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4篇

时间:2022-10-25 2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4篇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646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治疗一周,肿胀减退,4周愈合。病情分析与治疗: 由于病人是胫腓骨骨折,在手术过程中损伤了大量的毛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4篇

篇一: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4 6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治疗一周, 肿胀减退, 4 周愈合。病情分析与治疗:

 由于病人是胫腓骨骨折, 在手术过程中损伤了大量的毛细血管, 使骨折处血液供应不足, 造成胫腓骨骨折骨不连, 西医只能取得短时效果,中医辩证, 上为阳下为阴, 本来就难以愈合。

 王氏方药运用病、 症、 药3方面的结合, 痛则不通的机理治疗,外用生肌散, 使病人早期愈合。8 . 王氏药物促进愈合的探讨药物促进愈合, 王氏中医在骨折治疗中以药物,也就是靠接骨丹来修补。

 筛选上等的中药, 完备的处方由活血里气、 舒肝养筋、 益脑补肾、 痛经表散、 活络止痛等药物组成, 主要调理脏腑、 调和卫气营血、表里、 疏通经络, 使机体功能协调, 增加新陈代谢作用, 提高自身再生能力。

 在补骨新生治疗外还要注意皮肉的损伤, ( 故主要调节人体的免疫力, 久治不愈的患者, 主要是免疫力低下), 用王氏药之后, 加上药物特有的修复, 可加快愈合的速度与质量。

 骨折断后, 身体近端叫母骨。

 身体远端叫子骨。

 接骨时是子骨去找母骨对口。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脉不和周身不遂。

 故整复骨折时要特别注意调整好子骨折断端周围的关系。9 . 骨折愈合机制, 《西医》骨折愈合是通过骨膜细胞《骨外, 内膜的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 的再生完成的。9 . 1血肿形成:

 骨折时, 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血液在两断端间及其周围形成血肿, 它起着暂时粘合骨折断端的作用。9 . 2纤维性骨痂形成, 约在骨折后1—2天, 骨膜的骨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再生, 形成肉芽组织, 向血肿长入, 逐渐将其取代, 形成质地软弱不能负重的纤维性骨痂, 将两断端连接起来, 但不牢固, 此起约经2—3周。9 . 3骨性骨痂形成. 在纤维性骨痂形成的基础上,骨母细胞分泌大量骨基质, 沉积于细胞间, 形成结构上似骨但无钙盐沉着的骨样组织, 称为骨样骨痂, 骨样骨痂使断骨的连接进一步加固, 此时约在骨折后3—6周。以后, 骨母细胞发育成熟为骨细胞, 形成骨小梁, 骨基质内有钙盐沉着If ii钙化, 形成骨性骨痴, 此时骨折的两断端已牢固的结合, 并具有支持负重功能, 至此大约在骨折后2—3个月 。9 . 4 骨性骨痂改建, 随着功能的需要, 梭形膨大的骨性骨痂进一步发生改建, 使之成为符合人体生理需求的和更加牢固的结构和功能。

 最终使骨折处两端按原来的关系冉连接起来, 髓腔也再通, 这些过程可长达九个月 甚至l一2年才能完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 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

 而患肢的早期活动, 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骨痂形成, 也可促进骨痂的改建和功能恢复。

 骨折作为一种生物性材料; 受伤后其自我修复功能力很强, 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蘑要的是对受伤的骨给以应力刺激{ :

 生理应力》 。

 牢固的金属内固定装置对骨折固定虽然坚固牢靠, 但断骨却受不到应有的应力刺激, 故其愈合速度和质量均受到影响。为加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三十条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扬悦娅由于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她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形成了她自身特有的发展轨迹与规律。

 当代社会的发展, 在客观与人为因素上, 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她得以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生物” 链, 以使其滞长难发, 甚至基因突变、 变性变种。笔者在中医领域丁作二十五年余, 有中医教学、 临床、 科研等经历, 对怎样加大保持中医药特色、 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力度, 构建有助中医药创新发展立体空间,有些建议与思考仅供参考( 篇幅所限不予展开)。一、 教育1. 课程设置中医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有利学生夯实中医基础、 中医信念及专业思想的巩固。

 中、 西医课程比例以7 :

 3的设置为适宜, 拟先学中医药课程后学西医课程, 并开设与中医药发展有关的文、 史、 哲等祖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使学生能在提高人文历史文化素养基础上更深切理解、 感受、 认可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及其科学内涵。中医经典著作要设为院校教学的必修课, 有足够的学时保证。

 对那些在今后的临床医疗及药事t作中有指导意义的经典课程, 要求熟读死背, 强化记忆过程, 有利终身受用。2. 师资配备中医院校教育, 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源头, 是中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能否确保中医药在发展进程中不偏离方向, 人是第一要素。

 要培养立足中医、 热爱中医、 钻研中医的人才, 首先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娴熟的医疗技术, 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 正确诠释医典原义, 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所以对无论是从事基础理论教学还是临床课程教学的教师, 都要鼓励和要求其进行临床医疗实践, 以确保教学质量。提倡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中医医疗机构的专家与学院的教授可实行教学与临床相互促进交流。

 科技发展论坛6 4 73. 教学观念本着先继承后发展, 再继承再发展。继承为基础, 发展为目标的原则, 要强凋教学阶段对初学者进行中医理论的“原汁原味化” 传授, 确保中医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传承实效。

 同时在临床课教学中,要利用有效的临床病案或古代验案, 具体分析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 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思考的能力, 加强临证思辨基础训练。西医课程教学, 可把学时的权重放在基础课上, 对医学基础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中医药实践中对中医药研究有客观的、 拓展的思路与知识域。4 . 教学进程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现代医学、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及开展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等课程可以放置到开设西医课程时集中讲授或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讲授。5. 院校教育应与师承形式相结合在开设临床课的同时就可以开始开展导师带教、 学生拜师的师承传授形式的教学。

 让学生在校时期就开始强化临床医疗实践, 感受中医临证特点, 感悟导师的临证经验, 体会中医思辨的方法, 体会课堂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对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尽快投入临床实践有长远意义。6 . 继续教育要重视在职的中医药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要提供再学习、 再从师的平台与相应的时间、 经费。

 鼓励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的同时能带着问题、 带着课题、 带着经验再学习、 再感悟、 再研究, 有助于中医中药专业人员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再提高、 理论的创新再突破。7 . 搭建立体传承空间要加速中医药传承进程, 加大传承覆盖面。

 除拜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外, 还可在不同区域、 不同层面、 不同范围组建专家学者巡讲团, 开展讲习、 讲座、 培训。

 尤其要送医、 送学到区县、 基层。全方位的推动中医药的传承、 发扬。

 带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8 . 普教促进国医文化的传承为使中医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也可尝试从教化人手, 在九年制教育中, 掺人中医药文化内容, 使中国下一代能亲近中医药, 感知中医药, 潜移默化传承中医药。二、 医疗9 . 不轻西医不悖中医要鼓励中级以上的中医药专业人员力所能及地多掌握在所及专业、 专科领域中的现代医学知识, 了解现代研究成果。

 临床医疗专业人员,要掌握所涉及的专科专病的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

 有助于中医辨证理论在现代疾病谱的医疗实践中有所发展与突破。

 但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制约或变相制约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中医之路, 防止改变中医药特有的实践和发展方式。10 . 要建立既规范用药又保持特色用药的管理体系要重视方剂理论的研究。

 方荆处方的中药配伍要求体现中医药配伍理论, 并结合实践中经验用药的规律来促进发展方剂理论。

 鼓励中医临床医生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确有疗效和特色用药经验与特色疗法技术。

 要建立医疗诊务风险保障机制, 有利于中医中药在实践中的创新、 突破, 并带动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对传统中成药的使用, 要强调辨证、 辨病, 以及辨症状、 辨用药, 不可陷入仅对病不辨证的误区。11. 正确诠释中医药的“简、 便、 验、 廉” 在以往传统中医行医看病过程中, 由于其医疗用具简单, 药源方便, 药用多验, 价格低廉, 于是就有了中医药的。

 简、 便、 验、 廉” 属性。

 在当今医疗体系中, 中医药仍然具有“简、 便、 验、 廉” 的特色优势。

 但是, 这并不能把中医药人员所付出的智慧与劳动也视为“简、便、 廉” 之物。

 要充分遵重中医药各类专业人员在医、教、 研、 药事等实践中所付出的智慧与劳动。

 包括在疾病诊断、 处方用药获得疗效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知识创新、 知识的产出以及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经验与专利,要在社会地位及经济价值上给予政策体现, 而不能将中医的医疗过程视作“简、 便、 廉” , 而无视其取得“效验” 所付出的重金含量。12. 宣传国医, 提高体质, 减少医疗支出要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及中医养生理念, 要将中医药学的精华通过科普化, 让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中医是根据什么来诊病疗疾, 她养生保健的理念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提高人们对中医、 中药的认识与认可, 鼓励国人把中医药作为医疗的第一取向。通过中医药理念的普及要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 也能运用这蝮理论知识来提高国民的保健能力与技巧, 进而提高国民的体质, 降低医疗支出。13. 以“特色” 为优势中医临床专业人员应该注重大内科的基础, 夯实临证应对能力, 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中医人才, 将专科专病在大内科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得到深化和发展, 打造中医特色鲜明的名科名院。中医医疗机构要逐步向以各自诊疗“特色” 为优势的方向发展和聚焦。

 可与西医医院结对, 建立优势互补, 互为保障的医疗体制, 使中西医各扬其长, 互增其效又互不干扰。三、 药事14 . 规范中药原生药材的种植培育从中药材的种植源头上保证天然绿色的品质。

 尽可能提供原始生态的种植环境, 以确保中药应有的内质与功效。

 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及中药资源的保护力度, 使中药产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5. 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与加工流程要将传统的炮制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讲究药材的品质和炮制的质量, 减少毒副隐患, 保障临床疗效o16. 制药以“验” 为重要加大中成药生产的投入,并建立监管措施, 防止为过度追求低成本而简化生产过程中本应有的传统流程和工艺, 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治病的中药应强调和注重其实用的“效验” , 而不应简单追求其“简、 便、 廉” 。17 . 要鼓励开发研制确有实效的传统经典中成药及新药产品要对中医药研制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成本有合

 6 4 8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理的定位, 建立良性的市场运营模式, 与西药有公平竞争的平台。

 使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18 . 要正确引导中药的现代化加大中药研发、 生产的手段、 设备、 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要防止中药现代化与简单模仿西药研制或中药西化相等同起来。19 . 重视中药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和重视中药开发的基础研究, 加大中药专业人才, 尤其是中药科研人才、 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重视药材鉴别、 炮制等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与人才培养。

 在中药学科领域及研发、 营运、 管理等领域打造高水平、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以确保民族药业的可持续发展。四、 科研20 . 走中医自身特色的科研之路要搭建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的科研平台, 允许为丰富、 发展中医的理论与临床性研究( “中医研究” )和研究论证中医的实验性研究( “研究中医” )两者并存, 不可互为取代, 也不可重此轻彼。

 在中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两方面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要提倡学术争鸣,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 引导全行业以重视中医药基础研究、 科研成果、 打造品牌为立足之本。

 有利于各种中医药机构、 各类中医药人才在竞争、 争鸣中发展。21. 要加大对文献开发研究的投入要重视中医药文献的挖掘、 整理、 研究。

 中医药文献是临床实践的指南针, 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是传承的载体之一, 没有古医籍文献的考证、 研究,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渐流渐枯。

 所以, 要加大从事文献和基础研究人员的保障与激励力度, 确保文献和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22. 重视民间医药民间医药的整理要客观地审视民间存留及流传的医疗技术与方药, 重视收集拾遗、 挖掘民间的医药特色与诊疗技术, 要组织专门力量和专项经费来搜寻、 抢救、 开发、 研究, 使祖国医药宝库得以充实、 丰富、 完善。23. 确立适合中医药自身特性的规范标准要积极、有效地探索建立中医、 中药标准化的方式、 方法, 切入点和可行性。

 要研究中药配伍、 炮制的科学内涵。

 要根据中医、 中药自身的特质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制定中医中药的规范标准, 并确立其权威性。

 不可简单模仿西医西药的研制鉴定、 衡量标准来裁定中医中药。24 . 杜绝形式科研要建立科研服务于临床, 服务于实践的科研思路与目标, 不能为虚名而立题, 为经费而立项。

 科研成果要有实用价值, 以能探索和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 创新, 能指导医疗、 药事活动为衡量标准和科研目的, 杜绝科学浮躁, 急功近利。五、 管理25. 以“中” 管。

 中” 要培养和造就具有中医药专业知识, 既懂中医内涵, 又具现代管理模式的中医管理人才。

 健全和完善中医管理机构, 理顺管理程序。

 并组建各级层面的中医药专家顾问委员会以对中医药的管理参政议政。26. 政策研究要组织多方力量, 潜心论证和研究新形势下的中医药政策、 市场机制。

 营造能促进中医药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促进中医药人才成长, 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氛围和科学保障体系。27 . 管理上保障中医人的中医之路要探索和研究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如何真正做到中、 西医并存、 中、 西医并重。

 中、 西医能相互尊重、 认可...

篇二: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药发展现状的思考

 广元市中医医院

 吕均

 目前是发展中医,

 还是拯救中医?

 拯救中药?

 讨论话题

 •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这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

 • 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今天中国大陆拿到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量的2%, ,日本则以90% 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 。

 • 曾获得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1980 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 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信不信由你

 中医系统,医药分家好,还是不分家好呢? • 2006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曾预言:

 “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 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 他直言:

 “医药不分家。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医也完了!” •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断言:“ 中医将亡于药!

 ”作为华夏5000年文化结晶的传统中药,到底怎么了? • 在我们的医院,西药都有说明书、有生产厂家、有质量控制管理,中药呢?谁来为中药质量把关(药剂科?)?

 医生不识药,药师不懂医,处方看价格,中药不地道,药品疗效嘿嘿嘿 „„

 目前大学培养出了大批中医掘墓人(居然有大学生连“独参汤”都背不出来,不是一个),如果中医教育再不改革,相信不久的将来,更不得了。

 中医界的几大怪象……

 · 你知道你经过深思熟虑开出来的处方,患者服药后为什么没效?难道真的是你的技术不好?

 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处方没问题,而是药房取的药不对,你信么? 这句话,药房老师听了一定非常生气,我怎么可能把药取错了?

 1、中药的真假 请您确认哪个是处方上开的“柴胡”? 你们医院用的是哪种? 柴胡

 1、中药的真假 • 柴胡入药按《药典》规定为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可在全国部分中药材市场,近年来出现有以柴胡的地上部分( 柴胡苗)代替柴胡根入药的现象。

 柴胡 竹叶柴胡 (滇柴胡)

 • 《神农本草经 》 注:味苦。主 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 ,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

 柴胡与竹叶柴胡的区别 • 现代研究证明,柴胡根主要含有柴胡皂甙,其次含植物甾醇以及少量挥发油;而柴胡地上部分则主含黄酮类成分,其次为B-谷甾醇以及芸香甙、山茶甙等。

 • 柴胡醋炙后增强入肝,增加胆汁分泌作用,所以柴胡疏肝解郁宜用醋炙品,且醋炙柴胡对CCL 4 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抑制转氨酶的升高。

 • 柴胡苗即竹叶柴胡(处方名称“滇柴胡”),始载于《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版。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竹叶柴胡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清热解毒中药,但是无“ 推陈致新”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的人要谨慎服用或者不要食用(劫肝阴作用)。

 用柴胡苗(地上部分,也就是药房的竹叶柴胡)代替处方中的柴胡,就是取了假药,你知道么? 不少医院只有竹叶柴胡,没有正宗的柴胡,这在全省中医院中药房的调查中发现,比例在50%以上,你们医院是哪种?去药房看看 柴胡?假药!

 × 红藤 (木通科,2005 年大血藤)性平味苦,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杀虫。

 用于肠痈腹痛、风湿痹痛、跌打伤痛,妇女痛经,赤痢,血淋,疳积虫痛等症。

 草红藤 (豆科)性寒味苦,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

 用于阑尾炎,乳腺炎,腮腺炎,肺结核咯血。

 教材的错误和药物功效的缺失 《 神农本草经 》 注:气味苦、平,无毒。主 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 ,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

 2、中药的用药部位变化影响了临床疗效 • 淫羊藿(仙灵脾) • 淫羊藿药典目前只用地上部分(历史原因…… )

 • 《 本草图经》提出,淫羊藿“用叶、根”入药,《本草原始》也提出根、叶均可入药,现代药理研究,淫羊藿“根”炮制后壮阳作用是“叶”的20 倍。

 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

 ·陶弘景曾说:“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 淫羊藿(仙灵脾),中国的“伟哥”

 • 鱼腥草:

 •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出车祸后,被宣布脑死亡,随后转入北京宣武医院做康复治疗。两年后,苏醒的她积极准备回到工作岗位上——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中,将北京宣武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成功救治颅脑严重损伤的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列入其中。海若的成功救治,使人们……对中医中药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咳嗽高热感染性休克,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退热用安宫牛黄丸,抗感染以成都周边产鲜鱼腥草为主药)

 • 过去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泉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就能见效。现在云南、贵州、四川,把鱼腥草洒在地里,像种蔬菜一样。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很多年的化肥农药。长出来后用耙一耙,装在竹筐浸到水塘里,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当蔬菜卖了。当天卖不完怕烂掉才拿回去晒干,卖出去做药。肺炎发烧,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变化很快,以往一服药就能扳过来,延误了就可能致命。

 • 过去中药材特别讲究道地性,要到深山老林的原生地采集。而现在,90% 的中药材来自人工种植。失去野生、原生环境,药材的道地性就大打折扣了 。

 3、道地药材不“道地” •枇杷叶 • 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做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枇杷丝拌匀,用文火炒到枇杷丝既能很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现在的枇杷叶是如何采摘的?晾晒方法也不是那样的? • ——《雷公炮炙论》:凡使(枇杷叶),采得后,称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是气足,堪用。

 •麦冬、党参 • 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

 • 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

 • 但药效如何?

 3、道地药材不“道地” •“高仿”阿胶 •“由于阿胶不断创出价值高位,且市场需求扩容,部分阿胶伪品逐渐从电商等渠道流入市场,让消费者花钱还伤身。所谓高仿阿胶其实是假阿胶,由于原料来历不明,对人体造成影响难以估计。”电商渠道部分阿胶产品售价远低于行业成本价,却往往成交量不低。据了解,如使用马皮、猪皮、牛皮或边角料驴皮都还算“文明”,此前曾曝光过黑心企业用工业明胶、劣质毒胶作为阿胶原料。

 •转基因中药来了 •就在人们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纠结不已时,转基因中药也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早在1999年,成都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国家投资了好几个亿,在黄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黄芪转基因研究(道地药材黄芪在黄河以北),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转基因之后是不是会影响它的性味归经,这事没有人管,科研经费才是大家更重视的

 一位中医临床医生花了大量的心思,研究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几乎用了所有的精力,开具的中药处方,到了药房,却似“开的青霉素”,拿的“维生素”,其疗效可想而知,而我们的医生却不知究理(目前学校培养的医学生不懂“药”、是药盲),继续在理论上去找原因,能找到么?长此下去,自然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对中医丧失信心,最后得出结论:“中医治不好病”,还会得出更加可怕的结论:

 ——中医“真”是 “有意无意的骗子”!?

 这些现状不是为了吓唬你,只是希望能提醒你,“药”的问题你注意了么?临床疗效的产生,离不开“药”,中医要发展,千万别忘了“药”的问题。

 一“石”(击)能起千层浪吗?

 平地木…… 谢谢!

 后话…… 中医中药不能分家,否则,中医将亡于“中药”。西药有临床药师把关,中药同样需要临床药师来把关 ——2016 年国家开展了第一批全国优秀中药临床药师“黄埔军校”级的培训人员考试筛选工作!

 

篇三: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思考 【关键词】

 国学生命科学文化自卑中医药的魅力人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发展 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 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 馒 、《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  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 频 》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 甑 。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  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 左 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 就 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 埔 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 芘 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 瑭 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 佗 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 钽 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  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 逖 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 踉 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 免 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 ⑾ 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 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念基础上,注重人 婆 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 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 筚 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 跨 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 君 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 祀 ,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 砺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 咏 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 傺 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 重 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  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 哩 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 鞋 ,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 诶 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 辱 ”。[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 晟 、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 泾 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 獾 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 ″ 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 日 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 赍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 蚧 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 蝻 、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 つ 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  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 惶 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 爬 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 铅 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 仲 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

 的、系统的 瘟 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  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 叼 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 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 瞎 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 V 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 弯 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 萑 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 驯 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  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 衢 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 蓝 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 古人的风  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 д 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 咀 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  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 ㈢ 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

  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 鞋 系,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  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  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 ︿ ,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 箜 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 俘 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  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也与 悖 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 c 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 戒 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 ┛ 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 瑾 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

 人差。例如:《史记 K ·扁鹊仓公传》记载:“扁鹊能视垣见一 赍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正症结,特以 捅 诊脉为名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讨 》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 镦 ,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 遛 外……。” 《列子·仲尼篇》曰:“有亢  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亢 雾 仓子曰,我能视听不用耳目,我体合于心 妗 ,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 馇 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 插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 酬 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可觉,心腹六脏之可  知,其自知而已矣。” 古人有特殊功能  的文献举不胜举,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 坊 破坏了我国古代大部分文化,这类绝代资 迎 料没有了,掌握这些学问的人又屡遭迫害 榀 ,到秦汉以后这些学问逐渐变为极少数人 银 所掌握,并为宗教神秘色彩掩盖着。到了 刁 近代此类人才更是极少见到,即使有极个 郅 别者,也是带着迷信色彩出现,造成鱼目  混珠,致使真有特异功能者也受到牵连打 ▲ 击。而相当一部分是真正的巫医、行骗者  也给诬陷攻击中医者有机可乘。

 3 中 馈 医药发展之艰难 长期以来,不仅是知识 檗 界而且是中医界本身相当大部分的同志对 饕 中医药学这些基本理论怎么总结形成,衍 的 化发展是不甚清楚的。现在不少黄皮肤的 咭 炎子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视为糟 座 粕,总以为中医理论是古人虚构的,臆造 ㄧ 的,

 不可靠的,但是为什么运用这些理论 芳 能治病保健,祛病延年呢?他们又无精确 涟 的理论对答。而中医界的部分同志则轻中 榘医、重西医、中改西,甚者不能精通中医 娑 药理论而听信慌言诬陷中医。

 由于古代 苍 医著《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 春 ,其趣深。”特别是《素问》七篇更是“  辞理秘密”,十分难懂,致使不少学习《 樟 内经》的同志,特别是初学者在读到难懂 炕 之时,学不下去了,往往中道辄止,放弃 ピ 了学习。更有少数同志自己学不懂,反而 噜 大肆宣扬“运气学说是伪科学,迷信”, 澄甚至攻击中医,更是个别挂着“中国科学 护 家”头衔,没深入研究中医药就大肆放风 衅 凉话,说中医是滞后的封建医,应当消灭 础 废止。近代有名的余云岫现象就是我们中 燕 华民族,尤其是中医的悲剧。更使现代科  学界不可思议的是,中医药科学发展到今 荠 天,连外国专家都赞同的中医药,竟有个 审 中国教授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之文, 坻 攻击中医药是装腔作势,是巫医。公元前 修 就有医和“非鬼非食”的论述。后有扁鹊 荤 的“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再到黄 讴 帝内经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 等论述,[3]可以说中医与巫医一直斗 癖 争了几千年。张功耀是现代科学家,竟然 揽 于史实而不顾,一再诬陷中医,是没有研 备 究过中医的诽谤还是研究不懂中医的真装 腔作势?或是别有用心呢?被外国人称之 佼 为“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药却要被 帜 本国、本民族的黄皮肤人自己否定,

 甚至 耀 废止,真是莫大的耻辱,不可思议。然而 掠 中医药的自身发展和中医药政策的弊病依 族 然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上许多名医都是民 豳 间出来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朱震 斡 亨、李时珍等。而当今民间的名医也不在 荮 少数。如:广东省电白县有个谢卓邦医生  ,他治肝病独树一帜,在全国医药刊物上 丽 发表过治肝论文 25 篇,并参加过全国多 位 次肝病学术研讨会,花钱少,治病彻底, 硫 可这样的名医现今还是个黑医,有职称而 黠无执业资格,处处受难,非法行医,名符 敫 其实的名医而名不符实,这能说明中医不 饶 发展吗?还有广东省揭阳市的郑国枢医生 僮 ,杭州市的邱志济医生等举不胜举。他们 袱 全身是宝,却有部分医生不能名正言顺的 й 献给国家,献给中医,献给百姓。这是中 忱 医的损失,国家的损失,而像张功耀教授 瘸 这样名正言顺的“专家“却在真装腔作势 蓉 ,真损害国宝。

 近几十年国家投入大量 姨 资金,办了许多中医院校,中医研究院, 洛 培养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 恧 士生、博士生,却在临床上少有突破性贡 ╀ 献。半个世纪以来也少有拿出临床上有突 象 破性疗效获重大科技成果奖的中医论文, 鳃 即使有论文也是在实验室老鼠身上作文章 护 ,人是有思维的,怎么能与老鼠相提并论 吉 呢?中医是最科学的人类医学,并不是动 钻物医学。中医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而 ⑹ 是源于临床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其次  中医管理两极分化,部分中医执业者处在 士 国家大医院里业绩平平,纸上谈兵,甚者 ほ 中改西,中医

 西化。而民间中医用兵如神  ,却在非法行医。再者中医历史以来都是 邶 医管药,而当今中医药分家,中医药技术 彪 水平很平常的药管人员可随便指挥医生, 鹬 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中医药能发展吗? 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医药发展之艰难啊!

 4 彻底告别文化自卑感是认识中医的根 跻 本 包括全世界很有名望的许多科学家都 琉 指出“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 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 嘶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强 久 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从清朝 吉 末年至建国初二百年才有些落后,但这是 铞 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 窠 不是文化实质的落后。中国人应该彻底克 墨 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的优 ε 秀传统文化,大力宣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 ,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药“正名”。

 铄 “中医药是成熟的科学。”[4]是人类  的生命科学,中医包括经验医学,这种经 衅 验是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累和验证而来的 T 。医圣张仲景经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才 恭 写出了《伤寒论》,一证一方,方随证变  ,方证对应。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 丶 ,中医的经验医学不是伪科学,是实践检 ; 验过的人类生命医学。

 外国科学家都能 ⅱ 认识中医并深入研究中医。如德国慕尼黑 岘 大学著名汉学与医学家曼·波克特教授既 呙 是西医学家,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在  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 宾 研讨会”上,他作了专题演讲,题目是《  为什么当代

 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受到与 飑 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4]他在  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  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 倬 经过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说:

 苡 “中国人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  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 糯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 拽 ,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的发展 サ 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 酎 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 睽 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 候 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 岢 学基础。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 ° 典型的生物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 盱 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 颤 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群,须知人类与老鼠 惬 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西医在物理、 醍 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  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4]多 丑 么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啊,张功耀教授连个 姆 外国教授研究中医和西医的功底都不如, 侯 还真装腔作势写文章出丑呢!

 波克特教 颖 授还说:“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 愦 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 椹 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  和文化摧残。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 鲴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 搐 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 逆 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 岣 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柰 可悲的是,当前

 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  环。”[4]外国专家不仔细认真的研究 床 中医能对中国的中医事业有这样透彻的论 频 证和看法吗?现今的中医政刺不是略带有  这样的现象吗?中国的医生和个别专家教 潜 授不就是这样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吗?竟还 - 有张功耀这样的专家教授不研究中医,给  中国人丢脸。连外国都当宝贝的中医,中 铡 国的教授却要告别中医中药,真是不可理 珧喻,别有用心。

 波克特教授也是第一位 ゥ 严历批评中国人背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外国 に 人,他说:“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种 幕 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 钰 对中医的歧视……一定的方法学和技术, 氮 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合的常规标准。中国的 喇 科学特别是中医学,采用阴阳和五行作为 炯 常规标准,来达到定性标准的单义性。中 贪 国科学家反对使用阴阳五行作常规标准,  正好像西方科学家禁止使用米制来表达定 怖 量陈述的单义性一样荒谬。”他还说:“ 羽 就医学而言,由于十九世纪西方文明的冲 布 击,在中国人心灵上造成的模糊和麻痹, 靥 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克服,连一些中国的医 綮 学家和政治家都没有认识到上述事实……  都是按照这种外来的教条主义和不合理的 或 前提,发表议论和行事。都认为西医是科 谀 学的,相反……没有对中医基本方法论和 墙 认识论进行研究。”[5]这是对中国某 绠 些医学家和所谓的科学家极其准确的批评 馘 。实质是不研究中医,崇洋迷外的模糊和 冒 麻痹思想作怪,用西医学改造中医,或干...

篇四: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贾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当然,其中主要的是功利好奇的用心,而非审慎认真的尊重。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危害中医药行业的成长,甚至会断送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命;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

  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西医进人中国以后,中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840 年鸦片战争后,刚创建不久的西医药(西医药迄今仅有 200 余年历史)由传教士带到中国。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据了主导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用西医的学术改造中医,使中医药面临灭绝的边缘。后来这种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并组织了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并于八十年代初将发展中医药列入了中国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发展远远不如西医快。实际上,解放以来,中医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乏有人打着弘扬中医药的旗号去发展西医药。这是中医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悲哀。下面一组数字说明了这一点:1949 年,全国有中医人员 27.6 万人,1972 年下降至不足 21 万人, 1999年为 33.7 万人。50 年间仅增加 6.1 万人,即增长了 22.1%。按万人中医人员数看,比 50 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 年,全国西医人员仅 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 年达 169.6 万人。50 年间增长了 18 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 10793 家,而中医院仅 2 449 家(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

  1.中医药产业

  经过 50 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

 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中药企业的要求尚未严格实施。在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 1 059 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 1018 家,占 96.1%,同仁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其产值 1996 年也仅占当年全国中药产值 6.8%。达到 GMP 标准的中药企业不足 10%,另外还有近 2000 多家西药企业生产中药;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七十年代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很薄弱,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中药饮片加工由于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炮制规范不统一,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不稳定。

  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现有的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还不足。

  2.中医药研究

  到 1995 年底,全国建有中医院 2552 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 77 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但是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够深入。

 新药的研发费用大、周期长,一项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 5-10 年的时间,3-10 亿美元。中国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投入太少,企业能力又有限,导致中药的研究很难深入。到 1995 年底,国家在各个计划中对中药研究的总投入约为 1700 万元人民币。自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以来,投入也不过翻了一番。由于国内中药企业规模小,全国每个生产:中药的企业产值平均不到 2000 万元,大多数企业几乎没有能力进行科研。即使稍有力量的,也因为怕担风险.不去开发申报新药,而宁愿花高价去购买新药批号,甚至几个上市中药企业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已批准生产 700 余种新中药,但总的来说,申报速度不快,低水平重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

  3.中医药教育

  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 118 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 所,西医院校 85所,其中 13 所设有中医系,中医院校的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

  中国中医学院学制为 5 年,中医与西医教学时间几乎相等,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既不能继承又不能发扬;而韩国中医药高等教育 1996 年由 4 年制改为 6年制。

  1995 年,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共 256 003 人,其中中医院校在校生仅44 737 人(含民族医院校及西医院校中医系在校生),中西医在校生之比为 1:4.7。对中医药发源地及中医药应用大国而言,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规模实在太小了。

  4.中药进出口

 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只出口到周边国家。1980 年,中国中药出口创汇 2.4亿美元,1995 年达历史最高水平 6.7 亿美元,但也仅占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市场)4.4%;即使加上边贸及以食品名义出口的中药,按 10 亿美元计,市场占有率也不过 7%(不含国内市场)。在 1980-1995 年间,中药出口创汇增长170.7%。年均增长率 6.8%。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6年以来,中药出口创汇基本上一直在下降,2000 年才又有所回升,约 5.32 亿美元。<BR< p> 中药出口创汇中,药材约占 70%-80%,成药仅占 20%-30%,因此,出口创汇额主要由中药材出口情况决定。出口中药材不仅附加值低;而且,为了赚取外汇,有些地区狂采滥挖,已经造成中国资源破坏、生态破坏,造成大片草场沙化。例如,1994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甘草 8766 吨,进口甘草液汁及浸膏 2 555 吨。这相当于 4 万亩草场的产量,而每挖一亩甘草相当于破坏 3 亩草场。甘草出口美国虽然赚了一点外汇,却破坏了我们 12 万亩草场,造成中国草场严重沙化,沙尘暴频频发生。麻黄草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大大小小、土的洋的麻黄素厂不计其数,为国外生产冰毒提供原料,而所赚到的那点外汇远远恢复不了被破坏了的草场。

  出口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压价竞销,药材平均出口价格几乎逐年下降。如平均价格有较大回升的1995年,每吨价格也仅为1980年的40%,1984年的61%。

 1995 年之后,平均价格也是逐年下降。从海关统计年鉴中列名的 40 余种中药材看,价格也是逐年下降的。于是就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创汇额反而下降的怪现象。中成药也有类似问题。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目前的统计数字往往将进口的植物制品、生物制品、维生素等保健品,统统算做了中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几乎没有批准有关产自国外的"中药"的进口,卫生部只是批准一些保健食品进口。许多药材如西洋参、高丽参等药材,以及乳香和没药等南药,是我们历来必须进口的中药材而非洋中药。

  2000 年,中国进口中药 1.06 亿美元,其中,进口清凉油和其他中式成药共 2449.4 万美元,其余为中药材。

  在返朴归真潮流推动下,世界植物药发展很快,欧美国家均以 1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1995 年世界植物药市场达到 150 亿美元(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今天,应在 250 亿美元以上。然而,就以 1995 年来说,中国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创汇创历史纪录,达 6.7 亿美元,也仅占 150 亿美元世界植物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的 4%,与中国中医药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上面的计算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所说的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如果计及中国市场,1995 年中国中药产值约 40 亿美元,加上中国中药出口,中国中药产值在世界草药市场中占 25%左右。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中药最大的国家。此外,我们也要看到,世界草药市场中,仅中国及周边国家使用中药,西方国家草药市场中绝大多数是草药而不是中药。

 <BR< p> 二、中医药将是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的另一医疗体系

  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西医药科学。中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研究:"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定位",其结论是:"中医药永远是辅助医学,永远进不了主流医学。"我们的看法截然相反。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中国西药 97.4%是仿制的,而中医药领先于世界各国,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成为与西医药

 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是说,将来世界上应该有平行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西医药体系与中医药体系。

  中医药学有 5000 年历史,西医药学仅 200 年历史。不可否认,西药解决了细菌性传染病,而且在手术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 20 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应该被消灭掉。

  1.中西医药对比

  与西医药学相比,中医药学有诸多优势。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翰文献、严密制度的科学,是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医学体系(埃及、印度、希腊)所不及的,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许多疑难症缺乏有效疗法,而且西医药日益高涨的费用已使发达国家不堪重负。中医药廉价有效,在预防及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为西医药所不及。

  中医讲"上工医未病"。中医药追求的乃是要"曲突徙薪"以防生病,而西医药则是前来"救火"医危病。西医药今天也开始研究"亚健康状态",正是向中医药的靠拢。

  中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始终是活人;中药是几千年间在无数活人身上试验的结果。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进行分析,从研究死人开始。因此,中医药与西医药源头不同。在中医药体系中,既学药又学医,医、药不分家,中医药学人士是中药的共同创造者,可以按照中医理论组方,且早已在临床上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在西医药体系中,医与药完全分开,西医大夫仅是西药的使用者,西药则是药物化学家从诸多化合物中盲目筛选出来可能有效的化合物,用动物实验确定其安全性,再用临床试验进一步确定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给药剂量。<BR< p>

 中医从整体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辨证论治,中药的优势在宏观准确性,劣势在缺乏微观精确性。西药重微观,重分析,虽具有微观精确性,但却无宏观准确性,因而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在解决局部问题的同时,却往往会给身体的其他部分带来麻烦。

  中药多采用复方,以求各味药间的协同作用,即使单味药,也是个小复方,其不同成分间也协同作用,从而增效减毒。因此中药往往有双向调节功能。例如,用三七这一味药,既可活血也可止血。然而西药均为单体,纯而又纯,这却往往是其毒副作用的根源: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许多事例表明,中药越提纯越无效。

  近几十年中,西药出现十几次重大毒害事故,影响极大;而中药应用几千年来,并未出现什么重大事故。

 1997 年统计,在中国,西药每年引起 210 万人因药物反应住进医院,19 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中国每年死于 10 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 12 倍)。而自建国至 90 年代初的 40 年中,据岳凤先教授统计,只有 5000例中药毒副反应,且多属用药不当。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从药物的研究开发来说,中药的研究开发有系统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循,与西药开发依赖"筛选法"相比,要简单有效得多,且其安全性有效性早已有了保证。

 中药极其复杂,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现代科

 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例如,50 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

推荐访问: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产业发展 中医药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