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11-05 16: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

篇一: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3 3 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篇二: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名言 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 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 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 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

 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 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 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 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 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 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 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 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 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 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篇三: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公园 20XX 年 6 月 27 日至 6 月 30 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

  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篇二: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课程总结 本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 后 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 的 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 思 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 定 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 。

 。此后,直到现 在,将 近 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 现 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 想 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 火 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 们 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 们 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 了 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 们 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 少 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 , ,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

 。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 上 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 种 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 模 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 成 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 人 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 念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 叹 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 大 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 人 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 ,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太 太保守了。

 我们学习唐 诗 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 典 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 悟 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 最 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 易 易》

 的一句话,“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特 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 意 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 神 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 不 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 一 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 样 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 , ,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 的 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 以 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 。

 。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 化 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 , ,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 之 之处。

 与西方文化相比 ,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 生 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 不 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 利 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

  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 统 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 。

 。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 。

 。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 职 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 种 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

 人 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 的 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 独 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 导 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 离 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 以 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

 这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 正 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 民 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 管 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 完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 然 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 的 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 着 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 际 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 们 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 对 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 得 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 传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 将 将逐渐被打

 破,中国传统 文 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 加 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 动 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 , ,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 物 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 先 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 文 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 、 、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 的 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 方 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 断 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 秀 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 己 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 厚 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 国 国人。

 第二篇:学习传 统 统文化心得体会

 [ [家和万事兴]蔡礼旭老 师 师富而不乐,贵而不安。

 人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 是 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 每 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 以 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 要 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 , ,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 在 在“忙、盲、茫”中度过 。

 。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 都 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 择 择言、择业、择偶、择友 等 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 有 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 这 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 白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 退 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 习 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 心 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 舍 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 统 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五 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 慈 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 臣 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 , ,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 该 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 、 、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 志 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 当 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 惯 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 但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 会 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 。

 。在我们

 平常处事行事的 过 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 最 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 己 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 择 择,天心地宁;各相择, 天 天翻地覆” ,所以在生活 中 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 , ,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 刺 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 少 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 的 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 鼓 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 , ,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 然 然兴盛,自然和谐。

 [ 百 百善孝为先]张晓东老师 什 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 父 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 娘 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 幸 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 风 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的后悔事。

 夫孝,德 之 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 义 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 地 地义乃为孝。

 并且我们 中 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 的 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 , ,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 , ,“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 ”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 的 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 养 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 ,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 严 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 , ,而扬名于后世。

 [礼 在 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李 越 越老师李越老师,声音灵 动动如水,思想深刻有理, 她 她告诉“礼”在我们现实 生 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 鞠 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 式 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 之 之人

 的内心是否恭谦,鞠 躬 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 该 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 的 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 , ,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 助 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 阻 阻力。“礼者,敬而已矣 ” ” ,有礼之人,为人真诚 , ,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 提 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 一 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 就 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 , ,他也不会对你好,“而 凡 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 也 也” 。

 弟子规就是人生 的 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 每 每一句,是学她每一句话 后 后面的存心。

 所以,我 们 们每个人都要从行住坐卧 处 处着手,吃、穿、思想、 行 行为都要健康,我们每个 中 中国人都要做中国的形象 大 大使。

 虽然离在南京上 课 课的日子已经有几天了, 但 但当时的欣喜、感动、礼 敬 敬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 新 新。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 段 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 , ,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 纯 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 上 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 春 春风的感受,怀念儒学社 的 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圣贤文 化 化的温暖,怀念着以前的 一 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 要 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 蔽 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 想 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 怨 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 抱 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 俗 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 美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 苦 苦在现实中。后来有一次 在 在网上碰到老师,跟老师 说 说了一些目前的情况,听 了 了老师的开导,才发觉自 己 己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 穷 穷酸,也许这正是自己学 习 习

 不扎实才有的后遗症吧 , ,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 充 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 在 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 原 原来自己只是一个会选择 退 退却的人,既没有小隐于 野 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 市 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 人 人一个。幸好身边还有老 师 师和那么多同学,可以时 刻 刻帮我自省,带我前进, 记 记得老师说过,不管身处 什 什么环境,只要内心安定 , ,再大的阻碍都可以克服 , ,再难的境地都可以游刃 有 有余。所以非常感谢老师 在 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这 次 次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 习 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 续续以后的人生。

 还记得 那 那天刚到南京的传统文化 培 培训中心地点的时候,已 经 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刚下 车 车,就有一排的老师给我 们 们真诚地鞠躬,微笑的给 我 我们引路,为我们安排住 宿 宿。宿舍虽然只是简单的 上 上下床铺,却整理的非常 干 干净,脚脸盆、拖鞋、茶 杯杯、晒衣架、一应俱全, 摆 摆放的整整齐齐。当辅导 员 员老师带着微笑,并鞠了 一 一躬,叫了我一声“解冉 老 老师”的时候,我是多么 的 的惭愧,看着老师的眼睛 , ,清澈透明,只知道当时 的 的感觉是那么的舒坦。我 们 们用过晚饭后,随老师去 教 教室,观看了知名古琴演 奏 奏家的雅致演奏,《高山 流 流水》、《渔舟唱晚》、 《 《陋室铭》、《一剪梅》 、 、《平沙落雁》这些灵动 、 、古朴的乐曲不断从我们 的 的耳边响起,沁人心脾, 余 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些 演 演奏家们时而独奏,时而 边 边唱边弹,他们弹唱自如 , ,神情淡定,仿佛把我们 带 带回到了古代,一同感受 伯 伯牙和子期的真挚友

 情; 一 一同来到刘禹锡的陋室, 体 体会他“惟吾德馨”的精 神 神气质 时间很快在淡雅 的 的演奏中结束,我们有序 的 的退场,跟老师互道晚安 后 后回到宿舍,发现床铺已 经 经为我们铺好,在洗漱间 各 各自用水,虽然人很多, 但 但井井有条,相互恭敬有 礼 礼,笑容可掬。第二天早 晨 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 师 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 锻 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 了 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 展展身姿,享受早晨的阳光 和 和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 深 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 , ,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 诵 诵《弟子规》、《孝经》 , ,声音洪亮,响彻心底。

 晨 晨读过后,老师安排我们 用 用早餐,餐厅并不是很大 , ,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 嘈 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 象 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 彬 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 情 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 这 这些美好。用餐过后,大 家 家稍作休息后,就进入教 室 室,听老师们讲课。这几 天 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 中 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 得 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 陪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 , ,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 会 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 , ,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第三篇:学习传统文化的 心 心得体会

 学习传 统 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 传 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 穷 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 即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 了 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 文 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 界 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 辉 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 文 文化之一。作为一个中国 人 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 的 的

 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 在 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 化 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 我 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 我 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 ,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 后 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 富 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 文 文明的精髓,。生活在现 代 代的人们仍然觉得儒家思 想 想、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薪 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 我 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 我 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 有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 们 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 少 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 , ,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

 。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 统 统文化不仅是正确的,也 是 是极其必要的。学习传统 文 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 开 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 能 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 理 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 诗 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 典 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 悟 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 最 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 易 易》的一句话,“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特 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 意 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 神 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 不 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 一 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 样 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 , ,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 华 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 性 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 以 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几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 上 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 ,奋发进取,战天斗地, 百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 了 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 中 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 国 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 不 不断,生生不息。

 “厚 德

 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 中 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 精 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 思 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 传 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 精 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 传 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 并 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 川 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 化 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 性 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 样 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 放放。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 漫 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 , ,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 背 背景。我们在学习中国传 统 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 收 收和继承。

 因此,我们 要 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 典 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 察 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 们 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 , ,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 良 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 存 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 思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自 觉 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 要 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 展 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 化 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 识 识的中国人。

 第四篇:

 学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的 心心得体会 通过我院开课 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 对 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 认 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 化 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 离 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

篇三: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0 1500 字范文 5 5 篇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1500 字范文一

 品楚辞之韵 话组工之道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闪耀着爱国的精神光芒,厚植着鞠躬尽瘁的为民情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楚辞》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古籍中汲取古人智慧,感悟当下哲理。观史知今,对党员干部的成长大有裨益。

 上下求索,在追求真理中筑牢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楚辞·离骚》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不遗余力、百折不挠。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之“根”,扎实的信念之“源”。有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诱惑,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最终误入歧途,追根究底是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防线的失守。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却“钙”,就会得“软骨病”。广大党员干部要引以为戒,时刻反省自查,经常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考问”,叩问初心使命,补足理想

 信念之“钙”。

 与世推移,在时代浪潮下激发创新活力。宁要不完美的改革家,也不要不作为的守摊人。《楚辞·离骚》有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圣人不墨守成规,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是永恒的,只有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赢得机遇,让发展成为可能。从 1980 年设立 4 个经济特区,到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 1985 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由点到线到面,逐步推进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这每一次的发展变化,都是共产党人紧跟时代潮流、大胆开拓创新的产物。党员干部要把勇于创新作为必备的本领技能,在工作岗位上识大势、谋大局,以全面的视角从宏观上紧跟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审时度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与人民一道携手并进,擘画创新发展的新蓝图。

 闭心自慎,在工作岗位上践行担当作为。时代呼唤担当,责任引领未来。《楚辞·九章·橘颂》有云:“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兢兢业业、谨慎修身,自始至终不犯过失而参立于天地之间。担当作为的关键在于实干精神,在于“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还是“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谷文昌,亦或是“二十多年绿荒山”的杨善洲,他们都在用生命践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责任之心,始终保持敢做善成的勇气,勇于奋勇争先,敢于攻坚克难,始终走在为人民群众

 排忧解难的路上,群众但有所需,服务必有所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勇挑重担,强化“想担当”的自觉,压实“真担当”的责任,营造“敢担当”的氛围。

 余心所善,在抵制诱惑中诠释清正廉洁。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楚辞·离骚》有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坚守自身高洁的品行,纵死无悔。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抗得住诱惑,把好欲望关,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运用手中权力必须心有所畏,祛心魔、正己身,时刻绷紧“清正廉洁”之弦。要对党规党纪心存敬畏,切实增强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心中有“底线”,为政不“越线”。要坚持教育示警在前,防患未然,加强党员廉政教育,借助微视频、舞台话剧等创新教育形式,通过真实案例丰富教育内容,使廉政教育“入眼入心”。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1500 字范文二

 从“抗美援朝”到“抗击疫情”的民族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耳边不由响起“烽烟滚滚唱英雄„„”的赞歌,也让我不禁想起今年年初的“黑天鹅事件”,无数的党员先锋队伍带领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从“抗美援朝”到“抗击疫情”,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这种精神时刻鼓舞、激励着我们前行。

 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70 年前,朝鲜战争在一江之外爆发,为

 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打响了抗美援朝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是中国共产党在异常紧迫和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英雄烈士,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殒身不恤。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一切困难面前,要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永不低头。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没有向疫情低头,选择了正确的“武汉封城”决断,无数签下“生死状”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主动请缨奔赴前线,筑牢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最重要的防线。84 岁高龄的“爱国勇士”钟南山院士,在疫情面前义无反顾地登上前往武汉的高铁,逆行奔向最危险的战场,连续奋战,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怀,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义,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所应致敬和学习的英雄典范。

 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斗还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可轻侮的民族意志和伟大的革命精神。那时,中国的新生政权刚建立一年,忙于恢复经济和医治战争创伤,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相当落后,但他们克服不利条件,在东线严寒中殊死决战,历经 5 次战役,与朝鲜人民军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打回“三八线”,一举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今年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蔓延至全国,面对封城后重灾区里的 900 万民众,面对救护医院不足的情况,我们的党果断决定建设两座医院,14 个临时党支部、14 支党员突击

 队、2688 名党员带领 3 万余名建设者,仅仅用 10 天左右就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他们日夜鏖战,与病毒竞速,创造了“中国速度”,他们不畏风险,同困难斗争,展现了“中国力量”。他们发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战斗决心,他们为武汉打赢了疫情“保卫战”,为全国疫情的有效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对“新冠肺炎”的这场“大考”,正是我们的共产党人秉承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斗争精神,果断决策、果敢前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给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肝胆相照,与敌人殊死搏斗。志愿军战士们发出“不上英雄墙,便涂烈士墙”的誓言,在上甘岭一战中,38 名勇士与敌人进行了 43 天的血肉相搏、同归于尽。“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志愿军们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发扬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不畏生死的血性忠诚。中国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抵抗,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员先锋队和无数志愿者们秉着“战必胜、攻必克”的坚定信念,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战胜困难;精诚团结、群策群力迎来转机。我们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致,患难与共,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的敌人。

 我们的前辈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取得伟大胜利,我们能够打好新冠肺炎这场“战疫”。我相信,新时代下,面

 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形势下带来的新挑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1500 字范文三

 党员干部要以“善为”促“善治”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这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基层社会治理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如何把党中央擘画的治理蓝图变为善治现实,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形成步调一致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要在“善学”中增强治理定力。世界瞬息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实践证明,越是形势复杂、挑战增多、任务艰巨,越要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定力来自信念坚定,信念源于理论自觉。党员干部必须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始终与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同频共振。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领会现代化治理的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保持对标对表、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定力。

 要在“善谋”中把握治理形势。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深化,基层社会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孤岛,而是与与世界相通的的组成部分。必须以审度天下之势的眼光和应对天下之务的才能,把基层治理放到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大局中思考和把握,才能适应全局的方向和要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今,国际形势“动荡变革”,外部环境逆风逆水,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国内发展“高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当前,我们正逢转型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基层治理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要在“善知”中贴近治理实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治理工作最终连接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治理的症结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成效怎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在一线、接地气、知民情的客观优势,深入开展调研研究,了解群众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与治理效能最优化。

 要在“善思”中转变治理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有共治思维,以自治为主体,不能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法治为主导,摈弃“人治”思想,以社会法治自觉支撑现代社会治

 理;以德治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筑牢良治善治基石。要有系统思维,从战略上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一条主线,从战术上注重以点带面和整体推动两项原则,从战场上聚焦城市、城镇、乡村三个战场,统筹考虑、综合施治。要有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有序推进治理,正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切实抓好风险防范,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牢牢抓住前所未有历史机遇期的主动权,谋求更长远更广泛更优质的发展利益。

 要在“善行”中提高治理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党员身处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必须具备过硬的治理本领。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当前各方面工作要求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必须跟上时代节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充分暴露了少数基层干部能力上的短板不足,亟需增强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要提高抓落实本领,涵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担当“敢落实”,锤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作风意志“勤落实”,锻造顺理而举易为力的工作本领“善落实”,以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新问题,努力开创基层善治新局面。

 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1500 字范文四

 “五道”并驰跑上“乡村振兴”高速路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接续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 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来,乡村振兴“五道”并驰,基层干部此时当结合“十四五”规划,再细化具体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跑上“乡村振兴”高速路。

 走产业兴旺之道,跑上“质量兴农”高速。农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村农副产品数量已经达到极大规模,市场销售也实现了多线多点。当前,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农村群众要实现持续致富,做好质量文章是关键。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

篇四: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

 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指出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暴力、强权等硬实力的比拼不再是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唯一途径,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敢也不愿轻易诉诸使用武力,而是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转向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任何新的创造,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或拿来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条件和环境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因而在我们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时,这一既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完全借鉴“西方模式”,而必须切合中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独特的中华文化传统优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具体来说,从道路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既定历史基础,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收并蓄、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等精神品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启迪。从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结合的产物。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等高度契合,从而使其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制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良好思想文化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本源性地位,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的时代表达。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现实旨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多次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讲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时代需要,与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奋勇前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面对当前文化安全问题凸显,国际上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方面,要在执中鉴西、贯通中外的实践中积极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置于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下加以重新挖掘与开发,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有益贡献。

篇五: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心得体会 300 字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00 字

 当前面对道德急剧下滑、人心堕落的社会,很多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找出路。但很多人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神神叨叨的,而不是真正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实实在在地践行古代先贤的道德智慧。我们非常有必要明晓真学传统文化者的表现,真学者当如是:

 1. 时存一颗自我反省、反思的心。当自己面对矛盾、不愉快的时候,更多的是从自己这方面去寻找问题、矛盾的症结,是自己哪个地方没有做好呢?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呢?做得更好呢?而不是一味地说别人这不是,那不是?自己又如何呢?有一颗反省的心,就能真正地将心比心、站在他人角度、立场上,实际情况上去考虑问题。因而他就能理解他人,原谅他人,因而更能团结他人。他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平和彰显力量,平和才是最有力量的。真学者不会牛皮哄哄,不会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

 2. 他人优先。贵族以何为贵?贵族以他人为贵,以他人为贵者,自己必然贵。大家长得都一样,也没有哪个有翅膀,

 都是两条腿,两只眼睛,没有第三只眼睛。如有第三只眼睛,其必是奇人,甚而就是道德高尚者。因有闻,唯有道德高尚者,才有第三只眼睛。古代更有奇人必有奇相,更有皇帝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竟然是太阳一照,就怀孕了。真学者当凡事先考虑别人,尤其是考虑条件比自己差,比自己弱小者。只有真正地照顾弱小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只能欺负弱小者必不是流氓就是地痞,要不就是强盗。当然我们看到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古话,有其传承几千年之理由。我们当家的对付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无所不能,野蛮威武,而面对世界上的强盗呢,早就像乌龟一样退缩到壳里面了。贵者是真正地他人优先,弱者优先,如能做到者,其就像金子一样散发出闪耀的光芒,照耀着人类道德的黑夜。

 3. 低调地践行着一些细小而有颇具真理性的平时理念,如: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允许他人有这种行为。虽然寥寥几字,但是真做到者又有几人呢?很难的,道理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但是真能做到者方为贵,他就像金子钻石一样稀少。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都是整个一台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机器所导致的,但是我们可以不选择这台机器,可以砸碎他,或者不用他。所以问题的症结还是自己,不要去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的理由,那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开脱。如:一年级小朋友戴红领巾,绿领巾,戴这个干啥?为所谓的人间天堂而进行准备?能建立吗?有几人相信着?那

 不揣着明白装糊涂,玩弄人吗?自己不信,叫人信?有条件的可以问问那些魁首们,你信那玩意吗?动不动玩发誓,那不就是为了和小女孩上床而甜言蜜语吗?发誓:我不爱你,我天打雷劈,我要爱你到海枯石烂,等等。一个个的许诺:赶美超英,四个现代化,小康,和谐,中国梦,好词多了去,一贯正确伟大光荣等等。几岁的孩子,懂将来一切是为建立人间要什么有什么的神仙世界?不懂?为何要戴上这样的标准,那不明摆着逼良为娼吗?就像女孩一样,我可以和你上床,但要给我几个理由,而且要我认同,我心里自愿,不自愿,那不玩强奸吗?当你看到报纸上到处是强奸,不要觉得奇怪,一切自有原因。所以真能在中国这样的环境坚持自己的道义,自己心中良知者,岂止是伟大,简直太伟大了,太难得了。

 4. 真学者当寡欲、少欲甚而是无欲。只有真学者方能做到。真学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不为世间名利所诱惑,一种超脱,超然,因而被那些在人世间迷得太深的人问道:你如是做,能值几个钱?其实真能不为名利所惑者,他们得到的是比金钱更多的。正如老子所言:最有私者无私,无私故能成其私。人只有放下,方能得到。总是想得到,从何得到?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源头,只不过我们凡夫俗子,没有这样的智慧。只有道德高尚者,方能获得如此大彻大悟。所以有说法:一切皆是虚妄。他们知

 道一切都是枉然,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他是内在规律使然,根本非人力所能为,正如世界最高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最后说了句:我不相信上帝会丢骰子。一切皆有因缘,非我们这样道行者所能体悟。这就像你和一只蚂蚁谈:银河系,河外星系之类的,只是空谈而已。世间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能举一反三者为智慧者。

 世间最大的欲望,无非就是食色,特别是色。有陷入者不能自拔。诸如:宁做花下鬼做鬼也风流之类的比比皆是。这正吻合我们所看到的情况:那些进去的,有几个没有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呢?鲜有哉!我们同时也看到:世界所有的正教都叫人:清心寡欲,注重男女关系,不能婚前孕育之类的。看看那些很多人崇拜的祖师爷们哪个不风流不放荡呢?从德国老马子搞他家里的佣人,再到魁首们几个几个老婆的往床上甩。有妄言:老子打天下,弄几个女人算什么?匪气十足,地痞流氓本性暴露无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朝历代的史书里面记载:天下要治理得好,首先君王要正,政者,正也。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神韵。所以民间有不少老百姓说:某人一出,马上发洪水,某人一出,马上发瘟疫,这是有其道理所在的。不管真假,论断,只看事实。

 真学传统文化者并非是有些人想象的:迂腐、落后、愚昧、腐朽,死脑筋。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现代奸猾者看不惯

 正统者所寻觅出打击人的话语而已。奸猾者不容人,妒忌人是毫无疑问的。奸猾者和正统者不是一个道上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所谓也。有恶者总想打击异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其威风。我们观察人也可以这样做:恶者反对的必是正确的。这样我们也很容易明白老毛为何要打击孔孟佛道,都信孔孟,不信我的一套,能行吗?我的威严何在?他总以为其威严是打压出来的,其不明白威严自在人心,威严的最大体现在慈悲,以天下苍生为己出。

 打击人们所信任、所信仰的,然后树立自己的一套,其核心本质就是这样的。过去人们很崇拜知识分子,那也一起打压,所以很多聪明有气节的人被这样弄死了。种种运动就是为了这个,这是根本。而后就树立自己的神的地位:是太阳,闪金光等等之类神化的语言,比比皆是,把魁首的文字语言当做宗教里的圣经一样膜拜,反复地洗脑,慢慢地催眠,特别是人的资讯单一化,再加之民众独立思考意识的丧失,那我们就变得轻而易举地控制了。

 中国前途在知识分子再一次担当这样一个大任,引导民众不断地思考、反省。反省我们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就是真学者的核心:责任使然。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使命,才能真正地无怨无悔地生活。人难得的是不后悔,做到事后不后悔者为真学者也。有责任会反省者为真学者也。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00 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

 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

 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00 字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1988 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由此可见,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认识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人类走上一条通往明天的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就要从孔子那里学起。

 今天我们所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种

 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个教书先生,《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这本书被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出现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感到忧虑,所以在学生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大力推行《弟子规》,将德育生活化,成了当务之急,这也是让世风好转的必要的保证。

 前人告诉我们:读诵之法,必须读得清楚、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可急躁贪快,则妄念渐少,以至於无。纵然会背,仍应“看文而读”。因为背诵多滑口诵过;看文而读,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据说,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读遍数之多。通过诵读和讲解,了解《弟子规》对我们各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去践行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提

 醒,让他们遇事进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

 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说文》里,“教”字...

篇六: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

  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但无论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应予以摒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甚至仅仅把其归为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在清理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离不开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在这方面,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当我们以冷静、求实的态度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就不难发现,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能够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西方国家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功不可没。它们为西方文明价值观披上了普世价值和合法外衣,增强了西方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另一方面要做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他还进一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干部培训学校还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二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

  三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四是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一样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与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

 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有形象表述:“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活的文化在哪里呢?许嘉璐的答复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他举例说,女孩子穿着高跟鞋走在马路上,一下摔倒了,如果没人管,那伦理道德就死了;

  如果有人打 110 求助,那说明他内心的道德观活了一半;

  如果马上有人上来搀扶,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活生生扎根在人心里的。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和日常行为的遵循,需要我们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上下功夫,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美育载体,阐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

  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舍得拿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黄金栏目,把最优秀、最精彩、最关注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饱餐优秀文化盛宴,接受优秀文化洗礼。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之所以蜚声中外、家喻户晓,就在于利用了央视的强大覆盖力、传播力,向亿万观众打开一扇窗,让无数百姓一睹名家风采,走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接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化

 熏陶。传承优秀文化,媒体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枯燥的汉字书写办成引发广泛关注、让大家都喜欢的节目,就在于大胆创新。媒体要通过寓教于乐、寓文于娱的形式,让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在版面、画面、声音、文字中,像空气一样浸润人们的肺腑,净化人们的精神家园。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领导干部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装潢门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重要的是践行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践行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抓好学习和运用两个基本环节,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要刻苦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带头作出了表率。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广泛兴趣和深厚修养,博览群书,熟知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大量引用我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跨度横贯上千年,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二是要科学借鉴。带头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文,从来都不是简单套用,而是紧密联系实际,用来说明现实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既有马克思...

篇七: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心得体会 500 字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500 字

 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

 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500 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

 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为此我是很有感触的,平时也有听过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一些文化经典阅读著作,但没有想象过,他们会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他们,即使文言文对他们来讲晦涩难懂,就是用英文翻译过的著作,很多词句都难以表达出其本身的文化含义,他们依旧乐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所有一切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呢?父母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动物,主

 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我们总不可能连动物都不如吧!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性格习惯也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

 在还没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门课程的时候,我觉得它和语文一样是一门很无聊很乏味的课程。而在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错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不需要去绞尽脑汁的计算,它只需要你用心的去理解就够了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要如何的多方面看问题。老师在上课时会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东西以小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呈现。它不会让你感觉到压力,但却会让你产生兴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体会到了它不仅是门课程更是指导者我们前进的方向明灯。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500 字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

 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

 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八: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1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習心得報告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習心得報

  張應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2] 「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3]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化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世充滿智慧的文化。

 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原始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如果經過所謂的「發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實性;二是真理性性,即其內涵完全與真理

  2 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絕對真理;三是恆恆常性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普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涵容性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容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實用性性,即其來自真如實性,應用實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

 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

 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智慧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通過聖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4]境界的真實展現,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經過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5]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

 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芒永不磨滅的[6]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7],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8]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3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釋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包括因演變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近、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掌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止和改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悲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智慧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如果沒有他們善巧方便地闡發、演說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蒙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地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所有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

 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創造了人類獨有而充滿智慧且先進實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文是智慧傳承的絕妙載體。如果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著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承的理想而先進的工具[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始學習漢語了] 。因此,我們應真誠地感恩具有偉

  4 大智慧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教育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學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培養了人的良好習性,保護了人的善良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國家教育,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智慧教育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地感恩偉大的祖國!熱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蘊,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地尊敬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類優良傳統和智慧、胸懷博大、善於包容的偉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原因,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認識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知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充滿智慧的圓滿真理。他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

  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5 瑰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 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了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決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 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著名學者高志其所說:「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維,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 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建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智慧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

 德國馬克斯.米勒說:我們在聖哲所宣導的美德上, 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 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道德準則。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

  6 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無數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實,也絕不是以「封建」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出現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難道不是封建嗎? 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裡所說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乾(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繫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溫暖和安寧;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賦予的稟性及能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

 然而,許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9]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裡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

 顯然,「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其實如果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

 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解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很多,諸如:「致知在格物」[10]、「割不正不食」[11]、「仁者無敵」[12]、「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教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

  「父子」或「主僕」關係,教徒不能懷疑質問神,不可妄稱神名,7 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

 一是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了解真實情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

 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13],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

 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很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14]。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有唯一創造並主宰宇宙(萬能)的神,神與教徒是不許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為神;而傳統的儒釋道沒有樹立這樣的神,教學中只有師生關係,學生對導師的教導不懂可存疑,允許質詢和辯論,佛家導師傳授學生超勝絕妙的修行方法就是「信願持名」,即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而學生中有許多不同宗教教徒,且學生可以升格為導師[15]。所以傳統三家文化不屬於這樣的「宗教」。我們將傳統儒釋道文化與上述定義及其特徵相對比,均不符合所涉內容。首先其「核心」不存在;當然無相應要素,也無體制可言,自然構不成體系。其特徵也不相符。

 四是現在社會不明真相的群眾所認為的「宗教」。因受歷史和諸多複雜因素影響...

推荐访问:民族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