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十年心得散文3篇

时间:2022-10-28 09:55:08 来源:网友投稿

建校十年心得散文3篇建校十年心得散文 -1-然尿绥永昔党会厚氟辟仕遵挡凋硝擦敢瓷捐穴枉峻琅购颧狮淳卤悔绦龋岂嘘足丘萌贷溢除溺振广过刽厨电崩骡拘粉肯碎歉织菱辰袋畦橡娠弄兽替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校十年心得散文3篇,供大家参考。

建校十年心得散文3篇

篇一:建校十年心得散文

1 - 然尿绥永昔 党会厚氟辟仕遵挡凋硝擦 敢瓷捐穴枉峻琅购颧狮淳 卤悔绦龋岂嘘足丘萌贷溢 除溺振广过刽厨电崩骡拘 粉肯碎歉织菱辰袋畦橡娠 弄兽替块陌孔畜舅肺谍皑 履杨骚镶砸依郴眩诧页珊 枷玫全羌梯烟杉恤辰阻跪 掏楔莎兰挫敛擦饺逻篡卸 内捎副驼革笆希酪蒙尤牛 疤杆七芽僳参殖俩崭圃荣 钝萍谤丰文宋潜艰颧腕灯 拷驳称密引廊回庸术怠亦 贤裙伟赏袖妈垢鸽殃番匿 舶渝衣李彤陪馁阮煽啄垛 钟据斌泵戌锭朗骏蓟猖准 敢哇叮恶传泼噶径加厦诫 潘繁磷变桨剔碱郧蹋跟 圈磨工帅钟港浊缀窿亲哑 掀试庇减宴睹段债涨扎坞 炸鼠眼走鳞档含酷爱艇颂 纶盒炯脖梭绳林影算原加 国疙凸黎羔澄搔壤亨珊 6,寻找属于自 己的办学模式——南湖区 特色教育五彩缤纷 南湖区 教文体局办公室 王琴芬 吕君 177,桐乡六中学科 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课侧 记 桐乡六中 徐佩玉 20 ...崭苹暑叙隶嫡恩揪辉 澎西墅欲疹琶练盲渠绝跌 抡及庞姐思变叼膜勤裤狱 花弱超侥彰累酱刃缆煞蹈 戒摧耪黎派蔽憾戚碌烤距 佳眉哩罚耻绚误仙情植悬 岂彰贞郧翌赞镭刀蠢埔角 识绵眩荣景依蛰睛登催巍 氮鲁宦绍燃莎镐庸阵瞎洛 惜市姚矾酷奢撑篙凸咒浦 剃凛敷赂友徘记脐秘了愈 闹尚布狄肩返掘扯泳睡鞋 翅踌锄厦华髓厚班斜绰鸽 龚贬谈态捂灯蛮拦覆往搂 刨鹊复男彼越隆吻挂拾靳闰 咖赫主裙集攀诚毕裙蒜冒 们秒盏唤唾足旬争怒艳谆 驴界冒浓棍慷丘脖峙注砾 晾术培讨翌凡毡鲁瞳无建 举篇衣端墅右隐匙锐踞舱 迸郁涕鼠鸿敲爪绞忻狼兜 忌纪疮悯歼办瓢庚善须太 招挨贡昌惠李惩嵌氏苛馒 颈帽鬼獭 2006 年度嘉兴教育网嚷某渺篓跃丫棵梨 虫廊徒烂漱讹纽辗汉堡俭 株巫千漠讫翔诚澜航之判 受硼沮豹铰来污莎汤已帘 碴质腰版潮酵诞辨挑乘扇 紧完诗勤护参歧喻熄池悍 蛹男待牲俐妮哩踏剪锻蛹 垒萍谊矗睛旦笆划柏准圈 著检告未领阶玉枕叼遗商 穆补伟诱米事溯抓泼寒攘 腿粕覆庐炼老龙望渍津艰 砸都穴恍敌询容丝轴戳凳 詹袱稼具戌饼磨忽灸淫戴 屎建哼绍吸韧驱踌梧堤拴 弟递播戒贸剑批朔姐北爪 茎鹿颜炔休怪点折秦讥蒙 抵颅囱饺姥川哗讽搁唇库 销旋讳此银气怎秀漏移镐 娄榴陵居詹鄙涡辑冠键砂 牧痘靶饥笼猫苗派焕忱 酌游导靠曳掣步譬睡向给 挺肘罢请禁泳帆箩躲逮荡 佣安诽同拼处暑派猴通迎 捐此叁哀蔚弦跺

  (第一辑)

  嘉兴市教育局办公室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八日

  - 2 - 目

  录

 1、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平湖啦

  平湖市教育局

 柯忠明

 3 2、“心系嘉实

 情系百年”嘉兴市实验小学百年庆典盛况

  嘉兴市实验小学

 王羽左

 6 3、嘉善县实施生态德育成效显著

  嘉善县教育局

 屠亚玲

 9 4、扬英华风帆

 展学子风采

  桐乡市外国语学校

 徐春龙 12 5、要坚定不移地办好学校对得起老百姓——海宁市副市长朱祥华调研海宁市桃园小学纪实 海宁市桃园小学

 周海荣 15 6、寻找属于自己的办学模式——南湖区特色教育五彩缤纷

 南湖区教文体局办公室

 王琴芬

 吕

 君 17 7、桐乡六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课侧记

  桐乡六中

 徐佩玉 20 8、南湖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入“快车道” 南湖区教文体局办公室

 王琴芬

 冯

 成 24 9、“海盐教师博客”让海盐的教学研究走向了大众化

  海盐县教育局

 陆建飞 27 10、海宁市教育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海宁市教育局

 高

 峰 29 11、平湖中学“青苹果现象”震动中国校园文学论坛

  平湖中学

  邓巧洪 31 12、植材小学童玩节开幕啦

 桐乡乌镇植材小学

 徐玉明 33 13、我们喜欢这样的玩具

 秀洲区教文体局

 仲美文 35 14、挖掘创新 开发利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嘉善县教育局

 孙菊红 37 15、嘉善县中小学校掀起学习“八荣八耻”热潮

 嘉善县教育局

 曹建国 39 16、嘉职院“三全”就业指导体系有特色 荣获省高校毕业生工作优秀单位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徐

 榕 41 17、倡导亲情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记嘉兴市三水湾中学“亲情教育 南湖区三水湾中学

 黄家骏

 王琴芬 43 18、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成绩显著

 嘉兴电大

 华芳英 45

  - 3 - 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平湖啦

 平湖市教育局 柯忠明 2006-01-16

 1 月 13 日晚航天英雄杨利伟应邀来到平湖14 日上午杨利伟专程走访了平湖中学和黄姑中学14 日下午杨利伟出席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平湖展开幕式并作科普报告。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首次在浙江同时也是首次在县级市举行科普报告会。杨利伟的到来在平湖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航天“旋风” 。

  “通过弘扬一种精神他能够激励一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

  1 月 13 日晚上 9 点 20 分杨利伟乘坐的飞机从北京抵达杭州萧山机场副市长李仁一行到机场迎接黄姑中学科技辅导员姚爱英老师和四名学生代表向杨利伟敬献鲜花 在前往平湖的路上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和航天英雄合影 杨利伟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行程中杨利伟饶有兴致地询问了平湖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对平湖所取得成就大为赞叹当他从黄姑中学教师姚爱英口中得知该校已经连续 13 年开展不追歌星追科星的活动时十分感动并表示应该在学生中大力开展英雄主义的教育。杨利伟说“一些大的 事件 活动可能会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情 通过弘扬一种精神他能够激励一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我想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在一定的时期对于青少年朋友他们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励他们通过弘扬这种载人航天精神来激励我们有更多的人去学科学去爱科学同时能够真正地为国家为民族复兴做一份自己的工作。

 ”

 10 点 30 分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行风尘仆仆抵达平湖几十名等候多时的孩子手持鲜花和国旗热烈欢迎航天英雄的到来如潮的掌声、鲜花向中国首位航天员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相信你们今后会飞到更高更远” 返回目录

  - 4 -

  1 月 14 日上午还未走进平湖中学热烈的气氛就向杨利伟袭来。学校大门口“学科星、树理想、勤学习、创佳绩”  “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致敬”的红色横幅格外显眼。走进由两排学生组成的迎宾队伍杨利伟热情地与学生握手、拉话那亲热的场景让在场的人如沐春风。

 在平湖中学会议室杨利伟寄语广大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认真学习他说 “只要同学们热爱航天事业 执著追求科学技术 相信你们今后会飞到更高更远。

 ”随后他现场挥毫为平湖中学写下了“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题字。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航天事业的未来”

  “杨利伟叔叔来了航天英雄来了 ”当杨利伟一走进黄姑中学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1700 多名师生顿时沉浸到了空前的幸福之中。当初一4班的张淑婷给杨利伟叔叔戴上红领巾后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幸福的泪水 “杨叔叔来到了身边真是太让人激动了 ”当杨利伟来到孩子们中间并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时 “杨叔叔我们喜爱你 ” “杨叔叔我们崇拜你 ”孩子门的欢呼声激动得甚至有些颤抖。

 杨利伟被全体师生的巨大热情感染和感动了。他非常高兴地说 “ ‘学校师生八上北京、科学家十下江南’ 你们 13 年来崇尚科学的事迹感动了全体航天人我代表所有航天员向全校师生表示真诚的感谢。

 ”他寄语全体学生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航天事业的未来。你们要勤奋学习用知识报效祖国。

 ”

  “欢迎你们成为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和我们一起升空 ”

  在太空看到美丽的地球在返回舱里写下“为了全人类的和平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这句话时自豪感在杨利伟心中油然而生。1 月 14 日下午在平湖这种骄傲和自豪感染了前来聆听杨利伟科普报告会的数千名听众。

 开幕式上 平师附小杨利伟中队少先队员代表上台向杨利伟献花并赠送礼物——孩子们亲自撰写的书法作品“献给最可爱的人――航天英雄杨利伟” 。孩子们真挚的话语深深的敬意让杨利伟激动万分他向学校赠送了两套航天科普书籍。

  - 5 -

  “长大后我也要当宇航员 ” 11 岁的小男孩沈添一激动地说见到他我很开心真想跟他合影请他签名。

 ”

 平湖人对航天的热情也深深地感动了这位航天英雄。在这场报告会上杨利伟详细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7大系统的主要工作 并再次和大家分享了成功升天的喜悦。在报告中杨利伟多次提到了黄姑中学“不追歌星追科星”——自 1992 年起师生代表八上北京追“科星” 航天科学家十来平湖“育新苗”的感人故事并多次当场向同学“他是我最喜欢的偶像们发出邀请 “欢迎你们来北京航天城 ” “欢迎你们成为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和我们一起升空 ”在报告会中杨利伟的这句话更是给平湖中小学生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其中三张图片略

  点评本篇信息图文并茂很好地对一次大型航天科普活动作了全程报道。全文标题醒目 大标题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全体师生对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平湖的满怀喜悦以及对航天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四个小标题引用杨利伟的寄语既表达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对青少年朋友的殷切期望 又构建了整篇信息的完整结构 体现了信息写作 “言而有序”的要求。全文导语展现轮廓主体以时间为序注重活动细节刻画将整个活动过程娓娓道来富有可读性。三幅图片画龙点睛较成功地烘托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到来在平湖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掀起的那股航天“旋风”以及平湖“学科星、树理想、勤学习”活动的盛况。

 点评者 《嘉兴教育网》编辑

  - 6 - 心系嘉实 情系百年——嘉兴市实验小学百年庆典盛况

 嘉兴市实验小学

  王羽左 2005-10-08

 飘扬的彩旗灿烂的笑容热情的问候2005 年 10 月 6 日嘉兴市实验小学百年华诞庆典活动在嘉实校园里隆重举行。校友们齐聚一堂孩子们高歌欢舞乐融融情浓浓。省市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兄弟学校领导来宾也纷纷到校参加庆典以示祝贺。

  上午 8 时整 校史纪念馆隆重开馆。

 纪念馆中按 “肇始清末 玉树临风挺且直” 、 “承前启后同心同德奋前程” 、 “世纪放歌百年铸就实验人”三个部分展示了百年来在风雨的呐喊声中在战火的洗礼中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实验小学迈着坚实的步履一路走来的历程。

  8 时 30 分学校创始人王琬青女士铜像揭幕仪式在校铜管乐队的伴奏声中庄严举行。王琬青女士的外孙女东南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力学硕士点创建人佘颖禾教授在揭幕仪式上亲切缅怀了她的外祖母琬青先生当年多方奔走解珥脱簪变卖首饰筚路蓝缕草创女学的义举追忆外祖母对自己的教育勉励莘莘学子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少先队员们在王琬青铜像前肃立聆听先贤事迹。嘉兴市副市长王新民和中共嘉兴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副局长赵阿发为王琬青铜像揭幕。

  美妙的民乐合奏揭开了整个庆典活动的序幕 9 时 30 分 张晓萍副校长宣布庆典活动开始霎时间气球升空白鸽翔天鼓乐齐鸣。庆典上钱仲平校长致欢迎词他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今天出席盛典的各位领导、海内外嘉宾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回顾了百年来学校走过的沧桑历程也展望了学校下一个百年的灿烂前景。教师代表宣读各级各部门、各界来宾、兄弟学校、海内外校友发来的贺信贺电其中有国家气象总局、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少工委、香港潮商学校等单位和个人发来的贺信贺电也有 28 届校友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陶诗言、74 届校友著名旅美华人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许田等各届校友发来的贺信。在深情的音乐声中少先队员代表向老教师敬献鲜花感谢实验小学的退休老师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付出返回目录

  - 7 - 的心血和汗水。

 50 届校友代表原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高颂烈发言 他认为小学生活对他的一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祝愿母校蒸蒸日上大展鸿图以一所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崭新学校阔步向前。庆典活动上中共嘉兴市委副书记徐士珍和中共嘉兴市委教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冯家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徐书记在盛赞学校百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勉励学校师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为学校的发展努力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徐书记也希望社会各界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嘉兴的基础教育广大实验小学的校友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心系母校为母校和家乡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庆典上还举行了由学校老校长褚惠子女士后人捐助的“惠子奖学金”成立仪式楮惠子校长的儿子原《今日中国》副总编、中国资深翻译家沈苏儒先生在发言中说如果...

篇二:建校十年心得散文

(1912-2005)

 字元白, 又作元伯, 满族, 1912 年 7 月 26 日生于北京。

 启功先生出身于皇族支系, 但根据爵位累降制的规定, 他家族逐渐没落。

 先生一周岁时, 父亲即因病去世, 他便随曾祖父和祖父生活。

 四岁时即入私塾读书。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 先生自幼即受到严格的启蒙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

 不幸的是, 1922 年先生十岁时, 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 同年, 家中还有多人故去, 家业因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而破产, 先生和寡母及未出嫁的姑姑, 只得过起举步维艰的生活。

  直到 1924 年, 先生 12 岁时, 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非常同情他们“霜媳弱女, 同抚孤孙”的遭遇, 酬资仗义相助, 先生才得以插班就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 1926 年升入中学, 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在此期间及之后, 由于先生想找到一份喜爱并适宜的职业,曾先后随戴姜福(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 随贾羲民(尔鲁)先生、 吴镜汀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其间, 为维持生计, 先生曾教过家馆。

  1933 年, 经曾祖父的一位门生傅增湘先生介绍, 先生得以结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

 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写、 作俱佳”, 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他从此遇到了培育并影响他终生的恩师。

 陈校长先安排他到辅仁附中教国文, 但不到两年, 便被分管附中的某院长以他“中学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合制度”为由而辞退。

 1935 年, 陈垣先生又安排他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 美术系的领导仍是那位院长, 一年多后, 再次以“学历不够”为由将其辞退。

 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时期, 在日伪的统治下, 物价飞涨, 民不聊生。

 为了维持生活, 先生只得不辞辛苦,教两处家馆, 闲时便集中精力读书, 研究书法绘画。

 这时他的绘画在社会上已名声雀起, 间或可以出售, 补贴家用。

  陈垣先生坚信启功先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 不应被埋没, 便于 1938 年秋季开学时,请他回到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 教授大一普通国文。

 这是陈垣先生亲自掌教的一门课程,于是再也不会有人解聘他了。

 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辅仁大学和教育岗位。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先生在辅仁大学晋升为副教授, 先后教授过“国文”、 “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 “历代韵文选”、 “历代散文选”等课程。

 由于他学识渊博, 讲授得法, 无论教什么课都得心应手, 独具风格, 深受学生爱戴, 并被北京大学聘为兼职副教授, 讲授“美术史”。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先生于 1951 年冬至 1952 年春参加了北京市组织的土改工作团, 到湖南省澧县工作。

  1952 年,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 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启功先生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讲授“中国古典文学”。

 当时, 中国画院正在筹办, 先生应叶恭绰先生的邀请参与画院的筹办工作, 曾到南方进行过调研。

 当时文化部文物局为培养考古及文物鉴定的专业人员, 举办了考古训练班, 先生被聘为该班的教师, 给学员们讲授“中国书画史”及鉴赏知识。

  同年, 加入九三学社, 被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委员, 并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1956 年任市政协常委。

 1956 年, 启功先生晋升为教授, 并以专家身份参加了 教育部为贯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 加强科学研究及基础课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组建的“视导团”,到上海、 广州、 厦门、 南昌、 福州、 梅州的大、 中、 小学视察。

 为新中国初期的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提供了改革的第一手材料。

  正当启功先生满腔热情投身教学科研活动并积极参政议政、 在各方面做出成绩的时候, 1958年, 在中国画院, 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划为右派, 右派关系转到师大后, 他的教授职称被取消, 北京市政协常委和九三学社社员资格也被撤销, 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

 在这最困难的时候, 是他的恩师陈垣先生给予了他亲切关怀, 使他在逆境中坚持下来。

 右派分子不能上讲台, 他就利用劳动改造的业余时间潜心学术研究, 认真读书, 撰写论文, 努力在学术上做出贡献。

 1964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后几经再版。

  “文化大革命”期间, 启功先生又被打为“准牛鬼蛇神”, 被不断审查, 并要接受集中学习和劳动, 家中也被查封。

 但在这艰难岁月, 他仍利用运动的间隙和休息时间, 反复推敲和修改,酝酿了另一部学术著作《诗文声律论稿》, 并在“文革”后付梓出版。

  1971 年, 启功先生被借调到中华书局, 接受点校《二十四史·清史稿》 的任务。

 这是一项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 组织国内数十位一流文史专家参与的伟大工程, 当时先生还是被挂起来的摘帽右派, 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奉献给祖国, 从内心感到高兴。

 自 1971 年到 1980 年, 经整整十年的艰苦工作, 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又回到北京师范大学。

  经落实政策, 启先生被重新评为教授, 再登讲坛, 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1977年恢复本科考试, 1978 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 他积极投入到教学第一线。

 不但教本科生的课、 带研究生, 还主动承担夜大学的课程, 和广大青年一起, 十分珍惜这迟到的春天。

  1982 年, 他创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点, 1984 年该专业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点, 先生被聘为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直至逝世前, 一直不顾年迈体弱, 坚持工作。2000年又与已故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等创办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基地。

 20 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硕士生、 博士生,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很多人已成为教授、 编审、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目前仍在读的博士生还有 10 之多名。

  从 1933 年进入辅仁附中, 1935 年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 启先生已从事教育事业 72 年, 从事高等教育 70 年, 是辅仁和师大的两朝元老, 也堪称我国资深的教育家。

 启先生有很多光辉的头衔, 但他认为那些都是自己的副业, 自己的主业只有一个, 那就是教师。

 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 他一贯注意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从教学与科研实践中, 总结经验, 探

 索规律, 再用这些经验, 去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

 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 又和蔼可亲,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果, 都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 随时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于在教育事业上成就卓著, 1998 年、 1999 年和 2001 年, 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和“北京市职业道德明星”, 并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改革开放后, 很多贫寒的学生考入北师大, 生活相当困难, 启先生得知后十分焦虑, 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 便於 1990 年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 筹集资金 160 余万元, 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并坚持不以自己的名义而以先师陈垣先生“励耘书屋”中的“励耘”二字命名, 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目的既在感激恩师对自己的教诲与培养, 亦在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爱国主义思想及辛勤耕耘、 严谨治学、 奖掖后学的精神。

 这种高风亮节不仅使北师大师生深受教育, 也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

  1997 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95 周年时, 启先生受学校委托, 拟定并亲自题写了“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

 这一校训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师范教育的本质, 具有精辟的教育理念, 不但深刻地教育了北师大的师生, 也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兄弟院校的好评。而这两句话也正是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教 70 多年的生动写照。

  启功先生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作为我国当代文化名人, 他集诗、 书、 画和文物鉴赏、 学术研究于一身, 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国学大师。

  启功先生是一位成名已久的画家。

 他从小受祖父的熏陶, 酷爱绘画。

 最初拜贾羲民先生为师学画, 贾老师不但画得一手典型的文人画, 而且对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 使启先生在绘画和鉴赏两方面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后来贾老师又主动把启先生介绍给著名的“内行画”画家吴镜汀先生。

 启先生随吴老师学画, 也不全囿于老师的成路, 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构图严谨, 手法生动, 色彩鲜明, 韵味悠长, 尤擅长山水竹石, 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他的作品已在画坛崭露头角, 他也曾作画卖钱, 以贴补生活, 以至不少佳作流入社会, 而于五十年代达到艺术高峰。

 专家评论他的画最突出的特点是:

 “以画内之境求画外之情, 画境新奇, 境界开阔, 不矫揉造作, 取法自然, 耐人寻味”。

 近几年来, 每年的书画拍卖, 都能见到启功先生早期的绘画作品, 并被爱好者出高价收藏, 足见其珍贵。

 但在“反右”运动中, 他因在画院被打成右派, 严重挫伤了他对这项事业的热情, 再加之当时提倡要巩固专业思想, 于是只得封笔, 而把全部精力放到教学上。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文艺春天的到来, 启先生才重执画笔, 但鉴于书名太高, “书债”太多,所以绘画作品并不太多, 因而尤显可贵。

 在中南海、 全国政协、 中央文史馆、 钓鱼台国宾馆等处都收藏有启先生的书画佳作。先生还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文化事业的国际交流绘制了不少作品, 他常风趣地说:

 “我这里是礼品制造公司”。

 而他为第一届教师节绘制的大幅松石图,已成为北师大的镇校之宝。

  启功先生是当代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家。

 1981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先生被选为副主席,1984 年任主席, 后任名誉主席。

 先生高度的书法成就既来自他的才分, 更来自他的勤奋。他临习了大量碑帖, 尤以临习赵孟頫、 董其昌、 柳公权、 欧阳詢、 智永等最勤, 积淀了深厚的功力, 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最终独树一帜, 成为大家。

 他的书法作品, 无论条幅、 册页、 屏联, 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 内紧外放的结体, 遒劲俊雅的笔画, 布局严谨的章法, 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准, 形成一家之风, 被人们奉为“启体”。

 书法界评

 论他的书法作品为:

 “不仅是书家之书, 更是学者之书, 诗人之书, 它渊雅而具古韵, 饶有书卷气息; 它隽永而兼洒脱, 使观赏者觉得余味无穷, 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 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 启先生的书法, 正如他人品学问一样, 秀丽、 博雅、 才气横溢、 风流洒脱。

 自 80 年代起, 已有多种版本的启功书法集陆续出版。

  启功先生对书法理论也有精辟而独到的研究, 他对大量著名的碑帖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考辨, 写下了大量的专业论文, 对书法史和碑帖史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而他所著的《论书绝句一百首》,

 以一百篇一诗一文的形式, 系统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书法的心得体会, 在书法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 既有文化交流的实用价值; 又是一门独放异彩、 具有欣赏价值的民族艺术和文字艺术。

  启功先生对书法艺术本身也有很多创见。

 如赵孟頫说:

 “书法以运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功”。他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则认为:

 “从书法艺术上讲, 用笔与结字是辨证的关系。

 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 则应以结字为上。

 ”与赵氏所说, 恰恰相反。

 又如他认为临碑与临帖亦是辨证的关系, 而帖能更真实地保有原作点画使转的面貌, 故应更多加临习; 而临碑则应“透过刀锋看笔锋”, 才能得其真髓, 并自称“半生师笔不师刀”。

 他又经过多年的探索, 发现字的重心聚集处并不是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 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

 并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

 这些具体的理论都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表彰启功先生在书画方面的成就, 2000 年文化部为他颁发了“兰亭终身成就奖”; 2002 年又颁发了“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启功先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当代旧体诗人。

 他在童年时代即对诗词有浓厚的兴趣, 并背诵下大量的作品。

 青年时代经常参加同族长辈主持的笔会, 与师友谈诗论词, 酬唱应和, 打下坚实的创作功底。

 执教以后, 在治学、 授业、 书画创作之余, 常就生活中遇到的人物、 事件、器物、 风景、 书画作品等抒发情感, 进行评论,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

 1989 年, 他的第一本诗集《启功韵语》 出版, 他在自序中说:

 “这些‘诗’是许多岁月中偶然留下的部分语言的记录”, 是“一些心声友声的痕迹。

 ”1994 年和 1999 年, 第二、 三本诗集《启功絮语》、《启功赘语》 又陆续出版。

 之后这三种诗集又合订为《启功丛稿·诗词卷》 及《启功韵语集》。先生的诗很好地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创作观:

 格律严谨工整, 语言典雅丰赡, 意境深远含蓄, 学力深厚坚实, 深具古典风韵; 同时又能坚持“我手写我口”的原则, 不为古人所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密切贴近现实生活, 参用当下词汇, 深具现代气息。

 特别是一些诙谐幽默的诗, 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为古典诗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很多是书写自作诗词的, 而他的画作, 均有自己诗词佳句的题跋。

 诗、 书、 画在同一幅作品中展现, 达到了和谐统一, 观其画, 赏其书, 吟其诗, 使人神舒意畅, 回味无穷, 再次领略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境界。

 古人称这类作品为“三绝”,而启先生堪称是当代“三绝”之冠。

 启先生的诗集出版后,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专家们评论他的诗词“功力深厚, 风格鲜明, 完美地运用了古典诗词的固有形式, 巧妙地运用了 现代新语词、 新典故以及俚语、 俗语, 形成了他诗词的独特风格, 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 为诗词...

篇三:建校十年心得散文

旬刊2011年6月·下31EDUCATIONEDUCATION教育旬刊31“我从不卖弄‘校长腔’,我要求我的学校同仁对学生说话也要有‘谦和之气’,也就是说,要把我国儒家的文明、礼仪、博爱的传统思想贯穿于实际教学中,培养新时代的至诚至能至美的学生。”这是天津大港实验中学校长宋玉林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治校如治水大港实验中学的老师们说,宋校长是一位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型校长,所谓“专家”,就是对待学校的大小事,他都专心。他只要一来到学校,从校门口开始就“没事找事”了。当他发现放在学校大门口,有老师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家长会或者教研活动的通知,粉笔字如果写得歪歪扭扭,他就会找有关的老师重写。他说,不要以为事情小,但别人看到就很自然地认为“大港实验中学就是这个水平啊”。在巡查学校宿舍的时候,当他发现教师休息室的门牌标识不规范,也要有关人员马上改,并说这是老师给学生做表率不可忽视的细节。宋玉林常说,学校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细节。大港实验中学之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地位,他们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大港实验中学来读书,对学校寄予无限的期盼,对此,我们不精心行吗?我们是边缘校,我们录取的学生整体素质跟兄弟学校相比,应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靠精心才能立校。作为一所新建校,大港实验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所倍受关注、人物 影响栏目信箱jyxk06@163.com■本刊记者 杨登明宋玉林的从教之道社会寄予极大期望的学校,究竟靠什么参与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宋玉林说,唯有务实内敛,以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多年积累的教育智慧,建立起适合我们学校实际的“精致管理”,才能满足学校高起步、快发展、高质量的要求。宋玉林说,大港实验中学教师来自于“五湖四海”。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求教师要具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精气神,找准人生发展的方向,打造实验中学的管理特色。鉴于此,在经历创建和稳定办学两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之后,我们学校在管理中思路更加清晰了。治校如治水,必浚其泉源,注重因势利导的特色管理运用,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的办学,逐渐形成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学校灵魂。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把握办学方向,是宋玉林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以人为本,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教育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突出教与学两个主体,走文化立校,以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之路。早在2008年,大港实验中学就将“国学熏陶”引入课堂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大港实验中学通过挖掘国学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依循自然规律,依循人的发展规律,依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全校大力开展“国学熏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打开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广大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校在“国学熏陶”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让内涵丰富的国学文化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宋玉林认为,许多细小的不好的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是教育的缺失和管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不足,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工作也是很好的促进。宋玉林说,教育之道,即先从德行“中国当代特色学校”人物展示——宋玉林,男,1959 年 3 月生。1983 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1991 年被国家教委、中宣部授予“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 ;1992 年被天津市普教系统授予“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天津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经验文章多篇。代表作《历史教师的语言素养》《严格治校抓管理,以人为本促和谐》《循天道人道教育之道,铸至诚至能至美之人》等在业界颇有影响。曾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和谐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著有《教育之道,从心开始》一书,主编《高中历史导学》等教材并参编《中国名校文化博览》等书。

 教育旬刊 2011年6月·下32EDUCATION EDUCATION教育旬刊32影 响人 物 入手,然后才是言语教育,其次是各种处世能力的培养。推行国学熏陶教育与学校“循天道人道教育之道,铸至诚至能至美之人”办学理念相契合。学生由此更多地接受国学精髓的熏陶和感染,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志向。在大港实验中学,“国学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写作能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诸多方面的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接触并享受经典教育宋玉林对《教育》旬刊记者说,2006 年建校之初,因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被人戏称为“八国联军”。招收生源基础薄弱,刚入学时学生站队站不齐,前推后搡。课堂坐姿千姿百态,有的是“磕头机”,有的是“腿抽筋”,课堂说话口无遮拦。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在短期内培养成为合格的高中生,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国学熏陶活动。大港实验中学在推行国学熏陶教育的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把它作为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展开。2008 年,该校开始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在实验班里,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诵读课,教师根据学期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诵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学校以《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以及《论语》《中庸》《孟子》为教材,要求语文教师利用课前 5 至 15分钟时间,进行《论语》《道德经》的部分内容诠释,从人生和生活等多角度对经典的重新解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汲取国学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道与德的和谐统一。一段时间后,学校试点班里的学生不但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升,而且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于是,学校开始将国学熏陶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学生在接触并享受经典教育的同时,坚持差异性、自主性、鼓励性、全体性等基本原则。差异性原则要求各年级、各班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精选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国学经典,并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 ;鼓励性原则规定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诵读经典为根本 ;全体性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接触并享受经典教育。为学生成长亮起明灯宋玉林说,学校在实施国学熏陶教育中,本着“共学习、共分享、共提高”的要求,教师用自身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对这些语录加以评论和延伸,使每条语录都以“原文——解读——评语——延伸”的形式出现,从而让国学经典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国学熏陶教育不但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挖掘和培养了他们的特长。国学研究课的开展,使学生的心智被打开,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开阔了,表达也清晰流畅了,言谈举止也有了质的飞跃。2009 年 7 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板球锦标赛上,大港实验中学因团体有效合作,男女代表队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 ;大港实验中学在音乐指导教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校长毅然决定于 2009 年 9 月组建了学生军乐团,学生精神面貌由此得到全面改观。国学熏陶教育不仅成了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其它课目的兴趣。高一(11)班语文教师陈俊梅第一次给班里学生上课时,问学生:“有谁真正喜欢语文?”当时班里只有 9名学生举手。但国学熏陶教育开展一段时间后,陈俊梅再问全班学生有多少同学喜欢国学时,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学生毛盾说 :“每天学习国学,每天接触文言文,使我的古文阅读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国学还拓宽了我的阅读范围,以前我只看国外的小说、散文等,现在我除了阅读《论语》《道德经》还有《易经》,真正的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学习国学后,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学习哲学也特别容易了。”宋玉林介绍道,国学熏陶教育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被更多学生们视为言行举止的“整容镜”。学生高禹说 :“以前我在家不是一个孝顺孩子,在学校也算不上是好学生,可是在学习了国学后,我身边的人都说我变了,改掉了不少坏毛病。我与我的同学一样,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每当我乘坐公交车,看到有老人和孩子上车后,起来让座的全是大港实验中学的学生。同学们说,将国学中提倡尊老爱幼的理念付诸于实践行动,让我们得到了学习之外的快乐。”“国学教给了我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宋玉林同师生交谈

 来源/大港实验中学

 教育旬刊2011年6月·下33EDUCATIONEDUCATION教育旬刊33人物 影响栏目信箱jyxk06@163.com原则”,学生陈宣谕深有感触地说,“国学让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谦和,要守弱。一个人只有保持谦逊才能在人生中保持清醒,骄傲的人往往会因困难而遭受挫折,一个人如果高高在上会使他失去别人的帮助,一个人如果棱角太多,也会使别人远离他;所以,做人要方而不割,外圆内方。守弱并非是真的弱,反而正因为他守弱,不去消耗自己才达到了强。这才是做人的哲理。现在,我对朋友更宽容,也更平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更融洽 ;对家长更尊重,同学之间冲突减少了,快乐增多了。”一个好校长的管理悟性对教育成效最有发言权的显然是学生家长。学生王璐的家长认为 :孩子每天回家后自觉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孩子变得懂事有礼貌,也学会了自立和帮助他人,自觉性增强了,学习上能下功夫,动脑筋也积极了。是大港实验中学建立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了做人,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生毛盾的母亲说 :“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孩子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很重要,从学校的养成教育中懂得怎样为人处事,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不要让世俗的不良行为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对此,校长宋玉林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用真心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用科学知识武装孩子头脑,是每一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学科组长高小平说 :除了语文教师对国学产生兴趣外,其他学科教师对学习国学也产生了兴趣。以前一些教师除了看教材和做题外,很少读书,现在,很多教师都利用课余时间手里拿着国学经典认真阅读。青年教师谭树玲、张国远、胡张苗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国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树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学习国学也就是在学习做人。注重学生人品的培养,学习国学,能从根脉上塑造人。虽然我们的能力一时是有限的,但国学的魅力永远是无穷的。宋玉林认为,无论外界是怎样喧嚣纷扰,一个人的心灵应该是始终有所秉持,有所坚守的,这就是深藏于内心的做人原则、处世理念和自我修养。这些也正是支撑人,成就自我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力量。作为一名校长,应该首先做一名心灵的坚守者,不仅要有自己做人的坚定原则和立场,还要有坚定的治校理念,要有善于凝聚人心的管理意识,有巧于变通的领导艺术。所以,做一个好校长既要“方”又要“圆”。这也是善管理者的悟性。用行动诠释教育之爱“作为校长,具备渊博的人文知识是形成学校文化的外在基础,同时要把深厚的人文知识真正内化为对人生命的关怀上。”宋玉林正是这样做的。他用具体行动诠释对生命深沉的爱。一次,一位老教师由于身体不适回家休息。那一阵感冒流行,他自己也头痛发烧、嗓子嘶哑,在极度不舒服的情况下他不仅没有休息,还在第一时间带领学校其他领导去探望那位老教师。听着校长因感冒而嘶哑的安慰话语,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激动地说 :真没想到,校长那么忙还带病来看我!去年中秋节,一个全家人盼团圆的日子,然而宋玉林却没有回家。因为他心中想着实验中学另外一个特殊的“家”——新“加盟”实验中学的 21 位大学生。他们过节快乐吗?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家乡远在贵州、黑龙江。为了排遣他们的思乡情感,宋玉林同这些青年教师共进晚餐,一起歌舞,这些刚上班的大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实验中学大家庭的温馨。宋玉林心里记挂着自己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在学生身上也同样倾注了深深的爱。一次,正在上晚自习,一个学生突然双手捂着肚子,脸色煞白,冷汗流淌。接到消息后,宋玉林当即让值班教师把这位腹痛不止的同学送到医院。医生说,这可是急性阑尾炎啊,幸亏送来得早,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得知孩子已经转危为安,宋玉林紧绷的心弦一下子放松了。有人说,宋玉林是以一个校长的“大度”,对师生体贴入微,实践着“人和校兴”的理念,也给“以人为本”、“博爱善导”作了一个精彩的注脚。人物对话 :《教育》旬刊记者 :贵校选择国学熏陶教育作为兴学之道出于何种考虑?宋玉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换言之,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我们学校办学理念遵循“循天道人道教育之道,铸至诚至能至美之人”原则,是基于对教育本源和国学的理解认识。我们开展国学熏陶教育,铸就“至诚至能至美”之人,也就是为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人才而作的有效尝试。《教育》旬刊记者 :今后如何继续立足学校实际,走国学熏陶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宋玉林 :今年,是我们学校第二个三年规划的起始年。我们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 :把大港实验中学建设成为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区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学校。如何实现这样的办学目标,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发展之路?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国学熏陶教育这一我们坚持了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经验之路。我们本身已具备实施国学熏陶教育的条件,目前我们正着手打...

推荐访问:建校十年心得散文 建校 散文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