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7篇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SelectedPaper教研管理家园共育,简单来说就是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并不是单方面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lected Paper教研管理家园共育,简单来说就是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并不是单方面对幼儿实行教育,而是强调二者之间通力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共育,不仅有重要的法律依据,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开展好家园共育工作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与意义(一)有利于落实学前教育法规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贯彻教育法规的需要。教育部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渊以下简称叶纲要曳冤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在 2003 年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需要。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场所,二者之间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三)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全面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在幼儿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幼儿园是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场所,只有家庭和幼儿园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四)有利于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是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需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同时也对父母提出了要求—— — 具备科学的育儿观。对此,家长可以在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作为施教者应该怎样更好地去教育幼儿,与幼儿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二、家园共育工作开展的原则为了保证家园共育工作取得良好的实效,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平等性原则幼儿园工作人员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家长,平等对待家长,尤其是一线教师。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幼儿园工作人员,支持并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双方都要进行换位思考。(二)整体性原则幼儿园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及其家长,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活动,确保幼儿和家长的参与程度。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要形成一个整体,只有二者统一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三)针对性原则幼儿园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家长的不同需求安排相应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班开展“帮助幼儿适应园所生活” “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等主题活动;在大班开展“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此外,由于幼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发展各不相同,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和已有水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教师可以根据个别幼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四)实效性原则教师和家长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首先,幼儿在与家长沟通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如充分了解幼儿的优缺点及幼儿家庭的基本情况,这是做好沟通的前提。其次,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组织相关活动,切实做到让家长和幼儿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这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家园共育的思与行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幼儿园 刘 凯86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幼教 365·管理 2020 年 4 月E-mail:youjiao365jy@163.com三、家园共育工作中的实践活动(一)全园家长会全园家长会是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组织全园家长共同参与的会议。为了加强家园联系,幼儿园可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发展水平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例如,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幼儿园可以召开全园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分离焦虑,以及需要怎样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园长可根据相关会议做出总结性和指导性发言,引导家长认真记录和思考,共同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幼儿获得进一步发展。(二)班级家长会相较于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具体到了每一个班级,因此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在组织班级家长会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家长提供适宜的指导。例如,针对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一行为,教师可以和家长展开相关研讨,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发言,有问题及时沟通,加强家园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幼儿。(三)家长园地家长园地又称家园联系栏,是家园共育工作的形式之一,主要是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园地可分为园所家长园地和班级家长园地两部分,一般设置在幼儿园大厅门口和班级教室门口的墙壁上,因为这是家长接送幼儿的必经之路,更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并驻足观看。家长园地有几个固定的版块,包括教学计划、育儿常识、食谱、作息制度、展示幼儿集体活动照片和作品等,相关教师可根据园所实际及当前热点及时更新各个版块的内容。(四)
“互联网 +”家园共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 +”作为一种新媒介,已逐渐渗透到家园共育领域。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等文件精神,加快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家庭和幼儿园合力共育的有效途径,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了“家园共育”项目,为家园共育现代化创设了一个亲子作业平台—— — 幼教三六五。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相关亲子作业,家长指导幼儿完成亲子作业后可拍照上传,同时可查阅班级动态。每周二和周五晚上 8 点,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在线观看专家直播,了解最新的育儿知识。“幼教三六五”平台的使用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家园联系。“互联网 +”家园共育强调运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如腾讯 QQ、微信等,创建家园沟通新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空差异,方便了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提升了家园共育工作的效率。例如,教师通过班级 QQ 群或微信群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让家长能直观地看到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四、家园共育工作的启示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幼儿园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尝试开展各项实践活动。首先,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沟通是家园合作的前提,教师是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家园共育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直接考验了教师沟通能力的强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解家长的情绪来源;考虑家长关注幼儿的哪些方面;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在帮助自己,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一视同仁,悦纳每一位幼儿和家长;讲究沟通语言艺术,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等等。其次,创新家园共育的路径。《纲要》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家园共育,既有传统的家园联系模式,又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家园沟通新方式。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辟新的家园共育途径。例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去农业体验中心参加亲子研学活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农耕和动手劳作,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适宜的班级规模和师幼比是影响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每到离园时间,部分家长就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情况,如进餐如何、是否挑食、午睡好不好等。此时,教师既要看管未离园的幼儿,又要回答家长咨询的问题,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对此,幼儿园可提高师幼比例,增加家园沟通时间,从而提高家园合作的效率。总之,实现家园共育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也非常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他曾说过:
“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学前教育是一个长久、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架起实现家园共育的桥梁,也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P87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篇二: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21 年第 9 期家园共育中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策略彭传丽 周 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鲁山路幼儿园摘 要: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为更好培养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重视家园共育,同时,运用幼儿家庭与幼儿园的力量。在家园共育中,幼儿园与祖辈家长在沟通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教育理念互相冲突、相互缺乏有效沟通、较少培训祖辈家长、沟通效率比较低下等。通过转变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沟通能力和有效沟通、指导祖辈家长科学的方法、遵循有效沟通的相关规则,可以更好实现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在家园共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存在的问题落实以上策略,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有效沟通教师应通过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丰富家庭教育内容与形式,从而引导幼儿向正确的方向成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家园共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及其家长的共识,但是当教师面对祖辈家长时,在沟通上会存在不少难题,这与祖辈家长的观念保守、学历水平不高、溺爱孙辈等多种因素有关。针对这类情形,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沟通。一、家园共育中幼儿园与祖辈家长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理念互相冲突。祖辈家长多固守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听不进去年轻教师传达的科学教育观念,在生活中处处惯着孩子,一味溺爱孩子,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祖辈家长通常还存在重养育和轻教育的问题,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对于认知发展不关心或者无能为力,缺少人格与心理等的培养教育。其次,相互缺乏有效沟通。教师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耐心和缺少积极性,这主要是双方在年龄、认知、语言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沟通困难,对于科学教育的问题缺乏耐心解释,或者有苦不能言。最后,沟通效率比较低下。祖辈家长不配合,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身体条件欠佳,通常还要负责繁重的家务劳动,或者因为教师没有充分考虑祖辈家长的年龄与认知情况,无法使用通信工具,导致沟通效率比较低。二、家园共育中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一)转变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家园共育的背景下,推动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首先需要转变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让祖辈家长认识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比如,教师在指导祖辈家长时,可以搜集祖辈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专题课程,进行统一教育或者个别指导,从而更好改变祖辈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 “孩子调皮任性” “不让孩子玩手机” “幼儿规律作息”等专题,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的理念与教学方法,全面指导祖辈家长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好处等,进而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二)提高沟通能力和有效沟通为实现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教师还应积极转变态度,学习沟通技巧,更加积极地与祖辈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祖辈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多与他们沟通,可以提高沟通的效果。比如,教师在面对老年人的求助时,应积极、热心地帮助,戒除烦躁的情绪,更加耐心为他们解答,尽己所能解决问题。如果面对祖辈家长的过激言论,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压制脾气并平和沟通。当面对一些棘手的和不易接近的问题时,教师更应与祖辈家长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理解,提高沟通的效果。(三)指导祖辈家长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为更好与祖辈家长沟通,提高沟通的效果,还需要教师指导祖辈家长科学的育儿方法,指导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指导孩子,通过他们的实践,可以使得祖辈家长认识到科学教育方式的意义。比如,对孩子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做到,如果感觉做不到,就不要承诺。当面对孩子轻微摔倒的情况,不应直接将其抱起来,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己爬起来,这对于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等具有启发作用。(四)遵循有效沟通的相关规则在家园共育的视角下,为实现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还需要遵循有效沟通的相关规则。比如,在沟通时,要做到尊敬长辈、语气委婉和态度诚恳;不能本着急脾气与之沟通,要根据老人的特点耐心与其沟通;还需要了解祖辈家长的个性品格与心理特点,因人而异进行指导教育。比如,教师应提前了解祖辈家长的教育背景、退休前的工作、性格特点等,并运用更具针对性的语言,与之沟通。当面对文化水平较高的祖辈家长,可以多通过讲解教育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指导教育;面对性格内向的祖辈家长,可以多通过电话沟通、上门拜访等方式与其沟通。三、结束语在家园共育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有效沟通,需要先明确过去的家园共育中幼儿园与祖辈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提高相互沟通效果。参考文献:[1]魏禹婷.幼儿园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学前教育研究175 窑 窑。。. .。
。
篇三: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日趋提高,而具有启蒙作用的幼儿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让幼儿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着更好的发展也是当今社会上重要的话题。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白,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只有三者同心协力,才能将幼儿教育做到最好,给予幼儿成长高质量的保障。同时,这对家园沟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家园沟通的现状处于何种水平之下,笔者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教师
家长
沟通
一 、前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幼儿教育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作为幼儿的家长以及教师也意识到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沟通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只是靠单方面的因素是无法保证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当下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家园的合作沟通已经成为了需要双方的目标,并且需要为此付诸行动,不断努力。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缺少主动性;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时会出现沟通困难;双方在沟通中内容侧重点以及沟通的形式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人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 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研究的现状来看,笔者发现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整体状况还算乐观,但是其中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到家园合作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需要得到重视。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态度不积极
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前,都会适当的做准备,相比较而言,家长在这一方面的意识就是比较薄弱的,这就导致在大多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家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思考去表达。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包括有家长受到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对于沟通的内容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出发,在与教师沟通时有比较大的压力,索性就选择不沟通或者简单的沟通;有的家长因为自己工作本身就比较忙,对于孩子的教育本来就没有付出很多时间,对孩子的成长参与本来就不多,也不太了解,对于再花时间去充分准备与教师沟通,也是不太实际的,当然,没有意识到与教师沟通的重要性也是很大一方面。沟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沟通的效率以及沟通的效果,直接就会体现在沟通后双方对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这就要求双方端正沟通的态度,尤其是家长在对教师的沟通态度上。
2、教师与家长对沟通内容侧重点不同
从教师的身份来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专业的相关教育知识与技能学习以及培训,再加上平时的工作经验,更加明白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幼儿
在吃饭、睡觉、交流等一些行为习惯上的养成以及心理上的关注,才是对幼儿日后健康成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者,教师需要面对的是班级这样一个有多名幼儿组成的群体,首先建立统一的班级规章制度才可以为之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课程的有效进行,这一切,不仅仅是幼儿学习情况可以决定的,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此提供支持,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时的主要内容。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沟通内容侧重于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下,可能的原因是有部分家长认为成绩才是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家长希望在幼儿园时,孩子就能够比较好的掌握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忽略了幼儿在行为习惯上的养成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还有可能是一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认知不够到位,认为幼儿园就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觉得孩子的兴趣技能以及日常生活行为是课后孩子需要去发展的。
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家长的选择来看,沟通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虽然都是以希望幼儿得到良好发展为目的的,但是在双方沟通的前提下,怎样才能使幼儿获得最高质量的教育就需要双方在沟通内容上进行思考。
3、教师与家长在沟通方式上运用不均衡
造成普遍利用电话网络进行沟通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交流几乎不会受到时间,地址等因素的限制,比较方便,因此选择使用率较高;另外,对于接送交流的沟通方式选择率
较高,可能是因为接送的时间,双方面对面交流,家长可以简单了解孩子一天在园的表现,以及教师在交代幼儿在园情况后,家长回家之后所需要注意的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具有时效性的;而家长会主要是教师对家长传达幼儿园一些工作的安排以及政策的宣传,作为一个比较常见以及传统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是沟通内容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发展,沟通方式本身也是处在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方式对于沟通的效果也是有所影响的,所以双方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三、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问 题的对策
(一)教师应与家长进行全方面的沟通
家长和教师所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也就导致了各自的教育目标不同,从而导致双方教育理念不同,继而双方在进行沟通时就会产生矛盾,对再次沟通就会起到抑制的作用,所以家园沟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环节,作为教师而言,首先要让家长意识到各自的教育目标不同,但是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让家长对于教师的一些行为以及幼儿园所办的活动给予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沟通,表达出对家长的理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内容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各自所关注的点,也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沟通,使沟通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多样化。相应地,也就会使双方的沟通更加容易进行与持续。同时也就有理由相信,家长对于教师和幼儿园所举办的活动是可以更加信任与支持配合的。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渠道
沟通渠道是沟通双方的桥梁,也是沟通内容的载体,在沟通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沟通是否能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是否有利于之后的教育,这就要求双方在沟通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形式。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分析中,对于集体的沟通方式比较常见,但不具有针对性比如家长会,另外对个别化沟通方式的选择和使用频率不够或者选择个别化沟通方式弊端比较明显,比如接送交流的时间过短使得交流不够具体。家访交流对于教师时间安排来说还算可以。而家长助教虽然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但是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考虑和选择的。
(三)家长助教
家长助教,让家长能够从教师的角度去体验幼儿园教育幼儿的部分过程,从而使沟通进行地更加顺利,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根据自己本身的一些知识或者优势参与到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家长助教”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在新学期的开始时,做好相对应的宣传工作,对参与此活动的家长。教师应提前与家长进行沟通,确定相应的主题,并且积极配合家长做相应的准备,结束后教师和家长一起做好教学活动的总结,最后要向家长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助教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家长来说,来到幼儿园内参加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对幼儿平常在幼儿园时,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教育环境进行了解,也可以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于幼儿来说,通过与家长共同在课堂上互动,增强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教
师来说,家长参与助教也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对每一项活动进行积极总结和反思,不断的改进,也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作为教育者对于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改进,与家长在沟通中一定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包容、换位思考,为今后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和家长两方的沟通与合作,才能够实现最大的共赢局面,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幼儿园家园双方沟通现状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家园沟通的理论,还可以促进教师、家长及幼儿三方达到一个共赢的目的。在研究中,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无法掌握和深入理解有些研究方法,分析问题中还仍显粗略,所提出的对策和操作性都有待加强。此外,本人在有些问题上分析不够透彻,后期会努力反思不足之处,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进一步弥补。
篇四: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iddot; 90 ·教育管理研究读写算2013年第37期一、 合理利用家园平台, 推动家园有效沟通家长会, 创造了 家园交流平台。
为帮助新入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 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们十分注重开好入园前的新生家长会。
首先, 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认识幼儿园, 让家长简略了 解科学育儿 ; 再者, 介绍班级环境, 请家长填写新生联系调查表 ; 最后, 介绍新生入园日程安排, 以便作好幼儿入园准备工作。
针对中大班的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 创设交流育儿经验的平台, 让家园沟通零距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家访, 亲近幼儿的生活。
为帮助幼儿、 家长、 教师三方进一步熟悉。
在新生分班后, 教师对全班幼儿逐一家访, 让幼儿在自己家中由家长介绍认识班上的三位教师, 教师们与幼儿交谈, 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与教师认识, 消除对教师的陌生感。关注幼儿个别差异, 及时进行家园沟通。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适应能力的不同,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适应情况。
放学时候向家长及时进行幼儿在园情况的反馈, 鼓励家长引导幼儿坚持来园。
中大班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已经熟悉了, 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
当发现个别幼儿的行为习惯有问题时候, 应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寻找出问题的根源, 帮助幼儿重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 :
中班小朋友凡凡每次散步回来口袋都藏一些小花,同伴发现了 告诉老师, 老师并没有直接责备他, 而是鼓励他说出摘花的原因。
老师及时与其家长及时交流, 才知道最近家人带他到公园玩耍时候, 常常会采一些漂亮的花回家插在花瓶里, 凡凡也想在幼儿园里收集漂亮的花放在那个花瓶里。从这件事情中, 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产生了 错误的认识, 经过家园沟通与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凡凡的采花习惯得到了 纠正, 他还常常监督身边的小伙伴做爱护花儿的好孩子。家园联系栏、 网络、 短信等多种方式并用, 构建家园畅通交流。
家长联系栏一直以来都是每个班级与家长之间的重要桥梁。
向家长介绍幼儿每周在园学习生活、 卫生保健常识、最新的家庭教育理论资讯。
信息化的时代, 交流不再局限与面对面的对话, 网络、 家校通、 视频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家园沟通, 老师与家长能畅通交流育儿经验, 共享教育资源。二、 有效探究多元化家园合作方式开放活动可以促进家园互动。
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活动是家园共育形式中最受家长欢迎的形式之一, 从这个活动中家长整体了 解自己的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园教育内容与方法, 从而解决家长的忧虑。如 :“父亲节” 的时候, 每个小朋友为爸爸制作一条漂亮的领带, 送上真挚的祝福,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爸爸的爱。在生活中则倡导家长每天和幼儿一起做几分钟游戏, 这不仅让家长意识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性, 还让家长学会了 怎样与自己的幼儿相处。我们组织的“亲子游” 活动, 其目 的是在让幼儿与家长充分接触大自然、 大社会的过程中, 增进亲子情感、 结累生活经验, 增强体质。
如 :
在春天的时候, 我们就组织幼儿与父母一起去“踏青”, 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 边欣赏春天的景色, 边辨别寻找野菜。
幼儿通过看、 闻、 摸等多种方法了 解野菜的特征, 交流采集的感受、 汇报收获的成果。
幼儿回家后与父母一起用自己挖的野菜做一道菜, 第二天再带到幼儿园来互相交流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感受, 体验分享的快乐。另外, 活动的本身使家长从最初的旁观者角色转变为合作者角色。
我们还开展了“亲子运动会”、“亲子游园会”、“亲子自制服装” 等等多项活动, 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 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让家长从中体验幼儿的成长与快乐, 并以幼儿的成长与快乐激发自 身 的快乐, 从而激发出参与“亲子活动”的强调需求与热情。三、 家长参与教学和管理促进家园合作根据家长的不同职业特点来参与幼儿园活动。
我园以种植为特色, 我们充分发掘家长资源, 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参与课题研究, 让如邀请在交通大队工作的家长来园为幼儿介绍交通规则,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 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 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 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 邀请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大班幼儿讲解换牙、 保护牙齿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们活动兴趣倍增。家长委员会参与家园管理。
每个班教师推荐的一些重视子女教育、 热心社区工作、 有责任心, 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 组成了 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员是他们虽然来自各个行业, 但聚到一块儿就象是一家人努力配合幼儿园一起搞好园里的各项工作。
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碰头会, 加强家园联系, 保证交流渠道畅通, 协调家园的一致性。如 :
支持专家来园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 召开全园和班级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不断为家长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 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推动家园沟通, 探究家园合作, 使过去单一要求家长配合, 单向对家长指挥转变为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将“合作意识” 深入人心, 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
对于教师而言, 与家长合作中尝试不同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摸索、 不断总结。《纲要》 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 平等、 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的成长, 无论是学习的进步, 思想品德的形成, 理想的树立, 才华的发展,体力的增长, 习惯的养成, 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因此,通过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积极开展家园合作, 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1 ]《 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姚维莹《如何接近幼儿的心》 四川 美术出版社[3]陈鹤琴《家庭教育》 中国致公出版社【 摘
要】
在经济现代化的大都市里, 当代幼儿的特点是思想活跃, 见多识广, 敢想、 敢干、 敢说, 再加上独身子女在小时侯受到各方面的百般宠爱, 顽皮, 淘气是肯定的, 应从小教育, 引 导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 幼儿是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携手把幼儿培养成一个自 立、 自 强、 自 律的人而努力!【 关键词】
幼儿
交流
沟通
合作探究家园沟通, 提升家园合作周
丽(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
常州
13024)
篇五: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幼儿教师和家长沟通相关理论基础和其启示 幼儿教师和家长沟通相关理论基础和其启示摘 要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家园合作共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拟对社会互动论、信息传播论、人际沟通论等具代表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研习这些理论,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实现家园共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幼儿教师与家长 沟通 理论基础 启示
一、社会互动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中,符号互动论、社会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对于理解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是人际互动的特征,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例如,微笑可以作为友好、心情愉快的符号;手机铃声可以作为有人来电的符号。文字、声音、语言、图片、表情、动作、姿态等都是符号。美国社
2 会学家布鲁默(H.Blumer)等人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3)意义是随互动的背景和情境,以及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4)互动过程中,人们通过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依此为根据指导自己的行为;(5)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符号互动论是从符号作为媒介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沟通双方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以幼儿园班级家长会为例,在家长会上,教师除了利用口头语言与家长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利用书面语言来增进沟通,如利用展板来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一日生活情况、幼儿园教育计划、卫生消毒工作等信息,利用横幅来突出会议的主题或表达对家长到来的欢迎;另外,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教师热情微笑的接待、轻松幽默的交流,都能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对他们来访的欢迎,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良好沟通。不论利用哪种符号进行沟通,都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
其次,沟通者要善于运用符号促进沟通,有意识地运用正面积极的符号进行相互沟通,有利于沟通对象做出积极的
3 反馈,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在讨论幼儿的情况时,以爱孩子、促进孩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赞扬鼓励为主,委婉地提出幼儿需要提高的方面;对于对方发出的信息也要积极作出反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始终单方面的积极沟通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三,沟通双方还需深刻分析彼此行为所隐含的思想和观念,加深相互理解。教师应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和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家长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其性格、教育思想和观念;家长也应在接触教师、参与幼儿园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了解其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达成更好的家园合作。
(二)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来理解社会行为的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密切。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所倡导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别人角色、预测别人反应的能力。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没有另一方的参与,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角色行为。
社会角色理论是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给
4 我们的启示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互动双方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并理解他人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了解自身,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也要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教师在遭到家长的误解或产生矛盾时,作为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保持冷静,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家长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对他的重视。教师要与家长互换角色,理解家长的感受,主动反思,妥善处理。双方只有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并能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实现良性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 H·海曼等人构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即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比较作用,即个体往往把参照群体作为评价自我、他人的比较性标准。
参照群体理论从个体与其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反映了群体观点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所
5 带来的启示是,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群体沟通的时机,例如召开家长会时,与家长集体探讨如何家园沟通或家园合作的话题,达成对家园沟通合作的共识;树立“好家长”的楷模,在家长会上称赞和感谢积极主动支持班级工作的家长,使每位家长明确如何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具备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不同,幼儿园管理者应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交流,在集体学习和教师经验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二、信息传播理论及其启示
传统的传播模型是直线化即单向的,是指传播者将讯息通过媒介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经过不断的演变修正,传播理论和模型更加趋于深入和完善,其中施拉姆循环模式和丹斯螺旋模式理论为理解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传递方式具有启示意义。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反馈要素,修正了简单和直线化的传统理论模式。“反馈”是指传递者获知关于其预期的接受者是否和如何真正接受了讯息的过程,并用这种信息修正当前和未来的行为。该模式的特点表现在:是一个高度循环模式(如图);关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行为;行动的各方是对等的,都具有编码、释码和译码的功能。但这种模式同传统模式一
6 样是静止的,关心的仍是讯息接受的程度问题。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关注信息流通过程以及最终各行为者接受的程度,强调沟通中双方是对等和相互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在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双方信息传递的责任是同等的,信息交换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出于工作需要主动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也应积极与教师交流,双方积极反馈,努力形成双向信息交换和反馈方式。并且通过双向的、周而复始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可能的隔阂。另一方面,教师应将一些单向的沟通方式努力改进为双向的沟通方式,例如目前以展现式为主的家长园地、教师讲述为主的家长会方面,教师应在形式上创设家长参与的机会,提供家长参与的平台,在观念上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与教师沟通上的责任和地位是同等的,形成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使沟通成为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丹斯的螺旋模式
丹斯的螺旋模式(如图)强调传播过程的动态性,信息传递过程中会演绎出诸多的新生意义,意义的生成和构建主要发生在沟通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自我经验参与解读的过程,在解读的过程中,人既是接受者又是理解者和解释者。该理论的特点:一是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即传播过程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包含了各种不断变化着的要素、关系和环境,螺旋形模式就是描述这种过程的各个不同侧面
7 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动的。二是可以用来解释信息沟以及知识往往创造更多知识的命题。丹斯让传播者在行为中变得更为积极和主动,富有创造性并能储存信息。
丹斯螺旋模式理论关注信息传播的动态性,信息的生成和建构主要与沟通者的信息选择和自我经验有关,因此,在沟通中,一方面应注意沟通参与者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尤其注意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接受者的需要,例如幼儿园网站和家长园地是否能吸引家长,主要在于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沟通应因人而异,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信息时,自我具有经验参与作用。因此,对于不同的家长,例如祖辈家长、挑剔的家长、积极支持的家长和消极被动的家长,应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沟通效果,避免产生隔阂、发生误解。
三、人际沟通理论及其启示
(一)自我观理论
美国人际沟通学家库什曼和卡恩等人所倡导的自我观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和关系满意感是下列三者的产物:已感知肯定性自我观支持、自我观准确性和互动处理技巧,这三者也是衡量人际关系沟通环境良好程度的标准。其中肯定性自我观支持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自我表现和想要建立关系的行为的肯定性反馈;自我观准确性是以准确和现实的方式理解他人,而且能以这种方式塑造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互
8 动处理技巧是通常的人际互动技巧,如倾听、暗示和谈判技巧等。
自我观理论从自我观的形成和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的角度来解释人际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要多给予对方肯定性的支持,少批评指责,获得肯定的自我观支持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其次,双方应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对方并使对方了解自己,教师应通过家长的言语和行为深入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且也应通过一些方式展示自己,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以利于双方达成教育共识,但也应允许和尊重差异的存在;最后,沟通双方尤其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具备互动处理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应提高倾听的能力,做到真倾听并且用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进行反馈,以准确理解对方,避免误解。
(二)沟通合理性理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合理性理论,沟通合理性是指沟通参与者相互协调的问题,沟通的合理性程度是以沟通理性的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实现沟通的合理性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可领会性要求,即在表达上可以使对方领会,才能够双方相互理解;二是真实性要求,即要进行真实的陈述;三是真诚性要求,指说者真诚的表达意向使听者相信;四是正确性要求,即话语的内容本身正确,使听者能够接受。满足这四个条件即是有效沟通,否则为无
9 效沟通。
哈贝马斯从沟通行为的角度阐释沟通的合理性,根据实现沟通合理性的条件,对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启示是:首先,沟通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家长本是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关系,双方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有将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沟通应是真诚、真实的,双方在沟通有关幼儿的情况时,都应本着“促进幼儿发展”的意愿,真诚地沟通幼儿的发展现状和相互应采取的配合工作;在沟通的内容上应真实,客观地评价反馈。例如教师向家长反映幼儿情况时只报喜不报忧,认为照顾家长的情绪,但不够真实的反馈逐渐会失去家长的信任,但如前所述,在客观地反馈幼儿情况时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客观不等于过于直接;最后,正确性方面要求双方沟通话语的内容本身是正确的,例如在教师与家长沟通养育教育话题时,教师要具有专业性,能够用正确的教养理论和方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并持续学习,在与家长的各种沟通中体现沟通内容的正确性,由此才能获得家长的信赖,更好地相互合作。
篇六: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纛黧鸯镶共甍 戮 家长教育能力 | i警
_ 文 / 吴晓兰 家园合作共 育活动是 幼儿 园和家庭 双方 的大事 , 彼 此只有以诚相待 , 相互尊重和信任 ,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 考和行动 , 才能达到预期 的 目标 。
4 年来 , 我们从幼 儿的兴 趣 和家长 的特点出发 ,根据幼儿 园的办 园特色和科研课 题, 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家园合作共育活动 , 不仅密切了家 园之间的关系, 加深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 家园沟通 顺利展开. 而且还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质 , 优化了家长的 教育能力结构 , 使家长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合作伙伴。
一、在庆贺节 日活动中 , 训练家长的表演能 力 每 当节 El 的来临 ,我们 开展 了妈 ” 、 “庆六 ·一” 、 “敬教师 ” 等各种娱乐 活动 , 教师 除了 根据家 长的 特长, 邀请家长和 幼儿一起布置环境、 制作道
具、 准备服 装, 鼓励家长负 责“预报节目 ” 、 “舞台 监督” 、
“摄影摄像” 、 “会场巡视” 等工作外, 还和家长一同编排 节目, 参与各种表演活动。例如, 为了使更多的家长能深 入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和教师的具体工作, 调动家长
参教 、 议教 、 支教 、 助教的积极性 , 在 九月十 日前夕举行 的 “敬教师 ” 活动 中 , 家长 和幼 儿一道表 演 了 :
①珠 心算竞 赛 活动 :
教师 出题 目, 家 长和幼儿 以家庭为单 位 , 进行抢 答 , 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家长通过参与竞赛活动感受到了
幼儿园特色教学活动 的效果 ; ② “我是小小建筑师” 的结 构游戏 :
幼儿用万能积木 、 无毒无害 的废 旧物品搭建 “我 心中的外滩” 、 “美丽的外滩 ” 、 “热 闹的外滩” 、 “2l 世纪 的外滩 ” , 家长用笔把孩子的话写 出来 ; ③ “小画家” 的合 作游戏 :
幼儿两人一组 , 一个幼儿躺 着或站着 、 坐着 , 做 出 自己喜欢的动作 、 姿态和表情 , 另一个幼儿用画笔描绘 出 他, 她的身体轮廓和体态 , 家 长再 和幼儿一起剪粘 、 涂色 、
张贴。通过表演节 目, 家长具体形象地 了解 了幼儿园的科 研 课题 ,懂得 了 “结构 游戏有 利 于孩 子创造 能力 的 发 展” 、 “共 同绘画活动有助 于孩子合作能力 的提高”理 。
二、 在烹饪 、 制作活动 中, 提高家长的动手能 力 藤
“迎新 春” 、 “爱妈 盲
宴
-
葛
豆
的道 不 同的家长有 不同的动手能力 ,同一个家长在不 同 的方面 , 动手能力的水平也 不同 , 幼儿园在 家园合作活动 中, 应扬其长, 补其短。我们针对众多家长有着较强的制 作 面食 的能力和较弱 的剪撕纸张 的能力 ,开展了以手为 主题的亲子 系列活动 , 让家长在 展示 自己才华 的同时 , 发 现 自己的不足 , 并有机会得 到弥补 。例如 , 在 “小 手真能 干” 的烹饪活动 中 , 把主动权全部 交给家长 , 让他们 自己
带领小班孩子洗手 、 擦桌子 , 教孩 子加水 和面 、 包馄饨 、 捏 水饺 、 搓 汤圆 , 和孩 子一 同品尝劳动成果 , 体验 劳动 的快 乐 :
在 “小手本领大” 的剪撕活动中, 教师先教家长掌握 正确的剪和撕的方法,使家长能剪出或撕出简单的物体 图形 和窗花 , 然后再让家长 为大班孩 子示范 , 和孩 子一起 制作 , 以此激 发家 长剪 、 撕 的兴趣 , 巩 固家 长剪 、 撕 的技 能, 进一步提高家长的动手能力。
三、 在参观动物园活动 中, 锻炼家长的组织能力 当了解到小班绝大多数幼儿都未去过动物园,且家 长和幼儿都有去的意向时 ,我们便在家长委员会上提出 参观动物 园的建议 , 并得 以通过 。在参观之前 , 教师 和家 长代表先实地考察动物园,画出动物园的参观线路图和 主要动物 的位置简 图, 把反映各种动物 主要特征 的图画 、
文字列成图表 , 做到每位家长和幼儿人手一份 ; 家长代表 分工负责预订客车、准备食物与饮用水和清洁袋、油毡 布。在参观过程中 , 教 师引导家长以孩子所在的班级或小 组为单位 , 自由结伴 , 彼此协商 , 给孩子讲 解动物 的特征 和习性 ; 要求家长合理安排 参观的时间 , 尽可能观看到更 多 的动物 , 帮助孩子顺利地从一个 “动物 之家” 转到另 一 个“动物之家” ,并在规定的时问里到达指定的地点休 息 、 用餐和交流 。在参观 以后 , 教师鼓励家长把拍摄 的照 片拿到幼儿园来. 既可制成影集, 放在班级的图书区中 ,
给幼儿 讲解 , 也可 以单张 的形式 , 放 在建筑 区中 , 让幼儿 模拟搭建 。
四、 在孝敬长辈活动 中, 培育家长的 自我教育能 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幼儿园的许多孩子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的,在和 家长交谈 的过程 中 , 我们发 现家 中有什么好吃 的东西 , 他 们往往都舍不得 吃 , 总是让孩子吃够 以后才考虑 自己 , 长 此以往, 使孩子陷入 “大人不喜欢吃这些东西” 的误区。
为了帮助幼儿 克服独 占和 只顾 自己享受 的不 良行 为 , 培 养幼儿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 ,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 我们在 幼儿 园里 开展 了 “我 是小 主人 , 热情招 待爷 爷 、 奶 奶 、 外 公 、 外婆大客人 ” 的家 园共 育亲子活动 , 一方面要求幼 儿 做个热情的 “小 主人 ” , 盛情款待这些辛 劳的 “大客人” :
给他们送上一杯开水 , 递上一块长寿糕 ; 另一方面还要求 祖 辈家长接受孙辈们 的关爱 。当发现一些 家长大 口大 口
地 吃着寿糕 、 喝着开水 时 , 教师 就给予及 时的表扬 , 夸奖 这些 “小主人” 懂事能干 , 服务周 到 ; 称赞这些 “大客人” 无拘无束 , 把班 级当作 自己的家 , 并为他们拍下珍 贵动人 的镜头 。教师利用家 长 “老小孩 ” 的心理 , 焕 发其上进 心 和荣誉感 ,既强化 了这些家长 的正确行为 ,也 为那些把 “小主人 ” 抱在怀 里 、 喂 “小 主人” 吃喝 的家长树立 了榜 样 , 使他们能感受到 自己的不妥 之处 , 萌发向其他家长学 习的愿望 。实践证 明, 让 家长去 教育 家长 、 让家长去 自省 的做法能提高家长的 自我教育能力。
五、 在参观大剧 院的活动 中 , 培养家长的艺术理解能 力 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 在双休 日、 假期里 ,
他们会经常带领孩子到少年宫 、青少年 活动 中心举 办的 钢琴班 、 小提琴班 、 二胡班 、 歌舞表演班 去学 习 , 但孩子对 艺术活动 的兴趣并不高 , 进步也不 大 , 家长深 感困惑 。为 此 ,我们 以上海大剧院为对象 ,开展了院” 的综合教育活动。在活动前 , 我们发动家长广泛收集 关于上海大剧 院的资料 ,如大剧院的地理位置 、建筑特 色 , 以及近期 的演 出信息 ; 引导 家长与幼儿一起创设 “上 海大剧 院” 的环境 , 如把 “家 园之窗” 布置 成 “ 上海大剧 院” 的图像 , 在活动室 的地板 上粘上五线谱 及高 、 低音符 号 , 在墙 壁上贴 出大 剧院 的照 片 ; 家 长 、 教师 代表一 同考 察大剧 院,与大剧院的领导联 系好参观 的 日程 。在活动 中 , 我们启发家长 和幼儿从 正面 、 侧 面不 同的角度 , 仔 细 观察大剧院的外观造型 ;引导家 长和幼儿观 看大剧院一 楼顶上竖琴似的大 吊灯 ,在 二楼 印有钢 琴键 盘图案的地 板上走一走 ; 鼓励幼儿在 中国古代乐器厅里 , 触摸一下古 筝等乐 器 ; 指导家 长 、 幼儿 观赏俄 罗斯舞蹈演 员的彩排 、
器乐大师的排练 。在活动后 , 我们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讨 论大剧 院 的所见所 闻 , 并 以 “上 海大剧 院” 为主题 , 开展 了绘画、 音乐、 建筑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使家长 感到大剧院独特的艺术氛 围 ,而且也使 家长明 白了社会 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 的重要 内容 。
“参观上海大剧 六 、 在参观体 育馆的活动 中。
增强家长的运动能力 结合 “通过家园合作活动 , 提升幼儿运动智能” 的专 题研究 , 我们与家长代表共同设 计 “参观上海体育馆” 的 共育活动 。参观前 , 教师和家长 、 幼 儿一起 收集 关于上海 体育馆 、 体育健儿的信息 , 在幼儿园布置 “我爱运动” 的 主题 环境 ; 观看 体育 比赛 的录像 , 制作 “小鸽子 ” 标 志和 体育游戏器具 , 如 “保龄球” 、 “高跷” 、 “梅花桩” 等。参 观中, 教师指导家长帮助幼儿认识点火台、 分辨钢雕造型 的运动项 目, 大家纷纷模 拟 自己喜欢 的运 动 , 感 受游泳 、
射击、 足球、 跑步等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运动; 教师和家长 、
幼儿一起玩 民间体育游戏 , 如 “斗鸡 ” 、 “斗牛” 、 “打保龄 球” 、 “射门” 。
参观后, 在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活动比赛。
这些活动 的开展 , 既让 家长体验 到了运 动的快乐 , 也强化 了家长运动的兴趣 和能力 。
七 、 在参观华东师范 大学活 动中 。
提升家长的学 习能 力 在实施幼小 衔接的过程 中,我们还 主动征求家 长们 的意见, 开展了 “我也要上大学” 的家园合作活动。活动 前 , 我们请家长 自愿报名 , 家委会开会讨论参 观华 东师范 大学的具体活动方案, 成立 “小鸽子参观团” 。活动中, 我 们指导家长 、 幼儿认读华东 师范大学 的中英 文校牌 , 比较 大学校 园与我们幼儿园 的异 同点 , 观察 大学 生在教室里 、
校园草坪上专心学习的情景 , 与过往的大学生进行交流,
请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活动后, 我们在班级创 设图书区 , 开展读书活动 , 加强亲子共读。
八、 在捐助福利院活动 中。
提高家长的关爱能力 在 “全 国助残 日” 来 临之 际 , 我 们策划 了 “为上海 儿 童福利院的儿童献爱心” 的活动 。在前期工作 中, 我们 邀 请家长一 同去福利院参观 , 了解福利院里儿 童的生活 、 学 习情况, 带回一些音像资料 , 并在幼儿园门口大厅里的电 视 机上进行播放 , 使全 园教 师 、 家 长 、 幼 儿都 能 了解 福利 院的基本情况;各年龄班的教师和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 特点 , 设计出具 体的活动名称和方案 。如小班组以 “省下 份冷饮钱, 献出自己一片爱心” 为主题, 举行了为福利 院儿童捐款的家园合作 活动 ;中班组 以 “献出我 的一点 爱” 为主题 , 开展拍卖旧玩具的活动, “拍卖师” 由幼儿担 任。
大班组以 “蓝天下的挚爱 , 小鸽子的情怀” 为主题, 进 行了拍卖 旧图书的活动 , “拍卖 师” 由幼儿担任 。家长 和 幼儿一起书写拍卖会的会标 , 制作爱心标志、 捐款箱。在 拍卖活动中 , 家长们鼓励 幼儿积极 出价 , 帮助幼儿努力竞 价, 使一元钱的物品竞拍到五元钱。拍卖活动结束以后 ,
教师和家长、 幼儿代表一起清点钱款, 把拍卖所得的钱全 部捐给了上海儿童福利院。
( 作者单位 :
200435一上海市 宝山小鸽子幼稚园 ) 家 园 直 通 车 家 园 沟 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七: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I
论文题目:父母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研究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位申请人:张美霞
指导教师:李燕
摘要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园合作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双方的合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而在实际的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与父母在相处时常常会面临一系列问题,阻碍着家园共育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理应具备家园合作的相关能力,以促进双方更好地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发展。那么,幼儿园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幼儿园教师的家园合作能力现状如何?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从父母视角切入,开展了关于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相关研究,旨在建构父母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结构,了解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家园合作能力现状。本研究由两个研究组成:
研究一对上海市 60 位幼儿父母开展行为事件访谈,借助 Nvivo 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类属结构分析,从而得出了父母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父母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由“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支持父母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个人品质”4 个维度构成。其中,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关心能力”、“观察了解能力”和“个性化教育能力”4 个子能力;支持父母的能力包括“课程可视化能力”、“教养支持能力”、“信息互通能力”和“解读家长类型的能力”4 个子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个子能力;个人品质包括“换位思考能力”、“自我情绪控制”和“反思与自我发展”4 个子能力。
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调查问卷》,随后调查了 541 名幼儿园教师,对父母期待的家园合作能力进行符合程度评价,利用独立样本 T 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能力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社会交际能力整体最好,第二是个人品质,第三是支持儿童发展,最后是支持家长发展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能力在园所性质、职称、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背景、编制和是否参与家园合作方面都呈现显著差异。
启示:1.优化职前培养体系。包括完善职前课程设置,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基于
摘要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能力发展目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实训模拟体系,增强家园合作体验;搭建优质实习基地,锻炼教师实践能力。2.健全职后培训机制。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教师学习机会;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支持教师自主发展;依据教师发展现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探索最佳实践水平,形成案例课程资源;最后是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父母视角;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现状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Abstract III
TITLE: Research on the Preschool teacher’s competence for home and preschool collab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MAJ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PPLICANT: Zhang Meixia SUPERVISOR: Li Ya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ome and preschool collabor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Home and preschool are both important places for children to live and study, both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However, teachers and parents often fac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home- preschool collaboration process, 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As the professionals, 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have related competence or home and preschoo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better collabo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ommonly. And accordingly, what competence should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possess during the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and 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competence?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competence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home and preschool collab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which targets at understanding preschool teachers’ competence model during home and preschool collab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and the current competence status of preschool teachers.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Research I: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 with 60 parents in Shanghai are conducted, and Nvivo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ric structure of interview materials thus to establish the competence framework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etence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are composed of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mpetence to support children’s development”, “competence to support parents”, “social competence” and “personal qualities”. Wherein the competence to support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volves four sub-competence such a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re competence”,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competence” and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competence”; The competence to support parents involves “make curriculum visible”, “parenting
Abstrac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IV
support compete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competence” and “identify parent types competence”; The social competence involve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lanning and organizing competence” and “problem-solving competence”; The personal qualities involves “empathy”, “personal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
Research II: Based on Research I,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ompetence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is prepared, wherein 541 kindergarten teachers are interviewed, the expected matching degree of competence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is evaluated, and the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and variance analysis are used to conduct data processing.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s’ competence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mpetence of four dimensions are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wherein the social contact competence is the best on the whole, followed by personal qualities, competence of support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competence of supporting parents;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s’ competence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mpetence of four dimensio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aspects such as kindergarten nature, teacher’s title, age, teaching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eacher establishment and participate in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or no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offers som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competence during home-preschool collaboration: 1. Optimize the pre-service cultivation system, such as perfecting the pre-service course setting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ence of teachers; exploring new-typ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bjective; establishing practical training simul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kindergarten-family collaboration experience; building high-quality internship base and cultivating practic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2. Perfect the post-service training mechanism, such as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guarantee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carrying out theme teaching & researching activities and supporting self-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viding targeted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achers; exploring the optimal practical level and forming case course resources; exploring a cultiva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Keywords: perspective of parents; kindergarten teachers; kindergarten-family collaboration competence; current status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V
目录 摘要 ................................................................................................................................................... I Absract ............................................................................................................................................ III 目录 ................................................................................................................................................. V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1.1 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 1 1.1.2 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不足 ...................................................................................... 2 1.2 研究意义.................................................................................................................................... 3 1.2.1 理论意义 .......................................................................................................................... 3 1.2.2 实践意义 .......................................................................................................................... 3 1.3 概念界定.................................................................................................................................... 4 1.3.1 家园合作 ......................................................................................................................... 4 1.3.2 幼儿教师能力 ................................................................................................................. 4 1.3.3 家园合作能力 ................................................................................................................. 5 1.4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发展的理论基础 ........................................................................................ 5 1.4.1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5 1.4.2 重叠影响阈理论 .............................................................................................................. 6 1.4.3 教育服务理论 .................................................................................................................. 7 1.4.4 角色期望理论...
推荐访问:家园合作下提升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思考 沟通能力 家长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