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8篇

时间:2022-11-07 18:00:06 来源:网友投稿

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8篇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分类号: C93 密级: 公开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研究——以南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8篇,供大家参考。

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8篇

篇一: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类号:

 C93

 密级:

 公开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研究——以南丹县移民安置 B 社区为例 专

 业 行政管理 研究方向 政府管理 研 究 生 施瑜 指导教师 陈路芳

  论文起止日期: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月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研究

 ——以南丹县移民安置 B B 社区为例

 摘

 要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同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大省区,在“十三五”期间的搬迁安置贫困人口总任务达 71 万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西于 2019 年 12 月便提前 1 年完成了全区“十三五”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也逐渐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然而,如何激发移民安置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推进移民安置社区治理重心下沉,对于基层党委政府来说,仍然存在着众多困难和挑战。基于此背景,文章以公民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知识,以广西南丹县移民安置 B 社区为例,试图揭示广西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居民自治能力的现状及不足之处。通过调查分析,文章认为当前移民安置社区在居民自治能力的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弱、自我教育效果不佳、自我服务能力差,资源整合能力低,居民参与主动性缺乏等。致使移民安置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不足的原因既有经济、制度、社会资本缺失等现实的客观原因,也有居民个人意识、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深层原因。最后,针对广西扶贫移民安置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的现存问题,文章提出了四个对策:其一,从组织建设入手,增强社区组织管理能力;其二,从经济物质保障入手,夯实自治物质保障;其三,从居民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入手,增强自治效果;其四,重塑居民在社区中的社会资本,激发自治活力,提升居民认同。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居民自治;自治能力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THE AUTONOMY ABI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RELOCATION RESETTLEMENT IN GUANGXI —TAKE THE NANDAN RESETTLEMENT COMMUNITES B FOR EXAMPLE

 ABSTRACT

  Guangxi is one of the main battlefiel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also a large provin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from inaccessibl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 total of 710,000 poor people were relocated and resettled. In recent years, Guangxi"s "Re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Project" gradually entered the stage of follow-up support after efforts, and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also has shifting from "moving out" to "stable".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or grassroots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on how to stimulate the residents" autonomy ability and push the poverty-relief immigration resettlem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article is use the theory of citizen governance and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taking the resettlement community B in NanDan, Guangxi as an example, attempts to reveal

 the deficiencies of residents" autonomy ability in the relocation communit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angxi.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articl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s" autonomy ability in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such as poor self-education effect, poor self-service ability, low resource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lack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itiative and so on.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practical reasons such as lack of economy, system and social capital, and residents" person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quali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rticle proposes four countermeasures: first, enhance the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b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 consolidate autonomous material guarantee by economic measure; Third, improve the effect of autonomy by cultivation of the residents" own quality levels; Fourth, reshape the social capital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autonomy, and enhance the identity of the residents.

 KEYWORDS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resettlement community,;residents autonomy;autonomy ability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一、国外研究综述

 ................................. 3 二、国内研究综述

 ................................. 6 三、研究评述

 ................................... 11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 11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1 二、研究方法

 ................................... 12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2 一、研究的创新点

 ................................ 12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14 一、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 14 二、社区居民自治

 ................................ 15 三、居民自治能力

 ................................ 15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16 一、公民治理理论

 ................................ 16 二、社会资本理论

 ................................ 18 第三章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发展状况及特点

 ................ 21 第一节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发展状况

 .................. 21 一、社区管理机构不断健全

 ......................... 21

 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 22 三、社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

 ......................... 22 第二节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特点

 .................... 23 一、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弱

 ......................... 23 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低

 ......................... 23 三、社区的民族性特征鲜明

 ......................... 24 第四章

 南丹县移民安置 B B 社区居民自治实证调查

 .............. 25 第一节

 南丹县移民安置 B B 社区基本概况

 .................. 25 第二节

 南丹县移民安置 B B 社区居民自治建设成效

 ........... 25 一、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 25 二、社区自我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 27 三、社区自我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 27 四、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有所提升

 ...................... 28 第三节

 南丹县移民安置 B B 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不足表现

 ........ 28 一、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弱,对政府依赖度高

 ............. 29 二、社区自我教育效果不佳,居民行为约束能力差

 ........ 29 三、社区自我服务能力低,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 30 四、社区资源整合能力差,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缺乏

 ........ 31 五、居民参与的主动性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冷漠

 ........ 32 第五章

 南丹县移民安置 B B 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 34 第一节

 建设居民自治能力观念不强 ...................... 34 一、政府对推行社区居民自治信心不够

 ................ 34 二、社区对自治组织的定位存在偏差

 .................. 34 三、居民对自身公民角色认知不足

 .................... 35 第二节

 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建设保障不足

 .................. 35 一、社区自我管理的运行经费缺乏

 .................... 35 二、居民自治激励制度的作用发挥有限

 ................ 36 第三节

 居民自治合力不足

 ............................ 36 一、社区信任的匮乏

 .............................. 36 二、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的疏松

 ....................... 37

 三、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低下

 ....................... 37 第四节

 居民自身的局限性阻碍自治能力建设

 ............... 38 一、居民知识水平低限制自治能力的深入发展

 ........... 38 二、居民经济收入低抑制自治能力的发挥

 ............... 38 第六章

 广西易地移民安置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对策

 ......... 40 第一节

 完善组织建设,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 40 一、理顺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

 ................ 40 二、协调安置社区内“两委”间关系

 .................. 40 第二节

 加强经济建设,夯实自治的物质基础

 ............... 41 一、加大就业扶持,拓宽搬迁居民收入渠道

 ............. 41 二、多方助力,增加社区集体性收入

 .................. 41 第三节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自治效果

 ................ 42 一、重视基础教育,培养自治人才

 .................... 42 二、开展素质教育,强化居民自我约束观

 ............... 43 三、增强社区资源认知度,提升资源整合力

 ............. 43 第四节

 重塑居民社会资本,培育社区互助意识

 ............. 44 一、开发公共空间,扩大社会网络

 .................... 44 二、完善社区服务,培育社区信任

 .................... 44 三、创建特色文化,增强社区认同

 .................... 45 结

 语

 .............................................. 46 附录 1 .............................................. 47 附录 2 .............................................. 48 参考文献

 ............................................ 49 致

 谢

 .............................................. 5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5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我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头号工程”,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改善特困地区民生福祉的重要措施之一。2016 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在五年内实现 1000 万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脱贫工作,以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①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任务为 71 万人,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广西区内“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总体进展顺利,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逐渐进入巩固搬迁成果的阶段。就当前来看,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搬得出”上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怎样实现搬迁移民“稳得住、能致富”方面上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 2019 年 4 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要“统筹脱贫攻坚各类资金资源,切实加大对已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各项工作。”② 2020 年 2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强化安置社区服务,推进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等要求。③ 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作为移民的基本生活单位,在搬迁初期主要是为了改善贫困农户的生存环境问题,但随着移民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其后续治理对于移民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就不断凸显出来。加强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④ 不仅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搬迁移民作为安置社区治理的主体,其自治能力的建设是实现安置社区治理有效的重要前提。

 (二)现实背景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顺利开展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然而将贫困人口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居①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2016 年 11 月 23 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2/content_5142197.htm,2019 年 12 月 15日。

 ② 中国政府网:《李克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出重要...

篇二: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垭水库移民安置特点及管理模式

  摘要:

 根据江垭和其他水库移民实施管理的实际情况, 提出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 健全高效的移民机构, 探求最佳的管理模式等, 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移民规划设计和移民监理、 监测与评估及业主参与的管理工作。

 目 的是给利用外资项目 的水库移民安置及管理工作以借鉴, 促进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

 江垭水库移民安置特点实施管理模式

  1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境内的澧水一级支流娄水的中游。

 控制流域面积 3711Km2, 正常高水位 236m, 总库容 17. 4 亿 m3, 防洪库容 7. 4亿 m3, 总装机容量 300MW, 是一个以防洪为主, 兼有发电、 灌溉、 航运、 供水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国家水利水电大( 1)

 型重点工程。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由大坝、 地下厂房、 斜面升船机和灌溉引 水系统组成。

 大坝高 131m, 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 RCC)

 重力坝。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 以下简称江垭水库)

 有四大特点:

 ①防洪效益显著。

 大坝建成后, 澧水下游及尾闾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 4—7 年一遇提高到 17 年一遇, 加上皂市、 宜冲桥水库的建成, 可提高到 30~ 50 年一遇; ②是一个涉外工程。世界银行贷款 9700 万美元; ③是世界上目 前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④水库淹没的三个县都是贫困县, 有两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一个是省级贫困县。

  2 江垭水库淹没影响主要指标

 水库淹没影响湖南、 湖北两省 3 县( 湖南省的慈利县、 桑植县, 湖北省的鹤峰县)、 6 乡 ( 镇)、 40 个村、 157 个村民小组、 3585 户 、 13514 人( 湖南 11364人、 湖北 2150 人); 各类房屋面积 54. 34 万 m2; 耕园地 1295hm2; 林地 667hm2;等级公路 12. 8Km; 输电线路 143km; 邮电线路 92km。

 到规划水平年农村生产安置人口 16159 人( 湖南 14171 人、 湖北 1988 人)。

  3 江垭水库移民生产安置方式及其特点

 3. 1 移民安置原则

 根据世行的开发性移民策略——一种鼓励移民重建生产生活基地的开发性政策和湖南、 湖北两省政府的要求, 总结湖南省已建工程的水库移民和其他水库移民安置的经验教训, 并结合江垭水库库周资源匮乏、 安置容量极其有限的实际情况, 确定江垭水库移民安置原则为:

 ①以开发性大农业安置为主, 其他安置为辅的原则。

 ②后靠与外迁相结合, 以外迁为主的原则。

 ③以质量换取数量的原则。通过对低产田、 低产地的改造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 提高产量和产值。

 ④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移民搬迁时, 尽量做到以村组为单位安置, 照顾移民的原有群居习惯。

 ⑤综合开发, 优化利用的原则。

 安置方式采用多渠道、 多形式、多方法、 优化利用, 综合开发, 提高移民经济收入。

  3. 2 移民安置标准

 以耕地安置的移民人均 1. 0~ 1. 5 亩的耕地和 1. 0 亩的柴草山; 种植水果( 主要指柑桔)

 安置的人均 2. 0 亩; 种植干果( 主要指板粟)

 安置的人均 4 亩; 种植茶叶安置的人均 2. 5 亩; 种植药材安置的人均 2. 0 亩; 网箱养鱼安置的人均 1. 5

 箱; 三产安置的一个劳动力抚养 0. 9 人; 采取自 谋职业、 农转非、 三产、 养老保险等安置方式的( 不以种植业为生的)

 每人发给与农业生产安置相等的安置费用,其他安置的由县乡 移民部门统一开发, 然后分给移民耕种。

  3. 3 移民安置方式

 按照安置区域分库周后靠和出乡 外迁两种:

  ①库周后靠安置是指在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开发、调整土地资源进行的安置。由于江垭库周土地缺乏, 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此项安置人口 共 4880 人, 占移民安置总数的 33. 34% 。

 ②出乡 外迁安置是指迁出原乡 镇到外地( 省、 市、 县、 乡 镇)居住的安置。

 以这种安置方式共安置移民 11204 人, 占 69. 66% 。

  按安置项目 分种养殖业安置、 三产安置、 农转非安置、 社会养老保险安置、其他安置等。

 据统计江垭水库有土安置 12159 人, 占 75. 82% ; 投亲靠友安置 473%人, 占 9. 26% ; 农转非安置 399 人, 占 2. 48% ; 三产安置 973 人, 占 6. 05% ;社会养老保险安置 138 人, 占 0. 86% ; 赡养安置 605 人, 占 3. 76% 。

  3. 4 移民安置效果及其特点

 3. 4. 1 总体效果

 江垭水库移民从 1994 年开始到 2001 年底, 历时 7 年, 移民搬迁安置已经完成。

 对于绝大多数移民来说, 是一次发展和致富的机遇。

 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人均 40. 22m2 增加到 50. 31m2, 住房结构大多数移民户 由原来的木房变成了 二至三层砖混、 砖木结构的楼房, 窒内装修漂亮, 家电家具样样俱全, 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新的居民点, 家家通水, 户 户 通电, 村村通路, 彻底改变了 过去吃水难、 用电难、 行路难的历史。

 居民点附近的商店、 学校、 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 购物、就学、 就医比搬迁前方便了 许多。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产安置基本到位, 广大移民走出山区, 收集信息, 学习农业技术, 劳动技能普遍提高, 收入显著增加。

  3. 4. 2 外迁安置

 全库规划外迁移民 8627 人, 实际外迁 11204 人( 包括以投亲靠友、 自 谋职业等形式而离开库区的), 超规划外迁 2577 人, 增加 29. 87% 。

 一般来说, 接收外迁安置移民的乡 镇可调剂的耕地多、 交通便利, 按照规划安置标准人均 1. 0~ 1. 5亩耕地和 1. 0 亩柴草山都已划拨到位。

 由于土地质量上的差异, 有少数移民数量上没有达到标准, 但土地质量好, 属于正常安置。

 据监测评估抽样调查, 外迁移民生活恢复快, 2001 年人均纯收入达 1508 元, 均高于规划水平, 移民生活稳定,普遍反映好。

  3. 4. 3 后靠安置

 江垭水库以湖南为例, 1995 年规划时, 许多移民故土难离, 纷纷要求后靠,设计人员 较多地尊重移民意愿, 规划后靠移民 6426 人。

 实施后, 由于移民不愿到海拔 800m 以上的山上去种地, 加之另 外工程的影响, 将后靠人数调整到 5253 人。1999 年国家规定 25° 以上的坡地要退耕还林, 而 25° 以下的荒坡大都是石头,造田造地成本高、 难度大, 为此进行第二次调整, 后靠人数减少到 3559 人。

 经过技术人员 进一步对环境容量复核论证, 两县于 2001 年做第三次调整, 最终确定后靠人数为 4139 人。

 经监测评估单位抽样调查, 2001 年后靠区人均纯收入 1325 元,达到规划水平。

  3. 4. 4 投亲靠友和自 谋职业安置

 投亲靠友有远有近, 有的出省, 有的出县, 有的就在乡 内。

 据了 解, 投亲靠友的移民得到了 亲友的帮助, 安置点土地多, 移民收入稳定。

  选择自 谋职业的移民, 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特长, 他们自 谋生活能力强, 做

 生意、 搞修理、 跑运输等, 因人而定, 大部分生活富裕。

 极少数人当时要求自 谋职业的目 的是想拿到安置费, 他们的技能和适应性相对较差, 相比之下收入少一些, 但都达到了 规划水平。

  3. 4. 5 其他安置

 其他安置系指社会养老保险、 亲人赡养、 农转非安置, 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少。前两种安置方式一般是指失去生产能力、 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老人, 后一种情况大部分是半边户 。

 对于此类移民的安置, 由县移民局将安置费交给保险公司或亲人或本人, 由保险公司按月 或按季向移民发放生活费, 安置费由亲人领取的, 则由领取人负责赡养, 安置费发给个人的, 由其个人负责使用, 方法灵活, 生活有保障。

  3. 4. 6 移民安置特点及方式选择

 根据上述情况介绍, 江垭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有种养殖业、 三产、 农转非、 社会养老保险、 赡养等五大类, 而种养殖业中又有耕作农作物、 林木、 药材、 茶叶、水果、 干果、 网箱养鱼等, 一个村有多种安置方式, 一户 移民也有多种安置渠道,有的一户 只进行一种安置方式, 有的一户 中有多种安置方式, 方式多种, 形式多样。

 从移民收入来讲, 经过近 5 年的抽样跟踪调查, 移民收入恢复的快慢, 收入的高低, 与安置方式的选择没有必然的联系, 差异性主要与个人的文化水平、 适应能力、 勤劳程度关系密切。

 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农业收入, 家庭副业收入、 打工收入、 商业收入、 林果收入、 水产收入等。

 农忙时以农业为主,兼顾副业, 农闲时外出打工, 到城里做生意, 有些后靠移民还买了 船, 不时地到河里捕鱼或搞水上运输。

 过去那种单纯地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方式发生了 质的变化。

 因此, 安置方式也要适时调整。

 以农转非为例, 1996 年以前, 农村户 口转为商品粮户 口 非常难, 从申请指标到批准, 需要的时间长、 条件高、 程序严,一旦转为商品粮户 口 , 就意味着脱离了 农村, 成为城里人, 可以参加企业招工。可是现在的户 籍管理发生了 根本变革, 只要在城里做工满二至三年, 或者有固定住房, 自 然就成了 城里人。

 现在农转非的作用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 臻完善, 人们的市场意识不断加强, 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以后,经济结构和运作方式将发生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变, 移民安置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地强调一种方式, 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式新环境, 掌握市场脉搏, 因地制宜, 因人而宜, 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提高移民选择的自 由度, 增加移民经济收入。

 4 移民管理模式

 4. 1 江垭移民管理体制

 江垭水库移民管理体制是:

 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 省移民局归口 管理, 市移民办组织协调, 两县负责实施, 设计院负责技术归口 , 业主负责筹措移民资金。

  县政府及县移民局:

 根据国家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和省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制订本县移民实施计划; 负责与移民签订搬迁及补偿协议; 负责移民补偿费的发放; 负责移民搬迁的具体工作; 负责落实移民生产安置; 负责集镇专项工程的迁( 改)

 建; 负责库底清理等工作。

  乡( 镇)

 政府及移民办( 站):

 协助县移民局搞好本行政区内的移民搬迁; 与县移民局一起具体落实移民建房用地和生产用地; 帮助移民恢复生产, 发展致富。

  规划设计单位为技术归口 单位, 具体帜能是:

 制定移民安置规划; 负责设计变更、 修改概算。

  监理单位:

 对农村移民搬迁安置协议签订进度进行分期检查、 控制; 对农村移民的财产补偿实行监督; 对农村移民建房质量和进度实施检查; 对基础设施的

 建设进行监督检查; 对生产开发进行检查、 核实; 对调整的土地进行检查、 核实;对公路、 桥梁、 集镇迁建, 码头、 供水泵站、 输变电工程, 邮电、 广播线路的复改建工程进行“三控制一协调”。

  监测评估单位:

 设立移民实施效果监测点, 实行跟踪监测; 建立典型的移民户 收入档案; 建立移民集体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并分析预测; 对接收移民的安置区的集体和个体进行跟踪监测并分析预测。

  建设业主单位:

 负责移民资金的筹措和拨付; 检查和监督移民实施进度、 质量和资金的使用; 配合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对移民资金的审计; 组织并上报国家对移民安置规划及投资的审查; 委托移民监测评估; 接待世行定期检查, 按时向世行提交移民实施进度报告; 负责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等工作。

  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是做好移民工作的根本保证; 明确职责是做好移民工作的有效措施; 实行移民监理, 是保证移民安置质量的良好手段; 跟踪监测, 是检验移民是否安置到位的有效途径; 业主参与, 为加大移民监管力度, 用好世行贷款, 进一步搞好移民安置工作起到了 其他单位不可替代的作用。

  4. 2 移民管理模式探讨

 针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体制现状, 建议必须抓紧抓好以下工作。

  4. 2. 1 制定统一的移民管理体制。

 目 前, 从国家到地方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如小浪底移民管理体制是“水利部领导、 小浪底管理、 分省负责、 县为基础”; 三峡移民管理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 分省负责、 县为基础”; 广西龙滩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管理体制是“政府负责, 投资包干, 业主参与, 移民监理”; 湖南最近制定的移民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 归口 管理、 业主参与、 分级负责、 县为基础” 等, 水利有水利的做法, 电力有电力的规定, 这种现状不能再发展下去,长此以往, 对我国移民工作的发展不利。

  4. 2. 2 健全统一的移民管理机构

 建议国家成立一个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 直属于中央或国务院领导; 省级人民政府的移民机构作为常设机构,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不实行挂靠领导, 单独行使职权; 县级移民机构不搞常设机构, 如果该县移民安置经验收合格, 移民的身份随之取消, 移民变为社区居民。

 若该县没有新的移民任务, 移民机构随之撤消。

  4. 2. 3 加快移民立法

 为使全国水库移民工作尽快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必须加快移民立法,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4. 2. 4 库区坝区统一管理

 坝区通常又称施工管理区。

 大家知道, 过去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工建设,不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往往是“先上车后买票”。

 常常是国家未正式批准开工,前期施工的四通一平就开始了 , 甚至有些主体工程也实施了 。

 要开工, 首先就涉及到移民, 而此时移民安置规划有的没做好, 有的甚至没做, 更谈不上批准。

 按照贯例, 坝区移民由建设单位负责, 建设单位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 只能将急就急, 注重的是尽快把移民搬走, 满足施工需要, 忽略了 生产安置。

 作为坝区移民此时可通过在施工单位打工, 或出租房屋做生意等, 其收入较高, 生活富裕, 也很少要求生产安置。

 但到了 工程即将竣工时, 打工的机会少了 , 房屋租不出去,做生意也赚不到钱, 收入下降, 生活不如从前, 个别移民户 的生活将发生困难,然后再来考虑移民...

篇三: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农村集聚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考 _. . 戴 国华 虞明富 李 冰 [摘要] 当前宁波农村以集中居住小区建设为主要集聚方式的农村新形 态加速成型,在取得基本成效及 经验的前提下,在集聚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也 出现 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举 措加 以破解和完善。具体思路是:构建农村集聚基本形态、搭建社区管理服务框架、重组社区管理服务功 能、保障小区成员基本权利、融合集聚小区各类群体。

 [关键词] 农村 集聚建设 农村社区 管理创新 作者戴国华,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市政府咨询委员会成员;虞明富,中共宁波市委农 办综合调研处处长;李冰,中共宁波市委农办综合调研处。

 ( 浙江宁波315010)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 化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解决 “ 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 径,是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城乡区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大 原则 。坚持 “ 三 化 同步 ” ,就是要 紧紧依托工业 化、城 镇化的带动辐射 ,通过转移减少农民来增收致富农民、

 撤 并减 少村庄来 改造提 升农村 、反哺扶 持农业 来推动促 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当前,宁波农村集聚化进程不断 加快,以农村集 中居住小区建设为主要集聚方式的农村 新形态加速成型,同时,在集聚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 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以改革创新的 理念举措加以破解和完善,以促进农村健康和谐发展与 城乡新形态的构建。

 一、 推进农村集聚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的基本成效 及做法 近年来,宁波积极稳妥地实施中心镇村培育、农房 “ 两改” 、下山移民、村庄成片拆迁整治,逐步建成一 批设施、功能较为完备的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农村村庄 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及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 升,农村村落形态、民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形成农 36三 江论 坛 2012. 2 村新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 一) 积极培育中心镇村,推动农村集聚与社区管 理创新 突出中心镇、中心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节点和纽 带作用,通过培育建设中心镇村,搭建农民转移的载体 和平台。以提升城镇功能为突破口,实施卫星城市发展 和 中心镇建设 ,着 重打造 县域 内人 口集 中新载 体、产业 集聚新高地和功能集成新平台,实现 由 “ 镇” 向 “ 城” 的战略性转变 ,2010年全市 22个 省级 中心镇建成 区面积 已达 160平 方公里 ,实现年 总产值近 2300亿元 ,选 择 7个 中心镇启动了卫星城市建设试点。按照 “ 四个美” 的标 准要求梯度培育、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通过改造提升 规模较大、基础较好 的村,迁建撤 并集聚潜力较大的 村,社区化整合完成成片连线整治的若干个村,分批次 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 对完善的中心村,引导周边农民向中心村集聚集中。目

 前市域内规划明确中心村232个,已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 80个。

 ( 二 ) 稳 妥实施农房 “ 两改 ” ,推 动农村集 聚与社 区管理创新

  顺应农 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的新要求,宁波实 施了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房集中改建,促进农村人口

 转移集聚、提升农村建设档次、增加农 民财产性收入。

 农房 “ 两改” 中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对列入卫星城市、

 中心镇和中心村的项 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地质灾害点搬 迁、危旧房改造、移 民搬迁、整村撤并的项 目优先组织 实施 。强化要素质供给保障,有效利用土地综合整治 “ 增减挂钩 ” 政策,采取 “ 贷、融、补、减” 等措施创 新投融资办法,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 。注重综合配套,

 提升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步到位建成农村新社区。~U 201

 1年9月,全市累计投入 资金263. 1亿元,开工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8. 8万户,其中 已完工11. 4万户,完成改造建设面积1525万平方米。鄞 州区 自2002年起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坚持区域集 中和村内集 中相结合,大力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 和村级农房联户 自建,引导农民到集中居住小区建房购 房,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在收取物业费基础上聘请专业物 业公司实施管理。~U 2010年,该区农村住房建新面积 已

 达1033万平方米,成为全省第一个新村规模超千万平方 米、投入破百亿的县 ( 市) 。

 ( 三) 加快下山移民搬迁,推动农村集聚与社区管 理创新 遵循 “ 政府引导、群众 自愿、适当补助 ” 原则,鼓 励农民从高山 (深 山) 、海 岛、自然条件恶劣区域以及 库区、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区等地区移民搬迁,是促 进相对欠发达区域农民脱贫致富、共享城乡公共服务的 有效手段。宁波下山移 民工作 以保证搬迁农民 “ 搬得 下、稳得住 、富得起 ” 为 目标 ,鼓励整村搬迁 ,允许 “ 整村规划、分年实施” ,移民小区建设有序推进。逐 步实施生产资料有偿转让,保障了农民切身利益。同步 开展移民培训,农 民创业就业技能有效提升 。至 “ 十一 五” 末,全市先后实施了七批移民计划,共搬迁山区、

 海岛移民16518户、47651人,拆迁 自然村425个,退宅还 耕5500多亩,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第八批下山移民工 作正在 实施。

 ( 四) 实旌村庄成片拆迁安置,推动农村集聚与社 区管理创新 随着宁波城市化进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近郊 农村土地大面积被征用,实施村庄成片拆迁安置已成为 农村面临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推进集中集聚,实现农 村社区化和农 民市民化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农村通过 一实施 “ 城中村改造” 、 “ 撤村建居” ,减少村庄数量,

 扩大人口集聚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和公共 服务效率。促进农民分业分化,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 业创业技能,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就业平台,鼓励引导被 征地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转变生产 生活方式。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N 65% ,行政村总数由

 2002~z的3901个减少~U 2571个,减少了1330个;城市社 区总数由284个增2H~ 421个,净增了137个。

 ( 五) 推广社区服务中心 ,推动农村集聚和社区化 管理创新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延伸,全市农村村级便 民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行政村和集中居住区 为基本单元,重在履行拓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

 通过设立便民服务厅、卫生 ( 计生) 服务站、综合治理 警备室、便 民议事厅 、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设 施 ,将与农 民群众 生产生活 息息相关 的行政审批 、社会 服务、社会保障等统一纳入服务范围,制订服务制度,

 规范服务内容和流程 ,推进标准化建设,力求做到 “ 村 民不 出村,便能办成事 ” 。

 目前 ,全市 已建成 “ 简约 型” 村级 ( 社区) 服务中,~922个、 “ 标准型” 1134个、

 “ 示范型” 500个,基本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 “ 全覆盖” 目标。镇海区以全域城市化为引领,以社区服务建设为 平台,按照 “ 场所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公开化、为民 服务正 常化 ” 的要求 ,先后投入 资金5000多万 元 ,全 区 62个行政村全面建成设施相对完备 、服务功能相对集 中、群众办事便捷、面向包括外来人 口在内的全体居民 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统一实施公共服务全程代理和 “ 一站式” 办理模式,基本实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社会治安、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 共服 务全覆盖 。

 二、推进农村集聚建设与社区管理面临的制约因素 剖析 农村集中居住区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单元。宁波 由农村集中居住区构成的农村社区,根据所处区位、形 成过程和发展方向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在 城市建成区内,随着城镇化推进,即将或已经为城市建 设所覆盖的村庄,多为城中村和近郊村,其主要特征是 其聚集发展方向逐步演变为城市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 式与城市加快融合,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基本完 成;二是城市建成区外,一般为中心镇村,通过产业集 聚、人 口集中、功能集成,形成跨村域范围融入多个农

 民群体集聚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其主要特征是入住村 民 来 自不同村集体,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并存;三是不改变 村庄行政区划,仅通过撤并减少 自然村,适度集聚调整 村庄形态 ,在村级组织形式上为适应社区化管理而进行 适度创新的农村社区。

 在上述三种类型集聚方式中,第一类融入城市,撤 村建居,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运作,已有相对成熟的 管理服务体系;第三类仅对原有村庄管理服务进行调整 与提升,涉及村庄功能改变、社区组织形式变化、农民 权益保障等问题不突出。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融入多个 农民群体跨村域范围集聚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因入住村 民权益诉求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各异,在集聚和社区管 理中矛盾与制约凸显,要求解决的呼声更为强烈,主要 面临以下一些 问题 :

 1、集聚建设制约因素有待进一步破解。集中居住 区布点规划与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 接还不够紧密,集聚建设落地难。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建 设既拆旧又建新,集聚建设成本呈现出水涨船高之势,

 集聚建设项 目融资遇到困难。土地供应量 日益趋紧,农 房建设用地成为制约瓶颈。由于一家一户传统农业经营 模 式和就业 岗位 的影 响,一些农户对 迁居集聚 还难 以接 受。

 2、迁移集聚农民权益有待进一步保障。宁波农村 村集体大都程度不同地拥有一些资产、资源和资本,入 住集聚小区的农民因此拥有多种身份,既有作为村集体 经济成员的经济人身份 ( 社员) ,又有作为行政村成员 的社会人身份 ( 村 民) ,同时又有 了小区居民的新身 份,其各自利益保障应得到切实维护。

 3、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从管理主体看 ,农 村集聚小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出现 ,对农村原有的管理 方式带来了挑战,村级组织原有管理职能难以适应,政 府部门在基层的管理服务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社会管理 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增加。从管理对象来说,农村 集聚增强了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带来了经济利益和社会 需求的多元化,农村 “ 熟人社会 ” 的面貌正在被打破,

 集聚后的农民尤其是跨村集聚的农民对小区或社区难以 形成归属感 ,加大 了协调与整合的难度 。

 4、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现行法律规章对村 级组织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但对农村社 区仅从政策层面提出建设要求。城市社区管理费用基本 由财政予以保障 ,而农村社区经费保障更多地依靠 自身 3 8三江 论坛2012。

 2 经济实力 自筹,稳定性较差,社会组织的发育也与城市 有 差距 。

 三、推进农村集聚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建议 顺应农村人口、要素资源进一步集中集聚的趋势,

 以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建管并重,加 速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的具体实 践,是新农村建设后续提升的重要环节。以完善的管理 服务提升集聚对于农 民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必须遵循 “ 三化同步” 推进规律,建立健全与集聚相适应的社会 管理机制 ,努力促进传统村落 向农村新社区的形态转 化,农民向专业农 民和现代市民的身份转换,产业向三 产并举的业态转型,加快形成农村集聚建设与社区管理 服务相互促进 、平衡过渡的 良好格局 ,推动农村可持 续 、 良性和谐发展 。

 ( 一) 构建农村集聚基本形态 农村村落形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要通过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转向适度集中居住,推动农 村加速集聚集约集成,着力构建与开放、聚合、包容的 农村管理方式相适应的农村新形态,为农村社区的管理 与服务提供有效空间。

 I、整体谋划集聚布局 。一是全域谋划村庄布局。

 依据村庄历史沿革、空间分布、人 口规模 、产业设施等 发展轨迹 ,以区域性规划和县 ( 市 ) 域总体规划为导 向,引导工业向功能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集中居 住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 域内城镇及村庄布局规划,确保规划落地 。二是科学确 定集中居住区选点。兼顾现实和长远发展,宜将中心 镇、小城镇、中心村、特色村作为集中居住区的重要区 域,为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新社区打下基础。三是统筹 安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农村集中居住区及其配套作 为重点区块、重点项 目,按发展规模、建设类型、管理 服务辐射半径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的建设内容与配置标准,给予重点保障。对规 划短期内保留村,原则上维持现状,不再进行新的投入 和设施配套,鼓励引导撤并迁移。

 2、科学确定集聚模式。坚持整体搬迁与零星搬迁 合力并举,政府引导与农户主动互为促进 ,因地制宜选 择和设计不同的集聚模式。一是项 目带动型集聚。现阶 段宁波在工业化、城镇化双重作用下,各类重大工程建 设项 目增多,不同程度 占用农村土地、宅基地,以项 目

 落地为契机借力助推村庄拆迁改造和农民集聚。二是政

 策主导型集聚。把握农村集中集聚的趋势,通过政府出 台政策或直接参与建设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农 民向城市 建成区、中心镇村、农民集中居住区转移集聚 ,农村住 房制度改革项 目、下山移民搬迁等就是其中典型。三是 产业引导型集聚。利用产业集聚与人口、要素、资源集 聚的相关性,将农村劳动力供应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 需求有机结合,在特色产业区块周边配置集聚小区,以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促进人 口集聚。四是服务吸纳 型集聚 。城镇对农村在教育、医疗、出行、住房等方面 仍拥有较高的优势,顺应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愿望越 来越迫切的基本态势,通过在城镇、中心村和集中居住 区配置优质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吸引农民转 移集聚。

 3、破解集聚要素制约。农村集中居...

篇四: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科学论坛一、问题的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系列帮扶措施,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实现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在攻坚阶段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过程中,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移民等多方力量都参与其中。学界对易地扶贫搬迁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移民对于易地搬迁的意愿和心理,怎样实现不愿搬的“愿意搬”、最难搬的“搬得出”;二是搬迁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生计风险、移民融入风险、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因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而产生的依赖风险等;三是搬迁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村民的乡土情结以及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对其他移民收入的影响等。自中国城镇化以来,针对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下一代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等现状,王春光等学者将其称为“半城市化”状态,并指出这些农民工仅仅是在经济方面与城市接轨,其生活方式、心理认同和社会权利方面并未融入城市。在易地扶贫搬迁这一过程中,人们同样更多关注的是务工的收入和空间形态上的改变,而搬迁后的移民社区如何组织、公共秩序如何构建、移民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如何适应,则较少被纳入考量。因此,要着眼于观察和分析这批移民成为新“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构建□ 周华连【摘 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行动由国家主导,将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农村居民从分散的农村独居空间搬迁至聚居空间。空间已成为国家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场域。移民社区组织与秩序构建存在着从农村到社区、从非正式到正式的跨越,这就需要扩宽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活动引导,重构社区共同体意识,真正推动移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自我认同方面作为“市民”的认同转型,从而完成从空间搬迁向人的整体搬迁的推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空间变革;组织再造;秩序构建【中图分类号】F323.8;D6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0)13-0019-04【作者简介】周华连,中共贵阳市乌当区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治理。社 会 治 理 现 代 化SHEHUIZHILIXIANDAIHUA19

 领导科学论坛民”的发育、发展过程。二、移民社区组织与秩序构建的困境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但是对比城镇化而言,移民要想“落地”和“生根”更为困难。从最初的积极动员到搬迁后“新家”与“老家”的两地奔波,从过去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到搬迁后在家门口就业,从过去的半熟人社会到搬迁后需要营建社会关系网络以便融入搬迁社区,从过去的村庄边界到搬迁后新的社会秩序和社区认同的构建,新居民能否真正“落地” “生根”成为易地扶贫搬迁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1.空间的变革:熟识空间转向封闭、具有公共性的陌生空间空间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是指“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能够反映出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偏好和追求等。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村民由国家主导,从分散的农村独居空间搬迁至集中的聚居空间,空间已成为国家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场域。移民在这场空间变革中不仅经受了物理空间的变革,还经受了社会空间的变革。在物理空间方面,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多数贫困县,房屋主体结构一般都是土砖、木板,属于一旦有强风来袭就可能发生坍塌的危房。堂屋用于摆放祭祀神堂和其他杂物;厨房、饭厅、客厅基本上合为一体,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剩下的空间是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卧室,没有衣柜,衣服散放在桌子或椅子上;甚至还有猪和人同在一个小空间的情况。在经历这一搬迁过程后,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城市住房,在物理结构上变得更加完备,有了独立的厨房、餐厅、客厅、洗手间、卧室。当然,过去开放、自由的空间也变成了封闭的、具有公共性的陌生空间。在社会空间方面,过去村落里的家宅既是居住、生产活动空间,也是日常生活、邻里交往的平台;但现在的住宅只能是居住的封闭空间。从功能上说,过去的一家一户的住宅更符合农业生产活动,比如面积宽敞的院坝可以用来堆放农具、饲养家畜,房前屋后的空置土地能够种植家常的蔬菜水果,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搬迁后,村里的田地离“新家”有了一定的距离,除了人均居住之外的空间都属于公共空间,不能用于私自饲养满足生活的家畜。过去整个村庄范围内的人员都是熟悉的,当某一家发生如婚丧嫁娶等大事时,全村的人都能迅速聚集过来帮忙,经营几十年的亲戚、邻里关系等都还在村里;搬迁后,移民对新邻居以及社区的其他人员并不熟络,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变得稀疏。正如列斐伏尔所指出的,空间富含社会性,体现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脉络,而一个新的空间的建立就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从一个传统的村庄到现在移民社区的对比呈现了移民在所处空间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空间特征给基层治理转型和秩序重建带来了挑战。2.组织的再造:从农村到社区移民在异地扶贫搬迁后,除了空间上的变革外,还有基层组织架构的变革。在农村,实行的是“县(区、市)政府-镇(乡)政府-村委会”的管理结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乡村治理主体,是村民们所熟悉的;而在搬迁后,进入社区的管理体系,实行的是“县(区、市)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结构,除了社区党支部和居社 会 治 理 现 代 化SHEHUIZHILIXIANDAIHUA20

 领导科学论坛委会外,还有物业管理公司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从过去的农村基层组织到现在的城市社区基层组织,移民只是在城市社区找到了“新居住地”,还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区这一鲜活的整体,因为搬迁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和身份的变迁,还要对法律规范、行为举止等各方面的适应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依靠村“两委”来运作,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协助上级完成各项任务、组织村民达成集体行动、有效表达出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偏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他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弄一小块地,有永远免费的自来水等;而现在到了城市社区,这些都成了移民的生活困境,不管自身是否愿意,他们需要接受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诸如处理公共区域卫生、保卫小区安全等服务,用移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现在不仅吃住要钱、连上厕所都要花钱用水冲,总之只要还在呼吸就要花钱”。虽然前几年不需要自己交物管费,可由政府来补贴,但以后的物管费能否按期收缴呢?3.秩序的构建:从非正式到正式许多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不成文的默契,丰富着村民“农闲”时的生活,也是农民建构社会关系纽带的核心。比如在田间地坎劳作时的闲聊、饭后院坝的闲坐茶话会都是农村非正式的加强社会关系网络的方式。而搬迁后,这些都骤然消失,由熟悉的田间劳作变成了进厂、进公司的工人,在务工上班期间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高效率高产出的指挥棒下,务工人员一切只为尽快熟悉工作、提高效率,才能得到应有的工资回报。上班时,务工人员之间不太有空暇的时间来闲聊;下班后回到自己居住的空间,门外就是公共区域,没有了院坝闲坐的茶话会,甚至在家说话大声了还会影响隔壁邻居。对于移民在搬迁至社区后的不适情形,居委会可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引导和强化移民们的集体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完成从一个村民的自我认定转变为居民身份的塑造,帮助其建立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活动的意识,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三、从村庄共同体到实现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也是移民社区秩序的构建过程,即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关系网络、社区参与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实现向市民的转变,在共同体意识方面,实现从村庄共同体向社区共同体转变。如何克服社区人口结构的复杂性、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实现农转居居民和城市居民对于共同生活的社区产生认同和归属,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扩宽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要想移民在身份认同上实现转变,首先需要解决其生计问题。一般而言,移民整体上受教育水平限制,技能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城市工作岗位的要求。很多移民在进厂后,不能适应制度化的管理,往往在进厂两三个月(在享受政府优待政策)后就被淘汰或选择辞职,这就相当于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过去基本的生活物资还能从土地劳作中获得,现在田地与住房之间距离太远,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因此,要不断扩宽渠道,让移民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特别是对于深度贫困县而言,通过易地搬迁脱贫的贫困户较多,仅靠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就业一批、自我创业开餐饮店和便利店等就业一批、小部分就近进厂就业一批等方式只能解决小部分移民,主力军还必须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大规模就业。为提升其技能水平,地方政府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订单式”教育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和其他中介组织社 会 治 理 现 代 化SHEHUIZHILIXIANDAIHUA21

 领导科学论坛为移民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也可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色和移民擅长的手艺发展产业,并配合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才能实现“稳得住、能脱贫”。2.活动引导: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从村庄共同体到社区共同体的实现,不能仅靠空间的改变和传统教科书式的宣传教育,这是一个移民融入的过程,需要一段时期才能实现。在这一时期,社区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丰富新市民社区文化内涵,用当地社区的居民来带动和影响移民主动参与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的理念,促进来自不同地方移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创造条件增进移民与新社区周边原居民交往,逐渐淡化移民与原居民之间的界线,让移民有存在感、参与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从而培育移民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投身到自己家园(社区)的建设。3.重建社区共同体意识过去在几百人、多不过两三千人的小村庄里,依靠的是“能人治村”,村民都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认同。而如今在上万人的社区中,对于来自不同村庄的移民来说,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共同体观念,改变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度低、邻里关系淡漠、社区居民自治能力薄弱等现状,开启现代化的新社区生活。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及工会委员会、妇女组织、调解组织等群众自治管理机构可通过结队帮扶、分片包干、一对一宣传指导等形式,不断增进与移民的交流与了解,关心群众诉求,了解他们对新社区的不适应性,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推动移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自我认同方面作为“市民”的认同转型,进而完成从空间搬迁向人的整体搬迁的推进。空间性的效应会带来强烈的相对剥夺感,阻碍自我认同系统的转换,而生存空间、交往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变化,使移民必须面对新的生存方式和解构其原有的社会认同而带来的秩序困境的挑战。由此,可通过拓宽移民就业渠道、保障基本生计、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等方式,对移民在意识思想观念方面进行身份引导,让其构建起社区共同体意识,开启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从而实现移民社区治理现代化。参考文献:[1] 吴振磊,李钺霆.易地扶贫搬迁:历史演进、现实逻辑与风险防范[J].学习与探索,2020,(2).[2] 肖锐,徐润.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践及其完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2).[3] 吴中全,杨志红,王志章.生态补偿、精英俘获与农村居民收入 — —基于重庆市酉阳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微观数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4]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5]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张青.农村集中居住区 — —居住形态与日常生活[A]//陈映芳.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 崔波.城市化中失地农民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 —以西安城乡结合部被动失地农民为例[J].城市观察,2010,(5).[8] 郝琼. “农转居”社区共同体意识的社区营造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责任编辑:钟雪社 会 治 理 现 代 化SHEHUIZHILIXIANDAIHUA22

篇五: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融合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探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Relocation Immi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作

 者:

 杨智/杨定玉/陈亦桥

 作者简介:

 杨智,博士,教授,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杨定玉,博士,教授,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18;陈亦桥,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原发信息: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成都)2021 年第 20211 期 第 56-64,86 页

 内容提要: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作为有效帮扶途径之一,不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有助于搬迁移民尽快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国家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我国历史上的社区教育经验以及移民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实践基础和动力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故需从城乡融合视角制定其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一是以“稳秩序升内涵”为宗旨,确立社区教育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二是以“广服务融生活”为目标,构建社区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为理念,组织与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为指向,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与效率。

 总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注重将其与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Relocation Immi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关

 键

 词:

 社区教育/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移民/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Community Education/Re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Relocation Immigration/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期刊名称:

 《成人教育学刊》 复印期号:

 2021 年 04 期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1)01-0056-10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1.00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先后经历了小规模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式扶贫、精准式扶贫五个阶段”(燕连福等,2019),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截至 2020 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张军扩,2020),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重要的扶贫措施,其对减贫、脱贫的贡献较大。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易地扶贫搬迁 960 多万贫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约 3.5 万个安置社区,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转入以“后续扶持”为中心的新阶段,发展目标从“搬得出”转向“稳得住、能致富”(陈劲松,2020)。尽管中央与地方都在努力为扶贫搬迁移民提供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一系列保障,但对于集中

 丧失传统土地资本、技术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移民而言,其心理难免产生惶恐与不安(冯伟林等,2016)。因此除提供基础设施、物资保障与就业扶持外,还需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智”力与“志”力帮扶功能,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增强其“造血”能力。易地扶贫搬迁与城乡融合密不可分,前者是在贫困地区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后者可视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内涵提升的指导理念。因此,从城乡融合的视角审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对于实现移民社区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概念解析

  1.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并有机融合城市与乡村的积极要素,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共建和共享(唐惠敏,2019),目的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华社,2019)。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判断。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尽管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国家与地方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已有所缓解,但其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二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发展

 水平差异上,而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化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 60%(郭泽涵,202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华社,2020)。新型城镇化可视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举措,其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而形成新型城镇,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易地扶贫搬迁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基于对城乡融合含义、背景的探讨,笔者认为城乡融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在融合理念上,要充分尊重城市与乡村的主体地位,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融合目标上,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寻求共同增长点,实现城乡互哺互利;在融合内容上,主要包括在基础设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在融合方式上,主要是引带与互补,“引带”指融合过程中重视挖掘各自的优点,以优良引带弱差,“互补”指融合过程中城乡优势互补;在融合保障上,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城乡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

  易地扶贫搬迁最早始于“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区域性扶贫开发项目,该项目在 1983 年至 1992 年的十年间,“以开发型扶贫移民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农村 45 万人口迁移和 100 多万亩新灌区开发”

 (张强,1994),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自主移民“插花式”迁入新社区不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指贫困居民在政策推动或引导下主动、被动或半被动地集中迁入新居住地,所形成的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却又异于城镇与农村的城乡融合型社区(林莉,2020)。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的城镇特征表现在社区面貌与基础设施上,而农村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化、习俗与认知等精神层面上。

  负载乡村传统文化习俗的村民迁入近似城镇的新建移民社区,其对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是社区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具体而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新社区中会面临以下“冲突”:一是人际伦理冲突。乡村人际关系依托的是血缘伦理与亲缘伦理,新社区人际关系的维持则需要依靠法律与制度。二是居住空间冲突。搬迁移民适应了空间自由、宽敞但设施设备相对简陋的乡村环境,而在新社区生活则需适应居住空间偏小、行动受限但布局合理的城镇环境。三是生活来源冲突。搬迁移民原本以务农为主务工为辅,而在新社区中的生活来源则是以务工为主。四是文化习俗冲突。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搬迁移民所负载的乡村传统文化丧失存续基础,因而需要建立新的文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可见,由于传统人际伦理、居住空间、生活来源与文化习俗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中失去了生发土壤,这就需要依托移民自身开展社区重构,以保证他们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事实上,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的硬件建设相对完善,因而要让移民尽快适应新环境并创造幸福生活重在软件建设,如心理

 疏导、就业创业、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社区教育可在上述范畴中发挥重要作用。

  3.社区教育

  对“社区”概念的系统论述可追溯至 18 世纪 80 年代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的《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费孝通先生将书中的“Community”译为“社区”,此后“社区”一词在我国开始被广泛使用。依据滕尼斯的解释,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在于社区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则应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与人工制品(斐迪南·滕尼斯,1999)。社区类似于相互帮扶的熟人社会,其成员联系紧密并共同致力于社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属于重组的半熟人社区或陌生人社区,具有一定的“社会”特性,其初衷是建成居民间相互熟悉且相互扶持的社区共同体,进而实现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充盈、心理归属感强的目标。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智力助推、“志”力培养、心理与文化调适及重建等功能。

  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生活性、随境性、实用性与碎片化等特征。开放性指社区教育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学习空间上的开放。生活性指社区教育服务并融于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随境性指社区教育既可在专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机发生。实用性指社区教育以满足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

 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碎片化指社区居民可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的价值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因此关于价值的探讨首先需明确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是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形式,也是推动移民社区问题解决、提升移民幸福指数的动力源,还关乎终身教育理念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中的实现。在此意义上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终身教育与社区移民属于价值主体,社区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其本质属性是满足上述价值主体的相关教育需求。下文主要从主客关系的视角讨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的价值。

  1.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需要社区教育

  就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关系而言,脱贫攻坚战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做好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工作(高强,2020)。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是落实脱贫攻坚战略的结果,其发展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向反映出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价值已得到验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继续发挥教育精准扶智的功能,在关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激发农民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文燕银等,2020)。社区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邵晓枫等,2020),发挥其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发

 展的功能,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需,也是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之需。

  就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包括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与搬迁撤并类村庄)(新华社,2018),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可视为经搬迁撤并而形成的融合城镇和乡村元素的新型社区。尽管其硬件设施接近城镇水平,但移民尚未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因此需要通过社区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杨智等,2018)。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社区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种类型,其初衷是拔除“穷根”以实现长效的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居住环境差的问题,也通过就业帮扶、产业助推等形式暂时解决了移民的生活困难。但同时,移民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承担生活“兜底”功能的土地,这使得移民原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在新社区中无法施展。如果失去政策的支持,移民极易陷入二次贫困。由于没有土地作为最后保障,二次贫困的严重程度可能会超过首次贫困。为防止移民返贫,需建立长效的移民脱贫机制。就目前而言,脱贫长效机制建立的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发展稳定的产业保就业;二是破除思想贫困障碍,提升移民自身的“造血”能力。这两者都与社区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产业需要工人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移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思想贫困障碍的破除以及“造血”能力的获得也

 需要教育。在此意义上,社区教育本身就属于脱贫长效机制的构成要素,或者说社区教育本身就是脱贫长效机制的类型之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

  3.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社区教育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社区教育发展要“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教育部,2016)。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温颖,2018),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地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也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终身教育强调宏观层面的终身学习理念,而社区教育注重微观层面上的终身学习实践,因此社区教育有助于终身教育理念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中的落实。二是终身教育是从时间维度而言的,社区教育是从空间维度而言的,因此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可视为终身教育在特定时空维度上的表现形态。三是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同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地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路径,都致力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技能,二者相互融通与支撑,难以剥离。

  4.移民对新社区的适应需要社区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解...

篇六: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领导在全县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县住房保障办王守明同志就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下面我从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两方面分别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保障房建设工作

 (一)进展良好

 近年来,我县保障性住房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和全市前列,多次获奖或取得好的名次,这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住建系统尤其是房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各镇辛勤工作的结果,

 成绩应予充分肯定。从市级通报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部分单项排名靠前,总体进展良好。

 (二)问题不少

 在充分肯定前期和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正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当中存在

  的问题,最突出的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缺口大。其一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当前我县保障房建设资金仍旧依赖于中省补助资金,县级财政无力承担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保障房建设成本由中省补助资金补贴后每平方米仍存在 400 多元的资金缺口。其二是配套资金缺口大。保障房小区内的水、电、路、讯等基础配套以及室内基本设施配套量大,所需资金靠中省的配套严重不足,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二是竣工入住慢。其一,很多保障房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资金拨付不到位,使项目主体工程无法顺利完工。其二,由于中省配套资金到位慢,配套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以致于基础设施配套不及时、不到位、不完善,达不到入住条件,以致于分配入住慢。其三,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已建限价房销售慢,入住率非常低。三是合力保障差。自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以来,除部分乡镇和部门积极配合以外,此项工作基本停留在房管、住建(保障办)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没有形成工作合力,配合差主要体现在建设环境保障差、矛盾协调不力、项目争取不得力、资金调度迟缓、资料信息上报汇总缓慢等突出问题。四是发展不平衡。从刚才保障办通报的情况来看,镇与镇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部门和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程序依然不够,个别镇甚至存在2013 年的项目至今仍未开工现象。

 (三)当前怎么办

 今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至少要在全市年度考核中拿第一的目标,面对目前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该如何做才能拿到第一?

 1.明确目标。2014 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这项工作我县的目标就是切实保“三率”,年度争第一。要争第一,必须要以实际工作确保“三率”的提升。为什么要“争”?一是为争先进位保

  名次。通过不断强化措施,加快项目建设,提高入住率,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目标考核预期目标。二是为争取支持促发展。当前,我们只有做好各项工作,用实际的工作成效,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更大支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三是为争取政策惠民生。目前,我县依然有不少住房困难户,住房保障还未做到应保尽保。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保障房建设虽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但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汇报、多方争取,尽可能多地惠及民生。

 2.明确重点。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是确保“三率”的提升。一是开工促进度,保证开工率。要求 2013 年、2014 年度所有的保障房建设项目, 今年 10 月底前必须全部开工。二是竣工抓配套,保证竣工率。主体工程已经竣工的项目,要及时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及时到位; 加快绿化建设,完善环卫设施配套,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积极配套室内基本要件,达到基本的入住条件,促进项目顺利竣工验收。三是入住抓分配,保证入住率。从现在起,已经竣工的项目,一方面抓紧做配套工程,在此基础上,各镇各部门要加快申报资料的上报、汇总、审核进度,做到申请快报、资料快审、部门快批,使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能够尽快入住,确保入住率。

 保“三率”,争第一,其重点在工作,其关键在资金。一是工作上要做到快抓快动。今天会后,各镇各部门要立即着手,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承担的目标任务,对照项目认真梳理,将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狠抓任务落实。目前,仅有三个月的有限工作时间,真可谓时间短、任务重,住建局(保障办)、房管局要针对各个项目实际,精心安排、科学组织,倒排项目工期,明确工作节点,排除工作阻力,狠抓项目建设,强化设施配套,保障“三率”提升。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各个项目督查,严格落实半月督查制度,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督促各项

  任务的落实。二是资金上快拨快用。要求上级资金一到,由县财政局尽快与保障办、房管局衔接,做到文件不在部门停留,资金不在部门截留,及时按照项目和标准拨付到位。在资金拨付上,前提是坚持原则,同时做到灵活机动。坚持原则就是要把握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的大原则,严格做到不转移、不挪用。灵活机动就是要把握只要是有利于加快项目推进,不违背项目资金管理大原则,根据工程建设具体需要,改进监督管理方式,不因死板硬套、教条主义而影响项目推进。

 3.探索创新。一是租售结合。积极探索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机制,鼓励逐步达到条件的公租房、廉租房租住户购买或分期购买保障房。同时将限价商品房尽快出手,腾出资金。保障房售房资金要严格按相关要求及时上缴地方财政,县财政局要按照“全缴全返、即缴即返”的原则将保障房售房款及时返还建设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配套资金。二是租补分离。及时将租赁补贴发放到位,鼓励住户拿这部分资金租住或购买保障房。三是共有产权。鼓励保障对象出资购买保障房,积极探索保障房共有产权机制,增大保障房销售面,快速回笼建设资金。四是打通“关节”。目前,我县将保障房建设与陕南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互补的工作模式。在下一步工作中,住建局、房管局要与扶贫局加强协调,打通“关节”,促进保障房建设和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实现“多赢”。五是后期管理。我县竹儿湾保障房小区被列为省级保障性住房“和谐社区.幸福家园”创建试点,在此基础上,要将试点工作做细、做精、做出典型,同时将逐步启动其它保障性住房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逐步将竹儿湾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模式在全县推广。

 4.多方联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涉及的量大面广,单靠个别部门不可能做好,这就需要各镇各部门积极配合。在此,就一些部门的配合内容予以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对照落实。

  财政局要积极拨付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各项补助资金,将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配套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国土局重点是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土地的供应,及时办理保障房建设用地手续,确保不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发改局要积极编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支持,对已争取到的项目不能随意“调剂”;扶贫局要加强与住建、房管和各镇的衔接,认真打通“交钥匙”等工程中的“关节”问题;住建局(保障办)要抓好各方面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搞好信息管理,督促各镇各部门抓好项目建设和配套入住工作;房管局要精心组织、加快项目实施,认真做好年度主体开工、竣工设施配套、审批分配入住、社区创建达标等各项工作;审计局要积极做好项目审计报结,并在审计前根据项目的相关要求和资料的完善给予精心指导;各镇要强化项目建设的环境保障和协调配合,积极做好保障性住房各项资料的上报,按照相关要求搞好公租房入住;政府督查室要对以上各镇各部门涉及的任务进行督查。

 按照市上统一要求,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从项目建设、设施配套、入住管理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各镇各部门要强化协作、通力配合、全力保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县政府也将建立保障房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工作的落实。

 5.督办问责。刚才,对我县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各自职责都予以明确,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快项目建设,任何单位、任何环节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后腿。对影响保障房建设进度,拖实现年度目标后腿的单位将实行严格问责。

 二、关于棚户区改造工作

 棚户区改造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国家重点民生工程,通过棚户区改造能有效改善城镇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和城镇部分区域生活环境。去年以来,国务院对棚户区改造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棚户区改造。对于一个山区贫困县来说,加大棚户区改造,对于提升群众居住环境,改善城镇面貌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行动、抢抓机遇、强化落实,切实将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好。

 (一)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棚户区改造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但中省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相当有限,重点需要依靠市场化运作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分片区实施棚户区改造,解决群众住房难、环境差的问题。群众参与就是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征求改造区域棚改户的意见,让棚改区群众珍惜机会、积极参与、积极配合。二是坚持标准,分步推进的原则。中省对棚户区改造的补助资金非常有限,而少数群众受不良环境影响,形成错误的认识,恶意阻工,漫天要价。因此,改造必须坚持相关政策标准。分步推进就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实施改造。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2013—2014 年棚户区改造突出安排县城区和旅游重镇及池河市级重点镇,其它各镇短期还未能涉及。下一步根据 2015—2017 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和上级政策情况逐步考虑实施。三是以连片改造为主,减少单家独户修补的原则。加大连片改造力度,控制单家独户改造行为,通过棚户区改造,真正使一个片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城镇面貌整体提升。

 (二)目标任务

 一是扫尾“欠帐”。对过去实施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按照老项目、老政策、老办法的要求,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完善相关资料,扫清尾欠遗留。

 二是完成当年。2014 年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除县城区实行县镇联手外,其他所涉镇实行县上主导、镇上主体、部门配合、住建督办的原则,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三是抓紧规划。由县住建局(保障办)负责,按照相关要求抓紧制定 2015—2017 年棚户区改造规划。规划要在当前上报范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长远改造目标,尽量扩大覆盖面。同时要对照上级的政策要求算清帐、排好队,为分步实施打好基础。

 四是做实前期。对所确定的棚改项目所在的区域,做好做实前期工作。宣传动员工作。向棚户区改造区域的群众广泛宣传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机会机遇和政策标准,让群众积极支持,正确对待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工作。对于所确定的年度棚改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政策标准,提前着手搞好征地拆迁,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规划设计工作。确定能做的棚户区改造区域,要提前实施规划设计,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招商引资工作。对确定的年度棚改项目,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积极招商引资,确定项目开发企业。土地供应工作。提前按照棚户区改造土地供应的要求,严格土地供应程序,保证不影响工程进度。

 五是完善资料。所涉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相关镇和单位,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将需要上报、审核、存档的资料及时做到位、做规范并按要求上报,凡不按规范要求上报资料的,

  下轮不再安排棚改项目。

 总之,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机会少、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大家要对照任务,立即行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考核在 10 月份排名就要向第一名迈进,确保年度保第一的目标能顺利实现,确保棚户区改造工作真正惠及民生。同志们:

 在我县创国卫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县三创指挥部决定召开这次动员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昨天召开的县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组织和动员全县各方面的力量,从现在起,利用 100 天左右的时间,打一场创国卫冲刺的大会战、大决战,全力做好迎接国家暗访检查各项工作,确保创国卫年内顺利达标。刚才,冯主席宣读了《百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我代表县三创指挥部与部分重点职能部门签订了《百日整治行动目标责任书》,会后三创办还将就国家暗访的相关具体事项进行辅导培训。下面我就本次创国卫百日冲刺工作先讲几点意见。

  一、看清闯关形势,坚定闯关信心

  自 2008 年启动“双创一巩固”工作以来,我们经历了 6 年省卫和国卫的双重检验,尤其自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使城市硬件设施不断配套,软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顺畅、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容貌较大改善。今年 3月 18 日全县三创冲刺动员会后,全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措施、夯实责任、履职尽责、奋力冲刺,历经三个月的冲刺,我们相继通过了创国卫省级技术鉴定、病媒生物防制省级鉴定和文本资料国家评审三大关,从而换得了国标验收的门票,即将迎来国家暗访,进入创国卫最后的冲刺阶段。

  成绩的确来之不易,该当倍加珍惜,这些成绩凝聚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辛的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县三创指挥部对所有重视三创、支持三创、参与三创的干部群

  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通过努力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基本具备了前置条件,但认真分析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工作存在软肋。我们的工作中依然存在市容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农贸...

篇七: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mdash; 1 —

 易地扶贫搬迁专题调研报告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背景 (一)中国大环境背景。中国现行的贫困标准下,许多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相对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水、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是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问题。2016 年,中国政府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引入开发性、政策性融资资金,大幅拓宽融资渠道,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脱贫扶持力度,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约 1000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与传统的补偿性移民不同,这种易地扶贫搬迁的开发式移民政策强调把移民安置当作一次发展契机,通过对安置点的投资,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在一段时期内对移民进行后续扶持,从而实现恢复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以往扶贫搬迁工程实践中存在着部分贫困农户想搬但搬不了的情形。“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较以往扶贫搬迁工程有其新的特点:

 一是搬迁安置数量较大。XX 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 XX 万人,撤销 2016 年、2017 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中包含 2014 年、2015 年 XX 下达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

  — 2 —

 对象 XX 万人的计划,但这两年计划搬迁的 XX 万人中,凡属2015 年底精准识别的 452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且迁出区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搬迁安置住房建设面积合规的,可以纳入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但原已享受的资金补助要收回,收回资金属于中央预算内投资部分,可用于支持安置区后续脱贫发展相关项目;不符合以上两点要求的,不纳入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自治区另行确定自行消化方案。二是在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建档立卡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公寓房安置的,以户为单位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 25 平方米;以“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不得超过 8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得超过 25 平方米。严格区分住房与产业用房,凡是以“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产业用房只能在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重点特色村镇的安置点规划建设,其他安置点不允许规划建设。要合理控制产业用房数量和规模,不得变相扩大住房建设面积。产业用房建房资金由自治区及市、县政府统筹各渠道资金予以支持,但不得使用国家安排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产业用房不计入搬迁户住房面积,产权和建设资金一定要分清,不能作为搬迁户产权。产业用房允许一定年限内给搬迁户免租金或少租金使用,稳定脱贫后农民有能力可以购买;三是资金渠道更为广。除中央预算内资金外,还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投入以及利用金融资本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

 四是投入范围更广泛、更全面。“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除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之外,还考虑到与搬迁安置区配套的水、电、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安置点内的公共

  — 3 —

 服务设施,对搬迁安置区内具备土地整理条件的土地以及迁出区废弃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恢复和再利用,对不能利用的迁出区土地进行生态恢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进行复垦,优先复垦为耕地。通过对搬迁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全方位投入,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和管理措施来协助贫困户摆脱贫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XX 实际因素。XX 位于南部地区的大石山区,土地面积 2951 平方公里,是桂西南地区石漠化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主要干旱片区,土地贫瘠,有效灌溉不足,贫困人口点多面广程度深。长期以来,XX 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比例大,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生活在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边远山区、大石山区、生态脆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水土资源缺乏,土地效益较低,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脆弱,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难十分突出,脱贫致富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十分严峻。对于这些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仅仅依靠传统的扶贫手段和方式,扶贫成本太高,扶贫效果不理想,难以就地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因此,通过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采取整合资源、统筹政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彻底改善这部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拓展新的开发发展空间,确保这部分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后居住有改善、生活有保障、致富有路子,使这部分群众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共享改革

  — 4 —

 开放的发展成果。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现状 XX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有利于城镇化,有利于移民生存发展的原则,将移民安置点建设于有就业岗位的 XX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迁入地的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逐步摆脱了传统仅靠农业生产积累生存发展资本的单一方式,注重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相结合,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充分利用移民在迁出区的土地承包权、林权等农业资产,探索拓宽了移民生计来源的资产收益,贫困群体的生计空间得以扩大,积极引导搬迁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外出务工、建立专业合作社、就地经营特色产业等新的资本获取方式,使稀缺的自然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公共服务的惠及面得以拓宽,实现生态恢复和移民增收的双赢。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自 2017 年推进以来获得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搬迁入住全面落实。XX 于 2018 年调整 XX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 XX 人,但经过前期全面调查,XX 搬迁存量并未达到该任务数。XX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XX 年 XX 月 XX 日下达 XX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 XX 人,截止目前 XX 已完成搬迁XX 户 XX 人,搬迁入住率为 100%。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直瞄准薄弱环节发力,完善安置点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搬迁户文化生活,加大后续扶持工作投入力度,积极吸引贫困搬迁户到安置点实际入住。

 (二)拆旧复垦工作全面铺开。XX 人民政府于 2019 年 5

  — 5 —

 月 30 日制定下发文件,明确了拆旧房的激励措施。XX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拆除旧房工作,要求贫困户报名参加搬迁需完善相关手续材料,并签订迁拆除旧房协议。目前 XX 完成搬迁的 XX 户均已签订拆除旧房协议,承诺在搬迁入住新房 2 年左右拆除旧房。XX2018 年已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拆除旧房试点工作,今年 6 月起全面铺开拆旧复垦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 55%的拆旧复垦任务。经各乡镇、街道统计 XX 易地扶贫搬迁应拆住房 XX 套,共拆除旧房 XX 户,占任务数 55.52%,兑付拆除旧房奖励资金 XX 万元,XX 拆除旧房工作全面铺开。2019 年 8 月 15 日 XX 印发文件,明确自建独立房、与亲属(邻居)共居(共建)连体房及自然保护区房屋等类型的拆除旧房政策措施,现各乡镇、街道正对连体房及保护性住房进行核实,届时XX 拆除旧房工作将进一步加快。

 (三)后续扶持和管理工作全面推进。XX 全力整合资源,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和扶持工作,确保搬迁贫困户有学可上、有医可看,有业可就,尽快融入搬迁新环境、新生活。

 一是安置点配备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党群服务、入住服务、物业服务、社保医疗服务、就学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等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全面保障。

 二是依托乡镇卫生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医得到保障。

 三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搬迁群众的子女可到 XX 镇的学校接收义务教育,解决搬迁群众子女教育入学问题。目前安置点贫困户子女在 XX 镇就学为 XX 人。四 四是积极组织人社、妇联等职能部门面向搬迁群众开办家政、果树种植、建筑与装修、电焊、制鞋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极大的提

  — 6 —

 高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增强就业和发展产业的能力。目前已完成XX 批次就业培训,培训人数共计 XX 人次。

 五是 XX 循环经济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 20 多家,XX 等企业能提供 2000 多个务工岗位,保障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

 六是积极组建安置点扶贫车间,计划投资 100.5 万元购买设备,建设工 XX 车间,同时建设服装加工车间 2 个,目前车间均已竣工投产,方便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搬迁户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增加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XX 易地扶贫搬迁即将全面进入工作目标为“稳得住”、“可致富”、“能发展”的后搬迁时代,面对后搬迁时代,XX 依然存在着问题亟需解决。

 ( 一)。

 实际入住安置点贫困户少。从集中安置点搬迁人口入住及生产生活情况来看,常年居住人群仍然以 “三留守”群体为主,主要劳动力就业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相当一部分农户仍然过着白天赶到数里外原来居住地耕种农田,晚上回到安置区的“两头跑”生活,给搬迁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极大影响搬迁户实际入住,搬迁户实际入住较少,经过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驻村工作队等力量多次动员,截止 XX 年 XX 月 XX 日,安置点常住人口有 XX 户 XX 人,常住率仅为 XX%。同时,搬迁政策中未做关于户籍和分户的规定。临时分户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有:独生子女与父母分户、父母单独分户、未结婚子女分户以及鳏、寡、孤、独或其它残障人员单独分户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安置点实际入住率。

 (二)特色产业效益不明显。XX 除 XX 产业,并未形成能

  — 7 —

 带动当地搬迁群众发展的特色产业,虽积极发展 XX、XX 及种植 XX 等产业,但均未形成规模,搬迁贫困户的生计空间相对于原居住村庄提升的空间不高,同时安置地 XX 镇农民工的工资并未比务农高出多少,搬迁户宁愿在家务农。一些年老体迈的老人,生活的来源主要靠微薄的养老金、临时救济和少量的惠农补贴养家糊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三)安置点社区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安置点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工作推进迟缓,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尚未实现全面落实,安置点社区自治和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社区管理缺乏成熟的办法和制度,照搬城市小区管理模式,缺乏针对贫困户的可行的办法,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需要作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是 二是 XX 易地扶贫搬迁只在 XX 镇设置一个安置点,安置点体量较大,人口集中,搬迁贫困户的“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及“就学、就业、就医”方面的工作压力增大,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还难以形成,前期大部分工作依赖政府的牵头。搬迁群众的自我能力发展尚未形成。

 四、应对的策略 搬迁群众从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安置地后,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经历一个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的过程。不同村落的移民群众集中安置,移民之间、移民与当地人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和社会融合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践,就是要在新的生存空间之中,对移民的生存发展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培育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他们的生

  — 8 —

 计空间。加快建立适合本地特色的长效减贫机制成为重中之重。

 (一)盘活土地资源。围绕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资源,统筹和整合各种优惠政策,推进各项资源盘活力度,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改善、收入有增加、发展有前景。积极引导搬迁户加大承包地、可利用土地的开发,对符合条件的进行退耕还林或植树造林,优先享受政策规定的补助。大力培育安置点产业。充分利用安置点商业门面及闲置场地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安置社区并投入运营。

 (二)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脱贫发展的战斗堡垒,按照均等、惠普、便捷的原则,使搬迁群众在安置社区能够享受到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以社区组织化路径带动搬迁群众提升个体能力。推动移民安置社区由个体分散型逐渐转变为集合型的发展共同体。着力营造安置点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经济合作组织等社区多元主体,激活社区搬迁贫困户个体的减贫动力。积极帮助搬迁贫困户积极融入新社区、新环境。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感恩教育、社会交流等途径,逐步改变他们的陈规陋习,尽快适应新生活,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建构紧密的利益关联。借助具有紧密利益关联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传帮带”,促进社区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重视培育搬迁群众的的自我发展意识,尊重搬迁群众的自主选择和自

  — 9 —

 我发展的权利,引导搬迁贫困户自主地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加强搬迁群众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发展培训,提升搬迁户的自我提升、发展意识,把外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搬迁户自身的发展欲望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安置社区自我的核心发展价值观,实现现代发展方式与传统发展经验的有机结合。

 增强社区的自治组织和搬迁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整合迁入地社区的内部治理资源和外部输入资源,帮助搬迁群众加快适应新生活,建立长效减贫机制,进而提高扶贫效率。

篇八: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与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经验交流材料合集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 市发〔201X〕X 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现就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 20**年起,全市每年力争实施 5 万人移民搬迁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市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 15 万贫困群众的移民搬迁任务,整体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综合发展能力,让移民群众真正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趋向,激发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觉自愿接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

 (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对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居住点,优先安排。搬迁安置以县城(工业园区)集中安置为主,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

 (三)差异扶持、综合推进。整合相关政策,移民搬迁户可享受移民搬迁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

 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帮助扶贫对象解决搬迁安置困难和后续发展问题。

 (四)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科学制定移民搬迁扶贫规划和安置方案,合理确定迁出地范围和搬迁规模。科学选址,配套建设集中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整合和政策支持力度。市、县财政要统筹解决好移民搬迁资金,移民户的建房资金按每人 4000 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移民搬迁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中的特困户实行差别化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资金按每人 5000 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建档立卡中的特困户建房资金按每人 6000 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移民搬迁进城进园、乡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费分别按每人 20**元、1500 元、1000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要按照 X 国土资字〔20**〕182 号文件精神,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收益分配政策,确保农民利益。农粮、林业、水利、农网改造等涉农惠农资金,在确保资金性质、用途、管理要求不变的前提下,优先用于移民安置点建设。将移民集中安置点纳入县城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向安置点延伸,实现共建共享。移民对象办理城镇居住证后,符合条件的可优先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

 (二)强化用地保障。把移民搬迁安置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并积极争取防灾避灾专项用地计划,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要认真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委农工部《关于实施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X 府厅发〔20**〕20号)“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设用地指标,由省、县两级按照各 50%的原则专项安排解决”的政策,优先安排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点建设工作的县(市、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三)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移民搬迁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经营权贷款抵押、担保。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鼓励搬迁户入股或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

 和山林经营权,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依法保障移民对原居住地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移民搬迁户原宅基地可通过增减挂等,依法、自愿、有偿退出。

 (四)完善社会保障。落实支持贫困家庭的各项优惠政策,统筹移民对象的城乡社保、医保、低保政策。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安置的移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困难移民户在取得城镇户籍后可申请城镇低保。允许移民对象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省市统筹时予以认可并接续,已进入企业务工的应随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不得同时参加和重复享受。

 (五)优化公共服务。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安置的移民户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并可在过渡期内享受原户口政策待遇,按规定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国家惠农政策。教育、卫计、文化、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六)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移民搬迁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把移民搬迁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培训纳入“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中,通过培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移民搬迁就业指导服务,帮助移民户在本地本园企业就近就业。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统筹谋划;要建立健全“县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工作合力,促进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科学制定规划。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的要求,认真分析本地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调查摸底

 基础上确定整体搬迁的自然村或居住点,确定整体搬迁目标、搬迁范围和安置地点,制定好搬迁规划。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引导移民向县城和园区集聚,并实施乡村逐级审核、县审批,“三榜”公示。

 (三)明确安置方式。根据搬迁农户意愿,结合实际,采取以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为主,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对有劳动能力,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务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其他打算长期自愿在农村发展、或不具备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安置的贫困群众,在乡镇或中心村集中安置,坚决杜绝搬“富”不搬“穷”的现象,做到整体搬迁。

 (四)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各县(市、区)应在 5 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将移民搬迁的贫困户纳入结对帮扶对象,精准扶持,如期脱贫。扶贫移民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督;矿管部门负责指导搬迁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安置用地保障,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划建设部门负责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工作指导以及住房建设过程的监管;房管部门负责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落实;环保部门负责指导进城进园集中安置点的环境评估;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五)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实施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政策宣传和引导,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六)完善考核机制。市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行每季度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一检查的工作制度,督促指导有关县(市、区)抓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落实,对各县(市、区)平时检查的情况,将作为市政府年终考核县(市、区)民生工程移民搬迁扶贫专项工作的依据,确保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经验交流材料

 全面推行报帐制 提高移民资金使用效益

  移民经费管理是社会性、政策性、经济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移民经费如同救济款,必须专款专用,这是一个管好移民经费的基本原则。为了管好、用好每一笔移民资金,我局从 20**年 1 月起,改革乡镇移民办资金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报账制管理。

 一、实行乡镇移民办报账制势在必行我市共有 18 个移民乡镇,从 1978 年起相继成立了乡镇移民办,并配备了专门的会计和出纳员,实行独立核算。从开办至 20**年止,我局的会计核算实行的是以拨代支。从 20**年至 20**年止,实行的是稽核报帐制。我们对移民经费的管理,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如少部分乡镇超计划投资甚至无计划投资,行政管理费挤占移民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严格执行开支标准,乱发加班工资及补贴、乱报电话费等现象屡禁不绝;少部分乡镇移民办对下拨到组的项目经费监督不力,挤占、挪用的情况年年均有发生。因此,进一步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0**年 1月 1 日,我局与资兴市财政局联合颁布了《资兴市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资兴市乡镇移民办收支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决定对乡镇移民办收支全部实行报账制管理。在实施报账制初期,有个别乡镇移民办抱怨不方便,不愿配合。但是,在局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克服了诸多方面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市乡两级的财务接交工作。目前,乡镇移民办财务报账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两年多的运作情况来看,效果十分显著。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移民资金的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报账制管理程序,加大了监督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规范了乡镇移民办收支预算管理体制,确保了乡镇移民办各项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和正常运转;三是严格控制了乡镇移民办的支出范围和支出指标,杜绝了开支不规范的现象和行管费支出挤占移民专项资金的现象;四是实行备用金报帐制管理有效

 地改变了过去大量资金积压乡镇移民办的现象,加大了资金的调控能力,缓解了资金调度的压力。

 二、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资兴市移民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是针对移民项目资金财务管理。此办法严格按照“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管理原则,确保移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移民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财务管理,即全市各项移民专项资金由市移民开发局计划财务科负责统一核算管理,乡镇移民办不设独立的财务账。会计核算按《湖南省水库移民资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执行。各乡镇在银行开设备用金存款帐户。支付移民专项资金时必须手续齐全,严格审批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扶持、补偿补助、补贴等项目资金的支付须凭工程项目计划、工程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工程进度、工程项目验收单及到户名册等相关依据,经单位负责人和主管领导审批后才能付款。村组领款必须两人以上经办。通过招标承包的工程项目结算时须凭正式税务发票;补偿到村组的项目资金须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用收款收据;到农户的生产扶持、补助补贴资金须填制市移民开发局统一印发的《移民补助、补偿资金领款单》或凭到户名册。市移民计划财务科负责全市移民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和报账管理工作,对乡镇移民办和用款单位所报账的原始凭证及会计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不按资金计划和工程项目的用款不予报账,并责令改正;对不合规、不合法、手续不全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乡镇移民办报账员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移民工程支出、预付、往来报账单,经审核、审批后,再预以拨付款项,补足乡镇移民办备用金。

 三、进一步加强移民办收支财务管理《资兴市乡镇移民办收支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是为了杜绝乡镇移民办管理费支出挤占移民工程项目资金,严格控制移民机构各项经费支出,加强移民办收支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乡镇移民办收支财务管理办法为:“定收定支,收入上缴,支出包干,超收分成,短收分担,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乡镇移民办的收支实行报账制管理,即取消乡镇移民办银行经费帐户,由资兴市移民开发局计划财务科在银行开设乡镇移民办经费专户,统一核算管理,根据各乡镇移民办的实际情况,按 800 元至 1500 元核定备用金,乡镇报账员负责收入解缴和支出报

 帐。乡镇移民办财务收支实行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预算各项收支。收入预算由市移民开发局根据有关政策和体制规定及各乡镇移民办的实际收入情况进行编制;支出预算根据各乡镇移民办的人员、区位条件、工作量大小的实际情况及政策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进行编制。年度收支预算报送市财政局审批。乡镇移民办财务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要及时、全额解缴专户,为鼓励乡镇移民办在搞好移民生产开发的同时广开财源增加收入,对超额完成收入指标的,其超额部分的 50%用于弥补该乡镇移民办公经费不足及福利和奖励,50%用于全市乡镇移民办的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未完成收入指标的,根据短收比例核减支出指标。乡镇移民办的支出分为包干支出和非包干支出两部分。对包干支出项目实行指标控制,超支不予报账,节余结转下年使用。市移民开发局对乡镇移民办的报账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对不合规、不合法、手续不全的开支不予报账,并责令改正。乡镇移民办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项目填制报账单,进经审批后再报账。实行乡镇移民办财务报账制后,虽然取消了会计独立核算,但各乡镇移民办相应地都设置了项目资金管理台账、应收,款、应付款明细账、预付工程款、周转金等明细账。应收款、应付款由各乡镇移民办负责清收、偿还及处理,不得长期挂账。对乡镇移民办实行报账制管理是一项新鲜事物,全省移民系统没有先例可循, 还需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本着全心全意为东江 6 万移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将从资兴市移民的实际和移民专项资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移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赢得尽可能大的移民投资效益。

推荐访问:移民搬迁社区管理模式推广稿 搬迁 管理模式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