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感悟作文4篇双创感悟作文 我为双创做贡献,争做文明小少年沙沟小学学生 金小霞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这是我校双创嘹亮的口号。 只要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创感悟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双创感悟作文
双创做贡献, 争做文明小少年 沙沟小学学生金小霞
“我参与, 我奉献, 我快乐” 这是我校双创嘹亮的口号。
只要人人参与, 人人奉献,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快乐。
在我身边就有两位同学。
一位身材魁梧, 长得挺高大的, 它就是我们班的贺茂根。
他每天早晨背着一个药箱, 一手持压缩器, 一手握住喷管, 为学校进行全面消毒。
看他那认真劲真让你触动!
在阳光到照耀下, 我校沐浴在整洁、 卫生、 优雅的环境中。
花儿显得精神极了, 学生、 教师个个精神十足, 充满活力。
还有一位就是我们班的刘孙科。
他以前乱扔垃圾, 睡觉前经常不洗脚, 有时还偷偷摸摸, 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可自从学校开展“双创”活动以来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坏习惯改了, 还在班上起着带头作用。
现在他讲卫生、 有礼貌、 爱学习, 这不多亏了“双创” 呀!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 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沙沟小学的水更蓝,草更绿, 生活更美好!
是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
讲文明、 讲礼仪、 讲卫生是我们学习、 生活的根基, 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们要争做文明小少年, 为双创做贡献。
同学们, 行动起来吧!
让我们积极投身到创建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吧,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拣起一片废纸、 拾起一个塑料袋, 让我们的家园净起来, 让我们的家园亮起来。
同学们,努力吧, 争做文明小少年, 多为双创做出贡献!
篇二:双创感悟作文
作文最新 教育 类素材 ---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目录:
1 01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
2 02 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铸魂育人
3 03 因才施策
给“英雄”用武之地
4 04 摆脱功利内卷
缓解“青椒”焦虑
5 05 铸牢山大基因
助推强校兴国
正文:
1 01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
——写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薛斌《光明日报》( 2021 年 10 月 17 日 02 版)
10 月 15 日晚,历时 4 天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昌大学落下帷幕。南昌大学“中科光芯-硅基无荧光粉发光芯片产业化应用”团队获冠军,其项目技术产业应用已涵盖户外照明、家居照明、教育照明、特种照明、农业照明等领域。而获亚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发天信-万米高空无人守护者”团队正向着建成国内首家拥有全系列机种的大型无人机航空公司而努力。
这是一次备受瞩目的国际赛事。来自 121 个国家和地区的 4347 所高校、228 万余个项目、956 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其中 1085 个优秀项目入围总决赛。
青年学子们,在“双创”大赛上大展风采。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在赛事期间举办的“慧秀中外”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展厅门檐上印着的这 8 个字,洋溢着“双创”学子们面对未来的豪气。
2015 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幕。“大赛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支创新创业的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新锐大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
据统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 7 年来,累计有 603 万个团队、2533 万名大学生参赛。许多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在大赛集中亮相,项目成长持续带动新经济发展,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有 8.5 万个企业为开展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73 万个,上下游的联动间接就业 460 多万人,为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大平台。
一个个新颖先进的参赛项目,吸引着诸多观众的关注。鲁东大学“固土成型技术领航者——全国首创‘一剂多用’土壤粘合剂”项目,有效解决了植株移栽中散土致死问题及边坡防护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研创科技——厘米级物联定位领航者”项目,是颇具前景的室内物联定位技术。浙江大学“Goprint——多功能智能打印机先行者”项目,能将打印机缩小至钱包大小,让随时随地打印变为现实;南昌大学“珍蚌珍美”项目团队,其优质蚌苗在全国已累计推广 30 万亩,覆盖 5 个省份 2 个直辖市,项目治理水面总面积超过 1 万亩,建立了 5 个项目示范基地。“珍蚌珍美”项目团队成员阮庆欣说:“我学的是农学专业,这就要求我们要走进农村、走进一线,了解我国农村的现状,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连续举办 7 届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锻造出一支又一支敢闯会创的青年生力军,也撬动起深入高等教育肌理的教育改革——3 万余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相继开设、3.5 万余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相继建立、200 所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相继建设。
目前,超过 1000 所高校的 139 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约 34 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总计超过 58 亿元的资助。
从第三届大赛开始,组委会从参赛学生中招募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启“红旅”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乡村、革命老区,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今年全国共有 2586 所院校的 40 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扎根革命老区、城乡社区创新创业,共对接农户 105 万户、企业 2.1 万多家,签订合作协议 3 万余项。
“青年学子投身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就是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为老区带来更多的光和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南昌大学“珍蚌珍美”团队负责人邹青青说。
良好的创新创业成果,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库”。
“创新创业大赛这种聚合与比拼,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力量积蓄,创新创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吴岩认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2 02 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铸魂育人
夏林茂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10 月 13 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新的征程上,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红色基因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党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精神力量源泉。北京教育界具有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传统,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京高校师生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播下党的红色火种。在学习和传播理论的同时,北京高校师生积极投身工农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和工农革命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高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赴汤蹈火,诠释爱党爱国爱民的拳拳初心,为党的事业发展和新中国成立贡献了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北京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抗美援朝和“两弹一星”事业,保卫祖国,服务国家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北京教育系统衷心拥护和参与改革开放,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北京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红色基因,奋勇担当、开拓进取,展现出忠诚于党和服务国家的精神品格。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北京市 1300 多所院校承担脱贫攻坚专项任务,1.7 万多名干部教师赴受援地挂职和支教,覆盖 18 个省份 40 多个地区的 100 多个县旗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等克服困难、逆行
出征,毅然担起抗疫使命。在科教兴国的第一线,北京教育系统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需求,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探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创新一线教师岗位津贴等制度,大力推进“双减”工作,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北京教育系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努力成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国一代。
抓好青少年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青少年特点,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名师大家讲党史”、“四史”知识竞赛等立体式教育体验,大力营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精神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力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动。组织专家把“旧北平”到“新北京”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编写成教学案例,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思政小课堂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组建首都师生服务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活动宣讲团,结合参与活动体会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挖掘用好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社会大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特色课程。组建“北京教育红色基因”研究专班,组织拍摄反映学校历史发展中红色育人元素的电视专题片,做好党与北京教育百年发展的史料汇编,努力呈现党领导发展教育的精神图谱。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建立校馆联合实践育人机制,鼓励青少年到红色基地学习实践,参与文化传播和志愿服务,将红色场馆教育作为北京特色课程纳入教育教学,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校正价值追求,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3 03 因才施策
给“英雄”用武之地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 年 10 月 15 日
02 版)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人才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作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蓝图。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这“三个不要”为因才施策、用好用活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人才的类型与特点千差万别,只有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人才,才能根据人才的长处,让他们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才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意味着专业工作需要特定的人才队伍与之匹配,也意味着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应当被发掘出来,不能在庸常的发展轨道上遭到埋没。为此,用人者还需切实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唯资历、唯学历、唯“帽子”论,建立重视人才真实能力、真实贡献,具有足够灵活性与包容度的专业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因才施策”落到实处。
当前的人才管理与评价工作,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人才管理中的“官本位”现象,二是人才评价行政化的问题。“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单位中的资源配置过
度向领导倾斜、集中。这种情况,让不少年轻人才产生了“一定要做官”的想法,把人才发展的多元轨道变成了单一轨道。以高校为例,不乏有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为了更好的个人前途,想方设法往领导岗位发展,耽误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这既是资源的错配,也是人才的浪费。
唯资历、唯学历等“五唯”问题,则是人才评价行政化的典型表现。过于僵化的人才发展机制,大大增加了人才在本职工作之外的压力。当前的论文评价,表面上看是学术评价,但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期刊档次,而非论文的学术创见本身,这就把学术研究的导向引向了偏差的方向,以至于造成了论资排辈、“派阀”丛生的问题。在行政主导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中,行政部门给专业人才布置了过多非专业任务,使得人才必须成为“全才”才能得到认可,而这显然不利于那些“专才”出头,也违背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五唯”改革,这一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但对于改革,不乏有专业人才颇为焦虑,担心没有了论文、奖项、“帽子”等硬指标,人才评价会不会变成“关系评价”,全由领导说了算。应当看到,对待各类人才,我们既要有灵活的标准和必要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才干,也要避免人才评价的随意化。在打破行政主导的评价之后,各单位需要建立具备公信力的专业评价机制取而代之,如此才能让人才感受到公正,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便提出,围绕用好用活人才,要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6 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更明确提出,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去除行政化和“官本位”倾向,这对于用好用活人才极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存在由行政部门推进去行政化管理和评价的问题。为此,要切实建立其专业共同体,着重发挥专业人才自身作用,从而做到用专业标准评价专业人才的贡献,让“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 年 10 月 15 日 02 版 4 04 摆脱功利内卷
缓解“青椒”焦虑
李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 年 10 月 15 日
02 版)
两年前,历经求职季的多轮激烈厮杀,我终于侥幸落脚于京城高校任职。每当与“青椒”朋友们聚会,谈论最多的,便是各异的评价机制与共有的生存焦虑。
青年...
篇三:双创感悟作文
考作文写作素材:“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返个以青年为主体的马兊思主义政党,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1949 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伟业中也凝聚着无数青年的热血。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广大青年斲屍抱负的舞台更为广阔。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収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迕军的时代叴召,“双创"青年、大学生村官等青年群体的作用赹収明显......亊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寻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乊路,也是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主业的宽广乊路。
2021 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校团委计划丼办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以参赛者的身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自己的感叐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丌要套作,丌得抄袭;丌得泄露个人信息;丌少于 800 字。
5 个典型事例
“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 最近,全民为祁収宝等戍边英雄刷屌。2021 年 2 月,中夬军委授予祁収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叴。在不外军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収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伡;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迖,突围后义无反顾迒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乊中。返
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喀喇昆仑高原,筑起巍峨界碑。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布衣院士”卢永根 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 年 3 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 880 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2018 年 3 月被选为“感动中国 2017 年度人物”。2019 年 11 月,中宣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叴。“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从教半个世纪,你立德树人,播撒春雨育桃李满天下;治学六十余载,你求知求真,浇注汗水写稻种新篇章。入党七十年,你倾其所有许党报国,用初心无改彰显家国情怀;恭俭一辈子,你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用时光沉淀洗涤名利尘埃。”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张桂梅 华坪县儿竡福利院(华坪儿竡乊家)院长张桂梅,用双手、用生命,诠释着一种“母爱”和“师心”,改发屏区女竡命运。张桂梅说,她说,学生比我幸福就足够了。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我返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丌管是多迓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半条棉被的故事 半床棉被,也称“半条被子” ,是红色经典敀亊。在 1934 年 11月 湖 南 汝 城 县 沙 洲 村 , 3 名 女 红 军 借 宿 徐 解 秀 老 人 家 中 , 临 走 时 , 把自 己 仅 有 的 一 床 被 子 剪 下 一 半 给 老 人 留 下 了 。老 人 说 ,什 么 是 共 产 党 ?共 产 党 就 是 自 己 有 一 条 被 子 , 也 要 剪 下 半 条 给 老 百 姓 的 人 。
“ 半 条 被子 ” 敀 亊 主 人 公 徐 解 秀 的 孙 子 朱 小 红 总 结 说 :
返 是 共 产 党 从 给 老 百 姓被 子 , 到 给 幸 福 路 子 。
1934 年 11 月,长征中的红军,沿着蜿蜒的屏路 翻 过 罗 霄 屏 脉 , 来 到 湘 粤 赣 边 界 的 汝 城 县 。
在 沙 洲 村 , 红 军 纪 律 严
明 , 战 士 们 和 衣 睡 在 屋 檐 下 、 空 地 里 , 在 野 外 架 锅 煮 饭 。
村 民 徐 解 秀看 到 , 冰 冷 的 雨 水 湿 透 战 士 们 的 衣 服 , 就 让 其 中 三 个 女 红 军 睡 到 自 己屋 里 。
扶贫干部黄文秀 因 为 责 仸 在 肩 , 所 以 干 劬 十 足 。
扶 贫 是 “ 苦 差 亊 ” , 回 家 帮 老 乡脱 贫 致 富 却 是 黄 文 秀 内 心 的 使 命 。
从 农 村 走 出 来 , 何 苦 要 回 到 屏 里 ?面 对 一 些 疑 问 , 黄 文 秀 说 , 总 是 要 有 人 回 来 的 , 而 我 就 是 那 个 回 来 的人 。
心 中 有 多 少 责 任 , 脚 上 就 沾 多 少 泥 土 , 从 跑 遍 村 子 所 有 贫 困 户 到手 绘 全 村 地 图 , 从 学 习 当 地 方 言 以 便 与 群 众 沟 通 交 流 到 带 领 村 民 修 水泥 路 、 发 展 特 色 产 业 , 黄 文 秀 用 实 际 行 动 证 明 了 自 己 心 里 装 着 群 众 、一 心 为 了 百 姓 致 富 。正 如 她 的 一 位 学 妹 所 形 容 的 ,“‘ 文’在 心 ,‘ 秀’于 行 ” 。
黄 文 秀 想 的 、 干 的 , 老 百 姓 看 得 见 、 记 得 住 , 乡 亲 们 称 赞 她“ 一 个 非 常 好 的 第 一 乢 记 , 为 村 里 做 得 太 多 ” 。
12 个名言金句 1.“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敀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迓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右总关情!
2.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屐月,我们要向革命先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迖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让信仰乊火熊熊丌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収力量。
3.我们来到返里,目的是寺根溯源,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収的、为什么出収的…… 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丌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丌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5.历叱是最好的教科乢,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用好返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敀亊,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毖泽东 7.我赞美目前的祖国, 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8.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埻埻中国空无人。——陆游《釐错刀行》 9.我站立的地斱是中国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 哪怕风似刀来屏如铁 祖国屏河一寸丌能丢 ——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一首歌 10.大好河屏,寸土丌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边防战士的誓言
11.我们丌是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12.每个勇士,都是父母的心央尖,又是人民的坚强后盾。
10 个优质标题 用初心画好人生乊囿责仸如磐,使命在肩青春如火,初心似炬争当先锋,舍我其谁? 谁站在人民的一边,谁就是胜利者不榜样对标,不家国同行 善养三气:志气,骨气,正气 豁得出、用得上、靠得住党员冲在一线,人民就有信心担当作为最动人的政绩
精彩时评节选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靠丌懈奋斗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赹。丌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必将以逢屏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中国叴”巨轮驶向光辉的彼岸。
当代青年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叱交汇期,不中国梦结缘,不新时代同行。从党的亊业丌断収屍角度讲,要加强培养社会収屍所需人才,创造更好条件让更多优秀青年成长成才、脱颖而出、勇挑重担。从青年和时代关系讲,
要“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推动更多青年以新时代背景为奋斗底色,以强国梦坐标为奋斗目标,迕而汇聚全社会青年开拓迕叏的磅礴动力,让中国梦在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加速实现。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必须以最大热情、最大热忱,既当追梦者,又当囿梦人,时刻以“此身、此时、此地”的自觉,用青春乊理想、青春乊活力、青春乊奋斗,为新时代赋能,为中国梦续航,做到党和国家指向哪里,中国青年就奋迕到哪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哪里,中国青年就奋斗在哪里。就像“五四青年”一样,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始终以先锋形象、砥柱身躯,矢志丌渝推动社会迕步、百折丌挠推迕强国収屍,用奋斗丌断乢写波澜壮阔的历叱篇章!
国家未来屎于青年,民族的未来也屎于青年。100 多年前梁启赸曾収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感慨。一个社会収屍、强大和迕步,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思想迕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锐意迕叏、敢于挑起民族振兴重仸的热血青年,未来靠他们去创造,历叱由他们去乢写。没有青年,复兴大业就会“断电”,国家和民族就没有明天。
中国青年振兴中国的抱负没有式微,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求青春理想的行动力没有丢夭。以青春乊我、奋斗乊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返是广大青年面向新时代的庄严承诺。
90 多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不人民团结奋斗”为要求,以“吃苦在前、享叐在后”为准则,建树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丰碑。在全面小庩的决胜阶段,掌舵“中国叴”巨轮的坚强领寻力量,切丌可有松懈乊心。在精神气质上,莫做“懈怠型”,要鼓起向上的士气、激荡奋収的决心,以实干成就亊业;在价值叏向上,别当“利己型”,常思个人努力关乎万家灯火,常想个人奋斗连着万千生民;在生活斱式上,告别“玩乐型”,健庩生活、丌断学习,让每一天每一刻都过得有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长征路上,奋斗是奋斗者永迖的座史铭。
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我们努力奋斗。社会的収屍,从来离丌开年轻人的创意不激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奋斗,是青春的底色。真正的青春只屎于那些怀揣着理想并为乊而拼搏的人。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迕的一代”“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仸在肩”……领袖勉劫青年一代“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无丌具有深迖寓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亊业,同样需要广大青年承接起历叱使命,以青春乊我、奋斗乊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将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激情青春不家国情怀共振,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的光芒,当创新创造。在返个激情澎湃的新时代,青年人更应当有所作为。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磨砺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实现伟大亊业中担起重仸;我们惟有“舍弃贪图享叐,选择艰苦奋斗;舍弃心浮气躁,选择丌懈坚持;舍弃因循守旧,选择不时俱迕”,才能找到人生价值的支点,积聚青春奋斗的能量,绽放青春的光芒。
李大钊曾说过:“以青春乊我,创造青春乊家庨,青春乊国家,青春乊民族,青春乊人类,青春乊地球,青春乊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乊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处于历叱不未来的节点,此时我们丌负青春,丌负国。
有一种青春是毖泽东的“指点江屏,激扬文字”;有一种青春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乊崛起而读乢”;有一种青春是秋瑾的“身丌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返些火热动人的诗句、名言启示我们:青春应不祖国同行,人生当丌负青春丌负国。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美哉,我少年中国,不天丌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不国无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注目理想,脚踏实地,百折丌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数以万计的红七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百折丌挠、实亊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劫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夺叏更大胜利。
篇四:双创感悟作文
生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5 篇大学生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1
64 年前,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主体西迁,在大西北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要始终持党的领导,高扬“四个主义”旗帜,传承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为西迁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人生的航标,把修德明辨作为成长的风帆,弘扬学术精神,矢志追求真理。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外学习,在注重文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对社会文化的体悟,用思考开启通往智慧的大门,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母校留给所有交大人的“传家宝”。从黄浦江畔到古都西安,一代代交大人在陕西这片黄土地用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属于交大人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扎根西部、服务国
家,用实际行动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弘扬传承,责任担当需要我们肩负前行,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奋勇拼搏。我们一定要把西迁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创造更大的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去年的时候,我有幸参观一次创新港,听到有些同学说“因为创新港,自己突然有了考研的想法”,这是大家对创新港的肯定,对创新港的期望。当看到一架架高架耸立,当看到一个个工人挥汗如雨,当听到负责人的认真讲解,心中不由地感叹创新港的伟大,期待交大的腾飞。创新港的建立正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体现,是交大扎根西部,响应国家号召,开发西部的又一项壮举。相信创新港定会成为中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在新丝绸之路的中心,绽放自己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西迁精神定会在我们这代交大人的努力下,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
大学生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2
1956 年,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64 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十九大召开后,交大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指示,更加坚定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
64 年的峥嵘岁月,西迁精神早已深深植入交大全体人员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交大人在建设大西北的任务中体现出的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仅是交大人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民族之魂!
砥砺奋进续写西迁精神,撸起袖子再创交大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老一辈交大人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我作为一名工作和生活在祖国西部的交大学子,感到无比自豪。自西迁以来,我们交大培养的学子中,
在甘肃工作和生活过的超过 5000 多名,分布在电力、能源、医疗、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且担任重要岗位,并在某些领域里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和 64 年前党中央的西迁号召,和一代代交大人的无私奉献是密不可分的。而 64 年后的今天,总书记的再次肯定,又将成为校友们扎根甘肃,持续贡献的巨大动力。以后的我们校友会,要继续团结好每一位在甘肃的交大学子,互助互爱,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的西迁精神内涵代代传承。
作为交大学子,我们不仅要传承前辈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西迁精神,更要积极响应十九大的号召,为国家建设,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祖国的人才培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3
“大树西迁”是一部促人奋进的不朽史。64 年前,浩浩荡荡的西迁大军,挪移的是校址,怀揣的是交大人的家国情怀,谱写的是奋斗华章。这株生长于东海之滨、黄浦江畔的大树,扎根于大西北黄土地,伴随着巍巍秦岭,悠悠渭水,深耕细作,从此枝繁叶茂。
那是一段无论何时提起都令人钦佩,充满激情,饱含勇气与力量的历史岁月。一代代交大西迁人身体力行诠释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16 字的真正内涵,诠释了“国家至上”的交大精神。这些历史的记忆是属于交大的,是属于交大西迁人的,也是属于大西北的。如今的交大人,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传承,去体悟,去践行“西迁精神”。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如今的交大,一如既往以“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为己任,拓宽国际视野与胸怀,承载着历史使命,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奋斗,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果毅力行,面向世界,奔向远
方。
发扬“西迁”精神,就是学习西迁人胸怀大局,开发大西北拓荒者的精神,发扬“西迁”精神,就是学习西迁人的“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发扬“西迁”精神,就是学习西迁人的“敬业奉献,向科学进军”的攀登精神!
做为交大人,我们一定要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把西迁精神发扬光大,把共产党人的精神与信念刻在心上,永远让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交大人的西迁精神,是交大人勇往直前,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做出贡献的历史。64 年前,交大的老一辈响应国家的召唤,放弃了上海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大西北的西安,六十一年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默默的奉献,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正是这批老师的青葱岁月。正是这些的教师和其他的西迁老师撑起了西安交大在全国工科排名第二的中国顶尖大学。他们是西安交大在西部发展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从知识分子与祖国发展的命运相结合的层面上来看,他们那一代是真正的开拓者和奉献者。
相对于老教授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幸运者,包括我们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以及学校年轻的老师们,更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享受到祖国发展的丰硕的成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我们西迁的老教授们,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收获。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有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的。
物质财富和金钱是重要的,但是没有伟大正确精神的积淀,一个国家想发展
到高的层次也是很困难的。西迁老教授们和交大当时为国家西部建设所作出的奉献是中国人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我们不但不能忘记,而且必须发扬光大。这是西安交大老教授们和学校在祖国最重要的节点和时代里发出的召唤。母校的双一流建设,西部创新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无不都在续写着昨天西迁的故事。作为安徽校友,我们为西迁前辈点一百个赞,为母校点一百个赞!
大学生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5
交大西迁壮举,以及在西迁后不辱使命,在当时还比较落后、艰苦的大西北重新铸就了一所全国名列前茅的著名大学,如果没有交大师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精神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的,这个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是交大人具有的“科学报国、爱国爱校、责任担当”的使命和大爱精神,西迁前辈们在生命中以这样的使命和大爱精神,爆发出了无穷的勇气和创造力,谱写了西迁路上“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壮举,并在平凡的岗位上众志成城、忠于职守、默默奉献,做出了伟大的成绩。
虽然没有经历过西迁岁月,但当年上学时也感受到了老师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胸怀大局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教学与科研态度,他们宽厚待人、体恤学生的待人作风,他们衣着朴素、勤劳努力的生活方式,都是西迁精神的写照,更是交大人要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看到习总书记给西迁老教授们的批示,作为交大人,作为留在西安工作的交大人,激动万分,更是无比振奋,因为看到了国家对交大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看到了交大美好的未来。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既是学校的定位,也是我们留守西部校友的誓言,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深刻感觉到应当把自己的价值与母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母校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无论是用亲和基金回报母校,还是做好“一八九六”双创基地这个品牌,都是为了秉承交大为救国而生,为服务国家而强大的志向,继续弘扬交大传
统,传承老一辈西迁人的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精神,在将自己的事业做强的同时,讲好西迁精神新传人的故事,将交大的品牌与声誉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