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责任教育,供大家参考。
责任教育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里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问题。
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 责任感的培养则更显出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集体观念、 劳动观念缺失, 道德认知与责任行为剥离严重, 特别是道德责任认知内化为道德责任行为有很大空白。
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调整和充实教育内容, 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要求, 从而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显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实践我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社会的需要, 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 意义及价值 责任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 把责任作为道德哲学的核心, 开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 年发表的《学会生存》 的报告中, 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就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 1989 年该组织将“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专题确定为“学会关心”, 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
为此,我们提出旨在教人“学会负责” 的责任教育就是历史的必然, 是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1、 培养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强烈的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品质之一, 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培养良好道德情操、 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 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但是,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
子女, 受到过多的关爱、 宠爱, 甚至是溺爱, 养成了任性、 骄横、 毫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
加上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只重智育而轻德育, 对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不够, 所以, 家庭责任心淡化了, 社会责任心也随之淡化。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2、 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已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责任心是道德的内核, 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 所以责任心又是道德评价的重要价值尺度。
责任心是整个道德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 是塑造明天社会公民的灵魂, 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有效地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就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公民特别是中学生的责任心。
3、 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维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纽带; 社会责任感是和谐社会道德与法律得以遵守的前提条件; 社会责任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精神动力。
那么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应当关注如何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问题, 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比较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想法:
1、 整合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在备课中挖掘教材中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结合点、 切入点, 如古今中外物理学史上探究、 发明、 发现感人实例。
往往是责任感越强的科学家, 其成就也就越大。
每当有介绍我国古今科学技术领域巨大成就的阅读材料, 要以饱满的热情融入爱国情怀、 民族精神来激发学生责任感。
例如讲水能的利用, 祖充之发明了水锥, 能磨面、 春米。
如讲能量时, 提出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 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神舟六号” 在我国科技专家、 部队官兵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下, 才实现了 “零缺陷” 和“零误差”。
我国的很多科学家的成果, 对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 这也体现他们对祖国的责任心, 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触, 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为中国的明天所担负的重任。
2、 言传身教, 进行责任感熏陶。
首先, 教师要身体力行有责任感, 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以自身人格来影响学生, 使学生对老师所讲的道理信服。
在每次演示实验后, 习惯性收拾好仪器,学生才会在教师“身体力行” 中学样, 在实验后整理仪器, 打扫卫生, 为后面班级开展实验做好准备。
帮助学生确立 “责任感” 的意识。
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格, 尤其不要忽略了“差生” 的正当的要求。
在教学中, 都要遇到先天有点问题的学生, 他们被学生戏称为“弱智生”, 很多同学瞧不起他们, 认为“弱智生” 是无可就药的, 来学校就是混混日子, 老师就别花精力在他们身上了。
当这些被称为“弱智” 的同学不交作业时, 要象对待其他同学一样, 督促其补交, 利用课间帮助他们完成; 上课时,要刻意多望他们几眼, 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并请几名物理尖子生组织一帮一, 主动帮助他们。
以自己的言行告诉所有的学生, 对待这些有异与常人的同学, 我们要有同情心, 更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3、 落实职责, 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古语说“人心齐, 泰山移”, 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集体观念、 团队精神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物理课堂中多加入一些分组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
如在讲“电流和电路” 时, 进行小组活动, 每 4 个人一组, 组装电路分别使灯亮铃响。
交代注意事项后, 开始实验, 有些组, 往往就一个同学动手, 其他同学围观, 还有个别同学漠不关心。
当实验失败时, 不是抱怨仪器差、就是抱怨动手的同学不会做, 使得动手的同学情绪差不愿继续做下去,大家就等着老师去帮忙。
另一些组合作氛围好, 连接电路时都动了手, 忙而有序,出现问题时, 相互讨论故障原因, 集思广益, 沉着冷静, 常常成功。
实验完毕,教师及时总结:
今天的分组实验, 有成功的, 有失败的, 关键在于是否把组内的事当自己的事, 既分工又合作, 全力以赴地去做。
这恰恰就是现在独生子女所欠缺的责任意识, 今天做得好的继续发扬, 做得不好的请多加强修炼,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有责任心的人。
总之, 责任心是学生做人之本, 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 利用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主义感, 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责任教育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组
徐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