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爱【完整版】

时间:2022-09-09 0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真爱【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教育真爱【完整版】

 

 教育的真爱、 假爱与错爱

 当今世界, 风云变幻, 潮起潮落, 在岁月的淘洗中愈显稳健厚重的仍然是贯穿了 整个民族发展的传统精神与道德, 其中儒家文化更是不断被提起与重新认识。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 是博爱, 对教师来说, 在这个心灵家园经受着多种冲击的社会里, 需要真正凝聚儒家文化的底蕴, 树立爱心, 践履仁道, 传承一种真爱。

 我认为, 尊重学生的个性, 接纳学生的差异, 爱学生这个“人” 本身, 是教育的真爱; 爱聪明、 爱分数、 爱长相、 爱听话, 是教育的假爱; 爱家长的权势地位、 爱财、 爱物, 是教育的错爱。

 丰富的人性, 决定了 教育任重而道远, 也因此折射了 爱的各种类型或各种包装。

 除了 真爱无痕, 其他的爱则都有“衡” 。

 付出爱的衡量标准若是所谓的学业优秀, 往往是那些聪明、 听话、 善学者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 是为假爱;衡量标准若是家世良好, 常常是那些位高权重而又左右逢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 是为错爱。

 这些假爱也好, 错爱也罢, 都是“伪爱” ,其实质都是一种算计。

 计算着多少“爱” 可以换回多少价值, 惦念着这些“回报” 能换来怎样的名和利。

 这些名和利要么是学生的成绩、 分数, 要么是家长的礼物、 财富或者其他能折换成名和利的回馈。

 在这样的算计中, 学生成为教师取得业绩的载体, 家长成为教师获得某种便利的凭借, 而教育, 无非是一条借以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

 另有衡量标准是言行举止、 个性喜好是否与己相投,得己欢心, 于是外表出色、 能言善道者也能分享到一些“关爱” , 看似师生融融, 其实离真爱尚远。

 真爱, 是不论学生品行优劣、 学习好差、 外形俊丑, 只因是学生, 是个“人” ,就永远在其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 主动为其成长提供更为安全和温暖的环境。面对成绩优秀、 品行高尚者固然不吝肯定、 赞美之词, 而对发展相对落后者更是言辞恳切, 充溢希望之情。

 犹如面对一帮中流击水之人, 教育并非仅仅立于岸上, 为那些善游者、 先行者加油, 更是置身河中, 帮助那些不善游者或暂落后者授之以术、 导之以向、 倾之以爱, 共渡滔滔江河。

 得此真爱者, 必定信心满怀、 心存感激、 心怀感恩、 心念社稷, 也必能传承真爱。

 真爱无痕, 大爱无疆。

 著名的特雷莎修女在 1979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

 她们从阴沟里救起一个半个身体都被蛆吃掉的人。

 这个人在被带到救济所时说:

 “我在街上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但是我将像一个天使一样死去, 去接受上帝的爱和呵护。

 ” 这样的一个人, 在临死的时候, 没有怨恨, 没有诅咒, 心中所念的是可以尊严地死去, 因为拥有了爱而拥有的尊严,使得原本卑贱的生活终结得犹如天使的归去、 犹如去接受上帝的召见般高尚纯洁。

 这就是真正的爱心, 这就是真爱的力量。

  人世间能够真正愈合心理伤痕的唯有爱, 而大量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源于缺少爱, 更确切地说是源于缺少真正的爱。

 跟其他的生物一样, 人类个体的成长需要有利的环境, 需要一种温暖的气氛, 既能给予他内在的安全感, 又能给予他自由, 使之能够拥有自己的情感、 思想并将它们表达出来。

 如果人能够在爱中、 在相互交往中与他人一起成长, 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成长为真实的自我。但倘若生活中没有真爱, 有的只是假爱、 错爱或是没有爱, 并且得不到真正的心灵眷注, 也无从获得精神滋养, 那么人就不能形成一种归属感, 不能与周围的世界形成一种同在感, 由此而形成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各种心理疾病就可能由此产生。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

 我认为, 关爱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

 缺了 关爱, 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变得机械、 呆板、 教条和形式主义。

 有了关爱, 教育的创新才有活力、 有生命。

 教育的目标、 内容、 方法、 手段、 评价等都可以不断发展变革, 但教育的灵魂是永恒的, 真爱是永远都不能遗忘、 不能忽视的。

推荐访问:教育真爱 完整版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