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3篇

时间:2022-10-28 09: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3篇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 •扎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本栏编辑: 王发岐Jii列◎屠其乐&l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3篇,供大家参考。

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3篇

篇一: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

ull;扎实开展 “ 传承红色基因 、 担当强军重任 ” 主题教育 •本栏编辑 :

 王发岐 Jii列◎ 屠其乐“ 靶向治疗 ” 的

 下篇文章为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纠正形式主义 、 官僚主义问题

 的重要指示 , 军委纪委开列问题清单 , 摆明症状 , 立起靶标,

 明确了 “ 靶向治疗 ” 的策略和要求"广大官兵对形式主义深

 恶痛绝 , 对纠治形式主义满怀期待 。

 做好形式主义 “ 靶向治

 疗 ” 的下篇文章 , 需要把握好现阶段形式主义的特征和症

 结 , 突出重点难点综合施策 。一 、 做好病理分析 , 把握现阶段形式主义特征习主席对形式主义的根源作了深刻论述 , 强调指出 :

 “ 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 、 功利主义 , 根源是政绩观错位 、

 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 , 用

 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

 ” 当前 , 形式主义根源

 没有变 , 但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 其中有五个方面最值得关

 注 。— — “ 政治正确 ” 外衣下的对上不对下 。

 形式主义有一

 个共同特征,就是对上与对下脱节 , 这也是政绩观错位的一

 个重要表现 , 当前更是披上了 “ 政治正确 ” 的外衣 。

 心思和精

 力不是真正聚焦实打实解决问题上 , 而是急于 “ 政治表态 ” ,

 争推 “ 系列动作 ” , 满嘴 “ 政治要求 ” , 突显 “ 政治效果 ” 。

 形式

 主义有了 “ 政治正确 ” 包装 , 助长了功利主义 , 既有免责功

 效 , 又是最省力快捷的落实方式;助长了主观主义 , 傀形式

 主义变得 “ 理直气壮 ” 、 不容置疑,容易堵塞言路 , 造成工下

 信息不通 。

 脱离实际的方案在层层执行中得不到纠错 , 又以

 教条的 、 忙碌的形式主义来落实 。— “ 压力传导 ” 名义下的加码和卸责 。

 从基层角度看 ,

 形式主义的背后既有不担当不尽责的不良作风 , 也有层层

 加码不堪其压 、 多方压责难承其重的现实困境 。

 当前 , 练兵

 备战任务繁重 , 纠风除弊分路推进 , 客观上要求落实压力传

 导 , 强化各级责任 。

 如果只卸不担责或多卸少担责,工作又

 缺少统和融 , 多头多路的 “ 抓 ” 和 “ 压 ” ,就会使压力传导变成

 层层加码 、 层层卸责 。

 责任下移 , 事权上收 , "上面千个锤 , 下

 面一根钉 ” , 基层常处于应急状态,工作失去节奏 , 容易产生

 “ 形式主义应对 ” 。以 “ 压力传导 ” 为名义的避责推责极易上8

 SS 目警句-人生已不易:〒万:不要自耳烦恼 [ 自扌戈没趣 ; …

 行下效 , 造成 “ 免责 ” 心理弥漫 。— 基于"成本选择 ” 的形式主义默契 。

 相较于实打实

 地干 , 形式主义是成本最低的落实方式 , 因而容易在系统内

 部形成默契 。

 如无有效的反馈纠正机制 , 基于信息衰减原

 理 , 总会为形式主义提供成本差异化的选择空间 。

 形式主义

 是做给上级看的 , 一旦产生 “ 功效 ” , 就会被 “ 学习一认同一

 模仿一升级 ” , 产生 “ 臭豆腐 ” 效应 。

 由于问责追责越来越严 ,

 恐责避责心理越来越重 , “ 免责 ” 的群体心理很值得关注 , 如

 果把免责摆在首位 , 实际工作就是以底线标准在运行 , 多了

 现实和功利 , 少了初心和使命,很容易产生事实上的形式主

 义默契 。— 本领恐慌导致的工作模式僵化 。

 形式主义的产生

 也有工作模式僵化的因素 , 其中很重要一点是担当本领欠

 缺 :

 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对应的是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 任

 务密度 、 工作难度大幅提升 , 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运筹组织模

 式 , 导致 “ 三个根本性转变 ” 远未实现 。

 僵化模式必然导致低

 效和忙乱,往往以形式主义维持表面上的 “ 有序 ” 。

 “ 五多 ” 问

 题久治不愈 , 也证明了老套路依赖症的严重程度 。

 改革期

 间 , 本领恐慌与职业预期不确定感 、 恐责避责心理相互交

 织,在打破工作模式革新的僵局上既缺乏能力 , 更缺乏动力

 和外力 。— — 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怪圏 。

 在纠治 “ 四风 ” 持

 续高压态势下 , 形式主义依然多发 , 其顽固性反复性既有

 “ 因 ” 之复杂 , 也有 “ 反 ” 之低效 。

 形式主义是多因一果 , 官僚

 主义会引发形式主义 , 并经过包装使其充当 “ 门神 ” ;享乐主

 义 、 奢靡之风面上基本刹住 , 但部分转为懒政怠政 。

 形式主

 义定性难问责难 , 形式主义与工作捆绑 , 无显见 “ 负面载

 体 ” , 除极端情况外 , 界线不太清晰 , 既难以量化定性 , 也给

 不出统一标准 , 给监督和问责带来一定难度 。

 对形式主义的

 纠治不跳出现有检查模式 , 不但反不了形式主义 , 反而容易

 使自身陷入形式主义 。二 、 注重问题区分 , 探准形式主义问题症结73087 即队 70 分农

 券

 拭

 政 •扎实开展 “ 传承红色基因 、 担当强军重任 ” 主题教育 • 本栏编辑 :

 王发岐精准纠治是基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对具体问题进行

 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论 。

 对形式主义应注重问题区分 , 简单

 的 “ 二分法 ” 和粗放的 “ 一刀切 ” 都不可取 。

 在认识上需要把

 握好四个关系 。— — 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内容以一定的形式来

 体现 , “ 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 , 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T"o 不注重本质和内容 , 把形式看成结果 , 就会堕落成形式

 主义 。

 克服形式主义 , 一方面是为内容保资源 , 消减无效低

 效形式 ; 另一方面是为形式赋能 , 促进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观察是不是 “ 堕落 ” 的形式 , 机关和基层不同视角会有不同

 看法 , 关键看症结是 “ 度 ” “ 量 ” 失衡 , 还是动机不纯 。

 既要打

 “ 真假 ” , 也要防止混淆形式与形式主义 。— — 把握好形式与标准的关系 。

 工作标准会展现出一

 定的形式特征 , 这些直观的可视化的形式特征往往被当成

 参考指标用来反映工作标准 , 这个还原过程也是信息失真

 的过程 。

 过度依赖或不当使用形式指标,放任信息失真 , 必

 然导致形式主义 。

 对形式与实际标准的脱节,看症结是主观

 上的懒政庸政怠政 , 还是客观上的能力短板 、 路径缺陷等 。

 同时 , 即便是忠实于标准的形式 , 如果标准自身出现 “ 价值

 背离 ” , 不是战斗力标准的标准,也会变成 “ 不是形式主义的

 形式主义 ” 。— 把握好局部与系统的关系 。

 局部缺陷会引发系统

 性问题 。

 从局部决策角度看 , 如果决策端不遵从客观规律 ,

 方案部署脱离实际,就会在源头上埋下形式主义的种子 , 并

 在逐级执行中层层放大促成系统性形式主义 。

 从局部存在

 问题看 , 比如官兵反映突岀的 “ 五多 ” 问题 , 如果不加以纠

 治 , 也会助推其他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的滋生 , 形成系统效

 应 。

 形式主义不是少数人的坏作风 , 要在整个系统中做 “ 全

 面体检 ” ,找出主要问题 、 关键部位 。---- 把握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

 形式主义表症是"虚多

 实少 ” , 总根源是理想信念问题 , 但就具体问题而言 , 无论是

 内因还是外因 , 各种因素及作用关系较为复杂 。

 在形式主义

 产生发展链条中 , 不同节点 、 部位之间 , 内因和外因既相互

 作用也相互转换 。

 首先,要认清内因的根本性主导性作用 ,

 思想不纯 、 作风不实 、 本领不高 , 既是本级问题的内因 , 也构

 成其他问题的外因 。

 其次 ,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在把

 自己摆进去 、 把职责摆进去 、 把工作摆进去的前提下 , 正视

 外部因素制约 , 有利于找准症结精准纠治 。三 、 突出重点难点,确保 “ 靶向治疗 ” 精准高效习主席强调 :

 “ 解决 ’ 四风 ’ 问题 , 要对准焦距 、 找准穴

 位 、 抓住要害 , 不能"走神 ’ .不能"散光" 。

 ” 这为精准纠治形

 式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

 当前 , 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 坚持自上而下整改纠治 。

 习主席深刻指出 :

 “ 基层

 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 , 而是上行下效 。

 ” 纠正形式主义

 问题 , 关键是自上而下 、 以上率下 , 层层带动 。

 问题清单是官

 兵反映的突出问题 , 是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深挖根源 、 查找差

 醒目警句 「 人生没看如果:命运-不扁看段设:生命更■无需比號 。

 「

 距提供参照 、 树起靶子 。

 自上而下整改纠治,既是抓住关键

 要害,也是基于权责对等 。

 溯源排查要发扬开门整风精神 ,

 自下而上 、 由表及里 , 通过倒查法 、 还原法 , 找岀原发病灶 ,

 为问题整改打好基础 。

 问题整改要落实自上而下要求 , 先解

 决本级问题,示范引领在前 , 取信于官兵 , 为下级和基层问

 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 营造氛围 。

 有权力就会有选择空间 , 自

 上而下整改应有硬约束 , 背离这个轨道 , 抓不住 “ 关键少

 数 ” , 整改纠治就容易落入形式主义陷阱 。— — 提高监督执纪问责实效 。

 发挥好监督的基础作用 。

 大量的形式主义虽未造成直接严重后果 , 但潜在危害不小 ,

 纪检监察机关要将其纳入监督重点 , 运用好监督执纪第一

 种形态 , 及时约谈提醒 。

 要激发自下而上的监督活力 , 以基

 层实感检验监督实效 。

 要发挥执纪的关键作用 , 针对纪律条

 款缺乏具体明确规定 、 形式主义定性量纪难的问题,推进问

 题情形 、 性质分类与定性量纪对接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

 注重小切口大成效 , 以危害大的系统性问题 、 官兵反映突出

 的典型性问题为重点 , 选好执纪突破口 , 形成震慑效应 。

 要

 发挥好问责的保证作用 , 倒逼 “ 两个责任 ” 落实 , 重点做好

 “ 三个结合 ” , 即与军委决策部署执行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相

 结合 , 与其他专项检查督察相结合 , 与日常工作部署相结

 合,以工作实效检验纠治成效 。— — 立起选人用人实干导向 。

 选人用人在作风建设中

 具有根本性作用 。

 选人用人立起实干导向 , 很重要一点是识

 用能干实干的老实人 。

 注重 “ 视野外 ” 选人 。

 善搞形式 、 能而

 不实的干部容易进入上级 “ 视野 ” , “ 视野内 ” 选人的效率不

 可否认 , 但也要解决好 “ 视野外 ” 选人重视不够 、 办法不多的

 问题 , 着力盘活 “ 视野内 ” 和 “ 视野外 ” 两块干部资源,切实解

 决选人用人中的不平衡问题 。

 运用好干部考核评价这个指

 挥棒 。

 提高自下而上的考核权重 , 围绕重品行 、 重实绩 、 重基

 层 、 重公认 , 在如何考核 、 谁来考核上创新完善机制 、 路径和

 方法手段 , 通过制度设计有效遏制形式主义背后不正当的

 利益动机 , 推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 — 注重 “ 正强化 ” 激励作用 。

 整改纠治 、 执纪问责是行

 为 “ 负强化 ” 的一手 , 同时也要运用行为 “ 正强化 ” 的一手 。

 形

 式主义问题情形无法穷尽 , 规范标准也难以详尽制定 , 外部

 约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

 直面和解决形式主义背后精神懈

 怠 、 心理懈怠,庸政懒政怠政 、 改革勇气锐气弱化的问题 , 要

 立足干部队伍主体是好的这个基本判断 , 重视和强化正向

 激励 。

 要落实好习主席关于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

 指示,把政治上激励 、 工作上支持 、 待遇上保障 、 心理上关怀

 落到实处 , 推进容错纠错机制具体化制度化 , 激发党员干部

 内在动力 , 自我加压增强本领 , 创造性开展工作 。

 坚持权责

 对等 、 责权匹配,给基层工作节奏空间 。

 注重差异化个性化 ,

 给工作创新试错空间 。

 重视正面典型教育 . 让实干派及时得

 到充分褒奖 , 激活积极因素,激发实干创业的生机活力 。(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队纪检监察系副教授 )73087 却队 70 分队

 M.

 M

 9

篇二: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

文学(季刊)2001年第1期(总第81期)重审福楼拜的现实主义问题王钦峰内容提要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和对中国文学、西方现当代文学有过重要影响的西方作家,福楼拜在批评界引起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论争。虽然20世纪的西方学者对福楼拜的研究不断地绽放新意,但对其基本创作方法或创作面目仍有未辩明之处,而我国国内长期以来以“批判现实主义”一名冠之,更是误解颇深。本文认为,基本上可以在“现实主义”范畴之内为福楼拜的创作面目作出定论,但福楼拜的特殊类型的现实主义既不同于旧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作为特定流派的现实主义和左拉的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形式主义的现实主义。关键词现实主义不可定论性客观性形式主义一、福楼拜面目的复杂性福楼拜是公认的经典作家,但是当代的福楼拜研究呈现出众说纷争的复杂局面,好像人们对于福楼拜的研究似乎永远是未完成的,福楼拜是不可定论的,具有一种未完成性和不可论定性的特征。我们在这里并非是随便地使用巴赫金式的词汇来形容福楼拜,而是因为巴赫金曾明确声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未完成的、不可盖棺论定的,却将福楼拜用作它的反例,这与笔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象“福楼拜式宛在一块浑然整料上雕镌而成的史诗小说”或如《布法与白居榭》之类,虽然“融汇了内容极不相同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性质的差异却“服从于贯穿作品始终的统一的个人风格和情调,服从于一个统一的世界,一个统一的意识”,④属于传统的独自小说范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所有不同性质的材料却遵循着一种复调原则,要高出于福楼拜小说的独自原则。但是巴赫金没有认识到,福楼拜恰恰反对在作品中纳入自己的任何“独自”或个人观点,他的作品同样是处于争论中的,是复杂的和未完成的。福楼拜的这一特征使评论界对其创作取向发生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论争,总的来看,他大致被划人了下列11种类型。一、现实主义。福楼拜的同时代人把他归人“现实主义”之列,甚至将他称为现实主义的真正权威。当代名学者韦勒克也引用此类说法,把福楼拜称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只是它的“先驱”。②但这种看法早就遭到了作者的反对,在致乔治・桑的信中,福楼拜毫不动摇地说:“请注意,我憎恨时兴称为现实主义的东西,95  万方数据

 即使他们奉我为现实主义的权威”。⑧因而,任何将福楼拜称作现实主义的观点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二、自然主义。人们乐于在福楼拜与自然主义之间找到某种联系,这和左拉的推崇有关。左拉说过,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他的这种观点是现有关于福楼拜的最著名的论点之 。就实际创作活动而言,福楼拜介入过“梅塘集团”和“五人聚餐会”,对自然主义的活动客观上有过大力推动,但是,福楼拜却也发表过一些反对自然主义及其创作取向的言论,如1876年在致函屠格涅夫时,他对左拉作了批评:“如果你星期一读一读他的文章,你就会看到他怎样以为自己已经发现了‘自然主义’!至于作为两种永恒因素的诗歌和风格,他甚至连提都不提,”@这种批评等于否定了自然主义的关键性创作原则。三、浪漫主义。这种观点主要针对性地用于解释福楼拜的年轻时代,如米歇尔・莱蒙认为,“如果说有一种福楼拜式的浪漫主义的话,那么,这就要到他年轻时代的作品中去寻找。”∞早期的大量小说,如《狂人回忆录》等属于这一范畴,此点至今无甚异议,如美国结构主义者乔纳森・卡勒在《福楼拜:不确定性的使用》第一部分中仍频频论及福楼拜年轻时的这种成分。@人们普遍认为,福楼拜在中后期已超越浪漫主义,最著名的证据就是福楼拜在通信中与浪漫主义的代表乔治・桑所进行的那场论战。四、新的现实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乔治・卢卡契在《论艺术形象的智慧风貌》、《左拉诞生百年纪念》、⑦《萨朗波》@等文章中提出的,文中还有“福楼拜和左拉的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真正建立者”等多种关于福楼拜的类似表述。根据卢卡契多处论述的核心意旨来看,他所说的福楼拜发明的“新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就是自然主义。五、觉悟的现实主义。达米安・格兰特将现实主义作家分为两代,他认为,第一代现实主义求助于朴素的人类经验,被其认真心理的见识所引导,可被称为“认真的现实主义”;第二代现实主义求助于科学的方法,“对技巧有不成比例的趣味”,可称为“觉悟的现实主义”,㈣福楼拜属于后者。96六、批判现实主义。我国学者及教科书一直沿用高尔基的命名,把福楼拜划入批判现实主义行列,这个命名不仅违背了福楼拜长期主张的客观冷静的创作原则,而且不符合福楼拜作品的实际特征。七、主观的现实主义。莱蒙在《法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福楼拜住<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中,将讥嘲的神情、蕴藏的热情、强烈的敏感性、奇异的幻觉赋予人物,以改变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使现实事物的面貌发生变化,带上了人物的感情色彩,他因此概括道:“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已经是一种主观性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现实主义”。⑩我们认为,莱蒙的这种观点如实地解释了福楼拜将现实景象置入人物视野中去描写的内聚焦叙事类型,强调了福楼拜创作中的新手法。八、真空或虚无的现实主义。萨特持此观点。萨特认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实际上在所谓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中就存在了,这种观念“经过现实主义和巴那斯派直到象征主义”前后达成一致,它主张“不传授任何内容,不反映任何意识形态,它尤其禁止自己带有道德性⋯⋯福楼拜、戈蒂耶、龚古尔兄弟、勒那尔、莫泊桑早就用各自的方式说过,‘人们带着善良的感情就会创作出低劣的文学”’,其创作实质是“从外部观察人”,“力图用上帝的观点⋯⋯用绝对真空的观点去看人⋯⋯这一漂亮却饱含杀机的文学的顶峰尖端,便是虚无”。@根据萨特的观点,福楼拜可被称为真空的现实主义、虚无的现实主义或唯美主义的一位代表。九、反现实主义。布吕奈尔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中认为,福楼拜的作品中“没有真实”,而只有作为“行动的否定”的“观察的方式”,“福楼拜的小说正好与现实主义相对抗”,@据此,福楼拜可被称为反现实主义作家。十、现代主义。当今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福楼拜是西方现代派的鼻祖,这种观点在国外早已被人们所接受,有不少学者,如约瑟夫・弗兰克、纳博科夫等,反复指出过福楼拜与颓废派、意识流(尤其是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流派的联系。@我国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教材的编写仍然沿用“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陈述框  万方数据

 架。十一、后现代主义。这一方面属于当代欧美学者对福楼拜作品的一种新解读,它最初源自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等人对于福氏作品所作的符号学分析,以后北美学者乔纳森・卡勒、格雷厄姆・福尔考纳等人更为系统全面地在福楼拜研究中采用了这一角度。一方面,很多学者认同了福楼拜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甚至将其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作家;@另一方面,创作界也有持续认同福楼拜的倾向,如当今被看作后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新小说派的代表纳塔莉・萨洛特把福楼拜称作新小说派的先驱(“福楼拜,先驱者”!)。⑩在80年代的一个国际福楼拜研讨会上,人们更是无节制地拓展了这一释读可能,会议吸引了包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乔纳森・卡勒、米盖尔・里法特尔、热拉尔・热奈特和雷蒙・德布雷・热奈特、苏珊娜・费尔曼、维克多・布隆贝等众多的当代名流在内的欧美学者参加,并在会后出版《福楼拜和后现代主义》一书。@以上是学术界关于福楼拜基本创作取向的不同观点,除此十一种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归类的说法,不再~一列出。总的看来,福楼拜的创作类型,虽名义上有十数种之多,但若继续归纳,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可分为两个系列。其中,一个系列倾向于认为福楼拜整体上还属于现实主义作家,而另一个系列则倾向于把他划到现代主义这一边,强调他的现代性。上述的第三种观点,即认为福楼拜具备某种浪漫主义特征的观点,是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但由于这种特征一般认为仅为福氏早期创作所具有,所以不能看成是对福氏创作的整体概括,基于此,我们应将注意力移向其它重要的方面,以求更清楚地认清福楼拜的真面目。具体而言,第一种(“现实主义”说)和第六种(“批判现实主义”说)的美学观较为传统,二者基本上是为福楼拜确立一种哲学观或意识形态区间,把福楼拜与一般现实主义作家不加区分地平均论列;第二种(“自然主义”说)、第四种(“新的现实主义”或“现代现实主义”说)、第五种(“觉悟的现实主义”说)和第七种(“主观的现实主义”说)这四种观点虽然极力突出它们与前两种观点的不同,强调福楼拜的非道德化、中立化.注重科学及写作方法等方面,但仍从广义上将福楼拜认定为现实主义作家系列,以指出福楼拜发展了在他以前形成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者如格兰特、韦勒克、卢卡契及更早的汉密尔顿・赖特・梅比、P.马蒂诺、菲利普・拉夫、哈里・莱文、博尔耐克和科尼等已将自然主义这一看似迥异于现实主义的思潮、概念定义为广义的现实主义了,⑩我们采纳了这一做法。以上六种属于福楼拜研究中的现实主义阐释系列。另外,第八种(“真空的现实主义”说)和第九种(“反现实主义”说)已将福楼拜推到了与一般现实主义迥异的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一面,它们与第十种(“现代主义”说)和第十一种(“后现代主义”说)一道,应被划归现代主义这一阐释系列,它们着重在现实主义范畴之外为福楼拜寻找归宿。概而观之,上述种种观点、两个系列,虽各执一辞、各有千秋,但仍未能充分地在总体面目上对福楼拜作一个全面的概括,而且大多数观点还未来得及充分展开,因此,我们应当在适当借鉴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对福楼拜作一个更周密、更全面的解释。二、福楼拜的现实主义重审由于福楼拜的研究背景极为复杂,因而,一种对于福氏创作进行总体涵盖的合理观点必须要在忠实于作品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方面,如果仅仅滞留于传统既定的现实主义的系列解释,或一味地借用、翻译当代西方现成的阅读成果,我们的工作都将是多余的。这种“兼顾”要求我们澄清下列问题: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与一般现实主义相比有何特点,有何跨越,福楼拜又是如何向现代主义延伸的,有没有具体贡献,它与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以澄清,我们的“兼顾”就应当说是富有成效的。先从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人手。福楼拜提倡97  万方数据

 创作中的客观性原则,作品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主张进行准确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等等,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它是福楼拜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依据。但是,这只是一个出发点而已,我们的目的并非要在这一认识上局促不前或把他与一般的现实主义者作等同论列,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把他从一般现实主义中强调出来,确立他的不同面目。我们认为,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与历史上一切旧的现实主义都大不相同。关于这一点,只举一例即可明确:福楼拜对现实所作的低俗化理解和对于平庸的日常生活的重视在现实主义历史中是未曾有过的。以往的现实主义(包括古代的、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是对人类的英雄行为和生活理想作出理解的结果,英国的理查逊虽然将“现实”理解为日常人类生活,但也是一种理想化、道德化的Et常生活,以描写人类的理性的健康生活为要义,丝毫无损于人类尊严,但福楼拜对于生活和现实的理解是没有什么尊严可谈的,毛病、脱节和缺乏智慧是这种生活的中心。这显然表明了福楼拜的这种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与前人相比,这一理解达到了如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亲在”的水平。如果替福楼拜辩护,就应当是: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不成功的平庸的东西,它在份量上要远远超过成功的和智性的因素,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把它当作描写的重心来看呢?因而,在现实主义的对于“现实”内涵的理解上,历史上其他的现实主义者没有取得过类似的突破。我们再来从作为19世纪流派的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福楼拜所取得的突破和跨越,可以发现福楼拜与同时代各种类型的现实主义的显著区别。首先,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不同于他的先驱们,即作为潜在的流派成员提前出现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正式的流派出现于50年代)。在称得上是代表性的作品如《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中,福楼拜相对彻底地恪守了他的“无动于衷”的客观性原则,抛弃了文学上的主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质,比他的两位先98驱前进了一大步。撇开左拉的某些偏见不谈,左拉对福楼拜与司汤达、巴尔扎克所作的区别非常发人深省。他认为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由于一种错误的浪漫主义而受到了损害,像《红与黑》这样的作品和于连这样的人物,“完全超出了日常的真实,超出了我们所力求表现的真实;心理学家司汤达,就像小说家大仲马一样,把我们齐颈地投入了罕见的离奇事件中。从严格的真实观点看来,于连・索黑尔引起我们惊异的地方跟达特安一样多。”巴尔扎克也是如此,虽然他也在一系列伟大作品中表现日常生活,但只不过是使它成为服务于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手段而已,并“耽溺于虚构,忘情在追求虚妄的刺激和虚假的壮丽上”。而福楼拜的伟大要素,在左拉看来,最主要的是摈除了浪漫主义的特质,“偶然事件本身都是平平常常的⋯⋯一切异乎常情的虚构都被排除掉了”,@日常发生的事情不是以出奇制胜的方法来展开的。乔治・卢卡契、米歇尔・莱蒙等人都作了几乎与左拉相同的分析。可见,福楼拜与其两位先驱的区别、他对现有的现实主义的实际贡献确实有目共睹(且不说福楼拜本人还发表过什么言论)。钞但我们国内对这一点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已经习惯了将这几位作家采用同样的角度、方法、态度来看待,这样一来,反而使得读者产生误解,以为福楼拜反映的生活面狭窄、作品少、人物和事件难以...

篇三: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

日期:2016 -1 -18作者简介:王志钢(197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山本北山诗学话语中的“清新”思想王志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023)[摘 要]山本北山在《作诗志彀》、《孝经楼诗话》等著作、文章中,多次提及清新。清新与性灵相关。本文从创作主体、文学语言、题材、风格、意境的营构等几方面论述了山本北山诗学话语中的“清新”思想,从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清新”这一诗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关键词]山本北山;清新;本体论;袁宏道;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81-03doi:10. 3969/j. issn. 1671-5918. 2016. 08. 083 [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日本江户时期学者山本北山受袁中郎诗论影响,在《作诗志彀》、《孝经楼诗话》中标举“性灵”。同时,又常将“清新”与“性灵”并举。据刘芳亮博士的考证,“清新”在《作诗志彀》中出现了约16 次,超过“性灵”一词(约12 次)。北山在书中特辟“清新诗十五首”条目,在大量序跋中亦常用“清新”。因为“清新”、“性灵”两概念在北山诗论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故后世学者将以山本北山为首的反萱园派统称为“清新性灵派”。那么,“清新”在山本北山诗学话语中具有何种美学内涵?其与中国文艺思想有何关联?在日本诗学体系中如何认识这一思想?一、清新的美学内涵(一)清新含义的多样复杂清新性灵四字,乃诗道命脉。若非模拟剽窃,必清新性灵。若非清新性灵,即模拟剽窃。故以于鳞、中郎二人分诗道一大鸿沟。(《作诗志彀·诗变总论》,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宋东坡真心、明中郎清新,求奉之者不能得数人矣。凡诗以趣深、辞清新为要。(《作诗志彀·诸家本集》)清新在山本的诗学话语中有多重含义。引文一中,他先是从本体论角度论述了其重要性———“乃诗道命脉”。引文二中,“真心”这个词大概是日本诗论家评价苏轼诗学而使用的。从这个词看,应该是从创作主体的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角度对苏轼所做的评价。而他所说的“清新”,是否指代性灵?引文三则是从遣词,从文学语言角度对清新进行的归纳。除此之外,清新还有其他的含义。下面试加以论述。(二)本体论角度:清新性灵乃诗道命脉文艺本体论就是要回答文艺是什么。19 世纪以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诗学、符号论美学等都从文艺本体论(Ontology)角度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其中,尼采认为文艺本质在于酒神、日神之冲动。柏格森从直觉主义哲学出发,认为文艺的本体是生命流动发射出的一种本能冲动。在山本北山的诗论中,他也赋予了清新本体论的含义。如前所引,“清新性灵四字,乃诗道命脉。”(《作诗志彀·诗变总论》)。这里清新和性灵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准确地说,清新性灵合之方为诗歌本体论范畴。但他接下来的论述则是从风格学角度的一种阐释。“若非模拟剽窃,必清新性灵;若非清新性灵,即模拟剽窃。”(同前)。或者也可以说,他认为,清新诗应该是发自性灵,风格清新。但若将清新解为风格,则性灵在前、清新在后这种表达方式或更适宜。他还从作家、作品角度对清新性灵这一文艺本体进行了阐释。“故以于鳞、中郎二人分诗道一大鸿沟”(同前)。按照原文理解,即袁中郎的诗歌创作符合清新性灵这一文艺本质。相反,李于鳞则非,陷入拟古窠臼,所作非真诗。如同玄言诗作家认为诗中必须表现玄义等,山本北山认为,汉诗创作必须以清新性灵为出发点和皈依。否则,就否定了诗歌的存在(前所谓“诗道命脉”)。这清新性灵与柏格森和狄尔泰的“生命流”以及尼采的日神、酒神冲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书中特辟“清新诗十五首”来阐述这一思想。同时,也通过与萱园派的论争,捍卫这一观点。前引文二中有“如宋东坡真心、明中郎清新,求奉之者不能得数人矣”(同前)。奉,小篆从手、从収,以手捧物之意。此句言能以东坡真心、中郎清新为圭臬,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人太少。则这里的真心、清新应类如彦和所云的“风骨”———同为文艺本体范畴。据此推察,“清新”在其诗学话语中的位置绝非一般,似非一风格所能概括者。如此,复观前之“清新性灵四字乃诗道命脉”句,当别有一番感悟。(三)创作主体:务须原创,反对模拟剽窃“凡诗以趣深、辞清新为要。”(《作诗志彀·诸家本集》,同前注)“作自己真性之诗。”(《作诗志彀·性灵》)如前所述,他所说的清新是反对模拟剽窃———“若非模拟剽窃,必清新性灵”(《作诗志彀·诗变总论》)。因此要抒发性灵,须“作自己真性之诗”。性即心、即情、即意。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他指出诗歌创作要发乎己之真情实感。当然,这是受袁宏道《叙小修诗》的影响。(四)文学语言:务去陈言、千篇千样、质朴诙谐无妨1. 主张务去陈言凡诗以趣深、辞清新为要。欲免剽窃之弊,当免去文章之陈言。(《作诗志彀·诸家本集》)要之弃其腐烂语,修吾清新辞。人皆知清新可尚,腐硬可厌。山本北山指出,作诗辞藻要清新,务去陈言。这一思想受到他的老师井上金峨的影响。井上金峨推崇韩、柳文章。论诗有“李、王以蹈袭为辞,而韩、柳以不蹈袭自作其辞。结撰之势,不可同日而言。”(《读学则》)等论,对模拟之作提出了批评。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过“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这里的“惟陈言之务去”有两层含义。一是1 8 1第 29 卷第 8 期 总第 174 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Vol. 29. NO. 8(Gen. NO. 174)2016 年 4 月(下)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Apr. (last half)2016

 要删汰被用腻了的陈词,二是要摈除人尽皆知的见解。韩愈指的是散文创作。不过,对诗歌创作也有借鉴价值。在这里,我们看到,山本北山的诗歌美学思想明显反对萱园拟古主义诗风。另一方面,他没有指出,如果出新处理不好,诗的含义难免有时会让人费解。如我国北宋诗人黄庭坚务去陈言,炼字造句力撰硬语,很多诗句若非本人说明令人难解。2. 提倡富于变化明朝之诗,应以李于鳞、袁中郎分一大鸿沟……中郎主趣,于鳞主格调。中郎清新流丽,于鳞腐烂饾饤。中郎网罗历代用之自在。不必择盛、晚、宋、元。于鳞别盛唐、中唐如河汉……中郎诗发性灵,于鳞诗求于辞。中郎诗千篇千样、极尽变化,于鳞诗篇篇一律、无变化。(《作诗志彀·性灵》)“于鳞诗篇篇一律、无变化”指的是李攀龙的诗歌创作。以往一般认为,其作品字斟句模唐人,缺乏创新。王世贞在当时就对于鳞提出过批评。然而,据蒋鹏举对其 2000 余首诗的研析,认为其七古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而七言律、绝佳作叠出。山本北山主张诗歌语言要“千篇千样、极尽变化”。他认为,可以借鉴古人,所谓“网罗历代”;但要化之,所谓“用之自在”,不能泥古。3. 质朴、通俗谐诙无妨他指出,清新诗不怕语拙。他说,“剽窃他人之诗非巧,莫如吐出吾诗之拙为优。”(《作诗志彀·诸家本集》)他所推崇的袁中郎的诗歌创作就有这一特点。在蹈袭前人文句的萱园派主导诗坛风气的时代,倡导崇尚质朴,以率真、朴拙的语言为美的思想是一种文艺进步。儒家很重视文学语言问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思想,认为语言表达中一定的文饰是有必要的。孔子也提出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的观点,从写作角度看,可以理解为过于质朴的文学表达也是不足的。山本北山早年从井上学习折衷经学,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人。他在文艺批评中能够跳出上述思维的藩篱,是难能可贵的。后世妒忌小人或嫉中郎名声才气,诽其诗纤维而近谐俗。此论出于清之叛明人钱谦益。钱之诗论皆出于私,无一可取。且中郎诗应取之处,其涉于谐诙纤俗者莫不清新。一清新足以遮蔽其他小疵。(《孝经楼诗话》)这段话有几处问题。一是“纤维而近谐俗”并非出自钱谦益之口。二钱牧斋是借用袁中道的话对效颦者提出了批评,不是针对袁中郎。钱牧斋与袁氏兄弟均有私交,对“公安三袁”的评价也是褒扬居多。他大为赞赏袁宏道的“性灵说”,所谓“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钱牧斋引用袁小修为袁中郎诗所作序文中的话,对“三袁”的追随者提出了批评———“学者不察,效颦学语,其究为俚俗,为纤巧,为莽荡,乌焉三写,弊有必至,非中郎之本旨也。”钱牧斋本人对效颦者的批评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山本北山认为,有人说袁宏道诗歌语言有“纤维而近谐俗”的特点。纤维,所言乃题材。袁宏道诗歌题材中写山水之乐、文人雅趣者很多,这些与儒家所谓的政教,与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等现实主义诗歌题材相比,确实是纤细的小事、琐事,与白居易“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等主张相去甚远。谐俗,大约指诙谐、通俗的语言风格。袁宏道的个别诗作是有这样的特点,但不是主流,为数甚少。山本北山说,“中郎诗应取之处,其涉于谐诙纤俗者莫不清新。一清新足以遮蔽其他小疵”。他十分推崇袁中郎,认为只要清新性灵,即使有这些瑕疵也无大碍。(五)题材:语焉不详在北山之前,京都深草瑞光寺僧人元政在论诗就说过“陶写性灵无一字,岭云溪月是真诗。”(《金龙寺即事》)山本北山也说“作自己真性之诗。”(《作诗志彀·性灵》)两者都谈到清新诗。比较而言,元政的话可以看做是从题材角度的一种阐发,使我们认识到抒发性灵可写出山水诗这种类型的诗歌。而这类诗,袁宏道做过不少。元政在《次韵宜翁》等诗中多写花鸟、白云、钟磬、烟雨、溪声,少用典故,不缚常律,笔调清新。山本北山创作的诗比较少,且论诗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诸体的解说;二是对荻生徂徕一派在诗题、诗的解释方面谬误的批评;三是对萱园拟古之风及李攀龙的指斥。对清新诗的题材论述的不够。从袁宏道的诗歌创作实际情况以及他所欣赏的“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来看,山水诗应成为清新诗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成为清新美学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六)风格:强调创新,不蹈袭前人上之梓,足以观宋诗清新与苏门有人矣。明袁中郎矫时诗猥伪,始唱诗之清新,写诗法于插花,述《瓶史》。引文一说明了两点。一是山本北山认为宋诗的特点是清新。二是他以为苏轼及其门人的诗风是清新,袁宏道继承了这个特点。就第一点而论,他所说的清新,意思是宋人懂得出新,对唐诗既有学习,又另辟蹊径。就第二点而论,苏轼在诗歌创作中,从题材、语言等方面也大力创新,自成一家。可见,山本北山所说的“清新”指的是创新,不蹈袭前人的意思。客观地说,从我国文艺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他所说的“清新”还不能准确概括宋诗、苏诗的风格,只能说突出强调了评论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引文二则明确说明袁宏道的倡导。对中郎的倡导,于我国,多言及性灵。故北山所说清新,此处殆与性灵同意。此清新若解为风格或美学主张也未尝不可,因其文中对应的概念是猥伪,其主旨是强调作诗须自出机杼。(七)诗境的营构:趣与清新同样重要有妙趣可一唱三叹。(《作诗志彀·含蓄发露》)凡诗以趣深、辞清新为要。(同前)从引文可以看出,山本北山认识到诗歌创作仅仅靠发乎性灵,靠质朴的语言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意境的营造。所谓的妙趣应属于意境的范畴。这是对主张率性而作的清新诗美学思想的一个补充。他隐约指出除了清新性灵,还要“按美的规律来建构”诗歌。二、我国文艺思想中的“清新”日本诗论中的一些概念,多来自我国。下面,探讨一下我国文艺思想中的清新,这种探索或许对理解和深入探讨山本北山的“清新”美学思想有所帮助。清新是一个由两个字构成的短语。新,与陈、腐相对,清指的是什么?“清”正式作为文艺理论来探讨是在西晋,出现在陆机的《文赋》。据蒋寅先生的考证,文中共七次出现“清”字,六次作为文章的审美概念来使用。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一文中有“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的评价。他用“清新”强调了文章要删汰陈腐。在诗学中最早探讨“清”的是梁代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风清骨峻”的思想。“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规定。彦和指出,“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文心雕龙·明诗》),这是对诗体方面的认识,比曹丕讲的诗的特点是“丽”2 8 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第 29 卷第 8 期 总第 174 期

 (《典论·论文》)、陆机说的“绮靡”(《文赋》),认识更进了一步。他评价诗人风格喜用“清”,如评张华的诗清、嵇康诗的清峻、张衡诗的清典(《文心雕龙·明诗》),曹丕乐府的清越(《才略》)等。梁朝钟嵘的《诗品》卷上首标古诗,称其为“清音”,又说嵇康“托谕清远”,陶渊明“风华清靡”,江祏“猗猗清润”,谢瞻等“务其清浅”等,从风格学角度作出了美学评价。进入唐朝,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多喜用“清”评诗。同时,以“清新”评诗的倾向也形成了。如殷璠称丁仙芝诗“婉丽清新”(《丹阳集》),这是从风格角度作出的评价。杜甫则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等美学评价。不仅从风格,也从立意角度使用了“清新”这一美学范畴。岑参称赞张献心诗“清新”。“看君谋智若有神,爱君词句皆清新。澄湖万顷深见底,清冰一片光照人。”(《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这里的清新是从文学语言角度作出的评价。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诗歌美学思想中的“清新”的形成受到魏晋六朝崇尚清的美学思...

推荐访问:摈除形式主义评论文章 摈除 形式主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