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8篇

时间:2022-11-05 11: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8篇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结 近年以来,我局根据国家和省、市、县关于政务公开和“互联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8篇,供大家参考。

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8篇

篇一: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结

  近年以来,我局根据国家和省、市、县关于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部署,围绕全县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突出公开重点,拓宽公开渠道,创新公开形式,努力打造阳光人社。

  一、政务公开工作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及有关规定,我局先后制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公开审查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岗位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等,明确了局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政务信息公开的责任,使政务公开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三)专人负责,协同协作。按照制度要求,政务公开负责人员定时登录政务公开后台进行管理和发布工作,落实信息发布责任制,遵循应公开尽公开原则,梳理我局各股室、部门应公开内容,进行常态化、规范化公开。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前期建设。严格按照县政务服务办和市人社局部署,根据本部门权责完成政务服务事项录入、测试和修改完善,共完成 12 项政务服务工作上网,办理深度二级以上事项比例达**%。二是落实岗位责任。对涉及“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股室部门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以文件形式落实各部门责任,各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后台,完成二次录入。

  三、存在问题

 (一)信息发布主动性、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业务信息更新上,有比较强的时效性和主动性,但在政策解读、新闻发布、回应关切等栏目的更新相关意识不足,且发布形式较为单一。

  (二)栏目信息发布数量不平衡。本局信息公布集中于业务信息上,如招考录聘用信息、职业资格考评信息、部门文件信息、行政权力运行信息、部门预决算信息、部门工作信息、重点领域中的公共服务与民生信息等,均形成了常态化发布,但其他栏目信息发布数量少、质量低。

  (三)“互联网+”理念还没有全面融入工作之中。目前我局窗口政务服务工作仍以窗口办事为主,因群众暂时不了解不关注安徽政务服务网,所以该项便民举措还未能很好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接下来将加大在窗口各部门对于安徽政务服务网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向群众进行推广,让群众了解人社局哪些项目可以在网上办理,方便群众生活。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经验,认真解决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从严从实,把我局政务信息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制度,促使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朝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是丰富公开形式,扩展公开范围。继续完善和创新政务公开形式,多角度开展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活动,让解读更贴近群众需要。

  三是充分发挥监察、督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不断摸索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改善机关形象,以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延伸,带动和促进人社队伍的形

 象建设,扎实有效地做好今后的政务信息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篇二: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书记在 2022 年全县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县委书记在 2022 年全县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各位同志:

  今日,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会议,特殊刚好也特别重要。刚才,XX 县长对全县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做了重要报告。为了更好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推动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亲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确保我县政务公开工作接着健康、有序、顺当进行。现在,我再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强政府及部门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行政,以监督、制约行政权力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转变机关作风,树立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促进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政务公开工作目标任务是:根据党的十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目标,依据我县实际状况,从完善和强化行政管理入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靠广阔人民群众,加强法律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使我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便利群众和企业办事,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严格依法管理各类行政事务,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政务公开范围和公开内容

 政务公开的范围是:县政府,县政府职能部门。乡务公开的范围是:15 个乡(居)民委员会。

 政务公开要坚持依法公开,全面客观的原则,该公开的一律公开,能公开的全部公开,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透亮度。对与群众利益亲密相关、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剧烈、简单出现不公允、不公正的环节,办事双方的权利、义务、办事程序及办事结果等必需全部公开。

 政府公开内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安排、重要工作部署及进展状况;群众普遍关注的政府决策和重大改革举措、重要事项的办理、落实状况;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议定的有关重要事项的落实状况;财政收支预、决算状况;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决策过程及实施状况;政府选购 状况;政府权限内的人事任免及奖惩状况;大型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状况等。

 职能部门公开内容:(一)职责权限。部门行政职能、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职责权限。(二)办理事项。除国家明确规定属于保密的事项外均应公开,特殊是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行政惩罚等行政执法事项都必需公开。(三)办事依据。对办理的事项,均要公开该事项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并设立法律政策查询处,为办事者供应免费查询服务。(四)办事程序。具体公开办事过程和主要程序。(五)办事结果。对涉及面较广和群众关注事项的办理结果必需公开。(六)办事期限。向社会公开承诺详细的办理期限。(七)办事纪律。公开办事过程中对违规行为的追究制度及监督电话。(八)上级部门明确要求必需公开的其他事项。

 政府及职能部门内部公开的内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状况,包括车辆购置运用、外出考察、在职培训学习等事项,

 以及领导干部离职和退(离)休后从业状况,执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规定状况;机关内部财务收支状况;款待费、差旅费、电话费等经费支出状况;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干部沟通(轮岗)、考核、奖惩以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状况;机关干部职工关切的其他重要事项等。

 乡务公开内容:农乡政策,乡组财务,土地征用,工程承包,资产拍卖,社保发放,税费征收,涉农收费,灾社减资金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政务公开基本原则和制度建设

 推行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一)依法公开。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公开。(二)真实公开。公开的内容应当真实、可信、刚好,公开的结果应当客观公正。(三)注意实效。要从实际动身,突出重点,简洁明白,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四)便于监督。要做到便利群众,便于群众知情,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五)整体推动。政务公开要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延长,把政务公开、乡务公开与创建文明单位相结合,与执法公示和服务承诺相配套,与政务公开、乡务公开、厂务公开、警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相连接。

  政务公开七项基本制度:一是重大事项集体探讨确定制度。重大决策、重要项目支配和大额资金的运用,必需在广泛征求看法的基础上,经集体探讨做出确定后公开。二是会议公开制度。政府召开的全体会议,部分内容比较重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的议定事项,要在肯定范围内进行公开。三是听证制度。政府机关在做出一项影响群众权利义务的重大确定之前,要让群众参加并发表看法,从程序上保证行政确定的广泛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四是定期审计制度。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公开。五是预公开制度。政府机关、乡民委员会在确定和处理与群众利益亲密相关的重要事项时,应当在正式确定或办理之前将初步方案公布于众,在充分听取群众看法进行调整、完善后,再予以正式公布和实施。六是信息获得制度。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肯定程序,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获得各种资料和信息。七是案卷管理制度。政务公开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书材料等资料,要刚好归档立卷,以接受监督和便利群众查询。

 四、政务公开监督机制和组织领导

 政务公开工作,核心是注意实效,关键是加强监督。各

 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政务事务公开监督机制,保证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要把办事结果公开与事前、事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容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便利、好用、有约束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政府及部门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监督。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要向人大主席团报告。政府当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安排、财政预决算等,要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开。其次,各乡各单位要成立政务事务公开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监督检查,广泛听取群众的看法和要求,刚好提出建议。要设立举报电话、政务监督信箱等,仔细收集群众看法,激励干部群众主动参加监督,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刚好调查处理。

 政务公开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公开内容多,为了将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我县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人大监督实施,纪检监察帮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工作,仔细落实责任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政务公开作为各乡(居)、各部门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工作不力或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指责教化;对拒不执行公开制度和在公开中有弄虚作

 假、打击报复、侵扰群众民主权利等违纪行为的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要追究其领导责任,赐予肃穆处理。

 同志们,推行政务公开是一项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和实事工程,抓好这项工作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希望大家务必高度统一思想,务必强化工作责任,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县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局面。

篇三: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公开工作实践与思考党校学习课件0659党校学习课件0659

 党校学习课件0660党校学习课件0660

  政务公开,顾名思义,即为政府性行为、公务的公开。 政务公开不同于政府信息公开,后者主要是静态的结果的公开,而前者则是静态和动态、结果和过程的全方位、立体的公开。党校学习课件0661党校学习课件0661

 政务公开工作交流 一、政务公开的渊源 二、为什么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三、政务公开什么内容 ?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几点思考党校学习课件0662党校学习课件0662

 一、政务公开的渊源党校学习课件0663党校学习课件0663

 党校学习课件0664党校学习课件0664

 党校学习课件0665党校学习课件0665

 党校学习课件0666党校学习课件0666

 党校学习课件0667党校学习课件0667

 党校学习课件0668党校学习课件0668

 党校学习课件0669党校学习课件0669

  案例一:美国棱镜门党校学习课件0670党校学习课件0670

  过去的秘密已经成为公开的历史。党校学习课件0671党校学习课件0671

 1844 年英国马志尼事件v 1844 年在英国,流亡在伦敦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革命家朱塞佩· 马志尼揭发英国政府私自拆开了他的邮件。v 马志尼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要人物,在意大利和法国都坐过牢,并在缺席的情况下被判死刑。马志尼称伦敦政府对他实施了“ 邮件刺探” ,他确信英国的内政大臣詹姆斯· 格拉汉在奥地利大使的要求下,命令检查他的通信。奥地利大使一直担心,发生在意大利的暴动将引发遍及欧洲的革命运动。党校学习课件0672党校学习课件0672

 1844 年英国马志尼事件v 马志尼设计使邮局露出马脚:他在信件中加入几颗罂粟籽、几根头发和一点沙粒,用蜡封好,然后通过邮局将信件寄给自己。但当封口完好如初的信件抵达,被马志尼拆开后,他却找不到自己的那些小记号。马志尼之后通过自己的朋友、国会议员托马斯· 邓库姆向下议院提交请愿,要求格拉汉回答英国政府是否真的下令私拆公民信件。格拉汉给出今天美国国家安全局仍在使用的答案:“ 此事机密。”党校学习课件0673党校学习课件0673

 1844 年英国马志尼事件v 马志尼事件引起了人们对“ 官方机密” 的第一次指责,在公众中引起广泛影响。英国下议院最后成立了“ 机密委员会” 调查。v 1844 年8 月,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指出马志尼的信件的确被拆开了,而且在邮局中存在着一个“ 秘密部门” 从事此种活动。但是这种行为也绝非在大范围内展开。“ 我们现在签发的拆信命令每年不会超过8 次”“ 也大概只牵涉到16 人左右” 报告指出,那种声称邮局的秘密部门有时将“一整袋的信件” 送到内政部的说法纯属谣言,这很令机密委员会松了一口气。党校学习课件0674党校学习课件0674

 1844 年英国马志尼事件v 当时的美国 《 纽约论坛报 》 谴责私拆马志尼邮件的行为是“ 对信用和礼貌的野蛮破坏” 。v 事实上,政府签发命令私拆公民信件的行为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马志尼揭露邮局监控事发两个月之后,邮局的秘密部门被撤消了。v 但是监控行动却没有停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秘密的做法。党校学习课件0675党校学习课件0675

 党校学习课件0676党校学习课件0676

  棱镜计划 (PRISM )是一项由 美国 国家安全局(NSA )自2007 年 小布什 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 英国 《 卫报 》 和美国 《 华盛顿邮报 》2013 年6 月6 日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 和 联邦调查局 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 棱镜” 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 微软 、 雅虎 、 谷歌 、 苹果 等在内的9 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党校学习课件0677党校学习课件0677

 v 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接触到大量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美国政府证实,它确实要求美国公司 威瑞森 (Verizon )提供数百万私人电话记录,其中包括个人电话的时长、通话地点、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党校学习课件0678党校学习课件0678

 v 美国公民自由协会起诉奥巴马政府,称国家安全局的监控行为是对“ 个人隐私权” 的“ 粗暴侵犯” ,奥巴马方面则辩称,无论是监控计划,还是监控行动,虽然未对公众公开,但是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党校学习课件0679党校学习课件0679

 党校学习课件0680党校学习课件0680

 党校学习课件0681党校学习课件0681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对有关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进行立法的国家。

 《 政府宪章 》 中有关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规定、 《 出版自由法 》 以及 《 保密法 》 共同构成了瑞典政务公开制度的宪法和法律基础。党校学习课件0682党校学习课件0682

  瑞典宪法由四部基本法构成:

 《 政府宪章 》 、《 王位继承法 》 、 《 出版自由法 》 和 《 表达自由法 》 。其中, 《 政府宪章 》 第二章专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取和接受信息的自由就是其中一项。而公众取阅政府文件制度作为对抗政府腐败和不公平对待民众的方法也于1766 年被写入《 出版自由法 》 。该法确立了公开原则,即除《 保密法 》 规定的文件外,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公共机构接受或创建的信息文件都需对公众开放,并且各公共机构有责任保证市民们能尽快获取他们想得到的信息。党校学习课件0683党校学习课件0683

 政务公开与经济发展v 上世纪末,疯牛病与各大食品安全事故肆虐欧洲大陆,由于调查的不透明,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大打折扣,而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斯堪的纳维亚群岛瑞典等几个国家却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得益于其健全的法制基础以及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党校学习课件0684党校学习课件0684

  英国自20 世纪7O 年代初开始政务公开的努力,但由于悠久的保密文化传统,这一努力持续了长达3O 年之久。1984 年英国国会通过 《 数据保护法案 》 ,赋予公众通过计算机查阅个人信息的权利 ;同年通过的《 地方政府法 》 给予了公众更多的获知地方议会的会议、报告和文件的权利。1985 年,英国地方自治法 《 情报公开法 》 中,规定了有关地方公共团体的情报公开制度。1999 年12 月,英国制定公布了 《 信息公开法案》 ,并于2000 年11 月正式获得通过。党校学习课件0685党校学习课件0685

  法国在1978 年7 月制定了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规定了有关获得行政机关文件的权利,于1980 年开始实施。1998 年1 月16 日,法国政府发布“ 法国准备进入信息社会” 行动纲领,宣布“ 基本公共信息”将全部能够从互联网上得到。党校学习课件0686党校学习课件0686

 案例二:厦门PX 项目事件党校学习课件0687党校学习课件0687

 党校学习课件0688党校学习课件0688

 党校学习课件0689党校学习课件0689

  商鞅“ 立木为信” ,最后变法成功,使秦国逐渐变强,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 立木为信” 的地方,周幽却上演“ 烽火戏诸侯” 闹剧,最终丢失江山。一个“ 立木取信” ,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 狼来了” 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这两个故事,无疑告诉了诚信的重要性。 政务公开的常态,就是政府诚信的基石。党校学习课件0690党校学习课件0690

 党校学习课件0691党校学习课件0691

 党校学习课件0692党校学习课件0692

 党校学习课件0693党校学习课件0693

 党校学习课件0694党校学习课件0694

 党校学习课件0695党校学习课件0695

 v 厦门PX 项目事件,是指2007 年 福建省 厦门市 对海沧 半岛 计划兴建的 对二甲苯 (PX )项目所进行的抗议事件。v 该项目由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投资,将在 海沧区 兴建的计划年产80 万吨对二甲苯(PX )的化工厂。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由富能控股有限公司和华利财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厂址设在厦门市海沧投资区的南部工业园区。该项目已经被纳入中国“ 十一五” 对二甲苯产业规划。党校学习课件0696党校学习课件0696

 厦门市海沧PX 项目,是2006 年厦门市引进的总投资额108 亿元人民币的对二甲苯化工项目。 该项目2005 年7 月,项目于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报告审查。2006 年7 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06 年11 月正式开工,计划2008 年12 月完工投产。2007 年5 月30 日,厦门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厦门市政府决定缓建PX化工项目,党校学习课件0697党校学习课件0697

 v 由于担心化工厂建成后危及民众健康,该项目遭到百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市民集体抵制,直到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 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v 厦门PX 项目事件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v 厦门PX 项目迁址 漳州 古雷 后,两年内连续发生两起特大爆炸事件。党校学习课件0698党校学习课件0698

 厦门PX 事件具有分水岭意义。党校学习课件0699党校学习课件0699

 2011 年8 月和2012 年10 月,大连和宁波又相继发生市民针对PX 项目的抵制活动,随后均以政府决定项目停产并搬迁而告终。党校学习课件0700党校学习课件0700

  新华网评论: 希望政府回归公共利益维护者的角色,而不是沦为少部分利益集团的维护者。系列PX 事件中,不管项目是否经过了环境评估,公众都不认可,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对政府是否真心实意地维护大众的环境权益存在质疑,认为环境评估是走过场。党校学习课件0701党校学习课件0701

 政务公开历程1988 年,河北省藁城市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了政务公开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河北省海兴县在学习藁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步开始规范化。中纪委专门就藁城市、海兴县的政务公开先进经验进行全国性通报,一些地区纷纷加以推广。党校学习课件0702党校学习课件0702

 1996年,中纪委明确提出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此后,政务公开逐步进入推广阶段。党校学习课件0703党校学习课件0703

 v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对推行政务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 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v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 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 。将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 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党校学习课件0704党校学习课件0704

 v 党的十五大确立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v 1999 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v 1999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 《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 (国发[1999]23 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 行政执法监督 ,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校学习课件0705党校学习课件0705

 2000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 》 ,对乡镇政务公开作出部署,对县( 市) 级以上政务公开提出了要求。党校学习课件0706党校学习课件0706

 2001 年,WTO 规则(我国加入协定书)。2004 年,行政许可法;2008 年,信息公开条例。党校学习课件0707党校学习课件0707

 党校学习课件0708党校学习课件0708

 党校学习课件0709党校学习课件0709

 党校学习课件0710党校学习课件0710

 v 2004 年3 月22 日,国务院印发 《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 ;v “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务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党校学习课件0711党校学习课件0711

 v 2004 年7 月1 日实施的 《 行政许可法 》 ,对各级政府及其国家工作人员提出了要“ 公平、公正、公开” 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也为政务公开的立法提供了法律基础。v 把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和政府信息的公开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党校学习课件0712党校学习课件0712

 2005 年1 月,党中央印发 《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 ,明确提出“ 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 。党校学习课件0713党校学习课件0713

 n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n 2007年4月5日发布;n 2008年5月1日施行;党校学习课件0714党校学习课件0714

 2008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 (国务院令第492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 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 〔2008〕 〕36 号)2009 年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 试行)的通知 (国办秘函〔 〔2009〕 〕6 号)2010 年10 月 国务院关...

篇四: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 《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 。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意见》的重要意义和有关内容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问制定《意见》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 深化政务公开、 加强政务服务 对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提供高效便民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多次下发文件部署、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 《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实施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如行政决策公开、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政府信息公开、 电子政务应用等工作 已不同程度推行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需要从全国层面进行总结、规范。同时随着政务公开的深入推进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公开的程序不够规范标准比较欠缺公开内容不全面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也需要制定新文件提出要求、加以解决。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过程。

 答年底我们对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掌握了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据此会同中央编办就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开展多次专题调研向中央领导同志报告了全国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情况并着手起草《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 。

 年月 我们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随后召开了次座谈会作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征求了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个国家部委、 各省 区、 市 和副省级城市、部分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意见进行了数十次修改 《意见》逐步成熟完善最后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

 问与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相比这个《意见》提出了哪些新的内容

 答 《意见》 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深化政务公开、 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第三部分是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第四部分是强化监督保障措施。总体来说第二部分是年《意见》的深化和延续对实践中创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和规范便于在全国稳步推广。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创新的内容比如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践中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不透明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公开的结果不合理 群众不满意。这次《意见》更强调和注重过程的公开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这是政务公开深化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年始自河北随后部分地区和部门开展了试点年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再比如《意见》提出加强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公开要求梳理行政机关内部职权依据和运行流程查找廉政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主要是考虑到扩大社会和公众对行政机关内部运行情况的了解加强内部制约以弥补外部监督的不足。

 第三部分整体上都是新的内容。比如逐步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中心作

 用、明确服务中心职能、规范服务中心运行、加强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等几项内容这些内容虽然有的省区、市已经作出规定但从全国层面来讲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文件的重点内容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

 问为什么《意见》要对政务服务中心进行规范

 答年代中后期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创建了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对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公开办理。据统计截至年底个省区、市已设立综合性服务中心个其中省级个市地级个县级个。全国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个。中心已经成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民群众评价比较好。与此同时中心建设也面临着法律依据缺乏、职能定位不清楚、运行模式不统一等多方面的困境 各方面要求在全国层面予以规范的呼声很高。

 因此《意见》把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并突出强调了规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以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问据了解一些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是事业单位 《意见》将其定位成行政机构这是一个重大变化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客观地说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性质并不一致。有的是行政单位有的是事业单位还有的是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这也是中心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中心如何定位履行职能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心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商中央编办等相关部门在《意见》中专门对中心管理机构的机构性质、规格、人员编制、经费等内容作出规定希望解决这些难题。

 《意见》提出使用事业编制的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应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剂出一部分进行替换。服务中心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配备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调整、配备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编制中要结合当地政府机构改革注重优化整体编制结构坚持增减平衡不增加行政编制切实避免地方在落实《意见》过程中产生机构编制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编制的调整配备也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

 问 《意见》对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作了哪些规定

 答服务中心作为实施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平台设立管理机构对进驻窗口办公的各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对进驻窗口的单位来说凡与企业、社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都要纳入中心办理坚持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切实发挥好窗口服务功能。

 具体讲 主要是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三类对这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事项的办理都应纳入中心。当然因涉密、场地限制等特殊情况不宜进入中心办理的 《意见》也提出了例外原则必须由本级政府研究决定各进驻单位无权自行决定。

 对实行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的部门 按照便于工作、 加强服务的原则适合依托服务中心办理的应纳入当地服务中心办理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工作的特殊性应在当地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从实际出发由双方协商确定。

 对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来说 《意见》明确了三项职责负责对政府各部门进驻、委托事项办理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对进驻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日常考核承担本级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前两项职责是各地比较普遍的做法第三项职责是考虑到实践中有的中心除了履行前两项职责之外当地政府还赋予了一些其他职能比如公共资源交易等所以有一个兜底性规定。

 问 《意见》对政务服务中心还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对于已有的服务中心各省区、市要在本行政区域内规范省、市、县三级服务中心的名称、场所标识、进驻部门、办理事项和运行模式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对于没有建立中心的则提倡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之所以不作强制性规定是考虑各地情况差别较大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不宜一刀切。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大厅实现了虚拟的集中效果不错这也是一种探索。这里还要强调一下 各级政府既要重视已有中心的建设 又不能脱离实际 盲目新建扩建服务中心贪大求全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中心建设最重要的是求实效其发展切切实实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社会监督这是中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问 《意见》在监督和保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方面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实行政务公开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形式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使政务公开成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为此 《意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监督和保障制度。一是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研究部署解决工作难题。行政首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更加明确了领导责任。二是考核制度。把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行政机关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范围加强考核工作。三是监察制度。建立健全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过程监察。四是监督制度。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并特别强调了群众监督 建立群众投诉制度。

 五是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要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损害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问下一步对推动《意见》落实有什么工作打算

 答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意见》的各项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做好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是总结交流加强政务公开的做法积极探索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通过推广“制度科技” 、权力阳光运行等成功经验提高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防范廉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国选择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大部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在县本级能够依托电子政务平台进行公开、提供服务并且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解决县级

 政府公开什么内容、提供什么服务的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防止权力滥用。

 四是研究政务公开工作检查评估暂行办法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和检查。下半年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将组织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情况进行一次专门督查重点督查各地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

篇五: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政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务公开研究姓名:刘国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龙献忠20090827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政务公开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网络信息公开作为最快捷、最有效的政务公开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与民众的关注。近几年,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国外成熟的政府网站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政府网站还处在信息发布阶段,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封闭,相关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较低;政府信息对社会较为封闭,透明度较差;政府信息资源采集手段单一,更新不及时,利用率低。此外,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信息服务功能较差,如多数政府网站不能提供在线服务,网上业务办理等问题。我国的政务公开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笔者在大量阅读、对照和思考后,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完成本文。本文对政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务公开建设进行了研究。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的今天,政务公开与传统的公开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对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研究也因为有了信息化的出现而有了全新的阐释。在政务公开的内涵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又有不同的诠释。接着介绍了政务公开产生的理论支撑,主要有民主政治理论和知情权理论,为我国的政务公开发展解除了思想上的桎梏。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政务公开的理论和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着我国政务公开的实践与发展。我国政务公开的现状有喜亦有忧,只有深入了解我国政府网上信息公开的情况,并通过中外政务公开的比对,才能找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政务公开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探求,论证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出经济、制度和人员技术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目前我国政务公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策略与方案,提出网络环境下我国政务公开所应该采取的一些促进措施。关键词:政府信息化;政务公开:知情权Ⅱ

 政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务公开研究AbstractChi ef Publ i cal ready has 20years of hi story i n ourcountry。As the m osteffi ci ent and m osteffecti vew ayof adm i ni strati veaffai rs,G overnm entnetw orki nf orm ati on di scl osure have been m ade greater progressi nbui l di ng,butthem aturi tyofgovernm entandf orei gnw ebsi tes,there i s sti l l abi g gapbetw een thenS current W ebsi te i S sti l li n the G overnm ent Inform ati on Rel ease stage,Chi na’i nform ati on resources betw eengovernm entdepartm ents cl osed.the shari ng ofrel evantdepartm ents betw een the l O W l evelofgovernm enti nform ati on on therel ati vel y cl osedsoci ety,the poor transparency of the G overnm ent Inform ati onResourcesAcqui si ti onm eans of asi ngl e,non—ti m el y updates,anda l owuti l i zati onrat e。I n addi ti on,theChi nesegovernm enti nform ati onresourcesi nthedevel opm ent process.thereare sti l l poor i nf orm ati on servi ce functi ons,such as them aj ori tyofgovernm ent portalw ebsi tes Can not provi deonl i ne servi ces,such asonl i neoperati onsfortheprobl em .J ustbecause basedon thehi ghsense ofresponsi bi l i ty,the author fi ni shed thi s arti cl e after m assi vereadi ngandcom pareddi fferent condi ti ons.Thi s arti cl 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f howto const ruct open.governm entunderthebackgroundofi nform ati on.Andi thasfi ve part s:Thefi rstpart:proposethequesti on( The fi rst and the secondchapter),the partof i ntroducti onconfessed thatthere arem anydi fference i npubl i c.w ay bet w een tradi ti on andm oderngovernm ent,becausem oderngovernm enttransm i ssi on andprocessi ngal lki nd of data m ake useofcom puter and netw ork.The el aborati on to the research ofpubl i ci ty ofgovernm enti nform ati on becam e SO di fferent because theappearanceof i nform ati on.The secondchapter proposedw hatthi ngs open- governm entshoul dcontended and w hati s i tstheory- support.The rel ati onshi pbetw eengovernm enti nform ati onandpubl i ci tyofgovernm entalaffai rsi si nseparabl e,theycom pl em entedeach other.The secondpart:anal ysi sofi ssues.(The thi rd andfourth chapter) The thi rdchapter anal yzed the presentsi tuati on ofChi nesepubl i ci tyofgovernm entalaffai rs.Andput thegovernm entalw ebsi te outsi ngl especi al l y;di scuss w hat i nfl uence it hadbrought.Iw hatadvantagesanddi sadvantagesChi nesepubl i ci tyofgovernm ental i nf orm ati onhad tri edm y best to fi nd outhad.And fi nd outthem aj or probl em s that the current G overnm ent exi sted.Andappropri atel yvent ures i nto theseprobl em scausedbythe dem onstrati on.Partthree:11/

 硕士学位论文resol ve theprobl em ( Chapter 5)thi s chapter attem ptstoproposethestrategyandm easures w hi ch w i l lbe use to sol ute theopeni ng probl em s currentl y,and exactl yonthebasi sofsum m ari zedi nsi ghtfulpeopl e’ Sexperi encesandl essons,em phasi zed prom i nentl yw hat m easures shoul d be taken toprom otethepubl i ci tyofgovernm entalaffai rs under the envi ronm ent of netw ork.KeyW ords:G overnm enti nform ati on;Publ i ci tyofgovernm ental affai rs;The ri ghtto knowIV

 硕士学位论文插图索引图3.I2000—2008年政府网站数量变化⋯⋯⋯⋯⋯⋯⋯⋯⋯⋯⋯⋯⋯26Ⅷ

 政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务公开研究附表索引图3- 2 对行政公开的基本认知度( %) ⋯⋯⋯⋯⋯⋯⋯⋯⋯⋯31对听证程序的了解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3 1图3- 3图3- 4对知情权救济途径的认知程度( %) ⋯ ⋯ ⋯ ⋯ ⋯ ⋯ ⋯ ⋯ ⋯ ⋯ ⋯ ⋯ ⋯ 32IX

 硕士学位论文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第1章绪论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样,政务公开也因为信息化的出现而有了不一样的面目。信息化萌芽于20世纪中叶,在70年代末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政府信息化源于社会信息化,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以来趋于成熟;作为现代社会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信息化的产生历史尽管不长,发展却相当迅速。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沿着“ 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一一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一一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 这条线展开,如今已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在以“ 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信息化工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金桥、金关、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目前已发展到“ 十二金修。再加上电子政务内部网、政府专网( 政府办公业务网) 和政府公共服务网( 政府公众信息网) 与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和信息资源目录这“ 五库",被总称为“ 三网、五库、十二大系统” 。④二是在政府上网工程方面,各类政府机构IT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备,网络建设在1998年l 1月开始的“ 政府上网工程” 的推动下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到1999年底已经在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站点52个,:各级政府部门已经申请域名24000个。到2001年,全国绝大多数乡级以下政府都设有站点,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信息,有的开始提供在线服务。根据CN N IC第九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注册以“ gov.cn” 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5864个,占.CN 下注册域名的比率为4.6%。据统计,至1J 2002年6月,已经接近50%的政府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国务院各部委中有26个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中有9个英文版本的网页,1 2个提供了在线服务,90%以上的部委设有信息公告或资料数据库查询等。彭国莉《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利用》圆中有统计显示,截止N 2005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2592410个,gov.crl 下的域名数为23752个,占CN 域名数比例2.2%;全国网站数为约694200个,gov.crl 下的网站数为11995个,占CN 网站数比例4.O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甘利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 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彭国莉.中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利用.【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政府信息化背景下的政务公开建设研究告” ①,截至至U 2008年11月,以gov.cn结尾的网站达至U 24912个。大量信息通过政府网站用于社会共享,各级政府网站已成为承载当地政府信息的主流网站。从20世纪至今,政府信息化走过了一条萌芽、形成直至成熟的发展道路,迈着稳健的步伐,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中国电子政务( e.Governm ent affai re) 的发展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可以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一部分,也是其中较为高级的一个阶段,和政务公开有着密切的关系。网上政务公开与“ 电子政务"是有区别的。所谓电子政务,是指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的具体业务、事务、会务需求的的应用信息系统。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时间、空问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使各级政府的各项监管工作更加严密,服务更加便捷,如企业、个人在申请政府服务的时候,只需要一次性提交相关信息,便可通过信息网络在多个政府机关多次使用,圆从而把各级政府建设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系统的政务工作信息化建设,也包括执政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协等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王赵雄认为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可分三个阶段,即传统的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及电子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从内部网延伸到政府机构间的专用网再延伸到公众网的过程;电子政府则是以电子政务的方式,通过网络和电子政务应用信息系统,对社会和公众普遍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虚拟政府形态,是一种将政府管理和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子政府与传统实体政府相比所拥有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对社会和公众不断提供各种在线服务的虚拟政府。1.1.2研究意义政务公开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体现和民主发展的根本要求,历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提出财务公开,八十年代提出了村务公开,到九十年代正式提出政务公开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务公开风靡神州的事实说明:政务公开在我国政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为众多的学者所关注,并对政务公开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防治腐败和促进廉政建设以及促使政府不断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政务公开是国家吸纳整合社会有效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是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借。叶南平.电子政务.【J 】.第5期.2007。See M ark Form an,ProgressAct( GPEA) 。http://w w w .w hi tehouse.gov/om b/i ndex.htm ,2003—05—15·@ 王赵雄.浅论政府信息化.【J 1.第3期。2005Reporton I m pl em ent i ngt he G overnm entPaperw ork E1i m i nat i on2

 坝l :学位论文—喜墨鲁鲁鼍皇暑篁皇皇鲁皇兰詈喜=暑皇毫詈皇詈穹喜毫暑暑詈晕i..rm l曹墨皇暑穹暑鼍暑皇皇昔詈詈皇毫暑皇皇暑皇置皇皇墨阜墨暑喜皇鼍鉴意义的具体实施方略,希图凭借政务公开所蕴含的动力,变革现有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然而,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对我国推行政务公开的发展历程予以阐释,对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或论证,并以此为基础找出政务公开面临的困境,提出推进政务公开的可行方略。而本文却正是试图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求得突破。本人以为,这样做至少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影响:其一,可以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准确把握我国政务公开的发展规律,将政务公开推进策略建立在符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之上。其二,通过对我国推行政务公’ 开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对其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我们可以更为准确的看到二十余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对我国政务公开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其三,可以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合乎实际的政务公开发展战略和策略,并依据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推进我国政务公开的具体措施,在实事求是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推进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理论意义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推行电子政务",强调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

篇六: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p>

 录

 某局 2022 年度政务公开工作自查自评情况汇报

 县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某局 2022 年度政务公开工作自查自评情况汇报

 根据《***************通知》(**号)精神,为配合做好我区政务公开评估工作,我局立即行动,落实专人对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开展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年,我局根据区委、区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在深化政务公开内容、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公开载体形式、加强基础性建设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局班子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股室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细化政务公开工作,明确股室负责人是本股室政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按照规定做好政务公开的审查。人事秘书股负责具体政务公开工作和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工作,各股室指派专人负责协调人秘股和股室信息之间的联系,力求做到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切实保障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思想意识,严格执行制度。一是组织局属各部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明确工作重点。二是对我局有关政务公开工作

 的规章制度、公开目录、发布内容等再次进行梳理明晰,有效增强了各股室及事业单位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按照《保密法》、《条例》的有关规定,科学界定了公开和不公开的内容,严把关审查,确保政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四是自觉接受政务公开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将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三)公开事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工作原则,结合当前我区“放管服”整改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局最大限度缩短了行政审批办事时限,实现服务群众最优化,缩短审批流程,实现服务群众与企业办事时间最短、速度最快、效率最优的目标。为进一步“简政放权”,编制完善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共***项,调整和优化服务事项、办理依据、基本流程、申请材料、审批程序、咨询方式、受理机关等内容,积极推行网上办公。

  二、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年,我局在网络平台公开信息共***条,其中:******条。同时做好“*********平台”管理运行,更新频率为每周一更,形成了一系列图文报道。

 ***年来,共接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函、传真等形式申请要求公开政府信息***宗,均已按程序进行公开,没收取

 依法申请政务公开费用。

 三、行政复议和诉讼情况

 *****年我局未出现因申请政务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足,一是人员较少工作任务重,有时政务公开不够及时;二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市民对依申请公开的程序和方法不了解,未能通过依申请公开渠道获得所需信息。为此,我局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改进:

 一是进一步加强教育,提高对实施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二是按照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内容,对机关各股室实施政务公开的工作情况逐项对照检查,进一步充实政务公开内容,突出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把群众最关心、反应最强烈的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长期的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公开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是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向其他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进我局政务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县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根据《城市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县已基本完成 2020 年、2021 年政务公开工作部署,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标准指引,编制公开目录。我县根据基层 26 个试点领域标准指引,结合本级政府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行全面梳理,已编制完善县、乡两级基层公开事项目录,建立完成基层两化专题,并向社会公开。

 2.完善公开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我县建立完善政策文件库,实现规范性文件全面归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印发《xx 县政府信息法定主动公开目录内容保障工作责任分解》,做到责任主体、范围和内容明确;通过启用“绩政办依复”文号、政策法规室审核等方式,确保依申请公开答复合法合规;制定落实《xx 县政策解读制度》《xx 县重大行政决策参与制度》等政务公开制度,并建立“xx 县政策一点通平台”,强化解读回应及公众参与。

 3.整合优化资源,加强平台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作用,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基层政府信息公开专题,集中发布县本级及部门、乡镇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累计编制政府公报 18 期,有效传播本级政府及部门

 规范性文件;建设完成 1 个县直、2 个乡镇政务公开线下专区,为群众提供政府信息查询、信息公开申请、办事咨询答复、政策解读咨询等服务,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4.坚持利企便民,推进办事服务公开标准化。通过政府网站与“皖事通”平台互联互通、“xx 县政策一点通平台”办事服务栏目,准确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办事机构等信息,并汇总编制“办事一本通”,通过线上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线下专区阅览材料向社会公开。

 二、存在问题 1.解读回应机制有待完善。未能完全固化政策解读工作流程,做到政策解读方案、解读材料与政策文件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县直部门和乡镇出台政策解读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运用新闻发布会、简明问答、图表图解、案例说明、公告公示栏、“明白卡”“一封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解读。

 2.考核评议机制有待加强。暂未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基层两化26 个领域专项评估,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成果没能巩固提升。

 3.村务公开还需进一步延伸。县、乡级政务公开与村(居)务公开未能有效衔接,没有做到相同事项的公开内容对应一致,尚未积极准确公开乡村振兴、村级财务、惠农政策等涉及基层群众利益方面的内容。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夯实政务公开基础工作。按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规范、26 个试点领域基层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准确把握信息公开内容要求,紧盯信息更新时效,即时动态调整组配信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标准、规范。

 2.健全“督查+约谈”机制。运用好政府信息公开通报、工作提示单、督查体系,建立健全约谈机制,对考评结果靠后的单位进行约谈,统筹处理好测评反馈、月度通报问题整改落实。

 3.落实政策解读与意见征集发布责任。严格履行政策文件审定流程,保证合法性审查标准与政府信息公开标准步调一致,落实“谁起草、谁解读”及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原则,持续构建发布、解读、回应有序衔接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

 4.完善考核评议机制。高效利用第三方机构评估、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创新基层政务公开形式、内容,聚焦群众需求,完善公开方式,提升公开质量。

篇七: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加强党中央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数字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数字政府建设主体责任,谋划落实好数字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一、 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中央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数字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数字政府建设主体责任,谋划落实好数字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二)健全推进机制。

 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数字政府建设,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办公厅,具体负责组织推进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强

 化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分工,抓好督促落实,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推进机制,最大程度凝聚发展合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提升数字素养。

 着眼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构建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体系。把提高领导干部数字治理能力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教学培训内容,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创新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干部队伍。深入研究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立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数字政府相关专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数字政府建设理论体系。

 (四)强化考核评估。

 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树立正确评估导向,重点分析和考核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共享

 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促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 发展现状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数字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为迈入数字政府建设新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数字政府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应用能力不强,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还有不少突出短板,干部队伍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数字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进一步加大力度,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三、 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政府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到 2035 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 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一)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提升经济调节能力。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宏观调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投资监督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经济

 调节数字化水平。加强经济数据整合、汇聚、治理。全面构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关键数据的全链条全流程治理和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加强覆盖经济运行全周期的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化经济趋势研判,助力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提升经济政策精准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强化经济运行动态感知,促进各领域经济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经济调节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二)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以有效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监管。以一体化在线监管提升监管协同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提升数字贸易跨境监管能力。

 以新型监管技术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穿透式等新型监管手段,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以网管网,加强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能力。

 (三)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网上行政复议、网上信访、网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等水平,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能化。加强“”和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数字化手段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治安联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推进智慧应急建设。优化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全面提升应急监督管理、指挥救援、物资保障、社会动员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构建新型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

 (四)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枢纽作用,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国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广“免申即享”、“民生直达”等服务方式,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以数字技术助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等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新途径,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探索推进“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积极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数字化生活网络,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五)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核与辐射、气候变化等数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精准感知、智慧管控的协同治理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持续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平。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六)加快推进数字机关建设,提升政务运行效能。

 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充分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资源,拓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行政执行能力。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行政执行方式,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快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共性办公应用水平,推动机关内部服务事项线上集成化办理,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提升

 行政监督水平。以信息化平台固化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推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资源交易等全流程数字化运行、管理和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优化完善“互联网+督查”机制,形成目标精准、讲求实效、穿透性强的新型督查模式,提升督查效能,保障政令畅通。

 (七)推进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优化政策信息数字化发布。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优化政策智能推送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标准,消除安全隐患。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传播。积极构建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形成整体联动、同频共振的政策信息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开发多样化政策解读产品。依托政务新媒体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以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知识问答库为支撑,灵活开展政民互动,以数字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五、 推进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优化政策信息数字化发布。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优化政策智能推送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标准,消除安全隐患。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传播。积极构建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形成整体联动、同频共振的政策信息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开发多样化政策解读产品。依托政务新媒体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以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知识问答库为支撑,灵活开展政民互动,以数字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资料整理来源: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八: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务公开总结》

 政务公开总结(一):

 一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市政务公开办公室的要求和部署,我镇政务公开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把政务公开与政府各项工作联系起来,自觉理解广大群众监督,从而,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水平。现将我镇今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政务公开的组织体系政务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监督协调、党政办组织实施的原则,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狠抓了政务公开组织体系的建设。

 1、按照要求,完善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政务公开监督领导小组,政务公开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成员由党政办、财政所、计生办等负责人组成,各村都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构成了镇、村齐抓共管,为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带给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六项制度。

 2、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完善了各项制度。我镇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坚决不走过场,不应付了事,不搞假公开,注重质量和实效。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年政务公开有部署、有安排,明确了政务公开的资料、方法、步骤、目标,而且下发文件、开会部署,个性对各站所工作提出严格的考核制度,透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来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3、改善党的作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把政务公开工作提高到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进一步统一认识。首先是使大家认识到推行政务公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的要求。政务公开就是把政府的政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其次是认识到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政务公开实质就是透过公开来实现有效监督,促进干部依法行政。三是认识到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基层民政治建设和维护农村稳定的要求,只有推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使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对其实行监督,缓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社会稳定了。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全局好处上来增强紧迫感和职责感,才能把政务公开工作抓好、抓实。

 二、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确保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政务公开工作资料多、牵涉面广、状况复杂,矛盾焦点多,弄不好就容易出现负面效应。为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

 我们始终坚持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于监督的原则,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分寸,即体现合理,又适度,重点抓广大群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问题。(一)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部署,一是规范了公开资料。凡是事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政务、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以及群众关注多、疑问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已列入了公开资料;二是设立了举报箱,公开了举报电话,使全镇政务公开工作的准确及时;三是严格按时公开。按时完成公开上墙任务,确保公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四是规范了公开程序,在这点上,镇党委十分重视,个性是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的资金使用都经镇党委群众讨论,做好决定后公开或公示。一年来,我们对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一系列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透过公开栏、公开信等形式面向社会全面公开、层层公开、广泛公开,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我们还对本镇长远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总结和发展计划、重点基本建设、重要工作开展等镇内决策状况全面公开,促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在实效上下功夫。政府建立了举报电话,群众意见箱,实施了群众直接评议和意见反馈,加大了外部的推动力,全面敞开理解社

 会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本着有利于政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有利于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的原则,让全社会及时了解政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注视和监督之下,切实做到了领导负责,设立常务机构,有重点、有形式、有载体、有承诺。(三)围绕村务抓公开。我们始终围绕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作文章,不断开拓创新。首先是规范了村务公开的资料。重点狠抓了财务收支状况公开,农民负担费用公开,土地征用补偿公开,计生指标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状况公开,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公开,村干部职责目标及工资报酬状况公开,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标准公开,重点村务活动公开。其次是完善公开的形式。主要透过宣传栏、交通要道、集聚点以及广播、公开信等形式进行公开。为了使村务公开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我们狠抓了监督机制的完善。一是实行依法监督,将村务公开始终贯穿四民工作法,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政议政热情。二是政府抽调专门人员,不定期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实行群众监督,各村都推选必须数量的群众代表设立了村理财小组,重点监督村财务收支状况,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状况。(三)在抓成果上下功夫。我镇注意到不能简单地为了公开而公开,在公开过程中,切

 切实实地解决了关系政府践行宗旨,改变作风,科学管理,廉政勤政以及依法行政的大事,做到了求实效、办实事,因此群众很满意。

 三、政务公开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镇委、镇政府始终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落实,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务公开制度。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收到了良好成效。(一)改善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透过政务公开,单位增加了压力,工作增大了透明度。干部、职工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加强了自身的约束,办事效率提高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透过政务公开,树立了良好的单位形象。群众明白了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条件,理解多了,政策执行落实好了,真正给干部一个清白,给老百姓一个明白,党群

 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三)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强化了社会监督,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增强了政务人员的自律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我镇的政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离上级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此刻:一是个别村对政务、村务公开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用心性;二是政务公开的资料更换不及时等,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把政务公开工作做好,进一步提高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上新台阶。

 政务公开总结(二):

 2012 年,本溪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奋战 2012,实现本溪大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为原则,努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着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办事透明度,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将全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2 年政务公开工作完成状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2 年,本溪市气象局重新调整了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调整后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由董艳局长兼任,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局办公室吕刚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局长亲自部署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对重点工作有批示,用心推动工作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开展检查和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市气象局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工作奖惩机制,并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年底对政务公开工作考核不达标单位和领导,采取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气象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辽宁省政务公开工作规定》

 按照要求完成《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统一编制工作,全面做好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更新和维护工作。按照要求及时将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送交到市政府信息查询中心,及时率 100%。按照《本溪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和《保密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将就应公开的政务信息透过本溪市气象局网站公开发布。具体包括:工作动态、气象局职能、许可事项、审批事项、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服务承诺等。

 (三)用心开展政务公开日宣传咨询活动

 围绕今年政务公开日活动主题,局领导亲自部署和审定活动方案,并用心参加在市政府广场举办的政务公开日宣传咨询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气象服务、气象科普、行政审批和防雷减灾 4 个咨询台,布置了展板 20 块,活动期间共发放各

 类宣传材料 1000 余份,收回调查问卷 100 份,解答咨询 70 余人次。广大市民透过参观展板、阅读宣传品、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了气象部门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活动结束后及时向政务公开办报送总结、简报、图片等资料。

 (四)加强委办局长信箱办理和政策咨询办理

 按照信箱办理工作规范,认真受理人民群众提出的咨询和投诉,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信件办理工作,按照要求及时查收并处理信件,全年无信件。按要求认真办理政策咨询件,全年无件。在省民心网开通了本溪市气象局微博,实现与网民的在线互动。

 (五)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工作

 以五大系统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运行。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公开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结果,推进政务公开透明运行。

 (六)信息报送工作和政务公开载体建设

 认真做好向本溪政务网和省民心网报送信息的工作。按照要求每周至少向省政务公开网站报送 1 篇政务信息,现已报送 62 篇。按照省政务公开办公室要求,做好信息本溪载体建设工作。

 (七)按照要求全面完成省、市政务公开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用心响应市政务公开办组织参加的省民心网第二届双百评选活动。由我局报送的《关于加大体育场馆开放力度的推荐》在省民心网第二届双百评选活动中入围百条好推荐行列。本溪市市委书记冮瑞、市长高宏彬分别在内参上批示,要求重点关注民心网网友所提关于本溪的十一条推荐,研究落实。

 市政府专题会议要求由市体育局负责,按照微利原则,制定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实施方案。由市教育局负责,对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调研后,提出推荐上报市政府。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年来,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政务公开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工作效率和办事透明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上看,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主要表此刻:一是思想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作缺乏创新。在政务公开的载体建设、公开形式、工作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以上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将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找准、抓住全局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抓好治本,逐步建立起政务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全面加强我局门户网站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把局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力争实现网上查询、浏览功能。二是不断拓展公开资料,创新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制度,强化公开监督,提高公开质量,全面推进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政务公开总结(三):

 成都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贵办《关于报送 2010 年政务公开目标考核材料的通知》要求,我办对全市 2010 年政务公开工作推进状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经自查,得分状况如下:组织工作 20 分,目标任务 22 分,加分 14 分,共计得分 56 分。现将相关状况汇报如下。

 一、2010 年工作推进状况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先行区的中心任务,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完善政务公开载体,创新政务公开形式,营造政务公开浓厚氛围,政务公开不断向基层延伸、资料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健全、载体不断丰富。今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结合上级工作部署和我市工作实际,制定了《彭州市 2010 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编制印发了《彭州市 2010 年政务公开工作专项目标》,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全市规服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工作目标,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促进早落实。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由市政府至各局(办)、镇、社区各级机构组织健全,职责明晰,任务目标明确,工作安排具体,构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处处求实效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抓好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彭州市 2010 年政务公开目标考核实施方案》,建立起政府信息公开定期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推进镇部门严格履行公开义务,自觉规范公开行为。

 二是规范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制定依申请公开和意见投诉从受理、审核、协调直至答复的办理流程,并建立登记备案制度,确保依申请公开和意见投诉办理有据可查、全程留痕。在办理依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把申请件呈送领导批示,另一方面根据申请件反映问题及时转交承

 办单位,保证了办结时限要...

推荐访问:政务公开工作研讨文章 政务公开 研讨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