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9篇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1172020年第2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110期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72020 年第 2 期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10 期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285(2020)02—0117—05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马海燕 [2] 【摘
要】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有效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也有助于创新思想理论教育话语方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意义重大。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还存在诸多问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提高思政课教学团队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设计与协作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个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能力,加强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支持与保障。【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讲好中国故事
路径
高职院校
新时代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新时期的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要求各行各业要结合实际自身实际做好落实工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形成,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真正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将青年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首先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选取当代中国的典型案例,创新思想理论教育的话语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3] 当代高校大学生身处互联网、自媒体的时代,资讯发达,各种生活方式、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至沓来,其中不乏西方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混淆视听[1] 本文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2019 年度科研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与路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ky201902。[2] 马海燕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53 页。万方数据
118的信息,更有不少包装精美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糖衣炮弹,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思想所渗透、侵蚀,甚至部分青年学生已经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偏差等问题。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还比较刻板生硬,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利于青年大学生全面理性地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导致青年学生对国家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同。当前高校思政课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努力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讲好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我们国家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就是要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把奋斗路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人物讲给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引导青年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不断的比较和鉴别中深化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二)有助于创新思想理论教育话语方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当代大学生都是 00 后,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均不同于前代,他们思想独立,不断求新求变,不拘一格,思政课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育话语方式与 00 后交流,单纯进行理论讲授,往往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让思政课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深入分析当前 00 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创新思想理论教育的话语方式,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将枯燥空洞的理论与鲜活的人物事例结合起来,让思政课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无疑是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讲好中国故事,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用小故事来反映大道理,把大道理融入一个个的小故事当中,让思政课既有生活的热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在具体的叙事当中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思政课堂上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讲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话语,巧妙地将政治话语和社会话语、生活话语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化,更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4] 思政课上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想理论教育话语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用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程与成就,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诚与责任感,无疑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教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道路、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家形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则有助于青年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立志报国裕民,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的职责与使命。高职院校历来存在着注重技能培训,轻视基础文化的误区,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对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教师认为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本身就是偏理论的课程,如果引入太多故事会淡化课程的理论性,而且很多故事学生也都听过,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的教师则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把思政课堂变成了脱口秀场,课堂充满了各种大小故事,但却缺少必要的甄别、筛选,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应有的理论高度与深度。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思政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更加偏重于选取与职业相关的故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中国故事的范围。中国故事发生在各行各业当中,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所以,思政课堂上中国故事不仅要讲,还要讲好,只有深刻意识到讲好[4] 李军虎 :《理直气壮 开好思政课》,《内蒙古日报》2019 年 4 月 8 日,第 5 版。马海燕: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万方数据
1192020 年第 2 期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总第 110 期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在思政课堂上讲出设计精巧、真实可信、具有价值引领的中国故事。(二)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待提升中国故事包涵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我们国家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中国故事凝聚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经验与情感,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这对于讲授中国故事的教育者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求思政课堂上讲授中国故事的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精心选择故事,整体设计中国故事的课程分布,避免同一故事在不同思政课上的重复出现。但是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讲授中国故事还大多停留在教师的个体行为与选择上,思政课教师都是各自收集和整理资料,缺乏团队的整体设计与协作,这无疑削弱了中国故事在思政课中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各项能力,选择恰当故事、挖掘故事价值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表情仪态等的掌控能力,多种媒介使用的能力等等。当前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欠佳,有的教师在故事选择方面,正反面的比例没有掌握好 ;有的教师虽然在故事的选择与价值挖掘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在课堂表述故事时,语言表达和媒介运用上欠缺,导致故事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入学成绩不太理想,加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论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师所讲故事的生动性以及教师讲好故事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学校、社会对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协同配合不够要想充分体现讲好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发挥其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一线思政课教师的创新与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能够形成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整合各个部门、群体的力量,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配合。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虽然高校都在强调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也在号召和倡导教师积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但是在具体运行机制上,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有力的支持。例如,思政课需要邀请各类英雄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走进课堂,而相关人员的交通、餐饮等费用的解决很多学校尚未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在课堂上,还需要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场景中去感知,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效果的发挥。从社会层面来看,众所周知,有温度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思政课上的中国故事不仅要源自教师之口,还要让青年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讲授中国故事,讲授自己身边的榜样典型,这时就需要社会的协同,如学生想要去到某个地方去实践或者拍摄微视频以完成自己的实践作业,就需要相关单位的配合与支持,但是不少学生反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肯支持自己的单位并不多,这些让自己感觉比较灰心而且有一种挫败感。青年学生的对世界的认知,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是一个多方位、渐进的过程,除了思政课本身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中国故事影响和感染当代青年学生。三、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对策(一)提高思政课教学团队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设计与协作能力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绝不仅仅是单个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即兴讲授某一个中国故事,而是思政课教师团队整体设计与协作的过程,是一个有着整体设计、系统布局、有序推进的工作。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由三门课程组成,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各不相同,也意味着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和安排,精心为三门思政课甄选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故事。这样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效用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防止出现某个或者某些故事在三门思政课上重复出现的现象。思修课注重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该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万方数据
120中,既要结合当前实际,引入诸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以及扶贫之花黄文秀等人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理论与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又要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突出强调学生在未来职业的选择、具体工作的执行以及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过程中要懂得明确人生方向,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做大事而非“当大官、挣大钱”。概论课旨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历史进程与成就的讲授,提升高职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毛泽东满门忠烈的故事、改革开放前后深圳巨变的故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的故事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还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政策,尤其是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变化引入课堂,以高职学生自己为主体,通过对比来感受职业教育的不同,感受中国教育政策的变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祉,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旨在通过教师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全面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自觉拥护党的路线和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在讲课过程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中美贸易战的进程以及港独事件及其暴徒行为的本质等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关注当下各个行业,尤其是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领域的国内外大事,并将这些事件与学生进行分享和探讨,培养高职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怀。总之,思政课教学团队对于中国故事的整体设计既能充分发挥思政课上中国故事对于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又能有效避免同一故事被重复使用的现象发生,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个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能力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绝不仅仅是思政课上讲几个故事那么简单,它需要教师具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认真选择故事,甄别细节的真伪 ;还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表达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表达媒介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更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素养,能够通过故事将道理、理论讲透彻讲明白,发挥中国故事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具备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一种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扎实进行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然而这种严谨踏实的作风对于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身作则,踏实严谨,用自己的具体行为来影响...
篇二: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9卷 第1期2 0 2 2年 3月长 江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39 No.1Mar.2 0 2 2收稿日期:2021 - 10 - 27基金项目:
2021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语文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析”(项目编号:
NJSY21448 )作者简介:侯晓莉( 1988 - ),女,山西平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的现状与策略侯晓莉(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缺乏重视、尚未有机融入教学、尚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故事素材、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对此,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深化中国故事融入,深入挖掘有关素材,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增进师生交流,使广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高职;语文课程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 - 0496 (2022 )
01 - 0058 - 04DOI :
10.14079 / j.cnki.cn42 - 1745 / tv.2022.01.014 高职院校学生要想未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征程,就必须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部分高职学生容易受到海量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进而影响正确“三观”的塑造。因此,作为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很有必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已经在对外交流中成为常态,文化的多元化交融共存已经发展成客观态势。结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千千万万高职学生既要具备做好中国事情的能力,也要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最终成长为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让高职学生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这对于高职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有利于高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不仅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而且承载着无数中国好故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中,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以载道”就深刻反映了经典阅读的功能,具体到高职语文课程中,可以理解为借助文章阅读和故事讲述实现以文化人。古代文人在阅读中坚持因文悟道,在写作中坚持以文抒情,并将阅读作为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经之路 [1 ] 。由此可见,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仅在于通过学习古代诗文、了解中国好故事、领悟古人思想感情,而且在于通过这些诗文和故事深刻领悟文章要表达的“道”;写作教学目标则在于让高职学生表达阅读心得,进一步升华自身所悟之“道”,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1.2 有利于高职语文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中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所有课程必须肩负起价值引领的重任。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 这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语文课—8 5—
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旨在激发高职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讲好中国好故事”更具有浓厚的价值引领功能 [3 ] 。深入挖掘并灵活运用“讲好中国好故事”的价值引领功能,有利于高职语文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3 有利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拔节孕穗期,在其心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助力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高职语文课周期长,课时多。“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赋予语文课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对于拓展语文课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 。由此可见,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将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高职语文课程在新时代更有肩负起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让广大高职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2 “讲好中国故事”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的现状 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课,语文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师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缺乏重视、尚未有机融入教学、尚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故事素材、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阻碍“讲好中国故事”作用的充分发挥。2.1 语文教师不太重视“讲好中国故事”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尚未深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受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只关心能否顺利评职称,将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项目和完成既定教学工作量中。针对语文教学,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各项语文能力上,多关注高职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等能力是否真正有所提升、是否熟练掌握高职语文基础知识,忽视“讲好中国故事”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一些高职语文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把“讲好中国故事”仅作为一项敷衍了事的临时性任务,甚至狭隘地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只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语文课没必要也不需要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例如,个别高职语文教师认为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提升语文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提升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感悟能力,至于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则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2.2 “讲好中国故事”尚未有机融入教学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尚未将“讲好中国故事”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这里的“融入语文教学”,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层面,而且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一项体系工程。然而,一些语文教师甚至连“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都尚未充分理解,更谈不上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体系中。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将中国好故事元素有机融入具体教学环节中,与教材文本相脱离,将中国好故事讲述得很生硬、很死板,减弱了中国好故事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 [5 ] 。二是少数语文教师将中国好故事等元素零碎地融入教学中,根本没有融会贯通,形成完整体系,致使中国好故事元素难以切实融入语文教学,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地思想价值引领,制约了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2.3 尚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国故事素材当前,部分高职语文教师尚未深入挖掘教材背后隐藏的中国好故事素材。以古诗文教学为例,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两方面,只重视对古诗文的准确理解和明确释义,忽视对诗文蕴含的中国好故事素材的深度追问和探究式学习。长此以往,容易使古诗文教学出现“言”“文”分离、轻“文”重“言”的现象,更谈不上对教材背后中国好故事素材的深入挖掘,致使经典古诗文教学难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功能。例如,对于山水诗,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但却没有借此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错过了挖掘并利用中国好故事素材对学生开展价值引领的机会。2.4 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目前,部分高职语文教师采取以诵读法、串讲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一大共同缺陷就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无论诵读法还是串讲法,语文教师习惯于将知识点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此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逐渐忽视倾听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不同声音及其提出的种种疑问,不重视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不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渐渐习惯了机械地死记硬背,很少主动思考教材文章背后蕴含的深意,较少与语文教师展开—9 5—侯晓莉 “讲好中国故事”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的现状与策略
深入交流。3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 教师是兴教之源和立教之本。反思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深化中国故事融入,深入挖掘有关素材,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增进师生交流互动,促使广大高职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3.1 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要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第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从价值引领的角度深刻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高职语文教师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广大高职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是未来参与国家建设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的骨干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语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对于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越来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西方文化思潮及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高职院校依托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能够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6 ] 。第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升华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是最能反映人生、人道和人性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是人学。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这一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气节,蕴含无数值得本民族人民世代传诵的好故事。所以,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范本,是“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依赖的资源。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离不开讲述中国好故事的文学作品。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被选入教材的重要原因。为最大限度发挥高职语文教材中文学文本的育人功能,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学文本反映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感,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2 深化中国故事融入,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 除了提升思想认识,高职院校教师还要深化故事融入,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中,不能仅就文本讲文本,要熟悉文章作者创作文本的背景,包括文本创作的时代特点与现实条件,进而引导学生从文本创作全局的视角来理解文章成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从时间维度分析文章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引导他们思考对于作者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更加全面地讲解文本故事背景,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持续更新自身学科知识体系。为此,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及时掌握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从新的视角解读故事,以新的思维方式从多个侧面分析故事。第二,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要找准时机,切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点,灵活运用多种技巧激发情感共鸣,力争将情感共鸣升华为思想认同,促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语文教师还要在依托教材文章“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具体的讲述步骤,包括从共性切入到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再到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同时,语文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仔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点探寻学生更感兴趣的话题及与之有关的中国好故事 [7 ] 。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各抒己见的氛围,尊重并理解学生。对于部分学生一些偏激、错误、不够理性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继续讲述与教材文章有关的中国好故事,抓住引导学生转变思想的契机,适时激发学生情感,实现以情育人的目标,不断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3.3 深入 挖 掘 有 关 素材,拓 展 “讲 好 中 国 故事”的深度 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和宽度。为此,语文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在全面熟悉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讲好中国故事”有关的素材。以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将其与“讲好中国故事”紧密联系起来,在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让广大学生认识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密切联系。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书写不简单地承载田园牧歌,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便于读者进一步认知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例如,在讲解《白鹿原》这部文学作品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白鹿”一方面象征着一种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借助白鹿原这块土地表达超越政治、文化等界限的、更加深刻的隐喻意义。高职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的中国好故事时,要引导学—0 6—2022年3月 长江工程...
篇三: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31 卷 第 6 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l. 31 No. 6 2021 年 6 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Jun. 2021 收稿日期:2021-01-09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019jyxmo916)作者简介:谢晓虹(1983-),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赵林捷(1967-),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谢晓虹, 赵林捷(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 合肥 230000)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是顺应时代发展、 承担教育职责、 创新教学方式、 坚定学生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应坚持真实性、 全面性、 针对性、 教育性原则, 重点讲好历史、 文化、 社会热点、 民族追梦等故事, 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中, 通过明确目标与追求、 提升素质与能力、 创新方式与手段、 整合资源与力量等一列举措, 切实发挥中国故事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夯实基础。关键词: 新时代; 思政课; 中国故事; 教学优化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07 (2021) 06-0068-05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1. 1 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也无比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 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奋斗之歌, 也向世界证明了我国建设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决心。
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和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 我国有许多新故事需要宣传, 有许多正能量需要弘扬, 也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关注和引导。
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 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课程, 必须充分凸显我国宣传工作的强大价值, 要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传递党的政策方针, 引导广大学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所以, 讲好中国故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使大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中国故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 社会发展、 民族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1. 2 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讲好中国故事, 教师需怀着敬畏与传承之心, 讲清楚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背景、 文化积淀。
也要饱含开创与理性之情,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 突出优势。
所以,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追忆历史, 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挖掘文化追求与精神基因, 也要立足当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深刻教训与宝贵经验, 还要展望未来, 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理清建设思路与发展走向 [1] 。
可以看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 讲好中国故事是帮助广大人民牢记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的有力途径,是全社会需共同为之努力的重要事业。
讲好中国故事在内涵与内容层面与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契合, 在形式与追求层面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
所以,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视角、 新思路, 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 高校坚定办学方向、 推进 “立德树人” 的职责所在。1. 3 创新教育形式的有效方式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灌输, 内容艰涩复杂, 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去甚远。
加之课堂教学形式固定、 枯燥乏味, 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育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即使部分思政教师尝试通过不同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但当教育话题与内容回归教材本身, 学生依然无法对教学活动继续保持
注意力。
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探索, 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同步创新, 这与以往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具有显著差异。
中国故事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 人文、 社科等知识, 是对思政课程庞大内容的高度浓缩, 弥补了思政教师在课时限制下无法进行大量案例解释的不足。
更关键的是, 讲好中国故事是以故事形式剖析思政教学内容, 不同于传统思政教学直白而生硬地告诉学生 “是什么” 或 “怎样做”。
在故事语言的包装和渲染下, 思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与生活经验, 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政知识, 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思政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1. 4 加强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故事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凝聚着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 是契合人类发展规律、 满足人民需求的思想与文化建设工作。
中国故事能反映人类直接经验, 以神话传说、 诗歌戏剧、 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故事也能揭示人类发展规律, 彰显马列主义思想光辉、 突出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
讲好中国故事, 以伟大中国梦为主题、 以改革开放为要义、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 是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宏观规划。
与此同时, 讲好中国故事不忽略普通民众的平凡小事、 不夸大国家发展的现实成就、 不回避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困境。
所以, 讲好中国故事仰仗传统文化、 依托历史资源、 背靠社会现实, 高度契合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预期。
中国故事能以其独特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制度、 理论与文化, 进而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引导学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把握2. 1 保持真实性, 避免艺术加工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性、 科学性的学科,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以 “真实可靠”为首要条件。
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目的在于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但绝不能为追求中国故事与思政课知识的契合度而进行艺术加工。
思政课需要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需要强调党的领导地位与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但也需要以理性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与困难。
如果以回避问题与失败的态度讲故事, 不仅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理性要求, 也无法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 开展好思政教育工作。
只有真实的中国故事才能使学生在国家和民族的建设进程中, 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 认识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从而帮助学生以更理性、 更自信的态度面对个人成长中的不同经历。
教师也只有坚持讲真实的中国故事, 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完整统一, 才能真正经得起学生的检验与挑战, 才能为提升课程新效果积聚力量。2. 2 保持全面性, 避免以偏概全讲好中国故事旨在使深奥、 抽象的理论知识, 以便于接纳和理解的语言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不过,思政课教师须以高度理性看待中国故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切勿过度放大中国故事的影响作用而使思政课出现严重偏失。
思政课教师应认识到,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提高教学吸引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尝试, 但从根本来看, 讲好中国故事只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环节, 是一种推动教学发展的手段或方法,而不是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
所以, 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完整的构思设计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性、启发性、 生动性优势, 帮助大学生将教学知识内化为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 但决不可将思政课转变为“故事课”, 完全以感性思维引导课程教学走向。
思政课教师也不能用某个或某类中国故事代替思政理论知识, 要注重把握思政理论的深度与高度, 通过系统化讲解帮助学生构建思政理论知识体系, 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补充手段以避免纯理论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2. 3 保持针对性, 避免泛泛而谈判断高校思政课中国故事的讲述情况, 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能否强化学生教育认同、 可否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所以,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保持较高针对性, 避免教育过程泛泛而谈。
教师在选择故事素材过程中, 应紧密围绕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现实情况、 关心学生学习需求。
在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反映国家发展成就、 凝聚社会建设共9 6 第 6 期 谢晓虹,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识, 讲好能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 也要着眼于社会基层空间, 讲好普通民众的光辉与平凡。
尤其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群体性矛盾, 讲透具有代表性、 现实性的平凡小事。
教师要在利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鼓舞人心的同时, 避免过度回避国家建设发展进程中的困难故事与负面故事。只有兼顾宏观与微观、 积极与消极, 思政教师讲出的中国故事才能自然质朴、 真实亲切, 才能在关照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 真正契合学生思想意识、 触动学生价值理念, 进而规范学生的外在言行。2. 4 保持教育性, 避免价值失衡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 始终要围绕教育和引导学生而展开, 无论是梳理故事内容, 还是选择方式方法, 都应以保持中国故事的教育性为前提, 竭力避免讲述故事出现价值失衡的消极情况。
现代化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 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交际方式, 还催生了一批 “网红明星” 和 “网络段子手”, 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从讲台走向荧幕, 成为坐拥大批粉丝的 “网红教师”。
诚然, 教师以轻松诙谐、 简洁直观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 有利于迎合学生群体偏好、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 高校与思政教师若聚焦于外围关注和资源支持, 热衷利用搞笑、 诙谐的表现形式吸引受众, 一味通过 “心灵鸡汤” 迎合学生偏好、 喂养学生思想, 只会使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场娱乐盛宴, 只会使严谨务实的思政教学课堂陷入娱乐泛化的泥淖之中 [2] 。
因而,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底线, 绝不能以娱乐价值侵蚀教育价值, 使思政教育出现以形式统领内容的消极倾向。3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3. 1 讲好历史故事, 凝聚民族力量历史故事以时间为基本线索, 不仅完整串联了事件与人物, 而且揭示了历史演进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与教育价值。
所以,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故事, 以此激发学生自觉、 凝聚民族力量。
思政教师讲好历史故事, 应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主要选择范围,着重突出近代史中, 中华民族反帝、 反封建、 反侵略做出的英勇抵抗和伟大牺牲。
也要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党领导人民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的奋斗与进取精神。
在讲好历史故事的具体实践中, 思政教师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借助影像资料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
在影像资料中,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相互交叠, 共同推进历史事实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通过人物与事件感知历史背景、 体悟时代选择。
与此同时, 学生在整体故事背景下, 通过人物多重角色对历史伟人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人物思想和历史进程的认同, 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3. 2 讲好文化故事, 挖掘思想底蕴2017 年 1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充分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基于此, 高校思政教师需讲好文化故事, 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 以文化故事深邃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 教化学生。
思政教师既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倡导的仁、 义、 礼、 智、 信, 帮助学生认识和养成个人品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以及社会公德,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可以深入阐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 “仁者爱人” “以和为贵” “天人合一” 等思想, 为解决当前存在的恐怖主义、 极端主义、 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提供新视角, 使学生认识到,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 也对解决全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进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不仅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勇气和担当, 也有推动相关建设工作的基础与实力。3. 3 讲好热点故事, 心系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 问题集中爆发, 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与现代化治理形成严峻挑战。
思政教师不能刻意隐瞒和回避这些社会问题, 使思政教育成为描述理想化社会的工具, 而是要在正视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以理想思维和科学方法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 “热点故事” 调研任务, 由学生自由选取近期的时事新闻、 社会问题, 通过材料整理、 内容分析形成总结报告,0 7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第 31 卷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展开积极讨论, 并对学生调研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
讲好热点故事, 重点在于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透过问题看本质。
比如 “扶不扶摔倒老人” 的热点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诚信缺失与价值功利的角度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也要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思考如何解除信任危机、 构建和谐社会。3. 4 讲好追梦故事, 坚定理想信念思政教师要讲好无数仁人志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故事, 要讲好数以千万的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 洒热血的奉献故事, 也要讲好革命战士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革命故事, 使学生在中华民族追逐“站起来” 的故事中牢记革命历史 [3] 。
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思政教师要讲好中华...
篇四: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3), 368-372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3056文章引用: 李佳. 讲好中国故事对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3): 368-372.
DOI: 10.12677/ass.2020.93056
Analysis on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v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Jia Li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Received: Mar. 8 th , 2020; accepted: Mar. 23 rd , 2020; published: Mar. 30 th , 2020
Abstract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nd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 is the best way to show China’s style and featu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position for us to train a batch of succes-sors who tell Chinese stories 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hinese St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Level
讲好中国故事对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探析
李 李
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0年3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30日
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展示中国风貌的最佳方式 , 思政课便是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讲好中国故事接班人和当代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对改进高校思政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和提高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李佳
DOI: 10.12677/ass.2020.93056 369 社会科学前沿
关键词
中国故事 , 思政课教学 , 教学水平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的精神标识,讲好中国五千多年的好故事,对于丰富和内化思政课内容、提高其影响力、发挥立德树人功能意义重大;与此同时,“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也需要培养更多能善讲中国故事的人才”[1]。以高效思政课为主渠道来讲好中国故事,利于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勇于做中国故事的弘扬者和传承者,对外可以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大国形象,对内可以凝聚中国共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中国故事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2. 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助力 由于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价值方向、目的归宿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已不可缺少中国故事因素,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授课方式、厚实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认同的必然要求。
2.1. 以“讲好中国故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 1) 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引领和教育当代青年的主渠道职责,这就意味着思政课必须与青年学生相亲近,必须探索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形象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想实现以上所述,必须以中国故事为抓手,充分挖掘、精心提炼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让中国故事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主体的政治信仰,加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真正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2) 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地注重理论的严谨性、结构的系统性、知识的准确性。然而,当代“00 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时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实与网络等各种文化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让“00 后”大学生难以接受枯燥的理论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如果长期不更新,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就难以对“00 后”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面对这一现实,就是要善于用鲜活的事实、生动 的故事说话,用事实和故事来说服“00 后”大学生实现从“低头”到“抬头”,从“抬头”到“点头”的转变。中国故事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积淀是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浓缩,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的记录,是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想的理想追求。这些见证中国不断成长发展的点滴故事,凝聚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有助于激发受教育主体的内心认同、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培育具有使命担当维护国家利益的未来建设者。
Open Access
李佳
DOI: 10.12677/ass.2020.93056 370 社会科学前沿
2.2. 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和认同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情感课程和价值课程,因此不能只传授,不注重感化,只有达到身心接受和认同才是成功的思政课,这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遵循整体教学目的和方向,因事而化、因事而新。“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通过中国故事把想传递的大道理、硬道理讲细讲活,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增强青年学生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始终坚持客观、全面、辩证地向受教主体展现真实的、向上的中国,有利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增强时代自豪感,使青年能自觉国家利益、国家形象,这才是国家魅力的最好诠释。
3. 讲好中国 故事为厚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助力 教育并引导当代青年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家国意识、全球意识,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追求目标,也是每一位高校思政教师的时代责任。为此,要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供当前乃至长期的根本方向。
3.1. 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其激励引导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巧妙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结合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故事与相关课程设置融合起来,使红色贯穿于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感悟到无数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和祖国发展呕心沥血宏伟气概,增强爱国热情,珍惜当下拥有。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相对偏理论、晦涩,在教学中可以将红色故事所体现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中令人深思的聚焦点、引入红色故事中引发情感共鸣的共情点、找准红色故事与现代思想契合点,唯有如此,红色故事才能真正进课堂、进人心、进入大学生的头脑,红色故事的教化功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2. 讲好传统故事,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化育着中国人生活、规范着中国社会,同时为中国人提供高远理想”[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讲好传统故事。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能使青年学生理解其蕴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自觉学习先辈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自觉像先辈看齐。
传统故事是人们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播具有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古代优秀道德文明精华的浓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从中华传统文化最强大的基因中生长出来的”[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及其文化,为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注入自信能量。
让传统故事走进高校课堂,既增强了课堂内容设置的文化底蕴,又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和鲜活,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有效性。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教师要准确选取传统故事与历史发展片段相结合,是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让广大学生能够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树立民族复兴的自信和信念。需要注意的是,在注重传统故事学习的同时,要注重于当今时代主题相结合,坚持传统
李佳
DOI: 10.12677/ass.2020.93056 371 社会科学前沿
性和现代新的辩证统一,消除消解传统故事解读中的“现代悖论”,要将传统故事的精神要义转化为现代人的道德诉求的营养供给,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讲好改革发展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改革史,在高校思政课中,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是为了促使广大青年深入体悟中国改革和取得如此成就的艰难历程,了解中国发展所遭遇的国内外形势,明确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国家走向、民族命运之间紧紧联系、不可分割。“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新故事,讲好 14 亿人民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故事”[4],讲好中国人民勇于追梦、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故事,使青年学生真正感受到时代的伟大,祖国的复兴和肩上的责任。“客观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然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激荡人心的伟大实践” [5],这是敢于创新的中国人开辟的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的历史方位。
然而,我们的“特色道路”必然会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散布中国发展“威胁论”、“掠夺论”,针对这些杂音,作为中国新时代青年,首先要做的便是坚定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相信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追求合作、共赢、共享,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新型道路,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以共同发展为己任,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和掠夺。“思修”和“毛概”课中,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改革精神和中国改革开放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对改革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疏导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向学生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拓展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新时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声音’,有血有肉地讲好‘中国故事’”[6]。
4. 结语 当今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正如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近年所强调的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时,高校思政课作为传递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价值观主流的关键,必须进行创新、改革其教学方式和内容,尽可能大地发挥其引领作用,引领广大青年乃至社会整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更要把中国故事纳入到社会实践教学中”[7]。只有将中国故事融入教学过程当中,才能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受众主体结合故事理解原理内容、感受红色精神、正视历史问题,使学生从心里形成对本国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是上好思政课的最佳路径选择”[8],对内是为了唤起国民对历史的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精神的传承,引领社会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外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中国致力于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青年强,则国家强,讲好中国故事靠的是当代青年有所作为,高效思政课作为青年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向青年们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传统故事、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辩证、公正、客观地认识和解读当代中国,激发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从而促使当代青年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扛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旗,使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从而实现讲好中国故事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助力,实现新时代思政课的最大效力。
李佳
DOI: 10.12677/ass.2020.93056 372 社会科学前沿
参考文献 [1] 任仲文. 讲好中国故事[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 [2] 白显良.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4): 47-48+51. [3] 王子蕲, 齐卫平. 高...
篇五: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iddot;182·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 年 3 月 20 日Mar.20, 2021第 41 卷第 3 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7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蔡 慧1 包有或 2(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责无旁贷。但高校思政课在讲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题材内容缺乏精度、讲述方式缺乏效度、教师话语素养有待提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破解现实困境,思政课应从精选中国故事素材、创新中国故事呈现方式、提升教师话语素养入手,以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词: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182-0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1]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高校而言实质上就是做好育人工作,这与高校思政课的使命高度契合。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 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和应尽之责。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首先,抓好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思想基础,是高校思政课的首要职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肆意抹黑中国,影响广大青年学生的认知,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带来了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身处复杂的国内外大环境,思想行为深受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考验。思政课只有讲好中国故事,用鲜活的事实说话,坚持客观、辩证地向大学生展现中国社会的全景,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国家形象的全面认知,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研判形势,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紧跟党走的政治信仰和行动自觉。其次,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勇于担当的有为青年,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3]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先锋力量和中流砥柱,不仅要有过硬本领,而且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赋予大学生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动力,无疑是培植大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其担当意识、坚定其奋斗之志的厚实根基。思政课只有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国故事铸魂育人的功能,才能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品德修养,在与祖国人民同频共振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力奋斗。再次,提升教学效果,凝聚价值共识,是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课因其知识性、政治性等学科品质,多以严谨规范的理论话语呈现,与大学生的话语风格形成反差,这使得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容忽视的两个方面。讲好中国故事,直指教学内容和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对于破解思政课的瓶颈问题大有裨益。中国故事蕴含着宝贵的育人资源,本身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讲好中国故事,在输出故事内容的同时也宣扬了价值主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需求,是思政课教学中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思政课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实现从课程教学体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自然衔接,使学生在认同教育中完成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自觉转化。近年来,上海各高校探索开设“大国方略”等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想政治类选修课程 [4] ,就是旨在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认 可度。收稿日期:2021-03-02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编号:JZ180153);2018 年度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SK04)。作者简介:蔡慧(1982—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包有或(1963— ),男,福建南平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83·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为了更加精准地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摩的方法对思政课展开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高校思政课能积极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努力探索把中国故事融入教学,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实践中还存在着题材内容缺乏精度、讲述方式缺乏效度、教师话语素养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一)中国故事题材内容缺乏精度中国故事题材丰富,但是当前思政课选取的部分中国故事不能有效承载教学任务,也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旨趣意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度不够,题材缺乏多元性,直接影响中国故事的亲和力。调查与访谈显示,有的教师偏向取材官方文件、官方媒体上的宏大故事,虽弘扬了主旋律,但是主题崇高,疏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教师偏向取材中国历史故事,但缺少今昔对比,没有切入大学生关切的当代热点;有的教师偏向取材伟人、名人故事,缺乏对普通人的关注,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有的教师偏向取材励志故事、正面案例,刻意回避负面案例,虽宣传了正能量,却忽视了问题导向,降低了思政课的公信力。大学生群体更喜欢身边人、身边事,既期待故事内容能聚焦正在发生的鲜活实践,也期待故事内容能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二)中国故事讲述方式缺乏效度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表达的视角和范式,但是当前思政课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比较粗糙,更多只是“讲述”,没有“讲好”,这直接影响中国故事的传播。不少思政课教师缺乏对中国故事的理性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故事会弱化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真理性,极少引用故事,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简单带过,使课堂单调乏味。有的教师则过度依赖故事,使课堂变成了故事会,即使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也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解析,往往不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不少思政课教师缺乏对故事的合理设计和运用,只是再述文本信息或者稍加改动,并没有对故事进行“加工”“雕琢”,也没有总结故事包含的思想内涵,弱化了故事的意蕴张力,不能做到以事明理、情理交融,往往造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脱节。(三)教师话语素养有待提升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能意识到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故事讲好,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仍然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的教学话语权,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有的教师习惯运用权威式、控制式话语将故事讲授给学生,教学模式仍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有的教师虽然设置了学生参与环节,但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出现问而不答的局面;有的教师从自身认知出发讲故事,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话语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使得课堂氛围缺少温度。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更需要被理解和尊重,他们渴望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使用交互式、商讨式、引导式的教学话语,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故事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路径(一)精心做好中国故事的素材选择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遴选中国故事的根本价值遵循。弘扬主旋律,宣扬正能量,是思政课遴选中国故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5] 思政课选取的中国故事首先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服从和服务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故事要以这一思想为主线,着力展现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和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保证思政课不偏离正确的方向,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第二,契合教学主旨,具体讲好三类中国故事。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中国故事还应紧紧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讲好历史文化传统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一是讲好历史文化传统故事。文化传统最具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文化传统故事,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思政课可以讲大禹治水、孔融让梨、愚公移山、仲由负米等历史事件,展现中华传统道德之美;可以讲屈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等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再现历史人物精神之美。只有讲好历史文化传统故事,才能引导学生置身历史背景,探寻中国自信的源泉,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准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脉络,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自信。二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有着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思政课应着重讲好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与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新机遇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风雨征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中国“定盘星”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世界提供“中国之治”的故事。只有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才能使学生解码“中国奇迹”,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三是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在实现中国梦的每一个紧要关头,亿万中国人民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创造了美好家园。民族危亡之时,革命先烈舍身忘我,开拓新路;百废待兴之时,劳动模范艰苦奋斗、矢志奉献;改革开放之时,先锋者勇于创新、敢闯敢试;新时代,广大基层奋斗者敢于
·184·担当、攻坚克难。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追梦、圆梦。只有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伟大的复兴梦从何而来,开启个人的逐梦之旅。思政课可以讲袁隆平、屠呦呦等科技精英的故事,袁庚、罗阳等改革先锋的故事,焦裕禄、廖俊波等优秀县委书记的故事,钟南山、张伯礼等抗疫英雄的故事,黄文秀等脱贫攻坚青年奋进者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聚集正能量。(二)创新中国故事呈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6] 要融合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以有新意、有活力的方式呈现中国故事。第一,依托音频、视频、动漫、AR、VR、AI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体验式故事讲述。2020 年播出的大型史诗纪录片《中国》采用影像讲述历史故事,通过场景模拟、角色出演、情景再现等演绎形式,将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的华夏文明,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了文化认同。高校思政课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形式呈现故事人物和情节,营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强烈的体验感和代入感中产生共鸣。比如,在讲述长征时,整合利用《长征》《故事里的中国》等影像资料生动再现这段历史,同时借助 VR 设备,让学生参观虚拟仿真革命纪念馆,体验红军战士崇高的理想信仰,强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第二,依托学习通、腾讯课堂、翻转课堂等互联网学习平台,开展互动式故事讲述。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播出后好评如潮,在“哔哩哔哩”网站播放量超过 3000 万,其中 30 岁以下的年轻受众高达 60%,这就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讲述中国故事的良好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建设自己的教学云课堂,嵌入各种形式的故事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故事或者身边热点故事,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上传讨论区,提高参与度。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专题辩论、热点评说、经典诵读等形式,对中国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学科理论进行分享、研讨,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对话。第三,依托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式故事讲述。实践中的故事最具说服力,也最受学生欢迎。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名人故居、革命旧址、教育基地等地方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将故事讲述的空间延伸至课外。通过参观革命旧址、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通过调研新农村建设、讲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故事,通过走访前沿城市、讲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巨变的故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聆听中国故事,切身体验中国精彩的故事。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学生由故事的学习者向宣传者转变,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比如,围绕战“疫”主题,标定“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自由选题,或进行“抗疫小知识”社区宣讲服务,或进行“抗疫先锋人物”校园宣传,或投身抗疫志愿者活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三)提升教师话语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7] 为指引,用功、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一,用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讲述了很多温暖人心的故事。思政教师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典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篇六: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轻工教育 2021·4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建构杨静逸(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时代命题。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价值蕴涵,继而从“突出学生中心”的话语转化逻辑、“彰显中国主体”的故事选择逻辑、“注重视域交融”的叙述行为逻辑三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建构的基本逻辑,并提出建构“教师 - 学生 -‘他者’”叙事共同体、建构“宏大 - 微末”双重叙事内容体系、建构基于互联网的叙事媒介体系的实践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叙事建构中图分类号:G641作者简介:杨静逸(1986—),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探究”(2019SK14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18VZT004)。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 in UniversitiesYANG Jingyi(College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Abstract:"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time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n it analyzes the basic logic of narrative construction fromthree aspects,namely,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logic of " highlighting student-centeredness",the story selectionlogic of "highlighting the Chinese subject",and the narrative behavior logic of "focusing on the blending of horizons";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 teacher-student-'other' " narrative community,the construction of a dualnarrative content system of " grand-micro-end",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based narrative system. Such anarrative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with an intended purp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 in other universities to well tell Chinese stories.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Chinese stories;narrative construction党 建 与 思 政12 中国轻工教育 2021·4伴随着“属人”德育范式的转变,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时代使命的召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要路径。近几年,学术界、教育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重要原则、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思想提出的时间较短,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还不够系统全面,特别缺乏以“故事”和“讲故事”为主题的叙事理论的部分,在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方面稍显不足。由此,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基于“叙事”理论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蕴涵,继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基本逻辑和实践策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主要问题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认识有待深化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素材和核心内容。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模式上都停留在“将中国故事作为课堂导入、案例支撑、讨论素材等”较浅表层面,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呈现“将中国故事简单堆砌”的状态,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青年学生学习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及青年学生未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政治站位不高,不能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时代新人培养的使命任务层面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探索停留在故事导课、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中,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样态和模式方面缺乏创新,难以释放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能量,难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场域。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好中国故事”的认知有待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选好中国故事”。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选好中国故事”缺乏系统、全面、深刻的认知和思考,在中国故事的遴选方面呈现更多的主观性、随意性、临时性、分散性,在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方面略显不足,影响了中国故事在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方面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不够了解,缺乏系统整理,故事素材准备不足就很难在把握全面的基础上遴选最具有代表性的好故事;二是未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择紧扣教学目标的中国好故事,被搬上课堂的“中国故事”如隔靴搔痒,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教学内容;三是未能认真遴选出能够与学生生活世界建立情感链接的中国好故事,造成“中国故事”在广大学生思想引导、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融入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即使被课堂上的中国故事打动,也很难在课下将故事背后的“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约了中国故事的教育作用。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有待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讲”。但在现实的党 建 与 思 政
中国轻工教育 2021·4 13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同其他学科教师,因长期受现代理性主义影响习惯了例证思维模式,更擅长说理,缺乏故事思维,也就忽视了与故事叙述密切相关的话语、媒介、技巧等因素,致使学生仍停留在中国故事的客观思维区域,缺乏深度共情、共鸣之体验。教师在“讲故事”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理论性有余、专业性缺失、趣味性和艺术性不足,难以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价值性和启发性。具体表现为:故事讲述的话语感染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在融合广大学生话语偏好的基础上对故事文本进行教学话语改造的意识和能力;故事讲述的媒介单一,难以满足拥有“行走在全媒时代的大脑”的青年学生的需要;故事讲述的技巧,如议题设置、结构编排,以及综合运用肢体、眼神、手势等要素进行故事演绎等方面缺乏专业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语言生硬、平铺直叙、媒介单一”的故事叙述无法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导致“讲故事”的效果欠佳。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基本逻辑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价值蕴涵基于上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实的教育样态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中极易陷入“讲故事”的形式狂欢,中国故事未能通过教师“叙述”直达学生心灵,充分发挥价值承载和思想引领的作用。而“叙事”作为古今中外备受青睐的道德教育方式及当代多学科研究新范式,聚焦“故事”及“讲故事”的主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重要借鉴和指导。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叙事”伴随人类历史始终,人类通过“叙事”实现道德教育是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的《伊索寓言》《美德书》还是中国古代的《论语》《三字经》等都是通过叙事实现德育的典范。特别是在经历西方经典叙事理论到后经典叙事理论发展之后,“叙事”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检视道德经验中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倾向结构的有价值的视窗”。[1] 正如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指出的“叙事的含义不能被局限于‘讲述故事’的层面,而必须上升至‘思考人类生命本质’之层面”。[2] 特别是基于叙事理论与德育论交叉研究的产物———“德育叙事”,伴随着 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属人”德育范式的发展及隐含着反理性主义、反教条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再次回归到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及现实样态中,“教育叙事”“德育叙事”“叙事教学”等成为中西方众多学者聚焦的热点问题,“叙事”成为教育及人文社科领域新的方法论。比如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德育叙事是叙事主体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3] 由此,将“叙事”理论及“德育叙事”方法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特别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具有学术合理性,还具有实践可行性,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避免中国故事和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能有效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化对“讲好中国故事”时代意义的认识,提升对教学话语、中国故事、叙述行为的专业性认知,从而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基于“叙事”及“德育叙事”审视视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将精彩生动的中国故事呈现给学生,将中国故事背后的党 建 与 思 政
14 中国轻工教育 2021·4“道”传递给学生,而更在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通过中国故事予以“叙事建构”,让中国故事中的“价值”与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系统发生碰撞,进而达成交流、沟通,促使学生在价值澄清中顺其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价值视域,潜移默化地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人生以及对中国、世界的认知,自觉将个人成长成才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价值蕴涵。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三重逻辑根据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中对“叙事”概念的阐述,“叙事”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二是叙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三是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4] 由此,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价值蕴涵,在统筹“叙事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律”内在统一的基础上,需要从“话语”“故事”“行为”三个方面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叙事建构的基本逻辑。(1)坚持“突出学生中心”的话语转化逻辑“‘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5] 话语研究的基本范畴即语言学,“语言”在叙事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仅是知识的工具,而且还是权力的工具。一个人说话不仅要努力被听见,而且要努力被别人相信、被人遵从、被人尊敬、被人称颂”。[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就在于让广大学生相信中国故事背后的“道”,这就需要教师在叙事话语建构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逻辑,以语言的价值性、规范性、生动性抢占课堂话语权,有效实现教材话语向叙事话语的转化。一是基于问题导向,针对当前“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话语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消解不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腐蚀。二是注重以中国特有的语言风格、语言范畴及语言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确保青年学生对中国故事的正确理解。比如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就必须坚持对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表述,利于青年学生从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三是基于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认知规律及语言偏好,结合移动互联网下网络平台话语多样化呈现的特点,吸收具有正面积极教育作用的网络用语来讲述中国故事,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坚持“彰显中国主体”的故事选择逻辑“故事”在叙事活动中承载着叙述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叙事活动是要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因此,故事的选择必须彰显“中国”主体。一是选择能够展现“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的故事。“立体”即“有血有肉、有棱有角”,这就需要既有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梁...
篇七: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dash;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20 期/7 月(中)—6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潘晓松(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浙江·杭州 310058)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需多方协调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给这一群体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来华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之一。目前在给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讲什么、怎么讲”、文化适应障碍、文化教学不先进以及跨文化意识不够等问题。我国高校应秉持尊重、共存、互鉴原则,讲好中国故事,并把面向留学生、中国学生、中国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开设跨文化教育课程或讲座,从教材、师资、教学法三方面创新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重视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等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化策略。关键词 中国故事 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教育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 “软实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2010 年末他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也曾指出, “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一种叙事的能力”。讲好故事已成为衡量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叙事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热门的留学目的地。2018 年共有来自 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 492185 名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 1004 所高校学习。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来华留学生规模大、来源范围广的特点使得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支潜在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他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教育不仅是留学生本人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向他们讲中国故事,开展文化育人,“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毕业生”的过程。2018 年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首次明确了不同层级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学科专业水平、语言能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因此,各高校给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基本知识、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的生活以及跨文化和全球素养等多方面知识的传授。只有来华留学生在“知华”之后,才能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对我国心存善意(友华),成为出色的“中国故事”讲述者、传播者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因此,面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以文化人,则是对前述挑战做出的积极回应。1 何以为故事和如何讲故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中国故事的文本十分丰富,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都不乏有吸引力的好故事。一个好故事能让受众在欣赏和感悟中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并认同中华文化的精神。但在具体实践中,故事讲述者对于故事够不够好,能不能体现中国智慧和创造力,适不适合受众的特点和接受习惯等考虑得还不够细致。当前给来华留学生讲述更多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等古代故事,以及熊猫、京剧、功夫、书法等中国IP,不是说这些有关古代人物或中华传统艺术的故事不好,而是说其中有些故事缺乏时代感,不能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或叙事缺乏策略,没有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或用共通的人性元素来表达,因而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讲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来华留学生不仅能掌握表象和形象,更要掌握真实。不仅是感知,更是感性,就是能够欣赏、能够感动,受到了启发,感觉收获了东西,有了自己的心得。”只有在故事被听懂了,文化有交互和共鸣之后,才可能有效传递信息、传递价值。各高校要善于运用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因地制宜向留学生介绍当地人奋斗和发展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国人吃苦耐劳、改革创新的精神。此外,可以多讲讲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以及全球化事业和目标如“一带一路”倡议等,让来华留学生多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生活以及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改变和贡献。“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原因在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彼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很大差异。而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历史文化会深刻影响着其国人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方法。因此,在给他们讲述“中国故事”时,要遵循费孝通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具体来说,首先要认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平等的原则;其次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分歧,积极寻找不同文化的“最大公因数”, “求同存异”;最后在文化交流互动中,互相包容和欣赏,互相学习和借鉴,实现和谐发展。2“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如何把它讲好,让受众愿意听、听得懂,与讲述者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共鸣,顺利实现中国故事与受众文化认同之间的对接。不过,面对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以及他们多元复杂的文化背景,要讲好中国故事实属教 | 育 | 观 | 点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20 期/7 月(中)— 7不易。目前各高校基本上依靠自行探索,在具体实践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障碍。由于了解信息渠道的局限和主观上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虽然是正面和积极的,但不完整、不全面,甚至有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还有着刻板、负面的印象。对中国认知的不足、语言交流的障碍以及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使得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感到很无助、很焦虑、甚至有挫败感,并给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很多不利。第二、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不先进。文化教学是高校讲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明确将“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但是却无有关这几方面内容的指导实践。从总体上看,各高校都是以《中国概况》作为文化课的教材,不过,有学生反映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与时代脱节;语言太精炼,对留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课程内容多是知识性内容的介绍,并且多为古代传统文化知识。文化课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但授课随意,教学手段单一,单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并没能按学生特点和认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导致讲中国故事的效果不佳。第三、留学生管理人员跨文化意识不够。教育部强调中外学生管理趋同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无视文化差异的同等化。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有些管理人员不太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些人内心对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甚至存在着些许的地域歧视,因此,在处理问题时他们依旧是运用行政权威,发号施令来“服务”留学生,缺乏同理心,给留学生的支持不够。留学生管理部门过于重视对留学生的保护和管理,实行严格的住宿管理制度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隔离开,也没有经常开展或鼓励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给留学生提供和创造与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多,给来华留学生的留学体验不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就高校而言,故事叙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管理人员和中国学生。从上面提及的问题来看,我们在文化沟通、文化教学和文化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讲中国故事时没能秉持尊重、共存、对话的原则,缺乏跨文化意识。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化策略。2.1 开设跨文化教育课程或讲座跨文化教育强调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相互认知、理解彼此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寻求共识,消弭偏见和误解。根据国内外众多跨文化专家的研究理论,跨文化能力应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着力培养:第一、学习和熟悉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知识”;第二、培养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并发展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的“技能”;第三、发展对不同文化持开放、尊重和合作的态度,不会对自身文化深信不疑,也不会对其他文化完全不信任。来华留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群,跨文化教育课程指导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阐释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然后在之后的跨文化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跨文化对话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该课程也可以就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异质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和学习,获得积极和正面的留学体验。跨文化教育应该涵盖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以及所有的参与者,因此跨文化教育课程的对象也不是局限于来华留学生,其实还应包括“中国故事”的叙述主体:中国学生、中国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只有上述故事叙述主体都拥有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如中国学生能以开放的视野、平等的态度和包容的心胸与外国学生互动,中国教师能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留学生管理人员能通过创设文体活动来营造校园跨文化支持氛围,那我们的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顺和更好。2.2 创新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2.2.1 改编中国文化课程教材《中国概况》是来华留学学历生的通识必修课,主要介绍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基本知识。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目前,市场上《中国概况》作为中国文化课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大多采用教科书体例,以章节形式介绍不同的文化专题,内容多、杂,专业词汇过多,主要差别在于编排方式有所不同。高校也可以根据各校情况和学生特点,将语言学习、中国文化和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开发中国文化教育校本教材。鉴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考虑将中国地理、人口、民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专题内容与语言学习统一起来,帮助留学生较快地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并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在语言水平和对中国的认知有一定的提升之后,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组织校内外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公共政策、法学、社会学、城市规划、新闻传媒、环境资源、食品、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开设以当代中国为对象的“理解中国”系列讲座课程。该课程作为《中国概况》的进阶版,聚焦各领域前沿热点问题和外国人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的方面,每次专家讲座都会围绕其研究领域的某个主题如脱贫、城市化、食品卫生、移民等,探讨该主题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每位专家按编写教材的体例要求提供其讲座的相关材料,附上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作为选读材料,最后将所有主题讲座的材料集结成册作为该课程的教材。2.2.2 提升中国文化课程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师资最为关键。中国文化课实施要求,任课教师须拥有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以及较好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技能。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提供者,自己有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良,能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对自我的考验。如果自己都不能掌握,如何去让别人了解呢?要传播就得先有传承。目前中国文化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毕业于外语专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然这些教师能熟练运用外语和留学生交流以及介绍一些客观性文化知识,并且在其学生阶段也经过跨文化沟通训练,但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部分老师对于分析客观事实与留学生探讨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和价值等教学环节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因此,通过他们传播中华文化,让留学生接受并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实在是勉为其难。今后高校要加强培养,鼓励任课老师继续学习中国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观点及中西文化的共同价值等,熟悉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够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2.2.3 改革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中国概况》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授课很容易变成单向教 | 育 | 观 | 点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20 期/7 月(中)—8灌输式模式。留学生们对此不感兴趣,甚至可能排斥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和说教。因此,任课老师要就课堂具体活动和练习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并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实在当下,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法,比如就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任课教师不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的知识讲授部分翻转到课前,由学生自行在线观看教学微视频, 阅读教科书或者上网查资料,熟悉课程内容,并将问题和思考带到课堂,课堂上教师不会从头讲解课程内容,而是利用课堂时间主要解答学生问题,澄清相关概念,启发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理解中国”系列讲座课程,留学生可从系列讲座涉及的众多领域中选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在相关讲座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作为该课程期末考核作业。这给不同专业背景的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创造了进行自主跨文化研究的机会,鼓励他们从身边事和小问题出发,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将书本...
篇八: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稿日期]2021 -01 -31[作者简介]马世磊(1987—),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 42 卷 第 11 期2021 年 11 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 42 No. 11Nov. 2021[文章编号]1004—5856(2021)11—0140—03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困境与突破马世磊(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加强和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感召力和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动力及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情感代入、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突破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以实现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突破。[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路径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0. 3969/j. issn. 1004 -5856. 2021. 11. 035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应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要举措。其不仅是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要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巩固高校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意义1. 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政治需要高校一直都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加强、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才能有效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确保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价值之一。[1 -2] 当前,社会中各种文化观念和理念不断涌现、云集,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的走向。[3] 所以,高校要通过思政理论课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能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思政课堂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故事具备的真实性、价值性、真理性以及导向性,让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进而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本领。2. 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的育人需要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校要通过思政理论教育来强化、巩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培育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高度的认同。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正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四个自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4]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中的真实故事,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知识内化于心,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培育“四个自信”,在未来能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境1. 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高校思政课中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理论性和专业性,还要讲求教学艺术性、生动性。然而,高校中部分思政教师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动力,没有积极主动建构生动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法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弱化了教学实效性。此外,部分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受制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挖掘“中国故事”的能力,无法有效提取富有内涵和价值的核心内容,因而难以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实效性。2.“讲好中国故事”时缺乏情感代入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素养,同时还需要其具备强烈的感召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体现丰富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产生心灵震撼,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于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思政教师的讲授形式保守单一,缺乏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性。3.“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缺乏创新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死板机械,过度依赖语言描述来进行教学,无形中使课堂变得压抑沉闷,不利于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阻碍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性。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突破1. 激活教学动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技能性等方面入手做好准备工作,是激活教学动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首先,提升主动性。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质量和成效。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提升对课程的重视度,并同时配合教学奖励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的目的。其次,提升技能性。高校思政教师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提升教学素材收集的能力,以及从中择优遴选贴近学生实际、能给人以强烈情感体验、真实的“中国故事”的能力。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做到能够准确提炼故事中的核心内容,要以核心要素为主,为学生讲出直抵人心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2.“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代入提升思政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等基本素质,还需要具备高超的情感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利用非语言性信息传递方式渲染情感、增强故事张力的教学本领。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教师要注重灵活运用相比于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如肢体、表情、手势、眼神、语气等非语言性的信息传递方式。将情感代入到“故事”的讲述中,能够在潜1 4 1 第 11 期 马世磊: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困境与突破
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自主性、主动性的接纳与吸收。3. 创新教学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借助于丰富的教学工具,不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注重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高校思政课堂可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如抖音短视频、微博、qq、微信平台等,实现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线上活动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高校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更加生动,以这种直观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醒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如:邀请老红军战士、劳模先锋、道德模范等进入高校思政课堂,讲述他们的“故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的发生过程及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景区等场所进行实地体验,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这些都是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教学感召力、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是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方法。思政理论课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间巩固和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参 考 文献][1]肖韵,廖宇.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J]. 人民论坛,2019(24).[2]陈肖威.“讲好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J]. 教育现代化,2019(58).[3]涂雯. 以“中国故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0).[4]樊英杰.“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教学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责任编辑:魏乐娇On the Significance,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in College Ideology and PoliticsMA Shi-lei(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 364012,China)Abstract: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llingChinese stories”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and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ideological position,improve the teaching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and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four self-confidenc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tellingChinese stories well”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some college teachers,such asinsufficient motivation and ability,lack of necessary emotional substitution,and insufficient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the greatsignificance,practical dilemma and practical breakthrough,so as to realize the majorbreakthrough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ffectiveness;path strategy2 4 1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 年
篇九: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21 年 10 月第 5 期潘摇 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Oct郾 2021No郾 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潘摇 治(苏州科技大学摇 江苏苏州摇 215009)摘摇 要: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当果断抓住机遇,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和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准确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定位。
高校思政教师要广泛搜集和挖掘中国故事,慎之又慎地选取中国故事,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不露痕迹地升华中国故事,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词:高校;摇 思想政治;摇 中国故事中图分类号:G641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摇 摇 文章编号:2096-7632(2021)05-0001-04摇 摇 新时代,应该如何让世界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国人又该如何深化“四个自信冶? 这离不开世界客观全面地看,更离不开自身准确生动地讲。
讲好中国故事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者,要深刻领会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日益加深,准确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宣传思想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有重要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在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因素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有不少人对我国的历史、现实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与误解。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促使外部世界想要看到真实的中国,国人也渴望世界各国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国。
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很多国家已经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纳入到自身的发展战略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更加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对提升我国在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正一次次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心向世界展示不断发展的自己,世界对中国及其文化的认识在不断刷新,与此同时,世界也愈来愈渴望对中国了解得更多、更深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应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让中国声音传遍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二)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早在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做法,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对有关对外宣传方式的创新。
总书记希望以这种方式创新性地将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当代中国· 1 ·收稿日期:2020-11-26作者简介:潘摇 治(1983-),男,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 年 10 月第 5 期豫章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Zhang Normal UniversityOct郾 2021No郾 5。
。. .。
。
2021 年 10 月第 5 期豫章师范学院学报Oct郾 2021No郾 5的发展水平,用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形象地传达出来。
相反,传统的文化传播理念较陈旧、方法较老套,宣传手段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阐释技巧。如以往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与政策相关的白皮书、出版党中央报告的外文版、翻译出版领导人著作等。
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在海外设有很多站点,派驻记者几千名。
然而即便如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沟通时,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和话语体系,交流起来经常出现沟通不畅甚至被误解的情况。
相比之下,讲故事的形式更能将情与理结合起来,更容易打动人心。
因而,讲好中国故事更能形象生动地传达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三)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当前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导向。
立德树人不仅是检验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时代对于人才德才兼备的要求。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加充实,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中国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古代的中国故事更多地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创造力;近现代的中国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民族独立、抵御外族侵略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将思政课与中国故事充分融合,可使大学生在深入感受家国情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围绕冶为了引导世人更加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优质的内容做支撑。
任何形式脱离了内容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冶“无本之木冶。
同样,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门艺术,为了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故事必须让受众入脑入心。
在选择故事内容时,高校要做到“四个围绕冶。(一)围绕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当前,向世界讲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就必须讲述中国梦的故事。
自 2012 年 11 月 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冶的概念之后,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定义、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逐步使中国梦成为一项系统的战略思想。
当前,中国人民怎样规划未来、具体怎样付诸实践,中国未来向哪里发展、前景怎样,都蕴含在亿万追梦的中国人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故事中。讲好中国故事要从文化积淀、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等多个角度、层次阐释中国梦,进而从社会、个人、国家等多个方面深入阐发,要让世人理解追求国富民强的中国梦饱含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努力,它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无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冶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冶战略布局,亦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冶的新发展理念,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国梦才能讲述清楚。
只有这样,才能让世人从中国梦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实践中看到中华民族的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围绕中国和平发展故事当前,全世界对于中国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发展起来了会怎样?冶因而,给世人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讲清楚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传统、中国关于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和主张,要对世界最关注的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给予积极、准确地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不同场合多次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正面影响,提到中国人民倡导的正确义利观、新型大国关系、亚洲新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讲述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树立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习近平同志多次明确讲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系列主张,表明中国不仅积极倡导合作共赢,而且积极实践合作共赢。
让世界人民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实践中看到当下和平发展的中国、合作共赢的中国、和谐发展的中国 [3] 。(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最为深厚的代表。
正是这片文化沃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冶与“魂冶,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 2 ·。
。. .。
。
2021 年 10 月第 5 期潘摇 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Oct郾 2021No郾 5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清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冶“和合冶“和平冶“均等冶等思想,承载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冶的坚定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冶的爱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冶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冶的生命哲学,“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冶的创新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冶的道德规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冶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冶的行为规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冶的心性修养……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能够让世人更好地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德意识、治国理念、创新思想、辩证智慧等,从而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更加真实的一面。(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要让世人知道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围绕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来展开。讲好中国故事要让世人清晰地知道我国之所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我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
对于各国的发展道路,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只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历史命运、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课程。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新思路,运用科学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大学生的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一)广泛搜集和挖掘中国好故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善于广泛搜集和挖掘中国好故事,而教师搜集和挖掘中国好故事的前提是拥有广博的见闻。
因而,高校思政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需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平时要潜下心来保证大量的阅读。
要注意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深入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和引发的思考。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阶梯,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博览群书,勤于埋头思考。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渠道空前地多元化,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普遍比较广。
如果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课上所讲内容学生早已略知一二,那么思想政治课就容易让学生丧失获得感 [4]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参与实践,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体会传达给学生。
教师在自己亲身实践的同时还要多注意观察、思考生活,才能在给学生讲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与教学有关的案例时,有自己更多的心得与体会,也只有这样才容易在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时,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为了进一步充分挖掘中国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搜集到大量材料的同时,要结合思政教材各个知识点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教师要将思政教材知识点与材料完美契合,深入挖掘中国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方法与技巧。(二)慎之又慎地选取中国好故事教师讲课都要做到详略得当,同样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做好取舍,要慎之又慎地选取中国好故事。首先,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确保故事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朴实无华的故事越能打动人。
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思政课上要讲的故事必须是经得起考证的真实发生的故事。
只有真实的故事最有感染力,最能让大学生信服,也最容易在学生之间口口相传,最终让中国好故事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其次,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被引用故事的贴切性。
教师在讲同一个知识点时,有很多案例都可被用来做例证,但不同案例产生的效果不同。
教师平时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搜集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了解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和最关注的时事新闻。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共同关注的兴趣点,从搜· 3 ·。
。. .。
。
2021 年 10 月第 5 期豫章师范学院学报Oct郾 2021No郾 5集到的故事材料中选取最为贴切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 [5] 。再次,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教师选择故事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性。
思想政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这是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课程。
因此,思想政治...
推荐访问:高校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对策研究 中国 讲好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