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5篇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治国理政新实践)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新实践新举措新成果综述本报记者曲哲涵吴秋余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治国理政新实践)——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新实践新举措新成果综述 本报记者 曲哲涵 吴秋余 冯 华 《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8 日 01 版)
三年了,那厚重温暖的声音犹在我们耳畔萦绕,那深沉炙热的大爱依然令 13 亿人感怀心动——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三年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中外记者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三年来,1000 多个日日夜夜,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情牵百姓、心系民生,夙兴夜寐筹谋方略,跋履山川舟车奔忙。
三年来,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的 20 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三年过去,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
教育更加公平。2015 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 2020 年目标。
就业保持平稳。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坚持守住就业底线,优化创业环境,扶持就业创业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三年来就业计划任务年年超额完成。2015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 1312 万人,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 10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的目标,全国新登记企业 443.9 万户,同比增长 21.6%。
收入持续增加。GDP 增速“破七”,收入增速“超七”。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近两年来,居民收入增速稳稳跑赢 GDP。2015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7.4%。更为可贵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保障扩面提质。目前,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 13 亿,参保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 2012 年人均 240 元提高到 2015年的 380 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相互衔接的机制逐步形成。
看病趋于方便。到 2015 年 10 月,全国 31 个省区市均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4148家县级公立医院推开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 100 个城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明确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居住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驶入快车道,到 2015 年 9 月,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已达到 3915 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环境得到保护。2015 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 74 个城市 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14.1%,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比例由 2010 年的 15.6%下降至 8.8%,“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已提前完成。
三年来,经济下行寒意阵阵,但民生改善却从未停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份民生答卷,浸透着党中央浓浓的民生情怀,更镌刻着他们坚毅有恒的改革足迹。
“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共建共享的发展宗旨,构成了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的新主线
新年伊始,冬日的山城重庆暖意融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温暖着百姓的心窝。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察细微处、关枝叶情,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其中,强调覆盖全体人民、谋求全方位改善、实现全民共享的这条主线分外鲜明:
——守底线、强基础,民生改革坚持全覆盖。
“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太行山区贫苦人家的土炕上,湘西苗族兄弟的火塘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全面小康,不让任何人掉队。“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动员令已经下达,一份份满载牵挂的援助,正穿山越岭,风雨兼程。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三年来,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多项扶助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群体的政策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予以明确……民生领域“冰点”正在消融、“难点”开始破题、“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10 年前我曾得过一次肝病,医疗费全自付,借了好几万元。”得益于大病保险制度的建立,正在住院治疗的重庆大病患者李朝群如今能够安心养病,他对未来满是憧憬。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改革领域出现了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并轨”,从城乡养老并轨、社会救助并轨到住房保障并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消除居民身份、地域差别,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谋全局、共发展,民生改革坚持五位一体。
从天安门向东 20 公里,是北京的行政副中心通州区。“我们北面是大运河公园,往南是奥体公园,东边是刚建的潞城中心公园。”身居绿色的大氧吧,令河畔丽景小区的居民们自豪不已。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十八大以来,户籍改革有了实质性推进,为填平城乡鸿沟、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扫除障碍;“大气十条”“水十条”接连落地,“土十条”加紧制定,使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有了铁腕“护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扩面,公开、透明的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经济保持中高速、民主政治新气象、文化事业大繁荣、社会建设求创新、绿水青山总相宜,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亲眼见证着社会全景式的变革,亲身体验着民生“五位一体”全面改善。
——破藩篱、促公平,民生改革坚持共建共享。
“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
局,充分回应百姓公平诉求:多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社会成员获得“起点公平”;国企高管降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使居民“收入公平”向前迈进一大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让“弱者”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机会公平”……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给万千家庭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打破制度藩篱、促进公平正义,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共享、强调获得感,这些理念和政策的落实,让普通百姓更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
“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回应百姓关切,政策靶向更准、出台时点更准、管理手段更准,是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政策的新亮点
“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攻坚”火力必须找准落点。
——政策靶向精准,因症施治除顽疾。
湖北孝感的乡村教师刘向东和刘新涛没有想到,他们和山村里 3 名小学生的命运,会因为一次会议而改变。
2015 年 4 月,中央深改组第 11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明确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一计划令 330 多万乡村教师和 4000多万乡村学生受益。时隔不久,在中央深改组第 15 次会议上,又审议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农家娃上学的议题连续两次出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正是中央为“扶贫必扶智”而寻找政策突破口的真实写照。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民生“顽疾”被因症施治:
直面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回应百姓对食品安全关切,修订《食品安全法》;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推动电信、公共交通、水电煤气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改革……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某些改革虽然在争论中艰难推进,天平最终总是倾向百姓这一边。
——政策时点精准,好政策送来及时雨。
“现在增值税可以免交,所得税也减半征收。”河北省廊坊市易盟网络公司总经理崔德鸿感慨:“我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
十八大以来,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中央将民生改善作为破解许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一分钱注册公司”“三证合一”、取消企业年检……政策松绑、政府让利,千万家“网店”“平台”在创业创新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不仅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也让更多人拥有了改变命运、人生出彩的机会。
全面放开两孩政策,不早也不晚。“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国家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选择此时调整政策,既有利于缓解人口结构老化,又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
——政策手段精准,用市场力量解决民生难题。
“一把年纪了,还赶了回时髦。”山东济南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的老人闫翠娥笑着说,社区替她购买了每月 20 个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聊天,都有人来家里。”
民生事业管理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成为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的另一个亮点。“政府买服务”、PPP 等热词不断涌现,政府借力市场弥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满足百姓需求,又为这些社会机构提供了发展空间,多方共赢格局初显。
“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实践的新气象
“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节流开源增投入,把“发展的实惠”送到百姓手中,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降反增。2011 至 2014 年,在全国财政总支出中,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住房保障这几项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从 38551 亿元增长到 53873 亿元,增幅将近 40%,超过同期全国财政总支出的增幅。
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向民生工程:2013 年中央财政拨款 5 亿元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拨款 22.6 亿元救助艾滋孤儿;2012 至 2015 年中央财政拨款 600 多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增至 16 个,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已占保费 80%左右……
改善民生,钱从哪里来?遏制公款消费、停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减少一般性政府性支出,把财富蛋糕“大头”分给百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盯住“最后一公里”,自上而下真抓实干,干部考核先看民生成果:
简政放权指标刚性,一竿子插到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民生改善的“乘法”。
2013 年以来,国务院共取消和下放 800 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理、信息公开、阳光操作……简政放权“先手棋”步步为营、招招对路,百姓切实受惠。
政绩考核以民为本,一锤子定音,让政府“答卷”跟百姓获得感对标。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
2013 年,重庆市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14 年起,沈阳市在各部门绩效考评打分过程中,取消 GDP 增速奖,增设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改善的奖项……十八大以来,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考核干部以及政府工作的“标准答案”,已成为多地、多部门的自觉行动。
鼓励基层大胆创新,一路师傅一路拳,把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结合起来。公租房“租改售”、农房保险、积分入户等民生改革试点的好经验得以不断推广,民生改革吸纳更多群众智慧与基层经验。
——突出民生导向,注重各领域协调统筹,遇到“复杂问题”先算民生大账:
“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民生改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导向,注重各领域协调统筹,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改革共振效应,避免某些改革步调失衡导致百姓利益受损。
“以前都是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讲我们农民工进城的事儿,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总书记特意把户籍改革、降房价这些问题放到一块儿谈,把我们当‘新市民’看。”在京务工的河南农民陈尧舜说:“这样的政策更周全,更贴心,让人觉得日子更有奔头!”
* * *
北国梅花凝香待放,江南金桔含瑞迎新。站在“十三五”开局的门槛上,我们瞩望未来,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未来 5 年,我们将继续把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明天,会更好!
篇二: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级:公开
中图分类号:D616
硕士学位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研究
研 究 生 :杨希双
:杨希双
导
师 :罗建文
教授
:罗建文
教授
学
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9 年 年 6 月 月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A Study 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Happiness in the New Era
Candidate :Yang Xishuang
Supervisor and Rank :Professor Luo Jianwen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研究
学 位 类 型
学术型学位
作 者 姓 名
杨希双
作 者 学 号
16011302020
别 学 科 ( 专 业 学 位 类 别 )
法学硕士
域 研 究 方 向 ( 专 业 领 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
罗建文 教授
实 践 导 师 姓 名 及 职 称
罗建文 教授
所 在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9 年 6 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摘 摘
要 民生幸福,关乎人民福祉与社会稳定,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幸福问题,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民生幸福重要论述既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以及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幸福思想,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前我国民生幸福建设的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诉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争创美好生活的决心与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对于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难题、厚植人民的社会主义情感、发展有关马克思主义民生幸福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指出马克思民生观、列宁民生思想、我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幸福思想是其形成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本身特有的成长经历与丰富的从政经历、当前民生幸福建设的现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与现实诉求;其次,从民生幸福的执政理念与民生幸福社会建设两方面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指出民生幸福的建设要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提高就业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最后,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制度保障、文化生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的实践进行探索,深刻指出习近平民生幸福的实践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夯实我党执政基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总体上来看,本文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的内容,对其实践路径与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挖掘,可以说,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研究范围,对解决我国新时代民生幸福问题、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美好幸福生活;民生问题;民生幸福建设
iiAbstract The happines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related to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maintaining the country"s long-term stabilit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serving people wholeheartedly, constantly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y living standard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its cor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and
taken people"s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goal of the party. Also,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and summary, an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eople"s well-being of Xi Jinping new era was mad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is statements not only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thoughts of classic Marxist writer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people"s livelihood, but also the thoughts of the Successiv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of china. It refl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appiness construction of our people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reflects the determination and effort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trive for a better life for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tudying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eople"s well-being of Xi Jinping new e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cultivating the people’s socialist sentiments, and developing Marxist thought of well-being . Firstl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It points out that Marx"s view and Lenin"s thoughts on people"s livelihoo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ought, Sun Yat-sen"s theory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thought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eading collectives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are its theoretical origin.Xi Jinping"s unique growth experience and rich political experie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and the people"s urgent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re the pract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demands for their formation. Secondly, we have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from the ruling concept and the aspect of people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construction .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develop the people"s initiative, safeguard the people"s rights and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We must vigorously develop socialist
iii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and medical ca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nally, on this basis, We
explored the practi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the happiness of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security, cultural life, social governanc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profoundly pointed out that the practice of Xi Jinping’s happiness in civilians is to promote Marxism.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our party"s governance,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Xi"an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On the who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combs the content of Xi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omprehensively explores and excavates its practical path and value.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study further expands the Marxist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scope of resear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Key words: Xi Jinping"s new era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beautiful and happy life;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appiness construction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 1.2.1 概念界定 ............................................................................................................ 2 1.2.2 文献综述 ............................................................................................................ 3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8 1.3.1 研究思路 ............................................................................................................ 8 1.3.2 研究方法 ............................................................................................................ 8 第 2 章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9 2.1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幸福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9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生幸福思想 ................................................................ 9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 10 2.1.3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 ................
篇三: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多变化, 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走向。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政府已经着手增加科技投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企业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给企业的创新活动创造健全的法制环境, 同时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还将通过重大专项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 加快攻克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技难关, 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实现从引进模仿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为主的转变, 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 协调投资、 消费和进出口“三驾马车”, 改变增长动力
2006 年政府在医疗和教育改革、 平稳物价、 调控房地产业等方面的措施, 将改善消费环境,刺激内需。
新的措施将改变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与出口的现状, 使我国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有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 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适当扩大进口, 有助于引进先进技术、 关键设备和改善国内资源短缺情况。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使得贸易不平衡状况得到缓解, 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而优化投资结构将使得投资粗放、 政府主导、 政府投资过大的状况得到改善, 提高投资效率。
三、 推进新农村建设, 注重长远发展
从短期来看,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农业税的取消和农业补贴, 合作医疗的推行, 不但直接增加内需, 而且会增加农民收入, 进而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 有利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
从长期来讲, 加强农村教育与卫生事业投入, 可以提高我国未来的人才素质, 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最低生活保障等, 不仅是我们明天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能够切实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 让居民放心地消费,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 发展经济。
广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高层次保障需求应该通过发展补充保险、 商业保险来解决。
五、 解决分配不公, 缩小贫富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已经显现。
而这种不公平性尤其体现在城乡 之间, 行业之间和区域之间。
而不同行业, 尤其是国有垄断行业与其他普通行业之间, 也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区域差距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之间。
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带来了对社会公平的质疑, 同时收入结构的扭曲将导致包括经济结构在内的社会结构畸形, 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
能否成功地解决上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因素, 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的发展有利, 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国内有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
因此, 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 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篇四: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福利与社会保障二O一三年九月
加快社会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一、民生建设及其背景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遗愿的继承和发展。
民生为大
民生为重
民生为先 怀天下与关注百姓
得民心者得天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温暖”成为10年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
10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10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塑公共精神
育管理英才
二、加快民生建设的意义
将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现在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7 党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部分。
平等的教育机会 稳定的就业岗位 公正的收入机制 完善的保障体系 健康的生活状态 安定的社会环境 六、改善民生的时代背景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8 十八大报告: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六、改善民生的时代背景
(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三)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四、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
教育 就业 收入分配 养老 就医 住房 安全(食品
工伤
交通
污染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卫生部 全国总工会 教育 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政府机关、社区、大中型企业
专业的应用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扩大内需。
14 2013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 699 万人,相当于一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总人口,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
15
16
17
18
近日,一起父亲拒为女儿提供学费生活费,认为“ 上大学无用 ”的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
读书是不会直接带来钱,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位父亲是对的。它甚至也不一定会间接地、最后“曲线上升”式来换取更多的钱。说到底,它具备压根就和钱无关的价值,它是另外一种快乐。走在街上,抬头看见蓝天白云,鸟儿飞过,这种快乐值多少钱? 除了钱,生活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事。读书的“有用”,说到底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一种滋养。
话说回来,如果想进入医疗、法律和学术等稳定且高收入的行业时,高文凭依然是“敲门砖”。但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这些将令你终身受益,而非眼前的短期利益。
50年代淘米洗菜, 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 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 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代. .
专家预测:19世纪全世界抢的媒,
20世纪全世界抢的是石油, 21世纪抢的将是水。
百姓是天!民生为本!
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个顶天立地的专业!
顶天! 立地! 研究的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小康社会的实现。这需要心“怀天下”。
研究的是民生福利的具体问题,例如:养老、医疗、低保……,这需要脚踏实地、“求真知”的精神。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该专业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研究的重要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保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偿、育有所助的保障机制。除此之外,劳动与社会保障还把就业、劳动关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纳入其研究范畴。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失有所补
伤有所偿
育有所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生活问题 就业质量问题
劳动关系问题 工会
养老金“空帐”运行 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服务的短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空缺 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 大病救助 医患关系紧张
低保制度的规范运行
相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 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 、社会工作、 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物业管理、航运管理。
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
公共管理学院是在2005年正式设置这一专业。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上都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本科阶段我们规划了两个专业方向:
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 以及 社会保障 。
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权点和MPA专业硕士授权点,招收和培养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就业去向:
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 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
Thanks!
篇五: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17年11月第6期 总第274期理论学刊Th∞ry JournalNov.2017No.6 Ser.No.274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丛颖超(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103)[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对人民的承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创新,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方式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合力等方面。通过对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持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等要求的基本逻辑遵循。(关键词】民生;思路;方式;创新[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7)06-0113—06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遵循这一承诺,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上的创新。本文拟通过对这些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探寻其基本的逻辑遵循。一、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首先,从对民生问题的定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民生领域,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①因此,十八大报告从不同角度对民生问题进行定位,如“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②。“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④。这一定位为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逻辑依据,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这一民生定位,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出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在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在促改革、调结[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委党校重点科研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ZD04)、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科研支撑项目“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项目编号:2017CXY07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丛颖超,女,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教授。①f戡9《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34-35页。113万方数据理论学刊·2017年第6期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如在宏观调控领域,新一届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通过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极力寻求几者间的平衡。从区间调控来看,区间调控的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保就业,无论上限还是下限,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同时,民生问题既是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一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一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④。从定向调控来看,2013年7月以来实施的定向调控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在我国,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所占比重达到94.15%,占市场主体的绝对多数,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小微企业也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集中在小微企业。但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大企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源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倾向更加明显,进一步挤压小微企业生存空间。因此,近年来,在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在财政、融资、税收、服务等多个领域不断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就业。选择加快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定向调控的着力点,在补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和棚户区居民住房短板的同时,可以起到拉动投资、促进消费、调整结构、增加就业等一举多得的功效。在对民生问题的定位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其次,从民生发展目标来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目标的内容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彰显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思路创新。如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但从目标内容的安排来看,长期以来,我们都要对经济增长提出量化目标,而对城乡居民收入则只进行定性的且比较模糊的表述。如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表述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在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O年比二000年翻两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种目标设置导致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在经济增长上,以致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人们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年代中期,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可以看出,无论是城乡居民分别计算还是总体计算,居民收入增长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而且两者的差距呈扩大趋势⑤。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来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鉴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的目标要求,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①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rn/fortune/2016—03/05/e一128775704.htm。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③④《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9—20页。⑤侯颖:《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长》,http://news.sina.COrn.cn/e/2003—12一08/1449128834ls.shtml.114万方数据
十八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方式创新研究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①。目标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翻番,彰显了党和政府民生优先的发展新思路。按照这一新的目标要求,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惠民富民政策的实施,十二五期间出现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局面。难能可贵的是十八大之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这一局面。最后,从民生发展举措来看,思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重视数量到兼顾数量与质量。就业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更加充分”①的目标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②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就业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通常指的是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兼顾了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就业质量通常表现为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就业机会、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考量。在我国,十六大报告明确将“增加就业”作为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意味着在当时甚至目前,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还达不到上述所谓“充分就业”的要求。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增加就业的目标要求,我们长期以来采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显而易见,这两个指标都只是数量指标,它们并不反映就业的质量,即使作为数量指标,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我国总体的就业或失业状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对就业质量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思路创新,即从注重数量到兼顾数量与质量。这种思路的调整,不仅体现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上,也体现在就业统计指标的不断完善上,为了更全面反映全国整体就业情况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正按照“扩面、增容、提质”的原则,全力推进就业统计的改革完善工作。所谓“扩面”,就是将月度劳动力调查范围由大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地级城市,每月调查样本约为12万户;“增容”就是进一步丰富调查内容,增加一些反映就业质量方面的内容;“提质”就是采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二是更加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12年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但这种“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仅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巨大差异,而且由于统筹层次低、互济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也严重制约着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鉴于此,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等④。由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开启了管理统一、制度整合的历程。三是更加注重公平。这方面不仅表现在上述社会保障领域,在民生的其它领域也都有充分的体现。①《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①②③《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6、37页。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50页。115万方数据
理论学刊·2017年第6期如在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我国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带来的弊端,我们选择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思路,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的生产热情和创造活力,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城乡、地区、行业、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人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①从中可以看出,总体思路较之前并没有改变,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无法得到根本扭转。针对基尼系数总体呈扩大趋势的局面,十七大报告在思路上有所调整,但仍不是十分明确,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通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低限高等一系列惠民措...
推荐访问:研究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改善的研究意义 研究 居民生活 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