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舆情信息3篇

时间:2022-10-27 12: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健康舆情信息3篇心理健康舆情信息 2021年6月 June,2021 现代情报 TJTQ16004 20ZDA079 2021-01-01 量-吕端士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舆情信息3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舆情信息3篇

篇一:心理健康舆情信息

21 年 6 月

 June, 2021

 现 代 情 报

  TJTQ16004

 20ZDA079

 2021-01-01

 量 - 吕端士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信息行为

 ( 1982 ), , , , :

 、 。

 ( 1998

 ), , ,

 第 41 卷第 6 期 ·用户行为与用户研究·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V o l

 41

  N o

 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研究 ——— 以社会化问答平台 “ 知乎”

 为例 米国伟 1

 先祖权 1

 王 琳 1, 2

 吕端士 1

 ( 1.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天津 300387 ; 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 天津 300387 )

 摘

 要 :

 [ 目的 / 意义 ]

 本文以社会化问答平台为例 ,

 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特点及分布情况 , 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运营商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现状 ,

 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和帮助 。

 [ 方法 / 过程 ] 通过数据采集 、 数据处理 、 K-means 聚类 、 LDA 主题模型和需求识别 5 个步骤对疫情期间 “ 知乎 ” 问答平台下心理健康话题中的全部14 168条提问数据进行信息需求挖掘 。

 通过对比分析 , 探究出疫情暴发前时期 、

 疫情时期和后疫情时期的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主题特征 , 构建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框架 。

 [ 结果 / 结论 ] 疫情期间比较容易出现家庭情境下的心理健康信息需求 ;

 公众容易出现与抑郁有关的心理健康信息需求 ; 公众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意识和接受专业心理援助的意识有待提高 ;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信息需求表达的准确性有待加强 。

 关键词 :

 社会化问答社区 ; 新冠肺炎疫情 ; 心理健康 ; 信息需求 ; 聚类 ; 主题模型 D O I :

 10 . 3969

 /

 j . i ss n . 1008 - 0821 . 2021 . 06 . 010

 〔 中图分类号 〕

 G 252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 0821

  (

 2021 )

 06 - 0108 - 10

 P ub li c

 P s y c h o l og i c a l

 H e 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e d s D u r i n g

 t h e

 C O V I D - 19

 P a nd e m i c

 ——— T a k e

 t he

 S o c i a l

 Q & A

 P l a t f o r m

  “ Z h i hu ”

 a s

 a n

 E x am p l e

 Mi Guowei 1 Xian Zuquan 1 Wang Lin 1,2 Lyu Duanshi 1

 ( 1 .

  S ch oo l

 o f

 M a n ag e m en t ,

  T i a n ji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T i a n ji n

 300387,

  C h i n a ; 2.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 b s t r a c t :

 [

 Pu r p o s e

 /

 S i g n i f i cance ]

 T h i s

 a r t i c l e

 u s e d

 a

 s o c i a li z e d

 Q & A

 p l a t f o r m

 a s

 an

 e x a m p l e

 t o

 e x p l o r e

 t he

 cha r ac ⁃ te r i s t i c s

 a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p u b li c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nee d s

 d u r i n g

 t he

 CO V I D -

 19

 p an d e m i c ,

 an d

 p r o v i d e d reference and help for government and social media operato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better and improve their infor⁃ m a t i o n

 s e rv i ce .

  [

 M e t h o d

 /

 P r o ce ss ]

 T h r o u g h

 f i v e

 s t e p s

 o f

 d a t a

 c o ll ec t i o n ,

 d a t a

 p r o ce ss i n g ,

 K - m ean s

 c l u s t e r i n g ,

 LD A

 t o p ⁃ ic

 m o d e l

 an d

 d e m an d

 i d en t i f i ca t i o n ,

 a ll

 14168

 q ue s t i o n

 d a t a

 o n

 t he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f o r u m

 o f

 t he

 Q & A

 p l a t f o r m

  “

 Z h i ⁃ hu ”

 d u r i n g

 t he

  e p i d e m i c

  p e r i o d

  we r e

  m i ne d .

  T h r o u g h

  c o m p a r a t i v e

  ana l y s i s ,

 we

  e x p l o r e d

  t he

  t he m a t i c

  cha r a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ub li c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nee d s

 i n

 t he

 s t a g e

 o f

 p r e - p an d e m i c ,

 p an d e m i c

 an d

 p o s t - p an d e m i c .

  W e

 c o n s t r uc t e d a

 f ra m ew o r k

 o f

 p u b li c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nee d s

 d u r i n g

 t he

 CO V I D - 19

 p an d e m i c ,

 an d

 d i s c o v e r e d

 t he

 d i s t r i b u ⁃

 t i o n

 an d

 t o p i c

 f ea t u r e s

 o f

 d i ff e r en t

 s o c i a l

 g r o u p s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nee d s

 d u r i n g

 t ha t

 p e r i o d .

  [

 R e s u l t

 /

 C o nc l u ⁃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新时代民众心理与社会心态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 ” ( 项目编号 :

 );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基于公众网络信息行为的政府网站可检索性理论分析及优化 ” ( 项目编号 :

 )。

 作者简介 :

 米国伟 - 男

 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信息用户

 信息行为

 先祖权 - 男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信息行为、 数据挖掘。

 王琳 ( 1979-), 男, 系主任,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情报学理论、 信息行为、 信息计 。

 ( 1997 ),

  , , :

 。

 — 108 —

 2021 年 6 月

 June, 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研究

 第 41 卷第 6 期 www . x dqb . ne t

 V o l

 41

  N o

 6

  s i o n ]

 D u r i n g

 t he

 CO V I D - 19

 p an d e m i c ,

 t he

 nee d

 f o r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a

 f a m il y

 c o n t e x t

 i s

 m o r e

 li k e l y

 t o ar i s e ;

 T he

 p u b li c

 m o s t l y

 nee d s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l a t e d

 t o

 d e p r e ss i o n .

  T he

 p u b li c s

 awa r ene ss

 o f

 p s y ch o l o g i ⁃ ca l

 hea l t h

 p r o b l e m s

 p r e v en t i o n

 an d

 r ece i v i n g

 p r o f e ss i o na l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a ss i s t ance

 nee d

 t o

 b e

 i m p r o v e d ;

 T he

 e x p r e ss i o n

 ac ⁃ cu r ac y

 o f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nee d s

 un d e r

 t he

 o n li ne

 en v i r o n m en t

 nee d s

 t o

 b e

 enhance d .

 K e y

 w o r d s :

 s o c i a l

 Q & A

 c o mm un i t y ;

 CO V I D -

 19

 p an d e m i c ;

 p s y ch o l o g i ca l

 hea l t h ;

 i n f o r m a t i o n

 nee d s ;

 c l u s t e r i n g ; topic model

  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常态化, 公众心理健康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

 2020 年 2 月, 中国政府网发文指出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

 。

 2020 年 8 月,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 疫情期间缺乏社交会对公众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造成公众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 扰乱心理卫生服务 [2]

 。

 可见, 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在数字化网络时代 , 人们已经由传统的向专业人员咨询转变为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健康信息 [3]

 。

 第 45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

  截至 2020

 年 3

 月 ,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9

 04亿 , 较 2018 年底新增网民 7 508 万 。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导致社交减少 , 公众对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的表达更多地转向线上平台 。

 而随着社会化问答平台不断发展 , 以 “ 知乎” 为代表的平台用户数不断增加 , 用户通过在 “ 知乎” 平台上提出问题来反映其信息需求 , 其中心理健康话题下的提问数据已经累计达到 16 万余条 , 而现有文献几乎没有涉及该话题下的信息需求研究 。

 以往对问答平台中信息需 求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进行 [ 4] 健康方面的信息需求规律和特点, 为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社会化问答平台更好地服务公众提供参考。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

  社会化问答平台信息需求研究 国内外对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信息需求研究主要是分析特定领域的信息需求。

 黄达安等 [5]

 通过内容分析研究知乎社区有关 HPV 疫苗的提问记录, 将 HPV 疫苗信息需求分成疫苗的有效性、 副作用、接种知识和接种渠道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金碧漪等[6]

 通过参考现有糖尿病信息需求类目并结合提问数据内容分析结果来探究糖尿病信息需求主题特征, 得出消费者对于糖尿病健康信息需求量最大的方面是日常疾病管理、 疾病确诊和治疗的结论。

 赵安琪等 [7]

 结合威尔逊的信息模型,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抑郁症健康信息需求主题规律, 分析出健康信息消费者的认知需求最广泛, 社会角色对健康信息需求的干扰较多。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来分析特定领域的信息需求。

 Oh S 等 [8] 以 Ya h oo !

 A n s we r s

 问答平台上与癌症有关的提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本挖掘的方法得出人口学、 认知、 情感、 社会、 情景和技术信息这6 大癌 症信息需求类目及各类目数据占比。

 陆泉等 [9]

 通 实证研究 , 研究所涉及的数据量较少。

 少部分 过潜在语义索引 ( LSI)

 模型和 MapReduce 分布式 研究通过人工标注或者 K-means 聚类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挖掘, 但没有涉及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

 本文通过 K-means 聚类算法和 LDA 主题模型挖掘 “ 知乎” 平台下心理健康话题中的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提问数据, 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首先是构建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知乎” 平台下公众的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框架, 接着探究出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分布 ( 主题分布、 时间分布、 时期分布等)

 的特征, 最后研究出疫情期间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问题分布。

  通过对 这些问题的研究,

  可以有效把握疫情期间公众心理 聚类方法对求医网肿瘤板块中24 305条提问数据进行需求挖掘, 得出信息需求框架和需求占比情况, 分别为治疗 ( 43

 3 % )

 、

  病理及病因 ( 34

 5 % )

 、

  检查 ( 12

 1 % )

 、

  术后 ( 7

 0 % )

 、

  预防 ( 3

 1 % )

 。

  张霁 月[10]

 通过 K-means 聚类和 MapReduce 分布式聚类 的方法挖掘求医网健康社区中的提问数据, 分析肿瘤患者信息需求类目, 主要为病理及病因、 预防、检查、 治疗和术后这5 大类目体系。

 上述这些研究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某一特定领域, 但鲜有涉及心理健康信息需求这方面的研究。

 1

 2

  公众心理健康研究 国内外对公众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主要以传 — 109 —

 2021 年 6 月

 June, 2021

 现 代 情 报

  第 41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V o l

 41

  N o

 6

 统的研究方法为主, 但近年来逐渐开始关注网络环境的研究 。

  A r e f - A d i b

 G

 等 [ 11 ]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精神障碍患者线上心理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精神疾病患者会利用互联网获取精神与健康有关的信息, 有助于辅助决策和治疗。

 Kim J 等 [12]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挖掘健康社区中用户的帖 子信息 ( Posting Information), 能够自动诊断出用 户是否存在抑郁、 焦虑、 边缘性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心理问题。

 Pian W 等 [13]

 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216 篇文献进行分析, 发现很少的文章对消费者健康信息需求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Mei⁃ ko M 等 [14]

 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 2017 年心理健康宣传周期间在 Twitter 上转载的讨论文本, 将文本分成了意识和倡导、 污名化、 个人心理健康 / 疾病体验这3 类中心话语。

 此外, 一些学者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公众心理健康问题。

 Barzilay R 等 [15]

 对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疫情期间公众心理问题水平和复原力进行测度和评价, 发现复原力有助于缓解公众的焦虑和抑郁 等心理问题。

 王畅等 [16]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 217 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 分析了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改善, 应重点关注未婚、 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人群。

 吴怡等 [17]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和自制问卷对1 196名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 得出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症状比例较高的结论。

 对现有文献的调查中, 暂无对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

 2 基于文本挖掘的心理健康信息需求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中文问答平台下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提问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本分析框架包括5 个步骤, 首先是数据采集, 并对爬取到的数据进行检查, 之后进行数据处理, 将原始数据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文档词条矩阵 ( DTM)

 的形式, 再分别通过 K- means 聚类和 LDA 主题模型对 DTM 进行分析, 对两者生成的结果进行综合, 最后进行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的识别 [9]

 。

  2

 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

 数据来源与采集 图 1 基于中文问答平台的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分析框架

  及其回答数、 关注数和提问时间。

 笔者通过 “ 八爪鱼”

 采集器 V 8

 版本 ( h ttp s :

 /

 /

 www . b az hu a y u . c o m )

 中文问答平台相比于普通搜索引擎, 其检索到的答案能得到其他用户的反馈和评价, 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知乎” 作为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代表, 截至2020 年 7 月, 其用户数已超 3 亿。

 本文以疫情期间 “ 知乎” 平台下的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提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源确定为 2019 年 11 月 10

 日 — 2020

 年 8

 月 12

 日该平台心理健康话题下全部共计14 168条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提问数据 进行数据爬取并进行去重检查, 最后将数据保存至 CSV 文件中。

 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部分首先需要对数据、 专业词库和停用词表进行导入。

 本研究通过 R 语言进行编程, 使用 R S T UD I O

 编译环境 ,

  通过 r e a d .

 c s v

 ()

 方法导入数据。

  专业词库采用的是百度心理学专业词库 ( h ttp s :

 /

 /

 s hu r u f a . b a i d u . c o m

 /

 d i c t _ li s t ? c i d

 =

 233 )

 ,

  词 — 110 —

 2021 年 6 月

 June, 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研究

 1 i k

 i k

 第 41 卷第 6 期 www . x dqb . ne t

 V o l

 41

  N o

 6

 条数目为4 068。

 停用词 ( Stop Words)

 指的是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词语, 例如助词、 介词、 连词、 语气词等, 本研究采用的是哈工大停用词库 ( https:

 / /

 g i t hu b .

 c o m

 /

 g o t o456

 /

 s t o p w o r d s

 /

 b l o b

 /

 ma s t e r

 /

 h i t

 _

 s t o p ⁃

 本研究对算法结果的评估主要采用轮廓系数 ( SC )

 法 ,

 它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评价的内部标准 , 具体如式 (2)

 所示 。

 a ( d )

 代表样本 d 所属簇的凝聚度 , b ( d )

 代表样本 d 与其他簇的分离度 ,

 w o r d s . t x t )

 ,

  停用词数共计 676

 个 。

  之后对提问数据进行分词, 中文分词包括基于词典的分词方法和 SC 表示轮廓系数。

 S C ( d )

 =

 b ( d )

 - a ( d )

  (2)

 基于统计切分的分词方法 [18]

 , 本研究采用基于词典的分词方法, 基于 R 语言开发的 JiebaR 包实现 2

 3

 LD A

  ma x { a ( d )

 , b ( d )} 主题模型

 分词。

 在分词过程中, 需要将停用词去除, 确保后续文本特征准确提取。

 接着将分词之后的数据类型转变为语料 (Corpus)

 的形式 , 通过 DocumentTerm⁃ Matrix ()方法将语料构造成文档词条矩阵 ( DTM)。DTM 是一个二维矩阵, 第一行代表语料中的全部特征词, 第一列代表用户提问文档数据序号, 矩阵的值代表特征词在各文档中共现频次。

 初步生成的DTM 维数众多, 为了提高后续算法运行速度和聚类精度, 需要对初始DTM 进行特征筛选和提取, 常见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 PCA)、 奇异值分解( SVD)

 和人工筛选特征等。

 本研究通过对 DTM 中词频数和词长设置阈值来筛选特征, 保留词频数高于 10 且词长大于1 的共计949 个特征词。

 2

 2

  K - m e a n s

 聚类 聚类算法是研究对事物如何进行分类的一种无 监督学习算法, 包括 K - means 聚类算法、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算法、

 期望最大化聚类算 潜在狄利克雷分布 ( LDA)

 主题模型是在潜 在语义分析 ( PLSA)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 本质也是聚类算法。

 不同于 K- means 聚类, LDA 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算法, 它是三层贝叶斯模型, 包括文档、 主题和词项 3 层结构 [20]

 。

 LDA 是文本分析领域最受关注的模型之一, 在文本挖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 ...

篇二:心理健康舆情信息

天地 306

 2019 年 11 月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吴 焱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00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情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态备受关注。那么,网络舆情究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五类心理问题出发,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双重影响,并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内容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存在五类状况:

 1.1 盲从心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世欲功利主义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他们计较得失,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因此在很多想法与行事上,大学生总是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定性因素,盲目地跟从他人,而不考虑后果和条件。尤其是对于网络而言,有着大量虚拟信息存在的这个虚伪的网络世界正在一步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他们每天在逛贴吧、刷微博、追剧等过程中不断的去接受别人的思想,他们成为狂热的追星粉和无聊的键盘侠,他们开始出现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如:疯狂的购买明星同款、在网上随意辱骂他人等。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们变得小心翼翼、随波逐流,他们理智丧失,精神失常、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

 1.2 好奇心理

 “当前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与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很容易受到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网络的痕迹,学生对网络中存在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满了好奇,很容易让他们受到其中消极负面的因素影响。” 1.3 猜疑心理

 大学就是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大学生们会经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迷茫、委屈,甚至是不满、失望和愤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有效的沟通与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长久以往,他们越来越不相信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充满着不信任,随之他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真实情境时刻保持着自我防卫的戒心。长期的自我封闭会阻碍他们与身边人的交流,使他们感受不到真情与温暖,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怀疑他人、怀疑自身、缺乏自信,变成一个不相信一切的人,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1.4 自卑心理

 “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公平和不平衡现状使大学生之间的家庭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使条件较差的同学本身在进入大学以前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有一定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合作。此外,也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与阻碍,无法在现实中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从网络中寻求慰藉与挫折后的心理补偿。大学生长期这样的一种将虚拟世界与现实混淆的生活状态,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的。” 1.5 排他心理

 俗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和我相隔千里,而是你我近在咫尺,但你和我却都在低头玩儿手机”,可见当前物质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减少。现在的大部分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每天都在使用 QQ、微信等社交网络方式进行对话,他们乐意去网络上结交新的朋友,但是却逐渐忽略自己身边的那些真实存在的朋友。他们的交友圈子逐渐变小,交流的东西也只是低速的前进甚至是萎缩,其最终结果就是使得他们在自己的狭窄的圈子里故步自封。

 2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概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浸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网络舆情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条件产生的新型社会舆论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微博、博客、新闻跟帖和转帖等方式发表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常态。

 当前网络舆情已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但是关注网络舆情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了解网络舆情的含义、特点以及分析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提出可行性解决措施。

 2.1 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2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2.2.1 舆情主体的隐蔽性 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网络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更加隐蔽的舆论方式,很多社交网站都不用注册自己的真实信息,比如说微博、QQ 等。

 2.2.2 舆情内容的丰富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生活和周边的事件、时事政治和社会焦点、学习交流和娱乐休闲等,这些都表达了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关心。此外,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还可以自由的在任何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2.3 舆情传播的交互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交互性深受网络自身传播信息的交互性特点的影响,在平时的接触与了解中可以知道网络可以做到实时共享和互动,现在大部分的网络工具,如微博、贴吧等都设有点赞和评论的功能,这样方便网民进行相互谈论交流。

 2.2.4 舆情传播的扩散性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使用,当一件事被网络曝光出来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开来,其传播的速度和影响的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2.3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双重心理影响

 2.3.1 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一,加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轨与联系。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工具获取社会最新消息,他们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19 年 11 月

 307 再是“两耳不听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通过网络及时便捷的了解到时事政治、热点焦点事件,并对这些事件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在这样一种信息环境下,大学生不再被禁锢在大学校园的象牙塔里,网络舆情信息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尽早的让他们接受社会现实,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保持理智的思考,而不让其个人意志被集体意志所占据,避免让个人逐渐湮灭在社会洪流之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便利,但一些人喜欢发表极端的言论,造成人们对事实的误解,同时也使得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比如我们最近火热的江歌案问题。要在这个网络圈子中更好的生存,就要学会辨别庞杂的信息、保持理智的思考与判断。因此促进了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了自身的辩证思维。” 2.3.2 消极负面的影响 第一,“发布虚假信息和谣言,对大学生的判断造成迷惑,使非理性情绪的蔓延。网络赋予了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网民身份被隐蔽,在网络世界中行事缺乏规则限制与有效监督,使虚假信息和谣言成为可能。同时大学生言论自由,出现了大学生借助网络宣泄个人消极负面情绪的现象。在网络舆情中出现的虚假信息和谣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严重的扰乱了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环境,迷惑大学生的判断。加之网络往往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影响力,使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情绪缺少了客观、理性和思辨的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出现了很多非理性的看法、意见和情绪,也强化大学生愤恨社会不公、仇富等心理,进而引发出大学生对社会的失望,出现心灵病症。” 第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破坏,引发大学生的道德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各国间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工具,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但是全球日益开放、网络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价值的选择让我们大学生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许多消极负面的西方价值观念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他们开始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任缺失等危险的症状。同时加之网络的匿名性和大学的包容与开放,大学生长期接触网络上匿名发布的虚假信息、谣言和其他的一些纯粹宣泄个人情绪的负面消息,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发大学生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做出许多疯狂的和不道德的事情。

 3 网络舆情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内在联系分析

 3.1 从网络舆情的主体来看

 当代大学生无疑是网络舆情主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舆情主体所具有的隐蔽性特征,大学生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因此,他们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也是嗤之以鼻,不以为怪,正是因为他们这样一种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了他们身处舆情的危害却没有自觉意识。但是主体的匿名性同时又为大学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供了间接的促进作用,在匿名性极高的虚拟网络世界里,大学生们不得不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辨别,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隐蔽性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双重影响。

 3.2 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网络舆情内容多为学校发生的事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在学校微博“工商秘密”上发文讲述自己近期遇到的事情,或者是分享自己的心情、发布寻物启事等;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跟帖或者是进行个人的评论等。信息时代的膨胀使得每天都会有无数多条新的社会事件出现在学生们面前,这些真假不一的信息让同学们一时无法进行判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酵更是让他们难以判断真与假,最终导致他们判断失误、传播谣言,进而引发他们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

 3.3 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来看

 在本文中写到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扩散性的特点,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一特点并结合实际调查可以分析,大学生身处在信息环境下每天不得不面对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由于网络舆情传播的扩散性使网络事件产生“蝴蝶效应”,像滚雪球一样以迅猛之势扩散开来,而在这过程中还处于毫无防备状态的大学生们就必须要面临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困难抉择,他们还没来得及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就被迫与网络上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念同流合污了,而这个时候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就会阻止学生们站出来反对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错误的观点,最终导致大学生一味的盲从网络上的错误观点,逐渐偏离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4 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措施

 大学生因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非理性、正确价值观丧失、信任危机等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大学生自身、网络舆情环境与学校社会引导等方面共同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找出有效解决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各自的方面出发,综合各方因素,通过规范网络舆情环境、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等措施来营造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1 政府:规范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

 避免“传播扭曲效应”:“传播扭曲效应”实质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扭曲,根据社会现状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众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舆情环境被污染,网络秩序得不到有效及时维护。随着消息在网络上的层层传播,网民们对消息进行夸大,导致消息面目全非。因此需要加大对各个网络媒体和相关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规范领导,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制的手段打击网络舆情环境中存在的各类违反法律和违背道德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的传播、转述和发表自己的意见,避免因“传播扭曲效应”带来的虚假信息和谣言的盛行。

 合理运用“德西效应”:根据“德西效应”原理,建立举报奖赏等相关的激励制度,适度的鼓励大学生积极对网络舆情环境中存在的不适当的信息和言论进行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构建和谐网络舆情环境。

 4.2 学校与社会:联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泡菜效应”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和社会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地域范围,网络舆情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治理,使其呈现健康、合理和安全的面貌;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开展理论课程和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对于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辩证的看待网络舆情观点的同时让他们自觉形成在网络上正确的发表自己的态度、看法和意见的意识。社会中各类组织和部门也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展板宣传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注重线下环境的维护,来有效的保障网络舆情环境的纯洁性。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联合行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利环境,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树立个人要正确发表意见和监督网络舆情环境的意识。

 4.3 学生: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网络素质

 用“羊群效应”...

篇三:心理健康舆情信息

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月 报表

 所在系

 填报人

 报送时间

 盖章 本月 内本系发生的学生心理相关事件

 系内需要关注的普遍的心理问题

 本系已知学生心理问题(含特殊情况)

 情况汇总 班级 姓名 初始状况 现

 状 已采取措施 责任人

  附注:

 1、 信息表请各系每月 初五号下班前上报, 如遇五号放假的, 请提前一个工作日的班前;

 2、 如遇突发事件的及时联系。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舆情信息 舆情 心理健康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