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心得体会(三篇)

时间:2022-09-11 11: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心得体会(三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心得体会

 第一篇 5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你们在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些话讲得很好。

 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海外学成归国到南京大学工作的120名青年学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感悟,表达了弘扬优良传统、担当强国使命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广大青年学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青春指明了方向,也启示当代青年,要有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情怀。

 树要长大,根必须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细数南京大学 120 年的建校史不难发现,一批批留学归国人员在这里留下了报国为民的奋斗足迹,李四光、程开甲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出国热”到“归国潮”的巨大变迁,进入新时代,伟大祖国给予了广大留学人员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底气,也为留学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历史机遇,越来越多

 的海外学子在学业有成后选择回国创新创业,更好地实现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事实表明,不管什么时代,“家国情怀”都是个人尤其青年对国家、对民族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人只有心系国家,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中追求个人梦想,个人梦想才能实现。

 心系 “ 国家事 ” 肩扛 “ 国家责 ” ,对青年是一种考验。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新时代,是我们的时代,更是青年的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主动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使命,这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亚平所以成为女航天员王亚平,就在于她曾经的梦想是“飞天”。她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民族的梦想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十年的努力,她终于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推动了中国梦,也完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航天员的岗位很少,但不管在什么岗位,其中蕴含的道理一样。每个岗位都是一份责任,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才是青年人安身立命的前提,也是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享有成就感的根本。

 心系 “ 国家事 ” 肩扛 “ 国家责 ” ,重在自觉务实践行。当今

 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和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在举世瞩目的长征路上,平均年龄只有 22 岁的红军队伍一路闯关夺隘、势如破竹;今天在中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一大批 80 后、90 后年轻人挑大梁、担重任、勇攀科技高峰。荣获第 26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优秀青年,是新时期中国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们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社会服务等领域勇挑重担、接续奋斗,用执着诠释奉献,用青春书写梦想,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跑出了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在勇毅奋斗中展现青春风采、张扬人生价值。

 心 系 “ 国家事 ” 肩扛 “ 国家责 ” ,勇立时代潮头写新篇。有人说,人生之船,梦想是帆。在这艘大船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决定前行方向的罗盘,而万众一心就能鼓起不断向前的劲风。对于青年人来说,要想搭上这艘大船,实现个人梦想,船票就是那份责任和担当。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个阶段对人才尤其是处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

 高端、熟悉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优秀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广大留学归国人员要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报国传统,刻苦钻研新知,勇立时代潮头,努力创业,建功立业。推而广之,新时代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用实干诠释责任与担当,用拼搏展现青春风采,用奉献书写青春华章,脚踏实地干事业,心怀为民勇担当,把智慧与力量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 习近平总书记 5 月 18 日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 心大世界小,心小世界大。

 ”大与小总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充满着人生哲思。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将“小我”融入“大

 我”,以“小家”成就“大家”,不满足人民“小富”的现状而开创共同富裕之“大富”,方能答出人民满意的时代新考卷,续写不负党和人民的崭新华章。

 心底无私天地宽,答好以 “ 小我 ” 成 “ 大我 ” 的 “ 进阶题 ” 。“无私,然后能至公。”毛泽东同志在投身革命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这份弃“小我”成“大我”的人生境界,才成就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来说,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十分渺小,而且有可能碌碌一生,但是当他将个人价值追求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与大爱无私相融相携,就会是另一番风景和不一样的人生。八旬高龄的乔安山作为雷锋的生前战友,一辈子践行雷锋精神,一家三代组成了家庭版的“雷锋班”,他说“雷锋精神就是咱们的家风,‘雷家人”不能让别人指脊梁骨”,因此成就一段佳话。蔡学岭将厉行节约作为家风代代传承,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吃坂都“光盘”,并且常提醒家人要牢记民以食为天、粮以俭为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我”的付出,才有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党员干部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思想境界,投身火热的时代大潮,以“小我”之力攀登“大我”之巅。

 先天下之忧而忧,答好舍 “ 小家 ” 为 “ 大家 ” 的 “ 进阶题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

 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二连职工勉莉莎家庭,一心想为国家和社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贡献,成为人人夸赞的“石榴籽”之家。开疆拓土的建设者秦亮和“千年之城”的设计师田会静作为模范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比翼双飞、双向奔赴,让我们看到了双向奔赴的美好。"小家”只有融入“大家”,“小家”才能幸福、“大家”才能兴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优良家风,在经营好自己的“小家”的同时,不忘为国家奉献自我,让“小家”与“大家”同荣辱、共成长,以千千万万个“小家”的付出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让“小家”以我为荣、我以“大家”为傲。

 百尺竿头思更进,答好从 “ 小富 ” 迈 “ 大富 ” 的 “ 进阶题 ”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征途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80 后”陈晓冬夫妇返乡 5年来,带着农户种植芭乐,依托农业专家、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改变了传统芭乐低质低价的痛点,帮助农户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侠侣作为新时代的党

 员干部,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小富即安”的想法,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要闻鸡起舞、重新出发,向着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一新的赶考路加速奔跑,努力跑出最好成绩,让人民鼓起的“腰包”撑起大国的繁荣富强,让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接力下而更进一步。

 第三篇 “青年者,国家之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勉励他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当从回信中汲取前进力量,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实干践行理想,让奋斗不负青春,用创新成就未来,让青春与时代来一场“双向奔赴“,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实干践行理想, “ 时时放心不下 ” ,脚踏实地踩准 “ 担当节拍 ” 。从“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赤子之心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矢志不渝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真情流露,一百年来,一代代青年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

 相连,用实干担当诠释理想信念,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常言道,重担压快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干部当常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持“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以“昼无为、夜难寐”的态度对待每项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民、肩上有责、手中有策,主动离开案头、走向田头、熟悉“户头”,以“蹲下身子观察蚂蚁”的细致体察民情,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用心纾解民忧,通过多岗位、多层次、多领域的磨砺锻炼,在为民服务中诠释初心,在矢志奉献中创造价值,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奋斗不负青春, “ 躺平没有出路 ” ,攻坚克难谱写 “ 前进旋律 ”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风雨百年,“奋斗”是一代代青年的人生座右铭。对青年战士张思德来说,奋斗是哪里最苦最累就出现在哪里;对“敦煌女儿”樊锦诗来说,奋斗是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对“天才少年”苏翊鸣来说,奋斗是为热爱付出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疫情防控、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任务艰巨繁重,面对前行路上的多重困难和挑战,广大青年干部应走出思想和行动的“舒适圈”,不做温室中成长的花朵、马厩里培养的战马,而要时刻保持状态“在线”、活力“满格”,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敢于斗争,知重负重,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

 创新成就未来, “ 勇当开路先锋 ” ,勤学苦练汇成 “ 时代强音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创新形式多样、舞台宽广,从科研攻关到工厂车间,从基层一线到改革前沿,处处都是创新的沃土。从过去到现在,一大批有志青年以孜孜不倦探索新知,以传承创新勇攀高峰,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积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广大青年干部应当保持“空杯”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自觉投身学海,拓展知识半径,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新知、吸取智慧、捕捉灵感,使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形式发展、岗位需求相匹配,同时注重学思结合和实践历练,在重大斗争第一线、最前沿学真知、长真才,不断提升思考问题的广度、分析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精度,从而在新征程上破局开路、书写新篇。

推荐访问:学习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心得体会(三篇) 南京大学 归国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