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10篇

时间:2022-10-29 1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廉政故事10篇廉政故事 历史伟人廉政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的伟人,他们不仅拥有很多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有很多可贵的精神。廉政就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身居高位,却从不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政故事10篇,供大家参考。

廉政故事10篇

篇一:廉政故事

伟人廉政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的伟人,他们不仅拥有很多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有很多可贵的精神。廉政就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身居高位,却从不贪污,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很多人对这些伟人廉政故事不是很清楚,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篇伟人卢怀慎廉政故事,大家可以看一下。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 腰 ,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 支 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 睦 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 酶 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 躁 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 趟 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 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 趴 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 被 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 观 ,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 炊 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 眷 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 葵 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 猖 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 泰 ,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 遗 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 扑 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 我 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 鸟 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 隶 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 谩 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 泳 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 拓 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 筒 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 躁 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 拆 ,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 滦 近讨好皇帝,你

 们两个人 骗 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 趴 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 母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 捎 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 谱 、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愈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 雪 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 掷 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 燎 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 陵 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 邢 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 梗 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 兴 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 蹿 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 期 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 氮 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 泥 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 殉 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 靶 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 掌 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 痢 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 净 :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 省 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 抄 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 址 ,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 匀 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 谍 ,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 征 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 圃 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 撅 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 恿 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 油 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运 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 汛 ,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 锅 诉了他,卢怀慎说:“道 英 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 鼎 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 纱 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 需 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 屯 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 逸 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蜒 。

篇二:廉政故事

历史廉政小故事 》

 --- 监察与反腐

 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相对来说的,北宋比较出名的宰相太多了,赵普(就是撺掇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他)、薛居正(主持编纂旧五代史)、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下半句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寇准、王安石、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下半句其实是在乎山水之间,但被许多人误用了)、司马光( 《 资治通鉴 》 彪炳千古)

 „„ 等等。然而历史上北宋的廉政典型,当数包拯,人称包青天,包拯一生的廉政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了,我们只看一看他的遗训就知道了。

 包拯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翻译: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因贪污财物而犯了罪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到包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里。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包拯权知开封府实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包拯一生都没有做过宰相,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进过国务院,顶多也就是个北京市委书记

 一、人才的利用 (一)岳飞的悲剧

  有一次宋高宗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不知道大家看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岳飞传》。当时看的我是心潮澎湃。岳飞是南宋著名将领,每次立功,他都将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发给军吏和士兵。他治军非常严明,告诫士兵不准做一丝一毫侵扰百姓的事情。

  他的确视功名如尘土,一心只想报效国家,收复失地,迎回二圣。那么问题来了:假如真的迎回了二圣,宋高宗去干什么?一个不贪财,不好色而又志趣高远的名将,越发使宋高宗感觉到难以驾驶。更为要命的是宋高宗的皇帝做的正有滋有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岳飞却要迎回二圣,相当于不承认高宗的地位,再加上主和派的一剂猛药,投降派秦桧的一粒腊丸。宋高宗不杀岳飞,更待何时?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许攸的悲剧

  但凡有点能耐的人,都有一点小脾气,自以为了不起,比如:许攸,在袁绍帐下做谋士时,觉得老板不听自己的,炒了老板的鱿鱼,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急的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门迎接。其实呀,曹操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求贤若渴的态度,只不过略显夸张了。官渡之战后,蔑视曹军将士,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被许褚一怒之下砍死。罗贯中说他:“ 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是冀州。”所以说:咱们以后不要瞎圪逞,反反的最厉害的人,不见得是最有本事的人。

 (三)

 “ 聪明 ” 的张居正

  有能耐的人要加以节制的利用。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除掉,跟杀鸡取卵没有两样,这方面张居正做的就很好,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缓解了国内矛盾,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居正打败了政敌徐阶、高拱、斗输了太监冯保,终于做了万厉朝的首辅, 一直以来,北方蒙族是明朝的心病,而张居正做首辅的这十年时间,北方前线无人骚扰,因为他用了两个人,一个是戚继光,另一个是李成梁。戚继光大家都很熟悉了,抗倭名将。

 张居正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戚继光只是抗倭名将,后来被张居正调往北方,驻守蓟北(就是河北遵化,清东陵就建在这儿),数十年边疆无战事,身后的北京城固惹金汤,为明朝中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戚继光也有不少朝中官员非议,都怀疑戚家军的战斗力,因为都是浙江人,体格上不像北方人这么健壮。而对质疑戚继光并不多解释,丢下一句话:“要知军令如何,且看这三千将士。”说完自顾自的走了,其余的人也傻了,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来也巧,一片乌云压过来,咔嚓一声惊雷,倾盆大雨瓢泼而下,人们都跑回去避雨,唯有三千浙兵站在原地纹丝不动,而且一站就是一整天,大雨到傍晚才停,三千浙兵没有一个倒下去的。同志们,这就是执行力呀。

 戚继光

 戚继光是个很傲的人,按现在社会的一般理论,你本事再大,我不用你又能怎地,但是张居正却不,力排朝中官员非议,常写书信与戚继光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左继光、右成梁是张居正的军事安排部署。戚继光难弄,李成梁更难弄,如果说戚继光军令如山的话,李成梁更是打仗的天才,李成梁驻守辽东,有探马来报,说二百里外有土蛮部来犯,李成梁带着两千轻骑趁深夜突袭二百里,土蛮人还在梦里的时候脑袋就丢了,当土蛮人收拾兵马迎战的时候,李成梁走了,土蛮人很火大,没有这么打仗的,本来是我打你了,结果你倒袭击了我,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么,对李成梁的这种打法,套用徐志摩的诗“悄悄的我们来,正如我们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下一个活口”,然而,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却贪婪成性,嗜杀成性,生活奢侈却又缺少银子,就谎报土蛮二十万兵马来犯,没想到张居正一面派戚继光星夜来援,另一面派地方官员调查此事,结果完全没有这回事,他是想骗几个军饷花花。这段历史是南京大学教授郦波老师讲的,我阐述给大家,就是这个李成梁,他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掘墓人。李成梁进攻女真匪首阿台古勒寨,下令屠城,结果老百姓里面就有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而且明朝的解释是“误杀耳”,于是激起了努尔哈赤的愤怒,起兵反抗,最终消灭大明王朝。

 李成梁

 (四)

 “ 无用 ” 清官的海瑞

  海瑞是个大清官,这个无可厚非,那么,清官海瑞为什么得不到得重用呢,因为张居正以搞经济建设为主,海瑞以搞廉政建设为主,要命的是,如遇穷人和富人打官司,海瑞肯定判富人输,大户人家纷纷逃到外地,当地的税赋减了三分之二。海瑞是个好人,道德、自律没得说,但是,好官的标准是什么呢?让上级放心,让下属百姓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则,但没器量,有操守,但没方法,有政德而无政绩。再者,海瑞清名很高,要用就得职位高点,况且,依他那一套,岂不又贻误一方经济,张居正思来想去,还是算了吧。

 海瑞

 (五)清官于谦 海瑞

 于谦,大家肯定也听说过,那首著名的 《 石灰吟 》 ,可能有人还记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活了 60 岁,用现在的话说,又一个倒在退休前夜的人。明英宗正统年间,由于宦官专权,引起百官争相献媚,送礼之风盛行,外地官员进京述职还得给当时的大宦官送礼,送的多了才能得到款待,所以有很多官员趋之若鹜。只有于谦从来不带任何礼品,就有好心人劝他,说:你不带金银财宝,总该带些土特产吧?象我们阳城人去外地经常给别人带些小米呀,核桃呀,于廉潇洒的一笑,甩了甩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写了一首 《 入京 》 诗表明心志,流传至今,成为廉政典范,诗是这样写的: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老百姓)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以前人们谈生意考价钱时常在袖筒里捏指头。电视剧 《 大宅门 》 中,白景琦跟涂二爷和许先生在安国买药,人参店老板就是在袖中和涂二爷捏指头谈价格的),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二、明朝的监察制度的建立 (一)及早动手建章立制

 早在朱元璋初称吴王之时,就设立了御史台,任命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刘基(就是被后世百姓传的神乎其神的刘伯温)、张溢为御史中丞(御史的副长官,仅为正四品,大家不要让影视剧和评书演义迷惑了,咱们以后还会讲到影视剧与历史史实的差别)。朱元璋还特意就御史台的工作做了训示:“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勿萎靡因循以纵奸,勿假公济私以害物。”意思是说你们要端正自己,为下面的人作表率,勤恳做事对得起朝廷,千万不要办事拖拉放纵奸臣,也千万不要假公济私伤害国家。不难看出,从政权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了监察制度的建设。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一步一步当上皇帝,非常重视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明初这段历史称为“洪武之治”

 (二)扩充队伍调整机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扩充御史台的编制,御史台被撤后,他重新设立都察院,并且使都察院的人员编制由元朝时的48人增加至123人,这使得都察院的人数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人数总和之比达到3:5,极大地增加了监察力量。同时,朱元璋对都察院的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减少从事文书、日常事务等工作的人员数量。都察院人员中,除去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职务外,有110人从事监察工作,约占都察院人员总数的90%。这便有效整合了都察院的监督资源,提高了都察院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科道并存全面覆盖

 明初,都察院分监察御史为十二道,各道设置御史3至5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后经演变,至宣德十年,开始定为十三道监察御史。这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分别联系在京军政各衙门并按区域负责不同地方的监察工作。此外,朱元璋还设立了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等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专门监察六部。六科给事中可视为最早的派驻中央国家机关的监察机构,极大地增强了对中央各机构的监察力度。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掌握刑狱,成立了锦衣卫。后来明成祖觉得锦衣卫不太可靠,用着也不顺手,就又设立了东厂,但东厂只负责侦辑、抓人并不审讯。明宪宗又觉得东厂权力太大,设立西厂牵制。西厂权力挺大,京师及各地官员可以随便抓。在明朝,惹了御史你就有摊上事了,如果招撞着锦衣卫或者东厂、西厂什么的,那么你就摊上大事了。

 (四)有点有面巡视巡按

 一般来说,都察院监察御史巡历在京的部门叫巡视,出京巡历地方叫巡按,巡按的意思是“代天子巡狩”。根据定制,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要巡视在京军营,如有科举考试要巡视考场,巡视京城社会治安。同时,监察御史还要外出巡按地方。洪武十年,朱元璋第一次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对一地的司法、教育、国库、风俗等方面进行考察,这是一般性的、常规的考察工作。此外,外出巡按还有专项事务巡按,如巡按军队、巡按学校、巡按盐务、巡按茶马交易等。明朝赋予监察御史巡按期间足够的权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工作既有常规巡按,也有专项巡按,提高了巡视巡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巡按平时受督察院管理,但履行职责时不受其控制只向皇帝负责,本身官职不高,七品左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巡抚可就不一样了,有察查地方的权力,还管军务、政务,一般上是从二品,大竹林山属于副部级,若加兵部侍郎衔,则属于正二品。巡按要管几个省,而巡抚则掌控一省,属封疆大吏,和现在对应,巡抚好比政法委员,而巡抚则等同于省委书记,加XX衔相当于给你XX待遇。

 (五)加强管理防止偏私

  鉴于历代王朝衰亡的教训,朱元璋清楚地知道监察队伍对整饬吏治,维护国家政局稳定的作用,因此便从选拔、使用、考核、惩罚等环节,加强了对监察队伍的管理。监察官吏选拔尤其严格,非进士出身者,不能入选为后备人选,入选之后要经过考满、廷推等选拔流程,考选后还需试任职一年,通过后才会授予监察御史的实职。在使用环节,主要是防止监察御史长久巡按一地,日久情亲而生弊,因此对于御史巡视巡按工作和其他常例事务,十三道监察御史要经常交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轮岗制度,各道监察御史联系的固定区域,也是各道内部再进行区分,根据人数一年一更换,轮番巡按。对监察官吏的考核及时迅速,尤其是巡视巡按工作,结束之后立即回都察院复命,由都察院领导都御史对其进行考核,判定称职与否,并报告皇帝,若有失职,“仗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对于监察官吏要求异常严格,惩罚也非常严厉,朱元璋要求“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脏从重论”。即监察官吏犯罪,要罪加三等处理,如有贪赃受贿者,应从重论处。洪武十三年,因为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卷入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御史台未及时告发,朱元璋便废除御史台,以作惩戒。

 其实说穿了,朱元璋是怕地方不服中央管辖,才弄出这么多管官的官和监察官的官,到最后官僚机构严重膨胀。

  以这一整套监察制度为依托,朱元璋掀起了历史上最为激烈的惩治腐败运动。惩治腐败,腐则典用重刑,内外皆不回避。在朱元璋时代,法律里有凌迟、阉割、剁手、挑筋等早被前朝废除的残酷肉刑,对特别恶劣者甚至要“剥皮实草”。他惩治腐败态度十分坚决,其亲属最多有作奸犯科被惩处者,比如女婿欧阳伦贩卖私茶牟取暴利,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将其处死。

 三、清朝反腐--- 乾隆朝为什么越反越腐 (一)乾隆朝的整体反腐形势

 清朝在从1644年(顺治元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的268年中,共查处一二品官员(中央侍郎以上、地方巡抚以上,都是省部级高官,所谓的大老虎)的经济犯罪案件108件。被判刑的一二品高官共157人。而仅仅是贪腐的地方督抚,乾隆就惩治了36人,占整个清朝同类高官总数的23%。其中即行正法5人,迫令自尽7人,死缓7人,惩贪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就是放在历朝历代中也是罕见的。

 但是,乾隆时期又是清朝腐败现象急剧膨胀、官场走入黑暗的时期之一。政坛由清入浊,到乾隆晚期,高层腐败、窝案串案层出不穷,不查不要紧,一查就能牵出一连串的贪官污吏来。钱粮亏空是衡量腐败程度的重要指标,...

篇三:廉政故事

小故事(一)

 董必武:党和人民的“老牛”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忙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5 1975 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廉洁小故事(二) 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 (1514- - 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 “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 “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飘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明白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立刻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这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

 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立刻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廉洁小故事(三) 牛玉儒清廉家风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钏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必须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 5 5 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

 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十分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清廉家风源于家人的支持。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无论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做市委书记,牛玉儒家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是送礼的,家人劝其把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说;若是上访户在家门口等,牛玉儒就让爱人把他们让进来,沏茶倒水。妻子谢莉佩服丈夫那投入的工作热情,从不理解到理解,别人谈起焦裕禄、孔繁森这些公而忘私、忘我工作的典型,认为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时,她就会在心中默默地辩解:“有的,有的,真的有这样的人!”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港湾”,也是社会的“细胞”。父母的言谈举止,思想品行,随时都影响着子女。牛玉儒成长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固然与他个人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但与父辈的教育、亲人的理解、家人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家庭都要受社会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所以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与工作作风紧密相关。家风如何。也是表现一个领导干部党性的一个侧面。

 经验教训向人们警示,家风不正,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欲壑难填。如胡长清、成克杰、李嘉廷、

 慕绥新、王怀忠之流,都与家风不正有直接关联。

 时代和人民要求我们广大党员个性是党员领导干部,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还要有清廉的家风。牛玉儒同志的清廉家风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廉洁小故事(四):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 ,9 1929 年 1 1 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2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9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五):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安徽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回信一封,内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廉洁小故事(五):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廉洁小故事(七):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 0 60 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领导干部必读的三则廉政小故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三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1.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髙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2.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3.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为官之道,尽在其中矣。

篇四:廉政故事

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 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 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歷史人物, 往往就像一面鏡子, 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

 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 都是一些小典故; 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 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但是他們的故事, 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 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 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 都能夠有一份 「感覺」 - 一種 「清清白白」 的舒服感覺。

 我們相信, 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

 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

 」 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 及「榮譽感」 為出發點, 自然能修得善果。

 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 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 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 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 〈共有九條嚴律〉 , 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 秦二世胡亥、 隋煬帝、 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 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 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 如親

 自編寫「大誥」 、 「大誥續編」 、 「大誥三編」 、 「大誥武臣」 等書, 蒐錄 150件貪官案例, 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

 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 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 貪權貪勢者、 貪諛貪名貪享樂者, 也都是貪官…。

 」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 已達「潔癖」 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 他更是絕不手軟, 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 猶如家常便飯; 如藍玉一案, 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 從宰相、 皇親國戚、駙馬、 大將軍、 尚書、 欽差大臣到侍郎、 各級地方官吏等, 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 則尤其琳瑯滿目 , 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 、 抽腸、 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 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 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

 「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 就會有人貪污, 貪官是殺不完的。

 」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

 「我欲殺盡貪官污吏, 奈何朝殺暮又犯? 」 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 , 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 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

 儘管朱元璋以「血腥」 著稱, 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 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 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 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 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 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 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 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 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 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 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 朱元璋懶得看, 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 當王敏一唸到題目 是「反貪倡廉」 論時, 朱元璋眼睛一亮, 直說:

 「好!

 趕快唸」 。

 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 朱元璋火大了, 說:

 「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 咬文嚼字, 而且沒有重點, 如此戲弄朕, 豈可輕饒, 去把他叫來, 我要好好修理他…。

 」 當茹太素到來後, 朱元璋即數落他:

 「你無聊造此濫文, 不知所云, 既浪費紙墨, 也浪費朕的時間, 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 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 不說二話, 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

 第二天晚上, 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 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 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 不可以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 不能使人守廉; 能刑貪者, 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 賤貪婪而退之…。

 」 時, 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 於是大罵:

 「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 還剩五百字, 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

 「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 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 3.各布政使司、 府、 州、 縣的財政官員, 每三年交換一次; 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 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 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 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 朱元璋聽完後, 說:

 「這還差不多, 前四

 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 至於第五條則不行, 制法太嚴恐傷民, 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 但貴得中。

 」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 跟他道歉一番, 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 向全國公布, 同時明令褒揚他。

 從這件事, 我們可以知道, 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 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

 相信, 只要主政者, 決心澄清吏治, 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 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 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 叫做任棠, 某日 龐太守特別親訪, 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 只是將一大棵蕹白、 一盆清水放在門口, 自己則是抱著孫子, 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 便欲加以斥責, 但仲達卻說:

 「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 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 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 至於抱一個小孩, 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 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 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 並造福百姓。

  我想, 現代政府施政, 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 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 憂民所憂、 急民所急, 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 身高八尺, 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 他心血來潮, 問他的妻、 妾說, 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 妾都說, 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

 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 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 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 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

 「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 妾是因為怕我, 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 所以才都說我好話, 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 后妃內侍等, 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 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 是多麼大啊…!

 」 齊威王聽了以後, 便採納鄒忌建議, 從此廣開言路、 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 趙、 韓、 魏等國王, 在聽到這件事後, 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 以致後世有謂:

 「不用靠打仗, 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所謂「忠言逆耳」 , 自古皆然。

 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 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 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 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

 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

  五、 重視建議、 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 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

 「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 在行為上有了過失, 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 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丞相、 列侯、 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 以及博士等, 均應一起從長計議, 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 切不可隱諱不言…。

 」 同樣的, 漢景帝也曾書說過:

 「年來收成不

 豐, 其缺失在哪裡? 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 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

 今令各郡郡守等, 均應加強整飭官箴, 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 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 並頒告天下為之戒…。

 」 史稱「文景之治」 , 果其來有自。

 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 不便民的行政缺失, 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 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

 世界先進的大企業, 有關「提議制度」 都得到廣泛的運用, 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 「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 每月 按時舉行; 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 ; 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 制度; 以及韓國的現代、 東善金星、 三星、 大宇、 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

 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 , 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 即高達 150 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 稽查、 解決問題的原動力, 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 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 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 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 相信, 對「廉能」 、「效率」 和「便民」 作為而言, 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 你以往在齊國時, 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 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 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 你卻都收下來, 是否有標準不一, 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在宋國時, 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

 宋君於是送我旅費, 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所以我收下來了; 而在薛地時, 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 於是薛君送我金錢, 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 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 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 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 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 豈非要收買我, 幫他歌功頌德, 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真正把「禮」 放在心裡, 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 只要名正言順、 師出有名的餽贈, 自然符合「禮節」 , 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 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 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 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 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 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 並交給皇上, 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 徐奇準備送的人, 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 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 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 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 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 我想原因無他, 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 和「紀律」 的緣故罷。

 當然, 只要情、理、 法兼有的「禮」 , 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 不是嗎!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 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 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 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 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 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 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 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 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

 「我如果堅決不接受, 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 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 於是他全部收下, 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 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 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 期間球敘時, 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 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 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 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 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

 我想, 上述的故事, 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 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 杜絕「後門」 的費宏、 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 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 副使各一名, 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

 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 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 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 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

 員, 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 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

 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 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 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 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 首次主持進士考試, 官宦子弟斐思謙, 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 竟被排在第一名。

 高鍇覺得厭惡, 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 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

 翌年, 高鍇仍任主考官, 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 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

 另外, 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 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 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

 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 向他提出求官之事, 徐勉即嚴肅的道說:

 「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 不可談論公事。

 」 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 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 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 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 並且用心解決、 處理公事, 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 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 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 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 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 , 明帝一時興起, 便問范柏年, 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 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

 「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 一曰『廉泉』 , 一曰『讓水』 〈均在今陜西境內〉 …。

 」 范柏年講這段話, 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 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

 於是就用「廉泉讓水」 這個成語典故, 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 就可以將 「廉泉讓水」 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 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 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 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 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 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 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 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 不帶任何物品, ...

篇五:廉政故事

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 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 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歷史人物, 往往就像一面鏡子, 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

 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 都是一些小典故; 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 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但是他們的故事, 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 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 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 都能夠有一份 「感覺」 - 一種 「清清白白」 的舒服感覺。

 我們相信, 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

 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

 」 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 及「榮譽感」 為出發點, 自然能修得善果。

 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 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 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 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 〈共有九條嚴律〉 , 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 秦二世胡亥、 隋煬帝、 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 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 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 如親

 自編寫「大誥」 、 「大誥續編」 、 「大誥三編」 、 「大誥武臣」 等書, 蒐錄 150件貪官案例, 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

 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 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 貪權貪勢者、 貪諛貪名貪享樂者, 也都是貪官…。

 」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 已達「潔癖」 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 他更是絕不手軟, 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 猶如家常便飯; 如藍玉一案, 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 從宰相、 皇親國戚、駙馬、 大將軍、 尚書、 欽差大臣到侍郎、 各級地方官吏等, 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 則尤其琳瑯滿目 , 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 、 抽腸、 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 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 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

 「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 就會有人貪污, 貪官是殺不完的。

 」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

 「我欲殺盡貪官污吏, 奈何朝殺暮又犯? 」 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 , 還是不夠的!

  有人曾開玩笑說,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 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

 儘管朱元璋以「血腥」 著稱, 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 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 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 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污吏, 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 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 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 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 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 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 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 朱元璋懶得看, 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 當王敏一唸到題目 是「反貪倡廉」 論時, 朱元璋眼睛一亮, 直說:

 「好!

 趕快唸」 。

 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 朱元璋火大了, 說:

 「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 咬文嚼字, 而且沒有重點, 如此戲弄朕, 豈可輕饒, 去把他叫來, 我要好好修理他…。

 」 當茹太素到來後, 朱元璋即數落他:

 「你無聊造此濫文, 不知所云, 既浪費紙墨, 也浪費朕的時間, 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 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 不說二話, 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

 第二天晚上, 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 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 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 不可以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 不能使人守廉; 能刑貪者, 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 賤貪婪而退之…。

 」 時, 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 於是大罵:

 「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 還剩五百字, 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

 「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 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 3.各布政使司、 府、 州、 縣的財政官員, 每三年交換一次; 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 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 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 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 朱元璋聽完後, 說:

 「這還差不多, 前四

 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 至於第五條則不行, 制法太嚴恐傷民, 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 但貴得中。

 」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 跟他道歉一番, 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 向全國公布, 同時明令褒揚他。

 從這件事, 我們可以知道, 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 並重視吏治的好皇帝。

 相信, 只要主政者, 決心澄清吏治, 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 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 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 叫做任棠, 某日 龐太守特別親訪, 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 只是將一大棵蕹白、 一盆清水放在門口, 自己則是抱著孫子, 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 便欲加以斥責, 但仲達卻說:

 「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 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 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 至於抱一個小孩, 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 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 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 並造福百姓。

  我想, 現代政府施政, 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 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 憂民所憂、 急民所急, 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 身高八尺, 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 他心血來潮, 問他的妻、 妾說, 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 妾都說, 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

 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 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 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 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

 「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 妾是因為怕我, 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 所以才都說我好話, 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 后妃內侍等, 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 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 是多麼大啊…!

 」 齊威王聽了以後, 便採納鄒忌建議, 從此廣開言路、 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 趙、 韓、 魏等國王, 在聽到這件事後, 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 以致後世有謂:

 「不用靠打仗, 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所謂「忠言逆耳」 , 自古皆然。

 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 除了要聽民眾的真話外, 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 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

 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

  五、 重視建議、 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 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

 「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 在行為上有了過失, 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 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丞相、 列侯、 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 以及博士等, 均應一起從長計議, 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 切不可隱諱不言…。

 」 同樣的, 漢景帝也曾書說過:

 「年來收成不

 豐, 其缺失在哪裡? 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 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

 今令各郡郡守等, 均應加強整飭官箴, 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 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 並頒告天下為之戒…。

 」 史稱「文景之治」 , 果其來有自。

 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 不便民的行政缺失, 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 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

 世界先進的大企業, 有關「提議制度」 都得到廣泛的運用, 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 「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 每月 按時舉行; 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 ; 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 制度; 以及韓國的現代、 東善金星、 三星、 大宇、 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

 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 , 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 即高達 150 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 稽查、 解決問題的原動力, 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 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 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 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 相信, 對「廉能」 、「效率」 和「便民」 作為而言, 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 你以往在齊國時, 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 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 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 你卻都收下來, 是否有標準不一, 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在宋國時, 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

 宋君於是送我旅費, 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所以我收下來了; 而在薛地時, 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 於是薛君送我金錢, 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 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 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 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 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 豈非要收買我, 幫他歌功頌德, 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真正把「禮」 放在心裡, 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 只要名正言順、 師出有名的餽贈, 自然符合「禮節」 , 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 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 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 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 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 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 並交給皇上, 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 徐奇準備送的人, 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 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 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 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 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 我想原因無他, 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 和「紀律」 的緣故罷。

 當然, 只要情、理、 法兼有的「禮」 , 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 不是嗎!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 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 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 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 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 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 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 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 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

 「我如果堅決不接受, 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 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 於是他全部收下, 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 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 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 期間球敘時, 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 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 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 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 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

 我想, 上述的故事, 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 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 杜絕「後門」 的費宏、 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 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 副使各一名, 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

 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 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 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 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

 員, 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 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

 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 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 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 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 首次主持進士考試, 官宦子弟斐思謙, 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 竟被排在第一名。

 高鍇覺得厭惡, 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 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

 翌年, 高鍇仍任主考官, 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 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

 另外, 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 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 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

 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 向他提出求官之事, 徐勉即嚴肅的道說:

 「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 不可談論公事。

 」 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 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 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 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 並且用心解決、 處理公事, 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 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 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 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 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 , 明帝一時興起, 便問范柏年, 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 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

 「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 一曰『廉泉』 , 一曰『讓水』 〈均在今陜西境內〉 …。

 」 范柏年講這段話, 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 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

 於是就用「廉泉讓水」 這個成語典故, 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 就可以將 「廉泉讓水」 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 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 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 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 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 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 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 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 不帶任何物品, ...

篇六:廉政故事

故事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 可谓官高权重。

 然而, 他为公而忘私, 一生清廉, 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 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

 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

 人留下的《家属遗嘱》 中说:

 “余因尽瘁国事, 不治家产, 其所遗之书籍、 衣物、 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 以为纪念。

 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 望各自爱, 以继余志。

 此嘱。”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 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 床单和拖鞋, 都补丁摞补丁;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毛主席带头不吃肉; 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 直到牺牲等等。

 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 论功劳, 谁能功盖毛泽东; 论权力, 中国何人至上? 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 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的延安, 生活仍很困难。

 有一次, 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

 一起, 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

 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 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

 周恩来知道后, 严肃地批评小魏说:

 “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 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 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 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第二 天, 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 向农户道歉, 并亲自付了钱。

  周总理“宴” 事 1958 年 7 月, 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

 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 日夜操劳, 感到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 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 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 在吃喝将近结束时,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向民同志, 你一月的收入, 我清清楚楚。

 这样一顿饭, 你请不起, 还是让我出钱, 算我请客吧!” 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 把 300 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石门, 在广州城之西, 距市中心十四公里。“石门返照” 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

 不过, 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 沉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

 吴隐之(? 一 413 年), 字处默,

 东晋濮阳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

 人, 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 征虏将军参军、 卫将军主簿、 晋陵太守、 秘书监、 御史中丞、 左卫将军、 广州刺史、 度支尚书、 太常、 中领军等官职。

 他一生廉洁俭朴, 堪为清官楷模, 关于他的故事, 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

 酌饮“贪泉” 明廉志 所谓“贪泉”, 原是广州郊外二十里处石门镇的一股涌泉。

 过去,人们称之为石门水, 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

 据说, 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 香气四溢, 而且十分甜润。

 相传西晋时期, 广州很多地方官都与商人勾结, 贪污腐败成风, 朝廷为此大伤脑筋。

 一个叫周清廉的人,长期在北方地区为官, 向以清正廉明而著称, 于是朝廷决定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 希望他能以身作则, 整顿广州的吏治。

 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后, 开始时确有大干一翻事业的气势。

 可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喝了石门的泉水, 觉得泉水甘甜清冽, 入口滑顺, 久久难以忘怀,从此天天派人专门到石门取泉水。

 结果, 三年任满, 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 而是变成了一位巨贪。

 当他贪污行为东窗事发后, 皇帝无限感慨, 这么一个好官, 怎么就这样成了贪官呢? 周清廉受到查处后,广州当地人就将周清廉喝过的那眼泉水称为“贪泉”, 而喝了贪泉水将使人产生无尽的贪心、 贪欲的传闻也在当地不胫而走, 传播开来,而且越传越玄。

 从此, 凡是到广州任官的人, 再也不敢饮此泉之水,

 哪怕路过时渴得口干舌燥也竭力忍着, 以保自己的清廉。

 即便一些正直的人路过此地, 也不敢造次, 大都绕道而行。

  因吴隐之久负清名, 朝廷也想一改广州吏治腐败的局面, 元兴元年(402 年), 吴隐之被调任广州刺史。

 吴隐之赴任时途经石门, 他听随从说起关于“贪泉” 的故事, 便对随从说:

 “美好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贪欲, 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 我现在知道了 。” 决心前往一探“贪泉” 的究竟。

 来到泉边,只见周围山清水秀, 一股泉水从石岩中汩汩涌出, 岩下有一泉眼, 泉眼中的水清澈可人。

 吴隐之忍不住赞叹道:“好泉水啊好泉水!” 忽见他蹲下身来, 掬起一捧泉水畅饮, 随从见后大惊失色, 赶紧上前阻拦:“老爷!

 这是贪泉水呀, 千万饮不得!” 吴隐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随从说道:

 “什么贪泉不贪泉, 我就不信这个邪。

 清廉的人饮了 也不会变成贪浊之人, 而贪浊的人饮不饮都是贪浊之人啊!” 说完环顾了一下四周, 随着微微的山风, 他略加思索, 便赋诗一首, 诗云: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许多年来, 人们传说喝了“贪泉” 的水便会贪得无厌, 欲壑难填。我认为, 假如品德高洁的伯夷、 叔齐喝了它, 一定不会改变初衷的!实际上, 吴隐之是借赋诗的机会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向, 无异于他的就职誓言。

 吴隐之到任后, 时时牢记自己在“贪泉” 边的誓言,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平时, 他不沾酒肉, 吃的只是蔬菜、 干鱼; 穿的, 仍是过去那些旧衣服。

 他还下令将前任太守使用过的豪华丝帐、 帷幕以及各种

 贵重饰物统统撤除, 一并归入国库中。

 其清廉俭朴令当地不少官员都难以相信, 认为这些不过是他装出来的。

 一位属下发现他天天吃干鱼,误以为他喜欢吃鱼, 便弄了些上等鱼来, 还将鱼刺剔除, 特地献给他。不料, 吴隐之非但不领情, 还狠狠地责罚了他, 并严肃地警告其他下属不得再犯同样的错误。

 吴隐之在广州任上, 除自己始终保持廉洁俭朴之外, 还革旧布新, 兴利除害, 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社会风气日渐好转, 百姓安居乐业。

  “沉香岛” 前留廉名 “沉香岛” 位于广州市西北郊槎头, 也在石门附近。

 相传吴隐之为官三年, 两袖清风。

 上任时从北江乘船而过, 风平浪静, 离任时又从此江经过, 他站立船头, 心平气和, 自以为在任时明镜高悬, 无愧于广州的黎民百姓。

 岂不料, 猛然间天昏地暗, 狂风暴雨直摧桅杆。江中恶浪翻滚, 危及船舸。

 吴隐之大惊失色, 自省并无丝毫贪欲和劣行, 不该受老天如此责罚, 便转身问夫人:

 “离去时是否受了什么人的馈赠? ” 夫人沉思片刻, 答曰:“受领过一块沉香木。” 吴隐之大怒,连声喝道:“扔了, 扔了, 别让一块沉香木毁我一生清白!” 沉香木被扔进了江中。

 少顷, 就见风平浪静, 雨停云散, 江天一派清朗, 大船得以扬帆顺行。

  后来, 这件事就演变成了《沉香岛》 如何形成的美丽传说。

 吴隐之回到京城后, 住在一个小宅院中, 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

 内外只有六间房屋, 妻子儿女同住一处, 很是拥挤。

 朝廷要赐给他车马, 为他修造住宅, 但他坚决推辞。

 此后, 吴隐之虽然步步高升, 官至中领军, 但他清廉俭朴之风不改。

 家里以竹篷作为屏风, 坐的地方没有毡席。

 每月领到的俸禄, 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家庭的基本开销外, 其余大都用来接济亲戚和族人。

 晋安帝义熙八年(413 年), 吴隐之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 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授予他光禄大夫, 加金章紫绶, 赐给钱十万, 米三百斛。

 次年, 吴隐之去世, 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 加散骑常侍。

 吴隐之一生为官, 操守清廉, 屡次受到朝廷褒奖, 当时许多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他为荣。

 在他的熏陶下, 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遗风。大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 二儿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 清廉有操守。

 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都曾担任郡、 县长官, 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千百年来, 在正史、 方志和民间口碑传说中, 有关吴隐之的清廉故事传承不绝。

 唐太宗李世民命贤相魏征等人编撰的《晋书》, 在吴隐之的传记中, 不仅勾勒了其廉洁自律的一生, 而且作出了“晋代良吏, 吴隐之为第一” 的评价。

 唐初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诗序》 中, 引据吴隐之酌饮“贪泉” 的故事, 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的名句, 意为像吴隐之这样清廉的人, 即使是酌饮了“贪泉” 也不会因此变得贪浊, 高度赞扬了吴隐之的人品。

 大诗人白居易也将吴隐之的故事写入《丘中有一士》 一诗中, 只不过他将“贪泉” 换作了浊泉,诗曰:“不饮浊泉水, 不息曲木荫。

 所逢苟非义, 粪土千万金。” 意为

 不在浊泉中饮水, 不在弯木下歇凉。

 对于清廉正直的人来说, 千万黄金不过是一堆粪土而已。

 “贪泉” 在五代时已湮没, 只剩下“贪泉” 碑一方, 原立于石门,后移到广州博物馆。

 在今日广州石门, 还存有吴隐之祠、 贪泉亭、 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迹。

 在吴隐之的故乡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地区, 在编写《鄄城县志》 和《曹州名人大典》 时, 也都将他那感人的事迹编入其中。

 清廉正直的人, 即便生前不得意, 但终将被历史记住, 为人民传颂; 而贪浊邪佞的人, 固然能一时骗得虚名, 但终将被历史唾弃, 遗臭万年。

 毛泽东是怎样教子的 毛泽东教子的话不多, 不同于很多名人要写一部像长篇小说一样厚的家书。

 对于毛泽东教子, 我只从文献见过毛泽东 1941 年 1 月 31日写给岸英和岸青的一封信。

 信一开始, 毛泽东对两个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这之前, 两个孩子给他写过很多封信并寄过照片, 毛泽东都没有回信。

 毛泽东的信中没有一点"教育"孩子的口气, 而是“建议”。

 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 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少谈些政治”。

 毛泽东认为“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 他的抱负是寻求救国之路, 改变中华民族积弱积贫受外强欺凌的悲痛。

 但他认识到科学强国的重要性。

 但这只是毛泽东对孩子的建议, “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我不想来干涉你们, 我的意见, 只当作建议”。

 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待子女的

 将来, 与很多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是“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将来用处无穷”。

 这个“爱心” 背后有着国家民族成分,但没有大道理, 非常朴素。

 毛泽东与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

 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完全是功名利禄式的, 翻翻所有中国达官名流所写的家训, 都不出这个套路。

 对于特殊家庭、 特殊身份, 毛泽东提醒两个孩子, 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要给孩子回信最要说的话:

 “人家恭维你抬举你, 这有一样好处, 就是鼓励你们上进; 但有一样坏处, 就是易长自满之气, 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的危险性。” 天下人怎么教子, 各有各的方式, 各有各的态度。

 特殊身份的人怎样教孩子, 给人的启示性最大。

 个人欲望, 家族欲望, 权力世袭, 封建糟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无不跃跃欲试。

 程维高的儿子一定是巨商? 李嘉廷的儿了一定要贪赃枉法? 成克杰的儿子一定进戒毒所? 有权者父子一定要同贪? 不同的境界有霄壤之别, 给人的启示太大了。

 毛泽东的孩子与普通人的孩子一样, 可能要求更严一些。

 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血流成河的莫斯科保卫战, 还参加过柏林战役, 接受过斯大林的表彰; 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

 毛泽东能够给孩子的父爱很少, 无形中的影响可能很大。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

 他那刚直不阿, 嫉恶如仇的性

 格和他那清廉正派, 搏击豪强, 维护穷民的行为,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 几百年来, 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 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 真是铮铮一汉子。” 海瑞的一生, 确是反对贪污, 反对奢侈, 主张节俭, 生活朴素。

 可是, 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

 严嵩父子虽然垮了, 但从宫廷到地方, 依然贿赂公行, 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 就禁止学生送礼。

 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 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 如均平徭役, 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其中最让人敬佩的, 是反对贪污。

 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

 所谓 “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 作为县官的律贴。

 他反对行贿, 自己从来不干。

 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 他愤然道:

 “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 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 又说;“充军也罢, 死罪也罢, 都甘心忍受。

 这小偷行径, 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 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 以便进京行贿, 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

 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 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 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 他“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 拒绝人家送礼, 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

 他作官多年, 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

 有一天, 海瑞买了两斤肉, 为母亲过生日。

 总督胡宗宪听到后, 大为惊奇, 对别人说道:

 “昨闻海令

 为母寿, 市肉二斤矣, 盖笑之也。” 罢官到京听调时, 穿的衣服单薄破烂, 吏部的熟人劝他, 才置了一件新官服。

 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 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 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 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 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 兵部送来柴火银子, 一算多了七钱银子, 他还让退回去。

 死后, “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 只见葛帏敝帐, 有寒士所不堪者, 为叹息泣下。” 同官替他清点遗物, 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 绫、 绸、 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 士大夫醵金以殓。

 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 祭于涂, 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 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 受到后人们的怀念、 崇敬、 爱戴和拥护。

 几百年来, 海瑞的事迹, 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

篇七:廉政故事

政文化小故事 1.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2. 刘少奇的廉洁故事

 3. 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4. 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6.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7. 唐朝宰相卢怀慎 8.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9. 父子清廉 10. 常恩多 11. 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 赵博 12. 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13. “坚强的老战士” 徐特立 14. 刘伯坚:

 “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

  15. 董必武:

 人民公仆 党的“老牛”

  16. 海瑞巧治胡公子 17. 古代廉吏佳话四则 18.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19. 导弹司令--杨业功 20. 回忆伯父周恩来 侄女秉德话“反腐”

  21. 牛玉儒:

 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产… 22. 一张借条 23. 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 24. 历史家训重廉洁 25. 焦守云自述:

 父亲焦裕禄的生前身后事 26. 包公的千古魅力 27. 林则徐拒贿拾遗 28. 一只“胖信封” 的故事 29.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30. 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1.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 工作是失职的, 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 不是表面的, 是实实在在的。

 70 年代初, 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 20 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 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 连饮水都十分困难。

 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 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 神色十分严峻。

 他说, 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

 来, 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 改变面貌。

 后来, 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 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

 “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 很不安。

 解放 20 多年了, 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 工作是失职的, 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 会后不久, 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 带去粮食、 棉衣、 棉被等 救灾物资。

 若干年后, 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 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 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 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 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 四个大字的木屏风, 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 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 总理说:

 “只要我当总理, 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 1959 年, 在大跃进的气氛下, 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 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 在西花厅开会, 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 贺老总告诉我, 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 有没有这回事? ” 钱答:

 “有, 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 摇摇头, 轻声地说了一句:

 “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 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 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 更无丢官的危险, 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 钱回部后, 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

 将这座价值 400 多万元的建筑, 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 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

  1960 年, 中央根据“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的方针, 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 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 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 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一句话前边, 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 几个字, 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

 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 他又加了一段话, 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 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 。

 在他的关怀督促下, 全国 2000 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

  1962 年初, 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

 大会期间, 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

 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 浮夸、 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 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 感人肺腑的话。

 他说:

 “这几年来, 党风不纯, 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大家讲真话, 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 反对说假话。

 大家都说假话, 看领导的颜色说话, 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

 习气一样了吗?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 接着, 总理又强调指出, 要提倡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

 ” 。

 他说:

 “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

 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 每餐一荤一素, 吃剩的饭菜, 要留到下餐再吃, 从不浪费一米, 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 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 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 , 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 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 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 把饭汤吃干净, 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 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 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 总理说: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 三年困难时期, 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带头不吃猪肉、 鸡蛋, 不吃稻米饭。

 一次, 炊事员对他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 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 又吃不多, 不要吃粗粮了!

 ” 总理说:

 “不, 一定要吃, 吃着它, 就不会忘记过去, 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

  “家乡 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 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 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 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 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 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 年, 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 见到了周总理, 在汇报了淮安县10 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 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 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 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 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 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

 你们种棉花, 就要办纱厂, 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 年, 总理的家乡 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 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 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 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 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

 我家乡 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 怀有深厚感情, 但在涉及家乡 的问题上从不偏私, 一概秉公办事。

 2. 刘少奇的廉洁故事

  1 9 4 2 年麦熟的时候, 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高个子、 约莫三十来岁的干部。

 这干部到村后, 每天晌午, 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

 逢着熊老爹没事, 他就唠家常, 还帮着熊老爹薅草。

 日子久啦, 比一家人还亲。熊老爹心里可乐呵呵的, 逢人就夸, 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 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

 熊老爹正在摘黄瓜、 刨小葱, 忙得团团转。

 这干部二话没说, 就帮着熊老爹一起摘, 一起刨。

 待把菜弄好了, 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 说是菜钱。

 熊老爹一看, 就动了气, 两手一推, 说:

 “同志啊!

 你这就见外啦。

 自己种的, 还能说要钱? 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 别说你来拿, 俺送也得送给你呀!

 ” 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 就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儿, 只好拿着莱走了。

  到了傍晚, 熊老爹想吸袋烟, 摸着烟袋里有卷东西, 不像烟丝。

 掏出一看, 嗨, 还不是那票子!

 熊老爹气又来了, 冲着他老伴说:

 “这个人, 他高低给钱, 我高低不收, 他又把钱放在我的烟袋里啦!

 ”

 说着, 就要给送回去。

 大娘说:

 “别啦!

 天不早啦!

 再去抹黑碰门的, 惊动人家。

 明儿待他来看报, 再给他不得啦? ” 这老爹才把票子叠了又叠, 放进贴肉的小口袋里。

 可巧, 打从这天起, 熊老爹在家等了一天、 两天、 三天, 但再也不见那干部来看报了。

 到了第四天, 熊老爹等不及了, 就出门找去。

 才出门, 就见村上三个一堆儿、 五个一圈儿地谈得正欢。

 老爹上去一打听, 都说那干部就是刘少奇同志。

 三天前就走啦!

  这一下, 可把个熊老爹乐坏了。

 他一口气奔回家, 捏着那一卷票子, 对老伴说:

  “你晓得这卷票子是谁的? ——刘少奇同志的!

 ”

 当下, 熊老爹就叫老伴给他小褂上缝个口袋, 缝在左襟靠胸口的地方。

 他把票子装在小口袋里, 袋口又别了根儿别针。

 打从这天起, 熊老爹那件褂子再也不离身了。

 干活热了, 别人对他说:“老爹, 热啦, 把褂子脱了吧。

 ”

 熊老爹说:

 “我不热, 我褂子上有宝贝。

 ”累了, 别人对他说:

 “老爹, 累啦, 歇会儿干吧。

 ”

 熊老爹说:

 “我不累, 我褂子上有宝贝。

 ” 这卷票子就一直靠在熊老爹的心上, 从没离开过。

 3. 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 2005 年 1 月 29 日报道文章介绍, 1958 年 7 月, 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 风尘仆仆, 日夜操劳, 确实辛苦。

 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 急在心里, 感到实在过意不去, 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 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地点, 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 厨师, 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 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 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 在吃喝将近结束时,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党向民同志, 你一月有多少收入, 我清清楚楚。

 这样一顿饭, 你请不起, 还是让我出钱, 算我请客吧!

 ” 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 把 300 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 ——不离开宴会厅, 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 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 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 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 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 但他没有就坐, 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 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 由他和他的秘书, 吃工作餐。

 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 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 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 ——提前打招呼, 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 2004 年 7 月 21 日《人民日报》 网报道介绍, “十六大” 之后, 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

 在吃饭的问题上, 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

 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

 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 , 即:

 第一, 不让任何人陪吃, 自己默默地进食; 第二, 要求饭菜够吃即可, 不得剩下; 第三, 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

 “清清淡淡, 汤汤水水, 热热乎乎 4. 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 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 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 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 妻子到西藏探亲, 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 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 只好向孔繁森要钱, 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 500 元, 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 800 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 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 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

 “学校让交学杂费, 我写信给爸爸, 爸爸让我跟您要。

 ” 他妻子一听, 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 连回家乡 聊城的车票还不够, 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 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 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 少则百十元钱, 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 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 8 元 6 角, 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5.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 1929 年 1 月, 红四军下井冈山, 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 毛主席行军, 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 可部队中的伤兵、 病号、 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 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 同吃一盆菜, 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 红军打到漳州, 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

 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 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 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 就把脚一伸, 说:

 “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 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 你看还是好的。

 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 袜面也太稀薄, 经不起洗了。

 ”主席说着, 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

 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 也不知用了多少年, 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 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

 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 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 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 毛主席的廉洁, 在当时是少有的。

 6.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 999-1062 年)

 ,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 父亲包仪, 曾任朝散大夫, 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

 名, 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即公元 1027 年中了进士, 当时 28 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 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

 知县, 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 去, 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 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 父母相继辞世, 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 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 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 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 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 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 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 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

篇八:廉政故事

事 故事 50 则

 廉洁小故事(一):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 年 1 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二):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安徽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回信一封,内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廉洁小故事(三):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理解。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廉洁小故事(四):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 60 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五):

 共和国三位总理的 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05 年 1 月 29 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 年 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 300 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 2004 年 7 月 21 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个性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廉洁小故事(六):

  领导干部必读的四则廉政小故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其一为‚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留意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

 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其二为‚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理解。献玉石的人说:我以前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其三为‚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其四为‚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

 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为官之道,尽在其中矣。

 廉洁小故事(七):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 年 1 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

 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此刻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八):

  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个小胡同,叫‚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十分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样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穷苦人家。每逢刮风下雨,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那里奇寒无比,屋里和屋外一样冷,缸里的水常常冻得结成冰。那里的老百姓吃的东西,常常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有的人家长年只能从菜市场里找些烂菜叶子。

  1899 年 2 月 3 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小胡同里。老舍上面有 4 个姐姐和 3 个哥哥,他最小。由于生活艰苦,长大成人的只有 5 个——大姐、二姐、三姐、三哥

 和老舍。老舍出生时是狗年,姑母就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妈妈靠拼命地给人洗衣裳,来养活一大家人。由于长年地洗衣裳,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而晚上,她还要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过年了,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别看咱们家穷,可咱们要穷出志气来,让别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穷要穷出志气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但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能够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一天中午放学回

 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期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个性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期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持续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但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这都是儿时培养了精神。

 廉洁小故事(九):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廉洁小故事(十):

  侯鸣珂杖妻拒贿

  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 10 斤猪油,自食 5 斤,将其余 5 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 5 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尔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衙役听罢,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贪污赈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 5 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 800 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 5 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 5 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 5 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后期,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

篇九:廉政故事

歷史小故事 目 錄 第壹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第貳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四、 廉泉讓水的典故 五、 兩袖清風的于謙 六、 清廉的母親- 有其母必有其子 七、 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 的幾個史例 八、 監察御史的表率- 鄭士元 九、 沒私心, 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十、 避免「黑箱」 作業的韓愈 十一、 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 離。

 」

 十二、 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十三、 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十四、 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十五、 清官典範- 包拯 十六、 諫整飭吏治、 杜絕紅包的杜弼 十七、 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第參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 擅自變更設計、 偷工減料的麻祜 二、 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三、 史上第一貪官- 和珅 四、「墨」 罪的由來 五、 內舉不避親的秦檜、 張居正 六、 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七、「銅臭」 的由來

 第壹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 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 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 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共有九條嚴律〉, 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 秦二世胡亥、 隋煬帝、 宋徽宗等敗國史跡, 製成壁畫,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 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 如親自編寫「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 等書, 蒐錄 150 件貪官案例, 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 貪物者是貪官, 貪聲貪色者、 貪權貪勢者、貪諛貪名貪享樂者, 也都是貪官…。

 」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 已達「潔癖」 的地步。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 他更是絕不手軟, 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 猶如家常便飯; 如藍玉一案, 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 從宰相、 皇親國戚、 駙馬、 大將軍、 尚書、 欽差大臣到侍郎、 各級地方官吏等, 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則尤其琳瑯滿目, 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公開曝陳〉、 抽腸、 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 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 就會有人貪污, 貪官是殺不完的。

 」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我欲殺盡貪官污吏, 奈何朝殺暮又犯? 」 所以說, 單是讓官員「不敢貪」, 還是不夠的!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 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 且語意艱澀, 隱晦暗喻又多, 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 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 茹太素又上奏章了, 朱元璋懶得看, 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 當王敏一唸到題目 是「反貪倡廉」 論時, 朱元璋眼睛一亮, 直說:「好!

 趕快唸」。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 朱元璋火大了, 說:「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 咬文嚼字, 而且沒有重點, 如此戲弄朕, 豈可輕饒,去把他叫來, 我要好好修理他…。

 」 當茹太素到來後, 朱元璋

 即數落他:「你無聊造此濫文, 不知所云, 既浪費紙墨, 也浪費朕的時間, 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 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 不說二話, 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第二天晚上, 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 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 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 不可以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不能使人守廉; 能刑貪者, 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非義以導之, 親賢廉而進之, 賤貪婪而退之…。

 」時, 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 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 於是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這個老傢伙, 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 還剩五百字, 請父皇聽完再說…。

 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 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 府、 州、 縣的財政官員, 每三年交換一次; 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 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 5.明訂嚴刑峻法, 從嚴規範言行, 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 朱元璋聽完後, 說:「這還差不多, 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 至於第五條則不行, 制法太嚴恐傷民, 過與不及都不好啊!

 用刑之道, 但貴得中。

 」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 跟他道歉一番, 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 向全國公布, 同時明令褒揚他。

 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 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 叫做任棠, 某日 龐太守特別親訪, 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 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 自己則是抱著孫子, 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 便欲加以斥責, 但仲達卻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 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 是要我敢於懲治豪強; 至於抱一個小孩, 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 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 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 並造福百姓。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 身高八尺, 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 他心血來潮, 問他的妻、 妾說, 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 妾都說, 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 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 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 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 於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 妾是因為怕我,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 所以才都說我好話, 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 后妃內侍等, 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 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 是多麼大啊…!

 」 齊威王聽了以後, 便採納鄒忌建議, 從此廣開言路、 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 趙、 韓、魏等國王, 在聽到這件事後, 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 以致後世有謂:「不用靠打仗, 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第貳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 你以往在齊國時, 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 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 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 你卻都收下來, 是否有標準不一, 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在宋國時, 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 宋君於是送我旅費, 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所以我收下來了; 而在薛地時, 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 於是薛君送我金錢, 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 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 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 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 受的理由, 齊王送我錢,豈非要收買我, 幫他歌功頌德, 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 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 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 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 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 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 並交

 給皇上, 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 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 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 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 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 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 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 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 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 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 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 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 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 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 於是他全部收下, 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 自己一點也沒留。

 四、 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 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 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 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 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 明帝一時興起, 便問范柏年, 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 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 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 …。

 」 范柏年講這段話, 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 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 於是就用「廉泉讓水」 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五、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 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 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 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 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 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 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 不帶任何物品, 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

 所以當時有彥云:

 「清

 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閻閭說長短。

 」「兩袖清風」 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六、 清廉的母親- 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 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 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

 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 其母親湛氏, 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 並且責備他說:

 「你身為官吏, 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 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

 」

 同樣的例子, 唐朝監察御史李畬, 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 米, 交給他的母親。

 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 發現多出了三石。

 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 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 所以自然多了些。

 」 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 呢? 」 差使答稱:「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

 」 母親聽了以後, 非常生氣, 硬是給了腳錢, 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 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

 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 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 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事後, 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七、 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 的幾個史例

 某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 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 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 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 有些人認為有問題, 並且講了閒話。

 」 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 品德清廉, 也沒有過失, 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 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 」 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和貢獻, 確實足堪此任, 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 並因而獲取官位的…。

 」 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 又不是來做我的妃子, 你們何以大驚小怪…!

 」 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 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

  柳公權說「瓜田李下」 這句話, 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詩─「君子防未然, 不處瓜李嫌, 瓜田不納履, 李下不

 整冠」 而來的, 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嫌」 之意。

 另一個例子, 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 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 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 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 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 我不願意讓他去服侍女皇上。

 」 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樣的, 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 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 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

 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 並說:「國家的官吏, 應當選用賢能, 我這姪兒, 教書尚可, 做官則不行。

 再者, 前朝的外戚親屬, 多驕奢腐敗, 甚至造成國家傾覆, 所以臣妾以為, 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

 」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說:「歷代皇后, 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

  八、 監察御史的表率- 鄭士元

  鄭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 為官剛正廉潔, 一絲不茍, 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

 鄭士元任期中, 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 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貪污案件。

 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 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 但鄭士元據理力爭, 並說:「朱桓已是累犯, 如果這次仍不殺他, 那乾脆訂一條皇親國戚犯法, 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

 」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 爰治他違逆死罪, 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 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

 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引唐太宗納魏徵諫, 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 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 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守規, 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

 你雖激言頂撞, 但仔細思量, 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 以儆效尤…。

 聽說你家境清寒, 卻從不收賄賂; 奸賊以死威脅, 你卻毫不畏懼, 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 威武不能屈? 」 鄭士元答稱:「為官者, 一言一行, 都代表朝廷。

 官貪, 百姓則罵國邪; 官清, 百姓則讚國正。

 官不敢鎮邪, 民心則無國。

 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 惟恐有負朝廷重託。

 」朱元璋一聽大悅, 說:「凡為官者, 須剛正廉潔。

 清貧, 士之常也; 惟儉養德, 惟侈蕩心。

 侈則多欲, 多欲則貪。

 違法枉道者,

 遲早要招禍殃身…。

 朕以為, 見金動心者, 不可為吏; 見善不揚者, 不可為官。

 鄭士元清廉正直, 勇於諫言揚善, 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 正五品。

 」 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 其妻罹患重病來函, 才得以回家探視, 但家裡實在太窮, 不但沒錢給妻治病, 甚至於妻死後, 也無錢為之安葬, 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

 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 才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 民眾夾道送葬, 那時正下大雨, 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九、 沒私心, 公事公言...

篇十:廉政故事

歷史小故事 第壹篇

 前言

 唐太宗曾謂:「以銅為鑑, 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 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歷史人物, 往往就像一面鏡子, 給予後世人們一個絕佳的省思空間。

 以下我們所蒐編的五十五篇故事, 都是一些小典故; 它可能是發生在大人物的身上, 也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但是他們的故事, 都有其大道理存在的地方。

 也許它只提供同仁一個「感受」, 或甚至只是一個「感動」 而已;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希望每個看到這些小故事的同仁, 都能夠有一份 「感覺」 -一種 「清清白白」 的舒服感覺。

 我們相信, 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絕對能活得比誰都還來得快樂。

 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

 」 只要凡事多以「同理心」 及「榮譽感」 為出發點, 自然能修得善果。

 不是嗎!

  第貳篇

  典章制度

 一、 視貪官如寇讎的朱元璋

 明朝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 其嚴峻程度堪為歷代之最。

 尤其開國君主朱元璋, 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

 在法令宣導方面, 他特製「申誡公侯鐵榜」 〈 共有九條嚴律〉, 並將歷代昏君如商紂、 秦二世胡亥、 隋煬帝、 宋徽宗等敗國史跡,製成壁畫, 要求皇子百官引以為誡; 同時經常發表懲貪與貪官亡國等言論, 如親自編寫「大誥」 、 「大誥續編」 、 「大誥三編」 、 「大誥武臣」 等書, 蒐錄 150件貪官案例, 以強化百官的「心防」 。

 他曾經講過:「不僅貪錢、 貪物者是貪官,貪聲貪色者、 貪權貪勢者、 貪諛貪名貪享樂者, 也都是貪官…。

 」 可見他對貪污問題, 已達「潔癖」 的地步。

 飯; 如藍玉一案, 即殺了二萬多人。

 而殺的官階層級方面, 從宰相、 皇親國戚、駙馬、 大將軍、 尚書、 欽差大臣到侍郎、 各級地方官吏等, 無一不殺。

 至於懲罰方式, 則尤其琳瑯滿目, 最殘忍者如剝皮實草〈 公開曝陳〉 、 抽腸、 凌遲等不一而足。

 儘管如此嚴厲執法, 但貪官污吏卻未曾少過; 誠如被朱元璋懲殺的貪官吳金德臨死前說的話一樣:

 「只要這個世上有錢在, 就會有人貪污, 貪官是殺不完的。

 」 朱元璋也曾經說過:

 「我欲殺盡貪官污吏, 奈何朝殺暮又犯? 」 所以說,單是讓官員「不敢貪」 , 還是不夠的!

  在執行嚴刑峻罰方面, 他更是絕不手軟, 一次懲殺成千上萬人, 猶如家常便

  有人曾開玩笑說,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標準, 今天的公務員大概有九成以上要被殺頭。

 儘管朱元璋以「血腥」 著稱, 但他卻是一個非常愛民如子的皇帝; 例如他很重視發掘民隱民瘼, 並特別在乎百姓對他的評價, 只要是民眾舉發的貪官

 污吏, 十之八九都大概難逃一死, 而且只要是民眾所提出的興革意見, 他都照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皇帝。

  二、 著「反貪倡廉」 論的茹太素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 每上奏章動則七八千字, 且語意艱澀,隱晦暗喻又多, 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長篇大論的奏章, 就顯得很不耐煩。

 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 朱元璋懶得看, 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 當王敏一唸到題目是「反貪倡廉」 論時, 朱元璋眼睛一亮, 直說:

 「好!

 趕快唸」 。

 當唸到第六千三百字時, 朱元璋火大了, 說:

 「這到底是什麼狗屁文章, 咬文嚼字, 而且沒有重點, 如此戲弄朕, 豈可輕饒, 去把他叫來, 我要好好修理他…。

 」 當茹太素到來後, 朱元璋即數落他:

 「你無聊造此濫文, 不知所云, 既浪費紙墨, 也浪費朕的時間, 如果官員都像你這樣不著邊際的奓談肅貪倡廉, 政風何時才能清明…。

 」 不說二話, 就把茹太素痛打五十大板。

 第二天晚上, 朱元璋還是好奇的叫王敏把接下來的文章唸來聽, 王敏邊讀邊看著朱元璋, 深怕他又光火起來。

 當唸到「夫人無廉恥, 不可以治也; 不知禮義, 不可以行法也。

 法能殺人, 不能使人守廉; 能刑貪者, 不能使人知恥。

 故聖王在上, 明好惡以示之, 經非義以導之,親賢廉而進之, 賤貪婪而退之…。

 」 時, 朱元璋跳起來問王敏總共唸多少字了,王敏答約一萬六千字左右, 於是大罵:

 「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 這個老傢伙,恨不得再打他一頓…。

 」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說, 還剩五百字, 請父皇聽完再說…。最後是茹太素建議的五件事:

 「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 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 3.各布政使司、 府、 州、 縣的財政官員, 每三年交換一次; 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 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 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範言行, 使奸貪者無由而生。

 」 朱元璋聽完後, 說:

 「這還差不多, 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 , 至於第五條則不行 ,制法太嚴恐傷民, 過與不及都不好啊!用刑之道, 但貴得中。

 」 後來朱元璋特別把茹太素找來, 跟他道歉一番, 並將打他的這件事始末, 向全國公布, 同時明令褒揚他。

 皇帝。

 相信, 只要主政者, 決心澄清吏治, 並採用好的法令制度, 則政風工作必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從這件事, 我們可以知道, 朱元璋的確是一個賞罰分明, 並重視吏治的好三、 重視民訪、 以求良政的龐仲達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 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

 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 叫做任棠, 某日龐太守特別親訪, 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 只是將一大棵蕹白、 一盆清水放在門口, 自己則是抱著孫子, 蹲在門檻後面。

 龐仲達左右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 便欲加以斥責, 但仲達卻說:

 「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麼做太守吧─一盆清水, 是要我為官清廉:

 拔一根蕹, 是要我

 敢於懲治豪強; 至於抱一個小孩, 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

 」 講完後即笑著離開。

 從此以後, 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 廣泛的瞭解民眾的需求, 並造福百姓。

  我想, 現代政府施政, 也是要主動瞭解民隱民瘼, 並且廣泛地與意見團體溝通聯繫, 憂民所憂、 急民所急, 如此才能獲致民眾的肯定與認同。

  四、 拒絕聽「好話」 的鄒忌與齊威王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 身高八尺, 長得英俊瀟灑。

 某日他心血來潮, 問他的妻、 妾說, 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 到底誰比較帥? 他的妻、 妾都說, 徐公哪裡比得上你呢!

 後來鄒忌又問來訪的友人, 也是說他比徐公還要俊俏。

 直到有天徐公親自來訪, 鄒忌仔細端詳並攬鏡自照, 發覺自己確實差得遠呢,於是便說:

 「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 妾是因為怕我, 朋友是因為有求於我, 所以才都說我好話, 但其實並非真話啊…!

 」 後來鄒忌有次向齊威王諫言時說道:「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 后妃內侍等, 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 所以大王可能受到的矇蔽, 是多麼大啊…!

 」 齊威王聽了以後, 便採納鄒忌建議, 從此廣開言路、 虛心納諫。

 後來鄰國的燕、 趙、 韓、 魏等國王, 在聽到這件事後, 都到齊國來瞭解學習, 以致後世有謂:

 「不用靠打仗, 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

 話外, 也要反映實情給上級長官做決策; 也就是做到所謂的效率和便民。

 如此,政府才能夠真正的「永續經營」 。

  所謂「忠言逆耳」 , 自古皆然。

 但身為現代的公務員, 除了要聽民眾的真五、 重視建議、 稽查改正缺失制度的漢文帝、 景帝

 漢文帝曾書說過:

 「或許是我的施政有所失當, 在行為上有了過失, 才造成近年來的天道不順, 地利不豐與人事失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丞相、 列侯、 官吏有二千石俸祿的, 以及博士等, 均應一起從長計議, 設法研擬能夠造福百姓的措施, 切不可隱諱不言…。

 」 同樣的, 漢景帝也曾書說過:

 「年來收成不豐, 其缺失在哪裡? 或許是官吏的詐偽和貪賄, 並對民眾予取予求所致吧!

 今令各郡郡守等, 均應加強整飭官箴, 凡是不稱職或不能考核屬下行為者, 丞相應據實上奏定其罪愆, 並頒告天下為之戒…。

 」 史稱「文景之治」 , 果其來有自。

 而現代政府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積極地稽核發掘相關無效率、 不便民的行政缺失, 或是易滋弊端等業務, 同時立即地加以防弊導正。

 世界先進的大企業, 有關「提議制度」 都得到廣泛的運用, 如美國通用公司就創設一個 「開動大家的腦筋」的活動, 每月按時舉行; 松下公司採取了「提案制度」 ; 本田公司則舉行「建議積分獎勵」 制度; 以及韓國的現代、 東善金星、 三星、 大宇、 鮮京五大財團均有一套合乎自己的建議制度。

 其中美國柯達公司的「柯達建議制度」 , 每年發給提出建議而獲採納的員工的獎金, 即高達 150 萬美元以上。

 吾人認為, 稽查、 解決問題的原動力, 絕對來自於高層長官; 只要機關首長及主管, 均能體認這樣的工作價值, 並一以貫之的要求所屬執行, 相信, 對「廉能」 、「效率」 和「便民」 作為而言, 當更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 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人質疑孟子說, 你以往在齊國時, 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 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 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 你卻都收下來, 是否有標準不一, 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孟子說:「在宋國時, 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 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 所以我收下來了; 而在薛地時, 因為有人將對我不利, 於是薛君送我金錢, 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 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 所以我也收下來了。

 至於在齊國時, 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 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 豈非要收買我, 幫他歌功頌德, 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真正把「禮」 放在心裡, 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 只要名正言順、 師出有名的餽贈, 自然符合「禮節」 , 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 嚴禁私下收、 送禮的明成祖

  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

 明成祖時, 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 帶了些嶺南的名產─藤蓆, 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

 結果, 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 並交給皇上, 明成祖爰交辦徹查。

 最後查證結果, 徐奇準備送的人, 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 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 送禮的情形。

 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 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明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 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

 說實在的, 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 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 我想原因無他, 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 和「紀律」 的緣故罷。

 當然, 只要情、理、 法兼有的「禮」 , 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 不是嗎!

  三、 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 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 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 並附拉攏書信一封。

 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

 同樣的, 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 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 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 但是吳越國官員還是追上了曹彬, 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

 曹彬說:

 「我

 如果堅決不接受, 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 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

 」 於是他全部收下, 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 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得數年前, 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 期間球敘時, 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 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 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的, 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 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

 我想, 上述的故事, 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 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 杜絕「後門」 的費宏、 高鍇和徐勉

 明朝正德年間, 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 副使各一名, 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

 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 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 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很難處理。

 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 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吃官糧的人員, 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 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

 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定外, 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 請託關說案件。

  同樣的例子, 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 首次主持進士考試, 官宦子弟斐思謙, 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 竟被排在第一名。

 高鍇覺得厭惡, 除了將他痛斥一頓外, 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

 翌年, 高鍇仍任主考官, 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 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

 另外, 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 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 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

 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 向他提出求官之事, 徐勉即嚴肅的道說:

 「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 不可談論公事。

 」 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 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 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 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 並且用心解決、 處理公事, 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 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泉讓水」 是一句成語。

 在南北朝宋明帝時, 梁州官吏叫做范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 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 , 明帝一時興起, 便問范柏年, 那天下有無叫做「廉泉」 的呢? 范柏年答覆說:

 「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 一曰『廉泉』 , 一曰『讓水』 〈 均在今陜西境內〉 …。

 」 范柏年講這段話, 就是在強調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 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

 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 這個成語典故, 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

 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 就可以將 「廉泉讓水」 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 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中葉以後, 官場風氣逐漸敗壞。

 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 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 以做為贄見之物。

 而這些餽贈之物, 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的, 致使民眾不堪苦擾。

 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 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 不帶任何物品, 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

 所以當時有彥云: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閻閭說長短。

 」 「兩袖清風」 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講到于謙, 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

 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 籍沒之時, 卻是「家無餘貲」 。

 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 清廉的母親│ 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 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 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

 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 其母親湛氏, 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 並且責備他說:

 「你身為官吏, 拿官家的東西回來, 不但沒有好處, 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

 」

 同樣的例子, 唐朝監察御史李畬, 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 米, 交給他的母親。

 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 發現多出了三石。

 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米時, 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 所以自然多了些。

 」 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 腳錢〉 呢? 」 差使答稱:

 「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

 」 母親聽了以後, 非常生氣, 硬是給了腳錢, 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

 後來李...

推荐访问:廉政故事 故事 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