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地税稽查合作调研报告2篇深化国地税稽查合作调研报告 地方税体系:怎样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关于福建省地方税体系的调研报告◆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国地税稽查合作调研报告2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深化国地税稽查合作调研报告
地方税体系 :怎样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关于福建省地方税体系的调研报告◆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 建 省 财 政 厅福 建 省 地 方 税 务 局 课题组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 为改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 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力度, 自 1994 年起, 全国实施了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税收体制重大改革。四年来, 随着这项重大改革的实施, 福建省已建立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分税制框架, 两个税务机构征收的中央税和地方税都在逐年增长。为了使地方税体系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 对福建省地方税体系的现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对策,分别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一、在分税制改革的推动下, 地方税体系的运作已走上轨道 分税制是一个国家在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上,为保证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都有稳定的税种和税收来保障其财政支出需求的一种现代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诚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分税制的实际做法也各不相同。我国自 年起实施的分税制改革,由于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新旧财政分配体制的转换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各种税源划分的测定也需要有一段实践的检验, 决定了分税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目前还处于初步改革状态。主要是开始实行:( 一) 将一部分体现国家权益或由中央部门集中缴纳的税收,划归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 如海关征收的关税( 包括海关代征的税种和出口退税) 、消费税, 以及中央部门直属企业、外商投资 企业和外 国企业 的所得 税等;( 二) 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实行由中央与地方比例分成的共享税, 如增值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 75:25分成,对证券交易课征的印花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各半分成等;( 三) 其余的税种税额全部划归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 四) 在税收的征管上省以下实行两个税务系统征管, 属于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 由国家税务局系统统一征管;其余税种的税收则由地方税务局系统和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征管。由此开始, 尽管国家税务局系统征管的税收中也有一部分是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 如增值税的 25% ,以及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额也会由中央财政返还一部分给地方财政) , 但就税收征管的分工来说,人们对属于地方税务局和地方财政部门征管的各种税收就统称为“地方税”。尽管我国分税制的实 施还是初步的,为之而付出的改革成本也是巨大的( 如从省至乡镇, 比原来增设了一个征管系统) , 但分税制毕竟有利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年来, 就福建省地方税系统的实施状况来看, 全省地方税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税收征管制度建设也不断加强, 税收在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 全省地方税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除划归( 或主要划归) 中央财政的税种以外, 全省的地方税已形成包括六大类 18 个税种的体系。流转税类: 营业税、城市维 护建设税;所得税类: 农业税、地方企 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类:契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行为、目的税类: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资源、土地税类:屠宰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此外,地方税务局还负责征收省政○ 课题选登199422府和中央政府明令开征的一部分规费, 如教育费附加、以工建农资金、预算外资金调节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这些规费具有税的性质,归属地方财政收入。第二,建立了地方税务的征管系统,税收征管工作不断加强。全省乡镇及乡镇以上各级政府,都已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单独建立了地方税务局( 或分局、所) ,实行省级垂直管理。到 1997 年 6 月底,全省地税系统的实际工作人员已达 8000人。比 1994 年 6867 人增加 1333人 。在农税系统,全省现有农税人员 8400 人, 其中专职 6900 人, 兼职 1500 人, 负责农业四税(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的管征。1994 年分税制以后, 我省根据税制改革的要求,及时将税收工作重心转向了基层转向了征管,加大了税收征管改革的力度,多数县市的地方税局和分局已初步建立起了以纳税申报、优化服务和协税护税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 促进了全系统的科学管理, 提高了税务行政效率,加强了税源控制。第三 ,地方税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
地方税体系随着分税制改革应运而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成为地方政府赖以行使职能的基本财力保障,大大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税收的积极性。四年来,全省地方税部门坚持把发展经济、组织收入作为中心工作,努力做到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应收尽收,使得地方税收入连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友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发展。1996 年, 全省地方税收入达 114. 11亿元, 占全省财政总收入 215. 1 亿元的53% , 比 1994 年 的 78. 36 亿 元 增 长45. 62% , 年均增幅达到 20. 68% 。各税种的收入及结构如下:1994———1996年福建省地方税收入结构表单位:万元税 种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年均增速1996 年各税所占比重地方税总收 783553 965104 1141094 20. 68% 100%营 业 税 236271 290913 357069 22. 93% 31. 29%增值税( 25%) 156291 181906 202094 13. 71% 17. 71%资 源 税 4695 5010 5286 6. 11% 0. 46%地方企业所得税 145561 166621 172176 8. 76% 15. 09%个人所得税 36429 75978 106851 71. 26% 9. 36%房 产 税 23757 33386 44919 37. 51% 3. 94%城市维护建设税 44906 57913 63654 19. 06% 5. 58%城镇土地使用税 4673 5288 8895 37. 97% 0. 78%土地增值税 ——— 37 145 291. 89% 0. 01%车船使用税 3626 3945 4343 9. 44% 0. 38%固定资产投向税 11024 13636 13261 9. 68% 1. 16%印 花 税 4330 6448 8223 37. 81% 0. 72%屠 宰 税 1433 2895 3251 50. 62% 0. 28%农 业 税 18802 20500 28900 23. 97% 2. 53%农业特产税 56149 71000 78200 18. 01% 6. 85%耕地占用税 19015 16700 17120 - 5. 11% 1. 50%契 税 10387 1200 13156 12. 54% 1. 15%其 他 6 355 % % 二、当前地方税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四年来的实践, 福建省地方税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也应该认识到目前地方税体系的建设还是初步的, 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突出的问题是:( 一) 地方缺乏必要的税收立法权。我国现行分税制在税权方面实行中央高度集中, 使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税权错位。地方无权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改革需要,以及收入分配变化等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相应的税收政策, 难以发挥地方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的作用。尤其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困难, 包袱太重;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政府应在税收政策上予以适当优惠, 支持企业改革。这就需要一定的地方税收立法权限。税权高度集中,易造成地方对中央过份依赖, 对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聚财理财的积极性, 有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等都十分不利。( 二) 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不规范,变相的共享税设置过多。实行分税制,理应按税种划分, 但实际执行中却又出现了按企业隶属关系或行业划分收入权和管理权的不规范做法。如营业税既划归地方税, 但又将铁路、银行、保险公司的营业税划归中央收入。企业所得税的划分则更为复杂, 不仅内外资企业的征管有别, 就是内资企业的所得税又要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 凡是中央直属的企业所得税,不论其持股比例多少, 一律划归中央收入。对地方企业所得税,又将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 甚至集体性质的信用合作社的所得税也划归中央收入。这种单纯“分钱”的分税制,使税种分配关系极为复杂。( 三) 地方税主体税种不稳固。国外的分税制经验表明,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体系都要有两种以上税源较稳定的3课题选登 ○204 11728 1 1 47. 79 1. 192
主体税种。在我国现行 的分税制体制下,营业税和所得税是地方的主体税种。但是,由于上述原因, 削弱了地方税主体税种正常、稳步增长的制度基础和税源基础。就福建省来说, 营业税和所得税,1996 年 仅 占 地 方 级 财 政 收 入 的31. 19% 。( 四) 新旧税制并存, 税制改革进展缓慢。仍有许多旧框框牵制和束缚了税制改革的顺利进展。新税制出台后, 虽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 但内外资企业仍分别执行两套税制 , 导致企业之间税负明显不公平、不平等。此外, 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等方面, 也都存在内外资区别对待的政策, 违背了税收必须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 从而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许多税种至今还是保留过去的老办法。如城市建设维护税,至今还是一个附加税, 没有特定的征收对象, 反而造成纳税人有“税上加税”之感。有些税种设置交叉, 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 在内涵和功能上容易发生混淆, 造成“重复征税”或“税多”的假象。有些税种随着改革的深入早已不合时宜,但也没有及时进行修订, 甚至有的税种还是 50 年代出台的老办法, 如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等,目前在征收过程中已发生很多不易解决的争议, 急需进行改革。有些税种的税目和税率设计过于繁杂, 如个人所得税、印花税、资源税等。还有些税种在具体征管规定上不科学 , 如房产税按原值和租金两个计税依据计征;农业特产税在生产和收购两个环节征收, 既不便于征管操作,还会产生税负不公平现象。有些新出台的税种, 从酝酿到执行过于匆忙, 部分条文斟酌不够, 欠规范, 难操作,造成误解和争议很多;其后虽经多次补充,但仍然不规范, 甚至还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征收难度很大。( 五) 征管工作分工不规范, 征管手段还较落后。首先是地方税征管不规范, 征管机构重叠。既从上到下专设了地方税务机构, 而农业税至今仍还由财政部门征管;企业所得税和基础设施建设附加费既是地方税的收入范围 , 但却分别由国税和地税两个 机构征管。其次, 税收执法刚性不足。一方面征管权力不够充分,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 致使税收流失尚很严重。第三, 地方税征管手段还较落后, 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配备和运用还没有普及, 全省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六) 税外收费过多, 各种费大于税。尽管新税制实施以来, 整个社会的平均税负有所减轻, 但一些企业和农民仍然感到不堪重负, 问题是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严重。据清理统计, 1996 年全省预算外收入总额达 164. 8 亿元, 相当于当年我省地方税收入总量的 160% ,其中大部分是各种名目的收费和“基金”。收费项目多达数千种。这种税费倒挂的不正常现象, 不仅严重侵蚀了税基, 肢解了政府财政分配职能, 扭曲了社会分配关系, 又加重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系的基本思路 以上状况说明, 地方税体系的建设还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艰巨任务。怎样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呢? 按照党的十五大的精神, 结合福建的省情实际,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下:第一, 要明确目标取向,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总结近四年建设地方税体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应努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 建立起一个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满足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 税基稳固、税负公平、税制简化的文明高效的地方税体系。实现这个目标, 无疑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勇毅。我们认为, 关键是要确立和把握好以下指导思想:1、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 立足于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和省情实际,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下, 努力推进地方税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 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的要求。2、要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正确方针。既要自觉地维护全国大局的需求, 又要照顾到发挥地方发展和壮大地方税体系的积极性, 做到坚持顾全大局和照顾地方的统一, 适应中央需求和兼顾地方需求的统一。3、要把财政体制改革同增强税种税制的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 既要考虑在财政体制上适应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的需求, 又一定要有利于鼓励和促进地方发展和壮大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税的税种设置、税收结构和征管制度, 切不可只顾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而影响税种税制本身的科学性;同时,要有利于规范和强化税收的征管范围和责任。4、要坚持发展经济、开辟税源的正确方针。要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地方税的规模,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以及先富和...
篇二:深化国地税稽查合作调研报告
:2010年度全省地税系统优秀调研报告
一、 特别奖( 8篇)
编号 单位 题目
组长 课题组成员
1 省局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浙江地税实践为例 钱巨炎
2 省局 “十二五” 时期税制改革趋势对我省经济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思考 单美娟
3 省局 信息化建设“大集中” 背景下的浙江地税工作探索 单美娟 林仕华、 项正国、 丁丹、 郭贤君、 陈正奎、 周仕雅、 林森、杭强( 执笔)
、 黄明东( 执笔)
、 黄益朝( 执笔)
、 许忠民、曾平伟、 高春 谢继良、 徐辉、 徐世颖、 许保国、 边宏庆、 贝加、 斯宏伟、陈争红、 戴旭明、 高春、 孙伟、 邵海燕 丁丹、 徐建、 陈正奎、 金瓯、 金波、 张夏琴、 黄益朝(执笔) 、童旭明、 柳政 刘石浩、 陈盛桂、 沈伟忠、 杨文清、 曾平伟( 执笔)
、 章静瑶 林仕华、 蔡于革、 武时品、 卢军、 陈义礼、 楼志坚、 陈君、郭海泉、 卓然、 郭钦、 徐沁、 聂红彬、 花瑞堃 、 黄明东( 执笔)
、 林川( 执笔)
、 郑英( 执笔)
4 省局 稽查服务与“和谐稽查” 建设研究 钱子辉 5 省局 提升税收征管能力问题研究 劳晓峰 6 省局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管"税收化"研究 王
俭 7 省局 新形势下地税系统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建设 王
平 8 省局 发挥地税政策效应 着力助推“四大建设”
徐敏俊 詹红成、 陈伟军、 饶煜明、 章征、 宋根松、 沈一娇( 执笔)
二、 一等奖( 30篇)
编号 单位 题目
组长 课题组成员
1 省局计财处 浙江地税收入“十一五” 回顾及“十二五” 展望 郭贤君 侯兴钏、 许忠民、 楼飞青( 执笔)
、 王建峰
2 省局法规处 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若干问题研究 项正国 朱岁 良、 吕 燕、 黄子凯、 包盈盈( 执笔)
、 陈素桦、 陈曼、 吴莹子、 李建新、 缪春锋、 冯国跃、龚寅、 潘志伟、 包于辉、 马晓燕、 斯丽红、 赵海滨、 叶鸣、 朱华、 吴建新、 陆坚、 冯永梅 3 省局税政二处 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及完善建议 陈伟军 邵丽丽、 曹怡、 王剑英、 步杨怀、 邓友胜、 王显慧 4 省局税政三处 我省土地增值税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分析 饶煜明 杜肖 苓、 姜辉、 周震( 执笔)
、 章仲云 5 省局规费局 社会保险费实行个人缴费明细申报刍议 刘石浩 陈盛桂、 沈伟忠、 金存高、 赵新荣( 执笔)
、 杨文清( 执笔)
、 曾平伟、 章静瑶 陈正奎( 执笔)
、 张雄伟、 朱建军、 王
刚、 洪兴、 褚英国、 吴建苗( 执笔)
6 省局信息中心 省级集中的数据管理平台研究 陈正奎 7 省局直属税务一分局 银行业营业税税源专题调研报告 边宏庆 陈益萍、 杨旖旎、 翁旭东 8 省局人教处 数据省级大集中对我省地税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与对策 林仕华 陈义礼、 楼志坚、 陈君、 郭海泉、 卓然、 郭钦、徐沁、 花瑞堃、 黄明东( 执笔)
9 杭州市局 杭州市区企业社会保险费负担情况调查与分析 陈锦梅 沈华、 杭源( 执笔)
、 傅培敏、 陈蕾( 执笔)
10 杭州市局 税收能力估算方法的探研 王
希 郑月 华 胡锦康 伍潇平 陈理( 执笔)
11 宁波市局 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宁波市的研究 胡谟敦 林君伦、 虞小迪 12 宁波市局 从税收产业结构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贺也贞 陆惠娣、 屠晓军 13 温州市局 促进温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 李步鸣 林坚、 杨海曼( 执笔)
14 温州市局 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及税收状况调研 潘一雄 狄恺 15 绍兴市局 加强税收征管查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阮坚勇
华维水 沈建华、 丁玲( 执笔)
、 钱颖 16 绍兴市局 提升我市企业所得税管理能力的若干思考
潘旺明 张水灵、 金建荣 阮苗根、 王爱先( 执笔)
、 徐志平( 执笔)
、 秦爱仙( 执笔)
17 嘉兴市局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地方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研究 董
渭 吴兰兰、 姜桂芳、 徐荣炳( 执笔)
18 湖州市局 基层税务分局税源基础数据管理与运用模式探讨 姚
温 张新华、 吕
翔( 执笔)
、 沈碧莺( 执笔)
19 金华市局 房地产业税收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关联性分析——以金华市区为例 周益民 陈志坚、 施黔江、 杨金辉、 梁化乔( 执笔)
20 舟山市局 提升船舶产业 优化收入结构 推进地方财力可持续增长 王
伟 韦晓红、 邵裕龙、 毕波( 执笔)
21 舟山市局 舟山大桥经济与税收效应分析 王志杰 沈红雅、 刘兴平、 翁萌芬、 俞芬、 苗峰、 钱增山 22 衢州市局 规范税收自 由裁量权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周卫云 龚寅、 黄少罕( 执笔)
23 丽水市局 加强和规范税收管理基础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何赤峰 叶芳儿、 陈炜平、 桑雪文、 阮美莲、 刘克华( 执笔)
24 丽水市局 金、 丽、 衢三市地税税收收入比较分析 崔
军 蔡溢洋、 邹锦民( 执笔)
25 杭州市局西湖分局 税源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杭州市局西湖分局和珠海市香洲区地税局税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用 足税收政策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 高建国 沈涛、 周瑾、 陈虹( 执笔)
26 新昌县局 求伟清 梁晓富 27 浦江县局 浦江县社会保险费企业缴纳部分推行预警管理之可行性研究 楼向阳 童根生( 执笔)
、 吕 根暄、 应丽英 28 常山县局 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研究 钱志友 陈新会( 执笔)
、 郑秀平、 徐烈根、 占祖成、 方文进、 毛水龙、 杨荣英、 李慧卿 王
挺、 柴忠堂、 徐锋、 张斌、 徐学义、 何巨军、林信如、 於国伟、 姚世梯( 执笔)
29 岱山县局 船舶外包企业税费管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方信伦 30 平阳县局 房地产二手房一体化征管探讨 林宣杰 黄明贤、 张晓慧( 执笔)
三、 二等奖( 44篇)
编号 单位 题目
组长 课题组成员
1 省局征管处 规范并推进“案头分析” 工作的思考 丁
丹 金瓯、 金波( 执笔)
、 张夏琴、 胡东明( 执笔)
、孙宏烈、 董昕、 陈银尧( 执笔)
、 吴斌 2 省局纳税服务局 完善纳税人权利保护机制有关问题研究 劳晓峰 徐建、 唐光权、 金华东、 陈世亮( 执笔)
3 省局税政一处 教育劳务营业税问题研究 詹红成 钱钧、 袁亚芳、 李晓丽、 诸建清( 执笔)
4 省局税政四处 我省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现状及完善建议 章
征 戴静( 执笔)
、 郑靖 5 省局监察室 加强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 切实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 顾忠静
6 省局稽查局 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
努力提高税收自 查质量 谢继良 徐辉、 徐世颖、 贝加、 斯宏伟、 陈争红、 戴旭明、高春( 执笔)
、 孙伟、 斯宏伟、 管俊宝、 邱谨、丁正源( 执笔)
7 省局直属稽查分局 关于规范与完善税务稽查取证的若干思考 许保国 何建芳
王行军
陈岚 缪仁禹
吴小峰( 执笔)
8 省局票证中心 简并改革后的发票监管工作探讨 卢
军 毛君波( 执笔)
9 省局办公室 “大集中” 征管档案信息共享实现方式研究 王成林 金一星、 徐利君、 傅白水、 陈文励、 唐亮( 执笔)
10 省局科研处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浙江地税的实践为例 王
俭 周仕雅、 林森( 执笔)
、 杭强 11 杭州市局 推行税务稽查案件公开审议制度的探讨 陈国东 何晓岚、 洪强、 陈云松、 宣国萍( 执笔)
12 杭州市局 呼叫 中心运行管理在杭州财税12366的实践与探索 李永明 吴非 葛欣欣
姜蕾( 执笔)
毕菲菲( 执笔)
13 杭州市局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初探 张
瑾 夏国强、 钱自 强( 执笔)
14 宁波市局 提高税源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对策研究 张镇岳 夏燕、 蔡健、 郑一平、 王婧( 执笔)
15 温州市局 温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马伟俊 林坚、 杨海曼 16 温州市局 信息化建设“大集中” 背景下的浙江地税工作探索——以温州为例 黄天志 潘强、 陈金东、 蔡霞、 王林慧、 周通( 执笔)
17 温州市局 关于和谐地税稽查建设的思考 戴建新
18 湖州市局 完善工作机制
防范执法风险
推进依法行政 钱汇丰 姚新加、 马晓燕( 执笔)
、 孙华阳( 执笔)
19 湖州市局 关于进一步完善征管查互动机制的调研报告 袁学平 叶根林、 陈国强、 史红频( 执笔)
、 沈美玲、 徐志明( 执笔)
20 嘉兴市局 完善“五费合征” , 提升社会保险费征管质量 马莉萍 钱加根( 执笔)
、 谢建甫 21 绍兴市局 欠税追缴联动机制建设研究 房
紧 华维水、 章兴泉、 沈建华、 缪春锋、 朱雪峰、 商海燕、
寿华鸣、 应春兴、 钱 武、 张
平、 宋国良、 盛江华、 吕
炜、 陈 璐、 曹青博、 王 盈、 斯益星 22 绍兴市局 加强分级分类分析 强化税源管理 倪
兵 陈林苗、 陈轶明 23 金华市局 “大集中” 背景下提高干部数据分析能力探索 王
苹 应小红、 何斌( 执笔)
24 衢州市局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郑芳美
25 台州市局 台州市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现状调研 陶
勇 邱奇友 王美玲 26 台州市局 浅谈建立健全地税部门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机制 徐宏光 张贤鸣 汪晶晶 尤福亥 27 丽水市局 加强税收政策跟踪管理 提升税种精细化管理水平 叶如华
28 丽水市局 提升自 查成效 构建和谐稽查 江
杰 黄成良、 刘松文、 占雅静、 叶荣伟( 执笔)
29 杭州市局上城分局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税务助推作用探究 陈婷婷 吴丽娟、 李雪丰、 刘
静 梁
新( 执笔)
30 杭州市局滨江分局 加强国地税协作的实践探索 费林建 楼涛、 程烨 31 余杭局 谈谈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税收管理 吕
伟 丁宏华、 邵煜新( 执笔)
、 高立群 32 慈溪市局 加快慈溪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 张炳华 黄利泽
冯建国
叶常盛
33 乐清市局 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 由裁量权的对策研究 林志勇 赵海滨、 陈乃华( 执笔)
34 永嘉县局 社保费征缴信息实时联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李
业 翁旭彤、 马永亮、 郑瑛磅 35 苍南县局 企业自 然人股东股权转让中的税收管理问题的探讨 张俊杰 张湘林、 黄克伦、 陈钦权、 董吉青( 执笔)
36 瑞安市局 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企业创业创新步伐 陈迪海 唐福新、 王志欢、 毛清清( 执笔)
37 桐乡 市局 关于实施信息管税的若干思考 吴建勇 江永明( 执笔)
38 绍兴县局 实施税源分类管理
促进税收可持续增长 徐志方 马传浩、 屠国海( 执笔)
39 上虞市局 关于上虞市工业企业对外投资分析及政府风险防范的对策思考 邵百尧
40 东阳市局 2005年-2009年东阳市地方税收构成及后危机时代保增长思考 沈银福 陈洪升、 虞红霞( 执笔)
、 徐宏刚、 吴研 41 开化县局 开化县地税税收收入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邹燕辉 廖建忠、 方焰飞( 执笔)
、 丁远忠 42 台州市黄岩局 二手房税收政策变化及调控效果初探 陈灵平 李敏
解卫敏
章从国 43 遂昌县局 纯地税个体工商大户 建帐的实践与思考 叶宏放 罗 时福、 张国维、 苏金雄、 毛小根、 陈侣亭、 曾胜兰( 执笔)
马伟芬、 马俊、 顾跃进、 周群、 章耀、 鲁平国、刘学研、 李建纲、 施伟伦( 执笔)
44 嵊泗县局 嵊泗县海运业发展对税收影响的调查报告 徐国飞
四、 三等奖( 50篇)
编号 单位 题目
组长 课题组成员
1 湖州市局 关于优化服务 改进作风的调研报告 沈
蓓 监察室、 程惠梅( 执笔)
2 湖州市局 湖州房地产发展对地方财税收入的影响分析 黄长泉 孙倩如、 边存明、 徐慧、 褚学兵( 执笔)
3 金华市局 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基数实名 申报可行性分析 马海清 沈伟国、 金波( 执笔)
4 金华市局 由驾驶员 培训行业检查引 发的几点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何
敏 程晓明、 孙倩( 执笔)
5 衢州市局 关于个人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 行纳税申报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王德华 潜力、 柴建明、 缪锦堂( 执笔)
6 台州市局 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建成本真实性检查 吕 仁贤 冯坚 7 丽水市局 加强行政监察 促进地税部门权力规范运行 李
嫔 季飞云、 水旭辉( 执笔)
8 杭州市局下城分局 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的思考 叶庆年 王志平、 相海江、 刘丽华、 施红升、 俞永明( 执笔)
、 陈雷 王武华( 执笔)
、 金旭红( 执笔)
、 叶赟、 李剑斌、 芦亚亚( 执笔)
、 朱冠雷 9 杭州市局拱墅分局 依托信息管税, 提高税源监控和管理水平 王武华 10 杭州 市局 开发区分局 加强零申报企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叶
莉 顾国民、 柴嘉鹏、 陈巨阳、 杨舜、 李越洁( 执笔)
11 杭州市萧山局 进一步深化行业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钱凤育 陈吾国、 陈 乐、 蒋燕明( 执笔)
12 淳安县局 社会保险费地税征管的实践与 思考——淳安县社会保险费地税征管调研报告 万海卫 沈荣、 余诗威、 余建岗、 王传民、 王腾军( 执笔)
、胡继武、 胡宏程 13 建德市局 后危机时代社会化管税协税机制的实践探索 滕明湘 徐福君 苏旭灵、 胡剑波、 骆炳( 执笔)
14 富阳市局 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吴联春 刘云峰、 陈茂松、 盛峰、 边玉琴 15 临安市局 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税源监控管理的设想 叶朝阳 胡钧( 执笔)
、 袁贤根、 陈永军、 高航 16 宁波市海曙区局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税干队伍建设 洪爱民 林萍、 杜培立、 陈哲峰 17 宁波市镇海区局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结合本土税收实践 打造现代服务业“税务引 擎”
叶国萍 朱景宇、 王川、 杨逸寅 18 宁波市北仑区局 完善企业股权转让税收征管的思考 郑林生 邱文元、 胡春莺( 执笔)
19 宁波市鄞州局 房地产业税收发展现状分析与影响研究 戴自 贤 项鹏宁、 霍明、 陆静...
推荐访问:深化国地税稽查合作调研报告 稽查 深化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