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9篇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劳 动 保 障 世 界23保障论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王寒冰(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p>动
保
障
世
界23保障论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王寒冰(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农村老年人作为农村中的特殊群体也应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应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要,目前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补救型社会福利居多、福利供给社会化程度低、城乡之间福利差距不合理、家庭对社会福利的补充作用弱等问题。需要从提高福利供给层次、丰富社会福利供给主体、适度提高农村福利待遇标准、营造农村老年宜居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福利,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优化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民要求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日益凸显,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改善“三农”问题,党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农村的发展建设后,农村人口结构问题也受到了重视。目前农村人口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老龄化。2019年全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总农村人口的比例为25.2%。今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一亿。这给农村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正是指国家面向全体农村老年人的一项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对改善农村老年人的民生状况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福利进行研究并找出优化路径,进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既是战略目标之一,也对振兴乡村有推动作用。一、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要(一)经济需要农村老年人口收入来源途径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会有养老金、赡养费和自己通过贩卖农产品或从事其他非农劳动所获得的收入。特殊情况下,特别贫困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达到一定年龄标准后可享受高龄津贴。尽管农村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收入,但收入水平仍然很低。根据人社部数据计算可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相当于每人每月161.86 元,替代率仅为13.3%。这与领取养老金之前的收入水平有很大差距。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不少农村老年人的子女进城务工,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子女对老人提供的赡养费水平可能不甚理想,甚至存在不提供现象。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不少农村老年人仍会通过简单体力劳动获得收入,但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而人们到了老年阶段,身体机能衰退或患病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部分老年人只能依靠养老金或补助金生活,在收入来源减少的情况下,还要增加医疗支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大。(二)健康需要随着年龄增长,城市和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都会面临疾病、失能、残障和死亡风险。据统计,2018年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8亿,其中有7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在失能方面,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超过4000万。据预测我国2050年的残障老年人数量将超过4100万。当身体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之后,老年人甚至会面临着死亡风险。这些风险使得老年人对健康有着共同的需要。除了身体因素外,由于农村医疗机构数量少、药品种类不足、缺乏必备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人数少且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使得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的需要更为迫切。(三)养老需要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自我养老、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等模式,其中家庭养老最普遍。在这种方式下,家庭成员承担对农村老人的赡养义务。但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老年人成为“留守老人”,甚至还需要承担照顾第三代人的责任。同时,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传统农业经济建立起来的孝文化也逐渐缺失。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从而导致照顾老人的人数相应减少,这些因素都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在自我养老模式下,农村老年人依靠自己积累的收入或继续劳动获得收入来养老,并自己承担老年生活中的各种风险,有一定脆弱性。在土地养老模式下,农村老年人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或流转土地获得租金。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农民拥有的土地不断减少,进而难以依靠土地来满足养老需要。(四)情感、文化娱乐及其他需要由于子女进城务工,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与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况,老人与子女缺乏联系与情感交流,得不到关怀与精神慰藉,使得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加,从而使得农村老年人产生情感需要。由于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相对缺乏,农村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活动比较单调,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能通过与邻居聊天或电视节目来消遣时光。另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下,农村老年人也会相应产生其他特殊需要,如获得信息的需要、出行需要、社交需要、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等。虽然目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社会需要来自于基本生活方面,但也不能忽视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其他需要。
劳
动
保
障
世
界24保障论坛二、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供给现状(一)社会救助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专项救助制度和临时社会救助制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455.4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是每年5336元。民政部最新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日已有1335万经济困难老年人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在各专项救助制度中,原有的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的救助制度已统一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主要救助内容包括: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等。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日全国有367万农村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在医疗救助方面,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农村老年人是重点救助对象。临时救助制度主要为遭遇突发灾害、意外伤害或因其他特殊原因陷入贫困境地的农村老年人提供应急性和过渡性救助。(二)福利补贴符合年龄标准的农村老年人群体可以享受高龄津贴补助,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日,已有1500多万8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待遇。另外,针对失能等老人,我国有护理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其他老龄补贴。截至2019年12月底,69万老年人享受护理补贴;417.5万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32.4万老年人享受其他老龄补贴。(三)社会保险农村老年人主要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在养老保险方面,给付水平不高,平均每人每月161.86元,替代率仅为 13.3%。在医疗保险方面,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仍然较高。2019年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68.8%,实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59.7%,个人负担比例为40.3%,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约为50%左右。可见,覆盖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四)社会服务2016-2020年,我国全面建立起了针对农村留守、高龄老年人的巡访制度。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时间银行”“积分超市”等互助服务方式,激发村民互帮互助、孝老爱亲的积极性,并依托村党支部、村委会、老年协会、志愿者等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例如江苏省逐步完善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关爱服务和监护保障制度。另外,2020年全国农村共有两万多所各类养老机构,提供床位达194.6万张,能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农村养老机构占比90%以上。(五)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指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公益设施、场馆、工程等的制度安排。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特困供养设施(敬老院)、光荣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设备建设与改造,满足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失能、高龄和特殊家庭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我国村级互助养老设施已建成十多万所。2020年,卫生健康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的通知》加大对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投入,进一步满足农村老年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三、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一)补救型社会福利居多,多元化的福利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向农村弱势老年人或困难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救助和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是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救助是在风险发生之后进行事后补救,因此防范风险发生的预防作用缺失。另一方面,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仅能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老年人更高层次的情感需要和文化娱乐需要得不到满足。(二)政府供给压力大,福利供给社会化程度低在社会福利提供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和社会力量相对缺失。不可否认政府借助行政统筹能力进行资源再分配并协调全局,能最大程度发挥福利组合的效用。但如果仅依靠政府补贴,会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降低。由于福利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下降,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求不断增长,福利供需矛盾就会日益显著。(三)福利待遇有待提高,城乡之间福利差距不合理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我国目前已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另外,由于受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职工缴费率的影响,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险待遇存在差距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违公平性。据计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 13.3%。同期,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约为46%。二者待遇水平差异显著,福利差距相对不合理。(四)家庭对社会福利的补充作用弱,农村爱老孝老敬老的社会观念淡化虽然家庭是相对传统的福利来源,但是其对家庭成员发挥的照顾、经济和情感寄托等功能在今天仍尤为重要。同时农村地区相较城市有着更为深厚的家庭观念,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能保留其原有生活习惯并获得情感寄托和关爱,对提高老年人获得感有重要作用。但城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子女外出务工和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对社会福利的补充作用不断减弱。另外,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传统农业经济建立起来的孝文化也逐渐缺失,农村爱老孝老敬老的社会观念日渐淡化。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优化路径第一,提高福利供给层次。在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基础上,丰富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内容。为农村老
劳
动
保
障
世
界25保障论坛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和活动场所,充实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可以借鉴城市先进的福利供给经验,并结合农村老年人文化相对较低的特殊性,发展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农民文化,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福利场所,提供心理关爱服务,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福利需求。第二,丰富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公建民营机构范围,增强机构自身运营能力,进而优化农村养老服务市场,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获益。另外,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和基层组织等第三方力量为独居、空巢、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与帮扶服务,提高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缓解福利供需矛盾。第三,适度提高农村福利待遇标准,将福利差距维持在合理水平。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社会保险的缴费率不同,城乡之间存在福利差距是合理的,但应控制好差距的范围,维护社会公平。国家应根据经济水平的发展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同时各级财政也应提高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补助。另外,各地应健全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适时提高标准和范围,确保参保居民特别是农村老年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四,优化乡村生活生产环境,提高乡村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可以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并优化农业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农业主题的观光旅游等,改善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途径和劳动收入。同时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农村社会服务,提高农村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当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本地就业后,家庭对老年人社会福利的补充作用也得以更好的发挥。第五,营造农村老年宜居环境和敬老爱老社会氛围。对农村纳入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和赡养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的贫困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并逐步扩大改造对象的范围,提升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村委会可组织开展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弘扬敬老孝老传统美德,着力营造爱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主观福利获得感。参考文献:[1]郑祥玉.农村老龄化、女性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中国产经,2020(14):73-74.[2]宋洋.多元治理视角下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构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18(03):61-66.[3]朱勤.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的改革路径——兼议农民退休制度[J].人民论坛,2020(25):80-84.[4]史薇.老龄社会的健康风险及对策[J].决策探索(下),2020(04):13-14.[5]李英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188-189.[6]郭金龙,朱晶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路径[N].中国财经报,2020-11-17(007).作者简介:王寒冰(2000—),女,河北邯郸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老年人保障。(上接第22页)五、结语...
篇二: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举措,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产品与服务势在必行。老年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充分认识老年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二要进行长远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老年文化市场;四要办好老年教育;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六要加大老年文化建设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随着新中国成立后 50 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预计到 2015 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 2 亿人。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有力举措,加强老年文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产品与服务势在必行。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对加快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发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发与发展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报告目的在于如何利用企业资源来为老年文化活动市场服务。
前言
我国 1.4 亿多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消费群体。
老年群体是处于特殊地位的社会群体。他们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开了熟悉的社会组织和环境,难免产生失落感和对个人价值的困惑;衰老、疾病的增多,亲友的离世,难免产生生死观、价值观和生存观的误区;退休后经济地位和差距与后辈拉大,难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等等。因此,应组织老年人参与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努力使他们与时俱进,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拓宽生命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老年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组织建设。老年文体组织是开展老年文化活动的支柱。要热情关心和支持老年文体组织的建设,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依托区域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馆培育一批老年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带动基层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老年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鲜活具体的活动。要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组织开展歌舞、棋牌、栽花、养草、喂鱼、养鸟、篆刻、根雕、集邮、收藏、书法、绘画、写作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整合老年文化资源,健全制度和组织,实现资源共享。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知识、娱乐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社区基层要组织大型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广场文化和群众文化。同时,在城市,各地要把文艺调演与文化艺术节有机地结合,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多种形成的老年文化活动;在农村,要将文艺调演与重阳节相结合,带动老年人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全国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本地区的老年业余文化艺术团体,以便于经常性地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我国在老年文化建设方面的开发空间还很大,尤其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方面完全可以从市场产业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运作,有很多双赢互利的机会。如在老年旅游方面,根据对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星光旅行社调查,他们一致认为参加旅游观光的老年人一年比一年多。再如老年文化娱乐方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老年人数量相当多,如舞蹈、歌咏、棋牌、戏曲、书画、模特儿、花鸟、垂钓、摄影等,参与的老年人与日俱增。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很显然,培育和发展老年文化市场与产业,无论对老年人或社会,都是一个双赢互利的良性关系。就是说,目前老年文化市场和产业存在着大好的发展机遇,
既利于社会,又利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作用
1、老年文化活动对老年人记忆力有促进作用
老年人记忆力容易老化,多参加社会团体活动对老年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曾经有一份对 1000 位老年人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年纪衰老产生的孤独感与自卑感易让老年人产生抑郁情绪,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力与记忆力。积极参加社会老年文化活动,会增加老年人交际活动机会,消除孤独感。更会促进思维的活跃,反应的敏捷,增强记忆力。而且对预防老年痴呆有益,保持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脱离是维持老年人认知能力长期不衰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环境和良性刺激能增加大脑的毛细血管形成,促进神经突触的发生。调查中显示,文化层次高,干部人群,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群参加文化活动后明显优于其他人群。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写字、绘画、养花、养鸟、打扑克、玩麻将、唱戏、拉琴等等,活动的内容很广泛。
2、寻找伴侣:老年文化活动的新功用
随着观念的日益开放,大多数婚介公司一对一的介绍方式,已经不太被老年人接受,空余时间宽泛的老年人,更希望通过旅游等文化活动,在众人当中寻找心中的“那一位 ”。
针对这一现象,不少老年文化活动的主办者,也投其所好,积极设计文化活动项目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据某老年文化发展中心人士介绍,他们在今年的大型活动策划中,就考虑到老人们的这种寻偶需求,在他们即将组织的一系列老年文化活动中,都将文化活动与寻偶相结合,为单身老人提供更多相互结识、交流的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观念日趋开放,手头也越来越宽裕,通过有目的旅游活动择偶选伴的方式将成为不少单身老人的时尚选择。
3、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世界卫生组织于 1990 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老年人延缓衰老,提高其健康寿命和寿命质量,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心理协调、反应适度、关系融洽。总而言之,可归纳为: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应对紧张压力;适应环境,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过着高质量的生活。老年文化活动使老年人身心得到愉悦,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通过“文化保健”身体得到调节,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大有裨益。
4、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利于发挥老年人潜能
老年人退休自各个单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着很多艺术人才,有的人退休于学校,有的退休于文化部门,有的退休于文艺专业团体,有的青年时期曾经是所在单位的文艺骨干,有的自幼就爱好文化艺术。在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的时候,应注意发现这些人,挖掘这些人,把他们吸纳到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中来,发挥更多的作用。有些文艺爱好者也对老年文化活动感兴趣。
5、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
老年人大多过着“休息型”、“寄托型”的生活。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老年人必须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丰富多采的老年文化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才能使大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完善人格,才能使大家的晚年生活更放异彩。
二、北京地区 老年文化市场现状
1、北京老年人文化需求
北京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年人中也不乏文艺人才,更有许多老艺术家退休后回到社区,带领社区老年人唱歌、跳舞,成为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近几年不断兴起的“老年文化活动”, 给老年人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许多老年合唱团,舞蹈团纷纷兴起还有银发茶社。而北京市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闲暇性。闲暇性是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为较多个人独立活动和以家庭与社会生活为主的需要。前述调查资料表明,无论是老年人的共同需要还是分城市和远郊县老年人的需要,名列前茅的多是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看书报、听广播、散步、养花草小动物、做手工等。另外如逛公园、跳舞、旅游等活动也都是在社区周围进行的。
第二、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程度低是指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热情和很少参与活动。据调查数据,老年人对小区或居(村)委会组织的活动从不参加的占,偶尔参加的,几乎次次参加的。对于组织外的娱乐活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从不参加的占,偶尔参加的占,几乎次次参加的占。
第三、差异性。差异性是老年人口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老年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北京市老年人有城区和远郊县之别。调查资料显示,城区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种类较多,知识性较强,而远郊县种类较少,以娱乐性为主。
北京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显性需求不足。调查资料显示,显性需求是指直接表现出的需求。这表现在影响老年人生活的多种因素按重要的排序中,娱乐活动排在第 8 位,在健康与医疗、经济、居住、饮食、心情、照料、出行等之后。
但从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求看,无论是经济状况好的还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对精神文化需求均是较低的。在调查中,当问及老年人"为什么没有参加这些娱乐活动"时,除了组织和设施等外的问题外,有的老年人回答"没有兴趣",有的老年人回答"没有时间",还有的老年人提出种种不能参加理由,缺乏参加的强烈愿望。
第二、组织不力。影响老年人人参加娱乐活动的另一个原因是组织不力。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竟多达的老年人认为"没有组织过"。其中,城区老年人为,远郊区为 74.%,远郊县为。
第三、设施不足。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个原因缺少设施。的老年人提出这个问题。城区老年人对这个问题是认同感低一些,仅有;远郊县高一些,。看来,解决农村地区的设施问题是一个工作重点。调查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度很低,另一方面又对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据调查,的老年人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 的老年人无所谓(一般)。这说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那些内容,有许多内容我们还没有涉及到,对于我们提供和涉及的内容,老年人同样表示了不满意,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2、北京市社区老年群团的现状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社区老年群团,不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老年群团。社区老年人群团是指主要由社区老年人自愿组织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娱乐的民间群众团体。本文将老年群团分为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团队分别考察。因为社区老年群团的主体和龙头是老年人协会,在调查设计中重点突出了老年人协会的内容。除老年人协会,我们依据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不同,把老年群团划分为拳操气功、球类器械、秧歌舞蹈、说唱器乐、棋牌麻将、老年学校、读书阅报、手工制作、书画篆刻等九类老年人(活动)团队。
目前北京市居委会 2406 个,常住人口 1271 万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 188 万人,占总人口的。全市共有社区老年人协会 4929 个,老年人团队 17778 个。文化团队数量多,城乡
分布有较大差异,组织场地比较有保障,经费紧张;全市 6377 个城乡社区共有老年人团队17778 个,平均每个社区有老年人团队 2.8 个。其中,东、西、崇、宣 4 个老城区平均每个居委会有老年人团队 5.4 个,其中东城区最多,达到 6.5 个;朝、丰、石、海 4 个近郊区平均每个居村委会建有老年人团队 4.7 个,其中,朝阳区最多,为 5.2 个;远郊 10 个区县平均每个居村委会有老年人团队 1.8 个,其中,门头沟区最多为 2.6 个,延庆县最少为 0.2 个。
文化团队形式较多,以健身娱乐为主要活动形式。按拳操气功、球类器械、秧歌舞蹈、说唱器乐、棋牌麻将、老年学校、读书阅报、手工制作、书画篆刻等九类团队文化活动内容派次,秧歌舞蹈、棋牌麻将和老年学校是老年人团队数量居前三位。其中,老年秧歌舞蹈队有 3711 个,占老年人团队总数的 21%,平均每个社区有 0.6 个;棋牌麻将队有 2802 个,占老年人团队总数的 16%,平均每个社区有 0.4 个;老年学校有 2750 个,占老年人团队总数的15%,平均每个社区均有 0.4 个。而老年人团队的经费少,主要是由会员自筹。43%的老年群团没有办公和活动经费,32%的老年群团年经费在 500 元以下,25%的老年群团年经费在 500元以上,老年人团队的年平均活动经费为 268 元。
文化团队的建立较为规范,规章制度较为齐全;这些社区文化团队有自身严格的选举制度,组织纪律,有口头约定或成文的会员章程、活动条例、制度等。团队负责人主要由群众选举产生,体现了老年老年人团队的自治性、群众性。
文化团队规模适中,活动开展经常;从会员人数看,64%的老年人团队的会员人数在 11-50人,10 人以下的占 22%,50 人以上的占 14%,老年人团队的会员数约占老年总人口的 20%。兴趣爱...
篇三: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海经济瞭望 │ 2020.8 139社会发展摘要:人人都会进入老年,这是客观规律。换言之,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将需要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与日俱增。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针对老年人的经济、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心理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而组织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其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逐步发展过程。半个世纪以来,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逐渐从工业化发达国家扩大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关键词:老年人;社会福利;老年人需求一、前言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指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自身特点,在政府领导下,由社会各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医疗、康复、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和服务。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福利服务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 二、老年的含义人们经常提到的老年,可从以下不同角度来理解:(一)关于老年的生理层面。从医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老年人衰老是指生理上某些功能老化的现象。一般老年的衰老和死亡是由于疾病或某一种器官丧失功能所致。如脑、心脏、肝脏、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等丧失功能导致衰老或死亡。进入老年期后,生理方面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容貌的改变;2. 身体内部的变化,如骨骼疏松、神经衰弱、内脏功能衰退等;3. 生理功能的变化,如对温度改变敏感、肺活量不足、血压升高、睡眠不足等;4. 感觉器官的变化,如视力、听力下降、平衡感降低等;5.在行为方式上,反应迟钝、动作缓慢;6. 容易患病,身体衰弱或身体残障,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如跌倒中风等。(二)关于老年的心理层面。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到老年后,心理上会感觉到一系列的失落。因为,其不再参加工作,失去角色及职业认同,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身体的某些功能减退,失去了许多因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快乐。由于老人身心日益减退,在心理上会陷入挫折、沮丧或情绪高涨、愤怒、焦虑不安、恐惧等一系列心理上的困境。这些不健全的心理状况会加速身体方面的退化及疾病。因此,在老年人中最重要的是引导老年人的心理重建,通过心理治疗或预先防范措施,使老年人形成一种情绪平和、易于满足、心情愉快的心理状态。(三)关于老年的社会层面。从社会学角度看,人进入老年后,不仅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而且还意味着退出社会生产领域。相应地,一系列的社会责任被全部或大部分解除。首先,退休表明老年人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生产者;其次,退休后,原本伴随着老年人职业的正式社会关系相应地转化为非正式社会关系,或失去各种社会关系;第三,退休后,社会参与度大大降低,社会地位也逐步降低。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老人是被人尊敬的长者,但在现代工业社会,老人的社会地位被青年和中年取代。总之,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老人都不再是主体。三、社会福利中的老年社会福利中提到的老年,一般是按照国家或政府法制规定的年龄标准确定的。在现代社会,老年的标准是享受社会福利或养老金的起始年龄。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养老起始年龄标准一般为 65 岁,发展中国家为 60 岁,我国规定退休年龄一般为男 60 岁,女 50 岁(干部 55 岁)。为了与大多数人的退休年龄相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的起始年龄标准为 60 岁。也就是说,年满 60 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四、 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那么其需求到底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反映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包括经济、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心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随着社会因素和老年个体因素而发展变化。(一)经济需求。传统农业社会采用家庭集体经营的生活方式。其生产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身为家长的老年人。如果老人不把土地分给子女,在老人去世前,家庭的经济大权依然掌握在老人手中。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作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生存,并且各国政府都规定了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必须退休,退休后很难再就业,所以老人退休后收入会大幅度减少。另外,随着身体状态的下滑,医疗费用会逐渐增加,其生活也容易陷入困境,这就需要基本的经济保障。(二)健康需求。人不可避免地要进入老年阶段,这是浅谈老年社会福利问题更桑卓玛更桑多杰
◆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0.8 140社会发展自然的生理规律。步入老年后,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老”,即生理功能衰退,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患病的几率增加,并且容易患老年性的疾病。因此,对老年人来说医疗保健非常重要。医疗保健费用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保健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三)生活照料需求。生活照料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在日常起居、家务料理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还包括一些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的下降,特别是老年人因意外、疾病或瘫痪而导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现象十分普遍,需要其家庭和社会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包括做饭、喂食、穿衣、洗衣、洗澡、上厕所,以及老年人购物及其他福利项目。(四)心理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子女由于繁忙的工作可能很少陪伴在老人膝下,因此,失去亲人陪伴的老年人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需要家人慰藉老人的心理不适。同时,由于不需直接为生活奔波劳累,老人在休闲娱乐上的需求就更为明显,特别是一些老人集体活动,让老年人在集体中发展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以满足其心理和社会需求。(五)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虽已退休或退出生产领域,但其仍需要社会参与来提高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他们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以及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以发挥自己的余热,体现自我价值。五、老年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第一,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的福利。如住房、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等社会福利。第二,满足尊重与享受需要的福利。如建立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观光、游览等方面给予老年人优待和照顾。第三,满足发展需要的福利。比如,国家发展老年教育,开办各类老年学校,方便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政府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 六、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意义与作用(一)促进了现代福利项目的多样化。老年人口不仅是整个社会人口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人口。除与年轻人有着相似的福利需求外,还有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老年人的异质性使得每一个老年人都有不同的个人需求。老年人社会福利与一般社会福利的区别在于老年人福利项目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特点。以老年人医疗保健为例,健康计划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中的最初目标是“老有所医”,即当收入受到一定限制时,老年人仍然可以获得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出现,老年保健计划的内容也得到了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延伸至维持日常身体机能的长期护理服务。并在精神卫生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上提出了更加丰富的服务计划。这些计划有的内容很新,完全是为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如长期保健等;有的已经是全民福利项目,如基本保健服务等,这两类需求的发展丰富了整个计划的内容和形式,使社会福利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多样化。(二)扩大了社会福利组织管理和筹资范围。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不仅促进了社会福利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化。此外,在组织管理和筹资方面扩大了社会福利的范围。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福利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政府支持的社会福利供给只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福利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志愿组织、商业机构、公司或企业和市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必然趋势。随着老年人对社会福利需求的不断增加,非政府组织和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责任,特别是在策划管理和资金提供方面,政府部门承担一切的局面正在迅速消失,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老年人社会福利多元化的出现,同时,也促进着社会福利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推动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化。如今,在医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对老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使人们对老龄问题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因此,社会福利开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地规划和提供老年人服务,使越来越多的福利项目走向专业化服务的轨道七、结语随着新服务领域的出现,老年社会服务市场越来越专业化,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整个社会福利专业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参考文献[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2] 库少雄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3] 蔡慧 . 浅议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困境与出路 [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四: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号——学校代码10 54 2密级——学号2 0 110 2 0 2 0 3 1 1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A R e se a r c ho fS ocia l朊lfa reS e r v icef o rth eD e m e n tiaE ld e r ly——T a l【eC h a n g sh af o rE x a m p le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零一四年五月中文摘要失智症即老年痴呆症, 是老年期产生的一种进行性脑部退行性疾病。
病症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 时间定向能力减退、 继而出现认知障碍、 情绪异常、 日常生活能力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失智症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 由于其不可治愈性和病症特殊性, 失智老人面临日常生活困难、 经济压力以及精神折磨, 使其成为老年人中的困难群体。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预计20 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 按照5. 6%的平均患病率计算,全国将有10 0 0 多万失智老人。
因此面临老龄化严峻考验之时, 我们应该将解决困难老人中失智老人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本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调查城区居家失智老人和对照组非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以及社会福利需求情况。
通过S P S S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失智老人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低于对照组老人; 失智老人家庭能够提供的照料服务不能满足其需要。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深入分析失智老人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
从而设想要从发展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的角度来提高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
提出发展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基本思路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原则", 即以切实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为中心, 以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坚持以家庭为基础、 社区为阵地、 在政府主导, 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发展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两个基本原则。关键词:
失智老人; 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服务
A B S T R A C TA lz h e im e r 's d e m e n tiais a d isea sew h ic hd e v e lo p sin o lda g ea n disc a u se db y p r o g r e ssiv e d e g e n e r a tio no fth eb r a in . S y m p to m so fm e m o r ylO S S . d eclin e in o rien ta tio n o ftim e a n dsp a c ec o m e f irst inillness, a ndth e n c o m eco g n itiv ed iso r d e r s, m o o dd iso r d er s, a n d d eg ra d a tio no fd a ilylifea bilitya n de v e nc o m p le te d isa bilityo fself - ca r e. A lz h eim er 's d isea seh a s b e c o m e o n e o f th e f o u rm a jo rk illers a f f ectin gth e o ldp eo p le’ Sp h y sica la n d m e n ta l h e a lth . B e c a u se o fits in cu r a b le n a tu r e a n d illn essp a rticu la rity ,th e p a tie n ts b e c o m e w e a kg r o u pin th ee ld e r ly ,f a cin gd if f icu lties o fliv e s, e c o n o m icp r e ssu r ea n dm e n ta l to r tu r e ind a ilylife.W ith th ed e e p e n in go f C h in a ’ Sa g in g , itise x p e c te dth a tb yth e e n do f2013 th e co u n try 's a g in g p o p u la tio nw ill e x c e e d 20 0m illio n , a n dca lcu la tin gw ith th ea v e r a g e p r e v a le n c era te a s5. 6%, th erew ill b e m o r eth a n 10 m illio np e o p lew ith d e m e n tia in th e w h o leco u n try . T h eref o re,f a c in gth e se v e r ech a llen g eso fa g in g p r o b le m , w esh o u ldp u tit in atr e m e n d o u slyim p o r ta n tp o sitio ntoh elpth esen io r s w ithd e m e n tiaW ithth e d a taf r o mq u estio n n a ir esa n din ter v iew s co lla ted inth ecityo fC h a n g sh a , th isr e se a r c h is o n th e d if f er en ces in th eq u a lityo flife,so cia lsu p p o r ta n d w e lf a r e n e e d s b e tw e e n ag ro u po feld erlyw ithd e m e n tia a n daco n tr o lg r o u po fn o n - d e m e n te deld er ly . A cco r d in gto th eS P S Ssta tistics, lif e q u a litya n d so cia lsu p p o r to fth ep a tien ts g r o u pisin f erio r to th e c o n tr o lg r o u p ’ S . T h eca r e serv icep r o v id e d b yp a tien ts’f a m ilyca n n o t m e e t th eirn e e d s. A c c o r d in gto th esu r v e y , th ea u th o ra n a ly z e sth e c a u se s o fth e lo w e r sc o r e s o fp a tien t’ Slifeq u a lity ,p r o p o se sII
to im p r o v eth eq u a lityo f lif e f o rp a tie n ts b y p r o v id in gb etter so c ia lw e lf a r e . T h e b a sicid ea o fd e v e lo p in gso cia l w e lf a r e f o rth eeld erlyw ithd e m e n tia is“o n e c e n te r a n d tw o b a sicp r in cip les” , w h ich m e a n sc o n c e n tr a tin go nim p r o v in gth eq u a lityo flif e f o rp e o p lew ith d em en tia ,a n df o llo w in gth etw op rin cip les:
p u rsu in gb o theq u itya n def f icien cy ,a n dg e ttin g f a m ily ,so cietya n dth eg o v e r n m e n tin v o lv e d inim p r o v in gso cia lw e lf a r ef o rth eeld erlyw ithd em en tia .K e yW o rd s:
E ld erly 谢thD e m e n tia , th eQ u a lityo fL if e , S o c ia lW elf a reIII
目录中文摘要……………………………………………………………. IA B S T R A C T ……………………………………………………………………………II绪论……………………………………………………………………………………. 11. 1研究背景………………………………………………………11. 2研究意义……………………………………………………21. 3文献综述……………………………………………………. 31. 4 研究思路……………………………………………………91. 5核心概念界定……………………………………………102. 理论框架…………………………………………………………112. 1生活质量理论……………………………………………1l2. 2社会需要理论……………………………………………12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43. 1研究对象界定……………………………………………. 143. 2研究变量与假设…………………………………………143. 3研究方法…………………………………………………. 153. 4 调查地基本情况…………………………………………. . 174 . 调查结果分析……………………………………………………194 . 1调查结果…………………………………………………一194 . 2调查结果分析……………………………………………3l5. 发展失智老人社会福禾lJl]ll务对策建议………………………375. 1发展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基本思路…………………375. 2发展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具体对策…………………38结语…………………………………………………………………………………. 44参考文献……………………………………………………………4 5附录………………………………………………………………4 8致谢……………………………………………………………一53
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绪论一1. 1研究背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 13)》 数据显示, 截至20 12年底, 我国6 0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 9 4 亿, 占总人口比重的14 . 3%, 科学预计老年人口总数将按每年10 0 0 万人的速度增长, 那么20 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 到20 25年, 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 20 33年超过4 亿【11。
纵观以上数据, 它们不只是一组简单的数字, 而是对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程度的量化, 是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警示。
与其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相比,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其特殊性,老年人口规模大、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人口总增长速度、 老年人未富先老。
面临如此严峻而复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们该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为老年人构建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 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20 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策性文件,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 11. 20 15)》 , 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
。
其中特别指出, 要优先保障困难老人的服务需求。
失智症( 老年痴呆症)作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 给老年人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从记忆的缺失到认知能力降低, 再到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 每一个阶段的病症都使失智老人本人及其家庭承受压力和痛苦。
失智症表现出来记忆模糊和行为异常, 使得失智老人本人失去自我认同、 产生自卑情绪, 同时带给家人精神上的不安和担忧。
除了精神上的压力, 失智老人较之健康老人, 他们需要更多、 更专业的日常生活照护和医疗服务, 但现实情况是失智老人获得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救治并部能满足其需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 失智老人大多选择在家中接受生活照料, 然而从供给角度来说, 家庭结构小型化、 少子化, 社会流动加剧,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使得家庭只能够为失智老人提供有限的生活照【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老年事业发展报告( 2013)【E B /O L 】
.http:
}}删. cncaprc. gov. on/、 ianghua/22341. jhtm l/2013—02- 28.【2】
国务院办公厅.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 2015)[ E B /O L 】
.h ttp :
//w w w . g o v . cn /x x g k /p u b /g o v p u b lic/m r lm /20 1112/t20 111227 —6 4 6 9 9 . h tm l/20 11—12—16.
硕士学位论文料。
另一方面站在需求的角度上, 失智老人较之身体健康的老人, 他们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因此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照料、 医疗康复服务, 从而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失智老人生活照料、 医疗康复的供需矛盾, 表明家庭只能为失智老人养老的提供基本资源, 而要满足失智老人的需要, 提高其生活质量, 则需要来自社区、机构甚至社会团体或组织的帮助。
适度普适的老年社会福利的语境下, 我们需要探索一条社会化、 多元化、 可持续的失智老人社会福利道路。1. 2研究意义1. 2. 1理论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进程的轨道,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时代命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在探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答案。
面对如此巨大的老龄化压力, 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这部法律的诞生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法律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站在政策的高度上, 支持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无论是法律保障, 还是政策支持, 都离不开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老龄化的实际国情,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中, 老年痴呆( 失智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 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四大杀手’ ’ 之一, 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由于其不可治愈性和发病病症自q 特殊性, 使失智老人成为老龄人群中的弱势群体。选题以满足失智老人的需要, 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为切入点, 研究我国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问题。
本选题以弱势老年人群体——失智老人为研究主体, 以社会保障的研究视角解决失智老人所面临的困难, 打破了从单一医学视角研究失智老人问题, 丰富了失智老人问题的研究视角, 而且将失智老人作为研究主体, 分析探索能满足失智老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福利服务, 完善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总之, 无论是丰富失智老人研究视角, 还是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理论研究基础。1. 2. 2现实意义失智老人代表的是老人中病情重, 照护难度大的老年人群, 失智老人问题代表着老龄化问题最难解决的部分。
然而, 我国的失智老人服务供给主要来自于家2
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庭, 随着我国家庭养老照护功能的弱化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使得家庭只能够为失智老人提供有限的服务。
与此同时, 失智老人记忆力丧失、 智力下降、 生活自理能力减弱, 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失智老人生活照护、 医疗康复的难度, 使得失智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成为老龄化浪潮中最严峻的考验之一。
因此, 本选题以失智老人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对比失智老人和健康老人生活质量差异, 了解失智老人生活现状,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能够满足失智老人需求的福利供给模式, 该福利供给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确定福利供给主体、 创新福利供给方式、 丰富福利供给内容。
本选题希望通过发展完善失智老人社会福利服务, 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 让失智老人同样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和健康老年人一样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使得失智老人这一相对弱势群体能够真正分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同时也能够为我国老龄化浪潮下的老年服务问题提供借鉴意义。1. 3文献综述1. 3. 1失智老人本研究是以失智老人作为研究对象, 探求如何通过社会福利服务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
因此, 在进行文献梳理过程中, 首先要回顾国内学者对失智老人问题的研究。失智老人即老年痴呆症患者, 医学界将老年痴呆症( A lz h e im e r d isea se, A D )定义为:
老年人在长时间内持续出现智力损伤, 具体表现为记忆力, 计算, 思维,定向力和情感障碍及人格的改变, 并出现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活动能力的减退。老年痴呆症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阿茨海默病( A lz h eim er ’ Sd isea se, A D )和血管性痴呆( v a scu la rd isea se, V D )t11。
老年痴呆症病程长, 约为7 个月 到11年, 同时老年痴呆症病程具有进行性, 一般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轻度失智,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丧失近期记忆, 行为习惯异常, 处于这个阶段的失智老人本人和家人往往会忽视出现的病症, 认为是老年阶段正常的生理表现, 因此耽误治疗的黄金时期;第二阶段, 中度失智, 患者出现明显的身心功能退化, 记忆力严重丧失, 己经开始无法认识家人和朋友, 失去生活定向感, 甚至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阶段, 重度失智,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能力, 已经无法与家人进行沟通。
老年【1】
盛树立. 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 M 】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硕士学位论文痴呆症已成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位列肿瘤、 心、 脑血管疾病之后。
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病因研究显示, 增龄、 女性、 受教育程度低、 遗传等因素与老年痴呆有关。
张云( 20 10 )、 汤哲( 20 0 3)实证研究显示, 失智症发病率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性, 如我国6 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失智症发病率为10 %, 8 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失智症发病率则高达4 7 %。
同时性别、 文化程度、 以及职业都会影响失智症发病率, 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失智症患者中文盲比例大于非文盲, 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l】
【21。
然而面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增加, 医学界仍尚无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起初医学界将老年痴呆症治疗的目标着眼于患者的生存问题和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界护理理念的转变, 学界则将研究侧重点转为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尽可能维持患者的认知和社会生活能力。失智老人初期研究集中在医学领域, 以医学视角发现失智症的病因, 治疗方案, 其中研究重点是通过科学护理来保障失智老人的生存。
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界更加关注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 尊严等, 于是社会学、 社会保障的研究视角也渐渐出现在失智老人研究领域。1. 3. 2失智老人生活质量研究生活质量研究起源于美国, 首次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使用。
W H O 生存质量研究组将生存质量定义为:
处于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 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态体验【3】
。
生活质量可以是对生理、心理、 社会全方面的测评, 定量描述人们的生活状况, 生活质量研究引入医学领域之后, 就用作评估老年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状况, 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预防性干预及保健措施的效果评价, 并影响着卫生资源配置与决策等。
整理文献发现, 涉及失智老人生活质...
篇五: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人福利的概念 一老年人生活收入性福利二目录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三我国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发展演变四老年人一、老年人福利的概念老年人我国老年人口状况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概念
(一)老年人的概念初老期 老年期 长寿期西方国家 45-64 65初老期 老年期 长寿期西方国家 45-64 65—89 90以上发展中国89 90以上发展中国家男子:55
女子:50为老年期家为老年期我国 45-59 60-79 80以上因此:我国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
(二)我国老年人口的状况4 00达最大值亿/人口中国老龄化进程表4 00达最大值亿/人口中国老龄化进程表1999200720142026203720511.532.003.004.00维持在3亿-4亿年跨入老龄社会1999200720142026203720511.532.003.004.00维持在3亿-4亿年跨入老龄社会
(二)我国老年人口的状况
(三)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概念 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老年人特殊需要和老年人自身特点提供给老年人的帮助和服务。国家和社会根据老年人特殊需要和老年人自身特点提供给老年人的帮助和服务。其目的是安定老人基本物质生活,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人健康。物质生活,充实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人健康。
1. 从层次上看,包括: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福利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福利(三)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概念
2. 从具体内容老看,包括:老年人生活收入性福利、老年人福利服务、老年人医疗保健、老年人教育与老年人优待等。老年人生活收入性福利、老年人福利服务、老年人医疗保健、老年人教育与老年人优待等。(三)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概念
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 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三无)的老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和保葬的“五保制度”。三无)的老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和保葬的“五保制度”。 对农村中的独生子女家庭,进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 我国政府把缓解和消除老年贫困纳入国家反贫困战略规二、老年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我国政府把缓解和消除老年贫困纳入国家反贫困战略规划。对贫困老年人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目的在于保障“三无”老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福利服务体系,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目的在于保障“三无”老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福利服务体系,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全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新形势下 必需调整发展老年人始福利事业的战构成机构养老为补充三、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速的新形势下 , 必需调整发展老年人始福利事业的战略目标,所以,全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社区养老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人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的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是指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人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的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居 家养老的主体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载体是家庭,养老照料的责任是亲属及社会。年人,居家养老的载体是家庭,养老照料的责任是亲属及社会。
居家养老的出现原因家庭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子女采取把老人集中供养的方式,如:老年院。这种方式虽然设施健全,但是老人孤独忧伤容易死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子女采取把老人集中供养的方式,如:老年院。这种方式虽然设施健全,但是老人孤独忧伤容易死亡。而修建健全的设施(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而修建健全的设施对政府财政的负担太大结合二者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居住,在老年人生活的街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政府定期发退休金,达到双向保证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居住,在老年人生活的街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政府定期发退休金,达到双向保证
当然,提倡居家养老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家庭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代际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供养双反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因此,家庭养老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仍具有不可当然,提倡居家养老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家庭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代际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供养双反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因此,家庭养老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一)居家养老替代的基础性地位 。
所谓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所谓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 ,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二)社区养老服务的日益弱化 ,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区为老人服务。
1)社区养老服务的宗旨①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基本理念。② 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①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基本理念。② 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 为工作目标(二)社区养老服务老有所乐 为工作目标。③ 围绕构建“居家养老、社区照料、义工援助、邻里互助、亲情慰藉、协会维权”六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模式。④ 为老年人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③ 围绕构建“居家养老、社区照料、义工援助、邻里互助、亲情慰藉、协会维权”六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模式。④ 为老年人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养老日常生活服务(重点)(二)社区养老服务2) 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基本任务 )精神生活服务。
3)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1)集中供养服务。
集中供养服务是指街道、居委会和杜区内各类组织与个人兴办社区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人公寓等养老机构,雇佣专职工作人员为人住的老年人集中供养服务是指街道、居委会和杜区内各类组织与个人兴办社区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人公寓等养老机构,雇佣专职工作人员为人住的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
(2)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其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且大多采取个案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其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且大多采取个案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二)社区养老服务
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最普遍、员主要的形式,其主要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老年人不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邻里朋友,既能享受到家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最普遍、员主要的形式,其主要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老年人不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邻里朋友,既能享受到家庭照顾又能得到社区服务(二)社区养老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庭照顾又能得到社区服务 。
(3)日间照料服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主要是社区通过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日间托老所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主要是社区通过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日间托老所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二)社区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是一种让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家,到各种养老机构生活,其生活照料和护理由养老机构负责提供的养老方式。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方式相比较,机构养老的一大特点就是养老服务由专门的机构提供.我们把机构养老是一种让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家,到各种养老机构生活,其生活照料和护理由养老机构负责提供的养老方式。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方式相比较,机构养老的一大特点就是养老服务由专门的机构提供.我们把这些机构称为养老服务机构(三)机构养老服务这些机构称为养老服务机构 。
(一)建国后我过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成就1、有关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1994年颁布1996年颁布2006年修订四、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发展演变
2、老年机构福利服务发展较快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的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的 各类老年福利机构 床位总数达到 213万多张 各乡镇出敬老院外还普遍建了由主管(一)建国后我过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成就多张 。
各乡镇出敬老院外还普遍建了由主管乡镇长、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和干部参加的乡镇长、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和干部参加的 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并在村中建立由村委会主任、会计、妇女主任、团支书参加的,并在村中建立由村委会主任、会计、妇女主任、团支书参加的 五保服务站 ,形成五保服务网络。
3、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建成①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② 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③ 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和再学习条件。④ 组织老年人投身社区服务 实现老有所为(一)建国后我过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成就④ 组织老年人投身社区服务 , 实现老有所为
4、“星光计划”工程成效显著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2001年6月8日起正式启动。“星光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3年内使用各级彩票中心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基金的80%(约50亿元人民币)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投资的5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2001年6月8日起正式启动。“星光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3年内使用各级彩票中心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基金的80%(约50亿元人民币)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投资的5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 改 扩建 一 批城市社 区老 年福(一)建国后我过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成就乡镇新建或 扩建 批城市社 年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以供老年人娱乐、健身和学习。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以供老年人娱乐、健身和学习。
4、“星光计划”工程成效显著至2005年底,“星光计划”总投资134亿元人民币,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受益老年人超过3000万。2005年,全至2005年底,“星光计划”总投资134亿元人民币,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受益老年人超过3000万。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街道有 1 32 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 每 9 8 个(一)建国后我过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成就国平均每个街道有1 1. . 32 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 , 每9 9. .8 8 个社区居委会有1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同时走访人员也了解到:星光计划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广州、深圳等地。像李渡这样的小城镇没有覆盖到。星光计划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广州、深圳等地。像李渡这样的小城镇没有覆盖到。
1. 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法制还不健全(1)老年福利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2)老年福利政策体系建设缺少配套和衔接。(1)老年福利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2)老年福利政策体系建设缺少配套和衔接。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3)老年福利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不落实的现象突出。
2.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3.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队伍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低4.国家投入少,老年社会福利资金严重不足3.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队伍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低4.国家投入少,老年社会福利资金严重不足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走访人员还了解到以下问题:(1)“空巢老人”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李渡街道办事处的调查,李渡总人口有4万1千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千人,这其中就有5000名老人是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据李渡街道办事处的调查,李渡总人口有4万1千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千人,这其中就有5000名老人是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并不能完全算是 生 活无保障老人 ,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能完全算是 活无保障老人子女虽不在身边但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此空巢老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老年福利。子女虽不在身边但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此空巢老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老年福利。
(2)国家经济发展跟不上政策。7月1号,我国正式实施新制度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本跟不上政策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那很多政策就只能是口头上的,而根本不具有实质的操作性。所以很多地方的老7月1号,我国正式实施新制度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本跟不上政策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那很多政策就只能是口头上的,而根本不具有实...
篇六: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老年福利研究综述周婷婷(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5)社会保险——籀要: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日益显现出来。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完善现有的老年福利制度,成为"-3前我国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从我国老年福利的界定;老年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建设现状;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并提出对我国老年产业发展以及老年福利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的思考。关键词:老年福利;现状;趋势;思考中圈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43(2010)7—37—3引言: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出现的人口现象,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老年问题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公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来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联合国就老龄问题也先后通过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世界老年人宣言》等文件,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起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1】在我国,不断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让老年人在制度的阳光下安度晚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界定( 一) 社会福利的内涵对于社会福利内涵的界定,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差不多。郑功成教授在《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论述到,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般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他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读了社会福利。他认为,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刁学者王振耀则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界定了社会福利。他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3恼位学者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是都指出了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广大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更多的服务和享受。( 二) 老年社会福利的内涵· 芳弓,豚fl书】5· 2010· 7·万方数据对于老年人社会福利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不同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国外学者M acni col J .认为,老年福利应该从弱势老人群体的角度来界定。他认为,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指在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孤寡老人,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力照顾的老人提供的供养、医疗、康复、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4】在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各级政府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各项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彭华民教授则更全面的界定了老人社会福利。在《老人福利》一书中,彭华民教授指出,老年人社会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内容或者其中的一个领域,是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妇女社会福利并列的。l tl 0, l , ,他还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详细诠释了老年福利的内涵。广义的年老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其内容包括老人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等。而狭义的老人社会福利则是指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自身的特点,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特殊的、照顾性的物质和社会服务。【6j二、我国老年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在老年人社会福利建设上起步较晚,一些学者将目光投向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近几年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多了一些,大多数学者对老年福利内容的界定都差不多。我国学者陈银娥教授在《社会福利》一书中论述到,根——社会保险据人们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含义的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需求,i 2.健康需求;3.生活需求;4.精神需求;5.社会需求。从纵向上看,现代社会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更强调其服务性及满足个人需求。传统社会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则更多地局限在物质需求的满足特别是经济条件的保障及社会救济层面。从横向上看,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制度的国家。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如美国实施的是典型的社会安全制度式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而另一些国家如瑞典实施的则是典型的福利国家式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吲从陈银娥教授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具体可以概括为:基本理念、老年保障、机构照顾、老年人服务和老年人活动以及社会敬老方式这五个部分的内容。这五个方面又有其具体的内容和不同的要求。如基本理念要求敬老尊长的社会风气等;老年保障则可以从老年人的几个需求方面进行保障;机构照顾,不言而喻,可以设立各种养老院、敬老院等等;老年服务主要是加强服务体系的完善;老年活动可以多举办各种休闲的才艺展示的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敬老方式上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视个人具体实际情况,敬老尊长。高兰则从不同层次上分析了老年人福利制度。她认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满足生存与安全需求的福利。如医疗护理福利、生活照料福利、住房福利;第二,满足老年人尊重与享受需要的福利。如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体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游览、参观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优惠和照顾;第三,满足老年人发展需求的福利。如国家发展老年教育,为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8】三、我国老年福利建设现状( 一) 福利机构胡玉洁认为,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福利机构大多远离社区。造成现有老年人福利机构的利用率仅为75%左右。但老年人急需的就近就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机构却十分稀少,仅有的服务也供不应求。到目前为止,我国老年人福利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 直属、直办、直管” 的做法还未彻底改变。社会力量举办的老人福利机构规模较小,社会化程度低,造成老年人福利事业资金不足,发展缓慢。同时,由于缺乏市场的竞争,福利机构中普遍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9]甘凤梅建议,增加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投资。她认为,我国政府应加大政策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资本投资老年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发展多种收费标准的养老机构。提供不同标准的服务,提高老人福利的社会化程度。【1o]李浩则强调转变政府职能,重构政府与其下属福利机构的关系,扩大福利机构的自主经营权,这样一来,有利于在福利机构之间形成竞争。促进福利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新设立的福利机构应考虑合理布局,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应向福利发展较差的地区倾斜,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扩大福利项目的覆盖范围,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只针对特困老年人救助的做法,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情况,以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全体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堀利娟、余银娣以“ 星光之家” 为具体实例,说明了杭州市在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杭州市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供给远远不足,入住人数占65岁以上老年人13数的比率只有0.49%,远远低于民政局2%的入住比率预定目标。此外,老年福利设施规模过小且专业分工程度低,而且还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必要的政策支援。[12】应该看到。我国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养老机构缺乏准确定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养老机构风险和法律意识不强,牵涉养老机构的诉讼案件近年逐渐增多,等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老年福利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二) 资金来源刘祖云、田北海两位学者在《老年社会福利的香港模式解析》一文中指出,当老年社会福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与资助时。就极有可能导致有限的福利公共支出与日益增长的老年福利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制约老年福利水平的提高。甚至有可能降低老年人的平均福利水平,而当前我国老年福利的经费主要来源就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拨款与资助。【13]田北海、张晓霞指出,长期以来,社会福利似乎只有民政部门感兴趣,而且没有具体的立法支持,缺少系统、公正、公开、制度化的政策。而老人福利事业是市场所不为的,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但是除了扩大福利彩票的发行,10多年来,民政部没有任何制度化的财政手段支持老人福利事业。一方面,政策和立法的缺位,使得各级政府的福利管理部门只对自己“ 所属” 的机构负责拨款,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成为点缀的窗口;另一方面,国家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因多种原因,将绝大多数真正需要公共服务帮助的老年人拒之门夕卜。【14J从这四位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老年福利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拨款与资助。因此需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四、我国老年福利的发展趋势( 一) 社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政部门开始进行“ 社会福利社会化” 改革的探索,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传统福利模式。老年社会福利的社会化也因此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芳弓≯豚f}彬鬈· 2010· 7·万方数据
汪生夫从主体角色的责任角度强调了在推进老年福利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形成以老年福利制度为支撑、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和老龄产业市场化相适应的发展机制。他觉得老年福利服务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减轻对养老福利事业投入的责任,相反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对养老福利事业的投入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不断增加。【伺翟振武、陈卫两位学者从社会化的角度很好的诠释了当前一些地区成功的老年社会福利案例。他们认为。近年来,通过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逐步形成了以国家、集体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完善,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日益丰富。【1蜘( 二) 专业化当前,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年福利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专业服务知识的学习、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等相当有必要。张艳萍指出,日本非常重视老年福利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在日本。很多大学都开设老年福利专业。老人护理教育也自威体系,培养了大量各个层次的专业护理人才。使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护理。老人护理形式多样化。专业化。护理的种类包括家庭护理、家庭访问护理、社会专业护理。护理人才包括访问护理士、社会福祉士、护理福祉士等,老.人根据自己的要求可自主选择。㈤而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则从精神层面上强调了老年人福利服务的专业化必要。他在《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一文中写到,人口老龄化深化和老年空巢化加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人口结构巨变的背景下,“ 老年空巢综合症” 的客观实在性和空巢心理危机的感受和病症目前已不断显现。通过分析,他从“ 社区精神赡养” 和“ 老年精神自养” 相互结合的视角上建设性地探讨了规避和消解老年人口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在非经济方面养老风险的治理对策。指出了作为长远之计,服务人员在精神服务方面知识的专业化培养是当前有必要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18】五、当前研究的评价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当前研究的评价近年来。相关学者对我国老年福利制度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比较全面了,涵盖了很多方面,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前。一些学者主要是从老年福利制度的界定、内容、现状特点以及当前比较热门的社会化角度来研究我国老年福利制度建设,但是,对很多老年福利院的举办与入住率不成正比的现象:老年福利资源的浪费现象;老年服务产业化考多繇fl弗辱· 2010· 7·万方数据社会保险——滞后想象学者们并未给予足够的研究,我认为这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强。(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老年产业亟待发展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了很多老年产业。老年产业在国外被称为老人福利产业、养老产业或银色产业,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1老年产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它偏重于经济利益,受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的支配,主要由市场提供供给;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尤其在市场启动阶段,更要重视政府的作用,以满足在老年市场的良性循环下,老龄产业竞争性行业老年产品和老年服务的有效供给。所以,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推动老年福利事业的产业化发展。2.整合开发老年福利资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 未富先老” 等突出特点,老年福利机构资...
篇七: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opy;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咬皿峨且知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自然规律,是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 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福利服务需求,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中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的老年社会福 利事业 是指在政府 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于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者扶养人的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不能 自理力照顾的老年人所提供的供养、家庭无、医疗、康复、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建国多年以来,中国对于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 或者扶养人的孤寡老人 以及生 活不能 自理、家庭无 力照顾的老年人所提供的供养、医疗、康复、娱乐和教育等方面服务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保护特困老年人基本生活权 益的社会福利机构 网络和社 区福 利服 务网络。目前,全国共有老年人福利机构万余家,床位数总计万余张,共收养老年人万余人。其中 国家办养老机构个,床位数万张,共收养城市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老年人和 自费代养老人万余人乡镇敬老院万个,床位数万张,收养“五保”老人万余人,全国已有的 乡镇建起了敬老院 街道办敬老室、托老所万个,床位数约万张,收养老人近万人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家,收养老人万人 城镇社区服务中心个,社区服务设施万个,便民利民网点万个 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万个,志愿者万余人。但由于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管理、运作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也必然要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覆盖面小、供需矛盾尖锐根据 《 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 》的调查,全 国有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提供生 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只有的老年人 由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组织照料养老。另据调查,全 国现有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人福利机构 养老,占老年人总数 的多,而各类福利机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万张,不到全 国老年人总数的,与发达 国家一的机构供养比例相比,差 距 较大 有万老年人要求提供社区福利服务,而现有的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和家政服务组织更是十分匾乏。、设施、设备陈 旧,整体水平较低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要求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福利服务,而我国现有的以保障“三无”对象基本生活权益为主要任务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无法满足社会老年人较高层次的服务需求。我国大 多数老年福利机构地处农村,硬件设施较差,服务水平较低,基本停留在 只能提供吃、穿、住等简单服务的原始阶段。、现有设施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服务项 目单一目前,我国大 中城市中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大多远离社区,造成现有老年人福利机构床位的利用率仅为左右,但老年人急需的就近就便的社区福利服务却十分稀少,仅有服务也是供不应求。与此同时,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由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等机构提供单一的收养服务,而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和上门服肚自咧期年 第口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困困砚翩峨月务组织则严重不足。、国家、集体包 办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程度较低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属、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福利服务事业规模较小,社会化程度低。这样,一方面造成老年福利事业资金不足,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福利机构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大锅饭”思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二、、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 目标从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来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主体责任者应该是国家,我国的《 宪法 》 和《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年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等部门《 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意见 》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目标 到年,在我 国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员的数量每年以左右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城市中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张左右,普遍建立起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并开展家庭护理等系列服务项 目 农村以上的 乡镇建立起 以“五保”老人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所有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基本模式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供需矛盾的有效形式是要建立一个以家庭 自我服 务为基础、以老年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据调查,全国有的老年人要求进人福利机构和社区托老年所养老,这些老年人大多是生活不能 自理或半自理的,有的老年人要求居家养老并需要社区服务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 身体状况来看,应对生活不能 自理和半 自理且家庭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提供设施齐全的机构养老服务 对生活不能 自理和半自理且家庭能够提供部分照顾的老年人以及健康老人,在社区内提供系列化服务和上门服务。所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政部门在实践中的探索及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一个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以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福利服务组织为依托、以家庭 自服务保障为基础的老年福利服务体 系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 中长期发展的战略 目标。这一体系建立后福利机构可提供一的服务、社区服务网络可提供一的服务,再加上家庭服务保障,能够基本满足需要社会提供福利服务帮助的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的结构社会化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应该由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服务网络组成的。多种性质一。全 国社会福利事业需求调查表明,老年人中绝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每月能够承担元 以内养老费用 的老年人比例为根据老年人的收人情况来看以上,元一元为。,应该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分层次的养老服务,对于高收人者提供按市场价格收费的商业化、高质量票馨具口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啦瑞淤渊赚利社会化的工作重点区鼓励社会力量在街道和居民区这一层次投资举办各类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存量资源为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 的物质区现有的养老资源各方面实行资源共享动员社区各行各业和各个单位共同参与社区老年福利事业区老年人提供及时全面的服务剩院 有些工厂企业的厂房闲置起来开办养老机构这是一条投资少得益面广的社区老年福利事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 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社会化应立足于社,。同时,社区内现有的、人 力和组织基础,要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引导,要发挥社会整体资源的优势,,如养老设施和卫生、体育、文化等设施目前幼托机构过,为社、。,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开办托老所、养老,可以把富余人 员组织。、见效快、老人。、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必须走社会化的,以 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业。日本年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国民 生产总值为近千美元,而我 国年 人 均 国 民 生 产总值 仅 为美元左 右,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 目前无力投人大量资金来建立这一服务体系。由于我国老年人的收人状况则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大部分老年人无力支付其所需要服务的成本费用。因此,我国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面临着一个两难矛盾,由国家包办社会福利事业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若完全以市场化商业运作,则无法维持其经营成本,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保障的现状,要建立以家庭 自我服务为基础、以老年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 的老年社会福利服 务体系,走一条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动 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化之路。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就必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 多样化和服 务队伍 的专业 化与志愿 者相结,之况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改变过去投 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结合的多层次,建立以社会筹资和政府资助相、多途径的投资体制和社会各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服务对象公众化,就是要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仅仅面对“三无人 员”、“五保户”等传统服务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老年人及有需求的居民提供福利服务。运行机制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按照产业化思路和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使所有社会福利机构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服务方式多样化利服务网络和社会福利机构等载体展集中成社会福利服务的完整体系次的需求服务队伍的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务精动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化建立起专业人 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福利服务队,就是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福,因地制宜地开、分散、上门包户等 多种形式的福利服务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形,。,就是要通,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作风正 的福利服务专业化队伍 通过倡议、发、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使志愿者服务制度化、经常,伍。现阶段,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步伐,作第一,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 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改革改革步伐业化道路。国有老年社会福利机构要从实际出发,加快,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探索其如何走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要深可合蒯期年 第囚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砚皿魄口峨翔化现有的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社会福利机构的改革为民政对象服务向为全社会劳动群众服务的转变从单纯供养的办院模式向供养体化和服务国家包办包管向依靠市场向转变要赋予社会福利机构经营面的自主权聘任制与制内部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经营创收能力福利机构办成示范性人才务规范为当地福利服务的中心和基地发展中发挥骨干和辐射作用社会福利机构采取国家规划督经办和管理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济效益来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第二利服务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点和突破口合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的建设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各界人市场机制充满活力的社区为老服务运行机制服务与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和经营性并举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设施建设标准将广场心卫生保健站等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纳人城市的总,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引导他们实现从,、教育、医疗、康复一、经营一体化的办院模式转变。要从依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用工、分配等方,通过建立和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干部、全 员劳动合同制、岗位责任...
篇八: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讲老年人社会福利
第一节
老年人社会福利概述 • 一、老年的含义
•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老年年龄起点界限为60岁或65岁。
• 日历年龄life age • 生理年龄(physiological age) • 心理年龄(mental age) • 社会年龄(social age)
二、老年人的福利需求 • 六个老有 • 老有所养 • 老有所医 • 老有所乐 • 老有所为 • 老有所教 • 老有所学
三、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含义 • 一定义 • 在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所提供的供养、医疗、康复、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老人社会福利、老人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1在覆盖范围上老人社会保障的范围大于养老保险和狭义的老人社会福利其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而不仅仅是退休者。
2在内容上老人社会福利的内容也比较宽泛除养老的基本物质经济生活保障外还包括老年人的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生活照顾、福利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
• 3在提供保障和服务的主体上老人社会福利除了政府等正式的机构外还包括广大的社会部门、社会工作者等老人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
• 4在提供保障和服务的目标理念上老人社会福利除了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老人发展、老人精神生活以及各种老人服务。而老人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三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 • 1、机构养老服务 • 2、社区养老服务
第二节
老年人社会政策法规 •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年月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自年月日起施行。
• 概括起来共三大类九小项合法权益。
• 三大类----获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
----社会保障的权利 •
----社会发展的权利。
• 九小项---家庭赡养与扶养权、 •
---住房权、 •
---婚姻自由权、 •
---财产所有权、 •
---继承权、 •
---生活保障权、 •
---健康权、 •
---文化教育权、 •
---生活照料权。
一• 有五项权利 • 1、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 2、住房权 • 3、婚姻自由权、 • 4、财产所有权 • 5、继承权
• 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的供养。
• 扶养---是主要是指夫妻之间的照顾义务。
具体权利表现为 1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权利----即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 2获得特殊需要的权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患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二是帮助耕种老年人承包的土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
2、住房权---指老年人有权居住在条件良好的房屋及拥有自有的或承租的住房的权利。
3、婚姻自由权---老年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和处理婚姻问题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也不能因为老年人的婚姻变化而放弃赡养义务。
4、财产所有权---老年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无须征得子女或其人亲属的同意。
5、继承权----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的遗产的权利。
• 有四项权利 1、生活保障权 2、健康权 3、文化教育权 4、生活照料权
1、生活保障权----是指老年人由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的权利。即老人除拥有从家庭成员中获得赡养与扶养外也拥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的权利。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二是社会救助城市给予救济、农村给予五保。
2、健康权----指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照顾的权利。即老人除拥有从家庭成员中获得医疗照顾外也拥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照顾的权利。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险二是社会救助医疗救助。
3、文化教育权----指老年人依法享有继续受教育以及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二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
4、生活照料权-----指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照料的权利。即老人除拥有从家庭成员中获得生活照顾外也拥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照顾的权利。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老年福利设施老人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老年文化中心二是社区服务社区养老三是特殊优待。
• 它是指指老年人依法拥有继续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贡献的权利是“老有所为”的体现。
• 它表现为三个方面 1、国家和社会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2、国家和社会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3、国家和社会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案例分析案例1 “常回家看看”不是子女义务
王老太有一儿三女均已成家立业。一直不定期地给他们赡养费有时还会带他们到公园里散散心。可是最近几年王老太的几个儿女都推说工作太忙不肯再回家探望老人。
王老太老两口十分伤心。邻居劝她说精神赡养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王老太心里也认同邻居的说法但长期见不到儿女的她孤独感日益加重。
说法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见精神赡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法律义务。从法律层面上看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精神物质保障进行必要的看望或探视不对老人进行精神虐待不限制老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人身自由等都是子女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
案例2房屋居住权子女说了算
背景2001年陈先生购买了一套住房与儿子共同居住。去年7月陈先生的儿子和女友准备结婚但苦于无钱购买婚房。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房子迟早是儿子的陈先生于是将自己的房屋过户给了儿子。两个月后结了婚的儿子、儿媳开开心心地和陈先生住在了一起。
然而一起生活没多久儿子和儿媳就对陈先生产生了反感。很快儿子以生活不方便且陈先生对房屋无所有权为由要求陈先生搬到外面租房子住。对此陈先生十分气愤却又觉得无可奈何。因为他以为既然房屋已是儿子的自己有没有居住权也只能由儿子说了算。
•
说法 •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作为赡养义务人的子女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住房不得擅自改变老年人的房屋租赁关系或私有房屋的产权关系子女所在单位分配住房含有老年人份额的老年人应享有居住权子女分配新房的不得再挤占父母的住房老年人私房经子女翻建后老年人对新房享有共有权等。
所以本案中陈先生将房产过户给儿子后仍然有在其中居住的权利。
案例3签了赡养协议就得照着办 赡养老人的事发生争执。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兄弟三人在征得老谢夫妇的同意后签订了一份赡养协议老大、老二赡养父亲老三赡养母亲。兄弟三人在协议上签名盖章后老谢夫妇也在协议上签了字。
此后兄弟三人开始按照协议履行赡养义务。去年年初老谢病故所花的费用由老大、老二按照赡养协议进行了分摊。前不久老谢的妻子也因病卧床不起。考虑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老三提出能否由兄弟三人共同承担赡养母亲的义务。不料不仅老大和老二对此表示拒绝就连老谢妻子也认为老大、老二已没有继续赡养自己的义务。
•
背景老谢夫妇有三个儿子他们相互间常因
说法 • 依照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在有多个赡养义务人的情况下对赡养费可以协商解决但不得损害赡养人的权利。不过协议内容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且应有利于被赡养人的生活。否则有关的协议将丧失法律效力。
本案中老谢夫妇的三个儿子所订立的赡养协议规避了父母一方先亡后部分子女对尚在世的被赡养人应尽的赡养义务。就这部分内容而言有关的协议并不合法也是无效的。老谢的妻子依法有权要求所有的子女共同承担赡养自己的义务。
案例4放弃继承权子女无须再尽孝
背景刘老太中年丧偶后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一双儿女拉扯大。如今儿女均已成家但刘老太依旧过着孤苦的日子。不久前生病的她为了上医院不得不向儿子要钱治病可儿子只给了她100元钱。钱不够刘老太只好又去找女儿女儿却说“你的财产将来我都不继承所以你的生活费和治病钱我没有义务分担。”
说法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继承遗产是一项权利可以放弃但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不能因放弃继承权而予以免除。
在父母年老生活困难、无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凡有赡养能力的子女无论其将来是否继承父母的遗产都应当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帮助担负一定的赡养费。
• 哪些权益受损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中的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住房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 • 判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
• 如何维权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或街道等进行调解可以借助相关部门如老龄协会、司法局老年维权扶助合议庭 等、妇联、残联、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里有可以用到法律援助。也可以通过媒体……
PhTkWoZr$u(x+A2E5H9KcN fRiUlXp#s&v)y0C3F6 IaLd OgSjVnYq !t*w -z1D4G8JbMeQhTk WoZr%u(x +B2E5H9 KcOfRiUmXp #s&v)z0C3F7IaLdPgSkVnYq$t*w -A1D5G8JbNeQ hTlWo #r%u(y +B2E6 H9KcO fRjUmXp!s&v )z0C4F7IaMdPgSkVn Zq$t*x -A1D5 G8KbNeQi TlWo# r%v(y +B3E6H9 LcOgRjUmYp !s&w)z1C4F7JaMdPhSkVn Zq$u*x -A2D5G8 KbNfQiTlXo# r%v(y0B3 E6I9 LcOgRjVmYp !t&w )z1C4G7JaMePhSkWn Zr$u*x +A2D5 H8KcN fQiUlXo#s%v (y0B3F6 I9LdO gRjVmYq!t& w-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RiUlXp#s%v)y )y0C3F6Ia LdOgSjVnYq!t *w-z1 D4G8JbMeQhTkWo Zr%u (x+B2 E5H9KcN fRiUmXp#s&v)y0C3F7Ia LdPgSjVnY q$t*w-A1D4G8JbNeQh TlWo Zr%u(y+B2E6H9KcO fRjUmXp!s&v )z0C4F7IaMdPgSkV nZq$t* x-A1D 5G8JbNeQiTl Wo#r%u (y+B3 E6H9LcOfRjUmYp !s&w)z0C4F7JaMdPhSkVn Zq$u*x -A2D5G8 KbNfQi TlXo# r%v(y0B3 E6I9 LcOgRjUmYp !t&w )z1C4F7JaMePhSkWnZq$u*x+A2D5H8KbN fQiUlX o#s%v(y0B3F6I9 LdOgRjVmYq !t&w -z1C4G7Jb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 v)y0B3F6 IaLd OgSjVmYq !t*w -z1D4G7JbMeQhTkWoZr$u (x+B2 E5H9KcN fRiUmXp#s&v)y 0C3F7Ia LdPgSjVnYq !t*w -A1D4G8JbMeQh TlWoZr%u(x +B2E6 H9KcO fRiUmXp!s&v )z0C3F7IaMdPgSkVn Yq$t*x -A1D5G8JbNeQi TlWo# r%u (y +B2E6H9 LcO fRjUmXp!s&w )z0C4F7IaMdPhSk VnZq$t*x-A2D 5G8KbNeQiTlXo# r%v(y +B3E6 I9LcOgRjUmYp!t&w)z1C4F7JaMdPhSkWn Zq$u*x -A2D5H8 KbNfQ iTlXo#s %v(y0B3 E6I9LdOgRjVmY p!t&w -z1C4G7JaMePhTkWnZr$u*x+A2E5H8KcNfQiUlXp#s% v)y0B3F6 I9Ld OgSjVmYq !t&w -z1D4G7JbMePhTkWoZr$u (x+A 2E5H9 KcNfRiUlXp#s&v )y0C3F6Ia LdPgSjVnYq!t*w-A1 D4G8JbMeQhTkWo Zr%u (x +B2E5H9KcO fRiUmXp#s&v )z0C3F7Ia LdPgSkVn Yq$t*w -A1D5G8JbNeQh TlWo# r%u (y +B2E6H9 LcO fRjUmXp!s&w )z0C4F7IaMdPgSk VnZq Zq$t*x -A1D5G 8KbNeQiTlWo# r%v (y +B3E6H9 LcOgRjUmYp !s&w)z1C4F7JaMdPhSkWn Zq$u*x -A2D5H8KbNfQiTlXo#s%v(y0B3E6I9LcO gRjVmYp!t& w)z1C4G7JaMePhSkWn Zr$u *x+A2 D5H8KcN fQiUlXo#s %v)y0B3F6 I9LdOgSjVmYq !t&w -z1D4G7JbMePh TkWoZr$u (x+A2E5H 8KcNfRiUlXp #s%v)y 0C3F6Ia LdOgSjVnYq !t*w -z1D4G8JbMeQh TkWo Zr%u(x+B2E5 H9KcO fRiUmXp#s&v)z0C3F7 IaLd PgSjVnYq$t* w-A1D4 G8JbNeQhTl WoZr%u(y +B2E6H9 KcOfRjUmXp !s&v)z0C4F7 IaMdPgSkVn Zq$t*x -A1D5G8 KbNeQi TlWo# r%v (y+B3 E6H9 LcOfRjUmY p!s&w)z0C4F7JaMdPhSkVnZq$u*x -A2D5G8KbNfQiTlXo#r%v(y0B3E6 I9LcO gRjVmYp!t& w)z1C4G7JaMePhSkWn Zq$u*x +A2D5H8K bNfQiUlXo#s%v (y0B3F6I9 LdOgRjVmYq !t&w -z1C4G7JbMePhTkWn Zr$u(x +A2 E5H8KcN fRiUlXp#s%v )y0B3F6IaLdOg SjVmYq !t*w-z1D4G7JbMeQhTkW oZr$u(x+B2E5 H9KcN fRiUmXp#s&v)y0C3F7 IaLd PgSjVnYq$t* w-A1D4 G8G8JbNeQh TlWoZr%u(y +B2E6 H9KcOfRiUm Xp!s&v)z0C3F7IaMdPgSkVn Yq$t*x-A1D5G8JbNeQi TlWo# r%u (y +B3E6H9 LcO fRjUmYp!s&w )z0C4F7JaMdPhSkVnZq$t* x-A2D5G8KbNeQiTlXo#r%v(y+...
篇九:老年人社会福利研究
青岛市老年人福利现状 调查及改善建议摘 要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 本调查选取青岛市市南区部分地点进行, 旨在针对我国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调查针对老人的精神娱乐生活、 经济收入、 医疗保健、 入住福利机构情况和再教育等方面, 通过问卷兼访谈方式进行。
在得出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图表文字分析后, 我们建立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效用方程, 意图利用该方程对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进行数量化分析。
并进一步运用 E V iew s软件对效用方程进行了分析, 探究各因素对生活效用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我国老年福利状况改善应遵从“逐层深入, 各个击破” 的原则, 既强调全体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 又要大力解决部分群体较为突出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关于退休金分配的多元方程, 力求实现更合理的分配。
同时, 还针对社会福利机构、 医疗设置、 老年人社会生活、 娱乐生活及再教育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
老龄化 社会福利 数量化分析 改善建议 Abstract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ging tendency of popul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order to propose reasonable suggestion on aging living and
social welfare problem, we select parts of Shinan area in Qingdao city. By the way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with the aging, we have surveyed the spirit life, medical health-care, economic revenues, educa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welfare institution living.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combing the data classification and graph analysis, a utility equation is given to analysis the aging living satisfaction to hol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aging living quality. Furthermore, we analyzed the effective equation with Eviews softwar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living utility.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we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improving advices and measures on the aging in China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s of gradually deepening and defeating in detail. It is emphasis on not only the whole improvement of living but also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partial aging.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give the comfortable aging living, the pension allocation multivariate equation is proved, and the effective equation is given to analysis the aging quality, which i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some reasonable reform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aging living quality which involve welfare institution, medical health-care, the social and entertainment life of aging as well as reeducation.
Keywords: Aging; social welfa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form proposal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6 1. 问题的提出 ········································································································································ 6 1. 1 研究背景 ····································································································································· 6 1. 2 研究目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 6 1. 3 调查方法及抽样情况 ················································································································ 7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8 2. 1 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 8 2. 1. 1 解决我国老龄化的紧迫性 ······························································································ 8 2. 1. 2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特征 ···················································································· 8 2. 1. 3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8 2. 2 老龄化社会的老年服务需求 ······························································································ 9 2. 2. 1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福利服务需求增长 ··················································· 9 2. 2. 2 对策 ········································································································································· 9 2. 3 关于城市老年人医疗消费的改善 ···················································································· 9 2. 4 我国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 ································································································· 10 第二章 调查实施及问题分析 ················································································································ 12 2. 1 现实调查结果 ······································································································································· 12 2. 1. 1 调查问卷数据呈现 ·············································································································· 12 2. 1. 1. 1 精神生活方面 ··············································································································· 12 2. 1. 1. 2 经济收入及支出方面 ································································································· 12 2. 1. 1. 3 社会生活方面 ··············································································································· 14 2. 1. 1. 4 老人对生活满意情况 ································································································· 14 2. 2 调查所反映问题的分析 ········································································································· 15 2. 2. 1 经济收入方面 ····················································································································· 15 2. 2. 2 医疗方面 ······························································································································ 16 2. 2. 3 福利机构和养老机构所暴露的问题 ········································································· 16 2. 2. 4 社会方面 ····························································································································· 17 第三章 老年人社会福利改善建议及对策 ······················································································· 18 3. 1 意见的提出 ············································································································································ 18 3. 1. 1 关于退休金部分 ··················································································································· 18 3. 1. 1. 1 把以企业为单位发放退休金改为以城市为单位发放退休金。
3. 1. 1. 2 建立退休金多元方程。
···························································································· 18 3.1.1.3 根据物价变动情况适时的调整退休金的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