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遗传名词解释5篇交叉遗传名词解释 遗传学总结 名词解释••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核型分析、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核型分析、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BB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叉遗传名词解释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交叉遗传名词解释
学总结名词解释• • 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核型分析、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核型分析、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 、B B染色体• • 伴性遗传、 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 从性遗传、 巴伴性遗传、 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 从性遗传、 巴氏小体剂量补偿效应氏小体剂量补偿效应氏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连锁(氏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连锁(linkage连锁连锁 ( (complete linkage)complete linkage)、 、 不完全连锁linkage)linkage)、 、 连锁群、 基因定位、 染色体图、 图距、连锁群、 基因定位、 染色体图、 图距、干涉、 并发系数干涉、 并发系数• • 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 不完全显性、 并显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 不完全显性、 并显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 基因互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 基因互作、 互补基因、 抑制作用、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作、 互补基因、 抑制作用、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 、染色体连锁(连锁(linkagelinkag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 ( (incomplete 完全完全完全)
、 完全incomplete
• • F F- -菌株、子、 烈性噬菌体子、 烈性噬菌体 、 温和噬菌体外基因子外基因子 、 内基因子、 、 噬菌斑、、 内基因子、 、 噬菌斑、合、 性导、合、 性导、转导、 溶源性转导、 溶源性 、 原噬菌体性转导性转导 、 质粒、 附加体、 中断杂交试验、 、、 质粒、 附加体、 中断杂交试验、 、影印培养法、 顺反子影印培养法、 顺反子• 多线染色体、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假显性、 交换抑制因子、 平衡致死系或永久杂种、假连锁、 染色体组、 整倍体、 非整倍体、 染色体组、 单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四倍体、 多倍体、 整倍体、 非整倍体、 双体、 单体、 缺体、双单体、 三体、 双三体、 四体菌株、F F+ +菌株、菌株、HfrHfr菌株菌株 、 、 F F因子、 温和噬菌体 、 部分二倍体、、 部分二倍体、因子 、 、 F′ F′因 因转化、 接转化、 接、 普遍、 原噬菌体 、 普遍多线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假显
• 同源重组 、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 基因转变• 转座、 反座子• 基因突变、 点突变、 无效突变、 渗漏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 隐性致死突变、 显性致死突变、中性突变、 转换、 颠换、 突变热点、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 母性影响、 核外遗传、 雄性不育母性影响、 核外遗传、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 雄性不育系;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
染色质的类型*• (二)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三)
染色体的数目(四)
染色体组型分析与带型分析• (四)
染色体组型分析与带型分析染色体*• (五)
特殊类型的染色体:B B染色体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 、• 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的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生活周期
• 孟德尔第一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孟德尔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基因的作用 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的作用 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型与表现型基因型与表现型: :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不完全显性、 并显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基因互作、 互补基因、 抑制作用 、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基因、 抑制作用 、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孟德尔定律不完全显性、 并显基因互作、 互补
• 果蝇唾腺染色体及特点:
巨大性和伸展性、 体联会、 具横纹结构、 出现泡状(puff)结构• 缺失的类型缺失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缺失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重复的类型• 重复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倒位的类型• 倒位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易位的类型• 易位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一、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
• 染色体组、 单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四倍体、多倍体、 整倍体、 非整倍体、 双体、 单体、 缺体双单体三体双三体体、 双单体、 三体、 双三体、 四体• 同源多倍体的减数分裂• 异源多倍体的获得途径• 如何用单体和缺体进行基因定位四体二、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一、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 • 性别受性别受遗传物质性别受性别受遗传物质• • 通过性染色体的组成;通过性染色体的组成;• • 通过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 通过染色体的倍数性等。通过染色体的倍数性等。• •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甚至转变性别可以影响甚至转变性别, 但原来决定性别的遗传物质原来决定性别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控制:遗传物质控制:控制:控制: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但不会改变不会改变
二、 性连锁遗传• (一)
摩尔根关于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 名词解释:
伴性遗传、 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伴性遗传特点• 伴性遗传特点• (二)
人类的伴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XD)
如: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隐性遗传 (XR)如:
色盲、 血友病• Y-连锁遗传如:毛耳缘• (三)
鸡的伴性遗传:
芦花鸡的毛色遗传• (四)
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三、 果蝇的Y染色体及其性别决定• 果蝇的性别决定除了 性染色体外, 常染色体也起重要作用 , 性别决定由性指数( X/A)
决定。• Y染色体上带有精子生成所必需的生殖力基因,与育性有关。
四、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据• Bridges重复摩尔根伴性遗传时发现了例外, 称为初级例外和次级例外。• • 1 1、 、 X X染色体不分开(染色体不分开(nondisjunctionnondisjunction)
)
现象• • 2 2、 、 X X染色体次级不分开染色体次级不分开( (secondary nondisjunction)nondisjunction)现象secondary
五、 剂量补偿效应• 巴氏小体(Barr body)
:
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 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剂量补偿效应:
指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 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lyon假说• 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分子机制
六、 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名词解释:
连锁( linkage)
、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连锁群• (一)
基因连锁的发现• (二)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二)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三)
重组频率的测定• (四)
交换• 连锁交换定律的基本内 容• 交换值及其测定• 影响交换的因素• 双交换
• (五)
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 名词解释:
基因定位、 染色体图、 图距、干涉、 并发系数• 教学重点: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原理,重组值,交换值,染色体干涉和并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特别色体干涉和并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特别是通过三点测交绘制连锁图的方法
七、 人类的基因定位• (一)
系谱分析定位法• (二)
基因剂量效应法• (三)
DNA介导的基因定位介导的• 1、 克隆基因定位法• 2、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定位因定位
八、 真菌类的遗传分析• 顺序四分子的着丝粒分析作图;• 两个连锁基因的分析作图两个连锁基因的分析作图
1.概念( ※)
:
transposon、2.转座子的发现(了 解)
:3.原核生物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 ※)• 最简单的转座子, 只编码转座酶。retroposonsMcClintockMcClintock插入序列(IS)插入序列(• 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转座)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插入位点,IS 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 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 或其他宿主基因)• 两翼往往是相同或同源的IS序列Mu噬菌体
4.转座机制:
复制性转座、 非复制性转座5.真核生物转座子:玉米的Ac-Ds系统、 果蝇的P因子6.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 引 起插入突变 引 起插入突变; 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 产生新的基因; 改变染色体结构; 调节基因活性的开关 引 起生物进化。 标记目 的基因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7.逆转录病毒和反座子(1) Genome Structure ( ※)长末端长末端重复序列重复序列正常的病毒基因正常的病毒基因调节和启动转录LTRgagpolenvLTR核心蛋白质(Nucleoprotein core)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integrase)编码病毒外壳蛋白质(Envelope)
(2) Lifecycle of retrovirus( ※)负 链DNA正链病毒Reverse transcriptionIntegrationTranscriptionPackaging正链DNAProvirus(原病毒)(3)逆转录病毒会将宿主序列在细胞间转送
(4)Three
classes of retroposons
一、 基因突变的概说• *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 点突变、 无效突变、 渗漏突变、条件致死突变、 隐性致死突变、 显性致死突变、 中性突变• (一)
基因突变的定义• (二)
自然界生物性状突变现象• (三)
基因突变的时期:
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 * (四)
突变的类型:形态突变、 生化突变、 失去功能的突变、 获得功能的突变、 致死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 * (五)
突变的性质:突变的稀有性、 可逆性、 多方向突变的稀有性、 可逆性、 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有害性和有利性、 平行性性和复等位基因、 有害性和有利性、 平行性基因突变
• *名词解释:
转换、 颠换、 突变热点、 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 (一)
自发突变• • 1.DNA1.DNA复制中的错误复制中的错误: : (1)
转换(2)
颠换(3)
移码突变(4)
缺失和重复• 2 自 发损伤:(1)
脱嘌呤(2)
脱氨基(3)
氧化性• 2.自 发损伤:(1)
脱嘌呤(2)
脱氨基(3)
氧化性损伤碱基*二、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 (二)
诱发突变• 1.诱变机制:嵌合剂的致突变作用(4)
辐射的诱导作用(5)
黄曲霉的作用• 2.碱基替换的遗传效应:
编码区:
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非编码区:(1)
碱基类似物(2)
特异性错配(3)
• *一、 遗传重组的类型:
同源重组 、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 二、 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一)
基因重组的经典模型:模型 模板选择学说模型2.模板选择学说• * (二)
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 (三)
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理• 1.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2.基因转变的类型:
染色单体转变、 半染色单体转变(又称减数后分离)1.断裂和重接遗传重组
三位点专性重组•3.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基因转变实质上是异源双链DNA错配的核苷酸对在修复校正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三、 位点专一性重组• * (一)
λ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二)
位点专一性重组涉及断裂和重连• (三)
位点专一性重组的核苷酸序列
核外遗传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母性影响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念 1 1、 、 母性影响的概念及遗传的特点* 2 2、 、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遗传的特点* 3 3、 、 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4 4、 、 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5 5、 、 草履虫放毒型遗传与核质关系* 6、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利用母性影响、 、 核外遗传核外遗传、 、 雄性不育雄性不育、 、 雄雄
细菌的遗传分析• 了 解细菌染色体大小与结构• 细菌的突变型的类型• 细菌菌株的类型• 细菌菌株的类型、 接合的组合方式与重组特点; *• 中断杂交实验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接合的组合方式与重• 转化、 转导转移遗传物质的特点与共转率作图。
*
•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增殖与突变型• 噬菌体的增殖:
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型噬菌体• 噬菌体的突变型
篇二:交叉遗传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考试样卷姓名
班
组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只准选一个最佳答案,将所选的答案圈起来,如
A
,每题 1分,共 30 分):
1、提出 DNA 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是
:
A.孟得尔和摩尔根
B. 沃尔森和克里克
C. 施旺和施莱登
D.罗伯特·胡克 2、蛋白质的
结构决定空间结构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3、tRNA 柄部末端的三个碱基顺序是
:
A. CCA
B.CCG
C.CAC
D. ACC
4、反密码子位于
:
A.
DNA
B.rRNA
C.tRNA
D.mRNA
5、在 DNA 分子中,已知 T 的含量为 20%,则 C 的含量为
:
A.30%
B.40%
C.50%
D.60% 6、在有丝分裂中,染色质凝集、核膜崩解、核仁消失在
:
A. 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7、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
:
A.糖类和核酸
B.核酸和蛋白质
C.脂类和蛋白质
D.脂类和核酸 8、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成分是
:
A.镶嵌蛋白
B.周边蛋白
C.多糖
D.脂类 9、三羧酸循环发生于线粒体的
: A.内膜
B.外膜
C.基质
D.基粒 10、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是
:
A.与 ATP 合成有关
B.与蛋白质加工有关
C.与蛋白分解有关
D.与细胞运动有关 11、DNA 在核心颗粒外表缠绕
圈,构成核小体:
A.1
B.1.25
C.1.5
D.1.75 12、不需消耗 ATP,需载体蛋白帮助的运输方式是
:
A.帮助扩散
B.简单扩散
C.主动运输
D.吞饮作用 13、密码子的兼并性指
:
A.一些密码子可缺少一个嘌呤碱或嘧啶碱
B.一些密码子适用于一种以上的氨基酸 C.大多数氨基酸有一组以上的密码子
D.密码子有许多稀有碱基 14、卵子与精子发生的不同点
:
A.有增殖期
B.没有生长期
C.有成熟期
D.没有变形期 15、人类核型可分为
组:
A.5
B.6
C.7
D.8 16、48,XXXY 的个体,其 X 染色质与 Y 染色质检查的结果是
:
A.X 染色质阴性,Y 染色质阴性
B.X 染色质阳性,Y 染色质阳性
C.X 染色质 2 个,Y 染色质 1 个
D.X 染色质 3 个,Y 染色质 1
个
17、联会开始于减数分裂前期Ⅰ的
:
A.细线期
B.偶线期
C.粗线期
D.双线期 18、具有 23 条染色体的细胞是
:
A.精原细胞
B.体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
D.次级卵母细胞 19、精子形成过程中,第一次成熟分裂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成熟分裂正常,则可能产生
:
A.4个异常的精细胞
B.1个异常的精细胞
C.2个异常的精细胞
D.4个正常的精细胞 20、父亲并指患者(AD),母亲表型正常,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AR)孩子,这对夫妇再生这两种病都不患的孩子的可能性
:
A.1/2
B.3/4
C.1/8
D.3/8 21、父亲为甲髌综合征(AD)A 型血;母亲甲髌正常,O 型血,已生出一甲髌综合征 O 型血患儿。已知甲髌综合征致病基因 N 与 I A 相连锁,且这两个基因之间的交换率为 10%,请预测这对夫妇以后所生 A 型血的孩子中,有多少患甲髌综合征:
A.5%
B.10%
C.45%
D.90% 22、父亲血型 O.MN.Rh- ,母亲血型 AB.N.Rh - ,子女的血型是:
A.
B.M. Rh-
B.
AB.N.Rh -
C.
A.MN.Rh -
D.
B.N.Rh +
23、表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红绿色盲(XR)并性腺发育不全征的女儿,这个色盲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
A.父亲
B.母亲
C.父母双方
D.基因突变 24、含有四个细胞系的个体称为
:
A.四体型
B.四倍体
C.多倍体
D.嵌合体 25、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发生横裂而引起的染色体畸变的是:
A.等臂染色体
B.倒位
C. 易位
D.环状染色体 26、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机制是
:
A.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B. 染色体的断裂和异常重接
C.染色体不分离
D. 染色体丢失 27、某群体唇裂遗传度为 76%,群体发病率为 0.1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唇裂患儿,问再次生育时,唇裂的复发风险是
:
A.1%
B.2%
C.4%
D.9% 28、先天性幽门狭窄是多基因遗传,男性的发病率为 0.5%,女性的发病率为 0.1%,则
:
A.男性患者所生儿子发病风险最高
B. 女性患者所生儿子发病风险最高 C.男性患者所生女儿发病风险最高
D. 女性患者所生女儿发病风险最高 29、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XR,设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为b)的孩子,检查孩子的 X 染色质 1 个,Y 染色质 1 个,则该孩子的基因型和核型为:
A. 45,X b
B.46,X b X b
C.47,X b X b Y
D.47,X B X b Y
30、人类 X 染色体属于
:
A.
B 组
B.
C 组
C.
D 组
D.
F 组
二、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 20 分)
1、酶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性:
,
,
。
2、蛋白质一般在
结构和
结构中表现生物学活性。变构和变性均不影响蛋白质的
结构。
3、细胞膜的两个显著特性是
和
。
4、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由
、
、和
三部分结构所组成。
5、细胞氧化的四个基本过程是
,
,
,
。
6、核仁的功能主要是
。
7 、 在 配 子 发 生 过 程 中 , 一 个 初 级 卵 母 细 胞 最 终 形成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最终形成
。
8 、 减 数 分 裂 前 期 Ⅰ 包括
,
,
,
,
五个时期。减数分裂后期Ⅰ
是分离律的细胞学基础。
而
是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粗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
是交换律的细胞学基础。
9、在遗传病家系调查中,被首先发现具有某种遗传病的人称为
。
10、先天愚型的三种核型:
,
,
。
11 、 先 天 性 睾 丸 发 育 不 全 综 合 征 , 患 者 核 型
, 形 成 原因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 征 患 者 核 型
, 形 成 原因
。
12、某一家庭子女血型表型及频率为 9/16A 型 Rh + ;3/16O 型 Rh + ;3/16A 型 Rh - ;1/16O 型 Rh - ,他们父母的基因型为:
。
13、Xq27.3 此带型的含义为
。
14、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AR)女儿,如果这对夫妇准备再生三 个 孩子,其中一个正常,两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计算过程、 结果)
。
15、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个体患病的可能性,称为
。阈值代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病所需要的最少的
。
16、Y 染色体属于
组,为
着丝粒染色体。
三、判断题(正确者打“√” ;错误者打“×” )(10 分)
1、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罗伯特·胡克。(
)
2、α螺旋和β折叠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
3、DNA 合成中,多核苷酸链的延伸方向是 5'→3'。(
)
4、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
5、高尔基复合体的小囊泡来自粗面内质网。(
)
6、嵌合体发生的原因是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所致。
(
)
7、质量性状主要由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数量性状由两对以上的基因决定。(
)
8、杂合子的表现型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表现型之间的遗传方式,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
9、猫叫综合征的核型为:46,XX(XY),del(5)(p15)。(
)
10、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
四、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10 分)
1、内膜系统:
2、细胞周期:
3、减数分裂:
4、交叉遗传:
5、Hardy-weinberg 定律:
五、综合题(30 分)
(一)简述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6 分)
(二)动物细胞有哪些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8 分)
(三)简述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的区别。(4 分)
(四)(4 分)
Ⅰ
1
2
Ⅱ
1
2
3
4
5
6
Ⅲ
1
2
3
4
5
6
Ⅳ
1
1、试分析该系谱最可能属于哪种遗传方式?简述你的依据?(2 分)
2、Ⅳ 1 的致病基因是由Ⅰ 1 ,Ⅰ 2 谁传递的?(1 分)
3、Ⅱ 2 ,Ⅲ 4 的基因型是什么?(1 分)
(五)据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为 1/14400,下图为该遗传病的一家系图谱,请回答:(计算部分要标明过程,结果用分数表示。)(8 分)
Ⅰ
1
2
Ⅱ
1
2
3
4
5
Ⅲ
1
2
3
4 Ⅳ
1
1、分析该系谱最可能属于哪种遗传方式?简述你的依据?(3 分)
2、该致病基因的频率是多少?(1 分)
3、该病携带者的频率是多少?(1 分)
4、Ⅲ 2 ,Ⅲ 3 再生一个孩子患该病的可能性是多少?(1 分)
5、Ⅱ 1 与一位无亲缘关系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子女患该病的可能性?(1 分)
6、Ⅲ 1 与一位无亲缘关系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子女患该病的可能性?(1 分)
本科医学生物学考试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只准选一个最佳答案,共 30 分):
1.B
2.A
3.A
4.C
5.A
6.A
7.C
8.D
9.C
10.B
11.D
12.A
13.C 14.D
15.C
16.C
17.B
18.D
19.A
20.D
21.D
22.C
23.B
24.D
25.A
26.B
27.D
28.B
9.C
30. B 二、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 20 分)
1、高度的专一性,高度的催化效能,高度的不稳定性。
2、三级,四级,一级。
3、不对称性,流动性。
4、小囊泡,扁平囊,大囊泡。
5、糖酵解,乙酰辅酶 A 的生成,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6、合成 rRNA,组装核糖体亚单位。
7、1 个卵细胞和 3 个第二极体;4 个精子。
8、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交叉或交换。
9、先证者。
10、47,XX(XY),+21;46, XX(XY)/ 47,XX(XY),+21;46, XX(XY),-14,+t(14q;21q) 11、47,XXY,母亲卵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X 染色体不分离。45,X,父亲精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Y 染色体不分离。
12、I A iRr×I A iRr 13、X 染色体长臂 2 区 7 带 3 亚带。
14、3/4×1/4×1/4×3=9/64。
15、易患性,致病基因数量。
16、G 组,近端。
三、判断题(10 分)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10 分)
1、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和功能上为连续统一体的细胞内膜(1 分),其中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及小泡和液泡等(1 分)。
2、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3、减数分裂:是配子发生过程中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的特殊的细胞分裂,(1 分)包括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以及一次染色体复制(1 分)。
4、交叉遗传:在 X 连锁遗传中(0.5 分),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来(0.5分),将来只能传给女儿(0.5 分),不存在从男性到男性的传递(0.5 分)。
5、Hardy-weinberg 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繁殖中保持不变。
五、综合题(30 分)
(一)答:1、DNA 分子由两条(0.5 分)反向(0.5 分)平行(0.5 分)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以右手螺旋(0.5 分)的方式盘绕成双螺旋(0.5分)。
2、磷酸和脱氧核糖位于双螺旋的外侧,形成 DNA 的骨架(0.5 分),
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0.5 分)。
3、在碱基之间,根据碱基互补原则(0.5 分),A 只能与 T 相配对形成两个氢键(0.5 分),G 只能与 C 相配对形成三个氢键(0.5 分)。
4、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组合中,蕴藏着无数的遗传信息。(1分)
(二)答:1、膜相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核膜。(每种 0.5 分,共 3.5 分)
2、非膜相结构:微管,微丝,中间纤维,核糖体,染色质(染色体),核仁,中心体,细胞质基质,核基质...
篇三:交叉遗传名词解释
遗传检测题 一 名词解释:1.
交换 2.
交换值(重组率)
3.
基因定位 4.
符合系数 5.
干扰
6.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
7.
连锁群
8.
性连锁
9.
性染色体 10. 常染色体
11. 限性遗传象
12. 从性遗传 13. 交叉遗传 14. 连锁遗传 二 选择题 1. 某一植物中, 以 AABBDD×aabbdd 杂交, F1 再与三隐性亲本测交, 获得的 Ft数据为:
ABD20; abd20; abD20; ABd20; Abd5; aBD5; aBd5; AbD5; 从这些数据看出 ABD 是(
)
。
A
AB 连锁, D 独立;
B
AD 连锁, B 独立;
C
BD 连锁, A 独立
D
ABD 都连锁 2. A 和 B 是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 彼此间的交换值是 14%,现有 AaBb 杂种, 试问产生 Ab 重组配子的比例是多少?
(
)
A
14%
B
7%
C
3. 5%
D
28%
3. 番茄基因 O、 P、 S 位于第二染色体上, 当 F1 OoPpSs 与隐性纯合体测交,结果如下:
+++ 73,
++s 348,
+p+ 2,
+ps 96,
o++ 110,
o+s 2,
op+ 306,
ops 63 , 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是 (
)
A
o p s
B
p o s
C
o s p
D
难以确定
4.
在相引组中,
F2 亲本型性状比自由组合中的
(
)
。
A
少
B
相等
C
相近
D
多
5. 对某一种生物来讲, 它所具有的连锁群数目总是与它(
)
相同。
A
孢母细胞染色体数
B 合子染色体数
C
配子染色体数
D 体细胞染色体数
6. 两点测验的结果表明 a 与 c 两个连锁遗传基因之间相距 10 个图谱单位, 三点测验发现 b 的位点在 a 和 c 之间, 据此, 三点测验所揭示的 a 和 c 之间的距离 (
)
A
仍然是 10
B
大于 10
C
小于 10
D
20
7. 已知某两对连锁基因的重组率为 24%, 说明在该二对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占全部孢母细胞的 (
)
A
24%
B
50%
C
76%
D
48%
8. 当符合系数为 0. 5 时, 就说明实际双交换比率 (
)
A
与理论双交换比率相等
B
小于理论双交换比率
C
大于理论双交换比率
D
不确定
9. 在 ABC/ abc × abc/ abc 杂交后代中出现比例最少的类型是 abC/ abc 和ABc/ abc, 据此可确定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正确次序为(
)
A
ABC
B
ACB
C
BAC
D
CBA
10. 在一条染色体上存在两对完全连锁的基因(A
B) / (a
b) , 而 C 基因是在另一染色体上, 相互独立, 杂种 AaBbCc 与三隐性个体杂交, 后代可能出现(
)
A
8 种表现型比例相等
B
8 种表现型中每四种比例相等
C
4 种表现型每两种 比例相等
D
4 种表现型比例相等
11. 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 A 和 B 基因, 若相互间的距离为 20cM, 则基因型Ab/ aB 的 个体产生 ab 配子的比例为(
)
A
1/ 4
B
40%
C
2/ 4
D
20%
12. 在果蝇中, 红眼(W) 对白眼(w) 是显性, 这基因在 X 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决定是 XY 型。
纯合的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交配, 在它们的子代中可期望出现这样的后代(
)
A ♀红, ♂ 红
B ♀红, ♂ 白 C ♀白, ♂ 红 D ♀白, ♂ 白
13. 纯种芦花雄鸡和非芦花母鸡交配, 得到的子一代相互交配, 子二代(F2) 表现(
)
A
1/ 2 芦花(♂ ) , 1/ 2 芦花(♀)
B 1/ 2 非芦花(♂ ) , 1/ 2 非芦花(♀)
C 3/ 4 芦花(♀♂ ) , 1/ 4 非芦花(♀♂ )
D
全为芦花(♂ ) , 1/ 2 非芦花(♀)
14.
一色盲女人与一正常男人结婚,
其子女表现为
(
)
A
女孩全正常,
男孩全色盲
B
女孩全色盲,
男孩全正常
C
女孩一半色盲,
男孩全正常 D 女孩全正常,
男孩一半色盲
15. 两个正常夫妇生下一个色盲的儿子。
儿子色盲基因是从双亲的哪一个传来的? (
)
A
父亲
B
母亲
C
父母各 1/2
D 父或母任一方
三
填空题:
1.
从遗传规律考虑, 基因重组途径可有________和________。
2. 在同一个连锁群内任意两个基因之间交换值与这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有关, 两个基因间距离越大, 其交换值也就愈________; 反之, 距离越小, 则其交换值也就愈________, 但最大不会超过________, 最小不会小于________。
3. 在老鼠的A和B 位点间有2 4 %互换, 为检查这两个位点间的交叉记录了1 50 个初级卵母细胞, 在这两个基因间期望这些细胞有________个会形成交叉。
4. 根据连锁遗传现象, 可知某两对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的百分数,恰恰是交换配子的百分数的________。
5. 符合系数变动于0 -1 之间, 当符合系数为1 时, 表示________; 当符合系数为0 时, 表示________。
6. 某二倍体植物, 其 A/a B/b E/e 三个基因位点的连锁关系如下:
a
b
e
0
20
50 现有一基因型为 Abe/aBE 的植株, 假定无干扰存在, 该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abe/abe 的植株比例应该是________。
7. 番茄中, 圆形果对长形果为显性, 光皮果对桃皮果为显性。
用双隐性个体与双杂合个体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光皮圆果2 4 、 光皮长果2 4 6 、 桃皮圆果2 6 6 、
桃皮长果2 4 。
a、 杂合体亲本的基因连锁是相引还是相斥? ________。
b、 这两个基因的交换率为________。
8. 一隐性性连锁基因(k)
使雏鸡的羽毛长得慢, 它的显性等位基因K使羽毛长得较快。
一个羽毛长得快的雌鸡与一个羽毛长得慢的雄鸡交配, F 1 的表型比为________, F 2 的表型比为________。
9. 兔子的花斑基因对白色是显性, 短毛对长毛是显性, 一个花斑短毛兔纯种与长毛白色兔纯种杂交, F 1 与长毛白色兔回交, 产生2 6 只花斑长毛兔、 1 4 4 只长毛白色兔、 1 5 7 只花斑短毛兔和2 3 只白色短毛兔, 这两对基因间的重组值为________。
10. 人类的色盲遗传是________, 调查结果表明, 患色盲症的________性比________性多。
11. 表型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
能生下表型________的儿子和表型________的女儿。
并且可知儿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 女儿的基因型为________。
12.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儿子, 由此推测该夫妇的基因型为________和________。
13. 已知家鸡的芦花羽毛是由位于性染色体(Z )
上的显性基因B (相对隐性基因 b)
控制的。
将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杂交, 后代母鸡中表现芦花鸡的概率为________, 公鸡中表现为芦花鸡的概率为______。
14. 蝗虫的性别决定是XO 类型, 发现一只蝗虫的体细胞中含有2 3 条染色体,这只蝗虫的性别是________性, 与这只蝗虫性别相反的二倍体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
15. 二倍体蜜蜂的染色体数目是3 2 , 在雄性体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 在雄性的配子形成时, 可看到________个二价体, 在雌性的配子形成时, 可看到________个二价体。
16. 从性遗传是指表现型受性别影响, 杂合基因型在一种性别中表现为________,在另一种性别中表现为________。
17. 有角的公羊与无角的母羊交配, F 1 代中母羊都无角, 公羊都有角, 使F 1中公羊与母羊交配, 得到的F 2 代中, 公羊 3/4 有角: 1/4 无角, 母羊 3/4 无角:
1/4有角, 这一现象属于________遗传, 是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的。
18. 果蝇共有________对染色体, 其中一对称为________。
其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称________。
19. 伴性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上; 从性遗传的基因则位于________上。虽然两者的表现均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20.
在链孢霉中, 若某一基因与着丝粒相距 10 个图距单位, 那么杂合体所产生的交换型子囊应为________。
四 判断题 1. 雄果蝇完全连锁是生物界少见的遗传现象。
这仅指 X 染色体上的连锁群而言。因为它的 X 染色体只有一条, 所以, 不会发生交换。
(
)
2. 基因连锁强度与重组率成反比。
(
)
3. 基因型 + C/ Sh + 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有 6%的花粉母细胞在 Sh 和 C 之间形成一个交叉, 那么, 所产生的重组型配子 + + 和 Sh C 将各占 3%。
(
)
4. 如果某两对基因之间的重组率达到 50%, 则其 F2 表型比例与该两对基因为独立 遗传时没有差别。
(
)
5. 在某一植物中, AABBDD×aabbdd 的 F1 再与三隐性亲本回交, 回交后代中:
ABD 60 株; abd 62 株; abD 58 株; ABd 61 株; Abd 15 株; aBD 16 株; aBd 14 株;AbD 15 株;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ABD 三个基因座位都是连锁的。
(
)
6. 两个连锁基因之间距离愈短并发率愈高。
(
)
7. 伴性遗传是指性状只能在一种性别中表现的遗传
(
)
8. 基因型 DE/de 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 有 6%的性母细胞在 D—E 之间形成交叉,那么产生的重组型配子 De 和 dE 将各占 3%。
(
)
9. 两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连锁越紧密, 交换率则越大; 连锁的越松弛。
交换率则越小。
(
)
10. 在整个生物界中, 除了极个别生物外, 如雄果蝇和雌家蚕, 只要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都要发生交换。
(
)
11. 某生物染色体 2n=24, 理论上有 24 个连锁群。
(
)
12. 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 限性遗传指的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
)
13. 在人类的色盲遗传中, 如果一对夫妇表现都正常, 则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表现也全部正常。
(
)
五
问答与计算:
1. 有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 它们之间的交换值为 50%, 另有两个基因位于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你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吗? 说明之。
2. 什么是遗传学图上的图距, 如何计算?
3. 有一种生物具有 12 对染色体, 但在用遗传分析构建连锁群时, 获得的连锁群少于 12 个, 这是否可能? 为什么? 另有一种生物具有 10 对染色体, 但在用遗传分析构建连锁群时, 获得的连锁群多于 10 个, 这是否可能? 为什么?
4. 在番茄中, 基因 O、 P、 S 位于第二染色体上。
这 3 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与三隐性个体测交, 结果如下:
测交后代表现型 测交后代个体数 +
+
+
73 +
+
s 348 +
p
+
2 +
p
s 96 o
+
+
110 o
+
s 2 o
p
+
306 o
p
s 63
1000 ⑴这 3 个基因在第 2 染色体上的顺序如何?
⑵这些基因间的遗传距离是多少?
⑶符合系数是多少?
5. 已知玉米的第 6 号染色体上有两对基因:
P1(紫株) 和 P1(绿株) 以及 Py(高茎)和 py(矮茎) 。
它们之间图距为 20 个单位。
作了 P1Py/ p1py×P1Py/ p1py 的杂交。
问 :
(1) 每个亲本所产生什么样比例的基因型配子? (2) 后代中 p1py/ p1py基因型 占多大比率? (3) 后代中紫色矮茎植株占多大比率?
6. 玉米种子的有色(C)
与无色(c)
, 非蜡质(Wx)
和蜡质(wx)
胚乳, 饱满(Sh)
与皱粒(sh)
是三对等位基因, 用三隐性个体与这三个基因均杂合的植株测交,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数量如下:
无色非蜡质皱粒
84
无色非蜡质饱满
974 无色蜡质饱满
2349
无色蜡质皱粒
20 有色蜡质皱粒
951
有色蜡质饱满
99 有色非蜡质皱粒
2216
有色非蜡质饱满
15 总数
6708 ⑴确定这三个基因是否连锁。
⑵假定杂合体来自纯系亲本的杂交, 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⑶如果存在连锁, 绘制出连锁遗传图。
⑷是否存在着干扰? 如果存在, 干扰程度如何?
7. 基因 w、 s 和 t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分别在染色体图上的位置是 10、 20和 40, 符合系数为 0. 6。
w+t/ +s+×wst/ wst 的测交共产生 500 个后代。
指出表现型为++t、 +st 和+s+的个体数。
8. 下面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的连锁图, 已注明了重组率, 如果符合系数是 0. 6, 在 abd/ +++×abd/ abd 杂交的 1000 个子代中, 预期表型频率是多少?
(a, 0) └──┴(b, 10) ────┘ (d, 20)
9. 在+r+/ a+b 与 arb/ arb 的杂交中, 得到了下列的子代, +r+/ arb 359, a++/ arb 92, arb/ arb 4, +++/ arb 6, ar+/ arb 47, a+b/ arb 351, +rb/ arb 98 ,++b/ arb 43 (1) 画出三个基因的连锁图, 注明基因间的距离。
(2) 存在干扰吗?
10. 在杂合体 ABD/ abd 中, 基因顺序是 A-B-D, 假定 A-B 间的重组值为 20%,B-D 间的重组值为 10%,
(1) 如符合系数为 0 时, 该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各类配子的 比例如何?
(2) 如符合系数为 0. 6 时, 又产生哪些配及各类配子的比例?
11. 假设在链孢霉中, 基因 A/ a 和 B/ b 位于同一染色体臂上, 它们的第二次分裂分 离频率是 10%和 6%。
试计算 Ab×aB 杂交子代中 AB 孢子数。
12. 在杂合体 ABD/abd 中, 基因排列顺序是 A-B-D, 假定 A-B 间的重组值为 20%,B-D 间的重组值为 10%.
(1)
如符合系数为 0 时, 该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和各类配子的比例如何?
(2)
如符合系数为 0. 6 时, 又产生哪些配子及各类配子的比例?
13. 二倍体植株, 其 A/a、 B/b、 D/d 三个基因位点连锁关系如下:
a
b
d
0
20
50
现有一基因组成为 Abd/aBD 的植株,
(1) 假定无干扰存在, 该植株与隐性纯合体(abd/abd) 测交, 试写出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
(2) 若符合系数为 0. 2, 该植株与隐性纯合体(abd/abd)
测交, 问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是多少。
14. 有一果蝇的三点测验资料如下:
+ a +
c + e
ca +
c a e
+ + e
+ + +
c + +
+ a e 416
402
49
48
...
篇四:交叉遗传名词解释
多基因家族:是由一个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形成的一组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
2.外显子:
编码序列。
3.内含子:
编码序列中间的插入序列。
4.侧翼序列:
每个断裂基因中第一个外显子的上游和最末一个外显子的下游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区。
5.遗传印记:
不同性别的亲体传给子代的同一染色体或基因, 当发生改变时可引起不同表型的现象, 也称基因组印记。
6.移码突变:
指在 DNA 编码顺序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 造成这一位置以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位移错误。
7.动态突变:
串联重复的三核苷酸序列随着世代的传递而拷贝数逐代突变方式。
8.单基因病:
如果一种遗传病的发病仅仅涉及到一对基因, 这个基因称主基因, 其导致的疾病为单基因病。
9.表现度:
指在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的影响下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在性状或疾病的表现程度上产生的差异。
1 0.外显率:
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
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百分比。
11.基因多效性:
是指一个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个形状。
1 2.基因突变:
指基因组 DNA 分子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序列的改变。
1 3.微效基因:
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状或遗传病不是决定于一对主基因而是有多对基因协助决定, 这些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较小。
1 4.多基因遗传:
多基因性状或遗传病的形成除受微效基因影响外, 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遗传方式称~。
1 5.遗传率:
致病基因所起作用的大小。
1 6.Cater 效应:
多基因遗传中, 发病率低的性别携带更多的易感基因, 后代发病风险高发病率高的性别携带的易感基因少, 后代的发病风险低。
1 7.易患性:
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决定了一个个体患病可能性的大小。
1 8.易感性:
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
1 9.阈值:
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性达到一定的限度后, 这个个体即将患病, 这个易感性的限度称~。
20.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粒融合)
发生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 两染色体都在着丝粒附近断裂, 然后两长臂接合在一起形成一条较大的染色体。
21.基因库:
指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22.近婚系数:
近亲婚配使子女从婚配双方得到祖先同一基因的概率。
23.限性遗传:
由于基因表达的性别限制只在一种性别表现而在另一种性别则完全不能表现。
24.丹佛体制:
在美国丹佛市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上颁布了“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命名法标准体制”, 即~。
25.密码子:
mRNA 分子中3个相邻的核苷酸碱基组成一个三联体特定的3个碱基顺序即构成一个~。
26.单一序列:
人类基因组中, 只有一个拷贝的序列叫~, 它构成编码 Pr 或酶的基因。
27.高度重复序列:
序列长度只有2, 4, 6, 8, 1 0等几个, 但重复次数为10-6 ~1 0-8 这样的序列。
28.遗传异质性:
几种基因型可以表现为同一种或相似的表型, 这种表型相似而基因型不同的现象。
29.共显性:
是一对等位基因之间, 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 在杂合体时两种基因的作用
都完全表现出来。
30.亲缘系数:
指两个有共同祖先的个体在某一基因座上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
31.分子病: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和量的异常, 从而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32.酶蛋白病:(也称先天性代谢缺陷或称遗传性代谢病)
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的酶蛋白分子结构或数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33.癌基因:
能够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
34.抑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可能存在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
35.PH 染色体:
1 960年 NOWEL 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发现了比 G 组染色体还小的异常染色体, 被命名为 PH 染色体。
36.病毒癌基因: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中引发肿瘤的序列是高度多样性的, 称~。
37.原癌基因:
宿主序列中与毒癌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
38.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 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世代不变。
39.适合度(F):
指一定环境条件下, 某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并能将其基因传给后代的能力。
40.突变率:
单位时间内每个基因发生突变的次数, 以每一百万个基因中发生突变数来表示, 即1 2 1 0 /基因/代。
41.选择系数(S):
指在选择的作用下降低了的适合度。
42.建立者效应:
在一个小的隔离群体中可以看到由少数几个祖先携带某一突变基因, 经过其后代在隔离群中的近亲婚配而形成突变基因的高频率。
43.肿瘤: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的失控, 形成大量细胞的集合。
44.干系:
肿瘤生长演进过程中会出现异质性, 演变为多克隆性, 其中占主导数目的克隆
构成肿瘤干系。
45.众数:
干系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46.中性突变:
基因突变后未表现出有益或有害的效应的突变。
47.随机遗传漂变:
在一个小的隔离群体中由于所生子女的数目少, 可导致基因频律随机增减的现象。
48.镰状细胞贫血:
由于 B 珠蛋白基因缺陷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49.染色体结构畸变:
指染色体部分片段的缺失, 重复和重排。
50.近亲系数:
近亲婚配使子女从婚配双方得到祖先同一基因的概率。
51.旁系:
多克隆细胞的肿瘤中占非主导数目的克隆。
52.系谱分析:
研究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 不能采用动植物遗传研究所普遍采用的杂交实验方法。
5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是利用 DNA 聚合酶依赖于 DNA 模版的特性, 在体外模拟DNA 的复制过程, 经过变性复制延伸三个过程, 在一对附加的引物之间诱发聚合反应,短时间内可将要研究的目的 DNA 扩增数百万倍。
54.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
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 DNA 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涉及到限制性酶切位点的丢失或新生, 造成不同个体的 DNA。
当用同一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片段长度不同, 同而在人群中呈多态分布的现象。
55.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
应用标识的 DNA 片段与玻片上的细胞染色体或间期的DNA 或 RNA 杂交, 研究核酸片段的位置或互相关系称为:
原位杂交。
56.医学遗传学:
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关遗传的疾病, 即遗传病。
57.X 染色体剂量补偿效应:
由于雌性细胞中的两条 X 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异固缩。
失去了转录活性, 这样则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含有一条具有转录活性, 使两性 X 连锁基因产物的量保持在相同水平上。
58.交叉遗传:
男性的 X 染色体来源于母亲, 又只能传给自己的女儿, 不存在男性—男性之间的传递。
59.假基因:
也称拟基因, 指在多基因家族中, 某些成员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
60.染色体:
当细胞进入分裂时期, 细丝状的染色质经过盘绕折叠成高度凝集的染色体。
61.染色质:
将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62.常染色质:
是指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 分散度大, 染色较浅且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63.异染色质:
是指细胞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紧密, 呈凝集状态, 异染色质着色较深,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64.结构性异染色质:
是指各类细胞的全部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多位于染色体的着色粒附近和两臂的末端, 没有转录活性。
65.兼性异染色质:
是指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所具有的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66.基因流:
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的扩散到另一个群体中, 因此迁移也称基因流。
67.遗传负荷:
是指在一个群体中, 由于致死基因或有害基因的存在而使该群体适合度降低的现象。
来源于突变负荷和分离负荷。
68.质量性状: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呈连续变异的性状。
69.量性状: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呈连续变异的性状。
70.界标:
每条染色体显带之后具有稳定的, 显著的形态学特征的标记包括染末端, 着丝粒。
71.群体遗传学:
是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遗传学分支学科。
72.本丙酮尿症:
是本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所致。
73.肿瘤抑制基因:
是人类正常细胞中存在的能够抑制肿瘤发生的一类基因。
篇五:交叉遗传名词解释
学名词解释 1、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 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
如:
细菌、 蓝藻等。
2、 真核细胞:
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 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时, 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 是指裸露的环状 DNA 分子。
4、 姊妹染色单体:
一条染色体(或 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 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 同源染色体:
指形态、 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他们一条来自父本, 一条来自母本。
6、 染色体组:
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 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 结构、 功能各不相同, 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 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 一倍体:
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如, 雄蜂。
8、 单倍体:
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
如, 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 二倍体:
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 数植物均属此类 10、 二价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 联会: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 染色质或染色体:
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 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 DNA、 组蛋白、 非组蛋白、 以及少量 RNA 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
当细胞分裂时, 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 超数染色体:
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
也称为 B 染色体。
14、 联会复合体:
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 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 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 姊妹染色单体:
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 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 反应规范:
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 交叉的端化:
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 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 受精:
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 1 个合子过程。
19、 双受精:
1 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 将来发育成胚。
另 1 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 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 胚乳直感:
在 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 果实直感:
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 无融合生殖:
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23、 细胞周期:
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4、 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 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 植物利用块茎、 鳞茎、 球茎、 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 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5、 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 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 植物利用块茎、 鳞茎、 球茎、 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 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 单位性状:
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 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 显性性状:
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 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29、 隐性性状:
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 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30、 基因位点(locus):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1、 等位基因(allele):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位点相同, 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32、 纯合体(homozygote) :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 ,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
如:
CC、 cc。
33、 杂合体(heterozygote):
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34、 测交:
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35、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 F1 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 这样的显性表现, 称作完全显性。
36、 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
是指 F1 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37、 共显性(co-dominance):
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 ABO 血型和 MN 血型。
38、 显性转换(reversal of dominance):
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叫做显性转换。
39、 基因型(genotype):
也称遗传型, 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 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40、 表现型(phenotype):
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 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41、 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
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 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 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 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42、 返祖现象:
是指在后代中出现祖先性状的现象。
43、 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 显性基因对 数累积愈多, 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例如, 南瓜果形遗传。
44、 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 只要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 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 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 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45、 上位作用(epistatic effect):
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
46、 显性上位:
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
47、 隐性上位:
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则称为隐性上位。
48、 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 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 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49、 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50、 一因多效(pleiotropism):
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51、 连锁遗传:
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51、 交换:
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 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52、 交换值(重组率):
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53、 基因定位: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54、 干扰(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 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
的现象。
55、 符合系数:
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 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 0—1 之间。
56、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
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 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57、 连锁群(linkage group):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58、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
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59、 常染色体(autosome):
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60、 性连锁(sex linkage):
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61、 交叉遗传:
父亲的性状随着 X 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62、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
是指位于 Y 染色体(XY 型)或 W 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63、 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
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 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 或在一方为显性, 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64、 缺失(deletion 或 deficiency):
是指染色体本身丢失了一段。
65、 重复:
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66、 位置效应:
基因由于交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的改变现象。
67、 剂量效应:
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 表型效应就越显著的现象。
68、 倒位:
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 某一区段发生颠倒, 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变异。
69、 易位(translocation):
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70、 假显性:
(pseudo-dominant):
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 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 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71、 假连锁:
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 由于靠近易位断点, 易位杂合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 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72、 染色体组(Genome):
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 结构和连锁基因, 构成—个完整体系, 缺少任何一条均会造成不育或变异。
73、 整倍体(Euploid):
指具有基本染色体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74、 单倍体:
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75、 同源多倍体:
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76、 异源多倍体[双二倍体] (Allopolyploid):
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 一般是由不同种、 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77、 非整倍体: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称为非整倍体。
78、 超倍体; 染色体数多于 2n 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如:
三体、 四体、 双三体等。
79、 亚倍体:
染色体数少于 2n 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如:
单体, 缺体, 双单体等。
80、 缺体:
缺掉一对或一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2n-2 或(n-1)
”表示。
81、 单体:
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
2n-1。
82、“Turner 氏综合症”
(性腺发育不全):
性 X 染色体单体, 45, X0。
83、 三体:
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
2n+1。
84、 先天愚型 (Down 氏综合征)
21 三体型: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核型为47, +21, 患儿的核型中比二倍体(46)多了一条第 21 号染色体
85、 影印培养法: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圆木柱上, 然后把这一 “印章”上的细菌一次接种到一系列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经培养后, 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
86、 原噬菌体(prophage):
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 其 DNA 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 DNA 称为~~。
87、 溶原性细菌:
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 也称溶原体。
88、 转化(transformation):
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
将周围的供体 DNA, 摄入到体内, 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89、 感受态(competence):
细菌吸收外源 DNA 时的生理状态。
90、 接合(coniugation):
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 转移到受体—“雌性” 的过程。
91、 性导(sexduction):
细菌细胞在接合时, 携带的外源 DNA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92、 F’ 因子(F prime factor):
整合到染色体上 F 因子, 在切除中分离出携带部分染色体片段, 这种带有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 F’。
93、 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 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 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94、 普遍性转导:
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5、 转导体:
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
96、 共转导(并发转导)
(cotransduction):
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97、 流产转导:
转导 DNA 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 既不与受体基因组发生交换, 又不随细胞 DNA 复制而复制, 而是很稳定地存在于细胞之中现象。
98、 局限转导:
由温和噬菌体(λ 、)
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 噬菌体的转导, 可被转导的只是λ 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99、 F+菌株:
带有 F 因子的菌株作供体, 提供遗传物质。
100、 F- 菌株:
不带有 F 因子的菌株, 只能作为受体, 接受遗传物质。
101、 Hfr 菌株:
高频重组菌株, F 因子通过配对交换,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102、 F’菌株:
带有 F’因子的菌株, 既可转移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又可转移 F 因子。
103、 正超螺旋:
两股以右旋方向缠绕的螺旋, 在外力往紧缠的方向捻转时, 会产生一个左旋的超螺旋, 以解除外力捻转造成的胁变。
这样形成的螺旋为正超螺旋。
104、 负超螺旋:
两股以右旋方向缠绕的螺旋在外力向松缠的方向捻转时, 产生一个右旋的超螺旋以解除外力捻转造成的胁迫。
这样形成的超螺旋为负超螺旋。
105、 复制子(replicon):
在每条染色体上两个相邻复制终点之间的一段 DNA 叫做复制子。
106、 遗传密码:
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 特定的氨基酸是由 1 个或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107、 简并(degeneracy):
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