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7篇

时间:2022-09-01 09:00:25 来源:网友投稿

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7篇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9796教育现代化·2016年8月第21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9796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7篇,供大家参考。

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7篇

篇一: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96 教育现代化·2016 年 8 月第 21 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 97 96 教育现代化·2017 年 5 月第 22 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课程与教学在众多作品中,卢梭称《爱弥儿》为“最伟大,最优秀的著作”。

 [1] 他认为,人是由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而人的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教师作为自然主义思想的践行者,被卢梭赋予了完美的形象:博学智慧,品格高尚而又深谙教育方法。一 教师本质观(一)

 教师是学生天性的守护者卢梭认为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也是容易变坏的。如开篇中所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 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守护学生的天性,为孩子的灵魂筑起一道围墙,防止学生的心灵沾染罪恶,思想产生谬见。教师守护学生的天性,首先是给予学生真正的自由:身体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从一出生,就让他处于自由伸展的状态,免于襁褓的束缚。“趁早就让他们支配他的自由和体力,让他的身体保持自然的习惯,使他经常能自己管自己,只要他想做什么,就应该让他做什么”。

 [3] 这样,学生便“从小养成了自己动手的习惯,避免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

 [4] 卢梭认为,儿童是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的,切不可使用权威,命令行事。他做一切事情都应按照自己的思想,出于自己的意志。卢梭认为,只有保持欲望和能力的平衡,才能防止心灵沾染罪恶,所以教师就要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师要辨别哪些是真正的需要,从而给予帮助。爱弥儿在长大之后,是容易被虚荣心,偏见,自私所误导的,所以,从小就给他穿朴素的衣服,通过小鸭子的经历将虚荣心彻底堵在心灵的门外。(二)

 教师是学生社会化的促进者人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两种属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是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所以,“教育者的职能就在于利用艺术手段,使本来处于非对抗矛盾的个性和社会性相辅相成,将生物性的自然人,因势利导地造就成社会性的人,即善良公民。”[5]教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首先是促进身体的社会化。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心灵服务,所以卢梭培养的自然人,首先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爱弥儿从小就进行身体锻炼:洗冷水澡,与伙伴竞走,学习成人运动项目等等。教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其次是心理的社会化。卢梭认为,爱弥儿作为社会一员,是不能与世隔绝,独立存在的,他必然要借他人之力而生活,也必然要为社会履行他的义务。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潜在的仁爱之心,使他认识到,“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逃避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是富,是强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6]“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7] 所以,卢梭培养的自然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作社会的一分子,这样的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公民。二 教师价值观(一)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行为榜样卢梭认为,教师在承担培养一个人的责任以前,教师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他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绝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孩子由衷的喜爱。卢梭《爱弥儿》中的教师观张明杰(大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摘 要: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育即顺应自然 , 保护天性,人的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也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培养自然人为最终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有关教师的论述,从教师的本质观,价值观和方法观三个方面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关键词:教师观;爱弥儿;卢梭本文引用格式:

 张明杰 . 卢梭《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J]. 教育现代化,2017,4(22):96-97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7.22.039作者简介:

 张明杰,汉,河北唐山人,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97 教育现代化·2016 年 8 月第 21 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 97 教育现代化·2017 年 5 月第 22 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vip.163.com课程与教学在道德教育中,教师是善良行为的榜样。儿童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因年龄幼小,不知善,也不知如何行善。所以,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你们要为人公正和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记忆里,使他们深入到他们的心。” [8] 一切慈善的事情,教师不强求学生去做,而是当着学生的面做。当教师的善良,化作一种行动的时候,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生活教育中,教师是忍受痛苦的榜样。教师如果想要使学生坚强而勇敢,能够忍受痛苦,那么在学生受伤流血时,教师的表现就一定是镇定的。如果教师慌慌张张跑去安慰学生,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二)

 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朋友不同于封建教育的束缚,卢梭提倡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他超越了一方的权威,是两个独立平等的生命个体间的交流,是用一个智慧生命开启另一个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朋友,他始终以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陪伴爱弥儿成长。从不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与高明,当学生的水平不如自己时,将自己下降到学生的水平,与学生一同经历,他视学生为独立平等的生命个体。卢梭认为,教师视学生为朋友,就要敢于承认自身错误。用坦率来面对学生,远比那些掩盖错误的人更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也体现在他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他善于观察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学生的心理,并清楚地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把儿童当成儿童,不用长篇大论的道理去教导他,按照学生的观念去解释问题。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更多的是教师拿成人的思想当作学生的思想。三 教师方法观(一)

 注重经验教育卢梭认为,青年时期的知识教育应从经验中获得,即经验教育。“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 [9] 这样往往比课本获得的更加牢固。经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锻炼中,我们学会了怎样使用我们的体力,知道了我们的身体同周围的物体的关系,学会了怎样掌握那些适合于我们的器官使用的自然工具。” [10] 在学习地理方位的概念后,一次迷路的经验会使学生更加清楚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的作用,也将使他永远铭记在心,天文学是如此之实用。在经验教育中,知识将真正属于他自己。他能够明白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也更加坚信他所知道的事物。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最初的目的,不是教给他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取并运用知识。(二)

 主张自然惩戒儿童是依赖于物的,他的行为不含道德意义,所以,他要接受自然规律的教育,而非来自于人的惩罚。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以后,不必直接去制止他们或处罚他们,而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错误或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结合具体事例使他们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受到教育。这就是“自然后果法”。防止学生的心灵受到沾染,需要善用自然惩戒。虚荣心是比无知可怕得多的思想偏见,如果能利用它使学生遭到一些羞辱或不幸,这样的惩戒会比口训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在魔术师表演玩鸭子的故事中,爱弥儿抑制不住虚荣心的驱使,上台拆穿魔术师的戏法,之后,魔术师用行动“羞辱”了爱弥儿,并告诉他,做人要低调。这次惩戒,使爱弥儿深切体会到了虚荣心带来的危害。当学生有冒失行为,教师“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须你禁止,也能预防他的调皮捣乱。” [11] 当儿童打碎了窗上的玻璃,不必立刻惩罚他,也不必马上配上新的玻璃,而是让他受着凉。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及其后果,并加以改正。“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 [12]四 结语卢梭的《爱弥儿》作为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部著作,开启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源流,也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天性的守护者,也是学生社会化的促进者;是榜样,也是朋友。教师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为当今教育方式提供了积极的范本。启发式问答,让知识为学生所用;自然惩戒,更是放任无为与一切有为的博弈。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内容上,卢梭强调真正有用的知识,重视直接经验并弱化间接经验的学习,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化。卢梭极力倡导教师应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对于卢梭本人而言并未真正实践榜样的角色,但这一观点对于当前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参考文献[1] 卢梭 . 袁树仁译 . 卢梭审判让雅克:对话录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20.[2][3][4][6][7][8][9][10][11][12]

 卢梭著 . 李平沤译 . 爱弥儿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55,65,289,303,126,239,164,92,120.[5] 滕大春 . 卢梭教育思想述评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1.万方数据

篇二: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儿读后感

 大同路小学

 高晶

  《爱弥儿-- 论教育》读书心得

  通过读这本书,卢梭对于教育学的观念深深折服了我,对于初入校园,初登讲台的我,有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尽自己所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评价与反思: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有观点称,这种分期以及把

 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虽然本书有很多可取之处,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但是书中也有很多观点我无法苟同。

 卢梭所认同的教育遵从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下卷之中,很难看到他的指引,爱弥儿是在他的干预中受教育。与卢梭本身的观点自相矛盾。他选择的教育对象也不是那么全面,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 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教育事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职业,所以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篇三: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国内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著述颇丰,研究范围较广。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从卢梭教育思想的多方面入手,试图对多个思想点进行探讨;一类是从卢梭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入手,对单个思想点进行研究。国内涉及卢梭教育思想面度比较广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都比较少。专著能对卢梭多个思想点做比较详细的介绍,而论文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大部分试图从比较广的面度来探讨卢梭教育思想的论文一般只是其思想的简单述评。滕大春曾对卢梭教育思想做过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他的专著《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从多个方面分述卢梭的教育思想。滕先生论述卢梭对天性、培养自然人、发展天性的教育、身体保育和锻炼的教育、感觉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女子教育几个方面的思想,并充分肯定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卢梭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 归于自然” n1。另外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第四章也用很长的篇幅专门论述卢梭及其教育思想。他们批评国内学者对卢梭教育思想研究的局限性,建议把教育思想研究范围拓展到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在儿童自然发展及教育思想这一节,作者指出卢梭塑造二位自然教师的形象,这位教师应该履行帮儿童解脱束缚的职责,对孩子要怀有母爱之情,教师应该是聪慧的年轻人和导师,教师要受过教育乜1。还有一些论文试图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全面研究,基于篇幅限制,内容都偏于浅显而且论述没有重点,主要文章是杨光富的《重温卢梭:教育史上的“ 哥白尼” 》、张建忠的《珠联壁合殊途同归——浅谈孔子、卢梭的教育观》,这里就不赘述。从卢梭教育思想的某一个思想点入手进行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分别涉及卢梭教育思想的不同方面,如自然教育思想、儿童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体育教学思想、消极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思想、性教育思想等等。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的切入点虽然不同,但都主要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多数都在探讨卢梭以儿章为中心的思想。检索结果中,研究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的论文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宋全成的《论卢梭的教育理论》。宋全成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进行归纳。他认为,封建专制教育制度的批判和道德理想国的政治理论是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的【l 】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l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23.【2】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i :版社,2002:230.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两个基本前提。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良好的教育有赖于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为金钱而工作的崇高的教师,是培养人、进行社会教育的主体;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培养道德公民、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作者除肯定卢梭教育理论外还批判卢梭对智力教育不够重视⋯。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庄爱平的《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和杨孔炽的《论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意义》。庄爱平从四方面来论述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应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儿童的感觉训练,注重儿童的保健工作,注重儿童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瞳3。作者挖掘这些观点的新意,给我国的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可参考的意见。杨孔炽的文章则从挖掘卢梭儿童观的新观念出发,简要论述卢梭的儿童观对现代教育革新的重要借鉴意义。作者认为卢梭的儿童观是从人性自由和善良的本质出发的,是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还认同卢梭将儿童看成是发展变化中的人这一观点口1。研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对卢梭教育分期中学生道德培养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高志东的《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困境的解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他认为,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存在三种困境,它们分别是自然教育与公民教育选择的困境、‘ 教育分期理论在儿章成长现实中实施的困境以及高尚的教育与教师何以产生的困境,这些困境的产生是卢梭理想的道德教育与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体现,通过对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困境的实质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启示H1。卢梭的体育思想是自然教育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相关论文主要是探讨体育思想中顺应自然的原则。张玲玲在《从自然走向理性——论卢梭的体育思想》一文中提出卢梭的体育思想表现出一个鲜明的体育教学原则:这就是体育要服从自然法则,让人的身心自由协调地发展。体育教学不是否定理性,其根本目的恰恰是培养人的理性。作者认为卢梭的体育思想对币确的体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Il 】宋伞成.论卢後的教育理论fJ l .山东师大学撤(社会科学版),1999(2):63—67.f2】序爱甲.卢梭的儿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g.IJ ].幼儿教育,1994(i ):53—54.【3】3杨孔炽.论卢梭的儿奄脱及其现代意义【J 】.教育研究,1998(1):73.77.14】高忠东.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困境的解读及其对当代t蜥iJ].沈阳教育学院报.2007(3):8一11.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借鉴意义口1消极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中特别的一部分。专门探讨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论文有彭茜的《卢梭的“ 消极教育” 思想简介》、孙光琼等的《寓“ 积极"于“ 消极",以“ 无为"成就“ 有为"——论卢梭的“ 消极” 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等。虽然作者都是探讨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但他们探讨的角度不同。彭茜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乜1,而孙光琼则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论述的口3。卢梭教育思想也包括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谢丽玲的《劳动教育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卢梭劳动教育思想述评》述评卢梭的劳育思想。作者认为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以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与其自然教育的方法相适应的H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卢梭教育思想的整体研究与个别研究都很少涉及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第四章对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有所探讨,但观点不明显,研究不够深入。在笔者查阅范围内,国内鲜有人对卢梭教师教育思想做系统的研究。二、《爱弥儿》教育思想研究从检索的结果来看,关于《爱弥儿》教育思想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大部分的论文都试图全面挖掘这本书中蕴含的多种教育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周萍的《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探析》、郑鹏程的《除旧布新,塑新人的尝试——卢梭<爱弥尔>述评》和赵林的《卢梭教育学思想浅析》。周萍的《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探.析》一文以自然主义教育为研究对象。作者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爱弥尔》中蕴含的自然主义教育,并概括性的论述了《爱弥尔》中的教育思想。但是作者也对卢梭的一些教育思想提出质疑,如强调儿童从经验中学习知识瞄1。郑鹏程的《除旧布新,塑新人的尝试——卢梭<爱弥尔>述评》一文从历史背景出发,从人的价值与尊严、归于自然、消极教育几个方面分析《爱弥尔》这部作品。除强调这部教育著作本身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外,作者还把作品放入当时【l 】张玲玲.从自然走向理性——论卢梭的体育思想阴.两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38.【2】彭茜.卢梭的“ 消极教育” 思想简介【J J .山东教育,2007(6):4.6.【3】孙光琼,冯文全.寓“ 积极” 于“ 消极” ,以“ 尤为” 成就“ 有为” ——论卢梭的“ 消极” 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中国德育,2006(9):19.24.【4】谢咐玲.劳动教育与人的素质的伞面发展——卢梭劳动教育思想述评【J 1.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46.50.【51周萍.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探析【J 】.教育科学,1994(4):28,59-64..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的历史环境进行分析,体现《爱弥儿》除旧布新的历史意义n1。《卢梭教育学思想浅析》这篇论文是依据爱弥尔的成长的四个阶段来分述卢梭的不同教育思想。教师对幼儿期的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和体育教育;对儿童期的学生进行感官教育;对少年期的学生实施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对青年期的学生则以道德教育为主。作者最后提出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公民乜1。还有小部分的论文研究《爱弥儿》中某一方面的教育思想,从女子教育的角度,道德教育的角度、教师教育等一个方面作深入分析。笔者的搜索结果表明,每个角度几乎只有一篇论文,关于女子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论述就不做赘述。从教师教育这个角度来研究《爱弥儿》的论文是杨明权的《卢俊教师论思想的启示》一文。论文题目显示作者应该是要探讨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但论文只涉及《爱弥儿》这一部卢梭的著作,所以实际上作者是在探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而不是卢梭教师教育思想的全部内容。这篇论文总结《爱弥儿》里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如教师不能是一个出卖他人的人:教师必须具有高度教养:教师应该严格约束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应该精通教育艺术;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既教书又教人等嗍。作者试图全面论述《爱弥儿》中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因为求全求大,导致论述不够深入,而且作者没有系统的梳理《爱弥儿》中蕴含的教师教育思想,只是把许多观点简单地罗列出来。从国内对《爱弥几》的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只有少数论文涉及到《爱弥儿》教师教育的思想,并且研究还比较粗浅。在本人查阅范围之内还没有论文和专著对《爱弥儿》中的教师角色进行系统地分析。0.2.2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在ProQuest ARL中以“ Rousseau"和“ Educati on” 为关键词进行基础检索,得到6条相关条目。在教育资源信息中心( ERIC) 中以“ Rousseau” 和“ Educmi 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19相关条目。在ProQuest Di gi tal Di ssertati ons( PQDD)中以“ Rousseau” 为检索词,再以“ 文摘’ ’ 为检索项,得到64条目条,教育思想相关条目5条。以“ Rousseau” 为检索词,再以“ 论文标题"为检索项,得到20条目【l】郑鹏程.除If{布新,塑新人的尝试一卢梭《爱弥尔》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1995(4):63,75· 80.1212赵林.卢梭教育学思想浅析【J 】.法国研究,2000(i ):112-118.【31杨明权.卢俊教师论思想的启示【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i ):46-48,74.5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条,教育思想相关条目2条。经过筛选,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期刊论文为22篇、专著1本。.对国外研究现状也从卢梭教育思想研究与《爱弥儿》教育思想研究两方面进行陈述。一、卢梭教育思想研究笔者综合期刊搜索结果与其他途径搜索的结果发现,国外对卢梭教育思想研究的角度比较独特,与国内的研究角度比较,国外的研究倾向于从心理学、政治学等角度来探究,但也有相当多的文章集中在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研究上。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的文章主要有J oseph M Kni ppenberg的Movi ng BeyondFear:Rousseau and Kant on Cosmopol i tan Educati on(勇往直前:卢梭与康德的全球教育观) 和J .J .Chambl i ss的Human Devel opment i n Pl ato and Rousseau:Trai ni ng FromChi l dhood i n Goodnes( 柏拉图与卢梭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从儿童时期起就培养善德) 。Kni ppenberg的文章从比较卢梭与康德对于“ 教育与性格养成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切入,来论述教育如何影响性格养成n1。Chambl i ss在其文章中提出“ 柏拉图和卢梭对于人的发展的看法是相似的’ ’ 这个观点,论述了柏拉图与卢梭这些看法给教育的启示。从政治学角度来探究的文章主要有Wi borgSusanne的Pol i ti cal and Cul turalNati onal i sm i n Educati on:The Ideas of Rousseau And Herder Concerni ng Nati onalEducati on( 教育中的政治文化意义下的国家民族主义:卢梭与赫尔德对国家民族主义教育的思考) 。作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卢梭和赫尔德的教育思想,认为“ 卢梭和赫尔德的教育思想对国家民族主义的产生起了重大作用"乜1。西方教育史和哲学史著书基本只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查阅J ames Bowen的A Hi story of Western Educati on( 西方教育史) b1罗素的The Hi story of WesternPhi l osophy( 西方哲学史) “ 1后,笔者发现这两部著作中都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但对别的教育思想没有过多论述。在笔者的检索范围内,还未查到国外的学者对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做专门的【1】Kni ppenberg,J oseph M.Movi ng Beyond Fear:Rousseau and Kanton Cosmopol i tan Education[J].耽JournalofPol i ti cs.1 989.V引.5 l :809.【2】Wi borg,Susanne.Pol i ti calandCul mml Nati onal i sm i n Educati on.ne Ideas of Rousseau and HerderConcerni ngNati onalEducati on[J ].Comparati ve Educati on.2000,Voi .36:235-245【3】J ames, Bowen.A Hi story ofWestern Educati on( vol ume three)【M1.London:Methuen&CO L1’D,1981:184-201.【414 Bertrand,Russel .砌P Hi story ofWestern Phi l osophy【M】.New York:Si mon&Schuster, 1972:690.6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研究。二、《爱弥儿》教育思想研究从搜索的资料表明,国外的期刊和教育史籍对《爱弥儿》教育思想研究的研究角度有语言学、情感教育、课程论等。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爱弥儿》的教育思想比较特别,代表性的文章是J ohnston Gui l l emette的Consti tuti ve El ements of theDi scourse ofNatural Instructi on i n Rousseau" s Emi l e:Si tuati ons and ...

篇四: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卢梭《爱弥儿》教师角色观姓名刘琼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学原理指导教师张少雄2009060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爱弥儿》是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的一部代表作卢梭通过叙述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受教育过程塑造一个独特的教师形象。这部著作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教师角色观是其中很独特的一部分。全书分为五卷前四卷按时间顺序描述爱弥儿的成长经历第五卷讨论女子教育与爱情教育等问题。教师角色观的内容主要蕴含在前四卷中。教师与婴儿期爱弥儿平等相处和交流促进他成长由此卢梭表达出婴幼儿的教师角色主要是陪伴者。教师作为陪伴者应该是年轻的、聪慧的还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这些素质都帮助教师更好地胜任婴幼儿的教学工作。根据儿童期爱弥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卢梭认为教师应该主要扮演榜样的角色。他还提出教师作为榜样应该先成人。教师成人根据《爱弥儿》中的描述就是要热爱儿童这为榜样的角色增添人文关怀的色彩。少年时期是爱弥儿发展智力的时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孩子选择知识采用问答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爱弥儿是一个脱离少年状态的男子卢梭明确指出教师此阶段主要扮演朋友的角色。《爱弥儿》从三个方面描述教师从朋友的角度帮助学生一是教师促进年轻人独立求知二是教师通过交谈了解学生的心理三是教师帮助学生戒除不良嗜好。《爱弥儿》对教师在学生不同成长期四种主要角色的描述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教师角色观它是全程式的教师角色观因为它是从一个学生全程式的培养中生发出来的它是变化的教师角色观因为它的四种角色对应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当学生的状态改变时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爱弥儿》教师角色观旨在展示一种进行全程式教育的教师形象。这种教师是通用型的教师他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一人扮演多种角色。无论学生处在何种教育阶段教师都可以胜任那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关键词教师角色爱弥儿卢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童  煎日期埠年土月上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型、导师衅上月三日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 选题缘起绪论《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因其教育思想之丰富、观点之深刻几百年来倍受世人推崇被教育界人士奉为经典。经典富有张力对于经典的解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研读《爱弥儿》发现此书除人所称颂的自然教育观、感觉教育观等在作品中得到凸显外还隐含着一种独特的教师角色观。这种教师角色观在文本的前四卷得到体现从爱弥儿的教师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扮演不同角色并变化其角色内涵中得到彰显。因此笔者设想从教师角色观这一角度对《爱弥儿》进行文本解读发掘文本中蕴藉的深层教育意义得出一些不同于当前《爱弥儿》研究的新的研究成果。  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 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期刊检索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为确定本研究在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位置本综述期刊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    年至    年 月。在中国知网首先以“主题词 为检索项“卢梭”为检索词得记录    条。以“主题词 为检索项“卢梭”并且“教育 为检索词得记录   条。再以“主题词 为检索项“卢梭 并且“爱弥尔’’为检索词得记录  条。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卢梭”并且“教师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得记录  条。以“篇名”为检索项“卢梭”并且“教师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得记录 条。经检索   至      年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是   篇。谷歌图书搜索键入“卢梭”搜索到图书   本教育思想研究类的专著 本 爱弥尔的译本除外 它们分别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  年出版、由祖霞所著的《卢梭的平等教育》和   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滕大春编著的《卢梭教育思想述评》。基于搜索所得结果可以从卢梭教育思想研究与《爱弥儿》教育思想研究两方面进行分类陈述。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国内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著述颇丰研究范围较广。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从卢梭教育思想的多方面入手试图对多个思想点进行探讨一类是从卢梭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入手对单个思想点进行研究。国内涉及卢梭教育思想面度比较广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都比较少。专著能对卢梭多个思想点做比较详细的介绍而论文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大部分试图从比较广的面度来探讨卢梭教育思想的论文一般只是其思想的简单述评。滕大春曾对卢梭教育思想做过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他的专著《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从多个方面分述卢梭的教育思想。滕先生论述卢梭对天性、培养自然人、发展天性的教育、身体保育和锻炼的教育、感觉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女子教育几个方面的思想并...

篇五: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摘要:《爱弥儿》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作,其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及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政治思想为《爱弥儿》中的教师观奠定了思想基础。《爱弥儿》中的教师观主要指:亲缘性,持续性,不固定性的师生关系;角色身份的开放性,角色地位的平等性,角色表现的情感性,角色功能的非功利性;广博的基础知识,高超的实施教学能力,仁慈的道德品质的教师素质;及隐含的教师自我评价。然而,《爱弥儿》中的教师观让我们反思教师工作可知:走进学生世界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提升教师素质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基础;教师自我评价是学校教师发展的内在激励。

  关键词:《爱弥儿》;自然主义;教师观;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运动者-卢梭构思 20 年并用 3 年撰写完成的教育巨著。有学者曾夸张的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即使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可见,《爱弥儿》在教育界占有的多么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部教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生活哲学,它可供后人研究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然而,自《爱弥儿》1762 年问世后,学者们对其的研究普遍立足于普通教育,亦或研究儿童教育等方面,却很少有人研究教师教育。本文据对《爱弥儿》教育思想的理解,试图构思出其内隐的教师观,并通过这种教师观探测其

 对学校教师发展的几点启示以助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爱弥儿》中教师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1.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卢梭认为自然人本无善恶之分,在自然条件下的野蛮人,在?毫拥幕肪持形?求得生存不断利用并发展自身能力而保全生命便逐渐形成“自爱心”。他认为“自爱心”后来拓展演变成爱别人即“怜悯心”,这便是人类最原始的两种感情。当然,卢梭后来又将“自爱心”与“怜悯心”统称为“良心”。在《爱弥儿》这部著作中,开篇卢梭就坦言,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一切都是善的,只有到了人的手上才滋生出恶来的。所以《爱弥儿》这部小说体著作几乎可以理解为卢梭“人性本善”哲学思想的真实写照。他说“但是这些东西从外部渐渐进入人的心中,不知不觉地使人变坏。”[1]P56

 2.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

 顺应天性施教,培养“自然人”是卢梭在《爱弥儿》中创造性的主张。他说: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活得;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2]p7 卢梭深信人性本善,人是进入社会才沾染上恶习的,人的总总丑陋行径是不良教育造成的,真正好的教育就应该顺应天性,只有培养自然人才能摒弃世俗的偏见使人成为人。因为只有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才能平等的取得其人品的天职。卢梭曾用自然人与公民进行比较,它说“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3]p7。他认为自然的人是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情感保持在第一位的人,是不知道其有什么需要的,而公民是

 经常处在自相矛盾境地,经常在他倾向和应尽的本分之间徘徊犹豫,是不可取得。

 3.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政治思想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以及《政治制度论》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鲜明代表作。尤其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4]更是基调高昂的展现了卢梭从自然自由人走向政治自由的人的政治理想。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战斗士,可以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改良社会的,他痛恨统治专政制度,他饱含深情的想要勾勒出一个自由平等的和睦社会。他曾宣称,“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最终目的,因为它将带给全体人民最大的幸福。[5]当然,卢梭政治自由思想必然与他“天赋人权”的思想密不可分的。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曾经生动的描绘了人类发生不平等现象来源并对其后期发展情况作出了深刻的分析。

 二.《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1.师生关系观

 《爱弥儿》中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复杂的,因为爱弥儿还未出世卢梭已经假想自己的存在,而在卢梭假设爱弥儿存在的第一条件是:爱弥儿是孤儿,卢梭承担了父母的全部权利与职责,而爱弥儿要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他并服从他。所以很多时候爱弥儿与卢梭的那种师生关系,就爱弥儿本人都并没有弄得很清楚。但他们的这种特殊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亲缘性。在爱弥儿出生成长直至成年与苏菲完婚,这漫长的 20

 年(卢梭认为 18 岁不适合结婚,与苏菲相恋后来让爱弥儿游历两年后成婚,假设爱弥儿完婚即卢梭教师职责结束。)都与卢梭相生相伴。无疑他们之间是具有深厚情谊的,卢梭几乎是爱弥儿最亲最信任的人。“除我们两个同意以外,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6]p29,这是卢梭施教前的理论假设,即他们那种亲缘性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持续性。卢梭对爱弥儿实施的是明显的阶段式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卢梭自行采用教学方法,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卢梭与爱弥儿的师生关系都体现出持续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阶段的过渡而出现中断,他们始终保持原始状态共处。在卢梭主张关注儿童心理变化,要求教师要把儿童当作抽象的人来看待观点看,毫无疑问,他们这种持续性仅仅只是卢梭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设计的一种浪漫主义理想。

 第三,不固定性。从卢梭对爱弥儿分阶段施教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师生关系具有不固定性。在幼儿时期卢梭希望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时卢梭更多的是保护爱弥儿身体生长,他们的关系是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到童年期卢梭提倡顺应儿童天性,让孩子快乐成长,此时他们的关系是游戏的玩伴。只有施行理性教师时他们才出现比较明显师生关系,但他们的师生关系也是出于变化中的。

 2.教师角色观

 卢梭的教师角色观是直接得益于其“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他要求充分尊重儿童,体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性。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教师角色身份的确立及角色地位的取得都是与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紧

 紧相联系的。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教师角色。

 第一,角色身份的开放性。在心理学中,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公务员、军警)和开放性(朋友)。而在本文中所指的开放性是指卢梭在整个教师角色中并没有规定性的扮演教师角色,他的角色身份体现多重性,形式多样性。

 第二,角色地位的平等性。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教育主旨是培养“自然人”即自由人,他主张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自由成长。他说“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7]P253,他要求老师要尊重儿童,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应该养成让孩子自己选择的习惯。

 第三,角色表现的情感性。在前文笔者已经阐述过卢梭与爱弥儿是具有亲缘性关系的。所以,这两者在各自角色扮演中体现深深的情感性是无可厚非的。卢梭认为教师就应该与学生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两个人的心才会在一起,只有这种真心诚意的情谊才能取得教学效果。

 第四,角色功能的非功利性。在卢梭教育爱弥儿的整个过程中,卢梭对这个假想的教育对象始终以他出自内在的教育热忱来施教,并未展现其目的性。卢梭始终站在一个教育者的立场,他认为教师必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根据儿童需要施教,教给儿童有用的知识,让儿童去体验观念。但卢梭却从没有论述过教师做这项工作对其自身的价值,这样看来这种角色的功能的非功利性似乎有些难入凡尘。

 3.教师素质观

 从教师素质角度来看,卢梭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一个

 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因为他认为年轻的老师才能更好的成为孩子的玩伴。换言之,教师应该有颗童心,应该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形成十分固定的情谊这是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广博的基础知识。《爱弥儿》中卢梭负责爱弥儿的全部教育,在全部的施教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卢梭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向我们清楚的论述了各种感官教育并逐一作出论证,他说宁愿让孩子贪食也别让孩子染上贪心的恶习。为了教地理知识他带爱弥儿去看日出,他让爱弥儿观察水中的筷子启发其思考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

 第二.高超的实施教学能力。无疑,卢梭对爱弥儿分阶段教学,朝着他培养“自然人”的目标实施的教学水平是很高超的。这种高超主要体现在卢梭对教学过程采用预设的教学手段。张楚廷老先生认为教育是最自觉的预设,他说“最能代表人类预设行为的莫过于教育,这是人类更根本,更自觉的预设行为”[8]。这种预设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方法的采用恰到好处的综合体现。

 第三.仁慈的道德品质。卢梭认为教师要爱护儿童,而为人仁慈却是头一个天职。他在道德教育中,他说“仁爱不是智力所想象出来的纯碎的道德概念,而是经过理智的启发的真正的心灵的爱,是我们原始的感情的循序发展”[9]P328 卢梭教师角色功能的非功利性可以看出他是具有对爱弥儿纯粹的爱。他也认为不诉诸良心的而仅仅实施理性教育是不能遵从任何自然法则的。可见,在他笔下仁爱是教师多么重要的品质。

 4.教师自我评价观

 在《爱弥儿》中并没有直接论述教师评价的问题,但如果读者认真思考了《爱弥儿》附录部分“爱弥儿和苏菲---孤独的人”那些故事存在真实的意义,会发现那些大量补充的内容其实是卢梭对自己培养爱弥儿教学效果的预测。在附录部分卢梭同样花了一百多页纸张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评价。卢梭曾说过,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计划要绝对的好,第二是实行起来要容易。然而在卢梭的这部教育经典的后期还给我们作出了对后期教育效果的预测,实际是卢梭对自己教学效果的一个反思。例如,后期写到爱弥儿沦为奴隶后而被指认为造反头子时,即使面临盛怒之下的奴隶主他是那么坦诚的说出他的想法而使他因祸得福。还有后来爱弥儿用表面的欺骗去报复苏菲使她成为他的奴隶,最后他是那么他痛苦直至向苏菲坦白而再次接纳她。无疑,这些戏剧性的安排并非巧合,而是卢梭故意设计的对其教学后的一项深刻反思。

 三.《爱弥儿》中教师观对教师工作的反思

 1.走进学生世界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

 卢梭是“性善论”者,他坚信自然的教育必定是好的。

 卢梭在《爱弥儿》始终主张的是关爱儿童,了解儿童,应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来实施教育。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为了学生的治学理念是非常值得当今学校教师推崇的。同时,更应该让走进学生世界,用心感知,用理智判断,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说“爱是情感性的激励,是属人化教育场域的展开与个体发展内在动力的培育,爱是关乎创造力的重要品质,基础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爱的体验不足”。无疑,我们的学生是需要关爱的,那么爱从哪里来?我们该怎样表

 现对学生的爱?这该成为是每位学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前首先思考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急需教师走进他们心理世界,尽量与他们产生共情,这种共情是体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所以,应该让走进学生世界成为学校教师工作的心理准备。

 2.提升教师素质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基础

 卢梭在《爱弥儿》中展现的一位教师的素质是:基础知识广博,教学技能高超,具有仁爱的道德品质。诚然,《爱弥儿》中的教师素质是符合当今学校教师学习的,但这些还是不够的,必须灌输新的元素进去丰富教师素质的内涵。毫无疑问,知识的更新,自我学习是当今终身教育理念下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借鉴《爱弥儿》教师素质中的“教学技能高超”应该是广义上的,应该包括学校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教师的道德品质同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就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面临当今频频出现的校园失德事件,教师品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是学校教师工作的基础,它不仅关乎教师专业发展,更关乎实现一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宏伟目标。

 3.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发展的内在激励

 教师评价常常涉及评价主体,评价机构及各种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所以评价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使得“没有哪个领域如教师评价那样持续地成为研究的热点”[11]。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国家就兴起了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 ,如今学校的教师评意识尚很浅薄,应该鼓励学校教师形成常反思自我,客观分析评价自我的工作的习惯,使教师自我评价成为教师发展的内资激励。

 当然,在教师自我评价中也会出现

 许多问题,比如评价不准确,评价目的不明及评价指标不具体,所以,学校应该设计一套较合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应该以细则的形式保证各项指标的实施以及以一定分数或者等级标记指标的实现情况。当然,教师自我评价还牵涉到许多相关的问题,比如,评价体系的怎么构建评价?评价功能的是什么?评价的重点该放哪里?自我评价就是自己评价吗?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2][3][4][6][7][9]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泽北京:商?沼∈楣荩?1978.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86.

 [5]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07.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 14 卷第 322 页

 [10] Smyth John. Teacher Evalution[ M]. theFlamer Press, 1989.

 作者简介:

 李超凤(1989―),女, 江西南昌人,湖南师范大学 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法。

篇六: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是法国 18 世纪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教育家, 其代表作 《爱弥儿》 一书中包含着丰富、 精深的教师教育思想:

 遵循自 然, 循序渐进; 自 然后果法; 消极教育; 感观教育; 从做中学, 学思结合等思想。

 在今天看来, 卢梭的这些教师教育思想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卢梭; 爱弥儿; 教师教育作者简介:

 房贞祥 (1984-)

 , 男, 山东日 照人, 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

 教育学原理。201 1 年第 1 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 教育家卢梭在 1762 年出 版了其教育作品 《爱弥儿》 , 在本书中卢梭并没有系统的探讨教师方面的思想, 但是从他对教师教育零星的看法与见解中, 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的教师思想, 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论述其教师教育思想。一、 遵循自 然, 循序渐进首先“自 然教育” 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自 然教育” 的目 标就是培养“自 然人”。

 卢梭强调教师要遵循人的自 然性的发展顺序, 适应儿童生活, 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儿童自 己去做, 力所不及的事情就不能强迫儿童去做。

 他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 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

 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然性能,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1]因此, 教师要遵循自 然, 按照人身心发展[1]并说如果不按照自会腐烂”。水平和自 然进程施教。其次, 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不同内 容的教育。龄,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的程度, 都[1]所以在书中他论述了, 在婴儿由 于“每一个年有特有的成熟时期。

 ”期, 主要是进行体育教育; 在儿童期, 由于两岁到十二岁 的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 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在少年期, 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 所以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青年进入社会后, 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及性教育。儿童相对于成人来说, 他们的身心还处于从低级向高级、 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思维也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向儿童进行教育时, 必须遵循自 然, 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不能“拔苗助长”, 否则, 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甚至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身心发展也是不相同的, 因此,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只有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二、 自 然后果法卢梭认为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或破坏行为时, 要使用“自 然后果法”, 即用儿童自 己犯错的后果来教育儿童认识和改正错误, 教师不用言语来指责学生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灵的伤害。学生犯错误理应受到相应的教育惩罚, 但是这种惩罚不能是简单的、 盲目 的斥责或批评, 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给予合情合理的惩罚, 以警醒学生; 惩罚的目 的是教育, 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应当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从而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教师只有正确的运用惩罚, 借鉴“自 然后果法”, 才能促使学生改正自身不合乎规范的行为, 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三、 消极教育卢梭认为在儿童时期 应进行“消极教育”, 对于“消极教育” 这个概念, 他在 1762 年 11 月 写给巴黎博蒙大教主的信中阐述得最清楚, 他说:

 “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 在用它们去获取知识之前, 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 我皆称之为消极的教育, 它将通过感官的锻炼, 为理性的发展做[2]由 于“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准备。

 ”[1], 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

 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 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 防止他的[1]。

 他特别反对过早用 理性教育孩子,思想产生缪见”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房贞祥(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 江苏 徐州221116)【摘要】【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 5843 (2011)01- 0058- 0258

 (上接 33 页 )学校的责任。

 幼儿园要通过举办专家讲座、 个别交流、 家访、 家园互动等形式, 宣传“赏识教育”, 帮助家长掌握赏识教育基本精神和方法, 帮助家长掌握幼儿教育学、 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赏识教育, 园育在上, 家教在下。教育, 教育的是人, “人” 是由左撇右捺互依互持而立着的, 教育必然也是需要有互依互持左右两手的,赏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认为那是不可靠的, 指出:

 “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 。

 ”中, 理智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 是最难于发展[1], 因为在人的一切官能的, 而且发展得迟。

 并进一步指出:

 “在这种年龄, 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 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 儿童是不需[1]要这种阻力的”。很多人都误解了卢梭的“消极教育”, 其实, 消极教育实质是“无为而教”, 以不教而教, 要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教育, 而不应在他内心因素尚不成熟的时候强加给他某种训练形式。

 这种“无为而教”并不是对孩子一点知识都不教, 它只是在这段期间着力于锻炼孩子长身体和培养他的感知能力, 不去教书本知识, 利用事物去教育孩子。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儿童时期是各种感觉器官趋于发展的过程, 要不断的锻炼儿童的感官,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授学生们所能理解的知识。四、 感官教育卢梭认为在儿童期主要是增强孩子的体力和培养他的感官的自 然教育。

 由于, “他所看见的和他所听到的一切, 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用可以感觉到的事物去影响他”,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 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师要按照孩子的自 然条件进行感官的锻炼。

 “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 因此, 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 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 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 因为我[1]因此, 我们应当 “尽量[1]所以“我们最初的[1]教官——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 才懂得应该怎么摸、 怎样看和怎样听”。[1]“他什么东西都想去弄一弄:

 他这样地动个不停, 你绝不要去妨碍他, 因为这可以使他获得十分需[1]此外, 卢梭还论述了 对儿童各种感官的要的学习 ”。锻炼, 从触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知觉等官能的训练, 并针对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等方面设想出了具体的自 然教育方法, 让每一种感觉都各尽其用, 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由于在儿童时期, 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 对于抽象的事物还不能理解, 所以教师要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借助于直观的教具, 使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知识。

 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进入人的头脑的, 人的最初的理解也是一种感性的理解, 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 人的理性理解才得以形成。

 教师必须认识到感性是理性的基础, 在儿童理性形成之前, 只有感官得到了锻炼, 才能理解事物。五、 从做中学, 学思结合卢梭认为儿童应通过做事情来学习。

 在书中卢梭描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树林中研究太阳的投影和定方位的方法, 教师不是通过书本教学生知识, 而是在和学生一起观察自 然界的事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 己去发现有用的知识, 自 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一点一点的积累自 己的一套诸如天文学、 物理学、 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虽然他的知识不多, 但他所有的知识都是自 己从经验中得出来的。其次, 卢梭指出要让学生思考的习惯, 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的好奇心, “首先, 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 要由他自 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 而你呢, 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 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 向他提供满足他[1]卢梭认为为了 培养儿童的好奇心,的愿望的办法。

 ”不要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的好奇心。

 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 让他自己去解答。

 要做到:

 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教师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 己的理解。

 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 而是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

 教师只是设法让他了解那些东西, 让他产生学习的愿望, 并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采取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教导学生,将让他对学习有用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老师带着学生一边散步一边教, 一边同他一起做游戏一边讲物理化学和农业知识, 教他观察天体和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重学生的自 我动手能力,特别是当前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教师更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特别是在科学课等科目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及时观察现象,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学生不能仅仅参与到学习中, 还要学会思考, 教师要不断引 导学生, 调动他们学习 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解疑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学生只有通过从做中学, 从学中思, 才能积极主动的建构自 己的学习知识。总之, 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然而由于卢梭所处时代的限制, 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也有许多局限性, 但我们对卢梭的教师教育思想应该坚持辩证统一的方法, 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其教育思想深刻内涵。注 释:[1]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卢梭 《爱弥儿》.如是说[2]李平沤.如歌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91.59

篇七: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20 年第 !4 期 ( 总第 870 期 )

 丈敖冬 ‘ 科卢梭 《 爱弥儿 》 中的德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高敏(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浙江宁波

 315000 )摘

  要 :

 卢梭的 《 《 爱弥儿 》 》 共五卷 , , 将儿童年龄分为五个阶段 , ,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 , , 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

 卢梭

 在 《 《 爱弥儿 》 中揭示 :

 :

 德育思想的目的 , , 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

 他倡导教育应该回归儿童本身 , ,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

 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 。

 。

 这对当今教育 , , 有一定启发意义 。

 。

 本文指出卢梭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 论述当今

 教育和家庭教育

 -

 借鉴有关思索 & &关键词 :

 自然主义德育思想当今教育一 、

 《 爱弥儿 》 简介《 爱弥儿 》 主要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

 心理发展特点 , 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 。

 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 , 全文主要分为

 五卷 , 第一卷是描述 0 — 2 岁儿童应当进行体育教育 ; 第二卷

 论述了

 2 岁 一 12 岁儿童应当进行感官教育 * 1 + ( 8 )

 ; 第三卷阐述了

 对 12 岁 — 15 岁少年进行智育教育 [ 1 + ( 8 )

 ; 第四卷论述了对 15

 岁 一 20 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斗第五卷提出对女子改革的

 观点及对爱情教育的阐述 , 作者将自己描写为一名理想的

 教师 , 将爱弥儿描写成一名理想的学生 , 并对爱弥儿的成长

 过程进行论述 , 分析教育过程 , 从中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等德育思想 。二 .

 卢梭 《 爱弥儿 》 中的自然教育思想( ( 一 )

 )

  德育思想的目的《 爱弥儿 》 是

 对教育思想的阐释 , 他认为应该尊重儿童

 ,

 学生自由 , 同时这种自由是有节制的 , 需要父母和老师对其进行监管 , 通过分阶段描述儿童成长的特

 , 对

 不同阶段的儿童

 不同的教育 ,

 儿童

 心

 发展 。( ( 二 )

 )

  德育思想的内容1 . 教育要回归自然为教育要回归自然 , 他指出 :

 “ 孩子一生下来就

 已经是个学生 , 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 , 是大自然的学

 生罢了 , 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指

 进行

 , 并

 .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相背 。

 ” " 儿童的思

 成年人是不一

 的 ,

 成年

 的

 儿童的行为 ,是

 特的 ,

 需要理

 他们的想和

 行 ,

 在教育过程中

 自

 ,

 儿童

 心发展进行教育 , 使儿童

 发展 。

 提 , 自教育是

 ;自

 ,

 在自

 自

 成长的

 ,

 不

 思想,

 应

 的

 ,

 对弥儿的教育正是将他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 , 时候需要成人的理解和关心 。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心并不成熟 , 具有同成人不同的

 思

 , 他们天生

 、

 , 具有

 , 用合理的教育儿童 ,

 发

 ,

 应自

 发展

 ,他

 感 ,

 不是以成

 的

 他

 自成长 。在第二卷中讲述到 , 若孩童无故哭泣不止时 , 家

 长不要过多注 , 子哭泣一段时间后 , 发现没有一点效

 ,

 停哭泣 [ 1 I ( 26 )

 O 假使你想要护孩子 ,

 带他游戏 ,

 其

 , 童最真烂漫的几年需要童

 享 , 家长不剥夺他们享

 的权利 。

 现在一些家长牺牲

 子的

 耍时间 ,

 子上

 补习班 , 剥夺孩

 子耍的权利 ,

 倡

 童在 12 岁前不必进行书本课

 程的学习 , 要接近自 , 促进其

 发展 , 做自世界的自

 ,2 .

 教育要符儿童年龄特在 《

 弥儿 》

 本书中

 儿童年龄分为四

 阶

 段 , 即婴儿期 ( 0 岁 一 2 岁 )

 , 儿童期 ( 2 岁 一 12 岁 )

 , 少年期 ( 12

 岁 一 15 岁 )

 , 青年期 ( 15 岁 一 20 岁 )

 。

 为 ,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

 应

 阶段的教育

 对儿童进行教育 ,不是

 成的思 , 同时 ,

 提出 , 在婴儿期应进行

 体教育 , 在儿童期应进行感觉教育 , 在青年期应进行智

 力教育典3 .

 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指出 , 有将学生

 成快乐活泼的儿童 , 才能

 教出聪明的学生 , 将学生培养成自然人 , 尊重儿童

 , 给他们自 , 让他

 快乐 , 自由是儿童的

 和权利 。

 为 ,

 儿童的天性 , 让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 ,有时在成

 似乎给儿童造成了痛苦 , 但实际上却是自了他锻炼 , 不仅是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儿童

 了

 锻炼 ,

 在 《 爱 弥儿 》 中提到 :

 “ 我见雪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那里 , 他的皮肤都冻紫了

 , 手指也冻得不那

 灵活了 。

 只要他愿 ,

 以

 和和 , 可是他们不

 141

 教育研究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 , 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

 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 # … … 我让他自由 , 就可以使他

 在目前过得挺高兴 ; 我给他以锻炼 , 使他能抵抗必然要遭

 受的灾难 , 从而就可以使他在将来过得愉快 。

 ” " ! 回 * 卢梭提

 出 , 儿童自身的这些自然行为能够使他们的身体得到锻

 炼 , 大人不需要阻止这种行为 , 他们能够获得锻炼而使身

 体强壮 。( 三 )

 德育思想的方法卢梭在 《 爱弥儿 》 中提到的德育思想方法不是传统的灌

 输式方法 , 而是

 过

 的兴趣 ,

 过道德

 的, 在实践中

 , 加深

 对知识的记和

 ,的自

 能 #

 出通过

 能够德

 ,

 够过给

 和前人的

 .提高他们

 的能力 #( 四 )

 德育思想的评价卢梭的育思想提将人培养成 “ 自然人 ” ,注重在教

 育过

 中

 的兴

 ,

 对

 育

 一

 的#

 是卢梭育思想在一的

 , 由

 时

 环境的

 和对宗教的信仰 , 使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卢梭在 《 爱弥儿 》 中将自己虚构成理想的教师 , 将爱弥

 儿构想成理想的

 , 爱弥儿作为一名学生 , 没和

 的

 , 从出生就

 , 他的是

 方

 做的

 ,

 在这对的

 # 《 爱弥儿 》 对

 育

 的探讨中 , 卢梭

 一

 对

 和

 , 他认为这种不平等是在的 , 是自然天性的结果 , 这种观点致两

 在

 展中接受的

 位 、

 身份等在差别 #卢梭在书中提到 :

 “ 既然男女在性格上和性情上存在基本

 差异 , 那么 , 他们在教育也不应该相同 。

 ” EE# * 这在一

 承认了

 的差异 , 会对两性在生活方式等各方产生影响 。卢梭将儿童按照不同年龄划分 ,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

 实施不的育,例如在婴儿期施体育教育 , 在青年期实

 施智育教育等 , 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割裂开来 , 德育 、

 智育 、 体育等相互交融 , 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育者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 但绝不能将其割

 裂开来 。

 卢梭的育思想是从自然哲观念出发的,他认为

 人生来是自由的 、 平等的 # 在自然状态下 , 每个人享受着

 这一天赋的权利 , 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后 , 才呈现人

 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 特和奴役

 , 使人失掉本 #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的状况 ,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应自然展

 过的 “ 自然育 ” ,教育的目的是育资产阶

 的噺

 人 ” " ! 吧三 、 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 )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1.

 提高身体素质卢梭认为 , 儿童

 应该有健康的身体 # 他在 《 爱弥儿 》 中提到 , 从锻炼中我们学会怎样使用我们的体力 , 知

 道我们的身体同周围物体的关系 ,

 运用那些适合我们

 官的自然

 [ 1 ] ( 63 )

 O

 育提

 德智体美劳等

 方

 全

 展的

 ,

 体育

 着

 要,

 然而

 在一些

 为了

 提高

 等 ,

 将体育来

 文 、

 等

 ,

 应

 体育

 开展 ,

 体育

 的

 ,

 到

 目的 , 提高

 的身体素质 。2 . 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卢梭强要应儿童天性发展 , 注重学生的年龄和个

 展 ,

 的兴 , 而不是一

 知识 #卢梭在 《 爱弥儿 》 中指出 :

 “ 开 ,

 们只不过是

 , 后来

 就变得

 ;这种

 只要得到

 的

 , 就能

 为我们在

 的这个年龄的

 知识的力 #

 ” " 1 ( )

 )

 1 * 卢梭认为要对儿童进行

 , 促进儿童的

 展 , 培儿童的独立性 。".

 要

 要

 自卢梭认为 ,

 必

 要求自己 , 必须自己首先接受教育 , 其次才能教育学生 , 否则 , 就不能

 。

 同时 , 教师的

 大 , 不是

 接

 给

 做人的

 , 而是促使他们

 这些

 " 1 ( 叫在学校教育中 ,

 不能以身作则 , 要求学生做很多 , 自身做不到 , 不能使

 #

 应从各方面提高素养 ,

 知识和道德

 , 作为学生的榜样 , 达到育的目的 。( 二 )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1.

 的卢梭在 《 爱弥儿 》 中提出 , 父母如果对儿童的关心不够

 的失 , 相 , 如果父母对孩子特别溺爱 ,

 就

 受不

 #卢梭在 《 爱弥儿 》 中提到 , “ 谁来教育孩子 ” “ 只有你自

 己 ” mg# 卢梭认为

 是

 的权威 , 是孩子的榜样 , 对孩子的教育

 要

 #

 由

 力大 , 父而让

 育

 ,

 大

 年人不能

 育的

 ,

 应

 的

 育 ,

 育子的

 #活水平提高了 , 溺爱孩子的现象同样存在 ,

 有些

 对

 , 不利于儿童

 , 使得

 进入社会以后难以正确面对

 ,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父母有责的方法以

 的方

 育儿童 ,

 提高各项困难的本领 #2.

 的

 围在家庭中给予儿童应得的自由 , 尊重儿童的天性 , 尊

 的兴

 ,

 施

 ,

 的想法 ,

 的围 ,

 的

 # 在

 的

 围,更有利促进

 展#

 , 卢梭所说的自由是

 的 ,在育

 , 给

 自由的

 , 还要 懂 得自由是有节制的#142

 2020 年第 !4 期(总第 870 期) 丈敖冬 ‘ 科EHaoKGaMa©( 三 ) 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1.

 用自然教育法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 , 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主动性和双向互

 的方调学生的积极性 。

 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 , 例

 如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 . 在教育过程

 学生身心成长当今社会压力较大 , 包括学压力 , 学校和家长更关注

 学生的成绩,忽略身健康发展 , 需要养学生的责任感和

 担当 , 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3 . 培养 “

 ” 观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人的自由为目的的 , 人们往

 往过于追求身的物质

 忽精神世界 , 匆忙地上下

 班 , 不懂得思考 , 精神压力较大应当引学生

 选择职业 ,

 选择喜欢的事业 , 找属于己的那份价值 。4 .

 做精神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

 专业素养 , 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价值教育,提高精神境界 , 更

 有利于学生发展 。

 卢梭十分注重教师的品质,认为教师对儿

 童身健康非常重要的

 , 们除父母之外给儿童身心发展

 重要

 的 , 教师要胸宽广 , 尊重儿童%四 、 、 结语卢梭的 《 爱弥儿 》 通过对儿童不同阶段的分析 , 提倡(上接第 77 页) 标 , 突出政治方向和思想方向 , 体现出综合

 课程的教育作用 , 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方法 , 推进试

 点 , 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课程的教育价值 。

 高校教师应该充

 分认识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 并完善教学评价

 体系 , 从学生的专业基础 、 技术能力 、 思想认知 、 情感表达及

 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出发 , 开展多元化及全方位的教学评

 价

 , 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 ,

 的价值 , 并鼓励大学生坚定理想

 , 觉承担社会责任 ;过课程思政的

 性

 ,

 大学生的

 新

 识 、作能力 、

 能力及

 应用能力等 ,

 思政知识全面应

 用

 $( 四 ) 创新教学 , 构建育人新机制 $, 用教学

 , 将课

 和实践结合起来 , 把教学

 教育的重要位

 ,

 用

 新

 、

 等合作

 ,

 发新的合作

 制 ,

 ,

 的学为跨学合作 。

 素质教育和化为视角的 “ 学习 、 对话 、

 、 反思 ” 培训模块融入专业教师

 课程体系 , 发

 专业教师的

 力 , 发挥教师

 学生职业技

 能和价值的

 的作用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教育 , 德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心得

 到健康发展 , 并倡导教育应该

 儿童

 身 ,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 。

 德育教育内容要回归, 教育要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 教育应以养

 为目标 $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

 是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身体

 , 注重

 高身体素质 ,

 过不

 高素质引

 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

 性 。

 二是对家教育的启示 , 父母应当职尽责 ,

 主的家

 境 , 进

 身健康发展 $对思想政治环境的启 , 形成养

 的

 ,用

 教育法 , 做学生的精神师 ,

 进学生身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

 :[ 1 ]

 让•雅克•卢梭 . 爱弥儿 [ M ] . 彭正梅 , 译.上海 :

 上海人民

 , 2011.[ 2 ]

 新 , 张潇 . 《 爱弥儿 》 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 J ] .

 现代交际 , 2018 ( 8 ): 62-63.[ 3 ]

 . 《 爱弥儿 》 中 的自由教育思想解读 [ D ] . 济南 :

 山

 东师范大学 , 2018 ( 6 ): 25-27.[ 4 ]

 王

 .

 《 爱弥儿 》 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

 [ J ] .

 师范高

 学校学报 , 2017 ( 2 ) :

 10-11.合作 ,

 合学术

 业

 和

 会 ,探索 “ 思想政治课 ” 一体化管理路径 , 将专业课教师 、 思想政

 治课教师 、

 和社会

 合为 “ 教育

 体 ” , 功能、

 ,

 现思想政治教师

 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的$参考文献 :

 :[ 1 ]

 吴琼 . 课程思政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 [ J ] .

 高教学刊 , 2020 ( 22 ): 30-33.[ 2 ]

 陈磊 , 沈扬 , 黄波 .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 、 现实困

 境及其实践 J 越 [ J ]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0 ( 14 ): 51-53.[ 3 ]

 滕跃民 , 许宇飞 , 方恩印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

 系统化思考 [ J ] . 辽宁高职学报 , 2020 , 22 ( 07 ): 1-5.[ 4 ]

 唐芳云 . 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N ] . 广西日报 , 2020-07-16 ( 005 ) .[ 5 ]

 王莉 .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路径 [ J ] . 北

 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0 , 19 ( 03 ): 107-110.[ 6 ]

 郑敬斌 , 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谟论 [ J ] .

 思想理论教育 , 2020 ( 07 ) :

 65-69.143

推荐访问:爱弥儿中对教师的启示 中对 启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