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想(2022年)

时间:2022-09-17 1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思想(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思想(2022年)

 

 中国道教与西方基督教浅谈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苦难多于人类相伴。

 为了 寻求一定的心灵安慰与精神寄托, 于是产生了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现象。

 由于历史、 地理、 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东西方的宗教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 最具特色的是道教。

 西方则为基督教。

 道教,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自轩辕开宗演教, 至今有近五千年的历史, 可以说是中华名族的根蒂。

 道教以“道” 为最高信仰, 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 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 信仰耶稣为救世主。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 基督教有分裂成许多新的教派。

 基督教给西方世界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佛教, 伊斯兰教并为世界三大宗教。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

 “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为开端, 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宗教, 包括哲学, 必须对一些本质问题进行回答。

 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正是区分彼此思想内涵的一个标准。

 在宇宙以及人从何而来的问题上, 西方基督教认为, 整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一切都归属于上帝。

 所以, 这种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构成了基督教基础。

 对于中国道教而言, 它认为“道” 才是宇宙的本源。

 整个宇宙以及万物, 包括人, 神都是由“道” 演变而来。

 因为有了“道”, 才有了宇宙, 才生成元气, 才演化成天地, 阴阳, 四时,五行等。

 这种以“道” 为本源的世界观与基督教的“创世说”, 有着明显区别。

 这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内核的差异性。

 在生命意义上, 基督教关注的是人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 而道教关注的是一种人本性的开发, 要修身, 要养性。

 这种人性不是具体的存在, 它代表一种生命的生命。

 用外在的形式是很难把握的, 只有用心将内在与外在, 人性融通为一体, 这样才能有所领悟。

 中国道教所 信仰的“道” 最为中国文化之脉, 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 审美意识, 伦理道德等。

 这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有生就有死, 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怕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

 基督教关注研究的是“来世”。

 简单地说, 在现世的世界里, 人就是为了赎罪。

 人们通过对上帝不断地进行忏悔, 是为了在来世的世界里, 有个美满的归宿。

 而中国的道教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道教追求长生不老, 羽化登仙。为此, 中国的道教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人可以不死, 而且还积极创造出炼丹, 求符等方法, 以求人之不死。

 基督教的天使来到人间拯救人类,给众人赎罪。

 这似乎与东方的价值观有悖。

 中国的道教讲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为人间排除疾苦。

 每当有重大自然灾害时, 求雨祈福,以求人间安稳太平。

 这是一个入世的, 世俗的, 更接近于人的宗教。纵观中国历史, 毁佛运动, 此起彼伏, 但很少听到过摧毁道观的。

 这正与道教入世关注现实人有关。

 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这个世界, 本就是“人—社会—自然” 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依靠彼此的相互联系, 构成一种经典的平衡, 但现在这个平衡正在被打破。

 中国道教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最经典的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这个论述实在是太伟大了。

 它以

 其丰富的内涵, 至今也是人们想要阐述的命题。

 在中国思想史上, “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似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出发, 它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

 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初是和谐, 后来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紧张的原因是人为。

 为了 恢复原本的自然和谐状态, 道教强调“自然无为”。

 如果人能观天之道,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地和谐定能实现。

 这个思想被多次用在历代王朝的开国初期, 以“无为” 实现“有为”, 体现的正是先人们的那种智慧。

 基督教在此的立场是“神人合一”, 它通过神与人关系和谐, 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靠得是上帝的恩典, 通过基督的救赎来实现。

 基督教其实也认为和谐的局面被打破最主要的还是人为。

 这从基督教的传说就能体会一二。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其本身就是打破一种平衡, 一种规章制度

 这种平衡在现实中是维系人与自然的纽带。

 基督教, 道教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对生物的一种保护,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关注。“野外一切飞禽走兽, 鱼鳖虾蟹, 不与人争饮, 不与人争食, 并不与人争居。

 随天地之造化而生, 按四时之气化而活, 皆有性命存焉。

 ……如无故张弓射之, 布网捕之, 是于无罪处寻罪, 无孽处造孽, 将来定有奇祸也。( 《藏外道书》)

 在《圣经》 中, 以色列的先祖雅各就曾对以扫说:“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 牛羊也正在乳养的时候, 若使催赶一天, 群畜都必死了。

 求我主在仆人前头走, 我要量着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们的力量慢慢前行。”( 《创世纪》)

 中西方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差异, 但在很久以前, 先人们都已关注幼小生命, 人与动物互不相争, 这是很值得当

 代人去认真反思的。

 基督教是典型的“一神教”, 最高也是唯一的信仰就是上帝, 这是一种绝对权威。

 中国的道教则是多神教。

 除了在三清观供奉的最高神外, 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神, 它们可以说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神教的民族, 文明程度似乎高于多神教的民族。

 其实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 中国的多神教, 反映的是正是中国的文化士人的一种胸襟, 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诸如门神, 灶神等, 更多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中国历史上, 儒家、 道教、 佛教, “三教合一”。

 正是在这种开放的心态下, 他们不断融合,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几千年以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文化脉搏。

 至于一神教的基督教, 伊斯兰教, 这种绝对的力量, 带来不同程度的反抗与暴力。

 从当今这个复杂动荡的世界就能窥见一二。

 这也是宗教伟大力量的一种体现。

 宗教问题, 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士, 基本上很难对其有很深的把握。宗教问题同时是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定带来冲突与不稳定。

 在当今我们这个以马列为指导思想的国度, 更是有其矛盾性, 复杂性与艰巨性。

 怎样认识宗教, 利用宗教, 引导好众教众, 让他们在合理的地域以及思想上进行传教, 这都是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 需要给予关注与思考的。

  人文专门史

  叶向阳

推荐访问:中西方思想 中西方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