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是入伏开始吗(不是)(完整),供大家参考。
夏至是入伏的开始吗(不是)
夏至是入伏的开始吗?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夏至是入伏的开始吗,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夏至是入伏的开始吗
夏至不是入伏的开始,但是它是判断入伏的标志。民间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夏至来临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入伏指的是三伏天,这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包括初伏 、中伏和末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庚日间相差10天。
三伏天分为头伏(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夏至那天不算)为初伏的第一天,初伏是十天。
中伏 :初伏后的十天,也就是初伏的下一个庚日(因为天干为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个循环都是十天),中伏的天数不定,这个由末伏 的开始时间决定。
末伏:立秋 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为末伏的第一天。末伏为10天。末伏结束的时间在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 前后。古人的命名和计算还是很贴切的。
三伏天的开始与结束都是由庚日决定的,因此,从夏至开始到立秋之间如果有4个庚日,则中伏十天。如果有5个庚日,中伏为20天。三伏天的长短与闰月无关。
夏至下雨预示着什么
1、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是下雨天,那么到了三伏天就会很闷热,到时候就会酷热难耐。相反,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是大晴天,一滴雨也没有下,到了三伏天就可能较往年要凉爽一些。
2、夏至有雨十八落,夏至无雨干断河
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用夏至节气这天来预测后面雨水 多少的一句经典谚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说夏至节气这天下雨了,那么后面接下来十八天都会是阴雨天气为主。
但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没有下雨,那就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偏少,整个夏季可能都会以晴天为主,极有可能还会出现大旱——干断河。
这句谚语在南方很多地方流传很广,大部分地区都有类似的说法,即夏至节气这天下雨了,预示着夏季雨水较为充足。但如果夏至这天是滴雨未下,就意味着雨水偏少。
3、夏至有雨,米仓有米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这天如果下雨了,那就是一件好事,这样预示着粮食会迎来丰收,自然家家户户的米仓里面都有足够多的大米。
其实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以前很多地方还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在农历五月份的时候,正是麦收的时候,出现持续的晴天对麦收有利。
4、夏至响雷三伏冷,夏至无雨晒死人
字面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这天如果电闪雷鸣,那么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就会比较凉快。说三伏“冷”当然是夸张了,这个时候怎么会冷呢?只是相比于往年而言没有那么热而已。
而如果夏至节气这天一滴雨也没有下,也没有打雷闪电,那么夏至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以大晴天为主,而没有了阴雨天,自然太阳狠毒辣,会晒得人很难受。
虽然有太多人都不喜欢闷热的夏季,可是如果夏季不热,那对农民来说就要倒霉了,因为“该热不热,不成年景”,这样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5、夏至入头九
估计很多人只知道“夏至三庚入头伏”,却不知道“夏至入头九”的说法,其实在冬季有数九歌,而在夏季也有数九歌,也就是《夏至九九 歌》,其中第一句就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说的是夏至节气这天就要开始数九了,直到九个九天以后就结束了酷热的夏季,然后迎来了凉爽的秋季。这是数九歌余下的内容如下:二九 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 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 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____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从这也看得出来,在夏至数九期间,三九 、四九期间是最为闷热的,而到了五九就要提防秋老虎了,之后气温就开始逐渐变得凉爽了。
夏至的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 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8.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