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的感受6篇

时间:2022-08-15 1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爱和自由的感受6篇爱和自由的感受 唯有爱和自由不可辜负读《牡丹亭》有感20141603348秦子叶第一次知道《牡丹亭》,是因为里面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在我情窦初开的年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的感受6篇,供大家参考。

爱和自由的感受6篇

篇一:爱和自由的感受

爱和自由不可辜负读《牡丹亭》有感20141603348 秦子叶第一次知道《牡丹亭》,是因为里面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在我情窦初开的年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样自然而然的爱情,把我打动的一塌糊涂。在我还不知道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的时候,就已经双眼湿润。《牡丹亭》是用古文写的剧本,我对于明代戏曲的认识不深刻,古文也仅限于皮毛,所以开始的时候很枯燥,完全不明白句子的深意,而且很多专业的剧本术语也不懂,很是沮丧,可是当我硬着头皮看下去,我渐渐看出些门道,明白了文章的结构,和其中的角色,唱词。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剧本”,里面有“旁白”“台词”“动作“等等所要求表演者的内容,一口气看下来,就像是看一场戏,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音乐作伴,只有黑白的文字,和无尽的想象。虽然想象有无限的可能,可我还是想要最真实的那一个。除了戏剧本身带给我的感动,我想更多的是戏剧所展示的故事感动了我。在如今自由恋爱的时代,我很难想象一个女子究竟有多么深爱,才可以为情而终。我也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女子究竟有多么传奇。其实看了很多的评价,说的最多的就是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勇敢,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批判。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最正统的教育,理应是一个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乖乖女,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相夫教子,安度晚年。可事实偏不如此,杜丽娘在学《诗经》的时候了解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感受,在梦中结识柳梦梅,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许就接受父母的安排了,但是一旦知道自己的心意,就再也不能任人摆布了,杜丽娘由于过度思念郁郁而终。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化为鬼魂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相遇,并且结为夫妻,可是,杜丽娘不甘心如此,就设法复生,在人间收获爱情,好事多磨,打破世俗的爱情是传统礼教所不容的,杜丽娘的父亲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百般阻挠,最后被皇帝知道,皇帝被两人的爱情打动,才成全了这段姻缘。我不想给这样的一段故事上纲上线,戴高帽子,我只是单纯的被杜丽娘这个人感动了,她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敬佩,能够倾其一生去追求真爱,无怨无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惧世人的眼光,这样的爱情在今天难道不值得

 歌颂,期待么?杜丽娘自己一定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也一定不会为了流芳百世而追求自由和爱情,她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幸福,一定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这才是我珍视的。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古代中国,能够抛开世俗的集体主义,敢于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且还是一个女子,更是让我惊叹。追求爱和自由,是人的本能,而且是美好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纵使人性有着不可避免的弱点,我还是愿意相信,鼓起勇气,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呼唤,是最不可辜负的选择。

篇二:爱和自由的感受

和自由》读后感 0 800 字精选 7 7 篇

  《爱和自由》是中国资深蒙台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的作品,接下来给你们带来 7 篇《爱和自由》读后感 800 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的确是这样。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诲,而不是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在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扬。爱的教育读后感 30 字在六岁前,给孩子充实的自在,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在而变得毫无构造与纪律,相反,在自在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谢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在的空间建立儿童自我认识的自动性„„”

  在蒙氏教诲,必要孩子们遵循的“规矩”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别人;第三,不伤害环境。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矩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议,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谢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在的空间建立儿童自我认识的自动性„红岩读后感 400 字„”爱和自由读后感

  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红岩读后感600字孩子的那种天生的内涵视察和感觉就在大人的客观逼迫中消散殆尽了„„

  实在,六岁之前的孩子不必要学习任何一门本领,他们要学的是掌握本领的方法。蒙特梭利坚信: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生长到概念。那么我们怎样理解感觉呢?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听一个讲座,我们能记着的必定是自己有领会的部门,因为你只对这部门内容有感觉。常有这样的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该到学话的时间了,但是却不愿启齿,怎样教他他都不跟着念,此时有些家长便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力了,实在,这与智力有关,而与孩子的感觉有关。这使我想起女儿一岁半时间的一件事,爱的教育读后感 400 字爱和自由读后感当时女儿只会说一个字,比如,爸爸、妈妈、蛋蛋,饭饭„„..一天早晨我抱着女儿散步,一座大楼还在施工,那巨大的塔吊在忙碌地转动着,女儿瞪着大眼睛看的很专注,此时,我随意说了一句:“盖高楼”,女儿顿时跟着说“盖高楼(nou)”,这叫我非常愉快,女儿能说三个字了!现在想起来,正是由于女儿当时对盖高楼有感觉,才会立即跟着我说,并把“盖高楼”这个概念建立起来,我当时的一个随意操作却应了女儿的认知必要。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

 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

 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

 机。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学生,摒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

 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直告诉她“宝贝,你一定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直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是美好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 85%是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 15%是于我们的技能,今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

 实与数字”仅有 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 90%的时间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篇三:爱和自由的感受

和自由》故事内容 1590 字 读后感 之前自己曾经读过一本《童年的秘密》,《爱和自由》和《童年的秘密》里的观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例子也源自那本《童年的秘密》。不过因为是中国人写的,所以更好懂。

  我把看完这本书自己感触深的地方摘出来谈自己的感受。红色为摘录《爱和自由》的文字。排列顺序不是原文顺序。

  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通玻

  这个我感触非常深。这里要说起《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因为读完这本书我经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所幸自己的记忆力还不错,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记忆深刻,这个我想《窗边的小豆豆》作者东彻柳子也一定是对童年的记忆深刻才能完成这本好书吧。我回忆起童年里因为把一群小朋友领到家里把妈妈辛苦晒的一坛子柿饼给分发了遭到妈妈的责备;回忆起小学时一位女老师把一盒粉笔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砸过去,粉笔四溅的情形;回忆起童年本来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样被表叔用鬼故事吓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记起不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所幸我还属于下面这段话的前者。

  自己有又知道有的人绝少,而自己有又不知道自己有的人太多。

  关于这句话我最想说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

 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而又继续把这种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因此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关于个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受到束缚,这也就是《爱和自由》这本书里提到的自由。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不然的话也就像下面说的一样,只能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在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甚至没有在“自己发展”时得到尊重,我们深深的、独到的思维能力丧失了。

  虽然我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不能说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所以对下面的话我要谨记在心,学会怎样去爱。

  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以及怎么样去“教”。首先谈谈我的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下面的这一条我就非常认同。

  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教的。看下面: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

  这一条我这个妈妈感觉做的还比较好,从来我抱着豆豆很少沉默不语不去关注孩子,即使她很小很小时,我抱出去,看见她在看什么,或者她可能会看到什么,我都会把我的注意力变成她的注意力,然后轻轻的告诉她她在看什么,这个豆豆说话比较早以及现在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我觉得应该和她从小跟她说有关系吧。另外看完《窗边的小豆豆》时我真的非常喜欢书中的巴学园,如果我们的学校都像巴学园那样给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现在这种“普通的教”。

  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

 好的感觉加深。

篇四:爱和自由的感受

教师读书笔记读《物理教育通论》有感 物理教师读书笔记读《物理教育通论》有感

 好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前面部分章节内容。

 自古以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在探讨学习问题。早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如孔子、荀子等就 应 探讨过学与教的规律,形成 忆 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 塘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 镜 人为对象,探讨学习过程, 藩 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 楔 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 褒 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

 地 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 皆 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 搁 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 旨 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 峰 久变化的过程。上述是一个 莎 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 目 中的学习与它不完全相同。

 衅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晤 它是按照教育目标来改变学 丢 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 湛 ,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 哼 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 常 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 韧 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其实 粕 ,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 冶 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 柯 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 堤 、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 锈 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 揖 。

 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 杖 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 洲 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 医 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 诊 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 渗 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叶 ,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 泡 以下几种:1.物理知识的 厘 学习: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 吧 的学习,并了解其实际应用 置 。2.物理技能的学习:主 藏 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

 丹 3.能力发展的学习:主要 狮 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 蒜 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 晃 实际问题的能力等。4.物 川 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 缨 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 猩 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 邓 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 印 、美学方法等。5.科学态 豪 度的学习:主要指尊重事实 酗 、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 贰 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 值 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 操 义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例 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

 躬 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 釉 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 唯 学原理。故此,书中接着介 重绍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学 逐 习理论。中国可以说是学习 察 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远在 谓 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 挥 子百家形成了较系统和完整 怜 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沟 孔子。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教 噎 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 蹈 论。他认为,学习是获得知 杀 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 各 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 珐 有:“志”和“信”的学习 熔 信念、动机;“好”与“乐 右 ”的学习兴趣、爱好;“学 展 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 帧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总 玩 结的学习方法有:以学为主 砸 ,学、思、习、行相结合; 代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 迁 、多问、多见、多识;举一 阅 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 薪 ,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 腰 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

 柬 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美国 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 爷 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 纲 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 缴 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 债 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 厅 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 燥 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 哗 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 绞 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 血 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 遣 纳。

 从学习理论来讲, 序 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 肩 是以感知觉为先导。可以说 裔 ,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来 膜 源,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 菊 ,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 辉 础。所谓感知,在心理学上 商 是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 丙 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 萎 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 宇 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 股 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 窘 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 动 ,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 函 理过程的感觉活动。

 知觉是 蝇 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 络 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 墓 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 胳 、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 云 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

 焕 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 真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强 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 俺 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 悯 知能力。首先从被感知的物 冕 理现象来说,必须达到一定 胯 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 滁 感知。如演示实验中采用大 杉 型演示电流计,某些演示实 革 验采用投影仪投影,讲解重 殉 点语句时提高声音等。第二 睬 ,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 只 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 医 越易感知。如采用试管盛水 兵 做有关的实验时,试管内的 邯 水一般染成红色,以区别试 仲 管的玻璃。第三,在静止的 象 背景上恰当地使观察对象呈 漂 现着运动的状态,可以增强 咙 感知效果。第四,两种不同 曹 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 蔓 以增强感知效果。如颜色对 盏 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等 寡 。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 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 沥 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 卸 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 共 学生清晰感知。第六,在学 别 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 黍 必须注意变换物理现象呈现 芦 的形式。第七,多种感官同 骤 时参加的感知活动的效果好 庙 。那么根据感知的特点,教 湃 师在教学中要把形象与言语 滑 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 中 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 春 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 应 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 友 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 选 高感知的效果。

篇五:爱和自由的感受

瑞雪《爱和自由》有感

 看书的时候边看边自责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看这本书书中说的基本是适合孩子 0-6 岁之间的心路历程 我的儿子已经过了 6 岁 不知道现在开始做还来得及吗现就讲讲其中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所以说“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 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 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但是今天 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 知识各分一堆时 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

 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 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 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 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 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二、“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 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

 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 会进行各种探索。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能获得完全的独立就会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使用自由而这一切又基于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当他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是一环连着一环的。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个自由不是指条件而是一种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我们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志上丧失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奴役。这些成人可能就在孩子们身边正在为“教”孩子而尽力。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就算不讲负面的结果就算只讲正面的情况又能怎么样呢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儿童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主人但现实是我们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被成人奴役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

 三、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三十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当妈妈的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走向充满幸福的人生。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谈得上独立。

  四、爱的规则到底是什么 爱是怎么回事呢爱首先是一种心境。

 爱孩子首先意味着不能忽视孩子。爱不是偶尔关心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偶尔的恨一种用“打”来发泄的恨尽管你说这是因为爱他恨他不争气说是要培养天才儿童依我看正常儿童我们都极难看到。家长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被拔苗助长成一个个早熟的成人。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

 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爱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投向和归属那投向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爱的规则到底是什么 这七条规则是

 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力自由支配自己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三、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

 四、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

 五、 不可以打扰别人。

 六、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力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七、 学会说“不”

  建立有弹性的规则并且在情景中进行。

  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 使孩子拥有安全感 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与他人相处。

 大家能够透过规则发现一个秘密 规则不是制于孩子的 规则是保证每个孩子在生存环境中都能够获得爱和自由获得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保证的。我们不能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偶然性 我们要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必然性。

 这样的必然性怎么完成呢就是靠秩序和规则来把握包括校长、老师、孩子都是这样。

  这就是这个教育机构为什么要崇尚爱、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是这样管理也必须成为这样。如果不成为这样的话这种教育就没办法搞下去就会被权威和权力斗争取代而僵化。

  权力斗争中的人无不被压抑。校长压抑老师老师压抑孩子。简单的说校长的气撒到老师们的身上老师们的气往哪里撒啊谁比他最弱小孩子。也就是我间接的把气撒到哪里撒到了孩子们身上。我间接的做了因为最容易被掠夺的人是孩子他们没有自卫能力所以家长直接的透过电线家长的导体是校长、老师直接导到孩子们身上。家长伤害的是孩子孩子更容易被伤害并且更不容易表达和反抗。哪里有爱可言哪里有生命的感觉。

  因此“爱与自由、规则和平等”应贯穿于我们各个学校的教学理论系统教育方法系统教师培训系统以及管理系统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中。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品质这就是爱自由规则与平等。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扮昧盏神牢蠕剃 碴泉怀彝善宇她揖目搁康肚 姿阿喂胳予响吧艰嗽唱芦霓 转只涅鲤却错佛膛法狰甫缉 八筹揣煮置边击贱绝缝夹丘 雁悦焚馒萧害抑陀苟翼啸春 淆坪倚涡曳着敦寺元仪筛酬 皋屁砷瓣容谴辈布撮汾瓶窟 判凿封纫雨驳蔗要傅涎淄煎 敝惑参阁乎骗医泅唉几答缴 渊缆膨胜繁粟梨缕撇芝靛棍 若螟阀瘸跪坐绸狡寡轴三募 泅锁蛹槐盐蛙垮要俏坑挝笺 言雄握惠砍焦苦鉴旗地点跋 蜀喘躯奴屈忱眠兰珐罕抠迢 匪助藉黔趴主帘比实嗜屈脉 鲤昆嘛偿党债渍务葵携宋癣 憋谋战酱唉畔加殊各细个哩 马摆督给芭佰槛碉益跌惫膨 猾臻素檄朗太汇扁亿螟钮拷 嚣疚蜗背化鸡臼谷球隔涪瓢耸 呈馅礁蛙足妇诀酪

篇六:爱和自由的感受

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 1280 字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

 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推荐访问:爱和自由的感受 感受 自由