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8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2011年3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arch2011第5期总第231期InnerMongoliaScienceTechnology&Ec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11年3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arch 2011第5期总第231期Inner Mongol i a Sci ence Technol ogy&Economy No.5 Total No.231基于村庄改造规划的思考——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任艳丽,寇丽琴(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文章通过对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的分析,提出了以组团发展区的发展模式寻求解决村庄改造问题的办法,为村庄改造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关键词:村庄改造;规划策略;组团发展区中图分类号:TU982.29( 226)文献标识码:A一直以来,城乡同题、村庄问题都是困扰着政府、群众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如何保证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乡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据调查.呼和浩特市区现共有行政村庄222个。其中:二环路以内城中村27个,二环外到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以内城边村47个。总规划建设用地以外到绕城高速路之间城郊村35个,绕城高速公路之夕h 113个。1 存在问题如此众多的村庄。既有其相似性,也有每个村庄的特殊性。总的来说.这些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存在以下问题:①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条件较差。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建设管理混乱.种房现象十分严重。②山前的村庄以及城市东部的村庄.有很多都处于城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地上。随着村庄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无序发展造成地下水源污染.使城市水源造成破坏,影响城市居民生活。③村庄用地无节制的向外蔓延,占用农田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④村庄布点散乱、土地资源浪费;生活环境恶劣、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建设现象严重。⑤村民生活来源没有保障,生活质量低下。⑥进城务工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加等等一些问题使得城市周边村庄的整合迫在眉睫。2改造原则针对每个村庄存在的问题,应细致分析、综合比较、找出症结,在规划中给出正确的解决方式,确保城中村问题合理解决,提高城边村、城郊村村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呼和浩特的实际情况,在实施村庄改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保持城市北部山体的完整形态.作为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北部屏障.避免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②严格保护地下水源;⑧保证机场净空;④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⑤按照北控、南拓、东优、西连的方针.分析城市远景发展形态。重点进行村镇建设用地整合和转移,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节约、甚至更多的提供耕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城市文明,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城乡一村的通病,因此,如何解决好城边村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城边村一般来说还有耕地,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是一些“ 老弱病残” 。耕地或出租、或自种、或荒芜、或办厂矿,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因此。资源整合、设施配套、整顿治安对于这一区域来说尤为重要。应避免土地盲目扩张,各村庄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组团发展。3.3城郊村城郊村相对于城中村、城边村来说,离城市较远,受城市的影响较小。然而村中有能力外出打工的也都外出就业。因此,村中人口较其他两类村庄要少,然而耕地相对较多。同时。村中基础设施大部分比较差.收入基本靠耕地,但耕地也仅靠天吃饭。对于这类村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就近采取组团发展。· 收稿日期:2011—01—18作者简介:任艳丽,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会计师。寇丽琴,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刘设计院,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5·总第231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4组团式发展区4.1 定义组团发展区是城市及乡村和谐共生、交错共存的发展地区。也是城市的环境资源屏障,同时也是遏制城市无限蔓延的缓冲带,在这一地带土地的合理利用无论对于乡村还是城市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的配建、农用地、生态地、水源地以及蔬菜基地的保护对于组团发展区中的居民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有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后城市的发展可提供持续发展的保障。对于组团发展区的定位应当以不影响城市发展、不影响水源保护、不影响生态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原则。组团式发展区主要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在保持原有农田大体不动的前提下,改造现有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合理规划利用好这一区域的农村集体用地,重点实施城郊组团式集群开发,打造农民就地转移、集中居住和服务共享的新平台。4.2 选址首先考虑采用土地置换战略,集中布置的村镇建设用地与原有村庄用地实施土地置换。使搬迁后的村庄土地转换为耕地、农田,使农田数量保持不变,甚至增加,从而使土地的使用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节约土地资源。选址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宜建设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注重村镇安全建设与资源配置,避开各类保护区,避开嗓音源、蓄滞洪区、山口、高压走廊、水库下游和易发山洪、内涝及地质灾害地带。加强生态保护,防止填湖、毁林。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树木植被,河湖塘堰。组团应与生产作业区联系方便,出行交通便捷。根据不同地理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做好防灾、减灾措施。避免被过境公路、高压线穿越。应充分考虑城市未来远景发展趋势,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配置达到可持续的长效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合理利用现状生态资源,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古树名木要建档、挂牌、重视护理.四旁(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 要充分绿化,不留死角。绿化要采取多种方式。绿地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乡村气息,呼应田园风光。庭院绿化应以经济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收获、遮阴等要求。5结论组团发展区的提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组团的选址是实现组团的基础.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是组团发展的必要手段。先进的管理模式是-◆ .◆ -● ● ● ● ● -.一◆ -● 。◆ ● ◆ -¨ -◆ -· ● qF帅—一◆ -● 啼-_--● ’ ● ¨ —· ● _。‘ ● H( 上接第4页)借世博契机,推动中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5合同能源管理EMC在国内的推广发展和可持续性分析应该指出的是,合同能源管理EMC在国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目前尚属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随着低碳经济已被全人类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家对大气质量要求的提高.北京“ 煤改气” 进程的全面推进,所有供暖单位都面临着高额供暖费的压力。而且.燃油、燃气锅炉这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特种压力容器,在管理和使用上都有特定的要求。要想安全、科学、合理地进行节能运行管理.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如果所有的供暖单位.仅仅为了6个月的冬季供暖期,而准备一支专业节能供暖队伍,也是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就迫切需要具备一定专业化的合同能源管理EMC公司,介入其间进行双赢的市场运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合同能源管理EMC业发展的快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北京近两年的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完成,全国性的煤改气( 尤其是华北、华东、西北地区) 也已经逐步开始。天然气是再生的有限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与环境的治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内也已经有许多人清醒的认识到:“ 过度耗能就是污染”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 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城市” 。以“ 节能、环保” 为社会发展的主题需要大量专业化、规范化的合同能源管理EMC进行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因此。合同能源管理EMC具有极大的潜· 6·
篇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ban-Rural Integrated Planning城乡 统筹规划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1期VOL.36 NO.1 JAN. 201286【作者简介】蒋
蓉(1 973-), 女,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邱
建(1 961 -)
, 男,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党组成员、 总规划师, 兼任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修改日期】
201 1 -1 2-31【文章编号】
1 002-1 329 (201 2)01 -0086-06【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B【摘要】
从对目 前我国村镇规划存在问题的分析入手, 对近年来城乡 统筹发展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在制度管理、 编制方法、 实施机制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进行分析和总结, 揭示了 成都市村镇规划的特点与模式, 并对下一步村镇规划工作进行了 思考。【关键词】
城乡 统筹; 成都; 村镇规划ABSTRACT: Starting with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illage-town planning in Chin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are made on institution management, compil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mechanism to explore the village-town planning of Chengdu in the context of coordin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s are fully demonstrated and further reflections are made on the future village-town planning.KEY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Chengdu; village-town planning1
前言近年来, 为 了扭转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中 央把“ 三农问题” 列为 重中 之重加以解决, 城乡统筹成为破解“三农问题” 的根本出路之一。
城乡统筹其根本要求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 一个整体, 通盘考虑、 统筹规划。
早在2003年, 成都市就将统筹城乡、 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作为 地方政府的发展纲领, 2007年, 国家批准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经过7年的实践, 成都市城乡统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城乡规划也在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城乡统筹工作中村镇规划的实践, 总结提炼成都市城乡统筹村镇规划模式与经验, 并对成都市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城乡统筹规划进行展望。2
传统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在以往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下, 我国村镇规划普遍存在以下问题。2.1
法律法规不健全2008年以前, 我国城乡规划基本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 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
在这两个法律法规的指导下, 我国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有了很大发展。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原有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也日 益明显。
2007年, 《城乡规划法》 出台, 提出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镇规划、 乡规划、 村庄规划等五大类, 这是镇(乡) 首次被列入法定规划范围, 同时也是村庄首次被列入整体规划的体系之中, 标志着传统的城市规划正在逐步转向多位一体的城乡规划。
但是, 目 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在村镇规划法律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 缺乏相关细化配套的法规、 规章、 文件等, 规划管理监督不到位、 公众参与不够等, 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2.2
编制技术标准滞后现 行 的 规 划 标 准 是 《 镇 规 划 标 准 》( G B 9 0 1 8 8 - 2 0 0 7 ) 和 《 村 镇 规 划 标 准 》( GB501 88-93) , 从实践来看, 两个规划标准确定的用地划分偏细, 容易引发规划调整, 增加管理成本, 同时还有偏重总体布局、 轻建设引导的问题; 其次, 上述两个标准对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和用地规模没有明确规定, 市政配套设施标准取值范围也比较大, 因此规划编制单位在设施类型选择和规模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 性; 再者,由于技术标准不够细化, 加上编制单位水平不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的探索与思考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S ON VILLAGE-TOWN PLANNING OF CHENGDU IN THE CONTEX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蒋
蓉
邱
建JIANG Rong; QIU Jian
87同, 容易造成编制成果脱离实际, 难以操作等问题[1 ]。2.3
上下层次规划不协调由 于传统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在城市规划区的土地空间利用, 造成现状很多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重城市、 轻乡镇” , 侧重于“ 扩大城市规模” 、 促进城市发展, 既有的规划体现出“城市多, 农村少” , 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往往“一笔带过” 。
在传统城镇体系规划中, 镇往往以一个点位来表达, 村庄体系难以深入, 使得城、 镇、 村规划缺乏整体性。
而在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布局规划中, 城市规划区外围的区域往往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简单对待, 以上情况造成目 前村镇规划与上层次规划协调性不足、 覆盖面不广、 深度不够等问题。
同时, 规划受项目 影响较大, 稳定性较差。2.4
经济发展阶段性制约由于镇( 乡) 、 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对村镇规划的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导致许多地方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落后, 人才缺乏。
许多地方村镇或缺乏规划, 或规划深度不够, 或重总体规划, 轻建设规划, 忽视城乡统筹, 造成村镇规划最后表现为“墙上挂挂” 的蓝图, 无法实现对村镇建设的控制和引导。
另外, 由于目 前各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还难以真正深入到乡村地区, 规划的缺位和管理不到位, 导致类似城中村、 滥占耕地等问题屡见不鲜。3
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的村镇规划探索3.1
现状特点与中国其他特大城市类似, 面积1 .24万km2的成都市拥有1 000多万人口, 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在农村, 半数以上的居民为 农民。
据统计,2008年末, 成都市1 4个区( 市) 县共有街道办事处、 镇( 乡) 238个, 除30个重点镇及县城总规所包括的40个城镇外, 共有一般乡镇1 68个(含27个乡) 。
一般乡镇总人口 398万人, 其中非农人口76.2万人, 城镇化水平1 9%[2]。
目 前, 成都市除重点镇本身基础条件较好、 享受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 发展形势较好以外, 其余大量一般乡镇呈现出发展不足、 特色缺失、 经济发展差异大、 乡镇密度大、 规模小等问题。
由于缺乏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相对较弱, 一般乡镇还没有形成自 我造血的能力。
尤其是在2003年成都全市工业向园区集中 以后, 一般乡镇不具有工业发展条件, 缺乏人才、 资金优势, 基础设施落后, 生产功能缺乏, 乡镇消费功能不足。
另一方面, 成都周边的大部分村的发展大都依靠特色农业或旅游业( 如温江、 郫县等) , 但是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同时, 由于部分村镇人员外流,造成村镇常住人口以老人、 妇女、 儿童等为主,建设需求弱, 在资源和政策的配置上处于劣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境品质低。3.2
发展契机目 前, 我国已经转向“以城市带动农村” 的发展轨道, 首先启动大都会城市对自 身农村地区的带动[3]。
2003年开始的成都城乡统筹改革的核心也是力图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
“成都实践的最大亮点是综合配套、 统筹推进, 以‘ 全域成都’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 产业发展、 社会管理等,冲破了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框架, 赋予农村和农民更为平等的分租权, 传统农村赋权体[4] 。
这些年来, 成都先后开展了系正在被重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实行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 加强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 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 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经验和示范。3.3
规划探索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
成都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 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 成都市在2007年《城乡规划法》 颁布之前就开展了“城市规划”转变为“城乡规划” 的实践探索。
成都提出“全域成都” 规划的理念是打破行政区界, 将成都市作为一个整体, 统一规划、 科学布局, 促进城乡功能结构、 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形成 “基础设施一体化” 、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和“区域政策一体化” 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全域成都” 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是村镇规划, 针对村镇规划面临的困惑, 成都市努力探索新的编制思路, 以适应村镇规划的实际。
目 前, 结合灾后重建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已在重点镇、 城市近郊镇、 旅游特色镇等资源条件较好镇的规划编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绩。
成都市村镇规划主要作法如下。3.3.1
制度创新2009年1 0月 , 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 , 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 明确成都市城乡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 县域城乡总体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村镇规划的探索与思考蒋
蓉
邱
建
Urban-Rural Integrated Planning城乡 统筹规划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1期
VOL.36 NO.1 JAN. 201288规划, 在城镇体系、 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 交通网络、 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 促进城乡实现均衡发展。综合性、 满覆盖的规划体系需要同样满覆盖和高效能的管理监督体系保障实施。
成都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强化两头、 简化中间”为主线的高效能规划管理体制机制[5], 即强化规划编制和监督评估, 简化并下放规划的审批和实施工作程序。
在此框架下, 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 属地管理、 分级审查、 强化监督、 覆盖全市” 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机制。以村镇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为 例,按照《城乡规划法》 相关规定, 镇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而《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 则提出了相对严格的要求:
成都的重点镇总体规划由区(市)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成都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 由区(市) 县人民政府报成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后, 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般镇规划报区(市) 县人民政府审批前, 应当书面征求成都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以大邑县新场镇总体规划为例( 图1 ) , 按照以往的编制审批程序, 该镇的总体规划由大邑县人民政府审批后即可按照规划实施, 而按照成都市的相关管理规定, 作为城乡统筹试点镇, 该镇总体规划完成县级的相关审查之后, 需要报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并提交成都市规划委员会专委会进行审查, 修改完善后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审批, 方能实施。
更为严格的规划审批程序下, 该镇的规划广泛吸收了各方的意见, 不仅加强了与宏观区域规划的对接,还充分协调了区(市) 县以及镇各方的利益, 成果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 0年1 1 月 , 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乡村规划师岗位, 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募、 征集等多种途径, 积极为各乡镇配备乡村规划师。
首批选拔50名乡村规划师, 派驻成都重点镇及一些试点镇,以进一步加强乡镇地区的规划力量。
乡村规划师由区(市) 县政府按照统一的标准选拔、 任命, 是专职乡镇规划负责人, 从专业的角度为乡镇政府履行规划管理职能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灾后重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 随着不断对农民还权赋能, 乡村规划师必须充分协调政府、 农村居民、 投资方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利益。可见, 乡村规划师既是城乡规划建设理念的宣传员, 又是乡镇规划建设事务决策的参与者, 还是乡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把关人。
乡村规划师是成都图1
大邑县新场镇区总体布局Fig.1
Master plan of Xinchang town in Dayi county of Chengdu
89总结7年来统筹城乡规划实践, 借鉴灾后重建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 是建立和完善基层管理体制, 解决基层规划基础薄弱问题的重要保障。3.3.2
编制技术与方法创新(1 )
深化完善规划体系。
村镇是城乡统筹的重点, 在成都市整个规划体系中, 正在逐步打破行政区划、 突破城乡界线, 改变以往城市规划的着力点“只管城市” 或“只管中心城” 的模式,对应城乡规划的五级体系, 成都市进一步丰富深化了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精神, 将镇和村庄纳入城乡规划体系中, 实现了市域(全域) —都市区—中心城(特大城市) —新城(区、 市、 县) —小城市—镇—聚居点的规划空间满覆盖, 按行政架构, 结合成都自 身市情, 从各个层面开展工作, 分级管理, 弥补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2)
探索新的编制技术模式。
在统筹城乡背景下, 村镇规划既要符合村镇发展实际, 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因此, 必须探索一种新的编制技术模式。
201 0年, 成都市结合自 身市情, 先后出台了《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 引导规划编制。
两个规划导则对村镇规划编制的重点、 内容与深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规划编制的手段上强调简化层级、 突出重点、 优化标准。以镇的规划编制为例, 规划编制导则力求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和建设设计三位一体, 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图一书一附件”①, 最大限度地满足一般镇的发展需要( 图2) 。
对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和乡镇政府来说, 导则是一次解放思想、 统一认识、 指明方向、 提出要求的规划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 对于规划编制单位来说, 导则给出了规划编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 有...
篇三: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建筑┃规划•设计┃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PLANNING•DESIGN59 加快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快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Several Points on Speeding up Lvcheng Town Centers Construction
■ 袁大敏 ■ Yuan Damin
[摘
要] 吕城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位于丹阳市的南部,拥有便利的交通,其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目前,吕城镇的集镇建设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的几点
建议。
[关键词] 吕城镇 中心集镇 建设
[Abstract] Lvcheng tow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Danyang city, with convenient traffic, so its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t present, Lvcheng town construction has been more ma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several points on speeding up lvcheng town centers construction.
[Keywords] Lvcheng town, centre town, construction
一、 吕城镇的现状 1. 交通优势 吕城镇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陆运、海运以及空运都较为发达,为吕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航空:吕城镇距离上海虹桥和南京路口机场都较近,吕城镇境内更有常州民航机场。陆运:沪宁高速公路和 312 国道都穿过吕城镇,另外,沪宁铁路也穿过吕城镇;海运:吕城镇距离镇江大港不足 40 km,方便国内外运输。
2. 经济发展及集镇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推动下,经过三十年多的发展,吕城人民抢抓机遇,依靠上海经济的大平台,城镇建设、工业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工业体系已经实现了技术领先,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局面。
镇村建设更是大踏步的前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集镇建设全面实现了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规划建设。新规划的吕城集镇区域变成了 5 km2,是原来 2 km2的两倍多。在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集镇环境卫生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局面,11 个行政村村镇道路,及村村道路相互贯通均浇筑了水泥路面。
3.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得到了进步。吕城三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观,教学质量一再提升,获得了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医院的病房大楼改造资金 300 多万元,并建立了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 吕城镇集镇建设中的问题 1. 规划布局雷同,特色不够明显 关于集镇规划,中心集镇必须充分利用现实中的经济文化生态等资源,重点展现集镇个性特质,切勿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劣互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进城乡的共同进步。可是,如今大部分集镇只是在意单项规划、建设规划,一定程度上造成总体规划布局的相似。
2. 缺乏产业支撑,辐射作用较弱 产业是城镇发达的关键。近年来,吕城镇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精密合金、粮油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化工涂料主导产业更是发展迅速,可是我们会发现集镇产业发展多数是密集型工厂,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大家过多的关注扩大规模,而并注意去升级改造,从而引起集镇产业结构不能同实际情形相互联系,没有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
3.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严重不足 集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目前困扰中心集镇建设的突出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的欠款增加,无法满足集镇正常地运行,乡村更是不能获得集镇辐射带来的发展机遇。因为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并不高效,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公益设施不能跟上步伐,集镇绿化率不高,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4. 政策环境欠缺,管理水平滞后 中心集镇难以扩张的突出问题就是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政策环境。建设用地不足,集镇的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建设用地征用起来比较困难,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相对落后,城镇管理手段和体制并不发达。
三、 加快吕城镇集镇建设的建议 1. 科学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1)要突出特色。全部中心集镇的规划务必要规划到位,在进行分部实施的过程中,利用专家来进行合理规划和论证。规划切记要展现自身特色,发扬优点,正确定位,从而打造显著的个性特点。(2)突出科学发展观。规划一定要完善适宜,科学有效,并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例如:环保土管和经济发展、生活和生产、近期和远期的关系等。(3)要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
(4)要可持续发展,实施起来务必要合法合规, 根据程序进行不断完善,要关注中心集镇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进步。
(5)抓住常州机场扩建、大运河“四改三”等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通过拆迁改建自然村,统一建成住宅楼安置房,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2. 完善功能,提升硬环境
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大力气,聚焦时间特别关注重点地段的配套开发项目,建设成符合当前环境的新型集镇。
努力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结合社会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需求, 重点关注配套设施和完善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必须存在的功能区,从而实现综合功能的需要;注重建管并重,加大管理能力。务必要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坚持管理、建设同时建设的方针。
3.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人流物流的集聚效应
要改革户籍制度,不断形成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不断地加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满足工业用地的需要,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务必要依法处理;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不断改革医疗、失业、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逐步建设新型的合作医疗体制以及集镇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4. 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问题
(1)
通过股份制筹集资金。
开展集镇资本运营,全面利用集镇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对于那些积极参与支持集镇建设的个人、单位、团体给予一定的鼓励。
(2)强化市场收费管理,在集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上实现专款专用。
(3)根据实际情况和集镇发展的需求,在财政预算中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例。
(4)筹集资金时采用“以地生财”的方式有目标的限制土地供应,确保实现最优的土地收益率。
(5)在建设集镇基础设施方式应该广开思路,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6)积极开展“乡镇创优” “生态文明镇”等一系列活动改善集镇的精神面貌,为招商引资提供助力。
5. 繁荣经济,为中心集镇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发展集镇要以产业为基础,强化工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集镇的发展为中心辐射周边。充分利用政策扶持优势大力发展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城市周围的中心集镇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吸收城市中心区转移出来的工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和粮食主产区的中心集镇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建立销售、加工、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农副产品经营集约化。
参考文献 [1]周正祥,罗珊,蔡雨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促进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中国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4 (5):23-37. [2]赵莹.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彭建涛.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促进美好乡村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12-13. (作者单位:丹阳市吕城镇镇村规划建设服务所 212351)
加快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快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袁大敏, Yuan Damin作者单位:丹阳市吕城镇镇村规划建设服务所212351刊名:城市建筑英文刊名: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袁大敏.Yuan Damin 加快吕城镇中心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城市建筑 2014(30)2014(30)
篇四: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 区域研究所 夏太运 2020.10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编制思考 ——以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为例一、如何认识村规划 二、如何编制村规划 三、如何表达村规划
一、如何认识村规划 定位作用 编制要求 内容框架
定位作用 一、规划认识 村规划 《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癿通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19年35号文):
规划定位: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癿详细规划。
规划作用: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劢、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 设等癿法定依据。
规划定位 4 规划作用
编制要求 一、规划认识 规划期限 远期:至2035年,原则上不上位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
近期:5年,应有序安排发展癿迫切需要和重点项目癿实施。
4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坚守底线:严栺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对各类生态保护地、水源涵 养区、耕地等癿保护;划好农村建设安全线,强化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 2 3 5 节约集约、适度集中: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盘活利用闲散用地,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聚,提升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尊重民意、开门编制:强化村民主体和村党组织、村委会主导;鼓励引导规划人才队伍驻村服务,激 励乡贤、能人参不;支持投资乡村建设癿企业积极参不规划工作,探索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 突出特色、传承文化:坚持“城市要繁荣、镇要舒适宁静、农村要田园”,突出“村就是村”;传承 文化、留住乡愁,突出地域、民族、建筑、文化等特色,彰显幵提升农村田园风光。
编制要求 一、规划认识 实用性 多规合一 6
一、规划认识 内容要求:
做到“八统筹一明确”,实现多规合一 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 内容框架 7
内容框架 一、规划认识 规划内容:
各省前期探索 8 四川 19.05 广西 19.06 江西 19.08 山东 19.09 海南 20.06 江苏 20.08 分析评价 目标定位不觃 模 村域国土空间 总体布局 自然生态保护 不修复 耕地不基本农 田保护 产业不建设用 地布局 土地整治不土 壤修复 基础设施不公 共服务设施 居民点建设 发展基础分析 上位及相关觃 划分析 定位不目标 产业发展空间 布局 空间管控不用 地布局 基础设施和公 服设施布局 居民点规划 建筑风貌导引 空间治理不生 态修复 历叱文化传承 不保护 安全和防灾减 灾规划 保障措施不近 期实施 村庄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 国土空间布局 不用途管制 耕地不永丽基 本农田保护 生态保护修复 村庄布局 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 安全和防灾减 灾 人居环境整治 近期建设 发展分析不定 位 生态保护不修 复 农田保护不土 地整治 产业发展不布 局 道路交通 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 农房建设 绿化景观 历叱文化保护 防灾减灾 定位不目标 国土空间总体 布局 生态保护修复 耕地和永丽基 本农田保护 历叱文化保护 不特色风貌塑 造 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布 局 产业发展空间 布局 村庄安全和防 灾减灾 村庄建设布局 规划 人居环境整治 近期行劢计划 发展目标 用地布局觃划 不用途管控 耕地和永丽基 本农田保护 国土空间综合 整治和生态修 复 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 产业发展 农村居民点规 划设计 历叱文化保护 和特色风貌引 导 人居环境整治 防灾减灾 近期建设
内容框架 一、规划认识 “多规合一”重点:
两规融合 9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17.09 基础研究 :资料收集、外业调查、基础分析、基础数据 目标任务 :确定村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耕地和永丽基本农 田保护、村庄建设、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方面癿目标 明确觃划内容和实施路径 规模控制不布局安排 :对村域土地利用主要指标实施严 格管控,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村庄建设用地觃模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户均宅基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觃模、基 础设施用地觃模等;划分村域三类空间,划定建设面积、永丽基本 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觃模和管控措施 建设空间安排 :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道路交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绿化用地 农业空间安排 :耕地不永丽基本农田保护方案、其他农业用 地觃划方案,耕地不永丽基本农田配套设施安排,设施农用地安排 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安排 生态空间安排 :确定生态用地布局和觃模,明确管制觃则 土地整治 :农用地整理、永丽基本农田整备区划定、未利用地 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生态整治、其他整治 村民参不 实施保障 :组织保障、觃划实施癿资釐平衡、权属调整癿合理 有序 聚焦规模管控不布局、全域空间安排、土地整治 ,
、 、 四川省村规划标准 17.03 现状研究 :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规划目标 :明确村发展定位,科学合理确定村域人口、经济、 社会、环境和农村建设等目标,制定重要项目建设计划 产业发展不布局 :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设施用地,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村域建设规划 :各居民点人口觃模和功能,划定管控边界, 建设用地觃模和管控要求;市政设施和廊道、公共服务设施;划定 乡村风貌分区,编制居民点整治指引,提出农房建设管理要求 居民点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绿地;提出农房户型和风貌设计指引, 体现历叱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道路交通规划 :结合村域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协调村域道 路不区域交通癿衔接不联系;完善居民点建设用地范围内癿道路觃 划不交通设施觃划 公用设施不竖向规划 :公用设施觃划包括给水、排水、 供申、通信、燃气、环境卫生设施觃划;建设用地竖向觃划 防灾减灾规划 :消防、防洪排涝、防震减灾、地灾防治、气 象灾害防御等 历叱文化保护和景观风貌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 聚焦人口不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设施配套
内容框架 一、规划认识 “多规合一”重点:
融合思路 村土地利用规划 编制技术导则 17.09 立足“八统筹一明确”和规划作用 聚焦全域全要素管控和高品质乡村建设 四川省 村规划标准 17.03 现状研究 觃划目标 产业发展不布局 村域建设觃划 居民点觃划 道路交通觃划 公用设施不竖向 觃划 防灾减灾觃划 历叱文化保护和 风貌觃划 近期建设觃划 基础研究 目标仸务 觃模控制不布局 安排 建设空间安排 农业空间安排 生态空间安排 土地整治 村民参不 实施保障 10
内容框架 一、规划认识 “多规合一”下癿实用性 目标定位 整治修复 住房建设 发展定位、觃划目标 农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修复、人居 环境整治 居民点体系、宅基地管控、重要聚 居点建设 土地利用 产业发展 风貌特色 适宜性分析、农用地(耕地、永 农)、建设用地、一张图一张表 发展方向不重点、产业用地布局 历叱文化传承不保护、大地景观、 建筑风貌、宅前屋后 设施配置 公服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 农业设施、安全防灾 实施保障 保障措施、行劢计划 摸清家底 11 基本情冴、底数底图、上位及相关觃划解读(特征问题)
分类编制、详略得当 问题导向、突出重点
二、如何编制村规划 摸清家底 思路目标 用地布局 整治修复 产业发展 住房建设 风貌特色 设施配置 实施保障
13 摸清家底 二、规划编制 坝区 丘区 平原:43.07% 丘陵:34.94% 水域:21.99% 现状概况:
区域位置、地形地貌、经济社会等 百家池村位亍青神县东北部、高台镇西南部,
面积710.84公顷。距青神县城6公里、眉山城区 28公里、成都城区98公里,不周边城市快速互联, 进入眉山市半小时、成都2小时经济圈范围。
村西部紧邻岷江为岷江冲积平坝,东部属亍龙 泉山脉延伸浅丘地带,粤江河、沙溪河穿流而过,
“一江两河、半坝半丘”地形特征明显。
2019年,村辖4个村民小组(2020年调整整 合),户籍1126户,户籍人口3291人,常住人口
2498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0000元,高亍全县 平均水平近10000元。
2019年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0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乡村内生劢力丌断增强。
百家池 成 绵 乐 客 运 与 线 岷 东 大 道 青神站 百家池在青神县位置
坝区 丘区
底图底数 科学癿底图底数是科学编制规划癿基础 工作方法 • 详细觃划癿基数转换(充分衔接三调成果, 分类转换、细化用地、工程化表达)
• 《国土空间调查、觃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 分类指南》 •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觃范》GBT 51224-
2017)
• 建设用地(违法建设判识不国家顶层设计)
二、规划编制 摸清家底 正 调研修 化 14 路工程 道
地类
类别名称 用地面积 (ha) 所占比例 (%) 暂丌明确 合法性用 地(ha)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他农用地 设施农用地 田坎 坑塘水面 沟渠 机耕道 小计
建设 用地
城乡 建设 用地 乡村建设用地 农村宅基地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村庄道路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机关团体用地 工业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 小计
其他 建设 用地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公路用地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采矿用地 小计 小计 自然保护 与保留用 地 陆地水域 小计 总计 百家池底图底数 摸清家底 15 二、规划编制
相关上位规划 主要涉及内容 《青神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4—2030年)》 规划为基层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按人 均建设用地65平方米左右控制。
《青神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规划百家池为“一园两片三基地”椪柑 产业发展格局中“优质椪柑基地”的重点区 域。
《青神县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规划百家池村建设8个新村,其中中型新 村3个,小型新村5个。规划百家池村东侧丘 区为优质水果基地组成部分,规划沿沙溪河 形成水产示范带。
《青神县现代园区建设总体 规划(2019-2023年)》 规划百家池村为青神县椪柑现代农业园 区的主要部分;规划“竹艺水乡”农业主题 公园建设项目,分布于百家池村和诸葛村;
规划百家池村为“一园两片三基地”椪柑产 业发展格局中“优质椪柑基地”的重点区域。
《青神县高台乡总体规划 (2013-2030年)》 规划为三级基层村,是椪柑产业基地的 重要组成部分。
《青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2017年调整完善方案)
规划期内,划定百家池村基本农田保护 区面积为306.22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 标为284.53公顷,耕地保有量345.48公顷。
《高台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2017年调整完善版)
规划期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 306.22 公 顷 , 永 久 基 本 农 田 保 护 目 标 为 284.53公顷,耕地保有量345.48公顷,。建 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5.75公顷,其中城乡建 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0.23公顷。
16 相关规划分析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对相关觃划进行梳理百家池村在村镇体系中 为基层村,以椪柑产业为主要发展导向,2020
年永丽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284.53公顷,耕地 保有量345.4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觃模控制 在50.23公顷。
摸清家底 二、规划编制
17 农房闲置荒废 坝区部分建筑风貌丌佳 坝区已整理土地 丘区规模化果园 椪柑产业特色突出 0.058 0.096 0.123 0.148 144 160 168.4 149.4 85 0 100 200 0 0.1 0.2 百家池 青神 眉山 平均田坎系数 全省 相关标准 人均宅基地 丘区公服覆盖丌足,坝区部分建筑风貌丌佳。
百家池特征问题:
空间,布局、效率、品质…… 建设不保护局部冲突,协调丌足 有0.08公顷基本农田布局在25°以上坡地上, 有13.35公顷宅基地、农村道路和公用设施等用地 位亍划定癿基本农田中。
农用地利用高效,宅基地使用低效 坝区土地经过整理、丘区果园集中连片,平 均田坎系数0.058,利用高效。丘区布局零散,聚 居度为32.36%,约百户房屋闲置空置,宅基地利 用效率较低。
人口逐步回流,农业科技人员较多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占总劳劢力49.86%,近 三年持续回流;县乡培训带来科技人员增多。
产业特色突出,但支撑配套丌足 椪柑产业觃模化发展,成功丼办椪柑节等多 项活劢,农旅融合初步显现。但缺乏物流和旅游服 务等支撑配套设施。
设施配套尚丌完善,环境还需改善 摸清家底 二、规划编制
发展定位 如何思考村癿发展定位 • 结合相关觃划分析和发展特征研判,合理确定村类型; •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优势特征等,准确制定符合村发展实际癿定位。
百家池 以椪柑为主题、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癿集聚提升类村 发展基础
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国家森林乡村 青神建设全国特色产业示范 县、乡村振兴先进县 产业优势 青神县“高白椪柑产业园区” 主产区和核心区 椪柑现代农业园区 千亩鱼塘 蔬菜基地 区位条件
岷东大道带来便捷交通,上连 成都,下接乐山; 距离青神县城仅6公里; 岷江航申正在建设 环境禀赋 “一江两河、半坝半丘”地形 特征明显,水土肥沃,适宜农 业 ;
“美田弥望、橘香百家”癿乡 村田园风光,景观资源良好 18 二、规划编制 目标定位
规划控制指标表 19 • 依据上位觃划要求,严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耕地保有量、永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 用地觃模等约束性指标; • 遵循城乡发展觃律,合理预测村人口觃模。
百家池 • 按照...
篇五: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规划86 建筑建材装饰1 新都区村庄规划编制现状1.1 村庄规划编制的动机1.1.1 因产业化项目建设需要而编制村庄规划近年来,由于农村区域施行土地整理政策,部分企业因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价格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倾向于在城镇、产业园区边缘或交通便捷的村庄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因产业化项目建设需要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而编制村庄规划的情况应运而生。1.1.2 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而编制村庄规划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以来,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日趋规范,从规划选址、方案审批、建设实施到竣工验收均要求做到程序完善、合理合法,村庄规划应从村域或更广阔的范围内研究人口聚居、产业项目落地、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并对新型社区的建设要求做更详细的规定。1.2 村庄规划编制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1.2.1 程序性要求的法律、法规现状村庄规划依据的涉及到程序性要求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三项,分别为《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八条、第六十五条对村庄规划的制定、审批、实施、修改、监督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沿用《城乡规划法》所有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对村庄规划应服从上层次规划、与相关规划协调、规划编制内容和规划管理经费作了进一步规定,并在城乡规划实施篇章增加乡村建设规划章节,对在农村区域国有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上的建设行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发放进行详细规范 ;《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在充分依据前两项上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乡村区域内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流程及法定性作了详细规定。1.2.2 技术性要求的法规、导则现状成都市村庄规划所依据的技术性法规、导则有四项,分别为《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成都市镇(乡)及村庄规划技术导则(2015)》、《成都市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15)、《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小、组、微、生”规划技术导则(2015)》,此四项文件根据成都市各区县具体规划、建设、实施情况采取逐年更新的方式动态化维护,对成都市乡村区域的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1.3 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从近几年新都区各镇(街)编制的多个村庄规划成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村庄规划所依据的技术性法规滞后于村庄规划编制需求,2008年至2014年编制的村庄规划普遍缺乏技术导则依据,均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确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内容、成果深度要求执行,导致村庄规划编制成果脱离乡村实际、不能服务于乡村区域的管理和建设实施。二是村庄规划编制的动机多为解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合法性问题,存在借村庄规划编制为企业输送利益的风险。三是村庄规划编制内容繁杂,功能定位不明确,策划内容多于规划内容,与各部门衔接不够。四是村庄规划缺乏对村民进行意愿调查,以镇政府、村内少数人和引进企业的发展意图为规划方向,对在地居民的利益考虑甚少。2 新都区村庄规划编制改进措施及建议2.1 建议新都区编制区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新都区属于都灌渠农业灌溉片区,区域西北部、东南部有广阔的农村区域,2013—2014年新都区规划局分别组织编制了《新都区北新农业统筹示范区实施规划》、《新都区石 - 木 -泰片区农业连片发展区规划》,各个镇(街)分别组织编制了部分行政村的村庄规划,但是由于区域资源分配的权利不由镇(街)决定,所以村庄规划的编制偏向满足镇(街)需求,与周边城乡对接不足,通过编制区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对区域范围内乡村资源要素、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公服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文物保护进行梳理,并采用城乡共融、建设先行的理念规划西北、东南农业片区功能布局、乡村区域生态保护利用、人口转移、产业发展、公服配套、建设时序等问题。2.2 怎么编制村庄规划应以合理合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2.2.1 村庄规划编制应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上位规划的要求村庄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法定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市域生态格局规划及该区域各类专项规划等都属于村庄规划应该遵守的上位规划,上位规划是从宏观层面对该区域的发展作出相应安排,村庄规划分析、承接、落实上位规划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对其进行深化落实 ;专项规划一般是其他各部门对区域性专项建设作出的安排,如水生态体系规划、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农村道路交通规划等,这类规划一般是对未来几年该区域可能实施的专项工程做出的系统性计划,行政村作为缺乏资金来源、缺乏资源分配权的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利用专项规划并使其为本村的发展作贡献。2.2.2 村庄规划编制应该有完整的体系、便于规划管理的成果、通俗易懂的村民宣传手册(下转第105页)关于村庄规划编制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新都区近三年来已编(在编)村庄规划为例邓莉(四川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近年来村庄规划作为最基层的法定规划越来越受到镇(街)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和普通居民的关注,农村区域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已进入法制化运行阶段,本文从村庄规划编制现状、所依据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编制办法几方面对新都区村庄规划编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关键词:村庄规划集体建设用地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7)15—0086—02万方数据
应用研究105建筑建材装饰图 2 连拱隧道平面开挖示意图①连拱隧道中导洞施工时,在及时喷射初衬后,围岩沉降和初衬结构变形均不大。围岩沉降最大值约为0.76mm,初衬沉降约为0.74mm。②连拱隧道中隔墙施工阶段,围岩变形和应力变化幅度较小。但从后期分析结果看出,中隔墙的主压应力很大,因此要确保中隔墙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并及时做好中导洞回填洞渣。③在连拱隧道与小近距隧道的过度段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最小主应力为 -7.9MPa ;中隔墙的主压应力要远大于小近距之间围岩的主压应力。④小近距隧道开挖对围岩沉降和地面沉降的影响要大于连拱隧道开挖的结果。其中,小近距隧道开挖完成后,围岩最大沉降约为3.4mm ;衬砌结构沉降最大值约为2.8mm,且左隧道初衬和位移沉降大于右隧道,应加强左隧道施工方案的优化,确保施工安全。参考文献:[1] 覃卫民,李祺,任伟中,等 . 复杂结构形式隧道的围岩位移监测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3):549-557.[2] 王万平,李建斐,邱军领 . 不对称连拱隧道施工工序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J]. 公路,2015,4 :287-291.[3] 方晓慧,王星华 . 盾构隧道近距离正交下穿复杂地下结构的影响分析 [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11(1):60-66.(上接第72页)这些数据,设计及施工人员可以推算出工程技术的相关参数,以此作为施工设计方案及依据,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这个工作一般是安排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有些工程要求比较特殊就安排此项工作在项目竣工的时候进行。3.3 促进勘查技术数字化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行也在不断的促进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引进高科技仪器,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互联网技术,利用计算机内的相关软件将于工程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有效信息。还可以依据数学建模,精确表现出勘察场地的工程地质表面情况。数据采集仔信息化,可以使得勘察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整理的设计图纸、文字等相关资料妥善的进行保存,为今后的检测提供依据,保证资料都能够追查到。3.4 选择合理的勘察手段要不断增加岩土工程勘察中的科技含量,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提高勘察的质量,提高勘察信息和数据的可信度。因此,相关人员不但要及时巩固理论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原理和技术,还应该及时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高科技设备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勘察信息的质量和水平。总之,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加大对勘察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争取早日实现勘察设备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勘察质量。4 结束语总之,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在实际勘察工作中常会遇到部分问题,而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建筑工程服务,勘察的质量优劣,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从业者的考核培训。因此,在进行勘察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问题的发生,以此保证勘察的质量。只有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合格,才可有效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参考文献:[1] 陈志芳 . 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J]. 建筑设计管理,2011(12).[2] 姜明友 .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上接第73页)随着人们对环保、社会效益的关注及技术的进步,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地冷再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施工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大。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研究,对我国公路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F20-2015,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 F41-2008,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上接第86页)村庄编制的成果一般服务于三类群体,分别为当地村民、规划建设局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外来投资企业主,因此编制成果应该便于这些使用者阅读、查阅、理解 ;村民平均文化素质偏低,成果通俗易懂最重要,必要的时候可用漫画图册表达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高,规划建设局存档规划编制成果多,成果简洁、便于封存管理、专业性强、能符合信息平台电子成果入库标准最重要 ;外来投资企业主关注自身利益和要求是否能在村庄规划区内实现,因此村庄规划科学预测、前景展示、实施保障最重要。参考文献:[1]《县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安新县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规划师》2016年).[2]《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核心技术探讨》(《四川建筑》2011年,作者 :楚松平).[3]《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4]《成都市村庄规划编制办法(2015)》.作者简介:邓莉(1985—),女,四川成都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规划设计编制工作。万方数据
篇六: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乡村基本服务单元的乡村建设规划探索 ——以河南省夏邑县为例 刘申,邱小亮,于海波,李朋飞,张文钰,寇明哲 摘要: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未来激活乡村活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动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 展重点向乡村转移是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引导乡村地区要素集聚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编制县(市)域乡村 建设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中心地理论和生活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心村+生活圈”的乡村基本 服务单元概念。以夏邑县会亭镇为例,通过“一图+一表”的成果形式阐述了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在夏邑县乡 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法,以期为同类区域乡村建设规 划提供借鉴。关键词:乡村建设规划,基本服务单元,夏邑县 1 引言 2017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8.5%,按照“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 50%,伴随逆城市 化的出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转向农业部门流动 [1] ”这一国际经验,我国新型城 镇化发展重点由城市向城乡并重转移;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预测, 2030 年仍将有 4 亿多乡村人口生活在乡村地区;同时伴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农 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而返回家乡的趋势日渐明显。因此,未来我国乡村地区仍将是大量 乡村人口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顺势而为,恰逢其时。随着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各 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的逐步印发实施,乡村地区必将成为吸引政策、资 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的高地,如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在乡村地区合理配置将成为各级 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中心地理论和生活圈理念的深入研究,提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的概念,并在 规划实践中以此为基础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乡村居民的人居环境,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
2 概念:乡村基本服务单元 2.1 中心地理论和生活圈理念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893-1969)于 1933 年提出关于城市 区位的中心地学说,开创了理论地理的先河。中心地理论指在理想地表的假设上,由中心地 向周边区域提供不同类型的商品和服务并形成一定的等级序列,并从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 方面解释了六边形城镇聚落体系的原理 [2] 。
德国将中心地理论首先用于国土规划中,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以此促进区
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生活圈”理念的雏形;日本在乡村规划中通过中心镇、中心村形 成人口和产业集聚,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效应,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并降低服务成本 [3,4] 。
中国台湾地区则将 300 多个乡镇市区根据现有主要服务中心,重新划分为 80—100 个生活圈 [5] 。大陆学者多关注中心村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作用和公共服务功能。如孙德芳等提出了 县域生活圈层系统,并以江苏邳州为例,构建了以县域为完整单元的四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体系 [6] 。刘继斌等也认为公共设施区域安排是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研究的核心内容 [7] 。
生活圈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为前提,根据公共服务设 施的不同等级、类型和服务范围,划分为不同的生活性圈层。根据不同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 口将县(市)域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生活圈 [8] 。
表 1 各级生活圈划分及配套设施一览表 [9] 一级生活圈 最大半径 2km 最佳半径 1km 二级生活圈 最大半径 4km 最佳半径 2km 三级生活圈 最大半径 20km 最佳半径 10km 四级生活圈 最大半径 40km 最佳半径 20km 公共汽车 30~60 分钟 50000 人以上 空间界限 界定依据 人口 徒步 10-30 分钟 自行车 15-30 分钟 公共汽车 10~30 分钟 1000 人以下 5000-10000 人 10000 人以上 适用范围 自然村 中心村 乡镇 市、县 幼儿园、小学 教育设施 行政办公 文化娱乐 医疗卫生 社会福利 幼儿园 村委会 活动场地 卫生室 -- 小学、幼儿园 幼儿园、小学、初中 镇政府 初中、高中、职业教育 市、县政府 便民服务中心 青少年/老年活动 室、图书室 图书馆分馆 卫生院 文化馆、图书馆 卫生服务中心 专科医院、综合医院 敬老院 配 套 设 施 老年日间照理中心 小型超市 敬老院 孤儿院 大型超市 商业设施 便利店 中型超市 综合性卖场 供水设施 安全饮水工程 自来水站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公共厕所 自来水厂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公共厕所 自来水厂 污水处理厂 公共厕所 污水处理 公共厕所 -- 公共厕所 垃圾收集点 垃圾中转站 垃圾中转站 垃圾填埋场 垃圾处理 垃圾收集点 垃圾中转站 垃圾填埋场 2.2 乡村基本服务单元 2.2.1 基本概念 在中心地理论和生活圈理念的基础上,为有效引导乡村地区的要素集聚和资源合理配 置,本文提出“中心村+二级生活圈”的空间模式,构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模型,该单元由 一个中心村和多个一般村组成,由中心村作为中心服务点,向周边一般村提供服务,同时一
个单元内集聚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中心村向外服务的范围一般在 2-4km,单元内各个村庄 在自然地貌、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方面应尽量统一(见图 1 )。
图 1 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模型示意图 图 2 集中式布局模型示意图 2.2.2 模型检验 2.2.2.1 模型假设 根据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本文对研究区域做出同类假设:
1.乡村地区地形平坦,村与村之间交通条件相似; 2.村庄均质化分布,村庄之间间距 2km,每个村庄人口规模均为 1000 人; 3.按照中心村服务村庄数量最大原则,一个中心村平均服务 8 个村庄; 4.相比基础设施主管道造价,支管道造价相对较小,因此只考虑单元之间的主管道建设, 单元内中心村和一般村之间的支管道部分不做考虑。
2.2.2.2 经济性检验 为更好地检验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模型,本文以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为例,通过对以乡村基 本服务单元为基础的分散布局与以多单元联合为主的集中布局的经济性比较,分析哪种布局 形式更加经济可行。
1.采用乡村基本服务单元的分散布局模式。每 1 个单元建设一处污水处理设施,服务人 口 9000 人,日处理能力 1000 吨/天,一次性投入资金概算约为 150 万元。
2.多单元联合的集中式布局模式(见图 2)。每 9 个单元共同建设一处污水处理设施, 通过主管道连接周边单元,服务人口 8.1 万人,日处理能力 10000 吨/天,铺设主管道 48km (管径 150mm),平均每个单元一次性投入资金概算约为 250 万元。
因此,按照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分散布局污水处理设施更加经济可行。
3 实践:夏邑县乡村建设规划
3.1 夏邑县乡村发展特征与问题 3.1.1 基本概况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部,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县域总面积 1481 平方公里,总人 口 121.06 万人,乡村人口约为 91 万人。下辖 24 个乡镇、731 个行政村, 2701 个自然村。
3.2.1 乡村规划建设历程 自 2005 年以来,夏邑县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2005 年开始,夏邑县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阶段以拆除旧村、另选址建设新村为主要特征; 2009 年 后,通过政府选点,全县范围内对选定的中心村和基层村进行村庄整治,该阶段主要在村庄 原址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村居民的人居环境;2012 年,夏邑县选择 120 个试点进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村庄拆并,由于进度较快,导致大部分农村 社区设施配套跟不上,“烂尾”现象严重。
在河南省叫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下,如何解决现实遗留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预 留发展空间,完善乡村地区配套设施体系,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本次夏邑县乡村建设 规划的重中之重。
3.2.2 乡村发展特征与问题 3.2.2.1 人口外流严重 夏邑县总人口约为 121.06 万人,2017 年全县外出人口总数达 34 万,约占总人口的 1/4。
通过对近 460 个村庄抽样调查情况看,全县的房屋空置率约为 21%。因此,夏邑县乡村人口 外流严重。
3.2.2.2 产业缺乏活力 夏邑县是典型的平原农区县,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一、二、三次产业链接度不高;常 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此类人群缺乏技术又不了解市场信息,收入来源单一,生 产活力不足。
3.2.2.3 土地效率低 夏邑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 67.14%,人均耕地面积 1.87 亩,高于全省平均值(1.23 亩 ); 人均农业增加值(4320 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15 元)两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 均水平(4847 元、11696.74 元)。各个村庄耕地分散,难以实现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3.2.2.4 人居环境差 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乡村地区设施布局分散,导致公共资源浪费严重;而供 水、排水、环卫等设施,只有靠近城镇地区的村庄才能共享城镇资源,而乡村地区污水横流、 垃圾遍地的现象随处可见。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乡村人居环 境较差。
3.3 夏邑县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作为平原农区县,夏邑县具有以下特征:地形均匀平坦,村与村交通条件相似,产业以 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县域内村庄分布均衡,人口规模大都集中在 1000-3000 人。这些特征基 本符合乡村基本服务单元的假设情况,可以适用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模型。
3.3.1 乡村基本服务单元规划 3.3.1.1 选取中心村 乡村基本服务单元由“中心村+二级生活圈”构成,因此要选取中心村(见图 3)。首先 通过对已有村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梳理评价,对已确定的选点进 行继承或调整;然后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对现状村庄进行发展潜力评价,优先考虑发展潜力好 的村庄;同时考虑现状村庄的建设情况,对土地已获批的社区进行保留,对未获批已建设社 区进行合理调整;根据二级生活圈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尽量保持单元内的自然地貌、历 史人文、风俗习惯的统一,最后通过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多次座谈、交流和校核,最终确定 180 个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一个单元人口规模约为 5000-8000 人,中心村服务半径约为 2-4km。
图 3 中心村选取方法示意图 3.3.1.2 确定单元配建标准 本文通过参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 《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相关规划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夏邑县实际,对各基本服务单 元的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作出引导。
表 2 乡村基本服务单元设施配建标准 设施名称 规模 服务范围 配置标准 性质 参考标准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商丘市美丽乡村 建设指南 公益 性 便民服务中心 建筑面积≥300 ㎡ 2.0-4.0km 不少于 1 处 生均用地面积 34 公益 性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 准 小 学 用地面积≥12000 ㎡ 2.0-4.0km 1.0-1.5 km ㎡ 公益 性/盈 利性 用地面积≥2500 ㎡ 建筑面积≥1800 ㎡ 生均建筑面积 10 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 幼儿园 ㎡ 准(试行)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商丘市美丽乡村 建设指南 盈利 性 超市或集市 文化活动中心 卫生服务中心 供水设施 用地面积 100-300 ㎡ 建筑面积 300 ㎡ 建筑面积 300 ㎡ 小型供水设施 2.0-4.0 km 1.5-2.0 km 1.5-2.0 km 1.5-2.0 km 0.5km 不少于 1 处 不少于 1 处 不少于 1 处 不少于 1 处 800-1000 人/1 座 不少于 1 处 不少于 1 处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商丘市美丽乡村 建设指南 公益 性 河南省卫生厅关于新型农 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的指导意见 公益 性 公益 性/盈 利性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商丘市美丽乡村 建设指南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商丘市美丽乡村 建设指南 公益 性 公厕 建筑面积 30-50 ㎡ 建筑面积≥80 ㎡ 公益 性/盈 利性 公益 性/盈 利性 生活垃圾收集 站 0.5-2.0 km 1.5-2.0 km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商丘市美丽乡村 建设指南 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 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 3.3.2 夏邑县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本文以夏邑县会亭镇为例,通过“一张图+一张表”的规划成果形式来展示乡村基本服 务单元在夏邑县乡村建设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3.3.2.1 会亭镇服务单元布局 按照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概念,规划期末,会亭镇乡村建设规划共确定 5 个乡村基本服务 单元(镇区单元除外),平均每个中心村服务人口规模约 5600 人(见图 3)。在单元内部, 将居民点分为中心村和一般村两类,中心村作为乡村地区的单元中心,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 施和基础设施,为一般村提供支撑和服务;一般村仅作为乡村居民点的集聚地,满足基本生 活需求。
图 3 会亭镇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布局图 3.3.2.2 服务单元设施配置引导 以会亭镇各服务单元规划人口为基础,按照乡村基本服务单元设施配建标准分别布置公 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重点对便民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超市或集市、文化活动中心、 卫生服务中心、供水设施、公厕、生活垃圾收集站、污水处理设施共 9 项设施的建设内容和 规模进行引导(见表 3 )。
表 3 会亭镇各单元配建设施一览表 单元名 人口 配建设施 配建规模 备注 称 便民服务中心 小学 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 18 班 新建 扩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扩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扩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扩建 幼儿园 12 班 超市或集市 文化活动中心 卫生服务中心 供水设施 用地 200-5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2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 1500 立方米/日 9 座,50 平方米建筑面积/座 用地大于 60 平方米 一处 莲花台 8214 公厕 生活垃圾收集站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便民服务中心 小学 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 12 班 幼儿园 8 ...
篇七: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镇村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关于镇村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关于镇村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关于镇村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王荣庚宜兴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宜兴214200摘要:我国土地广阔,地形复杂,而且人口居多,导致我国农村分布特点是:量大、面广、分散。大多数镇村的建设均没有经过正规的规划和设计,且受小农经济的制约,镇村基本呈现分散、零乱、一户一宅的面貌。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因此对镇村结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本文结合宜兴市镇村规划的案例,详细探讨了镇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镇村布局规划的有力举措。关键词:镇村;规划;土地;特色;村庄拆并A bstract:ourcountrylandisvast,complexterrain,andthemaj oritypopulation,leadtoChina"sruraldistributionfeaturesare:largevolume,wideface,scattered.Mostoftheconstructionofcounty-ruralwithoutproperplanninganddesign,andtherestrictionofthesmall-scalepeasanteconomy,thebasicrenderingcounty-ruralscattered,messy,andtheappearanceofahomeahome.Ruralinfrastructuresupportingconstructionoflargevolume,highconstructioncosts,reachthedesignatedposition,levelislow,andtheefficiencyislow,someevenunabletoformacompleteset.Soreasonablelayoutofcounty-ruralstructureplanningisofgreatimportance,notonlyrelatedtoth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butalsorelatedtothewholeeventinthe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andharmonioussociety.Combinationofyixingcounty-ruralplanningcase,thispaperdetaileddiscussesthecommon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county-ruralplanningandforcefulmeasuresofcounty-rurallayoutplanning.Keywords:county-rural;Planning;T heland;Characteristic;Splitsandvillage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当前我国镇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镇村建设规划滞后有些村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现象,镇村建设规划机构不健全。建制镇建设计因缺乏规划而重点模糊,发展布局随意性较强,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集镇建设规划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制的,并且没有详细规划,难以对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绝大多数自然村没有编制规划,建设处于自流状态。镇村建设规划滞后,使镇村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的问题比较突出。(二)镇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低,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特别是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户微薄的力量,因而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道路、供电、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公益设施明显不足,镇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仍然比较差。交通网络不健全,不少镇村现有道路狭窄、路面破损严重、人车拥挤、交通阻塞严重,居民生活不方便。(三)镇村环境遭受破坏农村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镇村。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镇村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镇村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环卫设施简陋。镇村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或根本没有排水设施,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公共垃圾清扫不及时,生活垃圾到处丢弃,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污水横流,公共厕所严重不足,露天粪缸时有可见,“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四)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0人~32000人左右,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而且人口外流严重,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镇村规模制约了镇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难以形成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二、宜兴市镇村布局规划的概况
(一)规划基本情况2005宜兴市镇村布局规划确定宜兴市保留111个行政村,486个农村居民点,规划实施至2012年,行政村216个,自然村3418个。(二)规划的思路1、技术思路坚持城乡空间地域分开的理念,确定村庄限制建设区域和村庄引导建设区域,按照区域不同的引导原则确定村庄的布局,维持城乡空间各自特点,保护村庄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2、空间引导思路村庄限制建设区域是指市域太湖保护区、宜南山区、湖荡地区等规划确定的生态敏感区、风景区核心区、大型基础设施控制廊道等。另外还包括镇(街道、园区)域城镇规划区、工业集中区等。村庄引导建设区域是指除村庄限制建设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3、布局思路村庄限制建设区域:原则上限制村庄建设,引导到城镇进行集中安置,促进城镇化进程。村庄引导建设区域:引导村庄适度集聚,合理布局。(三)镇村规划的成果在各镇(街道、园区)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基本符合宜兴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果:1、城镇化率规划期末农村人口40万,城镇化率70%。2、发展空间村庄限制发展区域1033平方公里,占比58%,村庄引导发展区域744平方公里,占比42%,为城镇发展留足了空间。3、规划保留村庄数量
由现状3418个自然村规划为1577个村庄保留点,引导拆并村庄1841个,引导拆并强度53.9%。4、村庄引导撤并力度宜城街道、环科园(不包括新街街道)、经济开发区(不包括新庄、屺亭街道)城镇化率100%,徐舍、杨巷等第一产业较重的镇引导撤并率较低,在50%以下。5、各镇(街道、园区)规划成果划定了村庄限制建设和引导建设的地理界线,明确了规划保留村庄的数量及其名称、位置、规模、性质、特点等。基本形成报批成果,具备报市政府审批的条件。6、规划保留村庄编制村庄规划,指导村庄整治,规范建设行为,优先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7、规划引导撤并村庄确定撤并模式和方向,进行村庄整洁,控制建设行为。三、从宜兴市镇村规划实际探讨镇村布局规划中的有力举措(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镇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镇村建设规划是镇村范围内进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等协调发展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只有抓好规划,确保科学有序地进行建设,才能逐步改变镇村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站在镇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镇村的实际和特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镇村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大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村镇建设要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
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结合村镇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民族风情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将村镇形态、物质景观、人文积淀、建筑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势,将现代化文明价值与当地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突出特色,张扬个性。以宜兴市徐舍镇镇村布局规划为例,徐舍位于宜兴西部,是西部农业重镇。北到官林、杨巷镇,东为新街街道,南至西渚、张渚镇,西与溧阳市接壤。镇域内水网密集,湖荡众多,农产品丰富。镇域内对外交通有:宁杭高铁、宁杭高速、新、老104国道、官张公路、云湖路等,交通便利。基于以上区位优势,徐舍镇在进行镇村布局规划时,将镇域分为村庄限制建设区和村庄引导建设区两部分。村庄限制建设区规划出淡墅荡、摆布潭、西氿,湖荡生态保护控制区及宜南山区生态保护控制区;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地块,包括镇生活区、镇工业园区及其它区域等。限制建设区的规划明显是依据该镇的区位特色,规划出生态保护区和工业园区,以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该镇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图宜兴市徐舍镇镇村布局规划图
(三)合理进行村庄拆并迁村并点是镇村布局规划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对原有村庄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调整,村庄的分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先进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逐步趋向集中,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集中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合并时,要充分考虑原有条件,充分考虑利用设施,尽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宜兴市徐舍镇村庄拆并规划从人口、规模、交通、环境及历史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村庄的保留和撤并。徐舍镇域规划230个村庄保留点,引导拆并村庄161个,引导拆并强度41.2%。拆并规划注意了完善村庄的道路、市政设施、服务设施的配置及保留村庄重点配套,并引导拆并村庄维持基本的需要。(四)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现在农村村民住宅模式大多是独门独院住宅,也是自农村居民点诞生之日起,世世代代历史沿袭的结果。虽然传统居住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安全、温暖的生活环境,也留下许多值得后人研究、保护的古村落,但面对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地域面积的扩大、耕地越来越少的局面,为创造全民节约、集约型社会,我们不得不在农村居住模式中寻求新的方式,也是解决目前农村地域建设用地粗犷的有效途径。根据村庄的规模和特点,规划选择不同的居住模式引导村庄建设,尝试以下三种形式:1、以多层公寓式住宅为主,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适用于目前不在建成区但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2、以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主,多层公寓式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适用于目前不在镇规划区范围内,但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发展成为镇区的村庄。3、以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主,分散式低层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适用于目前不在镇规划区范围内,但也不可能发展成为镇区的村庄。(五)量力而行,逐步建设
镇村规划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我国镇村范围广、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问题复杂,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积淀几千年。各地情况不同,基础条件不一样。在这种背景下推进镇村建设,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决定了镇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要尊重镇村建设客观规律,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做到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结语综上,镇村布局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前提,因地制宜、集约发展为指导,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为根本,量力而行、逐步建设为原则,加强管理、以管促建为手段,实现镇村规划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武睿娟,吴珂.从镇村布局规划层面探讨“两规”衔接的相关问题以无锡市—惠山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0.2.[2]张演华,韩旻羲.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镇村布局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9.[3]王林容,薛国凯.浅谈村庄特色保护问题由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引起的感——想[J].江苏城市规划,2007.1.
篇八: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 美丽乡村Thoughts on Shanghai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王士兰陈
静
WANG Shilan, CHEN Jing简要回顾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城镇化历程。相对全国而言,上海城镇化水平较高,较早提出“城乡通开,全市一体”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中心城区和郊区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已成为上海市新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为此,提出上海市以乡村发展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3大策略,先期规划建设上海休闲度假型、特色文化型、新兴产业型、宜业宜居型等4种类型美丽乡村。This paper brief l y review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Compared to other cities in China, Shanghai’s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higher, and it is among the fi rst cities to conduct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city and rural villages and the insuff i ci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f l icts for Shanghai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trategies to conduc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with emphasis on rural areas and suggests four types of Shanghai beautiful villages respe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leisure tourism, culture feature, emerging industry, and livability.1 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代上海新
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1.1 上海城镇化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从总体上看,上海城镇化经历了3大阶段。(1)1978—1992年“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阶段1978年,上海城镇化水平达到58.7%。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超过50%以后,城镇化将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上海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城乡通开、全市一体”的方针,一方面全市中心区不断拓展,二、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新时代上海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摘
要Abstract关
键
词Keywords作者简介王士兰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
静(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新时代主要矛盾 | 乡村发展策略 | 美丽乡村类型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Beautiful village type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农业现代化,实施贸工农协调发展方针,使市区和郊区产业渗透,经济交融,城乡依存,向城乡一体化发展。(2)1993—2005年“郊区三个集中”的发展阶段1993年,上海城镇化水平达69%。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方针。浦东开发开放又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城镇化发展,农民从“离土不离乡”转变成“离土又离乡,务工进工厂”。(3)2006—2017年“新城建设为重点”的推进阶段文章编号 1673-8985(2018)06-0054-04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180607万方数据
美丽乡村 | 55 2006年,上海城镇化水平已达84.5%。城镇化发展到了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区域协调推进阶段,城镇化发展建立“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即“1966”——1个中心城市,9个新城,60个中心镇,600个中心村。到2017年,上海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90%,达到了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的城镇化水平。1.2 上海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城镇化快速发展,较早步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尚存在下列矛盾和问题需解决。1.2.1
传统城镇化的弊病还在滋生上海人口过多集中于中心城区,压力过大。人口与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还在加剧。重城市建设,轻乡村发展;重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轻郊区统筹均衡发展;重物质建设,轻生态文化等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式仍在延续。导致“城市病”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严重,环境污染仍然存在,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较差等。1.2.2
中心城区与郊区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相对中心城区,上海郊区乡村成为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短板,对照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差距较大。(1)产业支撑和集聚不够,产能等级较低上海郊区村镇产业大多以生产和组装型制造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严重短缺。据调研资料显示,一是村镇工业产能落后,污染治理成本高。
“三个集中”战略实施以来,郊区村镇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产业布局小而散,土地产出水平低,产业集聚度、关联度与能级均有待提升。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偏低,但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2)综合服务设施配置滞后,难以吸引人才综合服务功能尚不能支撑人口的需求,加上村镇人气不足,导致服务业难以入驻,造成长期服务设施配置滞后,更不利于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由于长期的“重城区,轻郊区”发展理念,导致上海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异明显,农村居民拥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 [1] ,尤其是优质设施配套不足。(3)人口“倒挂”明显,老龄化问题突出据调研资料显示:一是人口“倒挂”现象较严重,户籍人口增速缓慢,而来沪人口高速增长,有的乡镇比例已达1:10。二是人户分离现象较突出,存在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空挂户较多等情况,郊区村镇户籍中户在人不在的接近50%。三是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呈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但青少年增速明显低于老龄人口,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龄化问题突出。2 新时代上海怎样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中国已进入新时代,已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上海来说,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下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是以乡村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补齐上海乡村发展的短板 [2-3] 。为此,提出如下策略。2.1 紧扣上海发展的总体目标, 振兴郊区乡
村发展上海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定位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创新中心。当前,上海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90%,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上海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乡关系将再次重构,工业和服务业将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核心,现代服务业占有很大份额 [4-5] 。农业将建立在规模生产、科技化、智能化基础上,应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现代农业。农业劳动者将成为职业农民,生活方式也将逐步市民化,传统的“城市—工业”, “农村—农业”的分工格局将彻底打破,城乡关系应成为以城市文明为主体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然而,当前上海郊区的乡村距离农业现代化尚有差距,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弯道超车,加快实施以乡村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遵照国家新时代发展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2 合理布局好三生空间, 统筹生产、生活、
生态在上海美丽乡村的空间布局中要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美丽宜居,生态空间优质文明。制定好优化的上海乡村空间规划,并能与中心城区统筹协调,形成有机生命体。划定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的管制界限,合理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结构体系。“生产”是农村产业改革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对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形成以市场需求为目的的现代农业,使农村的农业劳动者属于“企业”,成为职业农民,形成新型农村产业结构。要在做好上海全域农村产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在差异化发展的原则下,筛选现在具有优势、将来具有潜力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有条件的可一业为主,多业发展,进一步发展产业链,将产业链触角延伸到二、三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打造产、销、贸于一体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生活”涵盖了农民、农村生活。乡村要全面建成现代化,达到富裕生活的水平,是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当前既要提高农民收入,又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做好“村庄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上海郊区优美的自然资源、丰硕的农副产品、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风韵,建设赋有“上海乡村风情” “江南田园乡村” [6]的美好生活。“生态”是要促进上海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性和稳定性全面提升,防治自然灾害隐患,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但万方数据
56 | 美丽乡村是,当前上海郊区乡村产业布局小、散、乱,产业集聚度和能级均低下,污染大多是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为此,在生态空间规划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规划,要进行环境评估 [7-8] ,严格控制三废,制定好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也是三生空间规划建设的前提。2.3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行体制机
制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何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为此,必须进行适应上海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1)土地问题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法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拟入市,允许出让流转,允许土地所有权人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个人使用,扫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具体包括:一是明确入市条件,二是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的管理措施,三是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乡村可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挖潜、旧村改造、合村并居、土地整理以及开发利用荒地、废弃地,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的前提下,将其整理后或复耕后置换出来的旧厂房、旧房用址和复耕农田所取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归乡村使用,允许自行平衡和调整。(2)金融问题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加大中小企业和农民创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小额贷款和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小额信用、联户担保等产品,推广应用。积极稳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3)人才问题创建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鼓励立志以农业为其职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并转变成职业农民。不断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掌握农业专项技能的新型农民核心队伍,重点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加快高校、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开展国际国内的农业科技合作,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科技资源。鼓励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推广体系作用,进一步调动农业科研单位到上海郊区乡村示范推广。3 上海要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在研究上海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城镇化3大阶段,分析围绕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及功能定位后,得出新时代上海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为此,要按照新时代我国振兴乡村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乡村振兴发展应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科学把握上海郊区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乡村确定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予以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以本土化为宗旨,依据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条件、乡土文化风情,打造不同类型的特色乡村。对标全球城市的要求,上海需要将创建卓越全球城市的创新活力、精神风貌、科技教育、文化传承、生态基质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为此,先期宜建设以下4种类型的乡村。(1)休闲度假型上海郊区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好,是典型的江南田园景色,田沃土肥,水系清冽,林幽可隐,生态良好,可以在充分挖掘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下,围绕“养生、养心、养老、康体健身”等要素,结合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配套水乡田园民宿,建成“乡村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市场的主体场所 [9-10] 。可以将废旧厂房、破旧农房、废弃公建加以整修改造成民宿、农家乐、会议、展览、节庆表演、健身康体、服务中心等设施。可以将水系、湿地、农田、果园、林地等加以整治,再加工改造成特色农业、花卉园艺、森林氧吧、鸟类栖息、科普教育、健身康养、美食餐饮、集贸电商等。目的是吸引中心城区乃至国内...
推荐访问: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思考 村镇 规划建设 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