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22-11-03 11:15:07 来源:网友投稿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视察情况调研报告两篇篇 【篇一】 xx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重,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进一步推动xx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

篇一: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攻坚视察情况调研报告 两篇 篇

 【篇一】

 xx 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重,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进一步推动 xx县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十三五”末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xx 年 5 月 26 日,xx 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xx 第二活动小组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开展了主题为“脱贫攻坚”的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视察、随即讨论、职能部门汇报、产业主体介绍、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 xx 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真抓实干,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近年来,xx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加大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扶持、结对帮扶等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各项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xx 年,xx 县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xx 年以来,xx 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在全县组织展开了规模空前、力度空前的脱贫攻坚大会战。领导重视程度、帮扶工作力度、资金投

 入强度、政策支持广度、因户施策精度、工作推进速度都实现了前所未有。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党政领导挂帅的脱贫攻坚领导组,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市、县两级共落实领导包村 42 个,下派第一书记 103名,驻村工作队 121 支、队员 285 名,落实包户党员干部 4487 名。全县整合涉农扶贫资金 1.03 亿元,其中县级财政首次安排扶贫专项资金 1200 万元。xx 年扶持 75 个村实施了产业脱贫项目,完成移民搬迁 1806 人,落实生态扶贫 1800 人,社会兜底扶贫 1116 人,资助贫困大学生 62 人,医疗救助贫困人口 2100 人,临时救助生病、受灾贫困人口 1930 人。为 16 个贫困村升级改造道路 34.9 公里,14 个村实施了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工程,在 40 个村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光伏发电配套项目,对 145 个建档立卡户实施了危房改造。xx 年,xx 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929 元,较上年增长 6.8%。当年完成贫困村退出 51个,8069 口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攻坚之年首战首胜。在全省 xx 年度脱贫成效综合考核中,xx 县在 22 个省级贫困县中,综合成绩排名位居第 8 位。

 (二)xx 年,xx 县脱贫攻坚开局良好 xx 年以来,xx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xx 年脱贫摘帽,2018 年整体脱贫”这一目标,早谋划、早动手、

 早安排,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声工程,按照“对标找差距,超常补短板,下足绣花功,摘掉贫困帽”的基本要求,主攻产业扶贫,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工程推进,加强兜底保障,加大整合力度,强化责任落实,脱贫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开局良好,胜利在望。

 一是主攻产业扶贫,解决稳定增收问题。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主要措施。这次调研所到之处,六泉乡小番底村乡村旅游产业、古郊乡乡村人家产业、潞城镇西八渠村食用菌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产业,都能看到各地依托当地优势,发展了一批产业脱贫项目,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今年,xx 县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解决了稳定增收问题。一是在建立“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体系上下功夫。重点解决贫困村产业发育不足,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目前,完成了产业扶贫主体和产业扶贫项目的公开招募和征集,已有 54个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申报,可带动贫困户7000 多个。如国新晋药 xx 中药有限公司以贫困村为重点,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方式,在全县建立万亩党参基地,每亩保底年收入 3000 元以上。正嘉养殖有限

 公司则采取向贫困户提供种猪,订单回收商品猪的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在推进脱贫产业项目进村入户上下功夫。按照贫困村年内实现“五有”(贫困村有脱贫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有专业合作社组织、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能力的贫困户有劳动技能)目标的要求,xx 县坚持“立足当地实际和适应市场需求相结合、近期增收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贫困户增收与村级集体经营“破零”相结合”的原则,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光伏+电子商务”的扶贫主导产业,指导每个贫困村都确定了产业项目。目前,已有 106 个贫困村,申报脱贫项目 166 个,现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三是在推进金融扶贫上下功夫。今年以来,xx 县把金融扶贫作为解决贫困户近期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了“五位一体”(政府支持、银行放贷、贫困户承贷并受益、主体企业使用、保险保障)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的落实,通过制定实施办法,召开现场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纳主体,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带动能力的工商企业加入到了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的行列。目前,已有鸿生集团、兰花中药、古陵山食品、金峰工贸、羊明化工等 20 多个企业与贫困村进行对接,预计使用精准扶贫小额信贷 6000

 多万元,可为 1200 多个贫困户每年带来 3000 元的纯收入。

 二是着力补齐“短板”,解决基础薄弱问题。基础设施条件差、改变面貌投入多、难度大,一直是制约 xx县许多贫困村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xx 县对照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对所有贫困村在饮水安全、村通公路、用电保障、文化卫生、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集中排查,本着“缺啥补啥,限期达标”的原则,分行业建立了问题台账,共排查出问题 227 条。目前,各部门行动计划已完成,各项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以 xx 年底为最后期限,逐村逐项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并列出了时间表,确定了责任人。交通扶贫将实施 70 公里路面改造工程,解决 21 个贫困村行路难问题;水利扶贫实施 64 个行政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扶贫改造水电网内 18 个贫困村供电实施,确保村村通动力电;同时,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缺项问题也将进行排查解决。

 三是加快工程推进,解决易地搬迁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民心工程,也是 xx 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省、市关于移民搬迁两年任务一年完的要求,xx 县 xx 年任务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 4500 人,

 同步搬迁 200 人,成为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的任务。为加快工程进展,xx 县继续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兜底安置三条途径同步推进的方式,在加紧原有 6 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工程完善,保证入住率的同时,重点加快集中安置小区和特困移民敬老院建设。新开工建设沙上头移民小区二期工程、启动阳光移民小区建设工程、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二期和西河底特困移民敬老院工程,努力实现当年 4700 人的易地搬迁扶贫任务的完成。目前,各集中安置点正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6 月底之前将全部开工,2 个集中安置点具备售楼条件,两个特困移民敬老院具备入住条件。

 四是加强兜底保障,解决致贫返贫问题。为有效遏制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xx 县通过加强各项保障制度和精准扶贫的衔接,形成了有效的兜底线保障体系。一是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及五保户、“三无”人员实行政策兜底,所有低保、五保标准达到脱贫线以上,并做到应保尽保,具体的政策方案正在制订之中。二是对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全覆盖。全县将整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移民搬迁资金、市级农村特困群体住房改造专项补贴资金,对所有居住在危房中的贫困户,采取异地搬迁、新建安居房、置换安全住房、改造危房等措施,

 彻底解决危房问题;三是财政出资 70 多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了大病医疗和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大病补偿最高可达 20 万元,意外伤害最高补偿 1万元。为减少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增添了一道屏障。

 五是加大整合力度,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缺少发展资金是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xx县 xx 年县财政预算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增加至 1400 万元,较上年净增 200 万元。与此同时,全面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制定出台了《xx县 xx 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方案》,首批整合的 8862 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已安排落实到项目,正在陆续下达,涉及到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的所有方面,可带动其他渠道投入资金 5222 万元。近期,进入扶贫资金整合平台的 5200 多万元资金将进行第二次安排,为脱贫攻坚提供财力保障。

 六是强化责任落实,解决帮扶成效问题。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帮扶力度不到位、精准度不高、信息资料不完善、群众满意度较低等突出问题,xx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于5月16日召开了脱贫攻坚基层基础工作百日会战动员大会,要求在 8 月底之前,集中 100 天时间,动员一切力量,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的基层基础工作,重点解决脱贫责任不落实、措施不精准、质量不达标、群众不满意等 10 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各包村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各方面力量正在全力以赴,进村入户进行走访、查摆问题,积极整改。同时,加大监督、督查力度,力求百日会战取得明显成效,脱贫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正视问题,坚定攻坚必胜信心 通过调研,总体来看,xx 县的脱贫攻坚态势喜人,成效显著,但是,由于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应对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脱贫意识有待加强。从调研情况来看,少数干部对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全力攻坚的意识不够强烈,工作力度不够。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习惯于吃低保、靠救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特别是在国家加大对贫困群众帮扶力度的大背景下,更是助长了少数贫困户的依赖思想,脱贫动力不足,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

 (二)产业发展困难,增收渠道不通畅。受结构调整、市场变化、环保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务工就业渠道受阻,农村群众的就业压

 力加大,对稳定脱贫形成了新的压力。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贫困村、贫困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脱贫产业难选择,项目难实施。部分贫困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瞻前顾后,农村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老弱病残不能干事,只能在传统农业上苦守苦熬,新产业发展困难。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我县经济处于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不强。此外,一些脱贫项目管理粗放,劳民伤财,难以收到预期效益。

 (三)工作进展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够明显。一是帮扶单位自身能力不足。单位之间存在资源差距,一些帮扶单位人数少、实力弱,一些企业自身发展不足,没有帮扶能力。二是帮扶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驻村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不上心、不上手,对产业到户不热心、不落实,甚至还存在不在岗、不到位现象。三是帮扶思路不清晰。一些驻村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在协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帮扶效果不够明显。

 (四)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氛围不浓厚。社会各界对脱贫攻坚政策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职能

 全面投入到扶贫脱贫事业中,全社会关心扶贫、关注扶贫、支持扶贫事业的气氛还没有完全形成,扶贫力量与脱贫形势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加大力度,坚决打赢脱贫硬仗 按照 xx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613”发展战略,xx 年要摘掉贫困县帽子,2018 年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为了真正打赢这场硬仗,提升xx 县整体发展水平,努力建成脱贫攻坚样板县。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坚决打胜这一硬仗。二是进一步加强驻村干部的管理。强化用人导向,对完成工作出色、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三是进一步落实帮扶责任。坚决杜绝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不在岗、不到位问题,对驻村干部的优秀典型和亮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协助村干部做好发展规划,促进贫困村早日脱贫致富。四是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实行

 各级领导包抓、单位包村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不脱贫不脱钩,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衡量脱贫成效,产业支撑是关键因素。一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要本着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区位条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选择发展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脱贫产业,把脱贫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二要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针对许多贫困村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实际情况,创新扶贫形式,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建基地、搞加工,要建立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各级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和企业,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和企业,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贫困户通过多种渠道受益,实现稳定脱贫。

 (三)强化技能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把贫困农民的培训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措施,要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对建档立卡贫

 困户的就业意向、务工状况、技能需求等项目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技能培训。...

篇二: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调研报告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仟务。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讲,既有利干巩周脱翁攻业成果,培育长效脱分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失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接续推讲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县委县政府也及时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就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项目、政策、投入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

 为助推县委县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得到高质量的落实,根据政协枞阳县委员会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组织综合调研组,深入浮山镇太平村、麒麟镇岱整村、钱桥镇高丰村、白柳镇山河村等地全面了解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并赴桐庐县、和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目标任务如期实现。2014 年,全县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5 个,识别贫困人口 11.5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13.5%。至 20xx 年底,

 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建设路上没有落下一人。

 (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县 238 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居)中,38个空壳村全部消除,5-10 万元的村发展到 83 个、10-50 万元的村 136个、50 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由 6 个增加到 19 个,65 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达 17.9 万元。精准落实产业、就业、金融等各项扶贫政策,特色种养业“六大万千工程”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421”就业扶贫模式全省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应收尽收”;建成光伏扶贫电站 43.55MW,位居全省非贫困县第一,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建档立卡时的 2586 元提高到 20xx 年的 10716 元,增长了 3 倍多。

 (三)核心保障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围绕“三保障一安全”工作目标,共实施扶贫项目 2869 个,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8.7亿元,实现了城乡供水、公交,环卫和医养结合“四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县人民。

 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存在的短板 (一)思想认识仍显不足。有的干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对于如何协同推进没有明确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抓脱贫攻坚,没有做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有的村干部和农村群众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的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上热下冷”,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氛围也需要进一步营造。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产业发展粗放滞后。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和增收问题,而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带领广大群众直下富起来,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但我具乡村产业发属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咨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缺乏长足的发展空间,有的贫困村脱离外部帮扶资源,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

 (三)资源要素保障有限。目前,我县涉农资金投入不充分、不均衡,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致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许多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人文底蕴深厚、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受限于发展资金不够,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耕地撂荒、农房闲置、林地微利流转问题,难以将优异的禀赋资源转化为发展要素。而一些地处偏远、自然资源较少的薄弱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只能将发展资金闲置在账面上;有的为了应付上级要求,零散地投资了一些种养殖项目,不成规模,效益低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四)农村专业人才短缺。我县是外出务工大县,大量青壮年劳

 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普遍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在农村基层千部队伍中,不少村难以选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大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信息化知识、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年轻后备千部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

 (五)体制机制衔接不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上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比如在社会救助方面,当前农村已经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致贫、返贫等隐患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防止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如何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也存在困难。

 三、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和建议 脱翁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既要体现乡村肂设的历史延续性,又要重点补齐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短板和问题,坚持强基础、周根本,大力整合、盘活既有资源,解决好重大民生关切,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一)坚持政策规划先行。全县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枞

 阳县委从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认真分析巩固过渡期和提升融入期的重点和关键,协同相关行业部门,结合“十四五”规划,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做好城乡规划,统筹推进最美县城、魅力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重点做好村庄布局(缩减自然村、整治空心村、盘活高山村)、中心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 4项专业规划。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要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持续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要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内化为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实现受益主体由“特惠”到“普惠”转变,扶谷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

 (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美是县域建设的灵魂所在,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快而求优,不求全而求美。要围绕“六大万千工程”,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推进产业链升级延伸,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要突出扶强扶优的思路,以大力发展枞阳糯稻、枞阳白茶、枞阳黑猪、白荡湖大闸蟹等特色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知名特色品脾,不断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起来的各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后续产业的培育与延伸,特别是要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

 业发展成果,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之路,依托枞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巩固拓展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和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成效,在积极推讲浮山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的同时,建议取消景区门票,更好地聚拢人气,放大头部效应,带动余域旅游发属。要注重地方特色挖掘,因地制宜推进村落景区建设,实旅美丽庭院、星级厕所、垃圾治理“三大革命”,推进农村电商、民宿经济等已有业态提档升级,做有文化的民宿,有特色的电商,有乡愁的农村。

 (三)推进投入资金整合。我县财政资金有限,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避免“摊大饼”式投入。要将原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和新整合的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乡村振兴,确保各级财政对乡村振兴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资金筹措方式,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针对薄弱村缺乏好的投资项目问题,建议参考桐庐县的做法,以乡镇为单位,通过联合抱团发展模式,集中财力,引导薄弱村到区位条件好、投资回报率较高,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异地兴建或购置物业,发展异地物业经济增收,或以股份分红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要坚持多渠道筹融资,继续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旅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补齐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选派机关干部到乡村挂职锻炼、驻村帮扶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把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希望建立在挂职锻炼、驻村帮扶上面,而要立足于培养选拔优秀的基层干部和农村带头人,尤其是村级党组织书记,只有他们最清楚农民群众到底最需要什么、当地的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当地经济应该如何发展。在县级层面,建议学习借鉴桐庐县“分类组建,精准助力”的做法,组建规划设计、科技转化、农林技术、乡村旅游、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三资运作、教育卫生、文化创意、法律服务等10 个服务队,落实县域人才资源统筹使用制度,采用“点单式”加“派单式”服务,提高农村专业人才精准服务保障能力。在乡镇层面,建议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并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选派到各乡镇,建立工作服务站,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与当地协同开展工作,对上联系好产业部门和服务队,对下服务好村级发展,实现调研指导今覆盖。工作队成品以“自愿捐名+单位推荐+组织选派”的方式产生,并根掘工作成效及时调整优化,工作表现突出、成结优异的成员可获得综合考评奖励,优先提拔任用。在村级层面,要讲一步提高基层待遇保障,建议借鉴和县的做法,设立目标奖、进步奖等各种奖项,通过横向、纵向等各方面的考核评价,加强精神、物质双重奖励。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吸纳各类高学历人才和乡贤能人壮大农村基层千部队伍,真正做到以人才振兴推动形成乡村全面振兴。

 (五)强化思想文化引领。要深入推进抓基层党建对脱贫攻坚和

 乡村振兴的“双促”,强化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以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新风正气,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把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落到实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要进一步加强法治乡村建设,通过集体学法、旁听廊审、法治培训等方式,着力提升村“两委”成员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通过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法治官传栏、法治讲堂等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加强农村普法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树牢风险防范意识。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资金使用多,项目分布广,利益平衡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存在产业扶贫失败、扶贫小额贷款还不起、政策输血停止后引发信访舆情等各种风险。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和严控各类隐患和风险,将风险防控要求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共同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聚焦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狠抓就业、产业和消费按含。要讲一步细化仟务,明确青仟,建立市场风险防控而警机制,加大对扶爷产业评估、监督力度,推讲特色优势产业提质

 增效,化解产业扶谷失败的风阶:讲一步加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监管,严厉打击恶意欠息、无故瓶欠贷款等行为,化解扶贫小额贷款还不起的风险:合理规划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健全机制,规范流程,化解扶贫领域信访舆情风险。

篇三: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脱贫之后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来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于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有效巩固的一个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是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工作人群目标衔接、工作任务目标衔接、治理体系的衔接、经济产业体系的衔接、社会支持体系衔接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本着问题意识、大局意识认真研究克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存在的一些现实难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 (一)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人群的数量更大、差异也更大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涉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主要是要瞄准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特别是贫困户,要精准到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不到 1 亿人口,仅涉及农村的一少部分人。从空间区域上看,国家层次的脱贫攻坚 工作集中在中西部 22 个省市区,东部没有国家扶贫任务,而脱贫攻坚的难点是“三区三州”和中西部地区 169 个深度贫困县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涉及到所有省份、所有农村、所有农民、所有农业,所以它的要求人群目标范围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从东部一些省份来说这些的工作重心其实就已经是

 乡村振兴,2020 年前后工作对象的范围变化不大。对中西部地区来讲,脱贫攻坚期间主要聚焦贫困村贫困户,2020 年以后乡村振兴的工作面会扩大,工作面的扩大肯定会带来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包括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比如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到村到户的精准工作方式能否继续坚持下去。

 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目标群体,也应该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目标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应该是两项工作衔接有效性的基础部分。脱贫攻坚期间对老病残群体的帮助都比较具体到位,市场经济下“弱”的群体问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会成为突出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和个人的风险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有些脱贫户返贫、乃至产生新的绝对贫困的现象。乡村振兴工作的目标群体设定中,如何解决好“面”与“点”的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贫困边缘人群”是另外一个脱贫攻坚后期提出的目标群体,这一群体收入状况略高于建档立卡群体,但得到的支持很少,而且确实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目标在区域之间有更大的不平衡 乡村振兴是一个中长期的全国性的宏大战略,其任务目标包括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多方面。脱贫攻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目标。尽管脱贫攻坚也包括贫困地

 区区域性发展的一些任务,脱贫攻坚过程中也提出扶志扶智的要求,应该看到脱贫攻坚任务总体上是对贫困户贫困村为的生计改善和支持。在时间的节点上,脱贫攻坚的要求很明确,就是 2020年必须坚决完成。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地尽管实现了脱贫攻坚,但脱贫攻坚以后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现实状况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距离也不一样。

 乡村振兴包含了文化、生态、治理等多方面任务,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基础部分,但乡村振兴更全面、层次更高,乡村振兴应该说要伴随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过程。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的区域差异更大,或者说欠发达地区的压力更大。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也存在区域间差异,但中央反复强调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因而各地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乡村振兴工作的起点因全国农村的区域差异而存在很大差别,东部地区早已起步,西部地区刚刚脱贫,如何合理地设立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和实践问题。乡村振兴不可能像脱贫攻坚一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理想的做法应按照全国农村的不同类型设立“相对的”乡村振兴任务目标,既能引领各地工作,又能测度各地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同的治理体系之间的转换难 题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得力与全国脱贫攻坚的治理体系的建立。脱贫攻坚首先是成功地建立了社会共识,从任务目标来说,脱贫

 攻坚话语体系是与小康社会相联系的,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话语表述容易得到社会共识,脱贫攻坚是一个 6-8 年时间的短时期内的资源调动,是一场攻坚战,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国上下建立了一个脱贫攻坚治理的响应体系,包括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五级书记抓扶贫和跨党政军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制度、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扶贫制度、各个部门形成的行业扶贫计划、财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制度、最后一公里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制度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这一系列的专门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流化和顺利实施。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脱贫攻坚中形成治理框架,能否转换成为或者经过一定的再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其几个中心治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平行,部门之间的动员难点较多。农业部改为农业农村部并不能形成类似“大扶贫”格局一样的“大乡村振兴”格局。2019 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一种扶贫治理方式的平行转移,从这一转移中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完全的平行转移难度还是很大。这些制度安排问题,不仅是涉及乡村振兴一个将来时的问题,也是涉及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完成时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贫困地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哪些好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值得复制、拓展与推广,有哪些好的暂时性政策的需要机制化、制度化,又有哪些好的做法要主流化。

 (四)贫困地区脱贫前后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平衡难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的对象本质上具有“贫中之贫”的特征,为了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脱贫攻坚战中采用了一些超常规帮扶举措,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这些措施在当前的氛围下,包括其他的辅助性手段如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产生了一定的帮扶效果,但长远来看,他们的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仍面对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障碍和风险。在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话题,短板或者核心的关切还是应该在贫困地区、贫困小农。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的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的平稳发展,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坚实基础,形成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乡村经济的“质性”转化和发展。

 几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出台明确的政策,一是金融扶贫的 政策的延续与否、以及拓展与否的问题,脱贫攻坚中投向贫困户的信贷金融支持已经陆续进入还贷期,是延续特惠的扶贫信贷金融支持,还是创新出乡村振兴框架下的普惠信贷金融支持。二是异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确实需要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上持续下功夫,确保后续就业支持、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能够跟上。三是如何让产业扶贫的产能持续发挥效益,要在传统的对种养业产业直接支持之外,重点解决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是光伏扶贫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以后如何规

 范管理并产生合理的收益分配效应。乡村产业振兴要妥善解决当前贫困地区面临的几个不平衡问题,一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不平衡问题,聚焦解决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方面的问题;二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

 (五)社会政策的实施中兼顾不同群体的诉求与需求的现实难题 脱贫攻坚政策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重视对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赋予。在脱贫攻坚中为了确保解决“三保障”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面向建档立卡人口的特惠性政策,这样的政策设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社会政策的“福利悬崖”效应。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中,合理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需求是一个现实难题,需要在普惠与特惠之间、在特定瞄准与普遍福利之间、在不断提高帮扶水平与防止产生福利依赖之间解决好平衡的问题。

 社会政策支持上有几个难点,一是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问题。二是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之贫等威胁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预防贫困,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三是在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瞄准性质的社会救助政策,又要考虑普惠性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既要考虑短期的

 “救急难”性质的政策,又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投资”性质的社会发展政策。过去扶贫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代赈”和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些做法比如“公益性岗位”应该考虑如何从公共财政角度形成长效机制。

 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为:一方面,脱贫攻坚从全国特别是贫困地区来讲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既包括各种投入和基础建设,也包括治理的经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防贫反贫长效机制方面要发挥持续性的作用。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但首先需要解决的理念和认识问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工作理念和态度一以贯之地予以重视。无论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也是现实的,反映了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等仍然是小康社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短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质上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存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发展大局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把在脱贫

 攻坚期间形成的精气神和各种好的做法切入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

 (二)尽快考虑村社治理的结构创新问题,形成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中,各类扶贫政策、资源、项目下达以及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长、帮扶干部的下派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工作,带来了政府工作中心和重心下移的态势,更加贴近受众并能够及时回应和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但在积极发挥第一书记(驻村队长)、帮扶干部对村干部的作用的同时,要始终注重把村两委主要领导作为脱贫攻坚中主要的领导者和践行者,充分培养、调动村集体领导班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乡村干部的能力建设和乡村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本社区化”的乡村基层治理队伍,提升村社治理水平。同时,在村一级可以设立一个政府隶属的综合服务办公室,承担村一级的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也能促使有关政府服务部门应把工作重心下移,更加贴近受众。关于村社治理创新,目前各地已经有一些经验探索,要加快研究总结。

 (三)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补齐幼儿养育和敬(养)老机构建设的短板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速较快,很多地区的养老服务和资源供需失衡,农村老人容易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易贫群体。建议面向农村老人群体建立经济困难补贴,鼓励乡镇敬老院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使老人在家庭照料客观缺失的情况下有解决晚年基本生活的途径,要重点提升农村养

 老服务供给、改善敬老院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鼓励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与敬老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实践。或者开拓基层老年医疗服务,将农村老人照料缺失和基层医疗服务对象减少的问题相结合,探索“基层医疗+养老”模式,既缓解农村老人缺乏照料的困境,也增加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和收入来源。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数量较多,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的重点问题,建议将以救助为导向的教育帮扶政策转变为一项基本的国民人力投资制度,增加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

 (四)积极促进贫困地区中心集镇的建设,作为与乡村振 兴衔接的节点和载体,发展和完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设施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枢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由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立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损耗,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产业的增加值。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五)在类型化和精准化基础上,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衔接优化 以解决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对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政

 策支持进行优化和制度化。一是合理调整扶贫资金的适用范围,除了财政扶贫资金外,其他渠道的扶贫资金,在脱贫攻坚后期应适度放宽条件考虑支持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和贫困边缘群体;二是及时制定管理办法,延续既有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帮扶政策和资产收益扶贫政策,优化政策扶持对象,适当提升此类政策...

篇四: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20 年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材料五篇(参考)

 篇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县计划脱贫 1.9 万人、0.54万户。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x 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农工委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作出的《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贫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科学精准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六个精准”为主线,明确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主要目标、脱贫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创新制定 1+5 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化为“百

 企万户”工程、农业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 5 个工程,推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贫和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务工有门路、创业有资金、上学有补贴、有病看得起、就医更便利。

  (二)挖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XX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的产业经营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在 XX 乡滩区流转土地 2.4 万亩,建成标准化羊舍 23 个,年出栏肉羊20 余万只。Xx 镇立足食用菌种植传统产业优势,按照“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高地。xx 乡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温棚瓜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小龙虾养殖、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预计年内新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 20 万平方米、温棚瓜菜种植面积1500 亩、小龙虾养殖面积 3000 余亩、标准化养殖场 10 个。xx 电商产业园将更多本地特产包装打造成品牌,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提高电商扶贫带贫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三)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县共建立 15 家培训基地,举办就业扶贫培训班 125 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 0.26 万人。安置 2131 人就业,返乡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0.13 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重点扶持 19 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安置就

 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与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 2600 多户 0.28 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 2000 元以上。

  (四)加强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凝聚社会扶贫合力,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县工商联引导 67 家民营企业与 121 个贫困村(包含16 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带动 6187 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选派市县 893 名专家人才组建服务团,定期到贫困村开展义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20XX 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 695 次,各类义诊 670 次,安排实施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贫困户手术(项目)2561 例,减免费用 1562.92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金融扶贫工作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供给体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部分乡镇对扶贫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部分扶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

  三、意见及建议

 (一)补齐金融扶贫短板。要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金融扶贫成效得到充分释放,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带贫企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要抓好“户贷户用”,有贫困人口的村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规避风险。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授信评定情况的排查力度。各县区要增加产业扶贫风险基金,满足农民合作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金融贷款所需要的抵押、担保需求,为带贫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财政奖补,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要强化举措,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手续,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专项治理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整改责任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贫政策落实。要摸透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奖惩问责,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围绕危房改造、金融贷款、教育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对全县所有扶贫干

 部进行集中培训。狠抓行业扶贫“七个清零”,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四)加强“志智双扶”。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抓好观念立志,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动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撑起“精神脊梁”。

  (五)全力以赴备考迎检。目前,国家和省市对我县的年度大考在即,这是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和验收,也是对我县工作作风的检验和考查。在这个关键时刻,各乡镇及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全面查漏补缺,建立问题清单,抓紧整改补齐。要精准聚焦指标,明确难点、重点,不跑偏、不漏项,无盲点、无死角。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夯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实效通过考评反映出来,坚决打好打赢 2020 年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市委及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和省委、市委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x 月 22 日,市政协四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就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协商议政。此前,市

 政协组成 4 个调研组,就这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委员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现综合报告如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暑,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执行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注重加强领导。成立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坚持“四级书记联动”抓扶贫,明确脱贫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到村、到户。坚持专项督查,严肃问责问效,严格落实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二是切实澄清底子。制定《信阳市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整改工作实施方案》,逐户填写《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入户档案》,确保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一个不能漏、一个不能错”。截止 2015 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8 万,贫困村 527 个。三是搞好结对帮扶。全市 36 位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并包保贫困县脱贫,市直 121 个单位定点结对帮扶全市 121 个贫困村,省、市、县共派出 892 名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实现了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四是做到分类施策。坚持转移就业扶贫,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就业;发展优势产业,让“出不了门、就不了业”的贫困群众就地发展生产脱贫;强化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激励、扶持救助对象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要求,科学实施搬

 迁扶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和救助到户到人。

  我市作为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面临诸多困难。

  1.精准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识别精准的“五清”工作虽然阶段性完成,但由于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农户收入的多样性、隐蔽性较强,准确把握和核实农户收入的难度较大,9 个县区的精准识别准确率只有 92.8%,再识别、新录入仍有一定空间。扶贫对象的清退标准和程序尚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跟进不够到位,没有及时督促、推进一些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

  2.扶贫行动方案出台缓慢。我市已经制定了《信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了分期分批实现脱贫的工作目标,但 3 个重点县和一些行业扶贫方案还没有出台。如金融扶贫尚未破题,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等缺乏行动计划,政策兜底还没有实施细则。

  3.产业扶贫拉力不足。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方兴未艾,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本地就业的带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尚处于成长阶段,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不足,转移就业有限。产业扶持刚刚起步,有的尚在制定扶持规划,有的尚在探索扶持模式。

 4.宣传引导不够到位。部分贫困户缺乏志气和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个别群众不能正确理解脱贫政策,游说上访,“争贫不真贫”。一些贫困户不能客观认识自身不足,好高骛远,不愿参与扶贫项目。如商城县在省妇联大力支持下,开办为期两个月的“月嫂”“家政”培训班,仅有13 人参加培训,却无一是贫困户。对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工作检查的多,业务指导的少。

  5.社会帮扶氛围不浓。一些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机构虽然热心公益和慈善活动,但没有有组织、有目标地参与脱贫攻坚。一些帮扶部门虽然有脱贫帮扶任务,但计划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在已经明确的“四结对、四协同”中,产业集聚区、乡贤人士行动迟缓,有的尚没有动员。

  三、意见与建议

  脱贫攻坚是我市目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聚焦精准完善机制。牢固树立精准意识,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脱贫的政策导向和工作取向,突出“特惠”和“滴灌”,因户因人施策、因致贫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建立扶贫对象

 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过帮扶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通过程序及时退出;对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按照程序及时纳入,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建立和完善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日常督查、年度核查、第三方的评估调查有机结合,增强考核的真实性、及时性,有力促进各项扶持计划的落实,做到真扶贫、实现真脱贫。

  2.及时出台各项行动计划。财政、发改、交通、教育、民政、旅游、国土等部门要按照省、市分工方案,深入调查研究,牵头制定支持脱贫攻坚的行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转移就业脱贫、教育脱贫、产业脱贫、医疗救助脱贫和政策兜底脱贫。帮扶单位、乡村要制定和完善因户施策的具体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时限、措施、进度,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各项扶持措施应相互衔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3.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叶、畜禽、水产、油料、花木、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立足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基地。三是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4.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市、县财政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并通过财政

 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市财政的奖补资金应提前或及时拨付县区,各部门应加大行业扶贫投入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覆盖。二是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形成扶贫投入合力。

  5.强化扶贫工作创新。抓住信阳是国家第二批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以...

篇五: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ldquo; 领跑脱贫攻坚 ” 调研报告

 江西 “ 领跑脱贫攻坚 ” 的典型扶贫实践调研与政策建议

 脱贫致富是一个系统工程,扶贫开发既是资源配置过程,也是扶贫对象“资源基础上的可行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精准扶贫是基础,领跑脱贫攻坚是目标,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是载体,“领跑脱贫攻坚”的更高要求是实现扶贫治理的现代化。“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204 万贫困人口,25 个贫困县,2900 个贫困村,且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增收难度大,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提前两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 2020 年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扶贫开发目标,“十三五”期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领跑脱贫攻坚”更高要求应将“精准”与“领跑”兼顾。

 藉此,课题组选择赣州市石城县(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专项扶贫特色县)、瑞金市(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江西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县、扶贫资源富集区)和抚州市广昌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 个县(市)作为调研样本,在通过与县(市)政府、扶贫办座谈充分掌握样本县(市)区域层面扶贫开发整体工作推进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旅游扶贫示范点)、县城工业园区(蓝鱼鞋业、中国鞋材网)、丰山乡(丰山乡薏仁合作社)、小松镇(镇就业服务中心、江西恒丰食品有限公司),瑞金市叶坪乡(田坞村、朱坊村、黄沙村)、沙洲坝镇(洁源村社区活动中心)、绿野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都新城移民安置点,以及广昌县驿前镇(贯桥村同心·振兴原中央苏区示范点)、头陂镇(西港村华润集团援建点、羡地村大棚蔬菜基地)共 8 个乡(镇、园区)16 个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各地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探寻扶贫开发问题,凝练扶贫开发模式,健全扶贫开发体制与机制,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优化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提高我省扶贫开发治理水平,进而为实现我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略目标提供对策参考。

 一

 典型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与探索

 (一)理念引领:全域扶贫、分类施策与差异化扶贫相结合

 领跑脱贫攻坚,理念先行。各地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传统扶贫开发格局与现代精准扶贫方略有机整合,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二者关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

 势,通过实施“扶贫开发为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线,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为面”的“全域扶贫”战略,将扶贫开发嵌入区域发展整体工作,“变负担为资源”,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如石城县基于全域扶贫理念和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提出了“打赢六大扶贫攻坚战,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全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

 强化精准识别,做细做实扶贫工作。精准识别是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工作目标的保障,也是因户施策的基础,瑞金市“五个一”(一室、一橱、一袋、一牌、一卡)工作法、广昌县“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石城县的“八不评”、“十三步程序”、“四步识别法”等探索为各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扶贫人口“进入—退出”的管理信息动态控制提供了良好借鉴。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户施策的同时,各地强调对于致贫原因不同的扶贫对象给予不同的扶持措施、处于不同贫困程度给予同类政策下的不同程度的资源扶持,如瑞金市依据有无发展能力将贫困户分为创业型、脱贫型和保障型三类,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措施精准帮扶,切实做到“活用政策,用实资源”。

 (二)组织引领:党建立基于产业,资源整合定位于项目

 党的领导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开发是检验党建成效的主战场。各地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最大限度凝聚精准扶贫正能量,努力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如石城县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认识到“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不能单打独斗,融入并依托‘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者将农户与企业发展捆绑是实现贫困人口生计可持续的重要发展思路”,但合作组织和企业等经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都有逐利特征且政府不能强制其服务扶贫开发工作,而将党组织建构于合作组织(如丰山乡薏仁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党支部)和企业,党建立基于产业,则能够很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发展协调、联通和凝聚作用,有效整合经济组织的逐利目标和社会责任履行目标,助力扶贫开发。

 同步小康目标指引下的扶贫开发,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扶贫资源形式多样、数量各异,各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炒各的菜,共成一桌席”,以项目为载体,将扶贫开发资源与其他部门、渠道的支农惠农资源整合捆绑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实施,使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如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整合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产业扶贫等多项资金,依托红色资源和“文革”历史遗存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农家旅馆+山乡旅游+红色教育”的扶贫开发思路,逐步实现了生产富足、身体健康、生活富裕的“黄沙梦”。

 (三)创新引领:健全多元参与扶贫开发协同机制,强化 “ 组合式 ” 扶贫模式创新

 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绩效,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关键在于扶贫模式创新。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坚持高位推动,结对帮扶,“一手抓能人,一手抓扶贫”,发挥单位挂点、干部驻村优势,加强脱贫外力支撑;强化基层民主,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理事会和基层党组织,充分尊重村民自治,如瑞金市沙洲坝洁源村民理事会骨干成员实行“脱产管理”,切实服务群众,以一流的服务得到了民众认可,赢得了民众信赖,也为扶贫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利用老区建设促进会、红十字会等平台,通过实施对口帮扶、“四进四连”、“同心工程”等项目,凝聚帮扶合力;坚持“利益即责任”原则,明确扶贫治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联和多维扶贫目标,基于“扶贫对象可行能力提升”这一共同目标强化产业、教育、社会保障、异地搬迁和生态补偿等多元扶贫模式的协同机制创新,如广昌县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为目标,着力组织“生活扶贫歼灭战、产业扶贫攻坚战、政策兜底阵地战和社会扶贫突围战”四大战役,效果明显。

 二是扶贫模式创新方面。产业扶贫变原来“阶段瞄准的短平快帮扶”为“全产业链帮扶”,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撬动一笔贷款、创新一套机制、提供一套服务”的五位一体模式,推进“政府+公司+合作组织+银行+贫困户”的模式扶贫,拓展扶贫新路,如石城县赣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的分户式光伏发电项目;安居扶贫关注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以进城进园安置为主、圩镇安置和中心村安置相结合的梯度安置模式,避免出现移民“二次搬迁”,重视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移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如瑞金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移民小区建设项目;金融扶贫模式创新体现在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贷款品种和创新协作机制等方面,从源头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贫困地区重塑具有成长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技术、信息、融资等方面形成合力支持;社会保障扶贫实施动态控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针对“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老返贫”等致贫原因,构筑大病救助、社会救助与教育支持等脱贫最后防线。

 (四)保障引领:统筹农村改革,完善脱贫人口生计发展长效机制

 统筹农村改革,有助于显化农户财产性收益,为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增进奠定基础。各地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等领域,尤其是关注农村产权制度交易平台建设,如瑞金市叶坪乡油茶合作联社与油茶企业联合,实施油茶林“回购返租”,既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效益分红,又能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其提高技能、增加收入,远近结合,一举多得。

 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成为蚕食扶贫开发工作成果和阻碍扶贫目标顺利实现的顽疾,各地健全脱贫攻坚考核机制、精准脱贫退出机制、改革投入分配管理机制和脱贫人口生计可持续发展

 扶持机制,以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如瑞金市专门对精准扶贫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各单位、各乡镇综合考评体系和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制度,对精准扶贫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再如广昌县对于脱贫人口实施“脱贫不脱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方式,持续跟踪,以尽可能减少贫困脱贫返贫风险,实现脱贫人口的生计可持续发展。

 二

 调研问题发现与政策建议

 (一)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注重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需要大量扶持资金支撑,调研发现,目前 80%以上的扶贫资金为财政资金,使得扶贫资金在使用管理上受到配套、程序、数量和投向方面的制约。

 表现一:配套资金门槛过高

 由于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区县自身在财政支出方面捉襟见肘,中央和省级部门在划拨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时,往往要求地方财政进行资金配套,且多数产业项目要求按 1∶1 比例配套,虽然这种要求有防范资金挪用、放大资金杠杆效应等考虑,但多地表示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配套资金吃紧,无力提供配套。

 政策建议:考虑各地区的财政收支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配套资金分配比例。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合理下调地方配套的比例。

 表现二:扶贫资金拨付迟缓且相对分散

 财政扶贫资金下拨需要经过项目规划、年度计划、预算、审批等多个程序,走完一套程序一般要 2~3 个月,且很多项目资金是分年支付,同步小康的脱贫攻坚工作时限要求,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资金到位时间长、资金支付分散致使项目进展迟缓、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政策建议:提高前期科学规划水平,注重规划、计划的合理性审批,减少资金管理的审批环节,将项目资金管理风险防范重心前置,以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强化资金使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资金管理风险;按照对应任务种类针对不同扶持资金分类管理,常规性、时序性任务的扶贫资金年度支付,时间敏感性任务(如产业项目)则要考虑项目投入的前期、中期、后期的资金投入比例安排支付计划,真正发挥“救急济困”的作用。

 表现三:引发非贫困户攀比与扶贫资金投向主次关系模糊

 按照精准扶贫方略要求,依据“五个一批”扶贫工程推进思路,各地的扶贫资金投向主要分布于产业、搬迁、教育、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兜底等领域,精准帮扶的同时一方面有可能会引发非贫困户的攀比意识,增强其相对剥夺感,一方面有可能模糊资金分配重心,难以对接

 “精准扶贫助力于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提升的核心要义”。

 政策建议:贫困地区农村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变,但农村住房、交通、医疗、教育、饮水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议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考虑贫困人口生计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大产业扶贫帮扶力度(部分省区规定产业扶贫资金在总资金规模中的比例不得低于 50%),虽然产业扶贫存有较大的市场风险,但在改变人们的发展意识、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考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关系的协调,扶贫过程中仍然要重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尽可能使得区域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发挥,提高扶贫开发治理水平

 精准扶贫,领跑脱贫攻坚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扶贫业务,实施流程再造和创新。针对当前政府过度包揽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有必要明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和多方利益诉求最大化实现,实现扶贫开发治理的现代化。

 表现一:政府过度干预状况亟待改善

 自《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颁布实施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成为各地政府的“1 号工程”,从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定、扶贫方式选择到项目推进实施与调度、各个贫困户家庭发展决策乃至产品市场开发等都亲力亲为。调研发现,虽然在短期内确实大大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进程,但这种做法的长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颇受微词。

 政策建议:扶贫助困是政府职能体现,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则是市场选择和激励机制作用的结果,故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应避免大包大揽的做法,重在贫困人口帮扶和扶贫长效机制设计;政府针对贫困的多维特征,应在帮扶贫困人口经济脱贫的同时,关注民众的发展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良性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加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才能有效实现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从“资源基础”到“可行能力”提升的跃升。

 表现二:结对帮扶部分流于形式

 干部结对帮扶具有“先进带动后进、优势带领劣势”的作用,是各地普遍采用的“政府下沉、条块联结”的重要方式。由于观念、资源约束,结对帮扶仍存在部分沉不下去、流于形式,缺乏保障、考核困难,帮扶能力有限、难以脱贫等不良现象。

 政策建议:结对帮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行政指定,不能扭曲其自愿性行为

 特征;各地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强令政府工作人员结对帮扶,于法无据,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遭到部分干部的抵触,尤其是本职工作较为繁重的岗位人员,既影响了本职工作效率,又使得结对帮扶流于形式,造成资源浪费,建议通过修订工作人员的考核办法(重在经费保障、业务考核指标和考核期限),使其成为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履行组织公民责任的一种模式,引导结对帮扶走向社会扶贫方向。

 表现三:扶贫资金金融撬动规范化程序

 推动贫困人...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脱贫 攻坚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