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3篇

时间:2022-11-10 15:05:09 来源:网友投稿

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3篇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3篇

篇一: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六记读书心得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

 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隐忍品格;喜爱《闺房记乐》爱的精华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娘的一身是短暂的,但回忆绝对是绵长的,这也是我读此书能深受感染的部分,乡间的做菜种花,男耕女织,怡情小钓,逢时休闲,踏青郊游等等这些情调和记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怜的,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幼年丧父,辛苦劳作养母供弟维持一个家,青年丧弟失母;出嫁从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执,导致其夫妻沦落离家,颠沛流离,家徒四壁,甚至有过身无文银的地步;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并嫁给了这个志趣相投,情深义重的不离不弃的

 痴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于自己深爱人怀中,他们携手走过的几十载岁月终其一生让沈复无法忘怀,这也是令人所羡慕的。在这个复复杂杂,纷纷扰扰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要想遇到这么一个人,有过这样一段情是何其之难,“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对芸娘,对《闲情记乐》的欣赏和喜爱,才学浅薄,词枯言寡的我,已到了无以复加,语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作为结语,才不至于毁其形象,沈复与妻子芸娘并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并没有挥霍无度的享受,并没有沉湎欢娱的闲情,并没有风流浪漫的传奇。但是,我最欣赏、最钦佩、最注目的是他们的: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这也是我这类感性女子所向往和需学习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生活持家之道。在何种环境下总能过好简单,质朴又不失情趣的有滋有味生活。无论在人生情感上遭遇爱情、亲情、友情的何种误解和失意,我还是一样一如既往的向前看、向前走,一如既往的笑对人生,笑看爱情,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写在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日子,给自己,给你们。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

 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羁,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独对芸娘用情至深,让依然好感动。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中尽诉失妻之恨,又让依然唏嘘不已……

  不知是友人无心,还是有意,送来的《浮生六记》,是从卷四开始的,然后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后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闲,写景写物,抒胸畅怀,让人感慨万千;再得其趣,饮食起居、花木虫草、山水风月,引人遐思无限;再感卷三坎坷记愁之哀婉凄凉,真切伤情;读到卷一闺房记乐,又是句句心声,事事真情,竟是卷*中情痴更深处的感觉……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随笔记来,随意贴来,让人见笑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

 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

  浮生六记读后感傍晚来到房间,心有无倚之孤独感,站立在窗前遥望天边浮

 云,发呆了一会。点了一支烟,燃烧,不喜欢烟之苦涩,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没有着落感。胡思乱想一会儿之后,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来,拿起那本《浮生六记》小说,翻看起来。记得先是在林语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记》的介绍。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

  此后,在各个书店留意《浮生六记》,但是遍寻不着。最后,却在一家不起眼的书摊上看到,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没有急着去读,在床头放了数日。我当然不是书痴,没有这样的雅趣——先闻闻书香,反复抚摸书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静读。

  没有急着读,乃是因为近来心情不佳。现在,我终于翻阅本书,果然写得至真至情,让人感动,文笔尤其细腻。读了一会儿,看看前序后编,才知道这也是残本。前四卷是沈复写的,后两卷是曾国藩续写。

  我有点疑惑,为什么一些好书总不是全本,例如《红楼梦》。大概后人无比喜欢原作,就大胆地写起续篇,有着修补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

  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写闲情,如月照苔石,写艳情,如雨落发梢。这本书恐怕是中国文人自足常乐悠闲自得的最佳写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自传小说,

 也恐怕只有讲究情趣的闲人才会静下心读读本书。

  在现代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社会中,读这样的书,有点逃避有点抗争有点无奈。读罢,难免感叹——时光匆匆,浮生几何,何不给自己留下半日悠闲,抵它十年尘梦。总之,读《浮生六记》可以玩味,却不可羡慕,毕竟沈复的浮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学得,毕竟古人的悠闲,不是现代人可以模仿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浓缩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前四记穿插交错,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然意真情切,丝毫不显惺惺之状,更无旧学书生之气,惟有钟灵毓秀之神,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中期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无忧,尔后家道没落。沈复虽为一介布衣,没有功名加身,然则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贫时,甚至偶时饥寒交迫,他和妻子...

篇二: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22 《 给教师的信-- 阅读与人生 》 读后感 朱永新老师把他近年来陆续发表在《教师月刊》上写给一线教师的信件整理出来,取名为《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捧读新书,再一次感受到这位当代教育名家炽热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和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谆谆教诲与悉心引导。

 朱永新期待通过阐明阅读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呼吁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书香儿童”及“书香少年”对于“强我中华”的战略意义,论证阅读与国民教育之间的辩证联系,建构阅读造就中国人心智的理论基础。正因如此,他热切呼吁人们要切实重视早期阅读对于人生素质的塑造功能,家长、教师等要以身作则,发挥好导航者和领读者作用,倡导专业阅读、知性阅读、深度阅读,阅读,及时更新既有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精神以阅读促进营养,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身体力行,善于带领孩子和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重视教师、家长和孩子的主体价值,尽量努力地改善应试教育的生态环境,促进全民阅读的系统性深化。

 1、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 阅读对强化文化认同、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核心价值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同读 - 共享”可以打造参与者共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之所以出现这一价值研判,是由阅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活动调动大脑的机能,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为丰富生命的精神世界赋予更多意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阅读活动,实则环环相扣,小到我们成长的家庭、校园,大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哺育我们的社会,甚至是我们的民族,皆是书香中国网络里不可或缺的要素,国民普遍的共同阅读活动所塑造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发挥着增强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营造书香氛围的举措更是刻不容缓。

 2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育应特别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养成。在“新教育实验”中,阅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种最为基础的手段,贯穿于教育教活动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兴趣、读好书的习惯以及善于读书的学习能力。阅读不仅能提升个体的知识素养,还能使主体在阅读中收获良好的求知习惯、丰富精神世界、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和学习的动力。因为学生处于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精神发育离不开书籍的滋养,需要通过阅读来丰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能够帮助学生群体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3、学生美好的心灵来自课外阅读与立体美育 朱永新倡导的教育方式不是传统的制度约束式而是濡染式、熏陶式。他认为,启迪学生心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读书;另一种是通过立体美育。对于读书,朱永新可以说是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为此,他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新理念。对于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朱永新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师生共写随笔,并进行交流、平等对话。师生在写随笔或进行心得交流时,为了把随笔写好,或者交流的心得能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就要获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这些真实资料从哪里来?只有从课外阅读中来。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精典作品,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读书,学生会受到书籍中英雄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追求真、善、美,抛弃假、恶、丑。从而他们能够体味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地、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

 凝聚着朱永新深厚阅读经历、阅读体验及阅读认知的“新阅读观”,是其奉献给“书香中国”的一份精粹文化营养和重要精神食粮。他基于对“书的力量”的迷恋,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信奉,认定全民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从个体的阅读成长角度出发,上升至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力量、文化软实力,强调阅读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出了诸多新颖而睿智的观点,认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国民需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进而才会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从而为人们生动描绘了“书香中国”和“学习型社会”的未来图卷,那是一个“人人溢书香”“处处有书香”“时时闻书香”及“好书飘书香”的场景。

篇三: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三八读后感 近日,我再一次品读毕淑敏女士的作品《轻轻地走向完美》,在书中与她相逢,和她一起分享心灵的颤动,共同寻找内心深处那些被岁月掩埋却又不曾失去的芳香。正如书的封面所言:‘人生就像一幅图案,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着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

 坦白说,毕女士的作品以前也曾拜读过,有感而不深,但此次读了这部《轻轻走向完美》,我的灵魂一次又一次被一种超脱的智慧、理性地思考由内向外所震憾,我被她字里行间的精辟文字深深打动,那些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在她眼里都是一个个的审美客体。一些我们不在意的东西,在她的眼中却能品味出生命的滋味,让人读时妙趣横生,读后深受启迪。书中的每个章节都用了独特的角度去疏理、剖析,每一篇文章都象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有充足养分供你呼吸,供你思考。单单自序中作者对于“读书女人”的解读就足以令我折服:读书的女人善于倾听,学会了谦逊,知道吸收就是成长;读书的女人乐于思考,拓展了胸怀,明白世态如币,有正面也有反面;读书的女人勇于决断,懂得凡事有得必有失;读书的女人充满自信,既不自大也不自卑;读书的女人较少沉沦悲苦,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女人不孤芳自赏,牢记个体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

 再读书中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如‘握紧你的右手’让我豁然理解了命运的内涵,教人学会怎样面对命运的不公和垂青。教人懂得生活中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种上“会唱歌的金苹果”。还有‘决定日月,决定悲喜’教人要学会决定自己的心情,做到不攀比多磨炼。养成自甘普通的心态,这样一辈子方可宠辱不惊。认定自己是普通人,就是情绪上的勤俭持家。再有‘走出黑暗巷道’教我们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社会黑暗角,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理,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特别是‘爱怕什么’篇中的“非血之爱”。让人在轻松、快活的心情中理解了什么是血缘之爱,什么是非血之爱。特别是最后的三句话使我非常震撼:“爱一个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本能,一种幸福,一种责任,一种对天地造化的缠绵呼应;爱一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智慧,一种对爱与永恒的无倦追索。我们一生,屡屡在血与非血的爱中沐浴,因此而成长。”是啊,血缘之爱与非血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只要用真心真诚去面对他人,那么血缘之爱和非血之爱就是同一条水平线上了,只要沐浴在爱中,我们就是幸福的”。读完这篇篇语言质朴却蕴含精辟哲理的文章,我不得不为她透彻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理性与智慧所倾倒,这真是一位有里到外散

 发着沁人心脾的书香女人哦!

 读了毕女士的书,我不禁联想到她的人,又一次仔细端详着她刊印在封皮内侧中的生活照,诚然,她没有花容月貌的容颜,照片中的她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流露出的是别样的自信,一条丝巾显衬了她的优雅和品味。照片上的整个人给我的感觉是知性、优雅。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曾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克拉昆仑山交江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过 11年女兵的人。就像她朴实无华的文风,能达到“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读了她的书看了她的人,我对毕女士从陌生到熟悉,我陡然明白,这个女作家身上所散发的独特气质和知性魄力正是源自于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她先后当过兵、从事军医 20 年后开始文学创作,真真做到了干一行钻一行,就像一个平心静气一针一线编织自己命运的绣女,用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编织出了自己精彩、灿烂的人生,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地走向了完美,成为这样一个善良、智慧、有勇气和美丽的女人。

推荐访问: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读后感 书香 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