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8篇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0 o 0 幼儿乱发脾气的原因分析与教育策略口朱晨晨[摘要]乱发脾气是2岁~6岁幼儿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幼儿乱发脾气行为的养成除了幼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o
0
幼儿乱发脾气的原因分析与教育策略 口 朱晨晨 [ 摘要] 乱发脾气是2岁~ 6岁幼儿常见的一种 问题行为。幼儿乱发脾气行为的养成除 了幼儿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和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得不到家长的关注等有关。
成人要帮助幼儿改掉的只是乱发脾气的行为本 身,对于行 为背后的意图应该采取接纳的态 度,这是帮助幼儿改掉乱发脾气行为至关重要 的一步。可以通过鼓励 幼儿用语言表达,并 教给幼儿正确的表达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 养方式,充分、合理地关注幼儿的需求等来 帮助幼儿改掉乱发脾气的行为。
[ 关键词] 幼儿乱发脾气表达方式教育策略 案例 :在 商场 ,宝宝看见 了一辆遥控飞机 ,很 想要 .跟妈妈说 “我要 买这个” .妈妈说 “ 1000多
块钱 ,太贵 了,还是去看看别的玩具吧 。
” 宝贝不 高兴 了,拉着妈妈的手不肯 离开,可妈妈仍然不答 应 .于是 宝宝开始抱 着遥控飞机不放 。妈妈硬是把 遥控 飞机拿走 ,于是 宝宝开始坐在地上 大哭大 闹,
见妈妈还是不答应 ,宝宝就在地上滚 了起来,哭得 更厉 害了。妈妈碍于面子 ,最后 只好给他买下遥控 飞机 了事 。
发脾气是一种表达情绪和需要的方式 ,也是一 种沟通与交流的手段 。幼儿发脾气 的行为很常见 ,
但是发脾气的程度与频率过高就属于乱发脾气 。乱 发脾气行为是2岁一 6岁儿童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
[1
通 常表现为 ,当幼儿提 出的要求被拒绝 后大 吵大 闹,直到要求被满足为止 ,甚至会故意提出跟家长 作对 的要 求 ,以大吵大 闹要挟 家长来 听从他 的要 求 。在上述案例中,宝宝的行为表现就是典型的乱 发脾气 。
乱发脾气行 为会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家长可能 会 因为幼儿的不听话而感到沮丧 .用打骂甚至更加 [23] 高艳艳. 民间儿童故事中的哲学与思考 [J ] . 新 西部 .2009 ( 24) 48— 49.
[24] 张建鲲 ,庞学光. 论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 [J ] . 全球教 育展 望 ,2009 (1):18— 21.
[25] 屈 凯. 论 儿童哲 学与逻 辑心理教 育—— 兼论科 学 哲学的人类生态学化 [J ]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 (1 ):
55- 5 7 .
[26] 黄彬 ,魏桂 军. 儿童哲 学教 育 中国化进 程的 思考 [J ] . 科教文汇,2006 (9):35— 36.
[27] 高振 宇. 儿童哲学的中国化 :问题与路径 [J ] .
全球教育展 望 ,2009 f8) :25— 29.
[28]高振 宇. 儿 童哲学IAPC# ~教 材及 多元 文本的 分析 [J ]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41— 45.
2 5
[29] 高振宇. 儿童哲学的再概念化——对李普曼与马修 斯 “对话” 的再思考 [J ] . 学前教育研究,2010 (6):8- 11.
[30] 高振宇. 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 [J ] . 学前教 育研 究,2008 (7) :34— 36.
[31] 郅庭瑾.“ 儿童哲学” 校本课程——上海市六一小
学的实践及思考 [J ] . 上海教育科研,2002 (1):37— 40.
[ 32]陈红. 我们 是这 样 开发 校本 课程 的—— 《 儿 童哲 学》教材开发的实践研 究的十年历程 [J ] . 上海教育科研,
2009 (7):61— 63.
[33] 刘晓东. 儿童哲学:外延和内涵 [J ] . 浙江师范
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08 (3):48— 51.
(王小溪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吉林长春 130024责任编辑 :罗旭舟 )
0
o
0
激烈的方式来对待幼儿 .幼儿可能因此提 出更多不 合理的要求 ,通过乱发脾气来使家长来服从 自己。
爱乱发脾气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容易成为不受大家 欢迎的人。所以,乱发脾气的行为是不能忽略也不 可以随意原谅 的行为 。如果没有被认真对待 ,乱发 脾气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 幼儿乱 发脾气 的原 因 ( 一) 幼儿 自身原因
1. 缺乏合理表达需要的方式 幼J LV l 0出生的时候就 已经开始学习表达 自己的 要求 ,饿 了、生病了或害怕了就哭 ,家长一听到哭 声就会马上满足幼儿 的需求。在没有语言表达能力 之前 ,幼儿只会用哭来表达需求 ,逐渐地幼儿就会 发现哭闹是一种很有力的表达需求的方式。年龄稍 大后 ,幼儿 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只会使用一些简 单的字词、语句或是一些肢体语言 ,对于 自己的需 求有时候并不能准确地表达 。如果家长不去积极关 注和理解幼儿的意图,并对其表达方式加以积极引 导 .幼儿就会发现除了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需求 之外 ,哭闹是他 们所掌握的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一 旦幼儿发现大哭大闹 、乱发脾气能使家长作 出更积 极 的反应 ,更快地满足 自己的需求时 ,就有可能不 断地使用这些手段 ,甚至变本加厉 ,直到 自己的需 求得到满足为止。久而久之 ,幼儿便会养成通过乱 发脾气来代替更有效 的语言表达的习惯 。
2. 引起家长注意 需要家长 、教师或其他成人 的关注是2岁~ 6岁 幼儿一个共 同的一 i5理需求 ,即通常所说的儿童 自我 中心 。有时候 ,幼儿乱发脾气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 的关注 ,感觉受到了冷落。当幼儿在说话 ,而家长 没有认真地回应 、倾听时,或是家长在忙于其他事 情无暇顾及到幼儿时 ,尤其当幼儿 出现生理上不舒 服的时候 ,就会做 出一些举动来引起 家长 的注意 ,
如吵 闹或 啼哭几声 ,但 如果仍 未能引起家长 的注 意 .幼儿就会开始乱发脾气 ,甚至不断地升级发脾 气的行为。直到得到家长的关注为止 。对于幼儿来 说 .即便得到家长负面性 的关注也比没有得到关注 要好得多 2 6
3. 宣泄负面情绪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 中会体 验到各种负面情绪 ,
如 。当他们 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会感到愤怒 ,在游戏 失败时会感到失落 、悲伤 。当看到别的幼儿拿着漂 亮的玩具时会体验到嫉妒。这些负面情绪 ,成人也 经常会体验到 ,成人在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时,会通 过各种方式来宣泄,但对幼儿来说 ,他们宣泄负面 情绪的途径很有限,最常见的就是无故地吵闹和乱 发脾气。
(二 ) 家长不合理的教养方式 1. 迁就放任 随着独生子女 比例的增加 ,很多幼儿都成为家 庭中的小太阳。家长也容易对幼儿迁就 、溺爱 ,没 有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来约束幼儿。遇到幼 儿的哭闹就会妥协 ,幼儿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一些 父母甚至认为幼儿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掉乱发脾气的 坏习惯 。对幼儿乱发脾气 的行为放任 自流。
2. 缺 乏耐 心 除了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发脾气外 ,幼 儿在受到挫折 、打击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 困难 时 ,也会通过乱发脾气来缓解心中的不快 ,这时幼 儿需要家长的倾听和安抚。当幼儿乱发脾气时,一 些家长缺乏耐心 ,不去追问背后的原因 ,只知道简 单地满足幼儿提出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 ,希望赶紧 息事宁人 ,认为只要幼儿不吵闹什么事都好说 。这 样做 ,其实很不利 于幼儿 学习正确表达需要 的方 式 。家长应该耐心地安抚和引导幼儿 ,了解幼儿的 真实感受 .教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或需 求 。
3. 教育缺乏一致性 由于是独生子女 ,祖辈对幼儿往往 呵护备至 。
生怕幼儿受到一点委屈 ,这造成许多家庭对幼儿的 教育缺乏一致性。在幼儿乱发脾气 的时候 ,要教育 态度一致 ,父母或祖辈在抚养态度上不一致 ,幼儿 就会感觉到只要继续升级乱发脾气的行为,就会得 到好的结果 ,不 良行为会得到强化。还有些家长 因 为幼儿在公共场合乱发脾气 ,碍于面子会违背本来 坚持的家庭教育原则而简单地加 以妥协 ,这也是缺 乏一致性的表现 。教育的一致性不仅在于家庭成员 的共同教育态度上 ,也在于不同时问、地点的教育
态度和方式上的一致性 。
4. 不 良示 范 有些家长在工作或生活 中遇到挫折时 ,在家里 也不能很好控制 自己的情绪 ,会乱发脾气甚至摔东 西来排解心中压抑 ,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极大地影 响到幼儿 。同时,幼儿乱发脾气 的时候 ,一些家长 也控制不住 自己的情绪 ,试 图通过 自己发脾气来 “镇住 ” 幼儿 ,殊不知这样 只会助长幼儿乱发脾气 的行为 ,起到相反 的作用。
幼儿乱发脾气 的教育策略 我们所接纳的只是幼儿乱发脾气行为背后的意 图 ,而不是幼儿乱发脾气的行为本身。
目标是改掉幼儿乱发脾气的行为 ,幼儿通过乱发脾 气来达到他的 目的 ,乱发脾气只是一种手段而非 目
的本身 ,只能表 明幼儿表达需求 的方式 是不合理 的。了解 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情感 上接纳 了幼儿 后 ,当我们面对乱发脾气的幼儿 时,就会意识到他 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 目的 ,只不过这种方式 是不合理的。
( 一) 鼓励 幼儿用语 言表 达 ,学习正确的表 达 方式 1.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 以乱发脾气达到 自己的 目的 ,是一种不合理的 表达方式。所以,要帮助幼儿改掉乱发脾气的行为 就必须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以告诉幼 儿 :
“只要你好好说 ,要求又是合理的,你的要求 是可 以满 足的。
” 语 言是最直接有效 的表达方式 ,
成人要多鼓励幼儿用语言去表达 。一旦幼儿尝到了 “好好说” 的甜头,就会更多地去 “好好说”。
2. 丰富表达需求的方式 语言是表达需求的途径之一 ,对于语言表达能 力不强或还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 ,可以教给幼 儿一些手势或肢体语言 。如 ,用手指想要的东西或 拉着成人到想要 的东西面前 ,让成人明白自己想要 的东西 。而不是乱发脾气。也家长要注意的是 ,不 要在幼儿没有表达清楚之前就满足幼儿的要求 ,尽 管 已经猜到幼儿想要什么 ,也必须要等幼儿采用了 正确的表达方式后 ,才能满足其需求。成人可 以教 我们 的 2 7
0
o
0
会幼儿用语言 、手势 、眼神或其他肢体语言来表达 需求 ,这也是幼儿必须学习的社交技能。
(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 1. 坚守原则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成人在教养幼儿的过程 中,要有一些必须坚守 的原则 。如,和幼儿商量好每次去超市买东西只可 以买几件或者多少钱以内的玩具 ,任何时候乱发脾 气都不去理会。要让幼儿明白。有些事情无论怎么 乱发脾气也不能得逞 ,原则是不可以挑战的。家庭 内所有成员之间要保持教育 的一致性 。如果爸爸妈 妈坚守的一些原则 。到了爷爷奶奶那里又失效 了 ,
幼儿当然不愿意遵守规则。此外 ,成人 的态度前后 也要保持一致 ,不能因为心情好就放松 。心情不好 就对幼儿的要求不去理会。对于幼儿不断升级的乱 发脾气行为,家长一定要坚持住 ,在保障幼儿安全 的前提下 ,一定不要随意满足幼儿的要求。要让幼 儿体会到 ,乱发脾气不仅不会得到好 的结果 。还会 给 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2. 耐心 、坚持 ,帮助幼儿面对 自己的感受 帮助幼儿改掉乱发脾气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
成人需要有耐心 ,这也是帮助幼儿 的最基本条件之 一。
乱发脾气是幼儿达到 目的的途径 ,也是宣泄负 面情绪的途径 。要求得不到满足 ,自然就会有不好 的感受 ,不仅幼儿 ,成人同样如此 。因此 ,我们要 接纳幼儿的负面感受。当成人在鼓励幼儿用语言去 表达的 同时 ,要认真倾 听幼儿 的叙说 。用简单 的 “ 哦 ,这样 啊 ,恩 ,我知道 了” 来积极 回应他们 ,
对他们所说 的表示理解 。可 以试着说 出他们 的感 受 :
“哦 。你是因为想要一件新的玩具 ,可是你不 知道怎么说 .所 以你才发脾气的。
” 让幼儿 明白他 有这样 的感受是很 自然 的,成人是理解 的,但是要 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而不是乱发脾气。
3. 良性 示 范 成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模仿 的对象 ,成人之 间 、成人与幼儿之间 ,也要多点 “好好说” ,少点 发脾气。要求幼儿做到不乱发脾气 ,成人 自己要先 做到。成人之间或成人对幼儿提出什么要求 ,要通 过语言来正确表达 ,而不是乱发脾气 ,好的示范作 用比多少说理都要有用。
4. 充分 、合理地关注幼儿需求
0
0
o
0
大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现状研究 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 口 杨玉苗张莉 [摘要]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 幼儿数 学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 幼儿认知能力和 思 维能力发展研 究的重要 内容。为了解武汉市大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现状 ,采用个别测试法对 武汉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一级 园和 民办园这四类幼儿园的数概念发展状况进行 了
研 究,结果表 明:武汉市大班幼儿数概念发展 水平不平衡 ,具体表现在基数、序数和数的 加减运算方面,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幼儿数概念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表 明不同幼儿 园在教 学 教育手段上也可能存在不同。
[ 关键词] 大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现状不平衡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 .数概念是儿 童在物体之 间建立的两种关系的综合 。一种是类包 含性 ,一种是顺序性。
[1 = 朱智贤教授指出 ,数概 念包括三层含义:
(1) 数的实际意义 (2) 数的顺序 f3) 数的组成 。
r2] 幼儿数概念是一个复杂而系统 的结构 。除了以往研究 中包含的 “基数 、数序 ( 自
然数的顺序) 、数群概念 、数 的守恒 、计算和简单 应用” 等内容外 ,还应该包括 “相邻数 、数的组成 和数的读写” 等内容。对数的理解和运用是幼儿认 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 内容 。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的 重要标志 ,很多学者对此进行 了研究 ,
些研究主要是对3岁~ 7岁幼儿的计数能力 、数群概 念 、数的守恒和数的加减运算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 讨 .从整体上勾勒 出一幅全 国各地区幼儿数概念发 [ 4][5 ] 这 对于幼儿 的心理需求 ,成人要给予充分 、合理 的关注。成人可以通过适当地给予 回应和鼓励来表 示关注 :可以直接告诉幼儿 :
个重要 的电话 要打 ,打完 了再陪你 。
” 这样 ,幼儿 就不会因为感觉得不到关注而乱发脾气 :可以提前 告诉幼儿将要发生 的事 .让幼儿有心理准备 ;对于 幼儿 的一些不合理 的要求 ,成人还可以试着采用共 同幻想 的方式 ,理解幼...
篇二: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目录第一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第二节 品行障碍第三节 抽动障碍第四节 情绪障碍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第一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流行病学】国内患病率1.5~10% 。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病因和发病机制】1、遗传2、神经递质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4、发育异常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临床表现】1、注意障碍: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2、活动过多和冲动3、学习困难4、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5、品行障碍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病程和预后】多数患者的症状持续到少年期以后逐渐缓解,少数持续到成人 。【诊断】若儿童在7岁以前出现明显的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并且在学校、家庭和其他场合都有这些临床表现,持续6个月以上,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则可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鉴别诊断】1、精神发育迟滞2、品行障碍3、情绪障碍4、抽动障碍5、精神分裂症6、儿童孤独症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治疗】1、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2、心理治疗3、学校教育4、药物治疗(1)中枢兴奋剂:利他林、匹莫非、苯丙胺(安非他明)。(2)三环类抗抑郁药(3)α2-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第二节 品行障碍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指儿童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流行病学】国内患病率1.45~7.35% 。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病因】1、生物学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临床表现】1、反社会性行为2、攻击性行为3、对立违抗性行为4、合并问题【预后】少数患者预后较好,多数预后不良。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诊断】CCMD-3中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鉴别诊断】1、多动症2、精神发育迟滞3、精神分裂症4、 心境障碍5、神经系统疾病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治疗】1、家庭治疗2、行为治疗3、认知治疗4、药物治疗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第三节 抽动障碍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一组主要发生于儿童期,原因不明,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生肌肉抽动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及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不清。1、遗传2、神经生化学3、心理因素4、其他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临床表现】1、基本症状:主要表现为 运动抽动 或 发声抽动 ,部位 单个部位多个部位形式 简单复杂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抽动症状的共同特点:• 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 意志可短时控制• 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2、临床类型(1)短暂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 又称抽动症,为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 首发于头面部的最多• 起病于学龄早期,在4~7岁最常见• 男性多见• 抽动症状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一年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 多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少数为发声抽动,一般不会同时存在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 症状的表现形式一般持久不变• 可每天发生,或断续出现,间歇期不超过2个月• 病程超过1年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Tourette氏综合征( Tourette’s syndrome):• 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 主要特征是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每天抽动,少数间断性发作• 病程迁延,对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3、其他症状• 重复言语和重复动作• 模仿言语和模仿动作• 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多动症常诱发抽动症状或使原有的抽动症状加重4、实验室检查• 50%~60%脑电图异常,合并多动症者异常率更高• ß慢波和棘波增多,出现在额页中部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病程与预后】• 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的症状迁延,但对生活、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不大• Tourette氏综合征预后较差,需常时间服药才能控制症状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诊断】【鉴别诊断】1、神经系统疾病2、强迫症3、癔症4、急性肌张力障碍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治疗】1、药物治疗氟哌啶醇泰必利可乐定利陪酮 维思通抗抑郁药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2、心理治疗3、外科治疗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第四节 情绪障碍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共分为两类,一类与成人相同,如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等;另一类只特发于童年期,主要由于社会心理因素所致,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或害羞等异常情绪,患者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病程多短暂性,与成人期神经症无内在联系或连续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病因】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易感素质、幼儿期养成的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的习惯等。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临床表现】1、儿童期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指儿童与他所依恋的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依恋对象多是患者的母亲,也可是祖父母、父亲或其他抚养者或照管者,多起病于6岁以前。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2、儿童恐惧症(phobic disorder of childhood):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恐惧对象有两大类,包括恐惧身体损伤和恐惧自然对象或事物。3、儿童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of childhood):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诊断】患者有上诉临床症状之一,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达到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程度,在排除了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焦虑和恐惧症状以后方可作出相应情绪障碍的诊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治疗】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或抗抑郁剂。心理治疗:
耐心倾听尽量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防止太多的环境变迁药物治疗:抗焦虑药抗抑郁药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谢 谢
篇三: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20年第30卷第5期www.sciencemeta.com/index.php/kfXb·防疫专题·廉复掌饭居家防疫期问0~6岁儿童情绪行为变化研究何雪常1,欧阳辉p,郭汉章2,陈卓铭1,沈龙彬1,欧建林1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0:2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广州5106554通信作者:欧阳辉,E—mail:jnhyoyh@163.com收稿日期:2020—04—17;接受日期:2020—05—13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KTP2019023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19803033500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l90003)DOI:10_3724/SP_J.1329.2020.050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摘要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一19)疫情居家防疫期间O~6岁儿童情绪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今后低龄儿童在类似情况下的健康促进与家庭教育干预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政府采取大规模疫情控制策略开始的1个月后,于2020年2月24日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网络邀请0~6岁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收回问卷的有效率为98.79%(163/165),主要来源于广东省(75.46%)。结果显示:9.82%儿童发生情绪波动;相关因素分析:独生子女[)f2—8.82,P一0.003,0R一11.10(2.27~54.40)]、屏幕时间增加[x2=8.79,P=0.003,DR=5.80(1.81~18.53)]为儿童情绪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父亲文化程度[x2=6.17,P一0.013,0R一3.58(1.31~9.81)]、家庭年收入[×2=4.52,P=0.033,DR=3.01(1.09~8.31)]、出门频率减少[x2=5.29,P=0.021,DR=4.10(1.23~13.67)]为儿童疫情期间屏幕时间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且(4,5]岁儿童屏幕时间增加的风险是(0,1]岁儿童的11.83倍(P=0.037),(5,6]岁屏幕时间增加的风险是(0,1]岁的9.22倍(P=0.048);儿童情绪波动发生频率与食欲变化(P=0.020)呈负相关,与其适应居家生活所用时间呈正相关(P=0.029);农村居住儿童出门频率明显比城市儿童高(P一0.001);父亲文化程度[x2—9.00,P一0.003,DR=9.57(2.19~41.86)]、母亲文化程度[x2—9.06,P=0.003,DR=4.78(1.73~13.24)]为儿童居家隔离期间学习时间增多的保护因素。结论:covID一19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生活对部分0~6岁儿童的情绪行为产生影响,独生子女、屏幕时间增加是其情绪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伴随食欲改变及适应能力下降,而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年龄越大、出门频率减少则是疫情期间屏幕时间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情绪;屏幕时间;家庭教育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及世界各地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nls Diease 2019.COVID一19),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亦于2020年1月20日将COVID一19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2]。本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病程变化快等特点,人群普遍易感,目前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境内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但境外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3]。为阻止疫情向校园蔓延,我国教育部为中小学及各高等院校学生的居家防疫健康指导、心理咨询辅导及“停课不停学”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已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之下,社会对0~6岁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所忽略。由于情绪和情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且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正是抵御病毒的最强有力屏障吲,而0~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6],疫情期间儿童又以居家生活为主。因此引用格式:何雪常,欧阳辉,郭汉章,等.居家防疫期间0~6岁儿童情绪行为变化研究[J].康复学报,2020,30(5):331—336.HE x C,OUYANG H,GU0 H z,et al-Emotions and behaviors of ch丑dren aged O一6 duri“g the period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t home[J].RehabilitationMedicine,2020,30(5):331—336.DOI:10_3724/SP J.1329.2020.05001331万方数据康复学报2020年第30卷第5期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疫情期间0~6岁儿童情绪状态及家庭教育开展情况,为今后低龄儿童健康促进与教学干预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理论依据,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0~6岁儿童,采取方便抽样法邀请研究对象的监护人在线填写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s://www.wix.cn),填写时间为2020年2月24—29日。截至2月29日中午12点,共收集问卷165份,其中有效问卷163份,有效率98.79%。1.2调查方法白行设计问卷,问卷中儿童情绪问题设计参考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0)中不良情绪内容[7],问卷采用匿名方式。①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格,兄弟姐妹数量,疫情以前及疫情期间主要照顾者,父母亲文化程度。②家庭环境:家庭年收入,疫情期问居住省份、居住地面积、居住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类型(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问无断代的家庭;联合家庭/大家庭:包括父母、已婚子女、未婚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等几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由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或领养子女组成的家庭)。家人是否为COVID一19疑似/感染病例,家庭对疫情的乐观程度。③研究对象心理状况:疫情期间睡眠及食欲变化情况,疫情初期不良情绪(焦虑/易激动、恐惧、孤独感等)发生频率,情绪恢复正常时问,适应居家生活时间。④家庭教育情况:疫情以前及疫情期间每天屏幕时间(玩手机、玩平板电脑、看电视、玩电脑及掌上游戏机的时间,不包括利用电子设备学习的时间)、学习时问(看书、亲子游戏、网络课程等)、每周出门频率。预调查共发放30份问卷,采用前后施测间隔1 d的方式进行重测信度估计,得重测信度为O.97;预调查前邀请3名认知心理学专家对有关情绪问题的内容进行专家判断,得出内容效度为0.83;通过预调查测试填写时间,<90 s者(占1.20%)不纳入分析。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O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332位数(四分位间距)[M(Q。,Q。)]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相关分析采用跏e甜m觎等级相关分析。回归模型先采用单因素f蜊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Zo稿£ic回归分析,比值比用OR(odds ratio)值表示,可信区间用凹(confi.dence interval)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基本信息描述2.1.1 疫情期间居住省份广东(123例,占7546%),湖南(10例,占6.13%),湖北(8例,占4.91%),江西(5例,占3.07%),其余来源于全国其他省份。2.1.2年龄及性格特征 其中(0,1]岁18例(11.04%),(1,2]岁34例(20.86%),(2,3]岁37例(22.70%),(3,4]岁23例(14.11%),(4,5]岁16例(9.82%),(5,6]岁35例(21-47%)。性格特点:敏感型8例(4.91%),好动型133例(81.60%),安静型16例(9.82%),散漫型6例(3.68%)。2.1.3家庭情况 85例(52.15%)为独生子女。72.39%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问主要照顾者为父母;疫情期间66.87%儿童居住在城市。33.13%居住在农村。家庭结构方面,核心家庭66例(40.49%),主干家庭64例(39.26%),联合家庭/大家庭29例(17.79%),单亲家庭4例(2.45%)。2.2疫情期间儿童情绪状况特点2.2.1疫情期间与情绪相关的基本情况 ①儿童情绪变化情况:147例(90.18%)情绪无明显波动,16例(9.82%)有情绪波动,其中焦虑/易激动8例(50.00%),孤独感4例(25.00%),其他表现4例(25.00%),均无恐惧表现。②疫情期问情绪恢复正常时间:11例(6.75%)1周内恢复,2例(1.23%)1个月内恢复,3例(1.84%)1个月后仍未恢复,此3例儿童并非居住在疫区且家人并非疑似或感染COVID一19,其中2例儿童疫情期问主要照顾者与以前一致。1例儿童疫情期间主要照顾者由原来的祖父母改为父母。③适应居家生活时间:71.17%儿童3天内适应,16.56%儿童1周内适应,3.68%儿童1个月后仍未适应。④睡眠情况:疫情初期17.18%儿童睡眠增多,7.36%睡眠减少,6.75%有熬夜现象。⑤食欲变化情况:疫情初期1.84%明显下降,1.23%明显增加,11.66%略有下降,13.50%略有增加。2.2.2疫情期间儿童情绪波动的影响因素 以年龄(0~3岁,3~6岁)、性格、是否独生子女、疫情期万方数据
何雪常等:居家防疫期间0~6岁儿童情绪行为变化研究间照顾者是否改变、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结构(是否核心家庭)、疫情期间居住地面积、居住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居住省份(是否在湖北疫区)、家人是否为COVID一19疑似/感染病例、家庭对疫情的乐观程度、疫情期间儿童出门频率是否减少、疫情期间屏幕时间是否增加、学习时间是否增加分别为自变量,疫情期间儿童情绪是否波动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Zo幺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x2—6.78,P一0.009,DR=7.49(1.65~34.14)]、屏幕时间增加[x2=5.64,P=0.018,0R=3.59(1.25~10.33)]为情绪波动的危险因素;学龄前儿童{(3,6]岁1[x2=4.65,P一0.031,OR一0.24(0.07~0.88)]相较婴幼儿{(0,3]岁1为情绪波动的保护因素;性格、照顾者改变、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结构、疫情期间居住地面积、居住地类型、居住省份、家人为COVID一19疑似/感染病例、家庭对疫情的乐观程度、疫情期问出门频率、学习时问增加与情绪波动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屏幕时间是否增加为自变量,疫情期间儿童情绪是否波动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Z嘞£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x2=8.82,P=0.003,0R=11.10(2.27~54.40)]、屏幕时间增加为儿童情绪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2—8.79,P=0.003.OR=5.80(1.81~18.53)]。见表1。表1影响儿童情绪波动的多因素幼$如回归分析Table 1Mllltivariate如鲥s疵regression analysis related to adverse emotions2.2.3疫情初期儿童不良情绪发生频率与其他伴随状况的关系将疫情初期儿童食欲变化情况、疫情初期儿童睡眠变化情况、儿童适应居家生活所用时间与疫情初期儿童不良情绪发生频率作spe㈣勰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疫情初期不良情绪发生频率与食欲变化(JP=0.020)呈负相关,与其适应居家生活所用时间呈正相关(P=0.029),儿童疫情初期不良情绪发生频率与睡眠变化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疫情初期儿童不良情绪发生频率与各因素的等级相关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聃lysis between frequency ofcllildren’s adverse emotions and omerfhctors in earlystage of epideIIlic情绪波动频率食欲变化睡眠变化适应居家生活所用时间2.3疫情期问儿童屏幕时问增加的影响因素其中72例(44.17%)≤1 h;69例(42.33%)>1 h且≤3 h;18例(11.04%)>3 h且≤6 h;4例(2.45%)>6 h。以年龄、性格、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结构(是否核心家庭)、疫情期问居住地面积、居住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居住省份(是否在湖北疫区)、疫情期间儿童出门频率是否减少分别为自变量,疫情期间儿童屏幕时问是否增加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Zo西£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孩子年龄越大()(2=12.73,P=0.026)、父亲文化程度越高[)(2=6.26,P=0.012,0R一3.12(1.28~7.62)]、家庭年收入越高[x2=8.98,P=0.003,D尺=3.75(1.58~8.90)]、出门频率减少[x2=7.56,P=0.006,DR=4.67(1.56~13.99)]为疫情期间屏幕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以年龄、父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疫情期间儿童出门频率是否减少为自变量,疫情期间屏幕时间是否增加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20威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越高[x2—6.17,P=0.013,D尺=3.58(1.31~9.81)]、家庭年收入越高[x2=4.52,P一0.033,衄=3.01(1.09~8.31)]、出门频率减少[x2—5.29,P=O.021,船一4.10(1.23~13.67)]为儿童疫情期问屏幕时问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后,(1,4]岁儿童疫情期间屏幕时问与(0,1]岁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岁儿童疫情期间屏幕时间增加的风险是(0,1]岁儿童的11.83倍(P=0.037);(5,6]岁儿童疫情期间屏幕时间增加的风险是(0,1]岁儿童的9.22倍(P一0.048)。见表3。333万方数据
康复学报2020年第30卷第5期年龄(0~1岁)年龄(1~2岁)年龄(2~3岁)年龄(3~4岁)年龄(4~5岁)年龄(5~6岁)父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儿童出门频率减少(0,1]岁=1(1,2]岁一2(2,3]岁=3(3,4]岁=4(4,5]岁=5(5,6]岁=6大专及以下一0.本科及以上<30万元=0.≥30万元=1不减少=0.减少=114.601.31 0.181.12 2.571.15 1.921.19 4.331.13 3.900.51 6.170.52 4.520.61 5.290.57 0.04~7.386.02 0.67~54.144.9l 0.52~6.7111.83 1.15~121.229.22 1.02~83.553.58 1.31~9.813.0l 1.09~8_314.10 1.23~13.672.4疫情期问儿童学习时问增加的保护因素其中32例(19.63%)几乎为0 h;65例(39.88%)为>0 h且≤1 h;47例(28.83%)为>1 h且≤3 h;17例(10.43%)为>3 h且≤6 h;2例(1.23%)>6 h。以年龄、性格、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结构(是否核心家庭)、疫情期间居住地面积、居住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居住省份(是否在湖北疫区)、疫情期间儿童出门频率是否减少分别为自变量,疫情期间儿童学习时间是否增加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Zo鳓≠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越高[x2—9.00,P=0.003,伽=9.57(2.19~41.86)]、母亲文化程度越高[x2=9.06,P=0.003,DR=4.78(1.73~13.24)]为儿童疫情期间学习时间增多的保护因素。见表4。表4儿童学习时间增加的单因素如如疵回归分析Table 4 UIlivariate zDg担f耙regression粕alysis related to increase of chndren,s learning time2.5疫情期问城乡儿童出门频率的差异疫情初期城市居住儿童的出门频率为1(1,2)次/周,农村居住儿童为2(1,3)次/周;疫情暴发1个月后城市居住儿童的出门频率为1(1,2)次/周,农村居住儿童为2(1,4)次/周。将疫情初期及1个月后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儿童的每周出门频率分别作对比,秩和检验结果显示,疫情初期及1个月后儿童出门频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_P>0.05);疫情初期(P一0.045)及1个月后(P=0.001)居住在农村的儿童出门频率均比城市居住的儿童高。见表5。334表5疫...
篇四: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园丁54儿童从出生开始,需要适应社会才能生存,他们必须用各种情绪信息向成人传递着各种需要。所以说 3—6岁儿童的情绪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其一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情绪掌控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给予帮助和教育,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一、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从其组成成分来说主要包括了生理成分、行为成分和主观体验成分三个方面。情绪既是心理的,同时也是生理的,任何一次情绪的产生和变化都必然伴随着人的生理特征的变化;情绪产生和变化时,不仅伴随着人内部生理的变化,同时也会产生身体外部的变化,即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情绪的成分不仅包括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同时也包括人的意识经验,即我们的主观体验。对于3—6岁的儿童来讲,他们的情绪体验更多停留在感觉水平上,只有当认知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上,能够评价调节自己的情绪时,情绪体验才会变得精确和丰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下列典型行为的描述就涉及了幼儿情绪的发展: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需要不能满足时能够接受解释,不乱发脾气;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较快地转换情绪和注意,等等。二、3—6 岁儿童情绪的主要特点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我们称之为原始的情绪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的增强,情绪也突出了其自有的特点。1.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经常处于激动的状态,情绪来的强烈,且不能自控,年龄越小,冲动性表现的越强。如当孩子某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大哭大闹,很难在短时间内平复下来。即使成人要求“不要哭”,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逐渐平静,甚至有时候需要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才能使其情绪稳定。5—6岁幼儿随年龄的增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逐渐增强。2.情绪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性主要是指幼儿的情绪容易变化,突出表现为在短时间内两种对立的情绪可以相互转换。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往往是因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幼儿晚期,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但是仍会受到来自家长或教师的感染,因此,成人应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3.情绪的外露性虽然幼儿在 3岁左右,调节自己情绪的表现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在不愉快的时候也不哭,但这种控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很多时候,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会掩饰。到幼儿晚期,须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幼儿对是非观念的掌握,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就越来越好。三、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是学前儿童适应生存的必要心理工具儿童从出生开始,就用哭声反映身体的需要,呼唤成人对他们的关注、疼爱和保护。当幼儿的各种情绪能够得到成人的积极响应,就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2.情绪是学前儿童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情绪往往伴随着人的外部表现即表情。而表情又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幼儿的可以让成人了解他的各种需要,给其情感上、精神上的安慰。表情和语言对于幼儿来说,是实现着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同伴间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是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3.情绪推动、组织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许多的心理实验都证明了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当幼儿情绪状态总是处于积极的状态下,那么其更愿意与外界事物和人接近,并很乐于接受外界事物和人,并很容易被这些事物和人所吸引,而这一表现,有利于幼儿进行认知活动,使其最快、最有效的达到认知效果。反之,其认知速度慢、效果差。4.情绪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形成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情绪态度。如能3—6 岁儿童情绪及其发展策略王 丹(荆州教育学院 , 湖北 荆州 430200)摘要:情绪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儿童来说,情绪对其生存和发展尤其重要。情绪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后期的社会行为有重大影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且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现的“三维”目标之一。关键词:情绪;发展;策略辛勤园丁55关心、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的成人,会使其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反之过多斥责或忽视孩子的合理要求则会带给其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在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下,经常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就形成了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倾向时,其个性就基本形成了。如,幼儿在长期爱抚、关注易形成活泼、阳光、自信的性格情绪特征,反之,长期缺乏关心、关注,则会使其形成孤僻、胆怯、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等性格情绪特征。四、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情绪发展的策略1.建立良好的情绪环境幼儿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气氛的感染,所以建立良好的情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1)创造和谐的气氛在当今社会,成人都是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而这种气氛对儿童情绪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中,我们成人都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营造一个宽松的、愉快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甚至是争吵的环境,特别是成人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如果成人经常无法控制自己,喜怒无常,则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引起幼儿的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特别是家长、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使幼儿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2)创建融洽的情感世界3—6岁学前儿童社会关系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亲人、幼儿老师及同伴,而建立融洽的亲情、师生情及友情对于幼儿情绪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依恋关系,呵护与孩子的情感。幼儿在这个时期是最需要亲人的关心与关爱,是不愿意与亲人分离,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呵护就会造成幼儿的不安,影响其身心的发展。如,现在的“留守儿童”,已然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幼儿教师是幼儿走向社会第一个社会交往对象之一,教师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走进新环境的安全保障。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接触、注意和关爱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而师生情又主要是由教师来建立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三心”,即关心、爱心、耐心。只有在好的亲情与师生情的环境中成长,幼儿才能有好的情绪与同伴相处,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友情,而良好的友情又能促使儿童的情绪得到更好地发展。2.帮助幼儿控制情绪(1)接纳儿童的负面情绪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应该持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们。首先应该了解他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用合理的、正确的方法来安慰和指导他们;其次,应该体谅他们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并表示对他们的负面情绪的理解。(2)正确引导和鼓励首先成人要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通过与幼儿的交流,让他们学会并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情绪,而不是用哭闹、扔东西或打人等不良行为来解决自己的不良情绪;其次,还可以教会幼儿学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舞蹈、音乐、游戏等等;鼓励幼儿用不伤害他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以鼓励为主,少一点责怪和抱怨,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幼儿相处,尽量减少负面影响,避免幼儿的消极情绪的产生。如,当儿童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哭哭啼啼时,我们成人不应该对孩子说“你没用”“没出息,就会哭”等言语来刺激儿童,这样只会使他们的情绪越来越差。而我们多说“你会有办法的”“我相信你”“我会帮你的”等,孩子就会重塑对解决困难的决心,一旦成功,他就会快乐、开心。当再次遇到困难时,会积极乐观的对待。(3)合理利用控制儿童情绪的方法控制儿童情绪的方法我们比较常用的有:转移法、冷却法和消退法。无论使用哪一种,必须要做到合适的时机、冷静的态度、灵活的手段,以解决儿童不良情绪为前提,不可以激化儿童的情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不要为解决问题而对幼儿“哄骗”,随意许诺,更不要以物资满足为主要手段,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他人,并且造成了其新的不利情绪。3.教会儿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情绪,逐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当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就会有一个正解的态度,避免产生消极情绪。(1)认识、评价、调节自己情绪教会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如,当与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时,很生气时,可以让他讲述冲突发生的过程,这样他会越讲越平静,想想自己是否合理?是否错怪对方?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够好的?这样可以让他说服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是能够学会用恰当地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重要是我们成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要错过他们学习的机会。(2)认识他人的情绪首先,应引导幼儿积极评价别人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对同一个事情别人感受和情绪,可能与自己是不同,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对方。其次,训练幼儿察言观色辨别人情绪的能力,培养对情绪的敏感度。引导幼儿体谅别人的情绪,多为别人考虑,学会安慰和关心别人。最后,还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不顾别人的感受任意表现自己的情绪。如,当看到另人伤心时,即便自己当时心理是高兴的,也不要表现出来,这样只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而做到这些,成人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
篇五: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与防治情绪障碍(上)恐惧症焦虑症12目 录
恐惧症PART
ONE
恐惧症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是对危险的一种预感,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物体或情景,又苦于无力时的一种情感。概念
1、表现学前儿童常因怕动物、怕水、怕火、怕被丢弃等,表现出紧张、哭闹等情绪。学前儿童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如下:(1)具体的事物(2)某些抽象的概念
1、表现
1、表现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与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但是,如果恐惧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而且恐惧的对象与其年龄不符,在没有明显的恐惧刺激或原因时无缘无故地惊恐,出现紧张、恐慌、出汗、恶心、哭喊求助等现象,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如害怕与人接触或难以入睡)。
2、原因恐惧是学前儿童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行为反应,父母的行为与教育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恐惧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受到恐吓 (2)特殊刺激 (3)观察与模仿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用恐吓的方式让不听话的孩子就范。例如,夜晚家长想让孩子睡觉,用恐怖的声音说“再不闭眼,老猫就来叨你了”,就会使孩子逐渐对黑暗、猫等产生恐惧心理。受到恐吓2、原因
学前儿童会因特殊刺激而产生恐惧感,甚至会因条件反射而加重这种恐惧。例如,巨响会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恐惧反应,若每当巨响出现时,都在他面前放一只小白鼠(本不怕它),这样反复多次就会使学前儿童形成对小白鼠的恐惧,甚至泛化为对白色东西的恐惧。特殊刺激2、原因
学前儿童会通过观察或模仿别人的言行而产生恐惧心理。学前儿童年幼无知,分不清真假、虚实,很容易相信大人的言行,恐惧就会一直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里,使他们常常无惊自忧。例如,母亲与孩子玩得高兴时,看到墙上的壁虎突然尖叫,孩子就会吓得扑到妈妈怀里,是大人的言行吓到孩子,使他们学“怕”。观察与模仿2、原因
此后,因为母亲害怕虫子,孩子会模仿家长这种恐惧,也害怕虫子,甚至泛化成害怕树叶等。事实证明,如果父母具有神经质性格,对事物过于敏感,好大惊小怪,其孩子也容易胆小。观察与模仿2、原因
3、防治措施(1)预防为了预防学前儿童的恐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他们去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知识和道理。例如,面对风雨交加的天气,可以讲一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让他们接受自然现象,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再不睡觉,大风把你刮走”之类的话。此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让他们看恐怖的影视、图片等。
3、防治措施(2)矫治如果孩子有恐惧症的表现,要耐心引导,家长处事不惊,就能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行为,克服恐惧。此外,通过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一些方法也可以用来矫正儿童的惧怕行为。例如,对怕黑的儿童,开始由大人陪同在暗室门口站一会,等到他不怕了,再让他单独站在门口或鼓励他进去看看,使他逐渐摆脱对黑暗的恐惧。
焦虑症PART
TWO
焦虑症也是学前儿童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种以恐惧和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但无具体的指向性。概念
1、表现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焦虑、行为不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兴奋症状为主,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出汗异常、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尿频、失眠、多梦等。
1、表现
遗传Step 1 Step 2 Step 3家庭环境 个性2、原因
2、原因(1)遗传研究发现,如父母为焦虑症患者,则患儿的焦虑症常常会久治不愈,继而成为慢性焦虑。据统计,大约15%的焦虑症患儿父母也患有焦虑症。此外,在具有焦虑症状的同卵双生儿中,同病率高达50%。
2、原因(2)家庭环境有些学前儿童因父母离异、亲人病重或发生意外事故等缺乏安全感而发生焦虑;有些学前儿童受家长的苛求,被迫完成超出自己能力和智力范围或不感兴趣的事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发生焦虑;还有些学前儿童在家受到过度溺爱,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一旦接触外界环境,稍有不如意就容易发生焦虑。
2、原因(3)个性焦虑症儿童往往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家庭或学校等环境中遇到突发情况时易产生焦虑情绪,并表现为逃避或依恋亲人。
3、防治措施(1)预防家长和老师要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引导,不溺爱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其自身的年龄、性格和智能水平等,不要苛求。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讲究教育方法,学习负担不能过重,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和娱乐时间。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等。
3、防治措施(2)矫治对于已经出现轻度焦虑症状的学前儿童,要弄清其患病的主要原因。外界环境引起家长有焦虑倾向患儿自身原因严重焦虑症患儿
3、防治措施(2)矫治<1>如果是因为外界环境引起的,要注意防止太多的环境变化;<2>如果家长有焦虑倾向的,要首先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缺陷,并不断克服,防止对患儿产生过多的不良影响;<3>如果是患儿自身的原因,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些原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从主观上克服焦虑情绪。<4>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要咨询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有的还需要配合药物(如安定、抗焦虑药等)进行治疗。
感谢阅读与学习
篇六: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19 年 11 月第 8 卷第 38 期教育观察Surveyof
EducationNov.2019Vol.8
No.38案例分析 :
幼儿焦虑问题学前儿童焦虑情绪问题教育案例分析---- 以媛媛的焦虑情绪分析与辅导为例尹花( 广州市海珠区逸景幼儿园 , 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 ] 儿童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 会造成儿童学校适应困难 、 同伴关
系困难 、 社会技能缺失 、 低自尊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
媛媛焦虑情绪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非独生子女和劣势地
位,保护型和恐吓式教养方式 。
在科学分析媛媛的焦虑情绪后教师提出了给教师和家长的辅导策略 , 成效
明显 。[ 关键词 ] 学前儿童 ; 焦虑情绪;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JG611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2095-3712(2019)38-0065-03媛媛三岁 , 有个双胞胎姐姐,爸爸是生意人 , 妈
妈辞职在家 。
她入园时妈妈怀了八个月的弟弟待
产 。
媛媛在孕期体型一直偏小 , 孕 33 周剖宫产 , 比
姐姐轻一斤 。
出生后较弱小的媛媛总是被姐姐欺
负 , 在各种资源分配(特别是母亲照顾机会)中处于
竞争劣势 。
由于爸爸工作繁忙 , 媛媛和姐姐抚养的
任务主要由妈妈 、 公公 、 婆婆和一位阿姨承担 , 她周
岁前妈妈恢复不太好 , 公公婆婆年纪大 , 媛媛和姐姐
多是自己在家玩 , 很少和外界接触 , 顶多是上午外出
小区一小时晒太阳 , 平时媛媛哭闹常会被阿姨用陌
生人 、 老鼠 、 蚊子等事物吓唬 , 她懂事后特别害怕陌
生人 、 事物和环境 。一 、 问题概述媛媛从第一天回园到接下来的一个月哭闹很厉
害,每天早上上学都要死死抱住妈妈不肯松手 , 要教
师强行把她分开 。
她在午睡时也哭着要妈妈 , 不愿
意躺下来睡觉 。
常常表现出担惊受怕的样子 , 遇到
一点小事就极度紧张不安 。
她在园除了姐姐外 , 不
愿意跟教师和同伴交往 , 不开口说话 , 教师问她问题
也不予回应 , 表现出较强的陌生人焦虑症状 。
她每
次见到不是自己班的教师走进来就神情紧张 、 全身
发抖,惊恐地躲在姐姐后面 , 有时还会马上哭起来 ,
并对幼儿园的蹲厕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心理和极力回
避 , 不愿意如厕 , 教师带她去厕所她会表现得非常害
怕 、 手脚发颤 , 常常会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也不
出声 。二 、 成因分析依据儿童焦虑情绪相关理论和 Spence 学前儿
童焦虑量表(父母报告中文版)评估指标分析 , 媛媛
属于儿童焦虑情绪问题 。
儿童焦虑情绪是指儿童持
续一段时间的紧张 、 忧虑 、 不安 、 担心等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情绪反应 , 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
或失调 , 分为社交恐怖 、 分离性焦虑 、 躯体化/惊恐和
广泛性焦虑四个层面 。
社交恐怖指儿童在与人接触
或处在新环境时岀现持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 ; 分离
性焦虑指儿童与亲人分离后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担
心;躯体化/惊恐指儿童害怕外在无危险的特定事物
或处境对其身体有伤害而极力回避 , 产生与引起恐
惧的对象极不相称的恐惧反应;广泛性焦虑指儿童
对未来事情 、 个人行为与能力 、 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
过分地担心与忧虑 。
⑴从媛媛上述问题可见,媛媛不
愿意跟教师同伴交往和害怕陌生人是社交恐怖表
现;上幼儿园和午睡哭闹是分离性焦虑表现;害怕如
厕是躯体化 / 惊恐表现;常常过分担心和紧张不安是
广泛性焦虑表现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 出生产生的创伤 、 冲动的被
压抑 、 人际关系的失调是人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 。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 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
会造成心理上的威胁 , 从而导致焦虑 。
认知理论认
为 , 人的焦虑来自不合理的认知 。
* 根据以上理论和
幼儿成长背景分析 , 媛媛焦虑情绪问题的主要成因
如下 。[ 基金项目 ] 广州市教育科学 “ 十三五 ” 规划重点课题 “ 全纳教育视野下广州帀资源教室建设与运行的研究 "( 1201721738)
; T 东教育学会 2015
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落实 《 指南 》 的家长工作策略研究 " ( CDXKT6012) 。[ 作者简介 ] 尹花.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逸景幼儿园 :[ 收稿日期 ] 2019-09-27・ 65 ・
( 一 )
非独生子女和劣势地位媛媛是非独生子女 , 父母的关爱要分给姐姐和
未出生的弟弟 , 而其在被照顾方面一直处于竞争劣
势 , 其需要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并常常被压抑 , 从而缺
乏安全感和会担心失去父母的爱 , 因此当其离开父
母时会产生较强的分离性焦虑 。( 二 )
保护型和恐吓式教养方式由于媛媛是早产儿 , 在成长过程中妈妈开始身
体欠佳 , 后来妈妈又怀孕,无暇细心照料媛媛 。
作为
主要照顾者的公公婆婆生怕媛媛受伤 , 采用的是过
度干涉和保护的保护型教养方式 , 凡事包办代替并
限制其社会交往和活动范围 。
平时阿姨常用陌生人
和恐惧事物等来吓唬媛媛和姐姐 , 造成她们生活社
交技能的缺乏 、 人际关系的失调和不合理的认知 , 因
此当媛媛进入幼儿园的新环境时会产生广泛性焦
虑 , 对教师同伴和陌生人产生社交恐怖和对没接触
过的蹲厕产生躯体化/惊恐 。
⑶三 、 辅导策略为了帮助媛媛克服焦虑情绪 , 教师首先要与其
父母进行详细沟通 。
运用 Spence 学前儿童焦虑量
表 ( 父母报告中文版 )
对媛媛进行评估 , 分析媛媛情
绪行为表现和发展水平 , 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 IEP )
。
根据学期教育目标和阶段性月目标,观察记录媛媛
表现和调整教育措施及给予家长教育建议 。
在实施
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 一 )
教师辅导策略1.
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 帮助儿童摆脱分离
焦虑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能帮助其产生安全感和信
任感 , 消除焦虑 。
⑷第一步 , 教师与媛媛建立亲密的
师生关系 , 如常常微笑跟她说话 , 抱抱亲亲她 , 午睡
时坐在她身边拍拍她的背 , 摸摸她的手.安抚她的情
绪 。
虽然媛媛一开始不理会,但慢慢的就不再抗拒 ,
愿意亲近教师 , 回园时也不再拼命挣扎 , 午睡时在教
师陪伴下会渐渐入睡 。2 .
利用同伴互助交往 , 帮助儿童突破社交障碍同伴霖霖家里有双胞胎弟弟 , 霖霖常把媛媛和
姐姐当成她弟弟 , 很喜欢亲近她们 , 于是教师让她带
着媛媛一起玩 。
虽然媛媛跟她也不说话 , 但可以看
出并不抗拒她 , 当她来牵媛媛手时 , 媛媛会让她牵并
跟着她 。
霖霖就像姐姐一样照顾媛媛 , 媛媛逐渐愿
意跟她交往并露出开心的表情 。3.
采用多种方法 , 帮助儿童学习所需技能生活和社交技能的缺乏是引起媛媛焦虑的原因
之一 。
教师通过亲身示范 、 模拟游戏 、 绘本故事 、 鼓
励奖赏等多种方法引导媛媛学习所需技能 , 帮助她
克服恐惧心理 。
如给媛媛讲关于如厕的绘本故事 ,
陪伴她如厕,教她正确如厕的方法 , 鼓励她已经长大
T, 不能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而每当她取得小小进
步时 , 教师就马上给予奖励 。4. 运用优势智能 , 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充分发掘媛媛的优势智能 , 让她看到自己的优
点 , 帮助媛媛建立自信心 , 改善广泛性焦虑 。
如媛媛
虽然不愿意说话但倾听很专注 , 对绘画也较敏感 , 因
此教师常在集体面前表扬她认真听讲 , 展示她的绘
画作品 , 提高其自信心 。
教师利用优势智能带动弱
势智能 , 逐渐鼓励媛媛把听到的说岀来 , 向同伴介绍
绘画作品,提高媛媛的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 。( 二 )
给家长的教育建议1
.平等对待姐妹和改变教养方式妈妈公平照顾姐妹俩 , 满足媛媛的心理需求 , 跟
其他照顾者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态度 。
改变保护型
和恐吓式教养方式 , 放手让媛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提高她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帮助她建立安全
感和自我效能感 , 引导她正确认识事物和形成合理
认知 , 多与她谈论幼儿园发生的开心的事情,教她学
习蹲厕的方法 , 从而减少焦虑 。2. 创造交往机会和教授交往技能家长平时多带媛媛出去 , 鼓励她大胆与人交往 ,
从跟熟人同伴交往到跟同龄人交往再到跟不同的人
交往 , 从在家到小区再到商场等各种场所 , 让她多接
触外界环境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小朋友和大人 , 引导
她学习交往语言和技能 , 帮其逐渐克服社交恐怖 。四 、 教育成效经过一年的努力 , 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和量表评
估分析可发现 , 媛媛的焦虑情绪有了显著改善 。
其
改善效果表现在媛媛已能完全克服分离性焦虑 , 很
好适应幼儿园生活 , 每天开心回园和主动跟家人说
再见 , 在园情绪稳定愉快 , 午睡时能不用教师陪伴独
立安静入睡 。
虽然在社交方面媛媛还较被动 , 但已
能与教师同伴友好交往 , 会用语言较清楚地表达想
法需求和与人交流 , 看到陌生人不再害怕躲避 , 在户
外也能离开妈妈和不认识的小朋友玩 。
媛媛已不再
恐惧如厕 , 也不再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 , 能熟练独立
大小便 , 在一日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虽然其
情绪还较敏感 , 但很少再岀现全身发抖 、 手脚发颤等
恐惧反应 。
媛媛已较少出现不安和担忧的情绪 , 能
自然放松地与同伴开心游戏 , 还能在班集体面前回
答问题和表演才艺 , 在全园小朋友面前升国旗和介
绍自己 , 自信心有了较大提高 。从案例可见 , 教师对媛媛情绪行为问题的科学
分析和有效干预 , 媛媛家长与教师的用心沟通和积
极配合 , 家园合作通过改变教养方式 、 建立亲密关
系 、 同伴互助 、 学习技能 、 发挥优势智能等共同实施( 下转第 102 页 )•
66
•
嵌画 , 可以与农村女性绣鞋垫的彩线结合尝试串珠
造型 … …3 .
将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到美术活动的多个环节中幼儿欣赏和创造美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绘画这一
种美术活动方式,除了绘画活动 , 幼儿还可以通过环
境创设 、 手工创作 、 美术欣赏等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环
节去感受美 , 在不同的美术活动中用幼儿自己独特
的方式去创造美 。
所以 , 教师应当尝试将自然资源
利用到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 从不同方面培养和
发展幼儿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例如:秋冬季节 ,
可以将幼儿用枯树枝装饰的 “ 迎春花 ” 用于教室窗
台的装饰,既可以展示幼儿作品 , 又可以为教室环境
的创设增添一抹 “ 春色 ” ; 平日里的美术活动结束
后 , 可以将美术活动剩余的自然资源投放到为幼儿
创设的美工活动区角中 , 积少成多 , 让幼儿随时都可
以接触自然资源 , 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进行美术创
作 … …4 .
“ 走出去 ” 和 “ 走进来 ” 结合除了将自然资源收集利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创
设 、 美术创作 、 区域活动等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 让自
然资源 “ 走进来 ” , 教师还可以尝试把课堂搬到自然
中,让幼儿 “ 走出去 ” 。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
南 》 中也提出 “ 教师应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 , 激发
其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 切 。
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
前提下 , 带幼儿走出教室 , 走进大自然 , 让幼儿亲自
闻一闻大自然的味道 , 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看一看
大自然的美景 , 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机会 , 让幼儿去
收集自己喜欢的自然资源 , 减轻幼儿教师收集自然
资源的负担 。
例如 , 在画春天的树之前 , 让幼儿去校
园里看看春天的树,观察春天树木的变化 , 在此基础
上进行作画 ; 让幼儿尝试沙画创作时,如果把沙子搬
到教室中,不仅减少了幼儿的创作空间 , 还增加了幼
儿教师的负担 。
而教师把幼儿带到幼儿园的沙池或
者是外面的沙地里去创作的话 , 既可以让幼儿充分
地接触大自然 , 释放幼儿的天性 , 又可以很好地解决
创作空间小 、 教师负担重的问题 。5 . 家园联系 , 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帮手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匮乏 , 幼儿教师的负担较
重 , 缺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准备材料 。
而家长作
为幼儿最亲近的教育者 , 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了解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和喜爱的自然资源 。
因此 , 农村
幼儿教师可以加强家园联系 , 向家长们介绍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 培养家长们
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 利用入园 、 离园 、
家长开放日 、 家长会等机会 , 与家长讨论何种自然资
源较好 , 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
同时 , 向家长
们传达教师对于收集自然资源的意愿和难处 , 借助
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收集起
来 , 让幼儿带到幼儿园里,减轻教师负担 , 为幼儿提
供多样化的美术活动材料 。参考文献 :[1]
张红娟.乡土资源 :
回归教育自然本色 — —
浅谈农村自然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J].
教育 ,2017(49)
,11.[2]
洪燕.农村自然物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开
发与利用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8)
:
113-114.[3]
余长荣.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
实践与思考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9):107-10 &[4]
王怀兰.农村幼儿园多元化美术教学的实践
研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 C)
,2015(11)
:
57-60.[5]
邙莲娣.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美术教育 [J]. 江
西教育 ,2014(Z3)
:
12 8.[6]
朱艺华.乡野文化资源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
中的意义和思考 [J]. 教育观察 ,2014(
18)
:
47-50.[7]
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
北京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上接第 66 页)
个性化的教育策略 , 为媛媛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 ,
帮助她建立了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
这是使媛媛焦
虑情绪获得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 。入园对于从未离开父母的幼儿来说往...
篇七: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udent Parent society0301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生理机能失调、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或心理产生冲突等导致的行为不良。一般这些问题行为是展示出来的,并且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是形成幼儿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儿童行为问题会随着孩子身理和心理水平的不断发展、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行为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渐减少;那些存在儿童身上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能够在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也是可以逐渐矫正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主要分为四类:过失型(例如:迟到、拖欠作业、不交作业、不做作业等);品德不良型(例如:撒谎、偷窃、抢劫、耍流氓等);攻击型(例如:顶撞师长、暴躁、发泄、等)和压抑型(如:胆子小、性格孤僻、逃避责任、自暴自弃等)。不同的分类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现象。2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变化大。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单独居住倾向加重,节假日儿童们交往的伙伴和交往的机会都减少。如果是双职工父母的儿童,父母由于上班多忙于工作,一天之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与孩子分离,儿童能与父母一起活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人员密集是导致都市化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导致儿童们的活动空间在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成员的比例逐年攀升,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家庭成员结构简单化,能四世同堂、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比率在逐年降低,致使儿童失去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机会。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1)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 (2)过多的保护儿童; (3)过度的教育儿童。3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1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孩子能形成健康的个性行为的必要条件是父母对待孩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的和相互守护的。孩子能在良好的家庭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就会感到舒畅、温暖和幸福,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时刻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时时注意他们心理上的变化,特别是在身边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例如:转学、家庭搬迁等,这样能使孩子在开始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时就能得到有效控制。3.2
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现在有很多的家庭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学习读书、写字、画画、弹琴方面。把孩子课外学习等同于智力开发学习和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我们认为,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尽量的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校正孩子胆小、低沉、偏激、说谎、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范孩子行为问题的发生。3.3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些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学的作用,更是父母性格、情感、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潜移默化、相互影响导致的结果。因此家长一定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做孩子最好的榜样。4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对策(1)坚持科学发展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园是专业权威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更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引导儿童全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他们的专长,幼儿工作者还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帮助家长用同样的教育方法教育幼儿。但教师作为专业的培养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家长各方面的需求,而是要向家长们传递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帮助家长们更好的教育孩子。(2)加强个别化的教育。每个幼儿的特点不同,教育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因此,重视个别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合作,实施一致的教育。教师要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的情况,紧扣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发展目标和家园合作的策略,如家庭成员要统一行动,教师在园加强针对性培养等,从而使家园一致的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家长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为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供具体、有力的支持。这是家园共育中的核心价值所在。(3)积极回应家长的要求。家园合作可以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实际需求时,家长与教师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会更积极,效果就会更显著。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使家长体会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形成教育的合力,取得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效果,让家长感受到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园合作一致的教育。5 结束语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笔者对于幼)…L问题行为的研究具有初浅性,所能提供的只是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本身的结论与解释,有些策略与对策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城市,表现可能会有不同,但笔者会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努力,争取完善此论文,为今后幼)…L问题行为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进一步推进幼儿身心发展。参考文献:[1]王文婧.幼儿问题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2]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3):95-98.[3]姜国俊,贾国明.幼儿教师的素质、应对方式与幼幼儿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72-73.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干扰张世溢(贵州省凯里市碧波镇偿班幼儿园,贵州凯里…556000)摘 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预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的行为有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幼儿们未来的发展及成人后的品德、行为等都会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所以,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幼儿老师们来说,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原因及预防的方法,不仅能推进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还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的发展。关键词:幼儿;问题行为;家庭教育;对策。
。. .。
。
篇八: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氣質的九大項目 活動量 規律性 反應強度 反應閾 情緒本質 趨避性 適應度 注意力分散度 堅持度
孩子的氣質是哪一種? 好養飼:40%笑咪咪、活動、反應強度適中、有規律、適應度高、接受度高 磨娘精:10 %壞脾氣、活動量高、規律性低、接受度適應度低、情緒負向 溫吞型:3 %退縮、適應度低、活動量低、反應強度弱 氣質無好壞:雙向互動的關係、因材施教
(一)活動量 高活動量高的孩子:勁量電池;爬上爬下,喜歡大肌肉活動。教養策略:安全的環境、生理上的滿足 活動量低:文靜、 很乖不吵人。教養策略:增加活動機會,訓練動作協調技能及感覺統合經驗。
(八)注意力分散度 良好的注意力,幾乎與大腦神經系統的每個重要部門都有關係。 神經系統成熟較慢或神經系統疾病,都可能產生注意力不足 相關項度 :
選擇性、轉移性、持續性、控制反應與動作的能力 不同種類的刺激分散度不同。(多項度注意力測驗以視知覺為主) 注意力也是一種氣質表現,分散度高的孩子容易因新事務而分心,不利學習。
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包括 做作業、工作及活動時,無法注意細節或經常粗心犯錯 工作或遊戲時經常有困難維持注意力 不專心聽別人對他說話 不能將指示的事做完 經常有困難規劃工作及活動 排斥需全神貫注的事情(寫作業) 經常遺失必備的物品(玩具、鉛筆、書) 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 日常活動經常遺忘事情
過動現象 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 需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會經常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過度四處奔跑或攀爬 經常有困難安靜地玩或參與活動 經常處於活躍狀態,四處活動 經常說話過多
易衝動 經常在問題未說完時搶答 經常打斷或侵擾別人(遊戲、說話) 不能輪流或等待
注意力缺損過動疾患 持續六個月以上有注意力不良或過動/衝動症狀6項症狀以上 7 歲以前出現損害性的症狀 在學校、家中兩種以上的場合造成損害 無法以廣泛性發展障礙、情感性疾患、焦慮症等解釋 分三個類型:複合型、不注意型、過動/易衝動型。
其他相關的症狀 幼兒期:睡眠量少、教養困難(Difficult child)、適應度差、 反應強、愛哭鬧。 兒童期:不聽話、說謊、 頂嘴、 打人、人際關係差、 學習落後 青少年期:衝動控制差、藥物及酒精濫用、 身體化症狀多、焦慮症、憂鬱症。自殺率高。
擬定治療計畫 行為治療Behavioural treatment 藥物治療Medication management 行為治療合併藥物治療 衛教個案及家屬 ADHD相關的知識 衛教相關的支持系統
藥物治療種類 第一線:中樞神經刺激劑 Psychostimulants 第二線:抗憂鬱劑 Anti-depressants 第三線:降血壓藥物 α 2 –agonist 其他:1.Anti-psychotics2.Nicotin-agonist3.MAOI4.Cholinergic agents(research)
核心症狀 其他 不注意 衝動 過動 不順從 衝動性攻擊行為 社會互動 學業表現中樞神經刺激劑可以改善 ADHD 症狀
心理社會層面的治療 對核心症狀的療效弱 處理與疾病相關的特徵(行為.認知.情緒控制.社會互動) 與藥物治療合併使用)
行為處理策略 行為紀錄卡:紀錄明確目標行為,給予回饋 環境調整 認知行為治療:注意力訓練評量的行為1 2 3 4 5 6 7上課坐在座位上抄寫黑板的字沒有和同學說話
常見的情緒行為問題 焦慮症 畏懼症 憂鬱症
(四)反應閾 引起反應需要的刺激強度。包含視、聽、味、觸及察言觀色〈社會覺〉的能力。 反應閾低的孩子:對相同的刺激,反應強烈。每個人對不同刺激的閥值不同。處理原則:安撫情緒,減少刺激,逐次加量,增加孩子對刺激的理解 反應閾高的孩子:敏感度低,不懂察顏觀色。處理原則:教導孩子觀察及理解別人的臉色。
異常敏感的表現型態 原因:腦部過濾外來訊息的功能失常,神經系統負荷過重,無法掌控活動 清醒、情緒狀態轉換迅速 睡不沈穩 無法忽略重複刺激 無法對有趣的刺激集中注意力 經常愛哭、好動。
(五)情緒本質 一天當中表現正向情緒﹝快樂、友善、和樂﹞及負向情緒﹝生氣、害怕、焦慮﹞的比例。 負向情緒多的孩子〈拗嘟嘟〉 :了解及安撫情緒,身教示範,表現正向情緒時予以鼓勵。培養陶冶性情的興趣:繪畫、音樂。 正向情緒多的孩子〈笑咪咪〉 :協助孩子辨認及表達自己負面的情緒。
(六)趨避性 孩子對於新的人、事、物、情境時所表現出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對退縮的孩子教養策略知己知彼漸進法相互抑制法
(七)適應度 孩子與外界建立關係的學習能力,接受新的環境及新的人(換床、換照顧者、上幼稚園)的難易程度及所需時間的長短。 適應力低的孩子教養策略:增加接觸新事物的機會避免用強迫的方式。
有害的處理方法 否認害怕的感覺: 「那是假的啦」 「魔鬼不會抓乖寶寶啦 「螞蟻有什麼好怕的」 強化孩子的害怕: 「你不乖我就叫魔鬼來抓你!
」 「你不吃飯,我叫醫生來打針」
建議的處理方法 傾聽及陪伴: 協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 協助孩子明白自己的的感受是正常反應 提供對策: 提供方法、討論可行性、 實地演練。 怕暗,開小燈。怕鬼,陪孩子檢查衣櫥、床底
選擇性緘默 特定場所(學校、社交場合)不說話;其他場合可以說話 適應新環境一個月以上仍無法說話
處理策略 增加焦慮情緒及伴隨身體症狀的辨認 了解引發焦慮的想法及情境 行為策略:逐次增加焦慮源放鬆訓練增進人際互動技巧 藥物治療
孩子總是愛發脾氣 老是說自己是壞小孩、笨蛋、沒人緣 功課退步、不參與活動、拒學 不明原因的頭痛、肚子痛;食慾及體力變差 自傷及自殺的想法及舉動
憂鬱症流行病學 終生盛行率 in US:
15%
♀ :25%
兒童期(< 11 歲 )
♂ ≧ ♀ 15 –55 歲 ♀:♂為 1.6-3.5 :1 55歲以後 男女差異變少 性別差異的假說:與性賀爾蒙有關
幼兒憂鬱症 學前:0.9 %
學齡兒童:1.9 % 容易引起大人注意的現象:易怒、情緒化、打架、違抗行為 表情悲傷、經常哭泣、目光茫然、不說話、生長遲滯、睡眠障礙 兒童受限於語言發展,不易用語言精確表達情緒。常用媒介:遊戲、繪畫或日常生活觀察
處理策略 中度及重度憂鬱的孩子需接受藥物治療 遊戲或其他個別治療:情緒表達,藉由活動抒發憤怒及壓力,得到撫慰及了解 教育評量及技巧評估:補救教學及技巧訓練 家庭評估及親職訓練 緊急安置及住院
為孩子的評估做準備 主要問題 when and where:家庭.學校.同儕 what:問題行為 how: 程度.頻率 過去的評估資料.醫療紀錄. 學校的評量資料及個別服務計畫. 相關的行為問卷及量表
推荐访问:低龄儿童不良情绪成因分析 成因 低龄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