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自由》有感1 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自由》有感,菁选2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论自由》有感1
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
此书从遥远先哲时代,来论述人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他列举了雅典法官所禁的渎神和无神论文字以及中伤的文字。其中西塞罗虽然反对伊壁修鲁的看法,却没有任何命令禁止他们。之后也举了屋大维和提图斯的例子,充分列举了古代先哲的示范,同时折射出当时教皇和国会对思想的禁锢。
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真理与缪误的解读。他说唯有保持言论自由,才能让真理战胜缪误。阅读好书与坏书怎么处理,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上帝之口来说“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一个人的判断力怎么来,那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经验形成的一种理性且正确的判断与认知。那么如果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饿,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做选择呢?就像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恶是连在一起的,强行分开本来就有违约自然。
书上也列出了一些限制出版自由的客观弊端。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认知也不同。但是一本书确实要很多个通行证才能出版,这不仅会使好书的出版率大大下降,也会形成单一的书籍知识。试想千篇一律的书本,还有什么思维的碰撞呢。且复杂的审查制度,也会消磨作者写书的动力,就会停止思考,一个停止思考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堕落,前途该是多么的灰暗呀。
当然,审查书籍也必须要有审查人。作为掌握知识发行的人,他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及长远的目光。且不说这样的人是否容易找到,在日复一日的审核中,是否浪费他们的时间,后逐渐机械化随意化我们可以想象。若是找了些能力不够审美能力低的人员,那岂不是一场灾难?
弥尔顿书上说,书籍想一个宝瓶,把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但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一样容易。*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动物,破坏了上帝的圣象,而禁止好书则是误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我想,出版自由权力不该被禁锢,我们应该活在自由又充满挑战的大海里,而不是一览无余的池塘中。
读《论自由》有感2
密尔的《论自由》为西方思想发展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倡导自由与追求个性的思潮对西方人影响至今,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读完之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1密尔自由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对于倡导自由的论述有两大支点——权利理论和功利主义,密尔对自由的探讨显然属于后者。他所说的功利"必须是最广义上的功利,即以人作为进步的存在者的永久利益为依据的功利。"我的理解是指对于社会即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观点或言论本身的真理性。密尔试图划清社会可以合法施加于个人权利的界限,那么就必然要以功利的得与失为出发点进行劝服,在本书的扉页上提纲挈领地引用洪堡的《*的权限与责任》中的名言"人最丰富而多样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调。
然而,就我看,他的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密尔受托克维尔影响,重申其"多数人的*"这一政治论题,核心观点是"‘人民’与作为权力施加对象的人民并不总是一回事;而所谓‘自治*’也不是每个人管治自己的*而是每个人都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但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的:*作为社会公器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声音,就*的状况看,*长期处于与人民"脱节"的状况,正希望通过反腐等一系列措施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不成立。若从微观的角度说,"每个人被其余所有人管治的*"显然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应一概而论。*的决策兼顾所有人的利益的是不现实的,作为*说,对于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决定并不是单选题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调和与协商的,这个社会也不只有一个阶层,而是多种社会利益错综复杂的共同体,因此这样"二元的假想"是浪漫且富有哲学内涵的。再者,密尔的论证大多将自由的对立面设定为与人相关的权威(精神、世俗、化、法律),事实上,自身和时代的物质局限远比精神局限的影响更加深远,没有物质的支撑,思想自由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密尔自由思想的不切实际之处。
2、密尔自由思想中社会责任意识和时代观的萌芽
"任何在总体上不尊重这些自由的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都不是自由的.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这些自由的存在如果不是绝对和不受限制的,那它也不是完全的社会。"密尔认为,人的自由的恰当领域是不剥夺他人的自由,即"自我保护"这说明在创造"观点的意见市场"的同时人应担负起对他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故我也认同老师上所说的维基解密的正确性有待评判的观点。我国现在允许宗教自由的也是建立在对社会不造成危害的基础之上,这一层面和传播学中的社会责任论有相似之处。我所说的"社会责任"还包含另一方面,*(和能做出决策影响社会的集体)有通过观点的探讨给人们判断正确与否的机会的社会责任,然而现今对于观点表达的惩罚仍然依法存在,党媒在体制内的限制已然为"意见市场"立定了"市场准入原则",单一与趋同的观点让新闻事业禁锢于框架之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密尔对言论自由的探讨始终都是允许谬误生存,让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都能在"意见市场"上流通。可是结果呢?自由的思考与讨论能完全避免错误产生吗?显然不能。"一个人得以更多接近了解一个题目的整体,唯一的途径就是倾听持各种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就此说些什么,并研究每种不同的心智特写能够观察的它的方式。"这里密尔用了"接近"一词暗示了思想和言论自由带给社会效用的局限性。(fsir)后更明确地提出"只是我们已做了人类理智现状所允许的最大努力:我们没有忽略能使真理有机会达至我们的那些东西。"这都看出他内心时代观的萌芽和思维的严谨性。
3、密尔自由理论中"极简原则"的前提和社会效用
密尔对自由的范围设定了一条"极简原则",即"当有权绝对地支配社会以强力和控制的方式处置个人的事情时,无论采取合法惩罚形式下的物质力量,还是公众舆论下的道德强压的手段,其准绳是自我保护,即人类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任何成员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其唯一的正当的理由只在自我保护。"但这样的原则前提是在一个明群体之中,如果这个社会上只有少数精英,多数人都*庸的情况下,或者说其自我保护的对象并不被社会舆论所认同,那么这样的原则在短时间内就不能对社会产生普遍效力。尤其是公众舆论的道德强压,相比法律说更具有社会性和不确定性,受传统思想影响更深,需要全民思想素质达到一定境界才能维护这样的准则,因此我认为个性的*不应只停留在优劣差别上,即少数人和多数人,阶级与阶级,社会精英和*庸的人之间,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多元化,毕竟从广义上说个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其评判标准也是社会上人们内心所认可的价值观而已。并且,密尔在倡导个性*的问题上希望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宽容和理解少数精英的个性,我认为这是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只有个人的积极的思想推广到大集体中,整个社会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进步。
推荐访问:有感 自由 菁选 读《论自由》有感 菁选2篇 读《论自由》有感1 读《论自由》有感100字 读《论自由》有感150字 读《论自由》有感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