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父》观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电影《教父》
观后感
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
嵌入式软件
班级:
10-01
学号:
541013090132
姓名:
尚明豪
电影《教父》 观后感 我最爱的电影是《教父》 . 它是男人的圣经, 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野心和无奈. . 就是教父的全部. . . 在这一点上, 我可以同许多男人达成共识。
这两天没有事情 就把<<教父>>看了一遍. .
对于这部经典电影来讲, 用"看"这个字眼难免显得过于肤浅. 我觉得应该用"欣赏"才匹配.
<<教父>>这部耳熟能详的电影无疑为黑手党题材的电影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而它也成为公认的所有黑帮电影种类的顶尖之作. <<教父>>分为三部曲, 但围绕的中心只有一个: 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黑手党柯里昂家族领袖, 被称为"教父"的唐· 柯里昂辉煌却破碎的一生(唐, 是族人对家族领袖的尊称, 代表了无上的地位) . . 他们心狠手辣, 但他们的人生信条只有一个, 那就是舍命保护自己的妻儿和家族; 他们杀人如麻, 却会花大笔的金钱捐助贫困的家乡 人民; 他们操作赌博. 卖淫等在常人眼里十分不堪的行业, 却会豪不犹豫地拒绝毒枭提出的利润丰厚的毒品交易. 他们的人生建立在家族利益之上, 为了 家族他们被迫杀人, 被迫犯罪, 在光鲜的华服背后是毒品. 是疯狂的杀戮. 残留着的只有教父们寂寞凄凉的内心.
开场的书房一段戏被称为影史最伟大的十个开场之一, 但我倒觉得这一组镜头在近十个小时的电影里, 只是一般稍好的水平。
不过从这里我开始喜欢上汤姆 TomHagen , 他可是我在这部史诗里最欣赏的一个角色, 因为我认为他身上具有一个普通男人最有价值的两种素质:
冷静和忠诚。
这和天赋无关, 和地位无关,任何一个男人都应有这样的素质, 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好。
说到书房的这场戏,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马龙·
白兰度(MarlonBrando) 起身的时候, 他放下那只举世闻名的猫, 以一个很 cool 的姿势站了起来, 打算告诉殡仪馆的老板什么是友谊,也就是说屋子里的四个人有三个都站了起来, 此时我往往会注意汤姆, 他非常优雅的放下酒杯, standing, walking slowly, 步伐迷人。
好象类似的场合我可没有这么识趣, 会傻乎乎的坐在那里。
接下来是婚礼。
我有一个疑问, 三集《教父》 的开头都有意大利人狂欢的场景, 第一次是康妮的婚礼, 第二次是迈克向教育基金捐款, 第三次是迈克接受教会的奖励。
难道科波拉想为自己的经典作品贴上一个标签? 第四集开头是什么?文森特的婚礼?
和索龙多的谈判中桑尼插了半句话, 当然是因为教父打断了他, 可遗憾的是索龙多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一直认为是他这句话, 他这半句话为教父招来了杀身之祸。
如果科里昂家族里没有人支持贩毒, 恐怕杀了教父也没用, 何况他还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但就凭桑尼的这半句话, 索龙多听到了桑尼的合作倾向,于是他决定干掉教父, 那样将由长子桑尼接管家族生意, 他们就有可能合作了。后来教父教训了儿子:
Never tell anybody outside the family what you are thinking again。
相似的是在第三集里迈克用类似的话教训了文森特:
Never let
anyone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维托是第一部中的教父, 而他也正式柯里昂家族的创始人. 他给我的印象十分矛盾, 一方面是端坐于巨大办公桌后听取手下汇报外界局势, 随后筹划一个又一个暗杀计划而巩固家族地位的冷血杀手, 另一个方面有是时刻帮助弱小, 善待妻儿和族人及同乡 , 捐款资助国家的"大侠". 也许教父的确是一个矛盾体, 他们活得唯物而又辨证.
剧中, 由于维托拒绝了 大毒枭的索拉索的合作请求而被狙击, 好在性命无忧, 但对家族之事明显已力不从心.
柯里昂家族亦开始筹划复仇之事, 因为索拉索与警方勾结, 使暗杀计划十分棘手, 这是平日里对家族间的明争暗斗漠不关心的小儿子麦克也感觉到了 作为家族的一员所肩负的责任感, 挺身而去干掉了 索拉索, 而他的非凡能力也在这次行动中崭露头角.
生活和使命总是逼迫人们去走自身愿意背道而驰的道路. 当维托得知替自己报仇的人麦克是, 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沉的叹息而非若狂的欣喜. 天往往不随人愿, 日渐衰老的维托显然已厌倦刀光剑影的生活, 而现在命运又强迫他身边唯一的光明------ 麦克步入了黑暗之中. .
新教父麦克·柯里昂的加冕仪式促使一个正直的海军小将蜕变成冷酷的嗜血杀手.这是命运的无奈, 而作为看客的我们一边唏嘘着社会的腐败, 一边又期待着另一个传奇的延续. .
麦克· 唐· 柯里昂 麦克有过两个女人, 意大利女孩是一见钟情的, 另一个是相爱已久的。
他一次只和一个女人生活, 不和其他女人胡来。
多处发散的性欲, 容易影响食欲的满足。为何女人喜欢钟情的男人? 因为这样的男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更专注。
这点,他和教父还是很像的。
麦克一步步被逼上绝境, 父亲被刺, 自己被打, 兄长被扫射, 全身中弹而死, 老婆被信任的人炸成碎末……一个接一个的厄运袭来, 柯里昂家族在风雨中飘摇。男人的使命是什么?
填饱自己肚子的同时, 填饱家人的肚子, 让亲人们过得衣食无忧, 幸福和美。当这个危机出现时, 能够奋起为保护家族而战的男人, 才是真正的男人。
在整个生物界, 都是如此, 只有最优秀的雄性(有些是雌性)
才能够担任这个使命。
和维托不同, 麦克心狠手辣, 铮铮有力, 连说话都斩钉截铁, 不留回旋余地。
麦克是一个优秀的家族长, 在竞争惨烈, 朝不保夕的时候, 头狼注定要目光锐利,心狠手辣, 城府极深, 动作迅速。
然而教父所创造的世界已是很好, 要想超越他的时代很难。
第一代创业者总是比较随性和轻松, 第二代就负了压力。
自从口动了那致命的扳机, 麦克的人生就是在"失去"中度过. 他失去了 往日的纯真欢笑,
失去了 新婚的娇妻, 更失去了 平静的生活. 他不得不每日紧拉窗帘以防无孔不入的子弹, 又不得不保镖随身随身以防神出鬼没的狙击手. 人生的轨道就因为一颗小小的子弹而发生偏离. 作为黑手党, 他们没有友情, 没有爱情, 没有亲情, 他们只有的只是"生意"和"家族". 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实啊!
深爱的妻子难忍生活的压抑而离开了 他, 兄长弗雷多的背叛逼得他含泪下杀令, 最后就连最心爱的女儿也因为自己被误杀. 麦克内心的煎熬无从诉说, 面临崩溃的他只能向龙巴度红衣主教告解, 他在忏悔, 可是再深的悔意也唤不会女儿年轻美好的生命. 失去一切的"教父". 最后只能孤独地死在花园了的竹椅声.
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吧?麦克一生风云, 到了只落了个黯然神伤. 叱咤风云又如何, 呼风唤雨又如何?在这些虚伪的假面具背后, 麦克反而更像是一个牺牲品, 家族的牺牲品. 正如他本人所说: "我像我的父亲一样为了家族, 妻儿而坚强. "无可厚非,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是成功的. 值得尊敬的,
没有人可以否认他超凡的判断力和领导力, 更没有人可以抹杀他所立夏的丰功伟绩. 只是, "教父"这个头衔束缚了 他的脚步, 箍 紧了他的灵魂. 待麦克已一无所有,待他已无可失去之时, 他传位于二哥尼桑的私生子文森, 想让自己的良心得到解脱.
到头来, 教父不过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平凡老人. 一切看似皆落下的帷幕, 殊不知新一轮的厮杀在新教父的带领下不断轮回着.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这就是教父的谈判技巧。
他是一手拿马丁尼, 一手拿屠刀的优雅绅士; 是谈着肮脏买卖, 穿着高贵西装的职业刽子手; 他只需要一个手势, 便可以让别人身家难保; 也只稍一个微笑便足以将干戈化成玉帛。
他们是令人敬畏的角色, 同时也是善舞的刺客, 无论是政客还是殡葬馆老板, 似乎永远都在等待聆听着他温文尔雅的召唤. 最后柯里昂家族还是贩毒了, 而且从一开始维托·柯里昂就没有打算拒绝土耳其人, 只不过他还没完全掌握事情的发展, 所以才耍点手段.
当然, 黑手党柯里昂家族是一个不朽的黑暗家族, 都是一群魔鬼, 一群迷人的魔鬼, 令人同情的魔鬼, 应该被宽恕的魔鬼. .
教父不可能和故事里的英雄一样牺牲自己成就正义。
因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 一辈子都是为家族工作。
第二集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家族场面, 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等着父亲回来切蛋糕, 共庆生日。
那温暖的家庭氛围让我羡慕不已:
桑尼在迈克头上的一吻, 佛雷多对弟弟简单的祝贺, 还有桑尼和汤姆的嬉闹, 只是没有看到父亲的出场。
据说, 科波拉打算让白兰度来客串一个镜头的, 可该死的制片方由于和白兰度有矛盾拒绝了这个请求。
他们不知道他们可能错过了一个最伟大的结尾, 由于白兰度的缺席, 这个结尾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科波拉起用自己的女儿索非亚(Sophia Coppola) 出演迈克的女儿一角被认为是他最大的败笔。
可我看来倒也不至于太差, 毕竟和她演对手戏的人都是影帝
影后级别的大腕, 能有这样的表演已经很不错了。
她和安迪·加西亚(Andi Garcia)之间还是能擦出火花的, 尽管加西亚的演出超出了他不少。
迈克接受教会的嘉奖, 在照完全家福之后还切了蛋糕, 很漂亮很气派的大蛋糕。
记得是谁送的吗? 恩佐。
就是那个在第一集里要被美国政府遣送回意大利,却和老板的女儿相爱的那个意大利小伙子。
为了把他留在美国和女儿完婚, 他的岳父只得去求教父帮忙, 第一集后来没有交代, 到了这里我们才又有了他的消息。
Fonda 家族也算是好莱坞的演艺世家了, 布里吉特. 方达(Bridget Fonda) 在第三集里也惊艳了一小把, 被文森特骗上了床。
由于家庭背景, 她的气质确实与众不同, 加上傲人的身材, 成为第三集里的一个小小的亮点。
我认为, 即便在这种史诗中演一个小角色也比在《龙之吻》 这种烂片中演个主角强百倍。
乔伊·萨沙对委员们的大屠杀是我很钟爱的一场戏, 我个人把这次的直升机袭击和迈克· 曼《盗火线》 里的银行大战、 吴宇森《喋血双雄》 中的教堂决战并列为三场最伟大的枪战(或许我看的太少了, 不过这三种风格的确普及得很广)。
迈克因为下令处决自己的哥哥佛雷多而产生的自责和内疚在他的老年变的更加剧烈, 那本就是一个很难下定的决心, 他最后一次拥抱哥哥时对手下使的那个眼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看到他中风时大喊“Fredo”, 我几乎哭了出来,那是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 还带着绝望般的忏悔。
电影的后一半他真的有机会在上帝面前告解, 他在神父的善导下反思自己, 当他哭着说他杀了自己母亲的儿子时, 连神父都停顿了一下。
的确, 这实在是太深重了, 这样的罪责已经压了迈克几近一生。
艾尔(Al Neri) 是迈克的贴身保镖, 他在三集《教父》 中都露了 面,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荣耀。
由于我对忠诚的迷恋, 使我对艾尔的好感由来已久。
第一集里他露面很晚, 但他完成了迈克的大清洗计划中最重要的一击, 是他结果了巴奇尼。年轻的他身手敏捷, 枪法如神。
到了第二集里, 他已经是迈克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 可惜才两年他就胖了不少, 肚子明显大了一圈, 想来不是导演的安排。
最后一集里他派人帮助文森特除掉了 乔伊·
萨沙, 结尾又在罗马教堂亲自出手。
让我高兴的是, 他减肥很成功, 简直比第一集里还要苗条。
《教父》 里的故事太多了, 我还有很多想说却说不完的话。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部最钟爱的电影, 一部最贴近你的心的电影, 只不过因为大家的经历和背景, 才会有或大或小的差距。
如果你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 那你就有可能被《追忆似水年华》 里那张小小的借书卡感动; 如果你正处于绝望的谷底, 那你一定很想和杜弗瑞一起在肖申克的墙外为希望和自由大喊; 如果你在和你的爱人斤斤计较,那你可能会容易理解卡洛和多明妮克的平等之争, 会被多明妮克那深情的手势感动。
因为这些我们会庆幸电影的存在, 我们热爱电影。
因为太爱《教父》, 我放弃了看原著小说的机会, 我不在乎她怎么来的, 我只爱她现在的样子。
很少有电影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个常用词汇,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现象, 那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电影影响之广、 之深, 很显然, 《教父》 三部曲就是这种电影, 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没有之一),《教父》 系列给黑帮片重新标注了定义, 它成就了科波拉, 成就了帕西诺, 也成就了黑帮电影的巅峰。
世上为文歌颂《教父》 的文章何其之多, 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让大部分人对其敬而远之, 但是作为一个死忠, 我想我应该为它写点什么, 不为任何功利。《教父》 的原著小说是当年美国的重磅畅销书, 作者马里奥普佐因此一炮成名,当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艺小青年, 专注非主流小片创作, 死磕着没去拍商业片, 但是市场经济和电影公司的压力迫使他最终接下了《教父》 的拍摄任务, 没想当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父》 最终成就了科波拉, 成为其扬名立万之作, 或许这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 有时候不是导演选择电影, 而是电影选择导演, 就像奥逊威尔逊和《公民凯恩》 一样, 科波拉的电影气质反过来也成就了 《教父》,电影和人的缘分一直说不清道不明, 导演的气质就是电影灵魂的一部分, 而电影本身也创作者灵魂的体现, 或许《教父》 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种万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