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祭散文1 父亲是20xx年离开我们的,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里,时常会想起他,有时候会觉得他一直就在我身边陪着我,看着我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从未离开过;是的,他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很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年祭散文,菁选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十年祭散文1
父亲是20xx年离开我们的,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里,时常会想起他,有时候会觉得他一直就在我身边陪着我,看着我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从未离开过;是的,他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温馨和睦的五口之家,尽管并不富裕,但是很有爱;父母正直善良,为人正直,这些品质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姐姐和哥哥很懂事,一直都很照顾我。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对我的昵称是“小闺女”;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家了,离我就读的学校很远,那时自己也扭着不肯转学,因此每天清晨早早的父亲就得起床做早饭,吃完饭有时候会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带着我去学校,然后又得走回头路走很远才能到单位,持续了五六年的光景,日晒雨淋,毫无怨言。
父亲有过一段从军的经历,因此他有着特别深的军旅情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讲了很多在部队里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既有军事训练,也有炊事班的生活,听起来很艰苦,但是他讲故事的表情却是带着笑意,特别是讲到和战友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他的眼睛都是亮亮的。
父亲的职业是警察,作为子女,我们非常引以为豪;他主要是做信访接待的,他对每一位信访者都很有耐心,也一直尽职尽责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父亲很少和我们交流工作中的事情,也许是觉得我们太小了,对很多事情并不能理解。
父亲是我们家的金牌大厨,他做的凉粉、炸带鱼、小酥肉、豆沙包是我觉得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父亲内心细腻,有着诗人的情怀,他自学了诗歌写作方面的课程,也喜欢写一些弘扬主旋律、抨击社会阴暗面、教育子女励志的作品,每一首都是充满情感,无比真诚的。
细细想想,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个性与品格、为人与处事,有很多地方是受到了父亲的深刻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根植在了生命之中。
20xx年,父亲被查出患了胃癌,对于我们来说那是晴天霹雳,极其难以接受。那时我在外地上学,正忙着准备毕业论文,所以母亲暂时并没有把父亲患病、做手术以及化疗的消息告诉我。20xx年回家过年,当我第一眼看到了被折磨的瘦了很多的父亲,觉得心很痛,那时候觉着自己很无助,眼睁睁的看着父亲那么的虚弱,却帮不了他。
因为太爱这个家,又觉得自己是这个家的支柱,所以父亲凭着惊人的毅力在与病魔作斗争,对于治疗,他一直是非常积极的配合着,不管中医或是西医,听说有效果的他都要试一下;即便是饭都吃不下了,医生开的中药他也会咬着牙坚持喝,即便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折磨,他始终不愿意放弃。母亲每天都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形影不离的照顾着他的起居,陪他到医院治疗,我知道母亲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在父亲面前她总是显的很有信心,一直鼓励着父亲,这大概就是相濡以沫的真正意义吧。
父亲去世的时候是阴历八月十三日,这也就注定对于我们家来说,以后的中秋节不会再是一个能够全家团圆的节日了。子欲孝而亲不在,那种痛苦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时时回想起曾经在一起的美好场景,总觉得他的离世不是真的,就像是出了趟家门,过两天他还会回来。终究,父亲只是出现在我的梦里,依然是那么慈祥的面容,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我知道,不论在哪里,父亲一定最牵挂的是妈妈和我们,就如同我们一直在想念着他一样,十年、二十年、一辈子,无论他在人世间或者是在天堂,他给予我们的爱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血脉里,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十年,3650多天过去了,作为儿女,最遗憾的就是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我们却没能陪伴父母变老;亲爱的爸爸,我们想念您!
十年祭散文2
每当听到播放“大宝SOD蜜”广告,深有感触,心情也为之沉重起来。当年,电视上频繁出现的“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词,曾成为众多姊妹之间,茶余饭后戏耍和取笑妻弟的笑料。
妻弟名绍云,姊妹六人,排行老四,因是长子,故小名也名“大宝”,按本地习俗称之为“大舅老倌”。他曾是古丈县国有林场的一名职工,因长年蓄着八字胡须,又酷爱麻将,圈内的朋友又戏称其为“八万”。大舅老倌对赌术确有几分痴迷,“麻将”、“推担”、“三皮”、“金花”、“三打哈”、“二百四”样样都能玩上几把。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在“怡情”上,暂且抛开不说,可就是不管大赌小赌始终没见到他有所“建树”,倒是败走麦城的“捷报”频传。
大舅老倌,对我很是敬重,对小女也十分关爱和关照。主要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他 17岁那年,跟随林场一向姓司机学习汽车驾驶,一次不慎将林场车库房屋撞塌,维修费用需要1000多元。由于生活上尚未自立,这笔开销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大舅老倌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可适从,只好跑回家里向父母索要钱财,父母得知此事,盛怒之下,非但分文未给,反将其臭骂一顿。最后,是我这个当姐夫的在他为难关头,伸出援助之手,出资将倒塌的库房重新修缮完好,为其了却一次“劫难”。因对我怀有感恩之情,舅老倌总是对我言听计从,毕恭毕敬。
大舅老倌,为人谦和,是位热心肠的好人,为人和善,乐于助人,朋友间、同事们,有什么事需帮忙,他都乐意伸出援助之手。他是一位好父亲、好儿子,他膝下两个女儿,有一女就是她们夫妇收养的,对孩子们他很是疼爱甚至有些溺爱,对父母也十分孝道,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好穿的、好玩的总是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大舅老倌生性好酒,喜欢喝上“二两”,也有一定酒量。由于为人豁达好客,附近的村民到场部办事,路过他家门口,他总是热情相邀,炒上自己拿手的好菜,倒上大碗米酒招待客人,直到喝得大家面红耳赤、酩酊大醉方肯罢休。有次舅老倌不胜酒力,一个跟头摔在门前檐沟里,门牙被磕掉了两颗,之后,不得不镶上两颗金灿灿假牙,这也成为他酒文化史上的“奇耻大辱”。大 舅老倌对烹调技艺有所研究,炒得一手好菜。隔五差十,总要准备一桌好菜,邀约姊妹欢聚一堂,一边拉拉家常,一边品尝他的厨艺。姐夫、妹夫和舅老倌之间总会“煮酒论英雄”,一场酣畅淋漓的斗酒之战总是在所难免。
天有不测之云,20xx年8月的一天,发生一场意外交通事故,舅老倌英年早逝。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再也没有醒来,再也没有和他的妻儿、和他的父母、和他的姊妹、和他的朋友作最后的道别,结束了他37岁年轻的生命。在昏睡的日子里,我床前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我明显感到他的脸部肌肉在轻微地抽动,眼角溢出淡淡的泪花,那是对生存的渴望,对死亡来临的惧怕和无赖。
大舅老倌的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由于缺少一位像他那样有凝聚力的热心 “主持人”,现在兄弟姊妹间聚少离多,外婆家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时过境迁,大舅老倌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在我脑海中萦绕。
十年祭散文3
静夜思梦,忆昔日温柔相伴。
夜,好静,仿佛身其那安祥的欲境。
害怕这样的黑夜,仿佛孤独时刻的降临,今夜,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暗淡的灯光下,看到孤独犹如伴着我一同荡漾。因为寂寞,我早已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躲在暗暗黑夜里,看着漂浮着暗淡的灯光下的自己。
夜,深了。微微的闭上双眼,享受着此时此刻,像蜜糖在嘴边荡漾,再静悄悄的淌入了身体,贪婪的陶醉,用力的体会,香甜的梦,和梦到的关于幸福的片段。滚很久才会暖的床,沸腾漫溢出大的声响,明了不热闹也就不动荡,含着的心很清醒很凉,不怕爱也不怕孤单坚强就会成长。是谁身体的温度把口中的棉花糖也融化了追忆似水年华。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习惯开始把忙碌当成一种寄托,喜欢用它来掩饰自己的生活,掩饰自己的感情,掩饰曾经那个鲜活的自己,也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回首,不曾认真看一眼身边的风景,也不记得有多久,再无细数天空云朵的闲情。忙碌中,年华似水流逝,脚步匆匆渐远,淡忘了那扑鼻花香,遗失了我本身的快乐。
为何孤独学不会不在乎记忆存封在一张陈年的照片中,于是自己不停拿来翻阅。在翻阅声中,仿佛看见爱从未熄灭。此时思念蔓延成一条线。温柔在左边,深情在右边,少了你故事,却永远的停留在这里。没有到达终点。在眼泪里笑着把独照哭成了一张和风景的合照。遥远的人知道不知道。
当我想记住幸福的回忆的时候,往往在*淡的生活中。总是让我忘记了幸福的那个瞬间所悸动的感觉。人到底是在记住,还是在遗忘,还是在习惯,还是在抗拒。我们都只是红尘中的一个小小沙粒。最终,繁华过后,化为虚无。
夜静惆望俩缠绵
昔日温柔伴君梦
黎明遥望渐逝去
此时孤身在人间
十年,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五十年前,妻子留下的一句话时时在我耳畔回响:“我就是再挨饿,也要教我男人吃好,没有他,我怎么活得下去呀!”这句话是妹妹听到后,写信告诉我的。那时,我在城里过着“一头沉”的日子,每天九两粮票无法满足我这个壮汉的强大食欲,副食又差,清汤寡水的,一天到晚似乎总处在饥饿之中。幸而远在农村的妻子,每过一段时间就寄来一些粮票,才使我坚持了下来。从妹妹的信中我才得知,这些粮票是妻子省吃俭用,从牙缝中挤出来的。
十年的仙凡永隔,丝毫没有抹去我对妻子的深刻记忆。尽管四十三年的夫妻生活,如漫漫长河,其中有过无数的曲折波澜,有过欢笑,也有过苦涩,有过举杯相庆,也有过泪眼相向。但回忆这辛酸苦辣的四十三年,揉碎滤汁,沉淀下来的,就像是一杯品之不尽的陈年老酒,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愈久愈酽。
妻子与我成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没有喝过交杯酒,没有打过同心结,就在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喊声中,定下了同床共枕的合约。妻子说,从今以后,我就认定你是我男人,我一辈子跟着你,任从哪儿都不会再去。结婚第十天我该回校读书了,妻子从身上掏出了两块四角钱递到我手里说:“这是我收的结婚礼钱,你拿去吧,补贴你的.生活。”话虽不多却沉甸甸的,我心里清楚,这不只是两块四角钱,而是把一颗心交给了我。
以后我大学毕业当了干部,她仍然在农村辛勤耕耘,挣工分,种自留地,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了伺候老人和抚养一双儿女的重担。直到七十年代中叶经组织照顾,她才来到我的身边。那时我薪金微薄,无法供养一家人的生活,她就想法到处打零工,为外贸公司砸过核桃,为农副公司撕过布条,为针织厂做过拉丝,一两块挣,三五角也挣。为了节省,她每天傍晚才出去买菜,落市菜叶萎根烂,一角钱一堆,她搓回来择干洗净,供全家食用。我从事的是采访报道工作,常常几天不着家。有一次我领受一个报道任务,在农村待了十天,回到家时见她脸色腊黄,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我责怪她病成这样为什么不去看看,不给我打个电话?她苦笑着说:“不要紧的,扛扛就过去了。”我好说歹说,才用架子车拉她到医院,吃了几副中药,才慢慢好起来。
让人高兴的事发生在1976年。那时社会上一些集体企业招收工人,她33岁,属最后一个年龄段。她报名被录用到一家小印刷厂当印刷工,月薪十八元。别人都不愿意干,她却高兴地要跳了起来。天不明就起床,把不满周岁的孩子喂完饭送到幼儿园就去上班,下班时再将孩子接回来。在家里还要承担起全部家务。看着她*时瘦弱的身体,竟焕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我既惊奇又担心。没想到他竟然坚持度过了三年的学徒期,成为一名正式工人。虽然工资还只有二十多元,可她脸上笑容多了,说话声音也壮了,她说:“我也不在家吃闲饭了!”
日子还是苦,可两个人拽着总比一个人强。在我们的省吃俭用中,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两个女儿看着家里负担重,高中毕业就急于就业,一个女儿竟背着我们放弃了高考。姐妹两个分别到两家企业当了工人,可是企业不景气,工资低不说,还经常无班可上。这时妻子“逼”着我和女儿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上大学。我在无奈中将女儿送进省高校自考班。两个女儿都争气,三年拿回了两个大学文凭。就凭着这两张文凭,两个女儿分别进入报社、电视台当了记者。直到这时,我才开始佩服妻子的胆识和眼力。她虽然文化不高,却深深懂得知识的力量,是她的那一“逼”,才使我们家长达二十多年的困苦生活有了新的转机。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孩子们先后就业,日子已经开始苦尽甘来。妻子也已退休,领到了退休金。可劳累大半辈子的她怎么闲得住?她在思谋着为小儿子结婚作准备。她说:“咱们这点工资,啥时才能给孩子买一套房子啊!我还是再搞点副业吧。”她张罗着从市上买回来一架针织机和一架缝纫机,开始拖着病弱的身体,在家里给两个企业做劳保手套。我也积极配合,她做我卖,三四年时间竟然挣回来四五万元,为儿子以后买房垫了底子。
到了20xx年,家庭的经济状况彻底好转,儿子的买房钱也已凑够。可经过几十年沉重生活的摧残和病痛的折磨,妻子当年修长靓丽的身姿已经宛如秋天的黄叶,弱不禁风了;又如一盏彻夜长明的灯烛熬到了天明,油尽了,灯枯了。这一年,她多次住院,子女们搀扶着她,遍寻名医、良药,都没有挽回她疲弱的生命。终于在这年的农历七月,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子女和家庭,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连她疼爱的小女儿和小儿子的婚礼都没有能参加上。
而今,我们这个昔日困苦的家庭,已经开始由温饱奔向小康。这种幸福,本应由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她来享用。可是她却先我而去,把她一生的奋斗成果留给了我和孩子们。回顾妻子的一生,无尽的痛楚和思念萦回于胸,不禁潸然泪下。我把妻子比作一朵绚烂的红梅,她在严寒的冬天沐浴着冰雪开放,却在温暖的春季百花盛开时凋谢:
曾记当年斗霜寒,
弄姿吐艳冰雪天。
何期春来君先逝,
忍看落英寸寸丹。
但愿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看到当今百花灿烂的春天,看到我和孩子们在她开创的家园里的幸福生活,看到孙儿孙女们健康成长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