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3篇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学羁 堡 曼 2015年第9期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成尧(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南岚中学266600)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羁堡
曼
2 0 1 5年 第 9 期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成 尧 ( 山 东省 莱西市 河头店 镇 南岚 中学266600)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间
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 展. 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些都需要我们加
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其 中. 教育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 是人才的主要 培养和输送的环节.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 我们 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推 行.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I :
1素 质. 将我们的巨大人口变成资源和财富, 是我 们当前发展的趋势。
然而。
实践中素质教育的 实施. 并非向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
在推行 素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 实施 。
、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存在着执行 不力、 政策扭曲等问题上,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 传统思想束缚、 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 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 的思想观念 、 能力的问题 1. 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观念上. 应试教育对教师、 学生、 家长的影响 都较为深.教师认为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对 文化课程的时间、精力的投入 对于学生来 说 . 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生, 在师资力量 、
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来说.只有努力提 高文化课程的水平. 才会有良好的竞争力. 所 以. 学生也会抵触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发展 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家长对素质教育也存 在疑虑. 从而对素质教育产生片面的想法 2. 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问题 教育者的自
身素质不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
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所教科 目系统的理论训 练. 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的错误导向
1. 考核机制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匹配 当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沿用 传统的评价体制.这种考核机制的导向会使 一在教育 目前我 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 人力去进行文化教学.
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导向
2. 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不同步。
虽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 但是升学政策、 招生
政策、 教师的考核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 依然
是以文化课程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 运. 因此. 虽然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倡导 。
但 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 (三)物质条件配备不足
1. 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由于历年来重 视文化课的教育.因此学校多注意文化课教 师的引进与培养. 而不重视音、 体 、 美等教师 的培养. 多出现由非专业的教师兼职的情况,
或者是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对素质教育 的教师考核力度小等情况。
2. 教学设备的配备不足
不完善.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文体器材不 足. 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 而是以传 统的形式 . 如跑步 , 跳远等进行体育训练, 不 能及时发现、 培训体育方面的优秀学生; 教学 手段现代化推进速度较慢. 影响学生动手、 动 脑、 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 难以完成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 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考试论英雄.进行精 英教育.从而误导教师和资源倾向于少数优 秀的学生身上. 忽视多数学生的培养以及忽 略学生的个性培养, 使教师、 学生、 家长都片 面地追求文化的考试. 而不是关注自身长远、
全面的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最重要的就是有正确的教育目的.即把教育 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 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有力的一 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而要想顺利 地推行素质教育 . 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 育的思想相一致 .即评价体系的建设的指导 教学配套设施 沓教育与管理静 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 地追求成绩. 因此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上级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以及学校对教 师的考核指标就应该转变 (三)重视沟通. 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
事业. 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 实施学校、
社会、 家庭一体化教育 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
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
现的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 向家长开放课堂,
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 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 让全社会都来了解、
关心、 支持和参与教育, 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 变. 营造一个良好的、 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
氛围. 为其全面、 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
( 四)增加教育的投入 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 .
而是要求德、 智、 体、 美的全方位发展, 这势必 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支撑.包括多媒体的教 学环境. 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 设施健全的操 场等. 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 长期 以来我们教育的投入占GDP 比重较低 . 最近 几年终于提到 4%左右 .相比社会经济的发 展. 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的。同时, 在素 质教育中转变一个理念.要将全社会动员起 来. 使社会参与学校的教学投入和办学. 例如 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会定时地资助中小学的 教育设施的建设. 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f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建立合理 的教师队伍 要想使素质教育思想顺利落地实施. 基 层工作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教师队 伍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 的中小学. 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他们思想观念 较为保守. 同时也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 . 在教 学中依然延续十几年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 法。
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加强师资培 训刻不容缓.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 量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努力. 需
求政策、 实施等同步的发展. 尽管目前素质教 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产生. 但是我们
不应该就此推翻素质教育. 而是积极地探索其 成功实施的模式. 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可行 措施, 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 责编金 东) 课外读物
例如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中国
古典名著之旅. 讲解课文的同时. 渗透课文阅 读。
比如, 学了《 草船借箭》 , 学生可能就会对周 瑜恨之入骨, 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遥想 公谨当年, 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的周公谨. 怎么会因为 诸葛亮比 他聪明就设计陷害人家呢? 对一个心 志极高的人来说. 嫉妒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比对 方差. 这对周瑜而言又怎么说得通呢? 那周瑜 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起杀心呢? 欲知其中原委.
请看《 三国演义》 第四十三“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四十六回“用奇谋 L明
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二)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与技巧 为了养成孩子们踏实认真地读书习惯.
巩固课外阅读效果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阅
读的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 精读是对作 品全面深入地理解 , 对作品的人物事件、 中心 结够等全方位通晓。
在学生能够深入文章. 注 意力集中掌握了精读方法后.可以教会学生 略读。即通过浏览、 跳读等方式. 舍去无关紧 要的部分. 培养默读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当
然.一些经典名著只读一遍是不够的.茅盾 说:
“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 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 景; 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
各章各段的结构:
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 地读 , 领会、 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 句。
”其次. 还要教会学生写。
我主张“不动笔 墨不读书”的方法。要求他们既然读书、 就要 动笔墨, 可以在书上圈、 点、 评、 画, 也可以写 读书笔记 可以写出读后感. 也可以评点图书
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 勇于发表自己
独特的见解 (三) 为学生课外阅读搭建平台
首先要固定阅读时间
教师要提高课堂 效率. 每周给学生课内一节课阅读 . 家庭阅读 半小时.双休 日 可适当延长
角, 鼓励学生省下零花钱 , 买不同的课外书.
大家可以互相借阅传看
子阅读. 和孩子一起朗读 家长和孩子还可以
角色扮演. 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带孩子去图
班里建立图书
指导家长和孩子亲 书馆或书店. 营造读书氛围. 培养孩子良好的
阅读习惯 (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 给孩子 成功体验 有调查, 才有落实. 有展评. 才有奋进。阅
读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热情. 开展了“讲故 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 贴册”“手抄报”“ 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 比
赛”等生动活泼、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 定 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
评选“课外
阅读最佳兴趣小组”“小李杜”“成语城主人” “故事大王” . 教师记录学生阅读篇目. 根据阅
读数量评出“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
小博士”。
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推 动课外阅读逐层深入 大地因为小草而绿意盎然.天空因为飞
鸟而生机无限.学生因为课外阅读而睿智富
有。
愿课外阅读给孩子竖起一面风帆. 让孩子 在广袤无边的书海徜徉 (责编张景贤) 125
篇二: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完 2001年第7期素 质 教 育 政 策 失 真 的 原 因 与 对 策 ● 蒋建华 一项正确的政策制定出来以后 ,关键工作 还在于正确地付诸实践,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关 系到政 策的成败 。一些 地方和单位对 贯彻执 行政策在 思想和行动 上不尽完全 一致 ,政策弱 化、变形、扭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 政策 目标、 政策内容不相符合的客观社会现象 ,
称之为 政策失真” 。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难免 会出现与既定目标不一致的地方 ,素质教育政 策的实施也不能例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中,存在着种种误 区,表现为素质教育政策失 真。
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 ,都属各 取所需的情况。
2.政 策架 空 素质教 育政策在执 行过 程中 ,在 一些地 方 和学校只是被宣传一通 ,做了表面文章 ,而未 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 正落到实处 ,成了空架子 。典型的表现为 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 ,“ 素质教育 轰轰烈烈 ,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 这些情况实质 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 ,没有将紊 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 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
3.政 策浮夸 即政策在执行过 程中附加 了不恰 当的内
容 , 盲 目扩大政 策外 延 , 使政 策 的调 控对 象、 范 围、力度、 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 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 实施 素质教 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 ,实 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领 一、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种种表现 素质教育政策 失真 的表现形式 有多种式 样 ,程度也有深有浅 。可以将素质教育政策失 真归纳为以下几种 。
l , 政策替换 即政策 在实施过程 中从表面上看与 原政 策 相一致 , 而事实上却背离原政策精神的内容 , 进 行偷梁换柱。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 区、 本 部门的利益出发 ,挑选其中对 自己有利的部分 贯彻实施 ,对 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 、置 之不理。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 教育措 施的行为 ;再 比如将 素质教 育理解为 简 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 适应教育 。这些均是 各 自从 自身利 益 出发 ,将 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 =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社会原因 1. 社会思潮对素质教育具有两种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既影响教育思 想 ,又影响教育政策,更影响教育行为。其中 的积极 因素是人 们选 择素质教 育 ,促进 了教 育 的改革 ,同时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消 极 因素与落 后 思潮又是 素质教 育实施过程 中出 现这样或那样政策失真的社会根源 。
我们认为 ,
——4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方 面落后 的社 会思潮 “潜 移默化 ” 地 导致了 素质教 育的政策 失真 , 另一方面 , 一些专家 、 校 长 、教 师和家长 为了抵制这些 落后 思想 和行 为 采取 了沿袭 旧路 的做法 ,也导 致素质教 育政 策 失真 。我们认为 ,应该 反 思导 致素质教 育政 策 失真 的社会基础和 思想基础 ,确定正确 的素质 教育 思想、政 策和 措施 。
2 初级 阶段行 政 工 作 方式 导 致 素质 教 育 政策 失真 在 社会生活 中 ,政 治生活对 各项工作 的开 展起着重 大影响 ,特别 是在我 国这 种情况表 现 更 为明显、 直接 这 种影 响既有积极 的一面 , 也 有消极 的一面 我国社会主 义社会是 从殖民地 、
半殖 民地 社会发展 而来 的 ,其 中的消极 因素对 我 国政治 生活发 生着重 大影响 ,再 加上建立社 会主义社 会后 走 了不少 弯路 ,官僚 主义在我 国 政 治 生活 特 别 是行 政 生 活 中仍 然 有 重大 的 影 响 。我 们现在 仍处于社 会主 义初级 阶段 ,人 们 的思维 定式 中仍然存在 着不是从 实际出发 ,而 是从 口号 出发 开展工作 的倾向 。有些 地方 、单 位不是实 实在 在地 开展 工作 ,不是按 照教育 的 规律 解决 教育问题 ,而是 用行政手段 解决 业务 问题 ,出现实施素质教 育 中的行政主 义 、形式 主义倾向,这其实是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 中的体现 按 照这些思路 实施素质教 育 ,难免 不对 素质教 育产 生误导 。工作作风 问题是 素质 教育不能 落到 实处 的直接社 会原 因 ,其根 源在 于政 治 思潮中的落后方面 。
3 经济 思维 的主宰 20 世纪 80 年代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导致 我国社会 生活特别是经济 生活发生 了巨大 的变 化 。经济体制改 革发挥着 巨大 的作用 ,以至在 些地 方在一定 程度上 ,经 济生活成 了社会 的 主导 生活 ,经济 思维和经济 话语决 定着社会 的 切 ,经济效益特 别是短期 经济效 益成 了判 别 任何 活动价值 的基 本标准 。
经 济活动 的要 求和经济 活动中的落后 思潮 和落后 作风影响着社 会的方方 面面 ,当然不 可 避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起 , 各 个经济单 位的责任性 增强 ,他 们迫 切需要教育 能够培养解 决实际 问题 的人才 ,最好 是毕业 生 上 岗就 能顺利地 处理 日常工 作。对 自主承担 社 会责任 的实体 而言 ,这种 现 实性 的要 求并不 一一一一4 ] 过分 。然 而处理 日常工作 的能力 并不仅仅 是个 素质 问题 , 越 简单的工 作对 素质 的要 求反而低 ,
而对熟练 的要求却 很高 在这 种简单 劳动面前 ,
受教育 的高低与其 工作的绩效之 间在短期 内没 有很高 的相 关 。于是 乎 ,人 们就感 叹 ,现在 的 学生素质 低 ,就有人 从培 养简单技 能方面来理 解 素质教育 的 内容 ,这是 不恰当 的 。
教育 要适 应 社会 特别是 经 济 生 活的要 求 ,
这 无疑是正 确的 ,但 是教 育不能 简单地适应 经 济 生活 ,这 种适 应要具有 创造性 ,要站在一 定 的高度 适应 经济 生 活 可 是 ,受经 济生活 中急 功近利 思想 的影响 ,将素质教育理 解为学一些 雕 虫小技 、实用 技术 ,那就 是误解 了素质教育 的本意 ,没有一 种为 民族振 兴而培养 大智大勇 人 才的气 魄 。常 听人说 ,现在的学 生不能扫 一 己之屋 ,何 以扫天 下 ? 从而说 明实施 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 和 紧迫性 这样理解 素质教育 ,未 免 层次太低 学校 教育应该教会学 生一些 日常生 活技能 ,然而辫 素质教育从这 个角度理 解 ,难 免会对 实施素质教育 产生误导 ,而且事 实上 已 经产生 了误 导 。
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内部原因 1.对 素质教育理解 存在偏差 在我 国 ,素质 、国民素质 、提高 国民素质 这类 词或概 念 , 流行很 久很广 了。明确提 出 、 赋 予确定 内涵和 特殊现实意 义 ,并具有法 律的性 质和效力 , 则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事 《 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 《 决定 》 ) 开宗明义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 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 出好 人才” 素质 教育这个词 ,就是广大 群众 由提 高 国民素 质这 个概念转 引而来 的。正是 因为素 质 、素质 教育 这个词语 的大 众化 , 即使没有严 格考证 , 其 基本 涵义也应该是 明 白的 ,大 众化 的、通 俗易 懂 的。然而 ,日常 概念 的素质 、素质教育 在转 化为一 个科学概念 时 ,一些 同志在理解上 存在 偏差 ,因而导致具体 实施时要 么裹脚不前 ,要 么各行一套 。
我 们领 会 《 决定 》精神 ,实施素质教 育是 站在 时代的高度 、适应 知识经 济的需要而对 人 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这主要是从结果来考虑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题 的 ,希 望教 育培养 的人能有利 于国家 的发展 和民族的振兴 , 是从 长远出发 考虑 教育 的未 来 、
规 划教育 的未 来 。如果 站在这样 的高 度考虑 素 质 教育 ,无疑 抓住 了同题 的根本 。然 而有些单 位 和个人 由于 没有深刻理 解 《 决 定》对 素质教 育 的宏观把握 ,而是按 照 日常概念 的涵 义对其 进行 理解 ,按 照 自身生 活中的 素质概 念进行理 解 和操作 ,从微 观的 、具 体的 、枝节 的方面考 虑 素质 教 育 的 实施 ,以 至 于有 些操 作 措 施 与 《 决定 》精神南辕 北辙 , 有 些措 施不但不 利于全 民素质的提高 ,甚至有 可能降低 民旗 素质 ,从 而 导致素质教 育政策 的失真 笔者认为 ,素质教育就是 不受社 会短期 利 益 干扰的 、 为了社会和个 人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 。
其基本 要求是通 过对 自然 科学 、社 会科学和 人 文科学 的基本 事实和基本理论 的消化 、 吸收 , 不 仅使学 生掌握这 些知识 ,而且使学 生掌握 生产 相应 知识的方法和 心理 品质 在 课程教 材方面 ,
需要将 科学和社 会的基本 知识 和基 本同题及 其 产生 的曲折 过程设计进 去 ,处理好 实质 内容 的 学 习和 其中隐含 的方 法 、心理 品质 ( 即形式 内 容) 的洞察 ,从而达到学生知识层次和心理层 次 的同时提 高 素质 教育就是在传 统教育基础 上 的全 面升华 。
提 高素质的教育或 素质教育 ,不仅仅 是针 对 “应试教 育” 而言 的,正如 《 决 定 》所说 的 ,
要 “贯穿 于幼儿教育 、中小学教育 、职业教育 、
成人教育 、高 等教育等各 级各类 教育 ,应 当贯 穿于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 和社 会教育等各个 方 面 ” , 包 括提高 劳动者和 知识分 子 、一般人 才和 专门人才在 内的全体 国民的素质 。对应于培养 专门人才 而言 ,它突 出要对 全民进 行教育 ,普 及教育 ;对应于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其他社会 功能或 实用功利而 言 , 它突出教育 自身 的特点 、
独特功能 2.对 “ 转轨 ” 的误解 差不多有十年的时同,我国教育界大力宣 传 、热烈讨 论了 由 “应试 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 轨的提法 , 宣传、 讨论和争论在 1998 年 7~8 月 间热到顶 点。其 实 ,实施 素质教育需要 改造 现 行 教育 中的落后 方面 ,然 而并 不是要全 部抛 弃 过 去 提 出 “转 轨” 的本意 也是要 克服 为了考 试分数 而不顾学生发 展的偏颇 然 而 由于为 素 质教 育设置 了 “ 应试教育 ” 这 个对 立面 ,并 且 要 “ 转轨” ,于是 ,许多教 育第 一线 的同志 们和 某些教 育理论工 作者 ,努 力体 会这 一提 法 的精 神 ,努 力下功夫 转 变” ,努力寻找 “不 同” 和 对 立” ,也就是说 ,努力设想 、构 建不 同于原 来教育 的素质教育 ,努力反其道 而行之 予素质教 育与考试 得分 高 、学业 成绩好 、有知 识(特别 是书本 知识) 对应 、对 立 的涵 义 ,因 为这些是 “ 应试教 育” 的若干特 征 。以致 对于 素质提高有 各式各 样的理解 :有 的理解为 生活 实践能力 ,有 的理解为 具有 多样 艺术才能 ,有 的理解为道德 品质 , 还 有学会做 人、学 会求知 、
学 会做 事 、学 会生 活。这 样 “转轨 ” 的 良好 愿 望变成 了对传统 做法 的全 面否定 ,在倒 “洗澡 水 ” 的时候将 “小孩 ” 一起 倒掉 了 。
3.对 教育改革 的误解 素质教育政 策失真还 由于对教育 改革 的误 解 ,以为一说改 革 ,就一定 是要用一 个去 取代 另一个 , 并 且要打倒这 一个才能树 立另一个 。
其 实 ,教 育改革根本不 是那 么回事 。教育 的继 承 性是很强 的 ,教育 的 内容 、方 法及 其结构具 有 很大 的稳 定 性 。看 看 一个 世 纪 以来外 ) 中小学的课 程表 ,语、外 、数 、理 、化 、生 、
史 、地 、音、体 、美 ,大 同小异 ,是相 当稳 定 的 课 堂 教 学 、课 外 活 动 、讲 授 、谈 话论 ) 、练 习、实验 、实习等 教学形式 和方 法也是 相 当稳定 的。
不 同社 会制度 、 不同意识形 态 、 不 同教育思想 观念下 的教育 ,在教育 目的、办学 指导思想等方 面当然是有 区别 的甚 至有质的 区 别 { 但并 非如 同造 房子那样 ,必须把 旧房子推 倒 , 把基地 清除干净 , 在 空地上盖 起新的房子 。
从 旧中国为反 动统治服务 的教育 , 经过改革 , 建 立新 中国的人 民教 育 ,最好地说 明 了 :它是一 个逐 步改造 的长期过程 开既有 的教 育 , 只能是对 既有 的教育有 所增 加 、
减少或部分 替换 ,更 主要是改造 ,并 且是 或快 或慢逐步进行 的。整个 地推倒重 来 ,另起炉 灶 ,
甚至一律颠倒 过来 ,并 且短时 同完成 ,这样 的 事情 是不 曾见到 过 的 而赋 ( 无 论 中 (讨 新教育 的建立 ,撇不 四、克服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建议 1.正确 处理 各 方面 对 教 育 提 出 的现 实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求
计划经 济条 件下 ,利益主 体单 一 ,人 们考 虑 问题仅仅 从国家利 益和政 治 利益出发 。随 着 市 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对 外开放 ,利益主体 呈 现 多元化趋 势 。比如 产生了外 国投 资者 ,其 必 然 对 中 国培 养 的人 才 提 出符 合 自己利 益 的要 求 ;个人利 益的 凸现 ,也相 应地要求教 育的改 革 ;大量经 济实体 的诞生 ,其对人 才质 量和规 格 的要求更是对 教育形成 了冲击 。多元 化的利 益 主体可 以分为三 类 :国家 利益 、社会 利益和 个 人利益 ,而这 不 同的利 益主体对教育 的要求 是 不同的 ,有时 甚至对立 。按照市 民社 会理论 的分 析框架 ,也 至少存在着 国家利益和 社会利 益 两类 , 国家 更加考虑 长远 利益 、 公 众利 益 , 以 维持 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而社 会的各利 益主体 则 注重 自己的眼前 利益 ,盼 望短期利益 的快速 实现 。
伴 随市场经济诞 生的各利 益主体 的教 育要 求,应该 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
篇三: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
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
政策浮夸型。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 四班子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
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
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 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 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
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 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 一. 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
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 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
三.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推荐访问: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失真 素质教育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