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发展思路7篇

时间:2022-11-03 11: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国有企业发展思路7篇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对外经济贸J}大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思路探讨主题词: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研究生姓名:吐旌导师姓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企业发展思路7篇,供大家参考。

国有企业发展思路7篇

篇一: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经济贸J }大掌工商管理硕士( M BA) 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思路探讨主题词: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研究生姓名:吐旌导师姓名:王篮盔论文起止时间:2005.1—-2005.9

 提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将国有企业纳入市场化发展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为我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有企业市场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分为血部分探讨。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定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三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达到“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要求。第二部分分析了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及市场化的现状。说明国有企业市场化是由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所决定的,同时市场化的情况也证明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第三部分讨论了目前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过多干涉的问题,企业文化的缺失和丢失问题以及下岗职工、分配机制变化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等。实际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远不止这么多,这里仅列几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来讨论。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实施国有企业市场化,国有企业市场化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F,在没有任何可参照经验的情况下,市场化的发展主要应从产权关系、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第五部分是实例分析。具体分析了活力28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原因,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坚持变革和创新发展思维的结论。论文吸取了以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肘国有企业市场化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现实可行的方法,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国有企【k市场化改革

 ABSTRACTIt i s w el l know n that the reformof state- ow nedenterpri sesi s ani m portanttask onw ayoftransform i ngi nto am arketeconom y countryofChi na.And now ,them osturgency thi ngsfor state- ow nedenterpri sesare how to achi eve m arketi zati on,and howto bui l d theabi l i tyofconti nualdevel opm ent,andhow to contri bute to thegrow i ngof thesoci al i st m arket econom yof our country.Fromthe fact of state—ow nedenterpri sesofChi na,thesequesti onsare di scussedi nfi vepartstherei nafterThefi rstpartdi scussesthedefi ni ti onofm arketi zati onofstate—ow nedenterpri ses,w hi chconsti tute of threeparts:reform i ngofpropertyri ghtssystem ,transform i ngm anagem entm echani sm s,bui l di ngthe m echani smof qui Ri ngfromthe m arket.The fi nal ai m i sbui l di ngstate—ow nedenterpri sesofcl earl y defi ni ng propertyri ghts,speci fyi ng ri ghts andresponsi bi l i ti es,separati ng ow nershi pfromdai l ym anagem entandadopti ngsci enti fi cm anagem ent.The secondpart anal ysessi tuati on of state—ow nedenterpri sesandci rcum stancesofm arketi zati on ofstate—ow nedenterpri ses.Infact,m arketi zati on of state.ow nedenterpri sesi s therequi si ti onof si tuati on ofstate—ow nedenterpri ses,asa resul t,i ti s an effecti vew ayof reformofstate—ow nedEnterpri sesTheprobl em s com i ngf romcourseof m arketi zati on of state· ow ned

 enterpri sesare di scussed i n part three.As w e know ,there arem anyquesti onsi n course of m arketi zati on,such asdrai ni ngof state ow nedpropertycausebyi nner hum ancontrol l i ng,l acki ngof orl osi ng corporatecul ture,soci alcontradi cti on suchasunem pl oym entand di stri buti onm echani sm s,etc.There are som any probl em sthatonl ysom e uni versali ssues can be di scussed hereD evel opi ngdi recti ons are i ntroduced i n the fourthpart.H owtoreal i zem arketi zati onofstateenterpri ses?W hatareai m sofm arketi zati on.Thesequesti onsare so di ffi cul t that w e cannot provi deavai l abl ew ays for al lstate—ow ned enterpri sesbecause of thespeci aleconom i c systemandbackgroundofourcountry.Inorder to resol vethesequesti onw e shoul d em bark fromproperty ri ghts system ,corporategovem ance,m anagem entm echani sm s,hum an resource andcorporatecul tureInthe l astpart,caseof m arketi zati on of state- ow nedenterpri sesi sdi scussed i nparti cul ar.Im portanceofreform i ngand i nnovati on i s al soem phasi zedi n thi spart.After studi ed som eexperi enceand l essons,and then researchedthose advanced theori es,the arti cl eputsforw ard som e feasi bl ew aysforthereformof state- ow nedenterpri ses,w hi chhave referencesi gni fi cancebyal l m eansKeyw ords:State- ow ned Enterpri ses,M arketi zati on,Reform

 刖舌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卜,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国有企业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自上个世纪90年代巾期,我国就开始从短缺经济进入到“ 相对过剩” 经济,绝大多数行业都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广泛应用,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不少产品或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很快从高赢利转变为微利甚至亏损,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尤其是传统产业更是面临技术升级的压力,甚至面临着被新兴产业替代的可能。中国加入W TO 后,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困难,国际竞争对手进一步威胁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国企改革核心问题是市场化的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产权市场化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和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等。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离,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国家宏观层面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理解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是企业市场化的具体目标。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目前形势来看,这项任务艰巨而复杂,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现。本文是在广泛调研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克服了工作繁忙等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在论文撰写期间,我得到了王伟东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对外经贸大学其他老师的帮助,公司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出发,探讨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含义、形势、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等内容,限于篇幅,对于实际操作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总之,由于水平有限,对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研究问题不够深入,文中可能有许多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给予批评和指丁F。

 引言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W TO 后,国外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培养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一个紧迫而艰巨的课题。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仍然发挥着其他所有制企业不能替代的作用。由于时代和发展和进步,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不能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必然。第一章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含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三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第一节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实施政企分离,政府部门不再承担国有企业衣食父母和顶头上司的角色,国有企业逐步实现充分的自主经高明华等,《同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吲f究》,《人民臼报》,2002年12月14同第六版。

 营权,成为具有独赢决策,自我完善,自行调整能力的实体。二是产权分离。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合理的处理,除了涉及国家战略和安全的特殊企业,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困家产权要逐步减少或完全退出,通过改制、上市等合法手段,引进非国有产权,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目的是实现产权明晰,产权明晰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而产权结构多元化就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国家通过有偿出让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而对产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核心内容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代之以一种多元化的共同所有制,实际上是变单一的产权制为多元化产权的产权共同体结构。在分析产权结构调整之前,尚需要明确一下它的适用范围,对产权结构多元化问题,理论界已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而且在实践上也有不少积极的尝试,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或合作企业等。但在过去的探索和实践中,还存在一种局限性或不彻底性,就是有不少观点认为产权结构多元化只适用于国有中小型企业,而不能适用于国有大型企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适用范围不在企业的规模大小,而在企业的性质是否适宜。般来说,凡涉及国家安全、国防、社会公益性产业或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必须由国家独立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其产权应由国家独立所有外,其余国有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按多元化产权方式来重组企业的产权结构。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不会导致私有制。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个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有人把这比作“ 卡布丁大峡谷” ,说是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也无法跨越这个大峡谷。持这种观点的人无非是担心将导致私有制问题,其实这又是一种误解。产权结构多元化只是国家有限度地在一定范围内

 让出一部分所有权,而不是让出全部的所有权{而且,受让方也不是单一的个体所有者,而是一种多元化经济性质的群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产权结构多元化不会导致私有制,而是对现有产权结构的一种合理完善,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对产权利益所作的一次有限度的回归调整,也是让更多的多元化经济主体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种必然。2第二节经营机制市场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概括地说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经营等。我国的国有企业采用非市场化的方式经营了几十年,这种方式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方面的传统和现实的延续,是与经济体制大环境相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企业经营按照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来进行:行政权力可以作为企业及经营的保护力量;产品统销;生产经营不计成本;价格固定不变;企业经营者出自政府部门的任命等3。在国有企业身上,这些特征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而这些特征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非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明显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对照非市场化的特征,市场化经营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主经营非市场化的经营的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全力基本上都在政府部门,现在走市场化经营道路,就是要将原先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使的该由企业行使的权力交给企业,让企业能够面对市场自主经营。企业的经营效果直接}j 企业的分配2:《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与实现形式》,江苏经贸网,2002年4月4 U。钱津,《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3

 挂钩,因此,每一个企业都会对自己的企业经营负责,不会将利益的得取依赖于政府部门。2、经营效益制约市场化的经营要讲成本,也要讲价格。价格要以市场均衡价格为准,成本要控制在可能的最低限。一切从效益出发才是市场化经营的核心。另外,在效益的制约下,过去的行政选择将最终被市场选择所取代,低水平、小规模、高能耗的重复建设是不会在效益型的经营机制中出现的,新的企业建设和老的企业改造都要以获取良好的效益为目标。3、市场导向产品开发市场导向表示的是市场需求,这是随着消费的变化而变化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即时变化。新产品的丌发是由市场的变化决定的,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开发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企业选择经营者市场化经营要求企业自主对企业经营者做出选择,只有出自市场,由企业作出聘任的选择,企业家作为经营...

篇二: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犹如人之两臂,鸟之两翼,浑然一体,不可或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习近平早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工作时,就大力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新飞跃。同时,也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搞活国有经济”,进而推动浙江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明确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纳入“八八战略”的顶层设计

 “八八战略”首先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战略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个私经济不断上规模、上水平”的“两坚持、两推动”要求。

 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在民营先发、市场先发的同时,浙江国有经济的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一大批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行业排头兵和领头羊。很多不知情的人以为浙江只是个私经济发展快,其实浙江的公有制经济也发展得很好……正因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才形成了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这实际上是说,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不仅在民营经济,而在于民营经济、国有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思想理论的集大成,是推动浙江新发展的工作主线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把“推动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八八战略”第一条的重要内容,摆到重要战略位置,充分表明他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

 明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指导思想

 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前途和命运。对此,习近平有着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念。他多次强调,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省属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003 年 3 月 15 日,习近平在《经济日报》发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文章中指出,“我们将切实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浙江国有经济再创新优势,推进浙江个私经济再上新台阶,努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着力提高国有经济和个私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现代化经济的进程中,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按照“两个毫不动摇”,实施“两个推进”的要求,即推进浙江国有经济再创新优势,推进浙江个私经济再上新台

 阶,并把“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推进”,作为“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部署。

 2004 年 6 月 23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浙江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提出要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从整体上搞好搞活省属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2007 年 1 月 26 日,习近平再次主持召开浙江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按照“两个毫不动摇”方针,认真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完成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省属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明确“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搞活国有经济”的思路

 对如何搞活国有经济,是一枝独秀,还是百花齐放;是计划保护,还是市场竞争,习近平洞见深远、思路清晰。他多次强调,要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搞活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2006 年 1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浙江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宏观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动力源泉。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陷国有经济于绝境,反而为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实现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这就是说蛋糕做大了,蓄水池做大了,国有企业相应地也就壮大了。这个民营企业多的地方、先发的地方,民营经济的一些市场属性对国有企业在客观上有着很大的影响,起着促进观念更新的作用,制度参照的作用,市场开拓的作用,参与改制、分流人员的作用。”

 明确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三宜”原则

 国有企业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如何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是一道难解和必解之题,亟需一把破解的钥匙。2004 年 6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三宜”原则,明确以产权多元化作为国企改革主要内容。这“三宜”原则,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是解决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

 2007 年 1 月 26 日,在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围绕完成三年目标,切实抓好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实施,继续按照‘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进一步推进省属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做大做强做优省属国有企业。”习近平提出的“三宜”原则,是针对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对省属企业改革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是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有力武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灵活性、策略性和长期的指导意义。

 明确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具有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关系、构成系统组织方向核心的作用。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目标的设定,是引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指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习近平高度重视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设定,2004年 6 月 23 日,他在浙江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提出,

 “今后一个时期,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完成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继续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产向重点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基本建立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对这一目标设想,习近平早在 2003 年 3 月 15 日《经济日报》发表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文章中就有所考虑。他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国有经济,下一步,一是要全面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转换职工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省市两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做优做强’国有经济。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企业整合、增强企业活力结合起来,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发展壮大一批、优化重组一批、关闭退出一批。在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大胆探索国有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大外资、民资进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区别类型,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与上述三年目标要求,思路相同,精神契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说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五个坚持”的工作任务

 目标是工作的指南,任务是实现目标的抓手。习近平不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还明确提出了工作任务。2004 年 6 月 23 日,他在浙江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详细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做好的“五个坚持”的具体任务。

 坚持突出发展,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加快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围绕发展这个主题,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的布局和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省属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坚持积极稳妥,不断探索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牢牢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突破体制上的瓶颈,着力在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必须精心制定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切实做到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成功一家,使我们的改革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推动改制。在推进改革时,必须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改制方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单一模式,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有的可以继续保持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有的可以通过招标招募等办法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有的可以进一步突出主业,优化配置资源,整合相关产业和资产,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的可以产权转让、兼并拍卖或让经营层控股,

 整体转制。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要有利于经营机制转变,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浙江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权益,是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原则,也是执政为民的充分体现。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做到改革方案经过职代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经过职代会通过,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职工。要切实把职工的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解决好改制企业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好职工身份的转换问题,解决好职工的就业问题,决不能轻易地把职工向社会一推了事。

 坚持规范操作,严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改革,可以制定和实施一些必要的配套政策,但必须守住一条“底线”,就是一定要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全过程规范。从企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从国有资产的核定、评估,到国有资产的转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程序办,规范运作。二是全方位公开。要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引进市场经济的办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决不能出现低估贱卖、暗箱操作、自卖自买的现象。要充分发挥产权交易机构和国内外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发现价格、决定价格的机制。三是全社会监督。不但要发挥好国资委的监督管理作用,还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界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监督机制。

 这“五个坚持”,从突出发展主题,到积极稳妥原则,到分类指导方法,再到以人为本目的,最后到规范操作程序,内容全面,逻辑严密,浑然一体,为浙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明确了任务和政策举措。

 总体上说,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期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八八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来源,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地抓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感谢下载我们的文档,请进入我们的主页,下载更多相关公文材料,或通过“联系作者”获取海量公文材料库,一站解决写作难题。也可以添加 zq44597253 获取一站协作服务。为表示衷心感谢,现赠送一篇材料:

 以立德立言立行树立新时代党员形象

 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成长发展历史,从执 政兴国的具体步骤、从战略发展的宏观角度,系统学习了我们党成立 100 年以来所走过的非凡历程、取得的瞩目成就、探索的宝贵经验,也使我更 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重要讲话的精神 实质和理论内涵。下面,我围绕“学史崇德”专题,从立德立言立行树立 新时代党员形象这个角度,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史崇德,就要把立德作为党员干部的修身基础

 习总书记对立德问题十分重视,曾经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 立”。党员干部立什么样的德、怎样立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修养, 也关系到党的整体形象。我们要坚持学史崇德,着力培塑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着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精神和道德情操。一是始终坚定对党的信仰。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难险 阻,但没有任何困难能压垮我、没有任何敌人能打败我们,靠的就是千千 万万党员对党的信仰的无限忠诚,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 舍生取义,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忠诚信仰的大德。我们要在党史知史中, 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切实铸 牢精神支柱,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险考验面前勇于担当、在各 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二是始终忠于党的事业。党的建设事业经过了 100 年沧桑巨变,由一代代忠诚的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缔造而成。进入新 时代以来,面...

篇三: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和落地 方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国企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始终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相对更加复杂,但我国经济仍具有充足的发展韧性,对国企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如果沉着应对,国有企业仍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因此,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并用于指导未来五年企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有企业的十四五规划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和引领性的中长期规划,我们首先基于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思路。

 首先,需在承接中央政府十三五规划的整体回顾的基础上,客观回顾企业的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真实、系统地复盘企业在十三五阶段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如实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制约条件的影响,争取在制定下一阶段目标的时候,能有更加完善的考量。

 其次,我国十四五开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远甚于过往。2020 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经济格局、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相较于十三五时期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企业只有对宏观层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基于全局视角,更加深入的理解上级单位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再次,十四五开局阶段,各行各业都面临不小的变化与挑战。企业无论涉足何种行业,都要对自身的行业性质、定位、内外部环境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判,充分调查研究市场行情,厘清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劣势关系,研究科技创新发展变化及产业格局情况,审慎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科学的制定企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而言,本次的十四五规划,不仅是一项上级布置的政治任务,更是企业全面、深刻审视未来三到五年发展的发展战略的契机。因此,企业在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既需要着眼于当前,客观审视自身面临的实际情况,又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提前谋篇布局,将企业的发展路径、关键战术和创新方向等方面,思考的更加通透。

 最后,企业经营目标以及其他指标的落地措施。国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既要站在大行业的发展中考虑问题,对未来发展和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准备,又要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稳步推进,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战略分解成具体的动作,明确下一年、下一阶段,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要把相对宏观的计划变成具体的动作,成为可衡量、可监督、可检查的量化指标,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才能将战略完美地落地。

 基于国企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整体思路,下面我们再来着重看一下,国有企业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6 个核心要点。

 第一,党政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着重强调。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已然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是当前国企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要把党的旗帜鲜明地亮出来,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凡涉及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重大改革方案、重要管理制度、干部考核与奖惩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作为党组织必须参与的范畴。

 因此,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政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深度结合,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着力提升它的重要性。

 第二,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建立在对宏观环境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比如,国家现在大力强调的科技创新,如果我们站在国际竞争环境的大背景下去看,就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现阶段对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迫切需求,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需要对当前的地产开发、城市运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城市运营,以前更多的是体制内的运营模式,而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快尝试市场化或者半市场化的运作的机制。

 第四,客观真实地审视国有企业十四五开局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前,很多的企业都会谈及自身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和压力,但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仍然具有很多明显的竞争优势,机会远多于挑战。所以在战略创新方面,企业的思路需要进一步的打开。比如在地产开发方面,顶

 层政策总体上保持控地产、保产业的发展思路。但如果企业能够进一步打开思路,在维持地产主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围绕“地产+”展开相关领域的拓展,通过外围的产业布局反哺地产主业,整个的局面就会全面打开。

 第五,民生地产的开发思路完全不同,当前战法的创新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纷纷尝试把原有的地产板块业务进行分拆,有的企业开始在商业领域全面发力,有的企业开始在物业服务或者现代化服务等领域全面加速,有的企业基于良好的业内口碑,大力拓展代建业务。因此,企业的发展思路需要全面打开,这样才能在当前活跃的市场环境下,捕捉到企业顺势发展的良好契机。

 第六,国企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制定,需要有很清晰的推导逻辑,要与企业的发展深度结合。国企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要与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相契合,充分发挥企业十四五规划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的纲领性作用,适时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上全面解读了企业十四五规划的六大核心要点,下面我们再来重点审视,国有企业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一些经典分析模型。

 首先是十四五规划宏观环境的分析模型。此部分我们建议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展开。一是全球外部环境的分析,二是国内政策环境的分析,三是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导向的深入理解,四是民生、经济等宏观基本面的趋势分析。基于这四个维度,我们可以相对全面的将十四五期间,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宏观背景进行深度的解读,为企业把握宏观大势打下基础。

 其次是行业经营环境的整体分析模型。以地产行业为例,我们从绝大多数企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出发,提炼出六大维度,分别是总量见顶、横

 盘时代、低容错时代、管理制胜、结构性机会和产业为王。清晰的为企业梳理出行业未来的发展脉络,为企业明晰行业环境,找准战略定位提供参考。

 再次是国有企业的战略创新模型。“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加快建成科技创新强国,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在科创引领方面必然要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因此,关于国有企业十四五阶段如何做好战略创新,我们认为可以从 4 个层面进行展开。

 最后是战法的创新模型。我们同样以地产为例,基于我们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与行业内大量企业的深度交流,我们提炼出了可供绝大多数房企借鉴的“6+2”战术创新模型。其中涵盖了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管理练内功、产品及服务、合作开发和产业破局六大战术创新,以及风险管控、组织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两大支撑。

 当然,整个的十四五规划所覆盖的模型远不止我们提到的这些,在这里我们仅是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为大家打开思路,提供参考。

 国有房地产企业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创新点

  创新是驱动国企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那么国有企业如何把握自身创新的发力点呢?下面我们以国有房地产企业为例,从三个方面简要为大家提供思路。

 第一,产品线全面升级。当前,地产行业新常态下,不少企业都将战场转向了二三线城市。但由于土地出让数量有限,制约条件较多,企业通过传统的招拍挂获地的机会逐渐减少,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那旧城改造就是很多企业无法回避的一个领域。如果企业自身就有旧改的产品线,那么

 未来在很多的二三线城市就会有相对更广的发展空间,可避免过多的受制于传统的招拍挂市场。

 第二,制度全面创新。我们留意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基于业务的价值链来做顶层设计。比如有的企业成立了自己的造价咨询公司,以前造价咨询只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绝大部分的造价咨询业务,通常由外部市场的单位来做。而现在有些企业成立了自己的造价咨询公司,除了完成自身内部的相关业务之外,未来还会向外去承接市场上的其他的业务。

 这体现出的就是国有制度与市场经济深度结合的一种创新实践模式。一方面,企业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税筹空间;另一方面,企业每一个板块的业务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半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逐渐过渡到纯粹的市场化,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数字化创新。“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十四五”国企改革和发展规划,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新基建”。

 国企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反映在业务、运营和绩效考核等全流程执行中,其不仅仅是搭个大数据平台,而更应该是基于全方位的数字化战略,从战略到运营,从前端到后端,从客户端到运营端,制定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调整组织架构,建立相应制度,使数字化转型一步步落实到位。

 “十四五”期间,国企需要打开创新的大门,打造敏捷、高效、具备成本优势且可持续的创新型组织,建立高度互联互通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

 巧用“外脑”,不断突破国企创新的边界,从而将消费者、供应商、合作方、行业专家和研究机构都纳入到自己的创新架构当中。

 国有房地产企业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指标

 所有的规划与战略构想,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可评价、可量化、可参考的具体目标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国有房地产企业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指标。

 基于五年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国企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指标可划分为两个层面,战略层和经营层。

 在战略端,我们又可以将相关指标整合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我们的党建工作,另外一个维度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两者密不可分。

 在经营端,对于每一个不同的企业而言,都是五年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第一个阶段往往是探索阶段,重在打基础、建标准;第二个阶段是多干快上阶段,注重在实践中完善和迭代;最后第三个阶段则应取得一些实际的突破。那么在各项经营目标的具体规划方面,我们再重点提五点建议供企业参考。

 ● 第一,企业的营业收入目标规划,不仅要涉及主营业务板块收入的增长目标,更要着重强调企业的收入结构应该如何优化。

 ● 第二,在资产规模方面,企业要着重强调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 第三,税赋贡献方面,企业要突出对地方税收创造的带动作用; ● 第四,在利润水平方面,企业也同样需要进一步强调优化结构。

 ● 最后,企业需要通过在资源配置,产品服务、数字化转型、组织创新及产业协同等方面重点发力,实实在在的将企业的十四五规划落实到位。

 结语

  综上所述,今年的十四五规划,是我们深刻认知外部宏观环境的时机,也是我们深度理解行业发展挑战的契机,深入认知企业自身发展的优劣势。通过十四五规划的思考、推演和编制,真正将企业的战略发展想深、想透,再进一步将目标分解落实到位,再制定有挑战、有价值、有步骤的可落地目标,形成可落地的战略纲要,推动企业高质量的发展,真正发挥十四五规划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篇四: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退 营 指 南 暑

 浅谈国有企业敢簟的冀■ 战■ 与思量 皮连宁 有经 济作 为国民经济 的主导力量 .是使 整 个国民经 济始终沿着社会 主义方 向发展 的 物质 保证 。

 是使 国民经济得 以有计 划 、 按 比

 例 、 高效益发展 的物质基础。国有经济在关系 国民经 济命 脉 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占支配地位 . 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 供 了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撑 。国有企业 的改革 和发展 , 关系社 会 主义制度的巩 固和发展 . 关 系 国家 的长治久 安 。

 在促进 和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此 . 必须通过改革 发展充分保护好 、 配置好 、 利用好 国有企业资产 。

 在看到有 利条 件和重大发展机遇 的同时 . 也必须正视 国 有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国企改革 2O多年来虽然取 得 了很大进展 . 但就 整体而言还 是滞后 的 . 长期积 累的深层 次矛盾 日益凸显 .国有 经济退出一般竞争领域步伐不快 . 产 权改革不 到位 , 国有产权流动不畅 。

 抑制着企业的活动 , 制约 着经济的发展 .影 响着投资 环境 的改善和社会稳定和谐 。

 已 成为发展 与稳定 的重大 隐患 和障碍 :

 国有大 型企业法 人治理 结构 、 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 ; 企业 自主创 新能力不强 。

 稳 定 压力 和风 险 日益 凸 显 在机 遇与挑战并存 、 希 望与压 力同在 的形 势下 , 只有抓 住机遇 。

 准 确判断形势 , 科学谋划 。

 举 措得 当 。

 国企 改革发展 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大力推进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 素车

 围绕 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要求 。

 按照“集 中有效 资产 、 整 合低效 资产 、 盘 活呆 滞资产 、 淘汰无效 资产 ”的思路 , 认 真谋 划和深入研究经济结构 调整和中长期战略重组发展规划 . 明 确调整原则 、 方向和重点。

 一是优化国有经 济布局 和结构 。

 完 善国有资本有序进退 、 合理流动机制 。以形成 一批 拥有 自主 知识产权 和知名 品牌 、国际竞争 力较 强的优势企业为 目标 .

 大力推进 国有资本 控制力发 展战略 .加 强战 略投 资者 的引 入 . 加快 大型国有企业投 资主体多元 化改革 步伐 。

 支持 国有 大型企业加快对外投 资 、 对外 并购 、 合资 合作 、 股权融 资 、 跨 国经 营等战略发展 . 加 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建设 . 把 培育企业 核心 竞争力和 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作为 调整产业 结构 、 转 变增长方式 的中心环 节 . 推进产业 结构优 化升级 , 在推动 国有大型企业产权 多元化 的同时 。

 做大做 强 。

 形成支柱行业和领头企业 . 增强 国有 资本带动力和活力 。二 是加快劣势企业 和无 效资产退出 . 加快 国有资本退出不具备 明显竞争优势的非重要行业 和非关键领域 .通过企业改制 、

 资产重组和关 闭破产 等方式 ,推进 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程度 .

 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 重组和破产力度, 消灭亏损源。

 二、 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

 强力推进 产权制度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 为核心 . 以亏困劣势企业加快退 出和优 一势企业 战略重组 为重点 , 利用兼并 、 破产 、 合 资 、 合作 、 重组 、

 拍 卖 、 出售 、 关 闭 、 转让 以及股份 制改造等 产权改革形 式 , 实 现 “两 个转变 ” . 解除“ 两个无 限责任 ”f国家 对企业 的无 限责 任 、 企业对 职工 的无 限责任)。

 1. 集中精 力 。

 全 力抓 好企业体制改 革工作。

 国有企业 改 革方案选择 。

 要在有利 于发展 的前提下多样化 , 多途径 , 一企 策 。

 对 尚未实施公 司制改造的企业 , 积极创造条件 , 通过 规 范上市 、 中外合资 、 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 实现 股权 多元 化 ; 采 取改组 、 联合 、 兼并 、 租赁 、 承包经 营 、 合资 、 转让 国有 产权 和 股份制 、 股份合作 制等多种形式 。

 对 长期亏损 、 资不抵债 、 不 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 实施依法破产 。

 2 . 积极推进国有大企业产权 多元化改革重组 。紧紧围绕 全市经济结构 调整 和优 化产业布局 ,加大对企业 战略投资 、

 战略重组规划管 理 , 增 强国有大 型企业投 资功能 、 融 资功能 和资 本运作能力 . 实现低成本扩张 。积极 利用央企战略重组 的机遇.充分适应国际资本全球化流动重组的市场需要。

 引 进战略投资者 . 进行产权 多元化改革重组 。

 3. 依 法规 范产权制 度改革 。

 进 一步完 善国有产 权 、 股 权 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做好企业国有产权界定和产权 关系的 梳理工作 . 严格按 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推进 。发 挥 社会 中介 机构作用 . 把好 清产 核资 、 财务 审计 、 资产评估 、 进 场交易 、 公开竞 价等关键环节 , 落 实和保护 出资人 、 债权 人 、

 职工等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

 建立健全 企业 国有产权价值市 场发现机制 ; 规范 国有产权转 让过程 。

 严格履行 审批 程序 , 防 止暗箱操作 。

 完善产 权交易竞 价方式 . 吸 引更多 的竞 买方进 场竞价 . 使交易产权 获得更高 的市场价格 。

 切实做到 国有产 权 流动而不流失 :

 进一步加强产权交易 市场 体系和产权交易 机构建设 . 建立 国有 产权动态管 理体 系 . 确保 产权制度改 革 健康 、 有序进行。

 三、 继续加大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力 度 1.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 制度和工作体系。

 对直接监管企业 。

 依法做 到管人 、 管事 、 管资产相结 合 , 权利 、 责任 和义务相统 一一,确保 国资监管 到位 。

 对 间接监管企业 。

 组 建不 同类 型的国 有资产经 营公 司 . 推进国有企 业改革 和重组 . 依法 实施监管 的职责。对国有资产监管 明确 主管部 门。

 落实相应 职责 。

 2 . 建立向国有 独资 、 固有控 股 、 国有 参股 企业派 出监事 会工作制度 。监事会要严 格依照有 关法律法 规认真履 行职 责 , 对企 业重大事项 。

 以事前 、 事 中监督 为主 . 把监事会 监督 检查 与财务监督相结合 。

 提 高监督实效 , 维护国有资产权益 。

 3. 建立国有资产重大 损失的领导责任追 究制度 . 完善企 业法律风 险防范机 制。及时 掌握 企业 重大投资决策 、 企业资 产质量和经营状况 . 建立企业重大决策失误 的领导 责任 追究 制度和重大资产损失的领导责任追究 制度 . 把企业领导层 能 否做 到依法决策 、依法管理 和依法经 营作为考察 的重要依 ■ 嬲2 0 0 9年 第 l0期 5 5

 运 营 指 南 詈

 — — I 蕾

 据。

 规范企业内 部管 理机制, 完 善内 部控制 制度, 提 高企

 市场竞争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人用人机制, 严格国有企 ? 业领导人选任程序 . 改进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层的选拔任 用方式 , 建立科学 、 完善 、 规范的企业领导人选拔任用工作 制度 . 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结 合起来 , 以业绩和能力评价为导 向, 制定科学 指标 . 确保企 业经营对出资人 的透 明度 4. 深化企业 内部改革。

 建立经营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企业 内部改革 .规 范和理顺 集团公司与子公 司的关 系 。

 全面推进企业 劳动 、 人事 、 分 配三项制度 改革 , 健全企 业 自主用工 、 劳动 者 自主择业 的市场化用工 机制 . 积极推 进企业管理人员公开竞聘、 择优聘用和实行定期考核及任 期制度 建立健全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体系 . 积极探索期 投 、 期权激励办法 , 完善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制度 。

 四、 建立完善 的现代企业制度 1。

 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治 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企业法 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 完善股东会 、 董事会 、 监事会和经 理层各负其责 、 协调运转 、 有效制衡 的公司治理结构 。

 按 照 《 公 司法》 要求 , 健全董事会 制度 , 细化董事会 议事规则 和 工作程序 , 突出董事会集体决策 、 统一决策的作用 , 规范董 事会决策程序 。建立健全监事会和职工监事制度 . 进一 步 完善 国有独资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 . 强化 监事会 的独立监 督职能 。

 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 . 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 . 事 前 、 事中 、 事后监督相结合 ,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继 续深化 企业 内部i项制度改革 .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2. 完善和制定企业领导人选拔任用制度 。落实好经营 目标责任制 。

 建立健全责任 追究制度 , 奖优罚劣 . 充分体 现 公平 、 效率原则。

 加快建立惩 防结合 、 注重预防的惩治和预 防体系, 改进 和完善企业监督体系 , 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 ,

 形成审计 、 监察 、 监 事会监督 、 业绩 考核评价 等资源共享 、

 相互衔接 的大监督体 系。同时 . 建立和完善 国有企业财务 运营状况 的监测 、 预测 、 分析 、 监管 等基础管 理工作 , 确保 国有资产安全运营 五 、 认真实施企业 中长期发展战略 1. 培育和发展国有经济龙头企业集团 战略顾问制度 .开展企业 投资项 目后 评估制度 试点 工作 。

 研究制定国企 境外 投资管理办法 . 建立和更新监管企业利 用外资项 目库 , 依托重点企业 , 按照高端 、 精 品、 专业化 、 深 加工发展方向 .积极吸引产业基金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

 打造 国有经济龙头企业集 团

 2. 大力促进 企业技术管理创新和企业 安全 生产 . 构建 和谐企业。

 加快实施人才战略 . 不断创新人 才激励机制 , 积 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提升 品牌 内在价值和科技含量 . 引

 导企业创新管理理念 , 加强企业 对外投资 、 担保 、 固定 资产 支出 、 大额资金往来 、 重大物资采购 、 工资福利 政策 等重 大 财务事项 的集中管理与控制 。

 坚持依法治企和民主管理相 结合 , 逐步形成 职工与企 业之间相互依 存 、 企 业与外部 环 境融 洽联通 的和谐局面 ( 作者单位 :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j 建立企业发展 5 6暖愈圜2 o o 9~ lo期

 企 麓 慧

 燕 } 制 日趋 完善 的情 况下 . 企业统计职能没有跟上服务主要对象 由政 f 府 统计到企业管 理转换 的需要 . 致 使企业 的统 计职能 出现 “半空 白” , 造 成企业统计工作地位不高。如何转变企业 统计 职能 , 开拓 统计工作新局面 , 使其步入 良性轨道 ? 作者认为企业统计工作应 ! 从 以 下几 个 方 面 人 手 :

 一、战略转变 1. 统计服务的市场要重新定位 长期 以来企业统计处于政府 和上级部门统计的从属地位 。

 而政 府统计是 为满 足宏 观决策服务 的 , 这就造成政府 统计需要 的信息企业不 太需要 。

 而企业需要 的 f 却没有 的尴尬局面 。现在企业 已成为经济的主体 . 所 以必须把服 I 务对象转 向以企业为 主 , 为 企业经营决策 提供依据 , 如此统计 服 } 务才能发挥出信息管理、 预警、 研究预测市场的服务职能, 才能在 :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展现统计工作的优势 。

 2 . 统计“资 源” 分配要调整 。

 市场经济 的发展 , 使政府 由管理企 } 业转变为服务企业, 必然引起统计立足点的转变。由于企业统计 在 改革 中 , 没有 站在企业 的立场进行统计 设计 , 进而建立独立 的 ; 统计指标体 系,使这个最应该 活跃 的统计领域不能活跃起来 , 影 响 了统计职能的发挥 。

 ;

 3. 统计“ 目标”要效益化。

 企业必须以“永续经营”也就是以“创

 ; 造财 富”为 目标 , 在立 足点 和服 务对象转变过来后 。

 企业统计将是 ! 以企业的目标为目标 . 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

 j 二、 改变“战术" 1

 1. 转变统计内容 企业统计要 由单纯提供统计数据 向以统计 ;信息咨询为主转变. 在兼顾为政府统计服务的同时主要为企业决 :策提供针对性 、 时效性强 的统计分析 。

 加大专题分析力度 。

 根据企 I 业动态与静态 、 纵向与横向、 内部与外部 、 局部与整体的统计数 i 据, 按照统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 加强对统计资料的收集、 整理开 :发、 分析研究, 从而加快统计数据向信息转化的过程。

 } 2. 企 业统计工作最终是否取得 成效 . 并 使统计的信息功能很 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 . 从 而提 高和推动企业 的管理水 平 .关键是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统计信息的系统性要求 。

 为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 一方 面为满 足企业 主管有效管理所需 的 信息 , 建立下述 四类指标体 系 :

 首先是基本指标 , 包括反映企业经 济运行基本情况及一些用来衡量的 比例 . 可划分为物流与资金流

篇五: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基础, 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过调研, 笔者对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后提出:“谨慎态度, 尽量不新设国企; 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应分开; 角色明晰, 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强约束, 控制风险求生存; 整合提升, 争取更上一层楼。

 ” 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发展; 思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国家启动了“一个确保, 三个到位” 的措施, 住房、 医疗、 教育以及粮食、 国企改革形成全国性浪潮。

 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一些效益不好但仍有潜力可挖掘的国有企业改制,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彻底打破“大锅饭” , 进一步降低财政负担, 达到提高国企效益和推进生产力发展。

 尔后, 《国资法》 等配套规章制度出台, 各级政府国资机构的组建, 国有企业管理朝着更规范、 保值增值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今后, 国有企业如何发展, 笔者通过调研, 提出以下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 谨慎态度, 尽量不新设国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国家启动的分税制改革导致财力向中央政府集中, 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对薄弱; 但事权改革与财权改革又不对应, 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较多, 但所拥有的财权较少, 因此财政资金入不敷出。

 尽管许多地方政府属于“吃饭” 财政, 但急于通过投资拉动经济, 一系列项目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原本吃紧的财政负担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地方政府纷纷组建政府性投资公司, 以地方财政信用为担保, 向各大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贷款融资, 所获得的资金大量用于建设。

  从 2007 年底起, 国家开始对地方性政府的债务进行摸底和清理, 具体有:

 一是摸清地方性政府的债务; 二是调查地方性政府的投资公司。

 在更深入的行动即将启动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 我国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 中央政府新增 1. 18 万亿元国债, 目的是地方政府配套投资并吸引非公资本, 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发展。

 因此, 国家暂时放慢了对地方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 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继续发挥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则抓紧组建政府性投资公司, 以期吸引更多资金。

  自 2010 年以后, 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的融资行为采取种种的限制。

 一些地方政府刚刚成立的投资公司, 由于资本少、 现金流少、 效益低等原因, 根本无法发挥融资作用,但成立毕竟要发挥作用, 极个别投资公司利用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的优势, 把重点转向加强下属企业的内部管理。

 于是, 原先政府部门向国有企业“松绑” 下放的各项权力, 被这些企业重新 “拾”了起来, 充当起下属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二传手, 如此中间环节造成企业效率下降。有鉴于此, 建议地方政府面对新情况时, 最好由原有企业发挥作用, 对设立新国企的决策应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二、 区别对待, 不同性质应分开

  国有企业有两种性质:

 公益性与经营性。

 不同性质, 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同。

 对待公益性企业, 如城市公交, 重点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可允许有一定的政策性亏损。

 对待经营性企业, 如长途客运以及未纳入城市公交的农村客运, 这属于政府向全社会放开, 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充分竞争的客运, 应采取与前者不同方式, 重点追求经济效益, 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上个世纪, 国内有不少地方在国企改革时一边倒, 把不具备条件的自来水、 公交改制为非公企业后带来一些麻烦, 当需要发挥公益作用时, 这些非公企业以种种理由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如某县城公交企业以正月运力不足为由, 向全社会公告春节期间城市公交车暂停营运, 给百姓造成交通出行不便。

 又如某自来水企业拒绝为消防、 园林和环卫供水, 还拒绝履行政府要求代收城市污水处理费的职责, 造成公共利益无法实现。

 因此, 一些城市又走了回头路, 即由财政出巨资回购这些公益性的企业。

  如果把不同性质的企业混淆, 难免有一些乱帐。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 在城区需要完成客运枢纽、 站点等硬件设施建设时, 就戴上城市公交的公益性帽子, 要求土地行政划拔、 建设资金由政府财政全额投入的方式完成, 这些设施建成后就资源共享, 采取公益性企业与经营性企业共用方式提高效率。

 年底盘点时, 有了效益就是经营性企业取得的, 有了亏损就是公益性企业政策性造成的, 要求政府财政给予补助。

 当不同性质的企业皆是国有独资企业时还好, 无论赚与亏都是公家的; 当一家是国有独资, 另一家是非国有企业时, 糊涂帐难免产生,让人滋生有套取政府财政资金的嫌疑。

  三、 角色明晰, 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发[2004]20 号文)

 的精神, 政府财政资金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 集中财力办大事, 凡是资源配置能够通过市场手段完成的, 政府财政资金必须退出, 政府财政资金只是投入通过市场手段无法完成或关系到国计民生、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关键的基础性领域。

 在地方, 如今政府部门直接作为项目业主的现象已经比较少, 而是由国有企业负责, 极大好处是一旦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 土地征拆、 安全质量时,政府部门不会直接承受压力, 可以裁判员开展工作。

  国有企业在使用自筹资金投资时, 必须与企业的主导行业有关。

 如果一时受多样化经营的影响, 投资没有关联或关联度不大的陌生产业, 一方面是分散了财力和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是外行做内行的事, 极可能造成投资失败。

 在实践中, 国有企业需要借助加强管理、 通过“6?18”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效益, 在做好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

 国有企业投资只有严格遵守《国资法》 的基础上, 才能做大做强,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国有企业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时, 应视情况不同开展工作。

 主要体现在:

 一是承担项目业主时, 如城市道路项目, 在项目生成、 前期、 建设甚至融资领域开展全方位服务。

 二是作为代建单位时, 如社会事业项目, 类似“交钥匙工程” , 重点在建设服务, 应与业主以及主管

 部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特长, 让项目节省投资、 缩短工期和保证质量安全。

 三是准业主时, 即先是项目业主, 如服务业项目, 在一定投入后把项目“孵化” 成熟后, 再对外转让“出嫁” , 由其他主体让整个项目发挥更大效益。

  国有企业在投资时, 应区别不同情况认准角色并达到科站位, 属于自筹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法人应在独立核算、 风险自负的基础上承担责任。

 作为政府行为发挥作用的, 必须反映了市场经济以契约为上和重合同的精神, 国有企业应与政府之间有明确约定, 如何种地位、何时介入、 何时退出、 何种收益等, 对国有企业代替政府垫出的资金应有一定的说法。

 对于一些国有企业, 既有运用自筹资金的投资行为, 又有受政府委托发挥作用的,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把两个帐混在一起算, 最后把亏损归政府, 把利益归企业。

 无论情况如何, 国有企业必须“舍得” , 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 加强约束, 控制风险求生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是纳税的最重要主体。

 为了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部门已多次向企业放权。

 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经过历次放权后, 国有企业在各方向已有了较大的自由权。对于较大的自由权, 国有企业应当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积极应对变化了的情况, 以创新管理和重视科技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 国有企业不能滥用这种自由, 造成诸如决策失误和投资浪费、 人浮于事和效率低下、 甚至奢侈铺张和贪污腐败现象, 这些行为都会让国有企业向破产边缘发展。

  国有企业应加强约束, 引入风险控制。

 主要体现在:

 一是投资控制。

 在充分考虑到企业风险、 社会风险等基础上, 按照政府为国有企业确定的方向, 在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上作出正确决策。

 二是用人控制。

 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特别是面向社会公开竞岗, 在一阶段已达到人最精、 效率最高的状态。

 随着国企的不断发展, 一些国企领导者心软了, 因人设岗照顾关系户, 把一些素质低者招进来, 甚至在提拔和评先评优时不讲原则, 把机会给了个别本领不高、不想也不会做事者, 这样打击了一大批肯做事、 会做事、 做成事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企人浮于事和吃“大锅饭” 的局面又回来了。

  廉洁控制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能否兴旺关键在于国有企业领导, 国有企业领导应该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制, 采取措施进行约束和规范, 体现有:

 在 “三公”即公款接待、公车配备、 外出考察等方面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发生的费用应与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 发展方向、 效益水平(包括社会效益)

 等相对应。

 在国有企业生产过程中, 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 和《政府采购法》 及配套规定的精神, “公开、 公正、 公正和诚实信用” 地加强企业内控并接受审计、 监察等外部监督, 降低工程、 货物和服务的采购成本, 从而实现提高企业效益和预防腐败。

  五、 整合提升, 争取更上一层楼

 尽量不新设国企不等于不设立国企, 设立国企必须严格控制, 就像党政机关对机构与编制数的控制一样, 遵循“退一进一” 原则, 即撤销一个机构才能新设一个机构, 退休一个人

 才能新进一个人, 新进者还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如“逢进必考” 等。

 设立国企需谨慎, 国企没有数量限制, 但在设立国企时应考虑到能发挥什么作用, 能否由其他国企特别是非公企业代, 如果不能代替又是当地不可缺少、 必须适应发展形势设立的, 经过慎重考虑和履行相关批准程序后设立。

 新设立后配备人员, 尽量通过现有国企存量调整, 对新进人员必须严格把关, 采取用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新设立的国企与原有的国企必须进行整合提升, 不能在职责方面重复或矛盾, 加大磨擦力。

 以资产和项目为平台, 让新设的国企活力不断显现。

 采取注资、 增资和资产和业务转移等手段, 让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增加, 现金流明显加大, 利税指标上一个台阶, 企业综合实力变强, 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各种方式, 不断地生成和储备符合国企发展方向的好项目和大项目, 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推进项目前期, 聚集土地、 资金等生产要素, 通过建设投入生产经营, 发挥项目的效益。

  新设立的国企在资产和项目良好运作的基础上, 积极发挥融资投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主动整合, 使新设立的国企在发展经营方向上与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相对接,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发改委的支持,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 为更多项目的运作筹集大量的资金。在“资产 ——项目——资金” 的不断循环中, 新设立的国企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资产总量和结构、 现金和税利指标进一步优化, 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性、 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迸发, “走出去” 的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 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规模效益并成为上市企业, 以更大的融资为发展多作贡献。

篇六: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管理 402

 2020 年 3 月 04 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訾 栋 泰州鑫发资产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从 1978 年到 2019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然经历了 40 多年,这几十年的努力换来的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我国相应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而也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竞争不断增强,传统的改革体制似乎受到了考验与质疑,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发展当中立于不败的地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积极去改变、去变革。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影响着整体的国家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很繁重的任务。这两者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有着许多内部及外部原因,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所以,一定要在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本质问题基础上,找到对于两者更科学、更合理的改革办法,进而能够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未来的上层建筑提供更稳固的经济基础。

 1 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1.1 优化企业结构,坚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放权成为改革一个主要方向,而实现放权的主要措施就是去推行混合所有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逐渐开始主导国有企业改革。为了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保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过程当中是公开透明的;还要对国有企业的市价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确保国资的完整性;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国企混改的全过程明确,更是要建立国资审核监督体制,实现国有经济的多方位发展。想要具体落实混合所有制,要根据国有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具体分析。要提前明确的是,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混合所有制改革,什么样的企业不需要。在实施过程当中,要明确非国有资本的参与权重,还要注意与国有资本能否完整融合。那些非国有资本的进入,是一种能够激活市场的手段。因此,要提升对混合所有制的认识,针对一些特殊领域,对其开放价格的同时还要把握准入门槛,注意监管良性的价格竞争。同时,要逐步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从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开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行机制,让这些企业开始快速实现改革,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实现这一类型国有企业的强效发展。

 1.2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专业人员的素质 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好的人才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输送血液,也是企业能够良好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改革过程中,那些精通经济、管理、技术等专业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想要让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一定要重视这些人才,让其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当中,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以人为本,逐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 关注人才的思想培养,人的精神层面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党的思想建设学习会议等去增加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其次,要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术业有专攻,精湛的工作技能能够更好的为国有企业增加价值,因此,可以组织一些专业技能学习、同事之间互助会等提升专业度;也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为企业不断输送人才。

 1.3 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增加国有企业的运营能力

 改革开放是我国必须要走的道路,是强国、强企之路。国有企业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自身不断强大,增加其核心竞争力,想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增加国有企业的运营能力。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必须要完善,否则企业日后的发展将会很松散,不利于长远的经营发展。所以完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也就是在增强企业实力,要科学的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比如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当中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强化,成立专门的监督机制,改革重组后的董事会财务管理体制负责,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杜绝腐败贪污现象的发生。

 2 循序渐进的优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1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进步当中,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国之前也创建了相对比较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过,这样的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改革一开始并没有结合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比如: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弱化;国有资产的部分流失等等。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十分的庞大,针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各种状况来说,一个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还要有一个权威的监督体制,深化相关部门的职能,这样才能够对国有资产运营负责。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想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审计监督是有效措施之一。逐步提升管理监督的针对性,同时也要具有方向性,最终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专项监督。

 (2)建立多层次的管理监督部门,实现法律化与制度化监督管理,严格的根据法律来进行做事,并且要重视每层审核及监督,对国资的专项管理达到全过程监督审计,使得内外监督相结合,各时段监督相结合,以此来杜绝因腐败或者其他权钱交易行为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3)保证监督及审计部门人员的权威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更加强化审计的监督。

 2.2 要让国有资产可以合理、科学地进行分配

 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能够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的国资管理体制,相关部门一直都在不断努力改进着。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国有资产分配制度还不是十分的健全与完善,比如很多不需要国有经济进入的领域,但国有资产依旧比重过高;也有不少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需要国有经济的支持,但国有资产的比重又比较低等,这样的情况就相当于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去调整国有经济的规模以及合理的布局,要让国有资产可以合理科学地进行分配。确保国资管理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优化,能够采取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国资进行合理配置,让其在我国的市场运行当中能够进退合理,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律而发展。实际分配过程中,要认真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目的和形态,针对那些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可以做到比较充分的管理和投资,让它能够顺利的运营;对于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也要进行适当的照顾,用比较合适的资本来进行带动。

 2.3 国家调控与国资管理分开,逐步推进多元化发展方式

 想要让国有企业得到良好的改革以及发展,国家调控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之前,国有企业很多都是抱着“干好了没奖励,干坏了没惩罚”的态度,这种发展是不合理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经济管理 2020 年 3 月 04

 403 所以要进行改革重组。因此,首先可以进行的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与国有资产管理只能分开。离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在市场环境及市场的竞争方面也能有一个公平的机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市场竞争当中来获得更多资产。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各层的管理者能够更好的对接市场,给予一定的压力来增加动力,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俨然已经得到超速的发展,但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想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所以就当前的情况来说,一定要对我国国有企业和国资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培养创新意识,发现新思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国有企业的合理改革势在必行;国有资产是我国最核心的资产组成部分,更加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加强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开展了中共十九大会议后,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确定了改革方向,因此,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传统的固守格局,逐步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现有的经济体制进行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田振兴.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176-177. [2]王鹏.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山东:齐鲁工业大学,2015. [3]陈佳贵,邵宁,张卓元等.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 管 理 新 思 路 高 层 论 坛 纪 要 [J]. 经 济 与 管 理 研究,2006(11):5-13. [4]罗正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经验与建构原则[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25-28. [5]孙国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探索[D].山东:山东大学,2007. [6]李玉鹏.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运营[J].全国流通经济,2017(13):28-29. [7]钱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原则遵循[J].国有资产管理,2016(2):77-80. (上接第 401 页)

 将政府的监管力量集中放置在城乡管理上,从总体上来看,城乡的监管力度不能满足现代化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因此,药物完善之前的食品监督系统和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5 积极开展保健食品 化妆品的专项整治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化妆品的销售,市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食品和化妆品的销售工作和市场的经营秩序,从根本上保障当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问题,结合我国的相关法律,定期对销售市场进行抽查,将一些不合格的化妆品和药品以及食品等进行清除,强烈保障市场的安全问题,改善当地食品药品,化妆品的消费环境。此外,要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意识,加强每个人的食品安全意识,促进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每一个人都具有食品生产的安全意识,才能最大化的改善当前食品药品存在的安全问题,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在当地社区或乡镇,定期开展一些宣传活动,以食品药品生产安全为主题,向人们宣传一些有毒食品和药品带来的危害,加强人们自身的安全意识,从基层出发,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进行。

 4 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加强食品安全意识,增加一些基础建设,为提升食品安全的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监管部门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定期的抽查,给那些不法分子一个措手不及,从根本上降低有害食品和药品的存在,完善当地的政策和规定,加大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吴海生.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设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167. [2]徐捷.扬州市城乡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3). [3]罗鸿,李晶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国土房产,2009,000(003).

篇七: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经济贸J}大掌工商管理硕士( M B A )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思路探讨主题词:

 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研究生姓名:吐旌导师姓名:

 王篮盔论文起止时间:20 0 5. 1—- 20 0 5. 9

 提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何将国有企业纳入市场化发展轨道,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使其为我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国有企业市场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主要分为血部分探讨。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定义。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 三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达到“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的要求。第二部分分析了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及市场化的现状。

 说明国有企业市场化是由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所决定的, 同时市场化的情况也证明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第三部分讨论了目前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有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过多干涉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缺失和丢失问题以及下岗职工、 分配机制变化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等。

 实际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远不止这么多, 这里仅列几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来讨论。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如何实施国有企业市场化,国有企业市场化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F , 在没有任何可参照经验的情况下, 市场化的发展主要应从产权关系、 治理结构、 经营机制、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第五部分是实例分析。

 具体分析了活力28 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坚持变革和创新发展思维的结论。论文吸取了以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当前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肘国有企业市场化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现实可行的方法,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

 国有企【k 市场化改革

 A B S T R A C TIt is w e ll k n o w n th a t th e r e f o r mo f sta te -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is a nim p o r ta n tta sk o nw a yo ftr a n sf o r m in gin to a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c o u n tr yo fC h in a . A n d n o w , th em o stu r g e n c y th in g sf o r sta te - o w n e den terp risesa r e h o w to a c h ie v e m a r k e tiz a tio n , a n d h o wto b u ild th e a b ilityo fc o n tin u a ld e v e lo p m e n t, a n dh o wto c o n tr ib u te to th eg r o w in go f th eso cia list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o f o u rc o u n tr y . F r o mth e f a ct o f sta te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o f C h in a , th e se q u e stio n sa r e d isc u sse d in f iv ep a r tsth er ein a f terT h ef irstp a r td isc u sse sth ed ef in itio n o f m a r k e tiz a tio n o fsta te —o w n e de n te r p r ise s, w h ic hco n stitu te o f th r e ep a r ts:

 r e f o r m in go fp r o p e r tyr ig h ts sy stem , tra n sf o rm in gm a n a g e m e n tm e c h a n ism s,b u ild in gth e m e c h a n ism o fq u iR in gf r o mth e m a r k e t. T h e f in a l a im isb u ild in gsta te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o fclea r ly d e f in in g p r o p e r ty rig h ts,sp e c if y in g r ig h tsa n dr esp o n sib ilities, sep a r a tin g ow nershipf r o md a ilym a n a g e m e n ta n da d o p tin gscien tif icm a n a g em en t.T h e se c o n dp a r t a n a ly sessitu a tio n o f sta te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a n dcircu m sta n ces o f m a r k e tiz a tio n o f sta te —o w n e den terp rises. Infa ct,m a r k e tiz a tio n o fsta te .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is th er eq u isitio no fsitu a tio n o fsta te —o w n e den terp rises, a sa r esu lt, it is a n ef f ectiv ew a yo fr e f o r mo fsta te —o w n e dE n terp risesT h ep r o b le m sc o m in gf r o mc o u r s eo fm a r k e tiz a tio n o fsta te ・o w n e d

 en ter p r isesa r e d isc u sse d inp a r tth r e e . A s w e k n o w , th e r e a r em a n yq u e stio n sin c o u r s e o f m a r k e tiz a tio n , su c h a sd r a in in go f sta te o w n e dp r o p e r tyc a u s eb yin n e rh u m a nco n tr o llin g , la ck in go f o rlo sin gco rp o ra tecu ltu r e, so cia l c o n tr a d ic tio n su c h a su n e m p lo y m e n ta n d d istr ib u tio nm e c h a n ism s, e tc . T h e r ea r e s om a n y p r o b le m sth a to n lyso m e u n iv e r sa lissu es ca n b e d isc u sse dh e r eD e v e lo p in gd ir ectio n s a r e in tr o d u c e d in th e f o u r thp a r t. H o wtorea liz em a r k e tiz a tio no fsta tee n te r p r ise s?W h a ta rea im so fm a r k e tiz a tio n . T h e seq u e stio n sa r e s o d ifficu lt th a t w e c a n n o tp r o v id ea v a ila b lew a y sf o r a ll sta te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b e c a u se o f th esp ecia le c o n o m icsy ste ma n db a c k g r o u n do f o u rco u ntry . Ino r d e r to r e so lv eth eseq u e stio nw esh o u lde m b a r kf r o mp r o p e r tyr ig h ts sy ste m , c o r p o r a teg o v e m a n c e , m a n a g e m e n tm e c h a n ism s, h u m a nr e so u r c e a n dco rp o ra tecu ltu r eInth e la stp a r t, c a seo fm a r k e tiz a tio no fsta te - o w n e den terp risesisd isc u sse d inp a rticu la r. Im p o rta n ceo fr e f o r m in ga n d in n o v a tio n is a lsoe m p h a siz e dinth isp a rt.A f te r stu d ie d so m ee x p e r ie n c ea n d le sso n s, a n d th e n r e se a r c h e dth o se a d v a n c e dth e o r ie s, th ea rticlep u tsf o r w a r d so m e f ea sib lew a y sf o rth erefo rmo fsta te - o w n e den ter p r ises, w h ichh a v e r e f e r e n c esig n if ica n ceb ya llm ea n sK e y w o r d s:

 S ta te - o w n e dE n terp rises, M a rk etiza tio n , R ef o rm

 刖舌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白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一直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卜, 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然而, 国有企业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自上个世纪9 0 年代巾期, 我国就开始从短缺经济进入到“相对过剩” 经济, 绝大多数行业都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 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广泛应用, 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不少产品或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很快从高赢利转变为微利甚至亏损, 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尤其是传统产业更是面临技术升级的压力, 甚至面临着被新兴产业替代的可能。

 中国加入W T O 后, 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困难,国际竞争对手进一步威胁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国企改革核心问题是市场化的问题, 其内容主要包括产权市场化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和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等。

 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离,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 理解市场、 进入市场、 适应市场、 把握市场是企业市场化的具体目标。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 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从目前形势来看, 这项任务艰巨而复杂, 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现。本文是在广泛调研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克服了工作繁忙等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论文撰写期间, 我得到了王伟东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对外经贸大学其他老师的帮助, 公司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战略转型出发, 探讨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含义、 形势、 现状、 存在的问题、 发展的方向等内容, 限于篇幅, 对于实际操作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

 总之, 由于水平有限, 对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研究问题不够深入, 文中可能有许多不当和错误之处, 恳请给予批评和指丁F 。

 引言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加入W T O 后, 国外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如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培养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 是一个紧迫而艰巨的课题。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后, 国有企业仍然发挥着其他所有制企业不能替代的作用。

 由于时代和发展和进步, 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 不能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 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必然。第一章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含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二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 三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

 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1第一节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包含了两个含义, 一是实施政企分离, 政府部门不再承担国有企业衣食父母和顶头上司的角色, 国有企业逐步实现充分的自主经高明华等, 《同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吲f 究》 , 《人民臼报》 , 20 0 2年12月 14 同第六版。

 营权, 成为具有独赢决策, 自我完善, 自行调整能力的实体。

 二是产权分离。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合理的处理, 除了涉及国家战略和安全的特殊企业, 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 困家产权要逐步减少或完全退出, 通过改制、 上市等合法手段, 引进非国有产权, 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目的是实现产权明晰, 产权明晰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而产权结构多元化就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国家通过有偿出让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 而对产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核心内容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国家所有制, 代之以一种多元化的共同所有制, 实际上是变单一的产权制为多元化产权的产权共同体结构。

 在分析产权结构调整之前, 尚需要明确一下它的适用范围, 对产权结构多元化问题, 理论界已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而且在实践上也有不少积极的尝试, 例如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合资或合作企业等。

 但在过去的探索和实践中, 还存在一种局限性或不彻底性, 就是有不少观点认为产权结构多元化只适用于国有中小型企业, 而不能适用于国有大型企业,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适用范围不在企业的规模大小, 而在企业的性质是否适宜。般来说, 凡涉及国家安全、 国防、 社会公益性产业或企业, 以及其他一些必须由国家独立投资的企业或项目, 其产权应由国家独立所有外, 其余国有企业不论大小, 都应该按多元化产权方式来重组企业的产权结构。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不会导致私有制。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这个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有人把这比作“卡布丁大峡谷” , 说是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也无法跨越这个大峡谷。

 持这种观点的人无非是担心将导致私有制问题, 其实这又是一种误解。

 产权结构多元化只是国家有限度地在一定范围内

 让出一部分所有权, 而不是让出全部的所有权{ 而且, 受让方也不是单一的个体所有者, 而是一种多元化经济性质的群体。

 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产权结构多元化不会导致私有制, 而是对现有产权结构的一种合理完善,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对产权利益所作的一次有限度的回归调整, 也是让更多的多元化经济主体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种必然。

 2第二节经营机制市场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 概括地说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经营等。我国的国有企业采用非市场化的方式经营了几十年, 这种方式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这方面的传统和现实的延续, 是与经济体制大环境相关的, 主要特征表现为:

 企业经营按照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来进行:

 行政权力可以作为企业及经营的保护力量; 产品统销; 生产经营不计成本; 价格固定不变; 企业经营者出自政府部门的任命等3。

 在国有企业身上, 这些特征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 而这些特征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非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明显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对照非市场化的特征, 市场化经营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自主经营非市场化的经营的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 全力基本上都在政府部门, 现在走市场化经营道路, 就是要将原先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使的该由企业行使的权力交给企业, 让企业能够面对市场自主经营。

 企业的经营效果直接}j企业的分配2:

 《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与实现形式》 , 江苏经贸网, 20 0 2年4 月 4U 。3钱津, 《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 《社会科学战线》 , 19 9 8 年第6期。

 挂钩, 因此, 每一个企业都会对自己的企业经营负责, 不会将利益的得取依赖于政府部门。2、 经营效益制约市场化的经营要讲成本, 也要讲价格。

 价格要以市场均衡价格为准, 成本要控制在可能的最低限。

 一切从效益出发才是市场化经营的核心。

 另外, 在效益的制约下, 过去的行政选择将最终被市场选择所取代, 低水平、 小规模、 高能耗的重复建设是不会在效益型的经营机制中出现的, 新的企业建设和老的企业改造都要以获取良好的效益为目标。3、 市场导向产品开发市场导向表示的是市场需求, 这是随着消费的变化而变化的。

 国有企业的经营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即时变化。

 新产品的丌发是由市场的变化决定的,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开发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 、 企业选择经营者市场化经营要求企业自主对企业经营者做出选择, 只有出自市场, 由企业作出聘任的选择, 企业家作为经营者才能对企业负责。

 这要求企业家要职业化和市场化, 不能还是官员化, 这样的机制规范地建立起来,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第三节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竞争能力不强的国有企业, 最终由市场淘汰。

 这种机制的形成是需要+ 定的时间的,不是由政府部门来强制关停破产, 而应由市场来调控。

 遵循市场游戏规则, 实施优胜劣汰, 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公平竞争的基本保证。

 通过改4

 制、 兼并、 重组、 破产等途径, 才能让国有企业在整个国家经济结构保持合适的地位, 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 9 3年以来, 国家有关文件多次明确, 国有经济将在军事工业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自然垄断的领域, 占据绝对控制或支配地位; 在石油化工、汽车、 信息产业、 机械装备行业和高新技术等体现综合国力的领域, 保证少数重要国有骨干企业占有支配地位; 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 国有经济则逐步退出控股地位, 甚至完全退出。

 4国有企业实现经营自主, 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在市场竞争中实行优胜劣汰的法则,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 使国有企业搞活的基本条件,市场化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也是改革的手段。

 国有企业市场化是由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所决定的, 是国有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面l临的历史任务。第二章国有...

推荐访问:国有企业发展思路 国有企业 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