,未造成人员伤亡,崩塌体方量约 5 个立方,直接经济损失约 1 万元,现已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并在现场设置警戒线,确定了专人进行 24 小时监测。

 2、XX 县新桥镇太和村 1 1 组印把子山危岩变形加 剧 剧,受威胁 41 人已全部 撤 撤离,在现场设置警戒线 , ,确定了专人进行 24 小 时 时监测。

 3、XX 县连 界 界镇反帝 9 组塌陷,崩塌 体 体方量 15 立方,无人员 伤 伤亡和经济损失,现已组 织 织受威胁群众撤离,并在 现 现场设置警戒线,确定了 专 专人进行 24 小时监测。

 4、XX 县靖和镇华家 7 组 组崩塌,崩塌体方量 2 立 方 方,无人员伤亡,墙体轻 微 微受损,直接经济损失 2 0 000 元,现已组织受威 胁 胁群众撤离,在现场设置 警 警戒线,确定了专人进行 2 24小时监测。

 5、全 市 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受 “ “”地震影响,有变形加 剧 剧趋势。

 地震发生后, X XX 市国土资源局高度重 视 视,为切实加强地

 震灾区 地 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确保 人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 目前,我局所做的主要工 作 作:

 1、市国土资源局 组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 24 小 时 时值班。

 2、通知各县 区 区 24 小时值班,相关人 员 员及时上岗到位,保持通 讯 讯畅通,加强地灾巡查, 及 及时收集统计灾情。

 3 、 、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分为 五 五组,分赴各县区了解灾 情 情、督促检查防灾减灾工 作 作情况。

 12 县人民 政 政府:

 根据县地质灾害 防 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关于 开 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 及 及排查工作的通知》文要 求 求,我局于 2 月 20 日至 2 28 日派出 16 人分 4 个 小 小组,分别对全县 16 个 乡 乡排查工作进行了督查, 同 同时对销号和新增隐患点 进 进行了实地核查。现将情 况 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 情 情况 2016 年全县共 有 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665 处 处,其中滑坡 220处、 崩 崩塌 430 处、地面塌陷 7 7 处,泥石流 8 处,严重 威 威胁 1261户 5899 人 人。通过这次排查核实, 共 共核减地质灾害隐患点 1 105 处,核减受威胁 户 户 207 户 1018

  人;新增隐患点 38 处 处,新增受威胁户 49 户 户 154 人。到目前为止 , ,全县共有地质灾害点 5 9 98 处,比 2016 年 减 减少 67 处,其中滑坡 1 199 处,崩塌387 处 处,地面塌陷 7 处,泥 石 石流 5 处,威胁 110 3 3 户 5035 人。

 隐患点 分 分布较多的乡有横水、麟 潭 潭、过埠、关田、文英、 金 金坑、铅厂、扬眉 、龙 勾 勾、长龙。

 二、主要特 点 点 通过核实,我县地质 灾 灾害隐患点呈现以下几个 特 特点。

 地质灾害隐患点 个 个数及受威胁人数呈下降 趋 趋势。与 2016年相比 , ,隐患点下降 10 % , ,受威胁户下降 %。其 主 主要原因:一是广大人民 群 群众防灾意识有所提高, 高 高陡坡切坡建房现象呈下 降 降趋势,群众护坡治理有 所 所增多;二是近年来开展 地 地灾移民、深山移民、新 农 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等 民 民生工程,搬迁避让工作 成 成效明显,消除了部分地 灾 灾隐患;三是各乡及国土 规 规划部门对农村建房选址 加 加强了管理和指导,控制 了 了部分违章切坡建房;四 是 是房屋的抗灾能力得到增 强 强,由原来的土坯房改为 砖 砖混结构,更牢靠更稳固 了 了。

 地质灾害隐患规模 等 等级也有所下降。目前新 增 增隐患点主要是单户型较 多 多,所威胁人员较少,均 为 为小型。

 隐患点类型基 本 本不变。2016 年新发 生 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 崩 崩塌,占 80%,其主要 是 是农村切坡建房,未采取 护 护坡措施所导致。目前, 崩 崩塌还是我县地灾的主要 类 类型,但数量同比有所下 降 降。

 三、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由于气候极端变化 和 和工程建设人工开挖及农 业 业、林业、果业的开发, 地 地质灾害发生总体趋势为 :

 :一是老地质

 灾害隐患点 将 将逐步减少,呈在销旧增 新 新趋势;二是区域性发生 地 地质灾害次数增多,如去 年 年“”杰坝、金坑等乡镇 ; ;三是由于工程建设导致 的 的地质灾害点逐渐增多; 四 四是高位滑坡类型逐渐增 多 多;五是受极端恶劣天气 及 及台风影响,特定时期内 地地灾防治工作任务与压力 日 日趋加重。

 四、存在问 题 题 排查工作各乡重视程 度 度不一,本次排查点多面 广 广,时间紧任务重,更多 是 是依靠村组干部提供数据 来 来源。个别乡排查工作不 到 到位、资料上报不及时、 重 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本 次 次排查资料存在准确性不 够 够的问题。

 有个别乡地 质 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变化 频 频繁,工作未衍接不够好 , ,导致情况不熟悉,业务 不 不熟练。

 有部分地质灾 害 害隐患点已异地新建房屋 , ,但是老房未拆,导致无 法 法销点,仍然存在安全隐 患 患。

 乡对防灾工作宣传 力 力度还不够,导致对隐患 点 点的上报存在模糊认识, 有 有多报多得经济补偿的偏 见 见。

 五、下一步工作 建 建议 尽快发布 2016 年 年度地灾防治方案。根据 地 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核实 数 数据,更新隐患点信息, 调 调整我县重点隐患点个数 及 及对象,重点防控。

 督 促 促各乡及时发放地质灾害 防 防灾工作和避险明白卡。

 充分发挥村级协管员和群 测 测群防员力量,加强对各 地 地质

 灾害隐患点的巡查、 监 监测,信息跟踪,及时更 新 新《XX 县地质灾害隐患 点 点基本信息表》。

 进一 步 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 知 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 的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充 充分利用宣传车、现场解 答 答和发放宣传单形式,大 力 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科 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特 别 别是 125 名协管员尚未 接 接受过系统的地灾防治业 务 务培训,乡领导班子调整 后 后,大多数分管地灾防治 工 工作的同志对防治业务知 识 识不够熟悉,拟于近期举 办 办乡干部、村级协管员的 地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 。

 。

 加大对农村空心房的 拆 拆除力度。对不愿意拆除 空 空心房的,要明确责任主 体 体,加强监测,避免出现 人 人员伤亡事故。

 依托今 年 年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 工 工作成果,对全县地质灾 害 害隐患点进行全方位调整 , ,重点核查新增和销号的 隐 隐患点,建立真实可靠的 隐 隐患点台帐,为地灾防治 提 提供详细资料。

 12

篇九: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 90 处,共威胁 5424 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 2.7846 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FwbSFpkBTsiUqY8eBagU3kOEuCiL999BnOwQkz8Ge0HM3yatGMLtXN0lHxo27yrJjGwBshT21AF2C2BVrO5noGEzOb8Na5zFyXsm2z0oTJrn7YIFWsAit4lD2WNh86RV10tFzeTSOGtEfhrPstRIvgcuBPk5MJfNSvl7v35HzIuMBHnKuXOFf9qKOZ3JUN55qGMKVkk。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WxBycLphlUIKLd50ArDMht0Md93CSfDU3SLLePSNBJfb666EbtRQilUswOk2IMp6hNGSrkLLzQaxePF73oqonMCHYjepuP4Ok9UipddQI6hsameH9dZkm0IubYT86lgJLmd4VnIPbzGhv9wB4wghQKsjqp6qk4JnPyGO99MMu99MkrZ2si3A4ZS0TTDvghv6PirXsHrV。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 13 个乡镇和 2 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

  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AMKSo4u5g7SKdN3smAqPTQ2p5U2DCxzYmcTCqLB5CIUHqOY1CyOXdiVKKkNt2RtIyTn1Ur2BZldbVkZgV003JBL4h9R6X73Lfb9wqX7bwdXS5KOplwx2QpZW7iKLzVDShrVJbsQYSPxvETZwkrLqA1UQbcp7dmBAA5ADO4eSGy91Ruiejdq7achgw5xY3ILvdXVzilIg。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 24台,裂缝位移计 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0EjVBpEzAuecOYjt7CLnLMSVWDSxwI6EhLY6D3iChTqFi0kQx1m9EBQeLoYXw63RnAV3ZcP3j85SldCVj20vlXZFVKle4k6aPyiI4hQkbiPvvXSyM3Eu6ywpAf7fRBZY2U2MUTQ2bGj38taXRNr1GC4h2S7P9BszjQtAV6DScBjpeth75ao49XiqQKK1M1TAdJJh0A1L。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按照危害危险程度,先后在降扎乡、求吉乡、热尔乡、占哇乡等4多处灾情险情严重地段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目前占哇乡阿念巴泥石流治理工程已完工,剩余地灾治理项目有序推进。オ iIX3fmbki7LmZnRkz1Vgzqsp7t7Amg3gLSA5CMAuUmmjOrEsv6HhUAfRgyWLeBX14vA6MMHNrqmc49AFPE4gzMmbDIP4POfiolfjQxGJoUPte2N7XhVAxHsh9pt3WDXCa3OJTgOiYkSEWSXBVI6ySFLHSXar3CNKXciad4dHsDBdPNlgsS8dxpKvh7QW5nflw7GJzMnQ。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研组通过此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梳理,现将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h1ol8cEyOlIV324PCmxcIufuFf9T40DBiLvfvXlq28w9L839Z7gRsTnNMTGS3LtNI7CixOjE16azX5JwcZTXKM9ooHsChsmgFJrEwLCaNBPlJOPHa9G4Rw2WXdTPlHmzKTTeE4ZqnJ98XNFzRLr7Lio9GuGjRMO6fgBQUB269fG8mTZaykXzgeNrvKx9oGzAU3THcPFg。

 (一)部分群众思想上还不够重视 部分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认为几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没发生过地质灾害,必定安全,对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调研中,有监测员反映在地灾点人员转移过程中,

  群众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山区有些农村建房、“美丽家园”建设等,事前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纳入审批的程序,从而产生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ceeJE82ogIwYm5SvctouUdbz5Gf5rHrfAFewKu3rGY4gM9wOJD7vXs6Y2FDYTWXyhgnGQmLIqWNV9UMW9qmNAVi8zgt5Q5yK0vZwLPYmRp40EaO8SHOsz9YlXe7ASGRlo3VDVgaksZWaRiupslc9g6aQxDywIoubxICAfacBwtZAdNtFKI8xtH4iT46hHDC4vKD8FTah。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 由于县地貌的原因,山区防治区域较大,遭遇强降雨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经地质专家调查确认,位于农户村民居住区,在非村民居住区,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现象,威胁车辆、行人的安全。此外,建于山边坡脚的个别民房、寺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pKNDkBmFviJ3HPkA2MzfNnUXkTVA1WrxSFSyPlcoP14vu9ehZndYFo72PPiqFMDzQca1WMKHzbpMiptbEEBEItRtyQIZ2LI3nvEiYckcCwouZlJqm7M0aZQnkHt63LENsloNKbcrjo1c4mtc6iDVZIToEhXhJe8RRA1EXWFaVkGLXEiXdhZL7JOKrZ9seUI5gakulPea。

 (三)抗灾救灾能力不足 一是限于政府财力,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仍较大,一些防治项目经费一时无法落实或仅部分落实,由于地灾点的村民大多经济比较困难,搬迁补足少,群众搬迁意愿不强,避险搬迁难度大。另外,许多地质灾害点需要先评估,评估完后省厅就能拨款专项治理,但前期评估上级才能安排项目。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监测管理人员不足,且人员变动大,业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三是监测设备不足,难以做到全面监测。

 UzB6CbaBx9Waq7pajQjYmvU8py1wZcCa41S2LzzFKqSyKSuNILhholwpFsH49EBlwM5pfmpJgEdVDmnx4eNeVlLIusniSvv6Ow1XM4xmlx0K8AMi4aZVQnqb1nVMY6RL8776lqKZHrSnk0AUG5dIvAgr6PWp9KneGfC1tGXEp0epu2Q0M06TT8fxQGZvulQW3EH5ozr0。

 三、几点建议 我县地质灾害量多面广、稳定性差,山区新的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调研组建议:

 finnKNPrJLLSeoAvv8MwLWwenPZiQh5RvI4zAS3qZTpdSjLWMbY4JZ1jL8ZVNwAsFUmvk0VD4lwRwjl443vFi17wHKNrS8DtiXxYWfBMflZos9MsNUQK0VaEMPOzcuKWI2zzLn8OrJpW1J4xYlDXhStmNSb6r2zLA2GqAdHqM2jgwdC2LgARQMFPzcMSb1no9DmZ3DXL。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防灾意识 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乡镇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让受灾

  群众做到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要积极争取群众支持和配合应急避险、地质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引导群众尽快搬离重点地质灾害威胁区。要提高群众防灾避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政府强制救灾转变为群众自觉主动避灾。

 bCT4dlfj3Qz7nHTJGQCm4y4IagIlQWYGZxW2AB7GJsoFsUD1mz810nwCyaUXCTs7RS8QKQ95JVDB9ogfCGZhNWGC0kupG93P0hNzLNhvq3i4JUt9UFlWTajVcwPqmKozSOBSAGtPptQKEBS5Qku0O7VPYSnfXR9FEIcVjAyebwwpkyhADKz1fnLLSLUIieRyka5VoXMg。

 (二)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隐患点无遗漏 我县地处高山,质地貌容易被强降雨诱发为灾害点,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东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广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无死角、隐患点无遗漏。要分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风险评价;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充实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县上下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weaAQ9I2HO8COQAgf1EHcwNUbL3wIzm4vYoPT2RSaPJYNmqTgQY6A1nZqgo56bk8r47PsLmc9LxmMO6OkagSAgttBooDDMMYuBxJfAqutLWPt0cC9zKVVsxbADe3mIznYzSbhmzJJLoOjEZAbMt31R214m9Bln7KczRU81kN01b94IRWEERAfvm7wQ7VdXnmDDCKN5ra。

 (三)加大治理力度,提高防灾救灾成效 一是要在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患应对、水土保持、河流整治、灾毁工程加固除险等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提前做好汛前防台抗灾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要加快推进重点地灾隐患点的治理工作,许多道路边坡加固工程亟待开展,一旦发生险情,将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县国土部门及县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在短期内完成对重点隐患点的治理任务,为全县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9Cwt6VXi73aPBY7E3EjsBTNUctAcQGvxeejpE90dsyDvX2IOFrYzm79gOChDlKrrxCAmEIZTE602giWaKMxpHWa653A2RnRH7bYkrl9Xr4Uf66ZwF7Syd2JAsuhB7X2gfjV5jCIpCzXC2VZY44mKvit5rnSW4yQu2E0NbTc3otWD46ywuix3AhLWPQDWJMl4JsAoUcNa。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县财政要加大投入,对于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预算不足部分和年内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经费,及时追加预算,并拨付到位。对于地灾隐患点需要搬迁的群众,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以促进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对于新增灾害点,要加大投入资金请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国土

  部门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安装使用,并及时检查、维修,做到全面覆盖、全面监测,使群测群防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hgFoIKVa1thjSCAviTmFnIBD03jT5bbLgkLmkM819dGmv9VUfP1BJSCyE2oFr15Piv2xRebwKlva2f7Q8oDgaz1oIcHiotA88Q307o31DuRomswpVxw2oPEItDPEwS8gLn1bb6JKkCCGID1fGinQWxJjblwtypuLmADZqkdOOMHLdY0QCzYdvhkdDIZQAgbV8Rk8Z2Ol。

篇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 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宁陕地处秦岭南麓, 境内 山高坡陡、 沟深地薄, 断裂构造发育, 岩体强烈风化破碎, 易滑地层分布广泛, 地质环境相当相当脆弱, 加之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 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因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遇到雨水相对较丰的年份, 还常常造成大量的群死群伤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因此该县被省市有关部门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区。

 根据 2002 年地质灾害区划调查资料, 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82 处, 其中滑坡 48 处,不稳定斜坡 30 处, 泥石流 4 条。

 直接威胁 1196 户 7028 人、 5289 间房屋、 多 处公路的安全,其中威胁 30 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35 处。

 城关、 汤坪、 梅子、 四亩地、 龙王等集镇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威胁。

 经过近几年来的强降水作用, 又引 发了 许多 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根据 2007 年的统计, 全县列入各级防灾方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76 处。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 泥石流、 崩塌三种类型。

 其特点一是隐患点多 、 分布广、突发性强; 二是形成灾害主要受强降雨作用 、 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 发; 三是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极为发育, 危害严重, 防灾和救灾的难度大。

 四是到了 汛期, 受强降雨影响, 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 因灾造成的人员 伤亡、 财产损失急剧增加。

 自 2002 年开始, 先后完成了 原宁陕小学后山滑坡的勘查和 3#教学楼浅层滑坡的治理;王家湾沟谷泥石流的勘查和治理可研报告; 县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亩地柿树坪隐患点危险性评估; 太山中学隐患点危险性评估。

 二、 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 2002 年“6·9”、 2003 年“8·29”两次特大自 然灾害之后,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滑工作, 狠抓了 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全县防洪防滑应急能力大大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结合工作实践, 本人觉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乡 镇换届、 新手多 , 对防大汛抗大灾意识还有待加强; 全县缺少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 。

 二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有待夯实。

 实践证明, 在当今条件下,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群测群防。

 自 2002 年“6·9”以后, 我县逐步建立了 县—乡 ( 镇)

 —村—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网络, 为年复一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实际运行中, 监测责任人一般都是村组干部, 而监测人都是从受威胁的农户 中确定一至二名比较精明的人来担任。

 由于群测群防纯属义务没有报酬, 对于村组干部来说还比较好办,他毕竟还拿有一份工资, 而部分监测人迫于生计要外出务工, 不可能整个汛期都待在家里致使监测任务落空。

 三是防汛防滑资源共享问题。

 目 前, 防汛办建立了 九处卫星雨量遥测点, 气象部门计划建立 14 个自 动气象站, 现已建成 7 个, 其余的也将在主汛期前建成。

 这些雨情监测设施的

 建成, 对加强天气过程的监测、 预报和预警将发挥重要作用, 大大提升了 我县防汛防滑工作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但是这些资源分属防汛和气象部门, 没有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

 “6·9”、 “8·29”两次大灾使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有了 直观认识, 防灾减灾意识得到空前提高。

 近几年相对平稳, 没有出现特大灾害, 部分群众对灾害的创伤已开始淡忘, 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发一次大灾要管几十年, 灾害不可能年年有, 防灾减灾意识降低, 违反“三避一高”建房原则, 在河边、 沟口 建房有所抬头。

 五是汛情、 雨情信息传递问题, 每年汛期当有重要天气情况时, 省、 市有关部门都要传真, 而我们也分别向乡 镇转发, 同一内 容的传真, 乡 镇要收两份以上, 既浪费了 时间又浪费纸张, 还使值班人员 疲惫不堪。

 三、 对策建议

  1、 建议设立气象资源共享平台, 由县上出 资编写通用 软件, 使气象、 雨情资源共享,发挥应有作用 。

 我们也将积极向省上争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试点项目 , 进一步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2、 分清职责, 夯实责任, 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 总责, 国土部门负 责本辖区内 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 协调、 指导和监督工作,通俗地讲国土部门的责任就是发现问题, 指出问题, 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建议乡 镇政府要切实负 起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对于群测群防网络出现的线断网破问题要及时修补。

 牢固树立群测群防, 以预防为主, 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理念, 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 全面开展建设用 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根据我县实际, 要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目 前的公路建设、 矿山企业、 小水电开发拓展到各个领域, 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 消除隐患。

 4、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 努力提高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 互救能力。

 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 特殊的地形地貌使之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 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使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建议编写通俗易懂的小册子, 在每年的科技三下乡 活动时免费发放, 汛期时免费播放有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教片 。

 5、 加强汛情、 雨情信息传递的管理, 建议统一由防汛办向乡 镇传递, 其它部门不再发送。

 6、 建议总结完善“乡 自 为战, 预警到户 ”的成功经验。

 7、 建议计划、 扶贫、 民政、 国土等部门联合制定扶贫搬迁规划, 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户 逐步迁出危险区域, 彻底消除隐患。

推荐访问: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建议 地质灾害 防治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